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曹海霞)

更新时间:2023-10-31 06: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叩问课堂,受益匪浅

——读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曹海霞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学校开展了“同读一本书”活动——读于春祥老师的专著《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我读了这本书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受启发,也倍受鼓舞和感动。于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专家,对于课堂研究的见解,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能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来剖析我们的课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细细读来,可谓字字句句引发我的思考。正如书封面所言,这本书的确是“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

我校从去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有许多困惑。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课堂这个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舞台上,我做了哪些工作,那些做得还不够?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在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曾做了哪些改变?有了哪些进步和提升?存在的问题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和改进?

我感到这次自己读书的最大收获,就是在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能通过读于老师的书,叩问自己的课堂,发现课堂的问题,进而寻求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我的收获,首先是新课程理念的更新。这为我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本书中,于老师对高校课堂的各个环节做了诠释和指导。如在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中,“‘双因’统一律”解释了导学案中为什么要设计情感目标-- “‘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仅使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在书中79页上,于老师还谈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重大区别在于“三个意识”,即目标三维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他提醒我们要重视目标三维意识。目标三维意识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早在暑假培训期间,我们英语组的专家彭桂湘老师就在培训中提出了这一点。一开始,我只是自发而非自觉行为。后来,我发现,一旦我认真研究教材,全心投入到教材处理过程中,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目前,我校的导学案中,有一部分还是走老路,环节设计只有知识能力目标,没有情感目标,没有体现“目标三维意识”。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改进。“伙伴效应律”解释了为什么要合作学习(包括群学和对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伙伴互助的过程,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学思结合律”提出了现在课堂的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 “愤悱启发律”指出只有在学生“愤悱”-即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下“启发”学生,才能取得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最后,“二八教学律”解释了“兵教兵”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 的属于重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 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

其次,我的导学案的编制水平有所提高。导学案的作为高效课堂的总抓手,“导航仪”,“指南针”,它的编制问题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 导学案的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于老师在书中指出,他在调研中发现,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 满“案”题海战不休;2.以“案”代“本”令人忧;3.导学缺位成“死穴”;4.容量超载课难收。

1

我认为,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基本避开了第一、第二和第四个误区。但是,我的导学案存在导学缺位问题。也就是说,目标三维意识中的“过程与方法”我只有过程,而无方法指导。我只重视设计“学什么”,而对设计“怎么学”忽视了。在《发现高效课堂密码》118-119页中,于老师提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将‘教案’改为 ‘教、学案’。备课必须备学法。”大家都知道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启示是: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方法更重要。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当我的意识提高以后,我发现,效果果然不一样了。例如我要求学生记非谓语动词的十种形式,我只是在“知识目标”环节要求学生“记住”,而事实是,学生记不住。这是因为我缺乏学习方法指导。后来,我教他们记忆方法是“1+4+5”。即过去分词V.ed只有一种形式,V.ing有4种形式:一般式(被动式),完成式(被动式),to do 有五种形式:一般式(被动式),完成式(被动式),比V.ing多一个进行式。学生很快记着了。现在,新课堂要求我们“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由此可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多么地重要!

第三,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于老师讲到“展示就是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出来。”其中讲到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有七个方面。分别是“课堂展示参与率低”;“对展示的理解有些偏颇”;“展示细节注意不够”;“展示的手段比较单调”;“展示流程顺序控制不当”;“展示缺乏生成”;“念答成课堂顽疾”。仔细读来,对比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的课堂中确实存在太多这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堂展示参与率低的问题。该如何转变学生观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展示呢?。我在于老师的书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在19页中,他提到,高效课堂需要动静结合。静,指学习氛围与思考。动即表达,指展示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觉得有自尊的前提是自信。“信”字的左边是“人”, 右边是“言”,“言”的呈现形式有三:一是口头语言, 二是书面语言,三是肢体语言。试想,当一个人出口成章,口如悬河,他能不自信吗?当一个人下笔能写,洋洋洒洒,他能不自信吗?当一个人能歌善舞,潇潇洒洒,他能不自信吗?所以,课堂上唯其表达,唯其展示,才能成就自信,享受自尊。表达、展示恰是那“生命的狂欢。”有一天上课前,我先把一个大大的“信”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奇怪,今天英语老师上语文课了?接下来我对“信”字进行拆解,并把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们明显地表示认同,对展示环节也越来越重视。

二是在对指导学生如何展示上,比较浅显,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后来,我在149页上看了于老师“关于展示的三个细节”。这三个细节是先组内小展示,再班级大展示,同时要注意展示的多样性。特别是要做好组内小展示。他提到,这个环节的价值有三:一是确保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在这个环节得以落地生根;二是通过小组展示,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结果,又可以成为班级展示的预演和彩排。三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先在小组内学会非常重要。因为能会,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愿展;因为愿展,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狂欢;因为狂欢,所以高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在细节上培训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小组长的培训和指导组内分工,让学生先把组内小展示做好。等他们在小组内学会展示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再让他们参与班级大展示。

关于班级大展示的操作,我又读了150页“关于展示的细节”。在班级大展示时,教师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媒体资源意识。不管是传统媒体黑板,还是现代媒体白板,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仪,都要把它当作学生展示的舞台,要珍惜课堂展示资源的价值,树立“浪费明天资源就是教学事故”的理念。二是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像杜郎口那样,人人参与展示。如英语课每天的听写,黑板不够用时,我要求不上黑板的同学把听写内容写在作业本

2

上,抽取其中的一些用投影仪展示。三是随机展示意识。在不能保证全员展示的情况下,用数学的随机抽样最为科学。目前我校的每间教室里有三块大黑板。我的建议是班级分6组的每组争取3人展示;班级分9组的每组争取2人展示; 如今,班级的大展示效果越来越好。

经过自己的思考、上网学习和课堂实践,结合学校“RBEC”高效课堂理论(展示),我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撰写了论文《高效课堂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感到,对学生展示有效的指导是让课堂迸发精彩的潜在保障。只有做一名研究型的老师,从学生出发,从课堂出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我们作为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于老师说:“生命因学习而精彩”。在他的书中,“‘五星级’教师评价标准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热心教学改革,大胆探索课改新路,具有攻坚破难的精神与能力。”“坚持每周诵读一则教育名言;每月读一期教育报刊;每季度读一本教育理论或学科教学著作,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今天的读书只是我学习的第一步。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叩问自己的课堂,在思考中前行,相信我的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a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