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交往障碍及其消除2

更新时间:2023-08-11 20:40: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交往障碍及其消除

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

摘要: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理性分析了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并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践重点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消除交往障碍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交往障碍消除合作与竞争

1引言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的定义中也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就是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重要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除了睡眠之外,大约有70%的时间要花在人际交往上。交往是现代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性;交往不当,也可以使学生造成无穷的苦恼和悲伤,也能导致人际间冲突和矛盾。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在继承大纲的基础上,更强调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并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观。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学科及相关论著对交往障碍的阐述,学习相关学

科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2.2 观察总结法通过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做有心人,发现学生在体育教学的竞争与合作的交往中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及时调控。

2.3 理性分析法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特点,总结出体育教学中克服学生交往障碍的策略与方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小学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是学与教的双边活动,小学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根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和表现形式。

3.1.1 根据教学交往的目的与内容分类,有关于知识的教学交往、关于情感的教学交往和关于行动的教学交往。关于知识的教学交往指的是主体间分享知识的一种交往活动,它既以知识的生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目的,也以各种知识为交往内容。关于情感的教学交往的可能仅仅是为了达到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可能是作为关于知识的教学交往的辅助方式,交往的内容涉及感受、态度、价值观等情感方面。关于行动的教学交往,其目的常常是为了形成某种行为方式,其内容并不仅仅指某种行为方式,也指与这种行为方式相关的知识与情感。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动作动力定型的形成,需要关于知识的教学交往、关于情感的教学交往和关于行动的教学交往综合运用,通过交往活动,解决体育教学中不和睦学生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因素。将有助于学生课堂中更好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3.1.2 根据教学交往主体的构成来分,可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再作进一步细分,师生交往又可以分为师个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师组交往(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和师班交往(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往)。各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想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通过师生交往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要领、方法、规则等;教师通过口令、手势、示范、保护和帮助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达到控制和调整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的生生交往

..........又可以细分为个个交往(学生个体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个组交往(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和个班交往(学

2

3 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组组交往(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组班交往(学生小组和全班学生的交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异性心理,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变固定组为临时组,可发展学生的多向交往,并让学生在新组合中更好地显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缺点,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3.1.3 根据教学交往的方式来分,主要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

①单向交往: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 ②双向交往:教师试图跟全班学生发展

单向交往效果最差。 来回的交往,效果尚好。

③简单的多向交往:教师跟学生保持 ④复杂的多向交往:教师在集体中是一 来回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 个参与者,他鼓励集体中的所有成员, 学生之间也有交往,效果较好。 包括教师,有来回的交往,效果最佳。

3.1.4 根据交往的启动者来分,有教师启动的教学交往和学生启动的教学交往。

结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交往的主体构成这一分类,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分别

体育课堂教学交往有多种类别,在教学中,不同分类标准所产生的类型之间的区分常常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叉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方式的学习交往,但由于诸多原因,使学生产生了交往障碍。

3.2小学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障碍成因

体育教学中交往关系处理得当,不仅在学生心情陶冶、互助交流上起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美好理想、崇高的追求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学生由于自身成长过程中固有的特点及经验不足,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能力的欠缺,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交往障碍。

3.2.1 生理(体育运动能力)引起的交往障碍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之间出现了个体的差异,从而导致学生运动能力方面的内差异,一些学生不能正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表现出不善于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往。

3.2.2 恐惧引起的交往障碍

有些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尤其害怕与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害怕受伤等,这些恐惧使学生产生自卑感,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

4

3.2.3 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碍

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显示的或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体育教学中批评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指出课堂中的竞争评价和非正式奖励制度,导致了与学生学业努力相对应的同伴规范。由于一个学生的成功可能会削弱其他学生成功,学生也就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规范,即谁得高分就是为了出风头,或者是想成为老师的宠儿。自然地“宠儿”与“失宠儿”形成了交往障碍。因此,体育教学中,竞争性活动的不断出现,需要教师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有助于学生相互鼓励,增进交往,享受成功的喜悦。

3.2.4 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碍

5

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不愿与人为友,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

反思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目前独生子女多,在家庭内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少,儿童对集体的概念淡薄(特别是刚入学儿童),玩水、玩沙泥的现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现象也比较普遍,针对玩沙泥、玩水现象开展有目的性的教学和启发,可能更接近学生?!

