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6-11 0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 页 共 21页
第二讲 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自然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关系。
也是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乃至科学技术工作者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也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们密切关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每一个新的发展,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出发,考察和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注社会变革,关注生产关系的变革,就必然会关注科学技术革命。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科学技术对于马克思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二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本身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意识形态等子系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而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
1.自然科学与哲学
哲学,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始终以人类认识成果为基础。马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2 页 共 21页 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论及哲学问题时曾说道: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历史上的哲学形态总可以从与之对应的科学技术系统中找到它的知识来源。 (1)自然科学是一般哲学的基础
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以当时的机械自然观为基础的。17-18世纪,是近代经验自然科学产生的早期阶段,哥白尼的“日心说”既为近代自然科学全面系统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是人们观念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开普勒在第谷,布拉赫观察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轨道定律、等面积定律、周期定律);牛顿则在伽利略等人成果的基础上,集经典力学之大成,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近代物理学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这一时期除了力学,还有数学有了较大发展以外,其它学科还刚刚起步。力学由于它的成功应用而被无限推广,当人们面对新的自然现象而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时,往往就用已有的力学知识来填补现有知识上的空白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机械论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哲学上称之为机械唯物主义:以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问题的哲学。代表人物为:17世纪霍布斯(英)、斯宾诺沙(荷兰);18世纪的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法)等。 机械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机械运动看成是唯一的运动形式,用存纯粹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说成是机器。如,法国的拉美特利就认为:人只是比动物这架机器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的机器。
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也是形而上学的。在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影响下,又形成了18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从15世纪后期到18世纪前半期,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人们为了认识自然事物,首先必须认识它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再弄清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把自然分解成各个部分,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条件。但这种方法又使人们养成了孤立、片面、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在近代早期搜集材料阶段,于是把它从现实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开来,暂时将它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与周围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对象,由此而在人们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经哲学家的总结和概括并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于是就形成了18世纪具有广泛影响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所以,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相对应的。 恩格斯指出: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2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3 页 共 21页 (2)自然科学技术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科学技术是一般哲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二版序言中强调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可是对于自然科学,我们只能作零星的、时停时续的、片断的研究”。所以,马克思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每一个新成就,都感到欢欣鼓舞。当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发表时马克思非常重视,他说:“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段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总结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此,当恩格斯“获得了研究时间的时候”,为了研究和写作自然辩证法,他曾花了八年时间,“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象李比希所说的——“脱毛”(见卡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19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整理材料阶段,科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一系列重要成果揭示了自然界本来的辩证本质,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学原理,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等,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是按照辩证法规律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这就为新的辩证自然观的确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另一方面,19世纪自然科学的任务由搜集材料进入整理材料阶段,需要在大量经验材料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概括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显然,孤立、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任务是不相容的,迫切需要一种与这种研究任务相适应的辩证方法。与此同时,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为这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诞生提供了极为重要条件。
这些条件只有在19世纪才产生,因而马克思主义也只能产生于19世纪而不是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和黑格尔辩证法,创立了唯一科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并将这种科学世界观推广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全新的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时起就和自然科学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前所述,马克思为了创立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曾给予了极大的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3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4 页 共 21页 关注,并倾注了大量心血。
2.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自然科学技术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对数学、力学、农学、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大量研究。
马克思在1861年8月—1863年7年间,写了23本经济学手稿,其中有3本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资本论》全书引用的或所提到的著作共有605部,其中有396位署名作者的557部著作,未署名的48部著作,引用的议会报告和官方文章57种,报刊56种,其中包括连续出版25年的《工厂视察员向女王陛下内务大臣所作的报告》,包括长达40多年的《泰晤上报》和大型杂志《经济学家》。马克思甚至在生病的间歇期间也在从事自然科学等的研究。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写道:l870年以后,又有一个间歇期间,这主要是由马克思的病情造成的。他照例是利用这类时间进行各种研究。农学,美国的特别是俄国的土地关系,货币市场和银行业,最后,还有自然科学,如地质学和生理学,特别是独立的数学研究,成了这个时期的许多札记本的内容。”马克思深有体会地说:在制订政治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术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配合政治经济学、哲学的研究,开始研究数学。此后,数学始终是马克思经常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克思对数学的研究,曾写下了长达一千多页的笔记和手稿,现已公开发表的马克思《数学手稿》就是马克思精心研究数学,“并有独到的发现”的光辉思想结晶。它“对于微积分”,特别是对微分学的发展过程、微分运算的辩证本质等问题作了精湛的研究,写成了关于导函数、微分等问题的论文。
