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1
更新时间:2024-01-19 18: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传播学总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兴起
? 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1、 最早的传播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战果时期,在各种古代文献中,如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国语》、《论语》、《战国策》等,都有相当多的对传播现象的研究和探索,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论断。
2、 虽然早期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
的转化。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和确立。
3、 真正认识到传播活动的本质,利用自己的学科范畴研究传播活动,从而认识传播规律,进而产生传播
学,是在20世纪初。那时人类的认识能力、研究能力在学科爆炸的背景下大大提高;人类的传播活动及其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形成了独立的传播行业,而且日益壮大。
?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 传播学的诞生
【时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诞生地】美国 【诞生背景】
① (社会基础)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 (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
需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 (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
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④ 美国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见下)
1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2、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政治背景】
①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发展。(竞
争、施政宣传、形象工程)
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来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
的宣传技巧》、伊丽莎白·李:《宣传的艺术》)
③ 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卡尔·霍
夫兰:二战中的电影) 【经济背景】
① 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新兴
产业: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
② 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成为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
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社会背景】
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如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这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关注点:媒体、受众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青少年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这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均为现实的传播实践,即传播实践是传播学兴起的根本) 【学科背景】
① 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行,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异彩纷呈。(多学科综合、边缘学科:社会+人文+自然)
②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
念。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③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新闻、社会、心理、三论、政治、语言、文化研究、统计、符号…
3、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三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
对象 方法 取向 新闻学 新闻及社团活动 经验研究 实务导向 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心课题是人类社会的各要素对人类新中心课题 闻活动的决定和影响以及新闻活动的自身发展,对社会的反作用。 焦于大众媒介及相关的人的活动,以期得到理学这样一些领域里得出许多很有研究价值关于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可靠知识。 的线索。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活动和过程 经验定量定性 理论化 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借鉴了心理学、社会传播规律。解释人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假设、理论和方法,聚诸如语义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传播学 人类传播活动及过程 定量定性 本质研究核心理论 把各种学科结合起来,充分描述整个人类
2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4、 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
① 从定质分析到定量分析:更客观、精确 ② 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走向实验
③ 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研究环境以及交错复杂的因果关系 ④ 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5、 新闻学研究对象(格费里德·维申伯格Siegfried Weischenberg的新闻业关系)
【最外圈】媒介制度(规范关系)
社会背景环境、历史基础&法律基础、传播政策、专业标准与道德标准 【第二圈】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经济要求、政治要求、组织要求、技术要求 【第三圈】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信息源与推荐群体、报道样式与播出形式、真实性的建立、“作用”与“负作用” 【最内圈】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人口统计特征、社会态度与政治态度、角色的自我理解与公众形象、专业化与社会化
6、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
【新闻学】(见上) 【社会学】(贡献有二) 【心理学】(贡献有二)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见“第四章第一节”)
? 传播学
【定义】
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
