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理论:起

更新时间:2023-04-10 17: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70 页

目录

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核心

题库(一) .............................................................................................................................. 2 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核心

题库(二) ............................................................................................................................ 15 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核心

题库(三) ............................................................................................................................ 30 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核心

题库(四) ............................................................................................................................ 44 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核心

题库(五) (59)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70 页 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考研核心题库(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9考研考研复习使用,精选汇编了该科目历年常考核心试题,精题精练。

2-资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概念题

1. 传播者

【答案】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

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

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

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

⑧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2. 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己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3.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和补充的信息传播模式。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第_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70 页 4.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5. 信息环境

【答案】(1)信息环境的含义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日本学者藤和彦曾经为它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2)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②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③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6.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了。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7. 受众的极化

【答案】受众的极化是指受众的极端分化,其主要表现为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媒体的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此观点由美国学者韦伯斯特(JamesG .Webster )提出。他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后会对其做出是否继续接触的反映,这种反应会在之后的表现中进一步加强。媒介新环境表现出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70 页 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

8. 芝加哥社会学派

【答案】芝加哥社会学派源于18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等,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它为社会学这门在欧洲孕育多年的学科奠定了最初的学科化和制度化基础,并且真正开始赋予社会学以经验和实践的品质。

9.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10.恐惧诉求

【答案】恐惧诉求又称“警种效果”,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①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简答题

11.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包括: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但在专业资格认可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

(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最大的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70 页 问题在于有规范没人执行。

(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此外,要求记者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

12.“魔弹”观与“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何异同?

【答案】(1)“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相同

“魔弹”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强大的威力,对受众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不同点

①“沉默的螺旋”理论仅仅指出了“舆论一律”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即媒介要产生强大效果是有条件的,而“魔弹”论则把媒介产生强大效果绝对化,无条件化,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沉默的螺旋”理论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条件,如言论的垄断化、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等,由于它建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更趋于精细与深入。而“魔弹”论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13.简述你对网络乌托邦概念的认识。

【答案】(1)“网络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2)Web2.0的理念是一个网络乌托邦,或者说一个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共和国。它假定所有网民都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把创造和选择的权限都平等地给予每一个网民,因而有理由相信此举将释放所有人身上的创造力,使得网络世界空前丰富。

(3)“网络乌托邦”就是民主社会中的平权思想,它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并不让人觉得乐观。Wiki 表面看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当编辑,但是真正操控整个Wiki 并且拥有无上权力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长老团,比例不到总用户的1%oWeb2.0的去中心化长尾理论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多少体现。就像每个人都写Blog 一样,每天有数百篇新文本发布,然而值得一读的没有几篇。每个人的文本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更像是艺术家说的话。可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这种判断和取舍最终导致序列、顺位、权威、中心,这些Web2.0深感厌烦的字眼。

(4)此外,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6 页,共 70 页 杂的社会条件。一个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一级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不科学。

(5)将来的网络不再是与现世天地相对而言的“虚拟世界”,而是一个有着自在生命和法律的真实所在。数字空间不仅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而且它为之服务的首要对象便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利益。它为利益所驱动,并服务于这种无所不能的利益。不仅它的诞生过程和现状是这样,它未来的走向也必定如此。

(6)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14.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答案】(1)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根植于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既具有传统社会意见领袖的本质特征,即选择性地传播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通过提供建议和观点影响他人,又因为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与传统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是,他们所属的同一群体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的虚拟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共同兴趣是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意见领袖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前提。而同一群体的身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赖和尊重。

②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真知灼见,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而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其支持者的具体情况也不似现实社会那般清楚。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a8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