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风景名胜古迹典故拾零

更新时间:2023-10-29 14: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太平镇风景名胜古迹典故拾零

有《西江月》词赞曰:

千年太平古镇,沧桑岁月留痕。地灵人杰任纵横,育出繁花似锦。山岭林木滴翠,平坝花果飘香。小堰口内桃花源,更是人间仙境。

双流县太平镇地处龙泉山脉中段西麓,位于双流县东部边缘,是双流、龙泉、简阳三地交汇处。太平场镇过去是太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山首镇。颇具规模,热闹繁荣,街道纵横交错,青石铺面,四方设有栅门,坚木建成,东边“红花堰”,西边“庆西门”,南边“横街子”,北边“紫庆门”。还有“碉堡”三座,处于二郎坝子、江西官山、红花大堰三地的交通路口,防备匪患,以保安宁。历来,华阳县(1965年合并于双流县)就有“水码头要数中兴场(今华阳),旱码头要数窑子坝(太平场镇别名)”之说,可见其繁华景象,世人共睹。确实,由于太平镇地理位臵特殊,故历来是商贸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茶房酒肆,栈房旅店比比皆是,随处可寻。由于太平镇是“旱码头”,防患大灾考虑周全,民居建筑颇具特色,临街边,全是“亮一柱”通道,廊房下,行人不受日晒雨淋。户与户间房顶都有“风火墙”阻隔,如遭火灾不殃及周围四邻,灭火水缸分布大街小巷,至今上升街还存放两个清代道光年间的“太平缸”。(这些风貌上升街可见)解放前,太平镇是华阳县七区所在地,辖太平、白沙、合江、兴隆、万安五个乡。解放后,太平、白沙、合江三乡为七区,三星、永兴、兴隆三乡为九区,1955年两区合并后也一直为太平区政府所在地(直到1992年撤区截止。)

太平镇历史悠久。建于北宋治平前,原名衡山镇。《华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版)载,治平三年(1066)大丞相张文忠公初登仕途,曾任过华阳县衡山镇代理征税官。北宋元丰年间,太平镇普遍有制陶业(今

1

同心村“窑埂”有遗迹可寻)故更名为“垍窑镇”(俗称“窑子坝”)。明末又更名为“太平镇”。明末建的“江西馆”,匾额有“太平镇”之称;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太平正街“桥庐址”处建有一座石桥,所掘出的建桥石碑记载,石桥上面建有四方通道的廊桥,内塑财神两尊,此桥名“太平桥”。这些均可佐证太平镇的历史和同经更名的情况。所以太平镇从建臵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遗迹也随处可寻。

太平镇居民多为明末清初迁来的客家人。据太平地区众多姓氏的族谱记载,因长期战乱与瘟疫,土著居民几乎殆尽,“湖广填四川”,当时政府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押解大批移民安臵于此。(传说押解途中,移民都是用绳索拴住手腕串连着,要拉大小便得解开绳索,后来,当地称拉便为“解手”、“溲”“手”谐音,“解溲”一说,缘出于此)故太平场镇有好些“会馆”。这些“会馆”,规模不一,田户不等。它是同祖籍的所谓“同乡人”聚会、议事的场所。这些会馆中规模较大的,首推“广东馆”和“江西馆”。

广东馆,又称“南华宫”,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在太平场镇广东街。规模宏大,占地数亩,殿宇建筑风格,坐北向南走向,从南边山门进入,有一大天井水池,池中有一座三洞石拱桥,人们称之“无河三洞桥”,水池左右是一排下厅廊房。一条水磨灰砖铺成的甬道,连接北面大殿。甬道将园坝分成两半,坝子地上有数根古老的紫荆,进门左右两边,有钟鼓楼(一个在广播室处,一个在政府厨房处),有客厅,前面有花园,紫荆树中间铁塔一尊石刻日规一个,有古戏台楼(现兽防站处),间有一些奇花异草。大殿宽阔的阶沿下面,左右耸立一对生铁铸的大香炉,香烛不断,烟雾缭绕。园坝两侧是两层木娄的左右厢房。大殿建筑宏伟,气势轩昂,两层重檐斗拱,四方飞檐高挑,屋面琉璃筒瓦,屋脊走兽盘龙,窗棂镌花镂格,殿门厚重高大,蓝底金字匾额,重檐正中悬挂,上书“南华宫”三字,令人眼花目眩。大殿整个天花板全是用四尺

2

见方的木板镶嵌,彩绘“三国”纹饰,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解放后,长期作太平镇政府办公场所。后几经改建,原貌已不复存在。

有贵州馆(现粮站处)、贵州馆与湖广馆(原糖果厂处)接连,关帝庙(现太平中学处)。

江西馆,又名“万寿宫”,在太平场镇正街,明代修建,后多次维修,坐东向西,正门面临正街,侧门面向新街,侧门上方墙上,有糯米石灰制作的缠花图案,镜心有篆书“曲径”二字,系民国时华阳县稽征处主任张东有书写,工艺美观,古色古香,“文革”时曾毁其部分,但原貌仍依稀可辨。江西馆下厅廊房设有戏台,解放前唱戏多在这里面。解放后,改建为“太平影剧院”。