3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
【重要著作】
1922 李普曼《舆论学》 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5W 1949 施拉姆《大众传播学》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 国际上
【诞生】美国
【三个阶段】
1、早期:20c20s-50s(传播学早期研究) ① 20c20s-30s
? 受行为主义“S-R”理论影响,关注“传播效果”。“枪弹论”据统治地位。 ②20c40s-50s
? 传播学发展兴盛,是模式建立的鼎盛时期。“有限效果论”取代“枪弹论”。
2、中期:20c60s-70s(适度效果论)
? 是传播学突破传统局限,拓展范围、深化内容的时期。 ? 传播学研究从早期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 ? 开始形成不同派别,理论纷呈。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 ? 传播学研究从美国扩散到世界各地。
3、当代:20c80s以来(强大效果论)
? 这一时期,传播学研究继承70s,将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 传播学研究中的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①“批判学派”
60s-70s开始出现的欧洲传播学派。 以其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备受关注。
批判学派的传播学研究起源于欧洲,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后影响至世界各地。 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 ②“经验学派”
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
4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理论方法】
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Oliver Boyd-Barrentt)&纽博尔德(Christ Newbold)
在《媒介研究的方法》(Approach to Media)中,阐明了大众传播学研究史上九中主要理论和方法: 1、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Mass Society, Functionalism, Pluralism) 早期媒介研究的三种方法,关注“媒介如何服务于社会系统”。
包括两种对立观点:工业理性主义:文化生产应以文化标准化来调整公众口味。 将媒介作为多种不同群体的反映,制造民主的、庞杂的文化,以凝聚、稳定社会。 2、媒介效果(Media Effects)
麦奎尔:媒介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发展的原动力。 3、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关注“社会关系”、“权力关系”,并对媒介制度和背景进行分析。 4、公共领域(the Public Sphere)
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提出“公众领域”。
麦肯纳(Mckenna)定义:公共领域就是一个“公众传播的论坛”,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个体公民能
够集合在一起并自由交换意见的论坛。
5、媒介职业和职业人员(Media Occupation and Professionals) 包括对“把关人”的回访研究,专业记者的理论观点研究等。 6、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
是媒介与文化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提供了解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主控的社会族群如何能够成功地掌管与统治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 7、女权主义(Feminism) 研究妇女在媒介工作中的地位。 8、活动图像(Moving Image)
活动图像指电影业、电视业、音像产业的产品,最常见领域包括样式(genre)研究与叙事(narrative)研究。
9、新受众研究(New Audience Research)
强调文本研究,更好地把握解释的过程,并把这些置于更充分的语境中。 新受众研究最重要的洞察:不同读者对文本的不同解读。
【机遇与挑战】
40s-50s,传播学从美国扩散到世界各地 60s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学研究也纷纷开始
进入90s,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要求传播学适应社会形态的变化,调整自己。
5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 我国
(※重点:传播学中国化的问题,不但要注重微观层面,更要注重和宏观层面,即“学科建设”方面)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是从台湾开始的。
1954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设立,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1963 台湾开始了传播学研究。施拉姆的学生朱谦博士到该研究所任教,并进行了“电视与儿童”研究,这是台湾第一次进行的传播学研究,他给台湾的传播学研究带来了第一个研究范例。他还进行了台湾传播学中第一个定量研究——电视效果的研究。另外,他在木栅等地进行了台湾第一个大规模的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研究传播与个人的现代性。他的这项固定样本研究是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另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是杨孝溁(ying)所做的对传播效果的统计研究,后成书《传播统计学》。
进入20c70s以后,台湾传播学渐渐从单一的研究逐步走向多样化,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领域涉及政治传播、宣传、教育传播、健康传播、受众研究等等。有些著作奠定了台湾传播学的基础,如徐佳士的《大众传播理论》、阎沁恒的《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香港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迟。
1965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成立,这是香港早期传播学研究的开始。
40s中后期,较为严谨和系统化的传播学研究开始形成。这时期,施拉姆到任香港访问教授并为利落中文大学创办了传播学硕士课程,开展了亚洲新闻的研究,培养了新一代的香港研究生。 80s后,更多留学海外的本土学者回港,强化了传播学研究阵容与成功。
到了90s,香港大专界的新闻及传播学系均有所扩充,来自本土、大陆及海外的教研人员怀着不同的研究兴趣汇集香港,研究题材广泛多远,令香港传播学逐渐成为中西交汇之地。
我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根本动力和方向是传播学本土化)
1956 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学译丛》将“communication”译成“群众思想交通”,这是我国大陆最早接触“communication(传播)”一词。
1978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的新闻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评价西方传播学论文、著作,比较准确地介绍了传播学的主要学说、概念、范畴和方法。 1982 施拉姆来华访问,向中国大陆介绍传播学理论,再一次推进了中国大陆对传播学的了解。 198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传播学(简介)》一书,1984,9 出版了施拉姆的代表作《传播学概念》中文版,这些著作成了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1982.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座谈会,对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确定了中国大陆新文学界对传播学的态度,并提出了对待西方传播学的16字方针: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
