2013届江淮名校高考最后一卷

更新时间:2024-05-19 16: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届江淮名校高考最后一卷

语 文 试 题

命题单位:芜湖一中 审题单位:安庆一中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鉴赏与批评是文学审美活动链条中难以切割的不同环节。惟其环节不同,两者表现出的差异性也就显而易见。一般地说,鉴赏是深入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照,批评则是跳出文学作品的返回审视。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之语,鉴赏是“入乎其内”,批评是“出乎其外”。所以俞平伯在为《人间词话》所作的序言中说:“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此书论诗人之素养,以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视之’,吾于论文艺批评亦云然。”俞氏所论涉及鉴赏和批评的两个环节:“身居局中”就是深入作品的审美鉴赏;“身居局外”则是跳出作品,把自己置于距离作品一定的位置和角度加以审视和批评。

②深入作品的过程,首先是一个阅读认知的过程。阅读未必是鉴赏,但是鉴赏必然从阅读开始,没有阅读就不可能产生鉴赏。对一个缺少审美能力的诚实读者来说,阅读的过程无非是一字不漏地重复原文,阅读与鉴赏不是同时发生;对一个具有审美经验的读者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得审美印象、逐步地认识作品的过程,阅读和鉴赏同时发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地获得审美印象,逐步地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才能说是鉴赏。

③深入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凝神观照的过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假定把五柳先生所读之书圈定在文学范围内的话,他的“每有会意”,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不其然而然的的一种状态,这就突出了鉴赏的“审美观照”的特点。对任何文学作品的感性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获得都必须依赖于对审美对象的凝神观照、沉思默想。

④仅仅对作品“入乎其内”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出乎其外”。出乎其外,就是跳出作品,身居局外。鉴赏是审美主体“离形去智”、进入客体的审美情境之中的过程。从现实自我转变为审美自我,主体与客体有共同的生命律动。而批

评是一种双重自我:一是审美自我,二是现实自我。一方面,批评是一种审美活动,消融了个人的实践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批评总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标准和模式进行的,难免掺入现实的功利因素。在这种形式下,批评者把自己安排在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的位置上。由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心理视觉的误差,为重新审视审美客体提供了恰当的视角,使运用一定客观的标准和模式、原则和方法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成为可能。

⑤“出”不仅是跳出作品,同时也是跳出鉴赏时的审美心境。鉴赏的审美心境往往是乍惊乍喜、欲爱又憎。审美主体的主观感情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情感浓烈的主观色彩,投射到审美客体之上,有时反而遮蔽了客体的真实面目,影响了批评家的理性判断。因此,批评家要烛照审美客体的真实面目,首先就必须从原有鉴赏的审关心境中跳出来,在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也必须使现实的自我与审美自我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在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的同时,重新审视审美的自我,做到无私无偏、立论公允。

(节选自刘运好《文学鉴赏与批评论》)

1.下列关于“鉴赏”与“批评”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与鉴赏不是同时发生的,只有从阅读开始,获得审美印象,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才能说是鉴赏。

B.陶渊明的“每有会意”,是阅读中不其然而然的的一种状态,这就突出了鉴赏的“审美观照”的特点。

C.批评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先消融了个人的实践的利害关系,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标准和模式进行。

D.想要在批评时做到无私无偏、立论公允,必须要在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使现实自我与审美自我也保持一定的距离。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赏与批评是文学审美活动链条中难以切割的环节,所以两者之间总是会表现出显而易见的差异性。

B.情感浓烈的主观色彩,投射到审美客体之上,就会遮蔽客体的真实面目,从而影响批评家的理性判断。

C.审美主体与客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可能运用一定客观的标准和模式、原则和方法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

D.深入作品的过程是一个阅读认知的过程,而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得审美印象、逐步地认识作品的过程。

3.结合划线语句,简要概括“鉴赏”和“批评”涉及哪些内容。(4分)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樊知古传

樊知古,字仲师,其先京兆长安人。父潜,事李璟,任汉阳、石埭二县令,因家池州。知古尝举进士不第,遂谋北归,乃渔钓采石江上数月,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开宝三年,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状,以求进用。太祖令送学士院试,赐本科及第,解褐舒州军事推官。尝启于上,言老母亲属数十口在江南,恐为李煜所害,愿迎至治所。即诏煜令遣之。煜方闻命,即厚给赍装,护送至境上。

七年,召拜太子右赞善大夫。会王师征江表,知古为乡导,下池州。八年,以知古领州事。先是,州民保险为寇,知古击之,连拔三砦,擒其魁以献,余皆溃散。

金陵平,擢拜侍御史,令乘传按行江南诸州,询访利民,复命知江南东路转运事。数日,改授江南转运使,赐钱一百万。先是,江南诸州官市茶十分之八,复征其余分,然后给符听其所往,商人苦之。知古请蠲其税,仍差增所市之直,以便于民。江南旧用铁钱,十当铜钱之一,物价翔踊,民不便,知古亦奏罢之。先是,李煜用兵,权宜调敛,知吉悉奏为常额。豫章洪氏尝掌升州榷酤,逋铁钱数百万。至是,知古挟微时尝辱于洪氏,责偿铜钱以快意。