3.2.5 逆反心理引起的交往障碍

因为体育课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常出现教材单一,教法单调,内容枯燥乏味,加之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却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教师的表现等外因使学生产生了交往障碍。

3.3 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障碍的消除

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行为和习惯,而且应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

6

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克服学生的交往障碍,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3.1 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交往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各种动作的练习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而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能力都要通过反复练习实践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因此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生理现象,同时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怕动作完成不好或速度不快而被同学嘲笑的能够消极思想。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回产生自卑心理,没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与同学合作布置练习场地获得心理上的准备和适应,并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过障碍物)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尊和自信。自己留下的一个通过最有困难过的障碍物在同学的帮助下攻克,充分体现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

3.3.2 拓展教材教法,培养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本身的重新思考的结果,英国学者Vigotsky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的产生

7

首先依赖与一种新的学习群体的产生,合作学习的价值要高于教师教学,因为它所建立起来的学习机会最适应学生认知发展。传统的教材只是作为一种引导,不作为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内容,在教师传授学科结构,确立各个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后,而由学生先学习教学内容,寻找相关内容的合作学习的

学生自我学习分析教学内容一览表

体育教学在继承传统优良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起主持课堂教学的作用,有时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有时起帮助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情感支柱。教师更应关心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一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并提供引导,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往和沟通。

8

3.3.3 提倡合作中竞争,避免消极影响

学生间的交往主要形式是竞争与合作,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力的协作活动,这种合作是为使这个集体能更好地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或为达到一种共同的目标而互相交流。竞争与合作两者互相包含,都意味着在同一团体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体育竞赛本身具有竞争的行为,或是交替引起合作或竞争,同一小组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为了能显示个人之间差别的小组目标而努力时,相互之间也可能发生竞争;几个小组在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时,也可能彼此发生竞争,而小组内成员则可能出现高度的合作。体育教学中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为避免嫉妒的发生,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要引导学生从广义上理解竞争,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展开组与组如何合作有如何竞争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胸怀大度的良好性格。

在体育课中,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除了教师的引导外,还应该注重促进团体(小组)间、成员间的交流与协作。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应该强调真正的有价值的竞争,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针对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取其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的一面,避其消极的一面,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地发展。正如Sherif等人的罗伯斯洞实验,当两个团体处在冲突状态时,建立一个为双方强烈向往的共同目标。为达到共同目标,他们就倾向于合作,当该目标成为两个团体的中心时,双方的交流与联系就增加,敌对关系就淡化了。我们从教学反思2中悟出,如果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会更融洽。

9

10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了教学角色,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组间竞争,但更重视形成一个共同目标——调动全体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友好交往。

3.3.4

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充满爱意和关切,都会对学生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其作用直接反映在实际教学效果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在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适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主观认识与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相适应才有可能保持内心世界平衡。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之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和激励都能成为激发和推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动力。“罗森塔尔”效应就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当好学生的朋友(如教学案例2的老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片爱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锻炼习惯和积极交往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交往。

在这节课中,老师在教学上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场境,教育学生不能以自我中心,要做到心中有他人,要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必须怎样待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小小的教学片段说明了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相容的成功案例。

3.4 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障碍消除的心理效应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人际交往,体育大课堂成为学生交往的场所之一,少年儿童在运动中广交朋友,融洽关系,消除交往障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3.4.1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锻炼适应性的提高

我们于2009年5月和2010年3月运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主编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两次分别对现在的五年级4班和三年级1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11

说明:合计中第二次比第一次少了2次,原因是转学1人,1人病假未测。

由表1、表2可知,五年级4班和三年级1班学生学习和锻炼适应性情况中上水平的学生数分别上升了11.9%和10.43%,说明在交往策略的实施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适应性在不断地提高。

3.4.2有利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教师热情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愿意向老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决心以老师为榜样,按老师的指导创造性地起行动。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传统的体育教学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和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威严,学生言听是从,现代体育教学更主张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它既能传播健康的思想,促进行为的规范化,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师生群体处于和谐稳定、有秩序和有高涨的情绪状态之中。美国学者J.R.帕特里克的实验表明:学生在正常的气氛

12

下与在压抑的气氛下解决问题,其理智活动有显著差异。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泼,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提高知识信息的感受性,表现出反应敏捷、死亡为活跃的特点。相反,体育教学中,气氛紧张、压抑,学生情绪不稳,理智活动下降,由于体育活动身体练习多,以至容易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学习的任务难以完成。

3.4.3 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对于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交往关系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交往认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的老师;通过交往,认识自己的同学,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是体育教师本身的良好个性品质和个性倾向性,在师生交往中影响着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交往中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学生把自己融入群体之中,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到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同时,交往中的合作,使学生感到要使自己在学习和锻炼上有所收获,必须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善于蜻蜓别人的意见,帮助他人共同提高的品质;再者,交往中的合作,可以消除一些孩子惧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从小组入手而扩大到整个集体,从小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都能主动与别人交往的能力,使社会适应性得到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中从内容到形式,从要求到方法,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种体育项目的练习和教学比赛,教师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都要处理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交往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伙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见解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今天的社会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人与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社会的开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只有扩大交往才能适应社会,只有积极地进行交往,才有利

13

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交往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心理学家认为,交往具有“整合”、“调节”、“保健”功能。我们体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有效方法,向学生讲明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华忠.特殊儿童教育诊断纲要[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季浏.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 裴娣娜.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王道茂.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J].体育科研.2001第22卷第四期.

[6]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董玉泉.创新教育与教学创新[C].西湖区体育教师培训中的讲话,2002.

[8] 林存华.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及其偏差[J].浙江教育科学.2002第2期.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e1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