1986 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最大成果是着手讨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此后,传播学的实证研究开始在我国展开。
1993 全国第三次传播学研讨会:涉及传播学本土化、传播学基本理论、传播实证分析、跨文化传播等。 1995 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讨论了传播学自身建设(本土化问题)、传播学前沿问题、传播学基本理论问题、国际传播问题、传播学的发展问题以及应用传播、传媒管理、传播与文化、传播实证等。 1997.4 全国第五次传播学研讨会,是第一次名副其实的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会议主题:“传播与经济发展”。
6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1997.10 由大陆、台湾和香港共计28位传播学者通力合作撰写的《华夏传播》正式出版,这标志着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开端。
1999.11 全国第六次传播学研讨会,会议首次尝试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较规范的国际会议的操作方式,规模、议题、质量方面都有了相当的拓展,成为了世界之交名副其实的传播学盛会。
2001.10 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主题:“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此次研讨会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代表当前国内传播学研究的最新趋向,具有议题中的文化取向图突出,对科技含量的关注增加,多学科交融的特点,显示出新世纪中国传播学研究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从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开始引进和介绍国外的传播学经典著作和成果,这项工作还将持续并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自主的传播学研究,这些研究项目多是利用量化方法对我国传播实践进行的实证研究。研究所用的范畴、范例、方法等均引自与西方的传播学,而且基本上是传播学派。
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在进一步准确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开始进行传播学本土化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这才是我国传播学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7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第三节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 奠基人
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生平】
[美]政治学家(1902-1977),一生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探讨政治学,试图用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政治学体系。 【贡献】
1、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2、开创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
3、研究领域扩大至大众传播领域,提出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5W模式,见第六章)
4、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传播学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生平】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1890-1949),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的研究,心理学“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见第十二章“群体效果”)的最先提出者。 【贡献】
1、借用物理学“场论”与心理学对比,并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成为“群体动力论”。 2、研究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场”是卢因理论中的核心观念)
在人类社会中,群体,即“场”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各种组成因素的总和,起决定作用。 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利益的延伸便是凝聚力。 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作用并深刻影响个人。
传播若想改变个体的态度、认识、观念,必然要考虑“群体因素”。 【具体研究】 1、二战军队士气研究
2、改变饮食习惯的家庭主妇“把关人”研究(见第七章)
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生平】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1901-1976),在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著有《马里兰城里事业的人》 【贡献】
1、开创媒体效果研究的传播,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居统治地位的范式。
2、提出“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概念,后来发展为“多级传播理论”,是枪弹论进入有限效果论时代的里程碑。(《人民的选择》:1940总统大选中,决定人民投票意向的是人际非大众传播)
8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3、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引入异常情况(deviant case)的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参与性观察与深度访谈、内容分析与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与焦点访谈,将它们结合起来分析个体案例。 4、是三角测量法的早期提倡者:测量 + 收集资料 + 资料分析
5、创造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机构更灵活,更有侧重点,使传播理论有了行政研究的特点。
四、卡尔·霍夫兰(Kart Hovland) 【生平】
[美]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著有《传播与说服》、耶鲁丛书 【研究】
说服的方式、技巧、能力;态度的形成、转变;说服与态度的关系 【贡献】研究生涯分两阶段
1、二战期间:美军思想训练计划,军事教育影片使观众产生变化,但变化有限 2、二战之后:研究传播者信誉、信息组织、群体适应效果、态度观点变化…… 但其研究多为实验,范围有限,对现实生活有无使用价值值得商榷。
? 创立者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 【生平】
[美]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1907-1987)。是“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将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其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贡献】
