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讲义

更新时间:2024-01-04 22: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教育学概览

宏观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中观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 教育学 微观 第六章 教学 第七章 德育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功能 起源 历史发展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发展概述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教育的功能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历史

古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

1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培育,这就有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 【练习】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名词解释)

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练习】

1.广义的教育是指()

A 家庭教育 B 职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社会教育 E 终身教育 (淄博市直单项选择)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 家庭教育 B 职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社会教育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A 心理活动 B 认识活动 C 实践活动 D 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012年烟台、2013年莱芜市直判断)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2013年济南教育局直属判断)

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1、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2、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物质加精神)

(7)民族性: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教育,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练习】 1、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生物性 B永恒性 C 历史性 D 阶段性 (2013年济南教育局直属判断)

2、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3、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A生物性 B永恒性 C 历史性 D 阶段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有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教育媒介指构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

3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

1、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2、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3、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练习】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 教材 2、教育要素包括()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 教育手段 3、教育的三要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 教育手段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派生功能(拓展功能)。

无论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隐形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练习】

1、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化教育不属于教育之列,因为其目的和性质都是反动的。 2、2013年济南市直多项选择: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

A 显性功能 B 隐形功能 C 个体功能 D 社会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学说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 神或上天的意志 生存本能 “无意识模仿” 4

代表人物 宗教、朱熹 利托尔诺 、沛西·能 孟禄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劳动起源说 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一)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有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作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它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内容有:

(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生产劳动过程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练习】

1、教育是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本能的无意识模仿。 2、教育起源于()

A无意识的模仿 B 人的本能 C 生物和心理需要 D 生产劳动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不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2013年烟台单项选择

A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4、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 模仿 C 语言 D 动物本能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模仿说本质上都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 历史性 C 社会性 D 独立性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5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这一时期的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

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合一,只认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 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专制性:教师的专制性、权威性; 刻板性: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练习】

1、学校教育始于()时期。

A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2013年济南教育局直属判断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A原始性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C 阶级性、等级性 D 普及性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 教育与经济C 教育与政治D 教育与生产劳动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夏 中 国 商 教育机构 “ 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奴隶社会 教育内容 教育特点 目治者的是培养未来统 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人伦、骑射、军事

6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六艺(礼、乐、射、御、“学在官府” 书、数) “政教合一”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钻研经义 教育内容的特点: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因素 西周 国学、乡学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古 印 度 为四个等级: 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 1、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2、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3、文士(书吏)学校:开设最多。 外 国 古 埃 及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教育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 希 腊 斯巴达 雅典 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尚武教育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崇文教育 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 古 罗 马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 培养雄辩家 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练习】

1、中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 四书五经 B 六艺 C 七艺 D 文法修饰

2.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A礼、乐、射、御、书、数 B 《诗》、《书》、《礼》、《乐》、《易》、《春秋》 C 琴、棋、书、画、诗、词

D 剑术、骑术、游泳、狩猎、棋艺、吟诗

春秋战国 封建社会 教育机构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孔子),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中国 稷下学宫(养士) 两汉 汉武帝设立太学;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这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征辟制 课程特点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绳行,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选拔制度及特点 学术自由

7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或者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中央官学: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朝 明代 书院; 实行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学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封建教育走向衰落) 清朝末年 学堂 中体西用 教育内容为“七艺” 教会学校 西方 中世纪 骑士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废除科举(1905年)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 忠孝封建领主的家庭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型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 【练习】

1、我国唐代中央官学的“六学二馆”,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 A 阶级性 B 等级性 C 传统性 D 垄断性 2、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 ) 3、《四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属于《四书》的是()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春秋》 4、斯巴达的教育重视()

A 智力训练 B 军事体育训练 C 艺术训练 D 道德训练

烟台龙口多项选择

5、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 四书 B 文法 C 修辞 D 辩证法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当时的普鲁士)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8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如:1872德国《普通教育法》、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 【练习】

1、判断: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2、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淄博博山单项选择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1、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13年莱芜市直判断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需要; 终身教育不等于成人教育或全民教育。 2、 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特别重视使适龄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教育的民主化; 1)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2)其次是指师生关系民主;

3)再次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可选性) 4)最后是指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扩大自主权)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教育的多元化具体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国际交流加强) 7、教育信息化

