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更新时间:2023-09-27 23: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滨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公开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生态滨州的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

前 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生态滨州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资源有效扩大,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

1

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为全市公民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如何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历史性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在新一轮竞争和挑战中赢得主动、推进跨越,重中之重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优先打造“科教滨州”“人才滨州”,加快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加快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是,我市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还不相适应。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高等教育特色不够鲜明,知识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投入不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强市必先强教。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把科教兴滨战略落到实处。要紧紧抓住未来1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均衡为重点,以提高

2

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在总体上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第一章 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健康发展。

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

3

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评价制度、学校管理机制,鼓励基层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促进公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提高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教育的规范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教育的主要指标和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

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形成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人力资源竞争力显著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年提高到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年提高到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之间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所有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切实保障,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基本适应各类教育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

5

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全面建立。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服务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教育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全市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滨州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1.学前教育在园幼儿 2.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3.小学教育在校生 4.小学教育巩固率 5.初中教育在校生 6.初中教育巩固率 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普通高中在校生 9.中职教育在校生 10.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含高职) 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3.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4.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2010年 9.75万 90% 100% 97% 87.64% 6.17万 5.26万 4.8万 40% 2012年 10万 91% 100% 98% 90% 6.60万 6万 5.5万 30% 10 13.5 50% 2015年 10.5万 93% 100% 99% 95% 7.50万 7万 6.5万 40% 10.5 14 60% 2020年 11万 95% 23.09万 100% 11.07万 100% 98% 7.50万 7.5万 7.5万 50% 12 15 70% 25.89万 24.74万 24.07万 12.96万 12.78万 11.86万

第二章 工作任务

6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意识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行动,到2020年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处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2.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全开好国家课程和必修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内容完备、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重视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加强法制教育、健康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着力提升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职业能力

7

为本位、各层次教育相互联系贯通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高等教育课程要反映当代最新知识成果,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构建以能力为本、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

3.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公告及问责制度,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质量观,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常规管理,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调整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严格控制作业量,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取消不必要的统考统练。加强对各种社会培训和补习机构、教辅市场的监管,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引导学生科学安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置重点学校(班),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择校问题。引导家长及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4.创新培养模式。树立全面发展和人人成才的观念,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特点,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

8

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探索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实际效果。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网络,满足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就近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五)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1.强化政府职责。把改善学前教育状况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幼儿园步伐,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对民办幼儿园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派驻公办教师等政策予以积极扶持。到2020年,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分别占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的80%、85%以上,全市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5%以上。重视和发展0至3岁婴幼儿教育。

2.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规模办园,就近入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因地

9

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有教育资源现状、实际人口分布和服务半径等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儿园布局,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形成一个乡镇(街道)设置一所独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下设适量学区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以及优先安排建园用地等政策,鼓励村集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其他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

优化城区幼儿园布局结构,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个人举办幼儿园,促进公办、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制定并落实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每5000人口的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规模为6至8个班的幼儿园。依托社区或托幼机构建立早教服务中心,开展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3.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以县(区)为主,县(区)、乡(街道)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缩小办园差距;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园”的原则确定各类公办幼儿园的服务范围,确保适龄儿童公平、顺利入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人员配备标准,落实学前教育准入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规范办

10

园行为,使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依法取缔不合格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学前教育机构配置标准,将公办幼儿园教师纳入编制管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制度,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收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到2015年,基本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2020年基本实现市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到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设置必要的教学点,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重视城区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置审核,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基本消除辍学现象。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和检查,坚决杜绝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继续实施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扶持工

11

程,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积极开设地方课程,支持、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缩小班额,鼓励推行小班教学。到2020年,小学班额控制在35人左右,初中班额控制在40人左右。配足配齐各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完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工作机制,让学生爱学、乐学。

(七)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1.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班额,新建学校规模一般不超过48个班,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到2015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到2020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

2.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从2011年开始,新入学的高中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为学校开展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

12

供条件。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发展,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需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3.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建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开放高校实验室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构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相适应的职教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一体化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发挥示范性职业院校带动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支持各类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支持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专业。加强纺织家纺、油盐化工、粮油果蔬、装备制造、新兴产业、

13

现代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2011年,每个县(区)都建成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形成比较鲜明的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坚持大力支持发展的方针,建立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全面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农村职业学校特别扶持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强化建设计划、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计划、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提升计划、职业学校专业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自2011年起市、县(区)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确保计划项目的实施和配套资金的落实。到2020年,全市至少建设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7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60个市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10门省级精品课程,20名省级专业带头人。