1、将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了传播学。 标志:1949权威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包括理论性著作与应用性著作,
如《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手册》等。
3、推进了传播学教育,扩大了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先后创建了四个传播学研究机构以及“施拉姆学派”。 4、大胆预测:传播学会成为综合之后的一门学科的基础。
最大贡献在于:熔前人和他人有关传播研究及相关学科的成果于一炉。
9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第二章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已有认识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研究人,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传播学概论》) 核心观点: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社会关系上共享信息的活动是传播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2、梅尔文·德弗勒
核心观点: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传播效果。 3、斯蒂文·小约翰:
核心观点:研究传播的本质和传播过程,即考察人们处理信息的含义的过程。 4、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媒介是联系广大世界对象和个人直接经验的桥梁。
5、我国传播学者: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也有自己的看法。 6、克劳斯:
从控制论角度探讨研究对象、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间的关系。 7、批判学派:
丰富了传播学理论体系,冲破传统的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对传播学进行开创性的探讨。
? 传播学研究对象
一、普遍认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
二、具体而言分为三个部分(简答):
1、人类传播的发生于发展。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2、人类传播的形态。指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细化研究:社会中众多传播形态的结构、功能及运动机理。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深化研究:动态的过程与静态的结构,解释了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
三、传播学研究的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他组织性)
研究传播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互动关系。 传播是一种社会机制(social institution) 2、微观层面(自组织性) 拉斯韦尔的5W分析。
10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四、根据科学的划分和传播本身的分析视角,从五个层面谈传播学研究对象 1、结构和功能主义观点(整体、符号)
【观点】社会结构是真实的,以可以观察到的方式发挥着功能 【特点】
①强调时间的稳定性,即共时性,而不是以变化即历史性味基础的。
②对无意图后果的重视,寻找人的控制和意识外的因素,对主观性、目的性表示怀疑。 ③存在独立的现实,知识可以通过谨慎的观察来发现。 ④倾向将物体和符号进行区分。
⑤强调“符合论”:语言必须与现实想对应,符号必须准确代表事物。 【优点】
视语言和符号脱离“工具”身份而拥有自己的生命,把传播能力视为对语言和其他符号的准确、恰当、熟练地使用,这在传播领域具有极大影响。 【缺陷】
在解释个别事件和具体的人类经验的色调方面较为薄弱。
2、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个人、变量) 【观点】
重点关注“个人”。承认心理学的“S-R”关系,更进一步强调二者间的信息处理过程。 传播被理解为个人的思想。
以“变量分析”为中心,把主要的变量归类,关注信息和变量引起行为结果的方式。 【缺陷】
很少涉及社会群体的动态变化。
3、相互作用观点(传播的重要性、动态改变) 【观点】
社会结构是相互作用而非简单英国关系的,不是社会结构使传播发生,而是传播使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将传播视为社会的粘合剂,是传播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强化“共享”的意义。 强调环境,社会群体和文化的作用:如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社会现实建构理论。 【优点】
对人际的动态变化和关系作了表述和解释,揭示群体随时间环境变化而改变。 【缺陷】
未能很好地揭示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的人类生活的结构。
11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4、阐释的观点(个人、语言) 【观点】
赞成“主观主义”和“个人经验”的重要性,重视个人对事件的理解。 揭示头脑中各种各样体验意义的过程,强调语言是体验意义的中心。
避免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规定性的判断,阐释往往是相对的,很不明确的词语表述。 【理论】
文化阐释论、组织文化论、文本阐释论
5、批判的观点 【观点】
①关注不平等与压迫现象,关注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及传播使得一个群体长久控制另一个群体的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又远远超越马克思主义
②倾向拒绝功能主义和认识论,但在“阶级和性别关系影响社会结构”的问题上,以结构主义为方向,同时借用相互作用理论,承认文化和物质变化及其方式。 【三个重要分支】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女权主义研究 【贡献】
对传播决定文化的认识。强调价值观和利益在判断事件、情景和制度方面的意义,可以促成变革的强大因素(是其他理论流派无法做到的) 【缺陷】
阐释和批判理论不适宜对制约人类活动的法则做出科学的解释。 【区分】
阐释理论在解释个人体验、文本和社会结构的意义方面是很有力的。
批判理论则强调价值观和利益在判断事件、情景和制度方面的作用。
12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 【特点】
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行为主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方法的综合性(定性、定量) 【层次】
方法论体系:指导、方向、范围→“思想” 方法体系:具体化、实践化、成果化→“工具”
【注】传播学学科建立的三根支柱: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即方法论体系,研究方法即方法体系)
? 方法论体系
方法论体系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学说和科学,有三种意义:
1、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拥有逻辑结构、概念系统和既定理论,如三论,结构主义,唯物主义。 2、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即方法论由哪些基本问题构成。
3、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了解作为工具的“方法”的思想基础和特征。 ?
方法体系
分为:定性方法:操作的是概念体系 定量方法:操作的是量化事实体系
? 两者差别体现在四个层面:分析客体、分析及其方法、方法学、理论架构 ? 两种方法的互通性:
1、本质上:任何分析客体都无法被划分、归类为“量化”或者“质化”的分析客体。 2、狭义上:在理论架构的层次方面,质化和量化的分野并不是很重要。