历史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科学的伟大变革时期。由“以太之谜”、“紫外灾难”而导致的物理学革命,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图景。物理学革命不仅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也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佐证。电子、X射线、放射性的发现,加深了人门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使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辩证法更丰富、更具体、更精确化了。
二、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然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技术也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4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5 页 共 21页 有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和技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1)任何人都在接受着一定的哲学的支配
不受哲学思想支配的人是不存在的。有些人曾宣称自己不信仰现有任何一种哲学而标榜自己公允,实质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而且恩格斯指出:“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理解。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的、因而是不正确地思维的最确实的道路。”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2)不同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不同
正确的哲学指导可以为你通向科学真理提供必要的可能性。恩格斯针对当时以杜林为代表的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到处泛滥的现状,在《<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一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唯物辩证法指导自然科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他指出:“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其次,学习辩证哲学,“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另一方面,恩格斯面对当时德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混乱,强调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要消除自然科学领域理论思维的混乱,“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它任阿出路,没有达到思维清晰的任何可能。”
相反,错误的哲学指导必然堵塞了认识真理的道路。思格斯尖锐地指出:“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只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有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而这些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者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一点儿哲学(这种哲学不仅是片断的东西,而且还是属于各种不同的和多半是最坏的学派的人们的观点的混合物)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 (3)辩证哲学可以为自然科学技术的开创提供新思想、新原则、新方法,为科学技术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5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6 页 共 21页 的发展和前进开辟新的道路。 尤其是在科学革命时期,原有科学规范已经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反常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另辟溪径,转向哲学,寻找新思想、新原则和新方法,这时能够发挥突破作用的往往不是“科学家”而是“哲学家”。康德的“星云假说”就是很好的说明。恩格斯在论及康德星云假说时特别强调:“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爱因斯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马赫哲学中的怀疑批判精神,从而冲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相对论。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认识领域不断扩大,一方面向宇宙扩张,另一方面向微观深化,使得人们的认识能力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微观领域,人们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达到基本粒子层次(<1O
26
-19
cm
=;而在宏观领域,人们的认识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总星系(>10cm)。以至于有人提出,现有的概念层次已经无法容纳已有的认识成果了,需要引进新的概念层次。如此广阔的认识领域远远超越了经验所能把握的宏观范围,因此,哲学理论思维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了,例如高能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现代宇宙学、生命科学等等。于是,辩证哲学就成了指导新兴学科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而且在这些学科领域,人们提出或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既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自然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根据现代物理学理论,没有物质的物理真空是对称的(据说这种真空是没有物质而由反物质构成)。根据量子场理论,这种真空是不稳定的,它们会由于自身扰动而涨落并导致对称的自发破缺,同时出现一种称作Goldstone粒子的粒子。在局域情况下,按照Higgs机制,有破缺的自由度分量可获得静止质量,即在定域规范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数量的Goldstone粒子湮灭,同时规范场获得同样数目的静止质量。质量是物质的重要规定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物质可凭空产生呢?又如何理解物质不灭原理呢?这既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自然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融合在一起,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前沿的学科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辩证哲学的理论指导。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情况,还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许多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找不到它们的现成的答案。这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书本和结论上,而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加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现代化。但是这决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已经过时,它的基本原理已经失效,决不是像流落西方的波兰哲学家L·科拉科夫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6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7 页 共 21页 斯基所攻击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空想”,已经“瓦解”,马克思主义是“封闭式”的体系,列宁没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毛泽东思想是“农村式的马克思主义”。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在30年代就出现了“危机”,萨特攻击马克思主义已经“停滞”,患了“普遍贫血症”,马尔库塞提出要以建立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基础上的革命动力理论来代替马克思的革命学说,萨特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然而,马克思主义已经传遍了全世界,这已成为当代世界性的一个突出的客观现实。比较客观一点的西方学者对此也不加以否定。《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1978年底报道:自60年代中期以后,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或强烈反对既定体制的教授人数在大量增加。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接触马克思主义。1983年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前后,有80个国际学术会议纪念马克思、研究马克思的英国历史学教授霍布斯鲍姆在一次国际讨论会上说:“人们如此活跃地讨论马克思,这是因为他存在着,而且不能被抛弃,甚至连反对者也做不到这一点。”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鲍尔斯说:“马克思主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陷于经济混乱。”英国和意大利学者1983年共同主编的《今日马克思主义》,在概括苏联共产党1956年20大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状况时指出以下四个特点:1.打破了某个党或某个人垄断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学说的价值已为西方知识界和学术界普遍承认和接受,并在某些领域里被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学者所广泛吸收与应用;3.在马克思主义队伍中,开始出现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以及马克思本人的理论的倾向;4。马克思主义者近几十年来把主要力量放在与政治活动有着直接联系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领域,而相对来说忽视了自然科学。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正在适应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过去为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的许多东西现在已经成为问题。但是他着重指出: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依然保持着它的活力和生命力,那种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已经枯竭的说法是荒谬的。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观点仍然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仍然是我们分析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呢?