太宗即位,召归。知古本名若水,字叔清,因召见,上问之曰:“卿名出何书?”对曰:“唐尚书右丞倪若水亮直,臣窃慕之。”上笑曰:“可改名‘知古”’。知古顿首奉诏。倪若水实名“若冰”,知古学浅,妄引以对,人皆笑之。 知古有才力,累任转运使,甚得时誉。及在户部,频以职事不治,诏书切责,名益减。素与陈恕亲善,恕时参知政事,太宗言及计司事有乖违者,恕句以告。后因奏事,知古遂自解。上问:“从何得知?”曰:“陈恕告臣。”上怒恕泄禁中语,且嫉知古轻佻,故两罢之。出知古知梓州,未至,改西川转运使。 淳化中,青城县民王小波聚众为乱。时已诏知梓州、右谏议大夫张雍代知古为转运使。雍未至,知古与知府郭载及属官走东川。诏复令掌两川漕运。知古具伏擅离所部,制置无状,上特宥之,以本官出知均州。视事旬日,忧悸卒,年五十二。上犹嗟悯,赐其子汉公同学究出身。

知古明俊有吏干,辞辨捷给,及任西川,不能弭盗而逃,虽获宥,终以惭死云。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六,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状 诣:到 B.即诏煜令遣之 遣:送回 C.令乘传按行江南诸州 按:巡视 D.逋铁钱数百万 逋:征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渔钓采石江上数月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壁 B.知古挟微时尝辱于洪氏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频以职事不治,诏书切责 以乱易整,不武 D.后因奏事,知古遂自解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知古的先人本就是北方人,自己在南方参加科举考试又不顺利,于是就以垂钓为掩饰,计算江面的宽窄,想要回到北方去。

B.樊知古任江南转运使时奏请朝廷免除茶税,停止使用铁钱,按照原来李煜划定的标准来征收赋敛,表现出爱护百姓的仁厚品德。

C.樊知古虽有才干和魄力,但学识浅薄,在户部任职时也不够称职,更因为轻率而受到太宗处罚,被免去原职。

D.樊知古任西川转运使时,在继任者尚未到任的情况下擅离职守,虽然皇帝特别宽恕他,但他却仍因忧虑恐惧而死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江南诸州官市茶十分之八,复征其余分,然后给符听其所往,商人苦之。

(2)素与陈恕亲善,恕时参知政事,太宗言及计司枣有乖违者,恕具以告。

阅渎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海陵①西楼寓目 [宋]贺 铸②

天涯樽酒与谁开,风外徂春挽不回。 扫地可怜花更落,卷帘无奈燕还来。 王孙莫顾漳滨卧,渔父何知楚客才。 强策驽筋③际故国,浮云千里思悠哉。

[注]:①海陵:江苏泰州古称。②贺铸:北宋末期诗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③驽筋:指驽马。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涯樽酒与谁开”一句写作者身处天涯,独自饮酒,传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B.“扫地可怜花更落,卷帘无奈燕还来”两句对仗工整,体现出律诗的体裁特点。

c.“楚客”指屈原,作者使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D.“故国”既指历史上的英雄时代也指昔日强盛的国家,作者由此产生无尽的感慨。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 ,(2) ?(3) ,

(4) 。(5) ,(6) 。(杜牧《阿房宫赋》)

乙:(1) ,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2)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雁过也,正伤心, 。 (李清照《声声慢》)

(4)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宁溘死以流亡兮, 。 (屈原《离骚》) (6)我欲因之梦吴越,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猎人与狗 余显斌

茫茫沙漠,蠕动着两个小小黑点: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狗。他们被困沙漠,已经整整4天了。

他们有肉干,可是水已经不多了。不大的水囊已经见底,每喝一口,猎人的心中就会有一种绝望悄悄漾起,就像溺水的人,有种窒息的感觉。

这是北方大沙漠,千里纵横,沙砾无边。在这里,生命就如一蚁,随时有被天地捻碎的感觉。想到这儿,猎人禁不住激灵灵打个冷战,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夕阳慢慢落下,浑圆,血红,十分壮观。可是,猎人已经没有了观看夕阳的兴致,他望着血红的地平线,仿佛听到了魔鬼的叫嚣,听到了死神的狞笑。 他定定地坐着,望着猎狗,在天地之间,小如一蚁。猎狗也定定地坐着,望着他。