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8、教育具有科学性

科学指导相对于经验指导而言。 【练习】

9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2013年青岛事业判断 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总和。 2、“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烟台龙口、莱芜市直单选: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学及其研究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述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三)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四)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示教育规律。 (五)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2)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意义的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练习】

1、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2013年烟台龙口单项选择

A 教育 B 教育学 C 教育论 D 德育论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现代教师应具备三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2014年烟台莱山多选)

(6)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理

10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论上并不成熟,方法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2)孟子(3)荀子(4)墨家(5)道家(6)《学记》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教育思想及内容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2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3.论教育内容。孔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述而》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学。 第二,因材施教,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 第三,学、思、行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以致用。 第四,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练习】

1、以下教育论点与孔子无关的是()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 启发诱导 D 崇尚自然 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是() A 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第二,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第三,在一般的人伦关系上,孟子又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四,人的发展是由内部能力完成的。 (3)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第二,荀子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4)墨家的教育思想 ①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练习。

②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他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③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第二,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道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11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第三,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第四,提倡环艺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6)《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也,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3)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豫时孙摩。 “豫”:预防,即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

“时”是及时,即及时施教原则,“当期可谓之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 “孙”:是指循序,即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摩”:观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

7)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练习】

1、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教育漫画》 B 《大教学论》 C 《学记》 D《教育学》 2、 判断:我国古代《学记》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3、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 《学记》 B 《论语》 C 《尚书》 D《孟子》

4、战国时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 《大学》 B 《中庸》 C 《孟子》 D《学记》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4)昆体良 《理想国》 《政治学》 《论演说家教育》=《雄辩术原理》 古希腊苏格拉底 古希腊柏拉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古罗马昆体良 “产婆术” 寓学习于游戏中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研究教学法的教育专著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与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

12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思想的渊源。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4)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练习】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法,为()奠定了基础。 A 因材施教 B 启发教学 C 教学相长 D 学思并用

2、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是()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3、西欧最早提出的教育专著是()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 《我的教育信条》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英)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2)卢梭( 3)康德 (4)裴斯泰洛奇 (5)洛克

代表人物 培根 代表著作 首次提出”教育学“独立 1.《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2.教育适应自然 2.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3.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世界图解》 4.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 1.坚定的“性善论”者 《爱弥儿》 2.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的教育体小说《爱弥儿》宣传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爱弥儿》的开篇第一句 教育思想 卢梭

13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1.“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康德 《康德论教育》 2.作为哲学家,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1.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 口号的教育学。 2.要素教育论是其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 1.提出“白板说”,他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他明确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洛克 《教育漫话》 之久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论”, 【练习】 1、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A 《学记》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2、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可夫

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现在《 》一书中。 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任重,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 《大教学论》 B 《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2013年青岛事业判断 5、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是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6、首先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济南教育局直属的单项选择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2)杜威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教育思想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 《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是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5.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民主主义与教育》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14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3.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4.“从做中学” 5.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杜威的教育学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

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练习】

多选:1、关于赫尔巴特,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B 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作者 C倡导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 四段教学法的提出者 多选:2、以下哪些是赫尔巴特强调的观点()

A 教师中心 B 学生中心 C 教材中心 D 课堂中心 3、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桑代克 D 科尔伯格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1)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纲要》

(2)基本观点:重视实验,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2)基本观点: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1)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2)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 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⑥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著作 15

观点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2、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

A传承功能 B 融合功能 C 创新功能 D 指导功能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可以分解为认知成分和()四种基本成分。

A 环境成分 B 情感成分 C 价值成分 D 理想成分

4、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A 教学思想 B 教学内容 C 教学方法 D 教学手段 5、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的统一体。

A 社会文化 B 精神文化 C 人文文化 D 地方文化 6、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 校训 B 文化 C 校规 D 校风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14莱芜钢城) (二)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其中,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练习】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应当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人的本质观念及其教育意义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就内容而言,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成为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内发论的内涵

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2、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孟子: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性本善,“万物皆有备于我”

21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格赛尔:成熟机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外铄论的内涵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 洛克:“白板说”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练习】

1、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为( )。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赛尔 D 皮亚杰 4、多选: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洛克 B 柏拉图 C 华生 D 霍尔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一)遗传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伤仲永》);“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决定论”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认得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

22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出淤泥而不染”)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学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应正确看待“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无用论”这两个在教育功能认识上的误区。 (1)“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由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 (2)“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都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概念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最高层次):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内因 遗传(可能性) 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外因 环境(现实性)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练习】