(4)对研究新科技革命具有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要概括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并不容易。不仅范围广阔,而且内容深遂。大体说来,包括:科学的一般特性和社会作用,科学分类和科学体系,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的历史发展,科学劳动的特点等。这里我们只着重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角度进行一些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只研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7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8 页 共 21页 究过19世纪末以前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但他们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今天对我们仍有宝贵的启示。他们不是孤立地、单因素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考察互作用,而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察。具体来说,就是和 社会基本矛盾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对我们今天研究新的科技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概要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不但古代天文学、数学、力学的产生是这样,在中世纪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894年1月恩格斯在给一个德国大学生的回信中,再次强调这个思想。他在信中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在考察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时,同样清楚地分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经济动因。他指出:“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象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在古代就已经知道蒸汽可以转化为机械力,并制造出用蒸汽推动的机械装置,但并没有应用于生产。当时的生产对科学没有这样的需要,因而有关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发展。17世纪末,由于采煤业发展的需要,发明了早期的蒸汽机。旧式蒸汽机直到瓦特做出重大改革以前,也没有引起产业革命。18世纪六七十年代,纺织机械的革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解决动力问题,蒸汽才被重新推上发展的道路。因此,马克思说:“相反地,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和利用也很早,甚至还做出过指南针这样的伟大发明。但是,真正的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产生,同样有它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时候,下能简单地对一两项标志性的科学发现、发明孤立地研究,而必须联系社会历史条件来考察,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因为,以生产需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这种生产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生产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不断为科学提供新的实验手段,并提供“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在总结他的一生和他的思想的时候,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没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8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9 页 共 21页 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他看来,他所掌握的渊博的识,特别是有关历史的一切领域的知识,用处就在这里。”马克思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曾说过封建势力把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看成是比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他还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恩格斯也指出:“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 科学技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近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潜在的、特殊的一部分。马克思反复明确地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它将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去,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2)“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这是因为生产力总是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结。一定的生产力决定着相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旦作为基础的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原先的生产关系也会或迟或早、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变化。恩格斯描述过欧洲较晚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奥地利的情况。“只要手工劳动一直都占统治地位,奥地利就能平安无事。”然而,“工业中采用机器和蒸汽,使奥地利(也象所有别的地方一样)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旧有关系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革;它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把小土地占有者变成了工业工人;它摧毁了旧有的封建手工业行会,摧毁了许多这种行会的生存手段。”以后,随着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发生了重大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一部分国家建立起来,都表现了科学技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当然,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的趋势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第三,科学技术必然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科学技术在阶级社会中的占有、利用乃至它的发展就不能不受到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详尽地分析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体现——机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应用的后果。马克思指出:虽然“使用机器的工厂主,对力学一窍不通”,“英国的化学工厂主对化学惊人地无知”,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像吞并别人的劳动一样,并吞‘别人的’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机器的改进、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都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因此“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9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0 页 共 21页 动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这样,机器的使用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也不能消除劳动群众的贫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大大促进新机器的发明”。强大的生产力,科技活动的不断社会化,曾经一次又一次促进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到来。但是必须看到,陈旧的生产关系必然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此,斯大林有过下面一段描述。他说,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和实践中,既有过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蓬勃发展的事实,也有过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停止发展的另一种事实,“怎样来说明这种惊人的矛盾呢、只有用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必要性才能加以说明。当新技术向资本主义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拥护新技术。当新技术不再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反对新技术,主张转而采用手工劳动。”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科学摆脱资产阶级的桎俈,摆脱资本的奴役,摆脱做卑污的资本主义私利的奴隶的地位。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同时,马克思主义者也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掌握科学技术,并使之为更广大的群众所运用。特别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后,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面向现实,回答国内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新结论。如何认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来龙去脉、特点、社会影响以及应当采取何种对策,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热切关注的大问题。本课程的任务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为重点,提出一系列专题进行研究、探讨。
