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9 11: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B.英国宪章运动 (√)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支看不见的手”是:(B) B.亚当?斯密 (√)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C.劳动价值论 (√)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

1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

1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D.与时俱进 (√)

1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C.理论联系实际 (√)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2.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

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C.科学社会主义 (√) D.马克思主义哲学 (√)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 D.法国启蒙思想 ( )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BC) A.康德 ( ) B.黑格尔 (√) C.费尔巴哈 (√) D.笛卡尔 ( )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 B.大卫?李嘉图 (√)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 B.沙尔?傅立叶 (√) C.罗伯特?欧文 (√)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C.唯物史观 (√) D.剩余价值学说 (√)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正确 (√)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正确 (√)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人权。 B.错误 (√)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单项选择题

1 、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 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B、 英国宪章运动

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7、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C、 劳动价值论

8、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 合理内核

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D、 俄国

1 0、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 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2、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D、 与时俱进

1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A、 实现共产主义

15、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C、 理论联系实际 二、 多项选择题

1 、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 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 巴黎公社

B、 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 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4、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5.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 亚当 斯密 B、 大卫 李嘉图

6.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 昂利 圣西门 B、 沙尔 傅立叶 C、 罗伯特 欧文

7.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8、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 阶级性 B、 实践性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1 0、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必须要分清(ABCD) 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 教条式的理解

D、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三、 辨析题

1 . 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 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 唯物主义的建立, 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着重剖析 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 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论证了社会 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又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 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 夺取政权,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 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 发展起来的,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 制度的“掘墓人” 、 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 与作用, 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 马 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 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 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 彻底缚住的阶级, 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 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 势是完全一致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 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意志、 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 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 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 立场,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 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 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 但是,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在他看

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 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 的反映。 这样, 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 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 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 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 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 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 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 质的虚幻反映。 但是, 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 在 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 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 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 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 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 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 改 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 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对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 都是受“自然规律” 支配的。 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 同 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 同时, 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 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 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 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 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

4 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 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 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 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 。 马克思主义是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 建设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而使无产阶级 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 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材料分析题

【材料1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 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 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 “是在19 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 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 , 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 ” , 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 的分析, 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 这“同一套前提” 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 唯物主义历史观, 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 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 1934 年, 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 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 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 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 克思主义者” 。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 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 马克思 主义不是实证的, 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 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 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 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 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 每个严肃的?正统? 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 所有全部论点, 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 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 , 也不是对某本?圣? 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 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 指方法。 ” 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 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 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 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 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 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一 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 和材料2 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1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材料2 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 料3 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方法至上, 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 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 卢卡奇的方法 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 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 实际上是否

认唯物主义的方 5 法意义; 错误之二, 是离开论点, 结论谈方法, 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 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C.世界是物质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客观实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D.对立统一规律

5.芹菜、白菜、油菜、韭菜等同蔬菜的关系属于 B.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6.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感觉、知觉、表象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真理具有

C.相对性

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 B.生产方式

11.在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决定该体系性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2.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

C.各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是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的是 D.产业革命

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D.国家制度

18.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在经过购买阶段后,其职能形态由 A.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1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 A.危机阶段 20.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D.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1.商业资本的职能是执行 B.商品资本的职能

2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D.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垄断

2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参与制

24.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 D.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5.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26.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2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是 C.列宁

28.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 29.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30.“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样的社会形式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31.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的时间在国际互联网上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高居榜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A.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它对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33.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4.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3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36.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A.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B.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C.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D.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3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有

A.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8.下列关于借贷资本利息率的表述,正确的有 A.它是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

B.它的高低受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影响

C.它的高低受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影响

39.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流通量的主要手段有 A.公开市场业务 C.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D.再贴现利率政策

4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者在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上的差别是

A.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存在多种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42.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因为:

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

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43. 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44.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扰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4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因为: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是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认识路线。是否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47.试述股份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

额资本,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因而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来 4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D.劳动发展史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D.与时俱进

4. 中国古代的“元气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说”是属于(D)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矛盾分析法

8.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 意识的本质是(A)(C) A.人脑的机能 C.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4. 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 C、商品资本输出

5.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6.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7.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一般价值形式

8.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9.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来源:考试大-自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意识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内容上讲它是客观的,从形式上讲它是主观的。