1、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 环境因素 B 遗传 C 教育 D 社会风气

2、下列哪些选项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多项选择

23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孟母三迁 C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D 出淤泥而不染 3、判断: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4、判断: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无条件的。()

5、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因素是()。 A遗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6.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是()。

A 决定作用 B 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C 导向作用 D 促进作用 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了()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8、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 学校教育 C 社会环境 D 家庭教育 9、“出淤泥而不染”反映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具有()。 A 独立性 B 主动性 C 能动性 D 被动性 四、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

人的本质概括来说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二)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既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

但在教育实践上,并没有按照共性与个性统一发展的要求去做,表现出教育的片面性。如当强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时,有些人就偏爱“尖子学生”,注重发展少数学生的特长;另外,当倡导面向全体,统一要求时,又片面强调统一性,教育上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结果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练习】

1、采用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根本上是对教育上的()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A自然性与社会性 B 受动性与能动性C 共性与个性 D 方向性与现实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概念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教育要求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一般不可“陵节而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4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教育要求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避免“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的接受教育的时候。还有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的表现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的教育要求

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当然关键期也并非是绝对的,错过关键期之后,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得到发展,只是难度要大些。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概念

(1)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教育要求 (1)要树立信心

(2)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 (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教育要求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特点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表现 身心遵循一定顺序性连续不断发展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身心不同方面不同步,同一方面不匀速 教育启示 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凌节而施”、“最近发展区” 不能搞“一刀切” 抓住关键期 一方面机能受损其他方面超常发展身心互补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25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 个体差异性 不同个体发展程度和速度不同 因材施教 【练习】

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持续性 D 差异性 2、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人身心发展的()特征。 A 顺序性 B 差异性 C阶段性 D 互补性

3、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了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平衡性

4、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可逆性 C 模仿期 D 关键期 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1)个体发展具有连续性 (2)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 A (1)(2)(3) B (2)(3)(4) C(1)(3)(4) D (1)(2)(4) 6、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称为()。

7、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内实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不均衡性

8、机体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在其他方面可能有超于常人的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不均衡性D 互补性 9、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不平衡性 B 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D 阶段性 10、“因材施教”要求教育必须符合人发展的()。 A 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内涵 分类 教育目的 学制及其发展 教育制度的内涵 建立学制的依据 现代学制类型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意义与作用、层次结 构 确立依据 确立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 基本精神 基本构成 落实及问题 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内涵 分类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我国的学制 旧中国学制沿革 新中国学制沿革 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 当前学制的改革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 意义与作用、层次结构 确立依据 确立理论 26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方针的内容:

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时间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知识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教育目的是:

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 教育方针是:

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一)从教育目的的作用特点来看,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之分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心有所属”)

功用性教育目的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身有所为”)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之分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

(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之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体现在国家或地区教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中。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四)从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

内在教育目的指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是国家或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五)从教育目的存在的方式看,有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之分

27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实然的教育目的特点是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

应然的教育目的特点是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化、统一性等。 【练习】

1、( )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A价值性教育目的 B 操作性教育目的 C 终极性教育目的 D 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练习】

1、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

A 教育方针B 教育政策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2013年济南教育局直属判断

2、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淄博博山多项选择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哪些作用实现的() A 导向作用 B 强制作用 C 评价作用 D 激励作用

4、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和()作用。

A 选拔 B 评价 C 决定 D 主导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二)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 教育目的

普遍与特殊 学校 培养目标

28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具体与抽象 教师 教学目标 【练习】

1、多选: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有()

A 国家的教育目的 B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教师的教学目标 D 学生的学习目标 五、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是唯一途径。 【练习】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我国的政治政策 B 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 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2013年烟台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 开展网络教育 D 高等学校扩招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六、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福禄贝尔、马利坦、裴斯泰洛奇、马斯洛、萨特 2、 社会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涂尔干、孔德、巴格莱 (二)“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杜威 :教育无目的(内在)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 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三)“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1、教育准备生活说

29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 2、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练习】

1、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可以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分为() A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生活本位论 D 环境本位论 2、“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提出者是() A 赫尔巴特 B 斯宾塞 C 杜威 D 科尔伯格 3、“教育适应生活说”的提出者是() A 赫尔巴特 B 斯宾塞 C 杜威 D 科尔伯格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 二、基本精神 三、基本构成 我国的教育目的