至于其它“会馆”规模均不及这两处,解放后都作他用了。 同宗族的人还建有“祠堂”,祠堂是同一宗亲姓氏的人聚会、议事的场所。每年的清明祭祖都要在祠堂举行“清明会”活动。太平镇境内有张家祠堂、冷家祠堂、宁家祠堂、陶家祠堂(现粮站侧)、陈家祠堂两处(即原锁龙五社和大罗村三社)、谢家祠堂(现供销社办公楼下)、文家祠堂。影响较大的文家祠堂于1997年香港文氏宗亲寻根团还来到文家祠堂寻根访亲。

过去,中华大地,宗教盛行。同样,历代的太平人民都渴望太平盛世,时代局限,无力回天,只有将企盼寄托于神灵。故太平土地上寺庙繁多。据《华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版)记载太平寺庙多达二十五处。这些寺庙,有的以前就已毁去,有的解放初期拆除,有的改作他用。今保留下来的尚有观音寺和圣经寺。

观音寺,在太平场镇上升街,建于清末,原名“观音堂”。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由能光法师主持恢复重建,现为双流县三大开放庙宇之一。寺庙三重大殿,神像彩绘金身,环境幽雅清静,来此若离凡尘,故

3

外地的一些退休老人,长年寄居于此,修身养性,安度余生。该寺每年举行三次庙会,香火兴旺,热闹非常,打破平日的宁静。

圣经寺,在同心村撒金坡上,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传说,圣经寺建成后,尚余金钱若干,又在坡顶修一塔“望佛塔”,塔建成后,还剩金钱若干,便撒在坡上。“撒金坡”也就得名于此,圣经寺过去也称“剩金寺”。坡下有一深谷,称“塔寺沟”,也由此得名,塔寺沟水库就在这里。坡上,山风习习,树木葱葱,圣经寺掩卧山凹,望佛塔雄踞山顶,朝暮晨夕,钟鼓阵阵,木鱼声声,信徒虔诚祷千,僧侣习课诵经。向前仰望,“土门锁翠湖”,“五龙朝丹景”;向后俯视,塔寺沟水库象镶嵌在碧玉盘上的明镜,水面小舟轻划,岸上渔翁垂钓。太平镇“艺养工厂”专门为无业人员谋生活出路而办,平常有五、六十人,个别不三不四的人采取集中教育、集体劳动,织棉布,当时潘华丰任厂长,厂址在供销社办公大楼侧。

太平镇很早就有官办学堂。太平小学创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原文昌宫(建于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改建。里面建筑改建多次,而耸立的大门原貌未变,巍峨、古朴、高大、壮观。这里曾多次作过影剧的外景,电影《杜鹃啼血》的导演曾喋喋不休赞叹,这样古老的门径,川西坝子实属少见。

太平镇叶家坝(在同心村),通往合江路上,有一座“孝节牌坊”。传说:清代康熙年间,当地有一对年轻夫妇,对年迈多病的养父养母关怀备至,竭尽孝道。后丈夫死后,年轻妻子不再婚改嫁,秉承夫志,尽管再累再苦,也悉心照料老人,直至将双老赡养送终。一时传为佳话。当地官府为彰其美德,倡导民风,拨款修了这座牌坊。牌坊高宽数丈,雕花青石建成。正背两面一样,人物花鸟逼真。横额“孝节”二字,笔力雄浑刚劲。下面洞门开阔,任由车马畅行。

近几十年,在太平土地上,又留下一些革命史迹。

4

1939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撒金坡下“枣子园”,一架来中国抗日的美国飞机,因机械故障失事坠毁,在当地百姓的救助下,仅存的一名美国飞行员得以逃生。

1949年12月17日(农历十月二十八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十三师九十九团一营二连从简阳贾家场沿太平进军成都,与国民党胡宗南残部在五里坡(太平镇牛心村)激战。消灭了胡宗南残部,我军的任茂宪副连长和陈克副班长壮烈牺牲。任陈烈士墓始建在场外“罗家堰”,后迁至太平场灵溪公园。坟墓雄伟高大,外有围墙护栏,苍松翠柏繁茂,一对石狮雄踞墓前,系太平镇石工队负责人罗兴友(当年86岁,为纪念革命烈士,本人精心细刻而成私人捐赠的)。太平地区人民和青少年学生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太平解放纪念日)都要集队去扫墓、悼念,进行革命教育。

自然景观,古迹名胜,最集中是小堰桃源。

龙泉山脉有宝狮口、小堰口、余家口。小堰风光独后得天。北有牛心寨,南有张飞营,后有天台寺,前有马青山。

1989年四川省林业厅一位年迈的专家来太平调研考察,进入小堰境内,不禁惊讶感叹:双流境内还封藏着如此的原始森林,成都门口还有这样的世外桃源。确实,沿绞子河蜿蜒而进,抵达“小堰桥”,但见两边峰峦高耸,左右对峙,形成一道狭窄的山口。林木参天,凉气袭人,让你感到仿佛来到“青城”。前行半里许,转过“护林桥”,又是一番风景,路的左边,峭壁上,丛林里,有一“升仙洞”,既是天工造就,又有刀斧凿成。洞口狭窄,仅容一人攀援而进,洞内宽敞,大小可容百余人。洞壁设有天窗,洞外凿有石级。传说,明末清初,有一善人在此躲避战乱,后来竟然修成正果,白日飞升。路的右面,眼前,脚下,是一个小小盆地。周围山岭筑就盆舷,高约四五百米,盆底是低洼平坝,有数顷良田。有一“飞来石”,矗立盆底中间,直径两丈许,高约五丈余,峰顶雕有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c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