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_的浅析及启示

更新时间:2023-05-18 06: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总第41期SumNO.41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maIofNanjingRadio&TVUniVers时

2005年第4期

NO.4.2005

‘‘李约瑟难题”的浅析及启示

汤正友

(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本文从“李约瑟难题”在中西文化中的科学环境中粗浅地分析中西文化关于科学精神的差

异,得出“李约瑟难题”只是作为中西方科学精神交流中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在起作用,进而从该难题中得到启示,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交流,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f中图分类号】N09

科学精神差异启示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59(2005)04一0034一03

“李约瑟难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的热潮中出现,随即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因为以往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哲学和人文思想方面,科学的因素则是处于很次要的地位。虽然科学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是国内一些学者所追求的,但当时国内学者注重引进和介绍西方的科学(即所谓的“赛先生”),这反而在今天被一些人称为是当时的中西方科学间的一次融通。但笔者以为情况并非如此,这只是当时的一种倾向,即把西方看作是科学王国,而把本国的科学看作是非科学,更未从中西方文化中比较科学精神的差异。在他们那里,中西方科学间的差异被扩大化,甚至中西方科学问的融合都不存在。直到“李约瑟难题”的出现才引起国内外学者对中西方科学的比较予以关注和研究。

李约瑟博士于1954年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首次正式提出这一难题:

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留斯、

发展起来的?

后来,李约瑟博士在1969年又重述了该难题:

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

1990年李约瑟博士在90华诞之际,在国家《自然杂志》撰文《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进一步重申该难题: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化中成长?

“李约瑟难题”从科学精神中比较中西方科学的差异,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见解。但李约瑟本人及国内外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对该难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始终未得到该难题一致的终解。但该难题并未妨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反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加快的因素之一。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加入WrO后更加全面的开放,世界经济的融入,市场经济价值理念的深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进一步加剧,中国现代化进程进~步加速。

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

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

【收稿日期】2005~06—29

【作者简介】汤正友,男,助教,扬州广播电视大学。

34

万方数据 

汤正友:“李约瑟难题”的浅析及启示

该如何对待该难题,如何理解李约瑟博士的观点?笔者以为该难题实际是对国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学发展超过西方,自16世纪后在现代科学方面落后于欧洲?而向西方世界诉说这样一个论断: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学发展超过西方;自16世纪现代科学在欧洲而非中国崛起。因此此难题具有两面性。并且我们更应对该难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①“李约瑟难题”中的比较项是什么?②在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的发展真的超过

西方吗?

③我们应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的出现?

首先,该难题不仅表明了中西方科学间的一种横向比较,而且以16世纪为界限进行一种纵向比较。比较项是科学,但是科学的内涵指什么?李约瑟在1954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表述是一种科学传统,更是指科学的精神。而他在1969年的表述是指科学技术。在1990年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表述不是很明确。

前后三次表述,有点混乱。但现在一般认为,科学进步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的精神,而不是体现在科学技术上。笔者赞同比较项“科学”是指科学的精神。

其次,在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的发展真的超过西方吗?在此有人总以四大发明作为中国科学在古代超过西方的理由。其实,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相比之下,科学的环境较四大发明更为重要。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无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可以说,古代的技术发明是一种随机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某发明出现的几率取决与发明者个体的数目、及其相关的个体经验得以关联和融通的环境。由于古代的中国人口众多导致技术发明比西方几率要大,发明的质也高。所以说,中国的偏重生活性的

万 

方数据技术发明并不是科学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更准确地说是体现科学的一方面,是技术的方面。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另一种环境,即为自然立法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理疗体系……而近代科学传统就诞生于这种与境。

第三,“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讨论中出现的,更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中西方科学间发展严重失衡的极大关注。我们今天究竟应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的出现呢?

(1)国内对中西方文化(科学)交流与比较的学术环境

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有人笼统地称中国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称西方文化为现代化。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姑且不论。但在世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现代性远远超过中国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热潮,存在种种不同的态度和观点,如“体用说”等,大致可分为三种:(1)是预先设置一“文化陷阱”,即任何一种现代的理论、学说、观点等,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可以纳入到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寻找其本源。如现代原子论源于墨子的“端”。(2)是坚持文化的现代化等于西方的技术化、经济化和市场化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漠然置之,或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遍性,而且支配了今天多数中国人的行为。人们崇尚学习和掌握一门技术,从事经济或商业工的科学与技术间的关系。科学不仅具有技术理性

最大障碍。这种观点在当今中国具有相当大的普作。而且很多知识分子也支持这种观点。这其实是把技术提到一个高于科学的地步,而没有认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没有看清西方现代文化中

的工具性、有效性和操作性,更具有科学精神的规范性、求真性和创造性。科学精神才是科学真正力量之所在。(3)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研究。并力图在深入把握和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寻求二者的结合点,探索中国现代独特的文化形态。

(2)“李约瑟难题”自身的立场

西方社会,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许多西方人持有这种东西方互为对立和排斥的观点,即“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两者永不相遇”。同样,在科学界也存在类似的观点,即科学东方主义:科学只存在于西方,东方根本没有科学,或者说西方科学是科学,东方则是非科学。这是自牛顿力学之后的现代科学带给西方人的辉煌的科学殿堂、伟大的工业革命,以及惟我独尊的信念和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从而产生出其一:科学东方主义。甚至于东方的科学中的技术成分也被视为非科学。“李约瑟难题”的比较项“科学”是指科学的精神,同样也是科学东方主义的表现。该难题本身就表明了一个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结论。虽然他同样用了“中国科学”的概念,一方面是关注中国科学的命运,但也仅是对中国文明深厚情感的一种寄托。

所以,笔者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难以成立,更谈不上该难题的解如何,人们求其解是徒劳的。李约瑟难题也只是作为中西科学问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在起作用。

(3)“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1848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西方社会进行接触开始了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这其中也有科学问的交流。但主要特征是被迫的。而直到20世纪初开始的以“民主与科学”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则是国内学者主动探索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影响至今。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则开始了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崭新一页。一直到1978年主要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新秩序的阶段。而1978年开始的改革和开放,则是新一轮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热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内则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

万 

方数据汤正友:“李约瑟难题”的浅析及启示

社会目标的新阶段。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问题。从“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历史的启示,特别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不说其中有很深刻的思想观念上的传承关系。

首先是社会建立起更加健全的科学发展的的机制与环境,使得我国能够在科学方面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涉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其次是思想观念方面应更加开放和创新,我们应接纳一切先进思想,并且要和我们自身思想相融合;还有就是重新审视科学发展与人的关系,科学发展使得人的发展经过自然人、社会人和自由人三个阶段。这也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实际说科学必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并进一步实现更高目标的天人合一。

费马大定理被德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称为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因为这个问题产生后的近400年问,世界各国数学家对此问题的探讨,产生了很多宝贵的数学分支、数学方法、数学成果。而对“李约瑟难题”的探讨希望也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引导我们把目光放开来,钻下去,不仅在学术上知其然,而且帮助我们借古鉴今,指导现实的活动。希望本文粗浅的尝试能够引出更多的探讨和见解。

【参考文献】

【l】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上海:三

联书社,1989.

[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0.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4】李约瑟.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J].自然杂志,1990,(12).[5】王善博.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

视[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6】吕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5.

"李约瑟难题"的浅析及启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汤正友, Tang Zhengyou

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2005(4)

参考文献(6条)

1.吕乃基 科学与文化的足迹 1995

2.王善博 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 19963.李约瑟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1990(12)4.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20025.余英时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20006.佩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98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gbdsdxxb200504009.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as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