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异质性的土地流转 - 专业合 - 省略 - 术推广研究 - 以江苏泗阳县X镇为例 - 张三峰

更新时间:2024-01-31 17: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贸研究 2010.2

基于农民异质性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以江苏泗阳县X镇为例

张三峰 杨德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农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异质性特点,通过分析江苏泗阳县X镇的案例,研究发现:将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土地分散经营对农业规模效益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使农民在互相信任的环境中通过“干中学”、接受集中培训等方式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因此,政府应推动土地流转并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组织。

关键词:农民异质性;土地流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06.4;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2-0052-06

一、引言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

善。前者可以表现为土地、劳动的投入以及生产资料的投入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技术进步方面。但是要素投入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农业科技的进步才是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生产的提高主要由土地和劳动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经济政策变化所释放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则是农业生产提高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农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异质性,这主要表现为:农村中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小农与采用落后生产技术的小农并存,进一步而言,我国农民在资源禀赋、利益目标以及各自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正确把握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异质性,对制定未来农业发展政策及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深刻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科研及其推广的力度,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技术成果真正为农民所使用的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受到土地经营规模的约束,即土地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安全和风险最

收稿日期:2009-10-17作者简介:张三峰(1981

杨德才(1965

),男,河南郸城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男,安徽当涂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绩效考察与前瞻分析: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项目号:06JA790052)和国家社科基

金重大项目“经济转轨中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问题研究”(项目号:05&ZD03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宝贵建议,当然文责自负。本研究的调查工作得到了致公党江苏省委调研中心和江苏省泗阳县X镇党委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①1979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硕果累累,先后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50%以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参见:www.agri.gov.cn)。

—52—小化为目标。然而,农业生产的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农业生产的收益与规模成正比,土地规模越大,可能的利润也就越多。我国农民目前的小规模生产增加了技术投入的相对成本,进而使个别农民难以有动力进行技术更新。最终造成我国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强度减弱,农业技术大规模推广难度增大。另外,大多数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而采用新技术有风险,在没有见到技术应用的实际收益之前,农户对应用新技术往往采取“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因而,如何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成为困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术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众多研究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大力促进农户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扩大土地规模,成为备受青睐的方案(张丁等,2007;何秀荣,2009)。

尽管土地流转可以缓解土地分散经营与技术推广的矛盾,但在目前情况下,土地流转后的农民依然很难应对市场中的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实践中,各地又创新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分包制进行生产,一般形式为“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大户+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不过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交易的专用性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农产品具有的独特特征等原因,这种关系型契约的稳定性并不高(吴德胜,2008),因为在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企业与农户都有极强的动机去撕毁合约,并实施短期行为策略(郭晓鸣等,2007)。虽然在农业技术推广上企业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具有动力投资于技术更新与改造,但对农户的激励就显得不足。二是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种方式是对第一种方式的一个深化,农民通过合作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拥有合作组织成员、经营者和股东“三位一体”的身份,这不仅可以应对市场失灵及企业和中间商的盘剥,还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些研究尝试建立土地流转与农民合作组织之间的联系(张晓山,2006;柴效武等,2006;黄祖辉,2008),这些研究认为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基地”模式①是解决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一个较好的办法。事实上,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组织生产,其目的往往在于希望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经营,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可以使农业生产主体在一个互相信任的团体内学习掌握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李辉,2009)。本文认为在广大小农具有异质特性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模式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已经有实证研究表明土地规模扩大后,农业技术信息的充分流动有利于农民掌握农业技术(曹建民等,2005),但实证研究并没有说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分析江苏泗阳县X镇“土地流转+合作组织”的案例,②本文认为在农民具有异质性的背景下,建立在土地流转基础之上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组织+基地”模式不仅对解决农业小规模生产问题具有可操作性,而且由于农业技术在合作社内充分传播,还会使农民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组织内通过“学习效应”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解决农业规模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便于理解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思路,我们首先对泗阳县X镇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引申出本文研究的问题,最后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证明案例分析中的结论。

二、泗阳县X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案例

(一)泗阳县X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民异质性概况1.泗阳县农业合作组织概况

地处苏北平原的泗阳县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农业大县。长期以来,规模小、效益低、质量不高、与市