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Qualitative Methods)
【定义】
定性研究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结论。
【定性研究成为趋势的原因】
①定量研究无法解释许多重要的问题②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 【优势】
①可以补充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②可以修正传统研究中的理性角度
13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1、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包括】
文学历史研究、符号学、文化研究 【观点】
传播是“意义”的社会生产,“意义”即内容。
内容既是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expression)”,也是对特定语境的“再现(representation)” 意义的生产与三个基本传播要素有关:话语、主体性、语境
? 话语即传播者
①话语的基本材料是语言及其它符号,
话语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人与真实交换过程中的主要媒介”, 因此,“话语”便是社会真实建构的媒介。
②米歇尔·福柯:“知识话语论”,即话语是严肃的语言行为,成为“陈述”,陈述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 ③话语的特点:话语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 话语的真实性不但包括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
话语与权力(控制力、支持力等)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
? 主体性即传播者
人的主体性受到各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成为“屈从体(subject)”,已经被安置在意识形态结构为人们事先安排的位置上,而这个位置由语言来决定。
? 语境即再现的社会结构
指分析文本时须考虑的某种情境和历史过程。正是语境使得文本成其为文本。
*在众多的、复杂的研究方法中较为基础的方法便是语言话语分析,包括三个层次: ①话语的最基本元素是不同形态的发音和陈述,其意义在于“使用”。 ②语言可以在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模型。
③在“话语”层面上,语言是一个连贯的结构,是一个带着讯息,可被诠释的文本。
*在人文科学定性研究的视野中,大众传播既是社会现象,又是话语现象。符号是人类与真实互动的主要模型,它进入到一个连续的意义生产过程后,便将社会真实建构成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方面。
14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2、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 【定义】
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以长期的、第一手的观察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意义”的理解(verstehen)过程。“意义”是由人们赋予自己的社会情境和活动。 【方法】
定性研究的诸多方法中,诠释取向的研究方法引人注目,包括:
? 符号互动论(见第四章)
人们展现行为的基础是他们赋予物体和情景的意义。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意义在互动的诠释过程中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 民族志学方法
源于人类学。
三个原则:广义上应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和艺术。 有必要从事长期的参与观察
必须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法,以核对观察中发现的资料。
? 小组座谈法(focus group)
训练有素的主持人→6-12个人→围绕主题自由讨论。 “群体动力”所提供的互动作用是小组座谈成功的关键。
? 投影技法
是一种间接隐蔽的定性研究方法。特点如下
①有隐蔽的调查目的②用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③不要求被访问者描述自己的行为 ④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 ⑤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将自己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到了有关情景之中 ⑥类似心理咨询分析患者的心理,分析被访问者所投影的态度 投影技法包括:联想技法、完成技法、结构技法和表现技法四种类型。 【程序】
①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深度访谈、文献分析、观察法等 ②分析定性材料:
辅助分析:实地调查访谈、对资料的筛选、图表、重新安排资料
分析程序:分析归纳法(描述→探索→验证)、理论建立法(资料分析→新理论) ③定性研究报告:分三种形式 单纯的描述
分析讨论:以研究中产生的概念为主
实质说明:对理论有所贡献,贴近材料,真实、准确、可信、详细的说明资料分析程序
15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 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1、客观世界中的信息特征:客观性、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载体性、分享性 2、人类社会中的信息特征:客观性、主观性;多样性,复杂性
3、信息的功能:认识功能(获得信息并加工处理)、社会功能(资源、启迪、教育、娱乐等)
? 信息社会
约翰·奈斯比特:世界在1956-1957从“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 标志:①1956 美国“白领工人”人数首次超过“蓝领工人”
②1957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全球通讯时代,是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庄”。 信息革命的影响:①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要素结构与管理形式的变化 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符 号 ? 定义与实质
【征兆】一个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同质的合理延伸。
【信号】表示某物、某事、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本身受时间、地点或其它条件的限制。 【符号】其重要的特性在于,它连接着一个与自己不同质的事物,使人们看到它就想起这种事物,
这种连接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定义: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它是有意义的。
它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期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
1、现代符号学理论
①结构主义符号学(Semiology)
? 延续自索绪尔的欧洲符号学被称为结构主义符号学,注重结构主义分析
? 1894 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最早提出了符号学概念:符号学是一种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
它将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 ? 提出“语言”和“言语”的差别:
语言:抽象系统,存在于集体心智之中,称为每个社会成员别无选择的社会惯例。 言语:是社会成员运用语言能力创造的具体产物 ? 剖析了符号的结构,将其分为“能指”和“所指”:
能指(signifier):符号的外形,可能是某种声音、形象等。如“人”字的一撇一捺 所指(signified):符号背后指代的事物,即某种抽象概念或意义。
21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②逻辑符号学(Semiotics)
? 延续自皮尔士的美国符号学被称为逻辑符号学,侧重逻辑,带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色彩。 ? 皮尔士(美国哲学家)给所谓符号下了确切的定义: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以某种能力代表某
种事物的东西。
? 人的所有经验都组织在三个水平上:
第一性(感觉性):可以独立的,不需涉及他者而存在的实项。 第二性(活动经验):依靠同他者相互作用而获得存在的实项。 第三性(符号):通过连接其它实项而获得存在的实项。 例:男女是第一性的,夫妇是第二性的,结婚登记处是第三性的。 ? 符号就是第三性的,它是三位一体的,包括依次发生的三重关系:
使联系过程开始的东西;其对;符号产生的效果(解释)
? 广义上,解释便是符号的意义,狭义上,解释也常常是一种符号,它又有它的解释,如此往复以至无
穷。
③美学符号学
? 卡西尔(德国哲学家)提出著名论断:认识符号动物
? 最大贡献:提出了精神文化活动的符号性质,分析了艺术符号与日常符号的区别。“美,本质上是一
种符号。”不是事物的直接属性,而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
2、符号互动论 【芝加哥学派】
20c20s-30s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
以斯莫尔、托马斯、杜威、库利、米德、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为主要代表人物,
以当时美国城市环境中的移民、贫困、流浪、犯罪、卖淫等社会问题为关注对象进行经验研究, 借鉴西梅尔等欧洲学者的社会系理论和哲学思想,树立了一系列关于社群与民主、人类传播与交往、城市生态等议题的学术典范。
不仅占据了当时美国社会学研究的主流,而且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大量洞见。 【提出】
符号互动论有社会系领域中的一个理论流派芝加哥学派提出,以库利、米德、斯莫尔、托马斯、杜威、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为主要代表人物
库利和米德研究语言等符号在社会的发展和维持中以及在形成个人精神活动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人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
米德在研究中指出:符号互动中刺激所引出的反应具有不确定性,这种反应要视参加符号互动的人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而定。这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主观性、选择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22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核心观点】 ①社会是一个意义系统。
②从行为学观点看,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标明的意义构成。
③符号是结合人们的纽带,人们对他人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信念,是从符号活动中产生出的意义构成。 ④在特定行动状况中,个人行为是受人们与那种情况相联系的看法和意义支配的。
简言之,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之所以认识自我,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进行的。 【补充】
符号互动论的名词解释:
“符号互动论”又被称为“象征性信息互动理论”。由美国学者库利和米德创立,后经布鲁默总结提出。强调个人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
符号互动一词是指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作出反应,还理解或“确定”彼此的行动,他们不是对别人的行动直接做出反应,而是根据他们赋予这些行动的意义来作出反应。
因此,人的互动是以使用符号,通过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的意义来作为媒介的。这种媒介等于在人类行动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了一个理解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世界,这个世界的创造与维系依赖于人类通过符号进行传播的能力,不存在没有符号系统的传播。
符号互动论中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具有不确定性,这种反应要取决于参加符号互动的人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这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主观性、选择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 符号的特征
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
? 符号的类型
1、语言符号:有声语言(语言)、无声语言(字形)
2、非语言符号:视觉性(动态、静态)、听觉性(类语言、其他声音)
第三节 讯 息
信息经过符号化得以交流,就构成了一组讯息。 传播学中,讯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符号化信息。
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发出讯息,接收者对这个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
23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第五章 传播类型 第一节 内向传播 【定义】
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 【作用】
通过内向传播,主我和客我之间可以进行自由沟通,以达到自我的内部平衡和调节,通过这种思维活动,进行正常的信息编码,以保证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形式】
实际上,人的内向传播与人的心理传播基本上是重叠在一起的。 ①感觉和知觉
感觉:客观世界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全身的各种感受器,经过传导通路进入大脑皮层中枢而形成的一种主观印象。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通过主观参与,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刺激信息进行综合和解释之后形成的,是人向自己解释客观世界存在状况的过程。 ②记忆:
人对过去经验的反应叫做记忆,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③思维:
是大脑对周围世界的高级反应形式,是人对世界的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反映)过程。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内在属性和事物规律的认识,它形成了现有科学规律、定义以及法则等。 ④想象:
是人在过去从来没有感知过的对象和现象的映像的创造(对旧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⑤情绪和感情
是人对所认识的东西或所做的事情、对其他人和自己本身的态度和体验。
第二节 人际传播 【定义】
人际传播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面对面的货凭借简单的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广义:除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
狭义:①双方是一对一的,或近似于一对一的较简单的传播关系
②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传播或其他传播方式进行的(先进传播工具:如MSN….)