夕阳落下,月亮升起,圆满,洁白,这是沙漠里少有的好天气。沙漠上,顿时月光如水。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他们躺下,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不一会儿,一人一狗响起了鼾声,就如水面泛起的一个个水泡。 ①沙漠很静,被天覆盖着,如洪荒世界,只有几颗星在偷偷窥视着人间。其余的一切都睡熟了。

猎人嘴里打着鼾声,悄悄坐了起来,手腕一翻,亮出一柄匕首。眼光,锥子一般,扎向猎狗。

他想下手,杀了猎狗,就用它的血为饮料,走出沙漠。即使不杀它,它也会渴死。他在心里安慰自己。

他举起匕首,又停下。②这是一只有灵性的狗,一次,在雪山上,他晕倒了,是它拖着自己,硬是从死亡边缘将他拖了回来:对它,他下不了手。可是,不杀它,又怎能走出这沙漠呢?再说,今天一天,这狗总望着自己的水囊,很明显,它也感觉到水快没了,也在打水囊的主意。

他不断给自己寻找着下手的理由,终于咬咬牙,再次举起了手。

月光下,猎狗停止了鼾声,眼角滚出两滴泪水,大大的,银钻一样。猎人心头一抖,匕首落在地上。他抱住猎狗,泪流满面。

天,慢慢变亮,一轮烈日又暴晒在沙漠上。他和它,在沙漠上蠕蠕而动,小如两只蚂蚁。终于,他们不动了,都趴在那儿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水囊中还有一口水,不,小半口。他舍不得喝,不到生命的最后关头,这水,就是希望。

猎狗突然耸耸鼻子,有气无力地叫了两声。见他不动,它跌跌撞撞跑过来。他一惊,心想,狗东西,果然来抢水了。可是,这会儿,他已没有一点儿力气了。 猎狗跑过来并没有抢水,而是撕扯他的衣服。他不动,动不了。他的心中,一股寒气透骨袭髓。这猎狗,看样子和他想的一样,想吃掉他,使自己活下来。他没杀它,看样子,它却准备咬死他。恐惧,灌满了他的双眼。

猎狗并没咬他,扯了一会儿,扯不动他。突然,它叼起水囊,转身跌跌撞撞跑了,跑向沙丘。

“停下!”他喊,声音如丝。

猎狗没停,转身望望他,仍朝沙丘跑去,一跌一撞的,喝醉了酒一般。 “停下,我——开枪啦——”他喊,用尽力气。

猎狗没停,仍在跑着,已上了沙丘顶。“啪”的一声,枪声响起,在空寂的沙漠上久久回荡。猎狗回过头,望着他,叼着水囊缓缓倒下。

击毙猎狗,他鼓起最后一点力气,移动着身子,一寸一寸移向沙丘。好在沙丘不大,他终于爬到沙丘上,顿时呆住了:沙丘后,有一片青草,青草中间,汪着一塘清泉。水塘很小,簸箕大,水面平滑,反射着阳光。

猎狗鼻子灵,嗅着水源了,来拖他,拖不动,就叼走水囊,引他来追。可惜,没引来他,却引来了一颗子弹。

这东西,有灵性呢。他跪下,抱着猎狗,号啕大哭。

(选自 2013年1月14日《中国教师报》)

11.结合情节发展,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中猎人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12.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画线①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分析画线②处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3分)

13.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人和一条狗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深刻寓意。(6分)

14.小说的最后两段是否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据媒体披露,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明确表态,一些企业随意提高劳动定额、变相克扣劳动者报筹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相关法规。

B.最近的强雾霾事件,是大气过于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

C.当灯光熄灭,幕布亮起,坐在昏暗中却倍感安全,外面的世界好像不复存在了,纷扰的琐事可以暂时搁置一旁,这里才是世外桃源。

D.智能手机上网便捷,功能强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但其泄漏用户资料等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有时甚至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凭借绚丽的3D技术、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宏大主题,当仁不让地夺取了第85届奥斯卡4项大奖。

B。央视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果然又不孚众望地衍生出好多流行语,并且成功地余音绕梁,更可能会一直影响到全年的娱乐主题。

C.针对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国务院紧急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应对措施,以减轻经济下行的压力,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呼之欲出。

D.为确保“两会”通信万无一失,联通集团公司制订了99项应急预案,开展演练153次,及时提醒用户防范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

17.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截至24日,上海市已基本完成松江段水域漂浮死猪的打捞工作,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水质符合国家生活卫生用水,市民可以放心饮用。 B.铁道部政企分开的体制性改革终于撕开一角,但其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够达到改革效果,满足百姓对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要求依然有待时间的证明。 C.不少网友建议让政协委员们集体到户外考察,在尘沙弥漫的北京走上一圈,一定百感交集,议案、提案会写得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D.互联网中的种种不良信息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进一步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势在必行,而劝阻青少年戒除网瘾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18.2013年2月,继“元芳体”之后,源自聚美优品2012年度广告的“陈欧体”又受到广泛关注与模仿。请仿照下面的句式,将两组句子补充完整。(6分)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 , ,但那又怎样? 。我是高三学生,我为自己代言。