①②

多数研究者也注意到了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生产技术的使用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研究中仅仅是对“合作组织(公司)+农户”的2008年10月和2009年4月,我们对泗阳县X镇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两次调研,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好处进行一些说明,并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53—场对接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该县农业的发展。为了增强留村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泗阳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截至2008年末,全县共发展各类合作组织150家。其中:合作社117家(包括2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人数1.69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24万人;协会33家,入会会员0.99万人,带动非成员数0.89万人。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负责人身份进行划分:能人、大户带动型有88个,占总数的59%;农民服务部门带动型有20个,占总数的1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有26个,占总数的17%;乡村干部带动型16个,占总数的11%。按行业划分:种植业33个,占总数的22%;畜牧业60个,占总数的40%;其他57个,占总数的38%①。

2.农民的异质性

与大多数苏北农村一样,随着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日益增多,X镇外出务工农民数量与日俱增,但在外出务工的农民中,其教育普及率较低,其中大约50%左右的打工农民没有任何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不仅限制了农民非农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的异质性不仅表现在教育水平上,而且在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也表现出相应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表1 泗阳县X镇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出资比例情况出资人    

合作社核心成员(10人)其余社员(93人)

投入资本数(万元)占总资本比重(%)

631.3230.4

71.4128.59

股份份额的异质性。在我们调研

的几个合作组织中,合作组织的核心发起人占有的股份平均达到74.3%,其他的农民只占25.7%,而且份额极其分散(如表1所示)。二是在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方面的异质性。在核心发起人中,有的是具有社会资本优势的乡村干部,有的是具有农业生产技能的生产大户或者是占有大量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经纪人”。另外,我们对X镇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调研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土地既可以入股也可以放弃经营成为基地农业工人;一些具有技术特长的农民可以依靠自己掌握的技术特长加入合作组织。这样农业工人和具有技术特长的合作组织成员在同一个基地进行生产活动,使具有技术特长的成员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外部性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二)基于农民异质性的X镇的土地流转与农业技术推广

泗阳县X镇2006年以来成立了“乐口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依然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但是伴随着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的不断扩大,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弊端不断涌现,比如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新的生产技术不能做到及时统一的调整等问题,这使得一些专业合作组织濒于解散的境地。面对这种局面,其中的一些合作组织(社)转变发展思路,由专业合作组织出面与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协商土地流转,对组织内成员的土地统一经营,建立农业生产园区,并采取招标的方式,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种植能手落户农业园区。对转出土地的农民而言,有两种就业渠道可以选择:有技术特长的可以外出就业,没有技术特长的可以进入合作组织建立的农业生产园区,受雇于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成为农业工人。专业合作组织则转变成为专门为种植专业大户和入社劳动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的一个经济组织。

为了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组织定期对生产基地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如成立于2007年的“乐口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750亩之多。合作社先后从福建食用菌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等高等院所请来技术人员对社员及面上的种植户进行培训达2000余人次,组织大规模专场讲座5次,发放培训资料3000份,已经累计引进新品种10余种。通过学习,有300多名原先没有技术的工人掌握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他们掌握技术以后也开始独立进行食用

没有特殊说明,文中数据均来自笔者与农民的座谈或实地采集。

—54—菌的栽培,但这种“小农生产”与“产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使他们也纷纷加入合作社。到目前,仅这一家合作社,就带动产业化经营农户1560户,涉及土地面积360多亩。合作社经过多次扩展后,现在依托生产基地成立了食用菌有限公司,组织兴办了食用菌技术培训中心,并创办了食用菌菌种厂,配备香菇烘干设备和冷库,已经初步实现“制菌—栽培—加工—销售—科研—培训一体化”的食用菌产业化生产,被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确立为食用菌教学研发基地。另外,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该镇建成了6个食用菌基地,社员遍布江苏、河南、福建和山东等地,使食用菌真正成为了千家万户共享的致富项目。在我们调查另外一个合作社———“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时,发现在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立之前,仅有两个村的个别蔬菜种植大户在自家土地上进行生产。但是,随着需求的扩大,这些蔬菜种植大户开始承租本村和邻村农户土地。同时,为了对抗市场风险和生产中的不确定性,这些种植大户开始联合起来,并于2007年建立了蔬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周围几个村集体进行谈判,开始规模性地土地流转,建立了蔬菜生产园区,并对外进行招商引资。目前,这个蔬菜基地占地达3200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在笔者调研的几个村庄,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除每年获得土地流转金500元之外,那些在生产基地工作的农业工人,每个月人均工资达到700元左右,一个人至少能实现年收入6000元左右。合作组织成员每年最少都能实现8000元到10000元的纯收入。此外,合作社还创新了入社方式,入社的农户除专门进行生产,那些掌握蔬菜种植技术的农户(包括个别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这些掌握技术的农户负责蔬菜生产的育苗、施肥、栽培和灌溉等技术服务,确保蔬菜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他们加入合作社之后,在农业生产园区进行生产的农民可以真正享受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整个镇上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进入各种合作社的农民有57人)。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他们还带动了周边村庄200多户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在合作社中还有400多人通过与他们交流和在生产中学习,掌握了不同的蔬菜生产技术,有10多位农民还因此被河南、山东等地蔬菜种植大户聘为技术顾问。