三、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0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1 页 共 21页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总结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也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成果。 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时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把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牢固地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论。这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还把这种全新的哲学思想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从而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克服过去那种对社会历史和政治的混乱和武断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虽然时代有了很大变化,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仍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马克思主义又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它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发展了,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应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崛起,掀起了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迅速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许多领域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关系也更为突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凝固体系,它也要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十八九世纪自然科学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创立了奠定于那个时代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人类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1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2 页 共 21页 历史的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创立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过去的一百年,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一百年,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马克思没有看到原子内部的结构,现在不仅可以看到,而且更深层次的图景也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马克思没有看到相对论、量子论、分子生物学。无线电电子学,现在以这些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火箭、卫星、计算机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成了我们时代的标志。原有的科学技术不仅大大丰富、完善和精确化,而且一大批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开拓出来了。当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人类面前展现了一个新世界,新事物。新现象、新关系层出不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交叉渗透,又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时代尚未出现的综合性学科领域,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人机工程学、大系统科学等,需要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概括,才能承担起指导自然科学技术前进的伟大历史使命。所有这些,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也需要我们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研究、去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背景条件下,依据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事实材料而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从商品入手,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但是,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资本主义固有本质未变,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各国以现代科技为制高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者身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口号。他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无产阶级已经和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了。无产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满足了他们对提高生活水准的需要,他们已经消除了对解放的要求。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不能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因而已经过时了。他们断言,如果马克思今天还健在,他会不得不放弃这样的希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实际上,他们以标榜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为名,实质上是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另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而兴起的未来学思潮,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如奈斯比特提出的关于改变我们生活的十大趋势的观点,松田米津关于信息社会的理论,托夫勒关于第三次浪潮的理论,米都斯等入关于增长极限的理论,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2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3 页 共 21页 既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也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西方思潮,研究和认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辉煌成果,大大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的能力,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一方面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不仅原有的基本理论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而且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1.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如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动摇,就会动摇我们事业的根本。但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西方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潮。“过时论”者有之,“趋同论”者有之,“现代化论”者有之。它们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迎合时代的“潮流”以各种形式时隐时现。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第二次浪潮冲击下的产物,现在出现了第三次浪潮,情况变了,马克思主义没有多大用途了。马克思主义有利于解决上一世纪的问题,但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成了一种过去的东西。所以,他说,他曾经信任过马克思主义,现在不信了。伴随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而产生的所谓“现代马克思主义”流派,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种种责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都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经典理论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于是,社会主义内部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再加上我们今天的新社会是来自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了50多年,但是旧社会的思想、观念、习惯势力的影响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们改革开放,西方资产阶级某些腐朽思想、消极因素也流传到国内来,由此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动摇,甚至抵制和反对。