3.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

14

养模式,有效实施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大力推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建立5个与我市主导产业、现代服务相匹配的职教集团,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在各类职业院校建立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4. 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市政府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落实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认真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规定,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九)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格局。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特别是黄河

15

加强督导检查。《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定期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出加强和改进《规划纲要》贯彻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纲要》落实情况通过教育督导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纲要》。对各地在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广泛宣传动员。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发动,不断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让尽可能多的人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纲要》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生态滨州作出更大贡献。

46

研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社会听证、质询等程序和制度。设立滨州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支持和培养教育中介和协作组织,逐步把教育咨询、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教育考试和鉴定、教育质量评估等专业服务交给中介机构。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鼓励支持教育科研人员深入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

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发展为重点,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办学形式,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加快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出资、捐资办学,利用多种融资方式发展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好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

26

民办学校。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对为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和管理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健全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公办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

27

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完善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进一步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核定的校内机构总量内,学校自主设置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机构;按照国家和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规定,自主确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自主公开招聘新进人员,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扩大社会合作,吸收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探索建立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探索试行校长职级制。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探索建立由政府、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学校管理组织。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建立在政府指导下,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职业学校合作治理制度。扩大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

28

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规范理事会或董事会的组织形式,实行民办学校校长核准制度。逐步推进监事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完善民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民主监督制度。

4.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发挥考试招生在公正选拔人才、维护教育公平、保证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规范办学行为,不得设立各种形式的重点学校,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

完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以市为主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将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招生的重要依据。考试命题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的60%以上在区域内初中合理分配,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

29

质量评价活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建立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以职业学校培养能力和学生就业水平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以提高成才率为主要目标,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十五)实施科研兴教

1.强化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地位。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以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项目为重点,实施适度超前的研究策略,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强力支撑,引领全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开展教育实验,深入探索教育规律,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强化基础性、区域性重点问题的实验研究,组织开展课程实验、教材实验和教法实验。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建设一批有示范作用的教育科研基地,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教育

30

科研带头人,培育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

2.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市县(区)都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机构,配足配齐教育科研人员。市级成立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教育科研工作岗位责任制度、教育教学评估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优化教育科研方式,形成开放、灵活、高效的教科研工作机制。建立滨州市教育科研网络平台,大力推进网络教育科研。

3.加强教育科研规划管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规范组织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中期管理和鉴定工作。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及时将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成果转化效益评估。制定《滨州市市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设立滨州市市级教学成果奖,对在教育教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并产生一定效益的教育教学成果予以奖励。

4.探索教育科研社会化模式。整合本市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教育科研资源,在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中,合力攻关。广泛吸引外地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国内外专家,参与全市重大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提升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层次,加强全市教育科研对外协作与交流。

(十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1.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实施的重点,超前部署网络。加快改造和完善市、

31

县(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的建设,提升网络设施性能,完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解决农村中小学的网络覆盖问题,实现学校对市、县(区)网络资源的高速访问。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统筹安排。建设全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2011年所有乡镇达到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乡镇标准。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市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园区的完善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2.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以市为主的高中教学资源库和县(区)为主的小学、初中教学资源库,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快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建设,构建网络环境下职业教学新模式。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信息化,加快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等公共教学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丰富学习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3.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课程建

32

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与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建设各类信息科技活动场地和设施,提高师生的信息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建立完善基于网络的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

(十七)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1.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在更多领域和层次上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与交流,构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提升我市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地区,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以高教和职教为重点,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与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鼓励引进海外优秀管理人才,促进教育、科研管理现代化。支持、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前来创业或以多种形式为滨州服务。

2.培养国际化人才。支持高校与国外大学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大出国留学资助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

33

国际化人才。有计划地选派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深造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推动我市专家学者加入国际学术组织。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通行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参与国际劳务服务。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境外中小学和大学访问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进中小学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提升教育国际服务水平。支持我市教育机构和公民创新国际服务与合作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赴境外办学,承揽国际教育服务项目。充分利用滨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促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十八)实施7项重点工程

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着力加强教育事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

1.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快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一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城乡学前教育规划布局和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努力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保教质量,为适龄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二是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水平。按照乡镇中心幼儿园办

34

园条件标准,积极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用3至5年时间,使全市所有乡镇都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三是开展幼儿园办园条件标准化建设。按照省幼儿园办园条件基本标准,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使全市所有幼儿园尽快达到基本办园条件标准,为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四是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2.素质教育推进工程。建立完善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主要任务:

建设素质教育推进机制。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项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学校、家庭以及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推进机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好音体美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建立学科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b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