(三)对案例的分析

首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种让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让土地成为资本、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土地经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方式并不是泗阳县首创,但是“合作组织建在基地,基地就是合作组织”的模式,是当地合作社成功的原因之一。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很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本文研究的这两个案例,其实都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以当地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农产品为纽带,围绕当地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的建立,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入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其次,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从长期来看,农村农业生产主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是提高农产品数量。而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约束的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必须从追求数量最大化向追求效益最大化过渡,农业的经营形式必须由单纯的原料生产转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从这一角度看,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与目前的生产需要并不匹配。

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技术需求和供给方面也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方面来看,由于土地分散经营,以及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频繁调整,使得一些本来可以运用比较先进的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的能人和种植大户无法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例失衡,农业生产缺乏经济利益激励)。作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潜在需求者,种植大户和能人会因为土地制度的

—55—限制而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者。要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的方案是倾向于实行土地流转,也就是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使土地集中到种植大户和能人手中,使其有动力利用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自上而下方式,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等优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推广方式的弊端也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经常导致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农民之间关系紧张,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创新技术没有取得成功,情况可能会更糟。但农民自己组织的合作社,则可以避免这一弊端,作为农民的组织,他们与农民的关系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之上的,能更容易地让农民接受新鲜事物。另外,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推广降低了交易成本,而国家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成本高昂———对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进行管理,并为有关技术推广的其他物质要素等配套设施费用。

最后,这些专业合作组织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销量,往往会自动寻求新品种作物的栽培。而且他们能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宜技术,做好生产试验和示范工作,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推广,从而可以用规模服务降低小规模经营下技术推广的成本和风险。而且,由于他们更加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更能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所以除了谋求技术更新之外,还积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形成了专门提供市场信息的农业经纪人。

三、理论模型

前文我们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在农民具有异质性特点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作为一种土地经营制度和土地规模经营形式的创新,土地流转有利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长期化和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和应用。在本节中,我们将用模型推导的方法证明这种结合的好处。借鉴Foster等(1995)的模型,并参考Prescott(1972)和Jovanovic等(1994)的研究,假定生产函数为①:

2

q1-(θφ)it=it-it

(1)

其中,θ是第i个农民在t时期所选择的实际投入水平,φ是t期i农民未知的目标投入水平。模型itit

假定当选择了实际投入水平并实现产出时,农民可以推断出目标投入水平。那么,农民生产的利润随所使用的投入与未知的目标投入水平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的增加而减少。如果将每一次应用该项技术都看作产生关于未知目标投入分布信息的一次实验,则农民可以边干边学或相互学习,来逐渐获得生产函数的信息。我们还假定目标投入水平:

φφ+μit=it

2

(2)

2

其中,μ服从N(0,σ的正态分布。在t时期,农民i并不知道φ,但知道其分布为N(φ)。itu)t,σφit

由于农民加入了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和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可以认为农民的生产活

*2②

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获得对φ的越来越精确的估计,即假定农民知道μσit=u。假定农民进行投入的成本为0,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产出等于利润,这样可以简化分析。那么式(1)的预期为:

2

E(q)=1-E(θφ)(3)titit-it

由前文中关于θ、φ的定义及式(2)可得:itit  φE(θ)=E(φit=tittt)将式(2)、式(4)代入式(3),可以得到:  E(q)=1-σ-σtitφuit

2

2

2*

(4)(5)

随着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那么对φ的了解也就越接近真实值,即随着σ的减φit

n2nn

生产函数的原始形式为qγ[1-(θ-φ)],其中γ表示技术水平,为简化本文的分析,我们假定γ=1。it=itit

①②

这个假定并不符合现实,但这么假定可以简化问题的分析,而且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56—

