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5-16 17: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马说》优秀说课稿

范例

时间:2012-4-20 23:17:07 点击: 304 【大 中 小】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 “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 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 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

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 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 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老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 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 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背影》说课教案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及本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实施途径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细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三大类,根据该教育理论以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父母,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目标实施途径:运用整体阅读法教学理论,以体会文章精要为突破口,重点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在文章中的出现、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感情,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精讲、

引导、听读、朗读等途径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结合单元结构考察编者意图,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金黄的大斗笠》描写姐弟深情,《散步》展示了整个家庭三代人间的温情,《我儿子一家》从五岁儿子的视角描述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情趣,《金盒子》倾诉了痛悼兄弟的哀情,《羚羊木雕》表现友情与亲情间的情感冲突,本文《背影》反映亲子之爱。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校初一学生毕业于不同的小学,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较为深沉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众多破产的小私有者家庭的辛酸,其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而从文章的深层文化意义来看,它又潜藏着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的是\三纲六纪\中的父子之纲,体现了中国人一向强调的父慈子孝。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于这些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内容难以把握理解的,因此对这样一些内容我进行了大胆的舍弃,在课堂教学上不做要求。根据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教学目标2、3 ,课文2、3两段看似闲笔,学生不易理解其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因此将其确定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于文章中先后出现的四次背影无法完整理解其各自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时,讲解透彻,并采用多媒体形式,将四次背影的出现及其作用进行纵向对比。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语文教材的例子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引导教学,它就具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具备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教化意义。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抓住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以\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为教学突破点,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得到充分的整体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

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在采用启发式、讲读法教学的同时,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五、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四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六、课时安排:本课拟用两个教学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配乐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课堂练习一,正音练习(多媒体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却也是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需要我们切实去改变,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补就很难见效了。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发展都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词语,要采用教师范读学生

跟读强化的方式及时纠正。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框出。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下划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标注。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说明理由,找批注得准确的同学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馈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见附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是训练听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掌握词的意义,三是练习正确书写。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讨论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见附三。)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1、5)

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提问5的设计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的小结。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语料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这类练习表面上看较为机械,但对低年级学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练习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基础能力和基本习惯,是整体感知课文,那么第二课时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第一课时是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D、\两手\两脚\、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讨论后多媒体展示四次流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见附四。) 三、关键语句的品读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出示题目后讨论,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见附五。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六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附一:课堂练习一(多媒体出示注音、解释) 差使 交卸 奔丧 迂腐 琐屑 栅栏 举箸 附二:课堂练习二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附三:第一次 文章开头,作用:开篇点题,创设浓重的感情气氛。

第二次 车站送别,作用:浓墨详写,具体描绘背影,表现父亲爱子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 别后远景 作用:深化主题,远见背影消逝,背影淡而情愈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第四次 浮现背影 作用:首尾呼应,思念情深。 附四:四次流泪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第一次 见父亲 悲哀的泪 第二次 见背影 感动的泪 第三次 别父亲 离别的泪 第四次 想背影 伤心的泪 附五:二、三段的作用

文章开篇点题,干净利落,\最\字发端,再现往事。但二、三段却宕开一笔,看似闲笔,二、三段是否可以删除不写?起到什么作用? 一是要抓住读者的心,引领读者想象。

二是设置文章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作铺垫,定下全文基调。 三是为显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比顺境中所做的更为可贵。 附六:课堂练习三

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附七: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圈点批注 字词、名句、段落层次、疑问 见面的背景 祸不单行 祖母死了,回家奔丧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家中光景惨淡 开头

四个背影 去买橘子时 告别时 泪光中的 附八、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难忘背影 --点题

父 家境: 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 子 描写背影 别前,细心关照,儿子怜爱父亲 情 买橘子 体贴周到 深 再现背影 思念

四次流泪 第一次 见父亲,目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 第二次 见背影,深情厚意,感人至深,感动。 第三次 别父亲,离情别绪。

第四次 想背影,思念伤情。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它所处的单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者竺可桢,本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单元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目标确定为: 1、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其中1、2是本文的重点,3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目标恰当,使学生方向明确;精彩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体感知,使学生把握全局;创设情境,使学生建构意义;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动态生成,使学生个性张扬;迁移探究,使学生举一反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bn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