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程立忠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7 15: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章

1、同步生长: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2、延滞期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等于零。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③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④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⑤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1、接种龄2、接种量3、培养基成分

2、指数期的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因而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代时(又称世代时间或增代时间)或原生质增加一倍所需的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最短; 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故菌体内各种成分最为均匀; 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①菌种:不同菌种的代时差别极大; ②营养成分:丰富则短;③营养物浓度:营养物的浓度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 ④培养温度:适宜则短。

3、稳定期的特点——动态平衡①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0,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或正生长与负生长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平衡。 ②开始合成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 ③细胞开始贮存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贮藏物; ④多数芽孢杆菌在稳定期开始形成芽孢。

4、恒浊连续培养:是一种使培养液中细菌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菌体量恒定。恒化连续培养:维持进料的营

养成分恒定(其中对微生物生长有限制作用的成分要保持低浓度水平),以恒定流速进料,以相同流速流出代谢产物,使细菌处于较(最)高生长速率状态的培养方式。——营养物质量恒定 装置 恒浊器 恒化器 12、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其中之一。好氧、耐氧微生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将超氧阴离子转化为毒性稍低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再将过氧化氢转化为无毒的水。厌氧微生物因为没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造成其损害。 13、灭菌(sterilization): 凡是能够杀死或消除材料或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杀菌、溶菌;消毒:能够杀死、消除或降低材料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不致引起疾病的方法;防腐: 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低温、缺氧、干燥、高渗、高酸度、高醇度、加防腐剂。

14、石炭酸系数:是表示表面消毒剂的相对杀菌强度,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

控制对培养基 培养基生长速产物 象 流速 率 应用范围 菌体密无限制不恒定 度 生长因子 培养基有 流速 恒定 最高速大量菌体或与生产为率 菌体相平行的主 代谢产物 低于最不同生长速率实验室高速率 的菌体 为主 最高稀释度之比。

15抗代谢药物的代表——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具有选择毒力。——竞争性抑制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磺胺与叶酸合成前体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结构类似。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很多细菌需要自己合成叶酸才能生长。磺胺药具有选择毒力:因为人体由于缺乏相应的合成酶,不能自身合成四氢叶酸,必须由外界提供,所以对磺胺不敏感。为什么磺胺对人体细胞无毒性?因为人缺乏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的相关酶二氢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故不能用外界提供的对氨基苯甲酸自行合成叶酸,而必须直接利用营养物中的叶酸做为生长因子。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抗代谢药物抗性突变菌株也是可以大量合成相应代谢物的突变菌株?——磺胺失效的结。 16、抗生素定义: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或其人工合成衍生物(半合成),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第七章

1、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就是典型的质粒。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作为载体

优点:a体积小——便于DNA的分离和操作b呈环状——使其在化学分离过程中能保持性能稳定c有不受核基因组控制的独立复制起始

点d拷贝数多——使外源DNA可得很多扩增

e存在抗性基因等选择标记——便于含质粒克隆的检出和选择 2/转座:DNA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上另一部位或其他染色体上某一部位的现象(也包括质粒)。

3、紫外线对DNA的损伤机制主要是:使相邻嘧啶形成嘧啶二聚体和水合物。

4、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或步骤。

5、基因重组的其特点:①片段性②单向性③转移机制独特而多样 6、受体菌直接吸收了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作用。

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种后代,称转化子。

7、感受态:指受体细胞最易接收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通常只在生活史中的一个固定时期出现,如指数期后期。 8、准性杂交: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之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准性生殖过程(1)菌丝联结(体细胞间,频率低)(2)形成异核体(质配)(3)核融合(核配,频率低)(4)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 9、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一)目的基因的取得(3个来源)二)优良载体的选择(4个方面)三)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限

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四)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五)重组受体细胞的筛选和鉴定六)“工程菌”和“工程细胞”的大规模培养(高密度培养) 第八章

1、大肠菌群——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G-、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典型代表:E.Coli,还有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miae)等。