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150多年前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一些基本原理虽然至今仍然适应,但确有相当一部分结论,由于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而变化了,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凝固化、教条化,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提出的某些言论为依据。即使至今仍然适用的某些原理,也要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教条式地照搬照抄,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3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4 页 共 21页 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那些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普遍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有些部分有用,部分失效,我们应在实践中加以补充示。发展;有些完全不适用的具体结论今天就不应坚持。所以,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2.关于夸克幽禁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但是在微观领域,现代自然科学在我们面前展示的世界图景却是:“夸克”被“幽禁”着。
所谓“夸克幽禁”是指根据现有公认理论,人们认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根据经验事实又几乎一致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但是迄今为止, 人们无论是用高能加速器,还是在宇宙射线或地球的物质中,始终没有找到像发现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那样找到夸克,于是人们将这一矛盾称之为“夸克幽禁”。对于夸克幽禁,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虽然可以断定夸克存在,但是永远无法使它单独存在。为了说明其原因,人们提出了如“弦模型”、“袋模型”等模型。“弦模型”设想组成强子的夸克之间是由一根特殊的“弦”联系起来的。一般情况下,夸克像磁铁两极一样总是成对存在的。如果要把夸克单独分离出来,就要拉断这根“弦”。但是用足够力量将“弦”拉断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单独的自由夸克而是由“弦”的断裂处产生新粒子构成的夸克对。因此,我们无法得到自由夸克。“袋模型”设想夸克及胶子被封闭在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表面(袋)之内,袋本身的能量正比于袋的体积。一般情况下,袋的内外压力趋于平衡。若使夸克独立出来,就需要无穷大的能量,际上是办不到的,因而夸克和胶子永远被禁闭在袋内,不能自由跑出来成为独立的粒子。
另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独立的夸克是可以找到的,只是基本粒子内部夸克之间的结合能太大了,我们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所得到的能量还不足以使夸克独立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制造了能量更高的加速器或掌握了更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就可能找到单独的夸克。到那时,夸克禁闭也就不存在了。“夸克幽禁”是否也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呢?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4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5 页 共 21页 3.关于电脑能否超过人脑的问题 这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功能的迅速增强和普及推广而产生的一个问题。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计算机已经能够代替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电子计算机比喻为“电脑”,而且电脑的某些功能超过了一般人脑。于是,有些人根据现代电脑发展的趋势得出结论说,电脑将会超过人脑,以电脑为核心的机器人将会超过人。因为,人的思维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可以认识和模拟的。人的思维过程和自然语言都是大脑物质运动的一种具体形式。人的智力也是一种形式化系统,因而思维也是可以形式化的,可以进行程序设计。那么,神经系统的功能就可以用神经网络来实现,可以用机器复制,那么就“可以制造思维能力至少与人相等的机器”,甚至机器人可以超过人。于是,他们忧心忡忡他说,如果将来机器人超过人,那么就不是人控制机器人,而是机器人控制人,人就成了机器人的奴隶。所以,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
另一种持不同观点的入认为,人的思维不能形式化,机器也不可能将人的思维全部复制出来。因为,根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一个包括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如果是协调的,那就是不完备的。如果初等算术系统是协调的,即表明把整个数学形式化是不可能的。由此推论,既然整个数学形式化也不可能,更何况人的全部思维呢?从哲学上说,思维不仅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高级形式,它不仅与生命、人脑联系,而且与社会联系,离不开实践,因此不能将高级思维运动形式简单归结为物理的低级运动形式。
电脑究竟能否超过人脑?如何评价电脑的社会作用?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问题。
4.关于“克隆”问题
克隆是指由同一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且每个细胞都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系,亦称无性繁殖细胞系。1996年7月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伊恩·威尔莫特和基斯·坎贝尔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克隆了一只名叫“多利”的雌性绵羊。同年8月,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私人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唐·沃尔夫又克隆了两只猴子。由于克隆是非自然的人工繁殖,因此科学界深表关注,人类能够克隆羊和猴子,不久就会克隆人。尽管这些消息有待进一步证实,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已有多项实验加以证实。因而,欧美各国激起了一场关于科学伦理问题的争论。
一种观点持反对态度,担心克隆技术会危害人类,美国科学界普遍担忧该技术一旦用于复制人的细胞、器官乃至人体,会给整个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学家乔治·安纳斯评论说,大多数人都同意这项技术用于人是不理智也是不应当被允许的,它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5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6 页 共 21页 从根本上有悖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曾下令制订在五年内全面禁止有关克隆人研究和实验计划。德国研究技术部长吕特格斯表示:“复制人将被禁止,也不会发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英国科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罗特布拉特说,“我的担心是人类科学中的其它进步会导致比核武器更易获取的大规模破坏的手段”。欧洲19个国家还通过了一项禁止克隆人的协议。
另一种观点认为,克隆人不应禁止而应允许试验。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公开表示要做克隆人的试验。英国“人体基因顾问委员会”拟支持克隆人计划。我国不少学者也持有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克隆人犹如核技术的运用一样,既可毁灭世界亦可造福人类。若仅限于某些领域进行试验和探索恐怕未必会造成多大的危害,或许还能带来福音。克隆人生理上完全一样,但由于母体(父体)生存环境、条件不同,其思想绝不会相同。可以断言,假如克隆出希特勒决不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克隆出拿破仑决不会再现滑铁卢战役;克隆出哥伦布无法再找新大陆;克隆出贝多芬未必是音乐家。倒是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特殊智商、特别才能的人,经过克隆研究或许能对优化人种提供依据。更何况,克隆技术可以为人体组织移植、攻克癌症、老年化及人体细胞生长提供依据,以取得重大突破。问题在于如何控制运用,使它既造福于人类,又不产生明显的危害,显然,克隆技术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5.关于社会形态问题