四、落实及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五、素质教育 (1)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3)198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4)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14济宁单选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30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1.德育(方向、首位)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核心)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3.体育(物质保障)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保证方向、保证动力、灵魂 智育:认识基础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练习】 判断:

1、智育在五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 2、促进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学生平均发展。( )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本目的,

31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3.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4.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了解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教育间的沟通和衔接。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误区;

6.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判断题)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7)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练习】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2013年烟台多项选择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高水平的智力 B实践能力C健康体魄D创新精神 淄博文昌湖判断

3、 素质教育就是多上文体课和活动课。

32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4、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需要()。

A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B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C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D 提高校长和教师素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三、现代学制类型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与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1、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称。

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一般来说,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练习】

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济南教育局直属单项选择题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2、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学校教育制度 B职业教育制度 C成人教育制度 D教育评估制度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 )、任务、(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洲,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西欧双轨制(英法德俄)

一轨为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

一轨为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于生产性的一轨。 两轨互不衔接,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二)美国单轨制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率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很大。

(三)苏联分支型学制(沙皇俄国时期)

优点:兼顾公平与效率,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的水平。

缺点: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以及教材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

33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练习】

1、判断:双轨制主要存在于20世纪的东亚。( )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1. 前制度化教育

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及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教育机构。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2. 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限制于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练习】

1、多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普及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2、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A 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完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 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题) 1.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大于15%小于50%的为大众化教育,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毛入学率:是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 净入学率:在校生数中该学龄人数与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 5.终身教育

提出者:保罗.朗格朗

特点:终身性,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广泛性(连贯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形式多样化和自主性)。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4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练习】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四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学制沿革 二、新中国学制沿革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三、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 四、当前学制的改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该学制以日本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重新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不许男女同校。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的“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首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在高中增加职业科,该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练习】

1、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A癸卯学制 B 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2013年莱芜市单项选择

2、我国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把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35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础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4、 丰富的实践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专家与新手教师的差距) (三)职业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如下: (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教学能力

4.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履行教育工作的社会职能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整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4.健康的人格 【练习】

1、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13年威海市 2、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

A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D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E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判断: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4、王某从事教师工作20余年,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对学生富于热情,且善于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又是,通过认真钻研教学技术,具备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形成了成熟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个事例属于() A 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 B 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

41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核心和最终体现在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的个体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 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综合。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教师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4、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5、教师的专业人格

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公正严格是教师专业人格的重要内容。 5、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教师专业态度和动机是教师专业活动的动力基础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这是进入正式教师之前的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这阶段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3.“生存关注”阶段(这是指入职初级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4.“任务关注”阶段(在度过了初任期之后,决定留任的教师逐渐步入“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此外,跨校合作(比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家指导(比如讲座、报告),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1.国家和政府

(1)加强教师的教育

42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第二节 学生

学生的特点

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依据

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从学生自身特点看: (1)学生具有可塑性; (2)学生具有依赖性; (3)学生具有向师性; 2、 表现

(1)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意愿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

(2)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依据

(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2)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2、表现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觉性,也称为主动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不是成人,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年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练习】

1.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地位

A 主导 B主体 C被动 D 辅助

2.“学生如同泥坯,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这个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可塑性 B发展性 C能动性 D 向师性 3、 多选: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

A 自觉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 创造性

43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练习】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下列学生观() A学生是固定的人、智慧的人、具有广泛联系的人 B学生是固定的人、独特的人、真实客观存在的人 C学生是发展的人、智慧的人、具有无穷潜力的人 D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三节 师生关系

概述、作用、内容 基本类型 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概述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就微观而言,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具体表现在: 1.社会关系 2.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是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于这一关系。 3.心理关系

4.伦理关系(人际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代表人:赫尔巴特、凯洛夫

44

2016年东辰教育教师招聘内部讲义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代表人:卢梭、杜威 【练习】

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济南章丘单项选择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桑代克 D 卢梭 2、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赫尔巴特 B 杜威 C 布鲁姆 D 杰克逊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构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社会道德上,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练习】

1、单项:下列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C师生在人格是平等的关系 D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输出—吸收的关系 2、判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3、 师生关系在教学层面上的特点是()

A 民主平等 B 授受关系 C 相互促进 D 长善救失 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 授受关系 B 民主平等关系 C 相互促进关系 D 师道尊严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

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讲求方式与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惟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 2、 放任型

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顺其自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议论、轻视。 3、民主型

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五、良好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aa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