2、互生关系: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两者互生关系较为典型,固氮菌可利用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有机酸作为碳源和能源而大量繁殖,并进行固氮;使纤维素分解菌也避免因为自身代谢产物积累过多而中毒;同时可利用固氮菌前提的氮素营养物质,生长更加旺盛。增强了分解纤维素的能力。由于它们的互生关系,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3、共生:白蚁与其肠道内的微生物之间的共生 食木质的白蚁自身并不能分解纤维素,必须依赖肠道内共生的原生动物和细菌通过厌氧发酵过程来分解纤维素。

4、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如乳酸菌能产生乳酸,能抑制腐败菌的生长,酸菜泡菜不易烂就因如此。这种抑制作用没有特定专一性,对不耐酸的菌都有抑制作用。

5、氮素循环:

A/固氮作用: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氮化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自然界氮的固定,有两种方式,一是非生物固氮,即通过闪电高温放电等固氮,这样形成的氮化物很少;二是生物固氮,即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固氮,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都是微生物的活性而固定成氮化物。

B/硝化作用微生物将NH3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整个过程由两类细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NH3被氧化为亚硝酸盐,靠亚硝酸细菌完成,第二阶段是亚硝酸盐被氧化为硝酸盐,靠硝酸盐细菌完成。硝化作用形成的硝酸盐,在有氧环境中,被植物、微生物同化,但缺氧环境中,则被还原成分子态氮,从环境中消失。 C/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很多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能分解蛋白质及其含氮衍生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一部分供微生物、植物同化,一部分被转变成硝酸盐。作用类群:各种微生物

D/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的作用——

释放出分子态氮和NO的过程。参与这一作用的细菌称为反硝化作用细菌。

作用类群:化能异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

6、完全混合曝气法是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方法。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个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介质上的一层由多种活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 ,具有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等功能

7、沼气发酵是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并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由多种厌气性有机营养型细菌参与的发酵过程。

(1)水解阶段:由厌氧和兼性厌氧菌将纤维素等多糖、蛋白质、脂类分解成单体,并进而形成各种有机酸、乙醇、 H2 、CO2 (2)产酸阶段:由厌氧的产氢产乙酸细菌群把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分解成乙酸、 H2和CO2的过程。

(3)产气阶段:由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利用一碳化合物( CO2 、甲醇、甲酸、甲基胺或CO)、二碳化合物(乙酸)和H2产生甲烷的过程。 第九章

1、外毒素: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2、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 ~ 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机体(马)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血清),称作抗毒素(常用来急救危重病人)。

3、内毒素: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4、非特异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5、通过吞噬、处理及传递三个步骤,对外来抗原物质进行加工,以适应激活淋巴细胞的需要,即抗原递呈作用

6、炎症反应: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

7、补体系统: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等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血清蛋白(主要成分是β球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由于他具有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故称补体。 8、干扰素作用机制:

9、

APC——抗原递呈细胞

TD——胸腺依赖抗原 Tl——非胸腺依赖抗原 TH——辅助性T细胞

TC、TD——效应性T细胞

10、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总计有5类——IgG、IgA、IgM、IgD、IgE 11、用胃蛋白酶消化,得到一个二价抗体活性部分,称F(ab’)2和一个剩余的小分子片段Fc’,不具任何生物活性。

12、①单体:由一个“Y”形分子组成的Ig,称为单体。IgG、IgD和IgE都是以单体形式存在的。由两个“Y”形分子组成的Ig,称为双体。

13、淋巴细胞杂交瘤:是由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两者融合而成的一种既能在体内外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大量MaCb的杂种细胞。 14、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特异性(2)可逆性:抗原抗体间的结合仅是一种物理结合,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3)定比性:当抗原和抗体两者比例合适时,才会出现可见反应(4)阶段性5)条件依赖性

15、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一)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中和试验

16、补体结合试: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第十章

1、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2、双名法:指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前面一个属名和后面一个种名加词两部分组成3、三名法: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就按三名法拼写。学名=属名+种名加词+符号subsp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

数值分类法:又称阿德逊氏分类法或统计分类法,是一种依据数值分析的原理,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拟分类的微生物对象按大量表型性状的相似程度进行统计、归类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9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