马克思曾经以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来确定一个社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那么,人们能否用知识和技术来确定一个社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呢?对此,西方形成了多种社会思潮。“第三次浪潮”和“信息社会”就是其代表。他们根据社会的产业基础,将社会划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近年来,人们又提出了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他们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井表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知识经济。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长篇专题报告,详细分析了该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的发展。该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是指建立并更强烈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源于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6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7 页 共 21页 性的充分认识而提出来的概念。知识经济的特征表现为:知识被作为资本用于发展经济,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型的产品大大增加,制造业通过增加知识含量而软化;咨询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工人”减少,“知识工人”强劲增长;软件的发展、网络的产生、虚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社会的新特征。据美国《幸福》杂志统计,1986——1996年,世界豪富前十名,15年前全是石油大王,今天一半以上是与信息等知识产业有关。
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以知识为驱动,使未来世界经济高速、全球化,并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的因素不是静态的,而是以比以前快十倍的速度动态瞬变的,这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深化改革;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理论和模型的修正,促使经济学家继续探究经济增长的基础。根据传统经济理论,“生产函数”将知识和技术视作生产的外来影响;应用新的增长理论,把知识和技术纳人生产函数之中,但又面临许多新的难题。面对这一新的思潮,我们应采取何种对策?正在形成中的知识经济思潮无疑向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6.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问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早就提出的命题。它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作用。现在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什么意义上理解这“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它的内涵是什么,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直接生产力有什么关系?科学技术生产力与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乘积关系?是指数关系?还是其它什么关系?如何精确刻画这一关系?“科学生产力”是指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间接生产力,但还不是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通过物化过程,进人生产流程,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机制和条件是什么?科学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渠道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这些都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着重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7.关于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问题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尽管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科技进步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新机器的广泛采用,确实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马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7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8 页 共 21页 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依靠在劳动时间以内所运用的动原底力量,而这种动原自身及其动力效果又距它在自身的生产上所消耗的直接劳动时间根本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决定子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于是,庸俗经济学家曾提出:“资本和劳动同样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给予了有力批判,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知识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西方一些学者又提出,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因此,他们提出“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理论。”(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显然,这里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例如究竟如何评价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价值论的实质是什么?知识价值论能够代替劳动价值论吗?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研究,去分析,给予科学的回答。
8.关于对资本主义再认识问题
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在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固有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发展规律。20世纪初,列宁基于对当时时代的分析,指出帝国主义是腐朽、没落、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并没有很快走向灭亡,反而资本主义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对于所有制形式、社会阶级关系或是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劳动结构上,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人数在减少,从事第三、四产业的人数在增加,甚至从事第三、第四产业的人数超过了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人数;在阶级队伍上,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在减少,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急剧增加,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物质财富有了较大的增长和积累,呈现出相当强的生命力。
资产阶级有可能在它所容许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有限度的调整,例如采取“资本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福利制度”等措施,以缓和国内种种矛盾,暂时地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政权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干预,使得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国民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固有本质和基本矛盾已经解决了呢?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善,是否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无产阶级已经改变,不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而且大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8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19 页 共 21页 多数和资本主义已经“一体化了”,他们不再具有革命性了?