2.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就是先进的上层建筑

错误。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不一定是先进的上层建筑,如果其服务的经济基础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腐朽的上层建筑。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命题错误。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他们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他们还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他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四、问答题 (每题7分,共28分)

1.有的人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以及你的理解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所以,应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2)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作用。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实践中造就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英雄人物也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则发挥不了作用。( 3)题目当中的观点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二者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二者互相渗透。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是被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4.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普遍提高。第二,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有效配置。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在一定条件下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产品销售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商业周刊》调查,可口可乐位居全球1000家公司第26位,市场价值达1319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自80年代初进入中国,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1亿美元。目前,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占中国饮料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占碳酸饮料市场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8年中国的41.4万个就业机会同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口可乐系统直接雇用了1.4万员工,可口可乐的独立供应商雇用了35万名中国员工,可口可乐的独立销售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则雇用了5万名中国员工。另据外经贸部提供的情况,目前全国已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6万家,截至1999年底,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的人数约2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材料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总产值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可口可乐公司直接注入资金80亿元人民币,间接创造了220亿元人民币的增加值,每年通过乘数效应使中国经济增加300亿人民币的产值。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2 如何认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3 论述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相对静止是指( )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 A.主观反映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7.二战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有(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8.剩余价值是( )

A.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B.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C.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D.商品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后的剩余部分

9.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 )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10.社会主义民主 ( ) C.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它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

此观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因为它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制度性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设想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由于它们的历史观。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被创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4.垄断形成之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错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正确性。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2)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

4.论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4.第一,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第三,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材料二: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材料三: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

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参考答案

(l)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述材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而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有着客观的发展规律,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就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替代,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客观规律代为依据的,因而具有必然性。当然,马克思又承认,社会主义出现的必然性并不意味当下的实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因此,资本主义当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是永存的,而只能说明它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一旦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主义就必然出现。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没有意识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异,割裂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虽然都具有客观性,但与自然规律运行的盲目性不同,社会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社会主义却不会自发地实现,而要有赖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的积极的革命行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7.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的总和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2.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6. 规律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8.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 A.实践的需要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9.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此观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许多曾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又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

世界上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国家更少了。但是,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然存在,其最根本的社会弊端仍然无法自我消解,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地超越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形成两大对立的冷战格局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因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是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修改和补充。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没有停留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观点,创立了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使它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与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社会。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思想理论来源,因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也为其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三,19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科学理论的创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不可知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意有,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

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5.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7. 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8.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10. 意识的本质是( )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绝对精神”的体现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火是万物的始基

C.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4. 意识是( )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 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产生的途径包括()

A.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B.国家财政拨款新建的企业

C.国家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D.国有企业购买私营企业的一部分股份 6.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D.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7. 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8. 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前提的有(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 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都是直接同一的

4.二元论是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5.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7. 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8.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10. 意识的本质是( )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绝对精神”的体现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火是万物的始基

C.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4. 意识是( )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 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产生的途径包括()

A.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B.国家财政拨款新建的企业

C.国家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D.国有企业购买私营企业的一部分股份 6.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D.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7. 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8. 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前提的有(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 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都是直接同一的

4.二元论是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单项选择题

1.D 2.D3.A4.A5.B6.B7.B8.B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D3.ABC4.BD5.ACD6.ACD7.ABD 8.ABC9.AC10.ACD 三、辨析题

1.错误。只有作为对象性的事物即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错误。这是诡辩论,它的要害是把运动绝对化,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3.错误。)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且这个“质”是指根本性质或全部的质,失去质事物就要转化为它物。而量不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因为在“度”的范围内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4分)

4.错误。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是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二元论是折衷主义路线,它虽承认有两个本原,一是物质,一是精神,但物质的本原是消极被动的,而精神的本原是积极能动的,所以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四.问答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二者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二者互相渗透。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3.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

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4.(1)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相比,主要有下列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五、材料分析题

(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密押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

第Ⅰ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分。

1.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

的核心是 (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

A.批判精神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尊重客观规律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

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活动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 ( )

A.抽象的可能性 B.人民群众的愿望 C.现实的可能性 D.先进分子的构想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C.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D.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9.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

一种( )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1.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

是认为 (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D.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13.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 )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4.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1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

A.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杰出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 ( )

A.都成为资本家 B.都成为雇佣工人 C.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

18.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 (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

A.实用主义 B.利己主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9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