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实习者

更新时间:2024-04-27 1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1、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和测量(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解释和说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预测和控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2、信度:指一个测量工具的可靠程度。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

3、行为: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如说话、攻击、散步等。广义上说,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4、个体心理结构示意图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个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体心理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1 个体差异

心理活动的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5、人的意识活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对外部事物的觉知,觉察到外部正在发生的事情; ⑵对内部刺激的觉知,感觉到自身内部发生的事; ⑶对自身的觉知;

⑷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

7、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⑴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⑵确定研究对象

⑶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⑷选择研究方法 ⑸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8、心理学派别的流派 书27

第三章 行为动力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

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没说考什么,所以把知识点都列出来了)

成长需要 基 3 本自我实现 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⑴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⑵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⑶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成长需要

4

⑷基本需要就是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的需要。特征:一旦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降低。 ⑸成长需要不但不随其满足而减弱,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

[理论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迄今为止是心理学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 其积极意义体现在:

⑴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 ⑵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⑶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其缺陷体现在:

⑴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

5 切需要都看成由潜能决定,降低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⑵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⑶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动机

概念: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进行的内在动力。

分类:

(1)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原始性、生物性)如饥饿、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机等动机

(2)社会性动机(心理性、继发性、习得性)如兴趣、

6

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交往动机

补:

[兴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人的兴趣可以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人的兴趣具有不同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 (1)兴趣的倾向性;(2)兴趣的广度; (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

权利动机:权利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动机。

权利动机有可分为个人化权利动机和社会化权利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

7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50年代,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阿特金森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

动机冲突的种类:(选择题)

A按性质和内容:原则性冲突、非原则性冲突

B.按表现形式: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

8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是环境归因,另一是个人归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补: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吸收他们的观点,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3)可控归因非可控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通过实验提出的。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 (1)动机降低 (2)认知出现障碍 (3)情绪失调

9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 他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学习动机的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增强自我效能感 8、进行归因训练。]

10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⑴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

⑵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3、注意的特征

11 ⑴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 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时间。

⑵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 象的数量。

⑶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⑷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从一个对 象或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4、感觉的基本规律:(小题,侧重理解)

⑴后像: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仍暂留

一段时间。 视觉后像分为:

正后象:性质与原感觉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性质与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12

例: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或者闭上眼睛,感觉如何?如果目不转睛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如何?

⑵感觉适应:是指机体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提高

或降低现象。

如一个人下水游泳,刚开始都会觉得水很凉,而在水里多待一会就没有凉的感觉,这是肤觉适应现象。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虽然是由不同的感受器来传递信息的,但不同感觉之间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觉性发生变化。

⑷感觉的代偿作用: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发展。

13 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 5、知觉

⑴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

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⑵特征:

[课件]a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b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c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同感觉同时进

行,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d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书本]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14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⑶类型:

a.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b.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现象、运

动幻觉 c.超感知觉与错觉 6、记忆

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补:

15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的三级加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

a.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b.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 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

d.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e.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影响。

7、思维的概念: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它所反应的

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过程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6

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8、概念:是人脑反应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9、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2、原型启发、3、定势的作用;4、情绪与动机。]

17 第五章 情绪

1、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第六章 智力和创造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1、智力

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依赖于个体

的文化知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类比测验和数列完成测验是对流体测验的良好度量。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个

体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受到环境、练习和兴趣等

18

因素的影响。词汇测验和阅读理解测验是对晶体测验的良好度量。

2、创造力的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第七章 人格

1、人格的概念: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

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213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心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

19 首要特质[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 中心特质[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次要特质[指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 3、大五结构与五因素模型

麦克雷和考斯塔提出了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 4、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压抑、退行、合理化或文饰作用、 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

5、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以下是老师以前上课有提到的知识点,但复习课上没讲 1、问题解决四个阶段:问题表征、选择算子、

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2、人格结构: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 20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大五”结构与五因素模型

:填空、单选、多选、判断改错、名解、简答、论述。

21 22

题型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大五”结构与五因素模型

:填空、单选、多选、判断改错、名解、简答、论述。

21 22

题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b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