在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有待再认识的问题。例如,是否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生产设备、管理经验等,都与资本主义本质必然联系在一起呢?这里是否有本质和非本质之分呢?
面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和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现象,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不容回避的新课题。
9.关于社会主义再认识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在一切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特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并亲自领导和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在十月革命鼓舞下,社会主义又从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但是,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各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历程。今天,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垄断势力的不断增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否还是遵循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呢?还是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呢?或是西方某些学者提出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而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然趋同论”?
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本质问题,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经过了长期而艰巨的探索历程,社会主义制度扫除了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理应比资本主义具有发展更快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兴起,资本主义由此获得了迅速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革命却比资本主义滞后了一个时期,而且在资本主义经济急剧增长的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却相当缓慢。尤其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减少了,与此同时,怀疑社会主义的思潮也时有抬头。因此,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不仅有它的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事实表明,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和模式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缺少更深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创立者设想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征不适当地用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身上,教条式地照搬苏联僵化模式,本来应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各国如何在徘徊中走出困境,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然后结合本国国情,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19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20 页 共 21页
10.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途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现实社会的面貌,也必将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全球问题就是这一条件下的产物。本世纪中期,西方兴起了一股未来学思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人类共同面临的涉及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协作才能有效解决,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南北问题等。地球上人口迅速膨胀,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生活资料短缺、粮食危机,使得这些国家本来就不大富裕的经济困难重重。资源问题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由于人类开发资源失控,导致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能源、矿物资源等急剧减少,直接威胁到人类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森林等绿色资源的破坏,导致生态失调和环境恶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失控又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环境问题尖锐化。
南北问题是指以地理空间划界的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北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发达国家有资金和技术而缺乏资源。他们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及时完成了产业的技术改造,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产品的技术含量迅速提高,直接劳动成本在产品经营成本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经济、战略资源而缺乏资金、技术和现代信息手段,他们工业基础薄弱,甚至连必要的基础设施也不具备,无力进行产业的技术更新,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粗放性产品,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低下,仍然没有摆脱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状况。在世界贸易中,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他们仍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们原以资源优势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抗衡,但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这种优势正在丧失,日益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使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所以,南北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南北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如果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大,整个世界也难以协调发展。因此:南北问题是当代全球发展的首要问题。正因为如此,全球问题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社会预测初探》等著作相继问世。罗斯托自称他的著作是“非共产党宣言”贝尔的著作被认为是概括了西方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政治、法律、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明显变化,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新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著作一方面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和新特征,另一方面往往又以不同的方式非难和否定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不容回避的重大严肃问题。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20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21 页 共 21页
我们在上面所论及的十大问题,不过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实际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问题远远不至于此。当前,我国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方向,并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并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现实,解决我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的种种现实问题,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些问题既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也是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正是围绕上述中心议题而形成的一个专题领域。这是一个涉及面广而且交叉性强的战略性课题。我们的任务就在于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上揭示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关系、原则、规律、方法和理论,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为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21 页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二讲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第 21 页 共 21页
我们在上面所论及的十大问题,不过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实际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问题远远不至于此。当前,我国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方向,并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并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现实,解决我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的种种现实问题,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些问题既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也是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正是围绕上述中心议题而形成的一个专题领域。这是一个涉及面广而且交叉性强的战略性课题。我们的任务就在于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上揭示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关系、原则、规律、方法和理论,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为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任课教师:阎旭峰 第 21 页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马克思主义
- 科学技术
- 革命
- 关系
- 职业卫生试题库部分
- 第五章 钢的热处理
- 2018-2019学年最新牛津译林版七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 南京金陵中学2011年高考数学预测卷2
- 微观经济学计算题
- 家庭生活垃圾调查报告1
- 2018-2019年镇幼儿园教研个人工作计划
- 实验九 计数器的设计
- 混凝土外观缺陷及处理方案
- 重庆市名校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 中国短毛压花绒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
- 九年级化学专题测验(2)
- 新课改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教师素养的培养论文目录剖析
-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 火电土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
- 36易经详解-明夷卦
- 2008山东基本能力
- 电气工程基础知识
- 泾计生字201140号
- 201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