【特点】
①直接性:传播内容只是经过物理转换,而不像大众传播一样信息经过加工处理
②随意性:可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调整,及时反馈,适于沟通和说服 ③私密性:直接交流,不具公开性
24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理论】
1、人际传播的动机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高层次 低层次
②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的六种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低层次生理需要 信息、地位、爱→离不开人际传播
自然人(自然需求):人际传播并非必要,起辅助作用。
社会人(社会需求):人际传播比克或缺,没有人际传播,人就不是社会人,人类社会也就不存在。
③普遍认识
A 认识自我的需要:进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库利:“镜中我” B 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获得归属感和爱
C 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寻找与环境相适应的最佳应对策略 D 情感沟通的需要:调节情绪状态,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2、人际传播的基础 ①自我表露
人际传播从自我意识和自我表露开始:个体形成将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和愿望。 自我表露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技能和基础。 自我表露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表露的量、表露的积极或消极性质、表露的深度、表露的时间选择、表露的对象。
②约哈里之窗
[美]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哈林顿·英翰姆提出
他人了解 他人不了解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个人资料(名字、相貌、身份、职业) 秘密区域: 隐私或尚未公之于众的信息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部分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自我实现的需要(“高峰体验”) (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离不开人际传播 (激发、协助、认可、分享…..) 衣、食、住即可满足,有人际传播介入,但不是必要条件。 自我表露的过程就是未知区域向开放区域过度的过程
25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3、人际传播的过程
①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见第四章) ②认知一致性理论:(见第十二章)
代表人物: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费斯廷格 ③施拉姆:循环模式(见第六章)
第三节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间交流信息的活动。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广义: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和形式的群体,组织传播是群体传播的一种 狭义:群体传播指在非组织化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一、群体传播 【实质】
①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规模小,成员亲密,面对面互动,互动持久稳定,认同感强。 包括家庭、邻里、密友等,互动最频繁,影响最深刻(by库利)。 ②次数群体:囊括其他人立足其中的社群,构成了层层叠叠的社会网络。 ③参考群体:指为人们传播提供参考标准的群体。
即使个人不属于这个群体,但为了向他们靠拢,也会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评价和行为取向。 ④偶然群体:成员间彼此不认识,聚集也没有必然性,如同节车厢的乘客。
? 传播学中的“群体传播”多指小群体进行的信息交往,排除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 研究角度:行为主义视角:“输入-过程-输出” 结构主义视角:群体行为的结构性要素和动力
? 群体传播研究焦点: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到与自己相关或不相关的其他人的影响,其中人际传播扮
演着重要角色。 【理论】
卢因:“场”论、群体动力论(见第一、十二章)
二、组织传播 1、组织 【实质】
组织(即正式组织)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和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即,组织是一群人为了某些共同的目的而形成的,通过某些政策、规范、程序等控制和协调内部成员的行为,并由分工合作来完成工作,具有目的性和正式化的层级,经常互动开放的系统。 【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和等级制
26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2、组织传播 【定义】见前
【要素】信息、相互依赖、网络、过程、环境 【形式】
①正规的组织传播(重要作用,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发生在组织内部,有组织目的、遵循组织规范进行的传播活动。参与者与其在组织中的正式地位、角色以及网络相联系。他们严格按照组织正规的权力关系、职能机构、等级系统和交流渠道进行信息传播。 形式:会议、文件传递、电话、传真、面对面、内部大众媒介(内部报刊、内部电台、局域网) ②非正规的组织传播
发生在组织内部,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
非正规传播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以联络感情的满足性交流为目的,传播效率较高,被称为“组织关系的粘合剂”、“组织功能的润滑油”。
功能:传播小道消息,“葡萄藤(grapevine)传播” 特点:速度快、精度高、信息量大、反馈广等。 形式:任务指向性、情感指向性。
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谣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容易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避免:尽可能详细传达成员关心问题,防止歧义产生,“谣言止于公开”。 【方向】 ①纵向传播
自上而下:布置工作、传达指令、召开会议;互动较少、信息量小、冗余信息多、精确度低。 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有利于科学化民主化、但信息散失、精确度低。 ②横向传播
组织内部:开诚布公、也易意见冲突。作用:补充纵向传播,处理消化纵向渠道的信息。 组织与外部:与外界交流、了解环境与竞争对手;如公关活动、广告宣传。 【功能】 大致而言:
手段性:由正规组织传播完成,以交流为手段,占首要地位。
满足性:由非正规组织传播完成,以社会-情感需求的满足为主要目的。 总体而言:
①确保组织内部协调活动的发生,即建立起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协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②确保组织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联系,完成信息交换活动,使组织活动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③通过组织内部情感交流,加强相互了解,增强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通过组织内部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交流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士气。
27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第四节 大众传播 【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大规模的信息传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化和组织化的传播者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媒介系统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传递给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
德弗勒定义: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所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要素】(5W)
结构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 非结构性要素:传播效果
【特征】(从德弗勒定义出发,结合5W模式)