, , ,但那又怎样? 。我是中国人,我为自己代言。

19.根据下面这首诗,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要求:④符合诗意。②想象合理。③不超过100字。④标点准确,单独占一格。(4分)

采莲曲(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0.根据以下信息,拟写一则启事,在全校邀请50名学生参加“校阅管理大家谈”座谈会。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格式正确。(5分)

组织者:求实中学学生会

会议时间: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下午4:30~5:30 会议地点:校报告厅

会议内容:①介绍校园管理现状。②讨论学生应如何参与校园管理工作。 报名时间:即日起到后天(2013年3月15日) 报名联系人:学生会主席高二(10)班学生陆小萌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以“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每个人都走在回家的路上。无论你是位高权重,抑或平民布衣,也无论你是腰缠万贯,还是穷途潦倒,只要有个家,那就是方向,那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温暖与温馨,有快乐与欢笑。所以,在这个世上,只要有个家,你就会在回家的路上。”

2013年春运期间,一句“每个人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引发了无数人的感动与思考。其实“回家”还可以从很多角度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3届江淮名校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答案】D

【解析】由全文末句可知D项正确。A偷换概念,第二段中阅读与鉴赏不同时发生是针对缺少审美能力的读者说的。B范围扩大。第三段中“假定把五柳先生所读之书圈定在文学范围内的话”,说明这个观点需要一定的条件。C关系不当。第四段“一方面,批评是一种审美活动,消融了个人的实践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批评总是按照一定原则和方法、标准和模式进行的,难免掺人现实的功利因索”说明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先后关系。

2.【答案】C

【解析】由第4段末句可知C项正确。A强加因果。从第一段首句可以看出,两者无因果关系。与后句构成因果的是“惟其环节不同”。B过于绝对。五段提出的是“有时反而遮蔽了客体的真实面目”,而非一定。D以偏慨全。第二段可以看出,这是“对一个具有审美经验的读者来说”。

3.【答案】①鉴赏既包括阅读认知的过程(1分),同时也包括凝神观照的过程(1分)。②批评是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运用一定的标准和模式,原则和方法对客体进行审美规照(1分);同时也要跳出鉴赏时的审美心境,使现实的自我与审美自我保持一定的距离(1分)。

【解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括要全面。 4.【答案】D 【解析】逋:拖欠。

5.【答案】D 【解析】D项“因”均为“趁着,趁此”之意。A项“乃”的前句为“于是,就”;后句为“才”。B项“于”前句为介词,表被动,后句为介词,引出对象,相当于“对”。C项“以”前句为介词,表原因;后句为介词,相当于“用”。

6【答案】B 【解析】错在“按照原来李煜划定的标准征收赋敛”。文中意为李煜打仗时,临时征调赋敛,樊知古则上奏改为按固定的额度征收。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7【答案】(1)此前,江南各州十分之八的茶叶被官府收购,还要征收剩余部分的税,此后才给通行证允许卖到他地,商人都为这件事感到苦恼。 (2)他向来与陈恕亲近友好,陈恕当时任参知政事,宋太宗谈到计司中有违背心意的事,陈恕都详细地把这些告诉给了樊知古。

【解析】第(1)小题考查“先是”“市”“其”“听”“苦”等词意义。第(2)小题考查“素”“时”“者”“具”以及省略句等知识点。计司是古代掌管财政、赋税、贸易等事务官署的统称。

8.【答案】C 【解析】屈原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传达出诗人对自己才能被埋没,不得重用,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愁苦与无奈之情。 9.【答案】①作者登楼远望,独自饮酒,感慨飘零孤苦。②看花落燕回,惋惜春天将逝,感慨年华流逝。③为自己怀才不遇,官场失意,报国无门而无奈。④思念故国,心系天下。

【解析】从景物与作者行动入手,结合注释分析情感,围绕作者形象来回答,每点1分。

10.【答案】甲: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乙:(1)梦如神山教神妪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3)却是旧时相识 (4)断肠人在天涯 (5)余不忍为此态也 (6)—夜飞度镜湖月

【解析】严格按照高考指定篇目背诵。本题各句选自2013年背诵篇目范围内近三年安徽卷未涉及或今年新加入的篇目。

11.【答案】①被困沙漠4天,水已经不多了,恐惧无助。②准备趁夜杀死猎狗求生,犹豫矛盾。③以为猎狗伤害自己,恐惧绝望。④发现真相,痛苦悔恨。(4分)

【解析】依据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抓住文中描写,分析猎人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e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