①传播者是职业的,是一个传播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等)和个人,他们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在传播媒体组织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任务。 ②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③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化、电子化的媒介。 ④受众广泛,成分复杂。
⑤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使传播效果测量需要付出专门的努力(通过专业职能部门或组织)。
【功能】 ? 早期探索
①拉斯韦尔:a 对环境进行监视;b 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 c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以他政治学家的分析角度,这个结论看上去适于政府和政治家 ②赖特:a 对环境进行监视、研究; b 协调关系; c 社会化;d 娱乐 ③拉扎斯菲尔德&默顿:
区分:正功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适应调整的结果 负功能:阻碍社会系统的适应调整的结果
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社会系统中的参与者所祈求或寄望的社会功能
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社会系统中的参与者不了解或未祈求,但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功能 两种隐性功能:授予地位的功能、促进社会准则实行的功能 一种负功能:麻醉精神的功能 ④施拉姆的总结:
a 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功能,用于监视社会环境。
b 大众传播具有操纵、决定和管理功能,它对受众进行诱导、劝服、解释信息,并引导其作出决定。 c 大众传播具有指导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 d 大众传播具有娱乐功能。
28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 大众传播的四种正功能 ①传播信息:
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也是大众传播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制作和传播新闻是这一功能最基本的体现。 ②引导舆论:
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的、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息的汇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舆论代表着民意,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代表着一种强烈的倾向、愿望和要求。舆论可以自发形成,也会受到外力的引导。 大众媒介是一种能引导受众的有力工具,这种引导体现在两个方面:设定舆论的过程、引导舆论的方向。 ③教育大众:
人们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二是通过各种媒介的接触来获得。大众传媒不但保存和发展了文化遗产,也促进了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④提供娱乐:
大众传媒还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塑造者和传播者。途径有看报纸、读杂志、看电影电视、上网…..
? 大众传播的两种负功能
①李普曼:“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
1922 [美]政论家、学者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被誉为舆论学的开山之作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或称为虚假环境、假环境。指的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作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并依赖于媒介带来的世界,通过媒介的选择来了解客观事物的变动。然而媒介只能部分再现真实世界,大量的事实被筛选掉了,被选中的事实也经过了加工。即使传播者尽力进行客观、真实的反应,也不能避免这个世界的偏差。 “刻板印象”(Stereotype)
或称为固定成见。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儿笼统的看法。现代社会,大众媒介要为大部分刻板印象的形成负责。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概念揭示了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机制,也提醒我们,大众传播在实现其正面功能的同时,也埋下了遮蔽人们视线的可能性。
29
《传播学总论》笔记 Luna
②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1948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提出“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 a.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与这种间接地接触,便不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b.由于信息大量涌入造成了信息过剩,使人们对信息产生了一种冷漠的态度。
c.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之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产生“电视人”、“容器人”、“沙发土豆”。
d.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 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之辨 二者有联系,但研究的角度对象不同
①传播的功能(function)是从宏观角度来考察的;而传播的效果(effect)是从微观角度来研究具体信息对具体受众的心理、态度、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②传播的功能是以传播媒介及其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即研究的客体是大众传播本身;而传播的效果所研究的是受众在认识、行动等方面产生的变化。
③对大众传播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播取得的具体效果。 【备注】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重要的知识点,许多简答特别是论述题会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知识点考核,因为这个知识点是传播学理论中最基础的知识。
30
正在阅读: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101-19
电力实业有限公司业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04-06
美丽的日出作文450字06-18
【期末试卷】重庆市垫江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05-01
初三学生自我评价300字11-21
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 4.0 - 图文11-23
大栅栏导游词08-22
2014-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12-21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03-2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传播学
- 总论
- 完全
- 笔记
- 北京林业大学 考研 植物纤维化学复习题 - 图文
- 网络文明风尚传播实施方案
- 学校德育工作调研报告(上交)
- 船舶PSC检查表(全船)汇总
- 机关行政效能监察
- 监理实习周记(25篇)
- 惠贞书院校内各项获奖名单
-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 四川省省属国有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 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
- 中医内科重点章节题目
- 酒店礼宾部实习报告
- 初中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 2015- 2016 Java期末考试真题100道(附答案解析)
- 修改病句 改句子(5年级下册)
- 嵌入式系统 流水灯、按键、定时器实验报告
- 2017CPA审计需要背诵的要点大全
- 交叉口道路通行能力 - 图文
- 幼儿园女职工工作计划(精选3篇)
- 2014年-4-专业基础知识--客户服务业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