少,农民的预期利润就会不断增加。

我们单独考虑一个农民在每一个生产季节中选择一个投入水平θ,进而生产出q的产量。由于农itit

民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掌握新的技术,那么该农民可以通过对φ的推断来更新其对φ的认知。假it定在t-1期,该农民对φ的方差判断为σ,应用贝叶斯法则更新对φ的认知后,可以得到:k

i,t-1

σ=kit

2

2

2

111+2σu

2

(6)

σki,t-1

2

将农民从自己的生产活动中得到信息定义为ρ1/σ0=u,将农民对φ实际值的初始认知判断定义为ρ1/σ6)变为:i0=k,则式(i0

21  σ=kit

ρIi0+t-1ρ0

(7)

其中,I-1期农民在合作组织或生产基地中通过培训或与技术人员交流掌t-1是从初始时期到第t握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次数。我们可以将农民的预期利润函数转换为掌握的技术数量的函数,即将式

(7)代入式(5)得到:

12

-σu

ρIi0+t-1ρ0

进而我们可以得到:  E(I=1-q-1)itt

E(Iq-1)tt

(8)

ρ0

=0(9)2> It-1(ρIi0+t-1ρ0)

从式(9)可以看出,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这种模式,那些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并最终增加其利润。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中国农民异质性的特点,本文首先对江苏省泗阳县X镇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可以使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并有利于农业生产走上“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研究还发现,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增加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可以使农业技术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组织内进行传播,让农民通过“干中学”,进一步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和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然后,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证明了在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本文的政策建议就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与合作,把分散的农民有机组织起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能力,节约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的劳动与技术、资金,以及产供销各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增强农业生产分工的细密程度,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对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大的专业合作社,政府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对入社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资金或项目等途径支持合作社对入社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这对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2005.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软科学(6):60-66.

柴效武,叶益东.2006.“农业合作社+农户”:农村制度变迁过程中组织模式的抉择[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98-107.

(下转第111页)

—57—RiskofInformalFinancialOrganizations:BasedOnReputation

LIFu-you  KUANGHua

(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61)Abstract:Usinggametheory,thispaperexplain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itiatorandparticipant.Basedoninitiator′srepaymentpledge,reputationandlegalrestraint,theparticipantinvestsininformalfi-nancialorganization.Withtheorganizationscaleexpanding,theinitiatorpenaltycostreducesandincomeincreases,whichcausetheinitiatortogiveupreputation,sotheinformalfinancialorganizationriskerupts.Undertheextremecondition,theinformalfinancialorganizationreliesonthefuturepenaltyfortheinitiatorbymarket,andthispenaltymustbegreaterthantheinterestincomethatbelongstotheparticipant.

Keywords:reputation;riskofinformalfinancialorganization;initiator;participant;game

(责任编辑 刘志炜)

(上接第57页)

郭晓鸣,廖祖君,付娆.2007.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4):40-47.

何秀荣.2009.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1):4-16.黄祖辉.2008.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1):4-7.李辉.2009.人力资本差异、土地流转与农业新技术推广[J].现代农业科学(8):129-139.吴德胜.2008.农业产业化中的契约演进:从分包制到返租倒包[J].农业经济问题(2):28-34.张惠东,贺达水,梁希震.2005.作为增长和反贫困基石的土地政策[J].管理世界(5):166-169.

张丁,万蕾.2007.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24-34.张晓山.2006.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8):4-9.

FOSTERAD,ROSENZWEIGMR.1995.Learningbydoingandlearningfromothers:humancapitalandtechnicalchangeinagriculture

[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3(6):1176-1209.

PRESCOTTE.1972.Themulti-periodcontrolproblemunderuncertainty[J].Econometrica,40(6):1043-1058.JOVANOVICB,NYARKOY.1994.TheBayesianfoundationoflearningbydoing[R].NewYorkUniversity.

PeasantHeterogeneousLandTransfer,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and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

ACaseofTownXinSiyang,Jiangsu

ZHANGSan-feng  YANGDe-cai

(SchoolofEconomic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

Abstract:Large-scalelandoperationandtheapplicationofadvancedtechnologiesinagricultureareimportantfactorstopromotesustainablegrowthofChina′sagriculture.Itisfoundthatlandtransfer,farmer′scooperativesand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cannotonlyeffectivelyalleviatetheoperationalstatusofthelandbutalsohelpfarmerslearnbydoingandparticipateinfarmers′trainingprogramtomasteragri-culturaltechnologies.Therefore,thegovernmentshouldpromotethetransferoflandandguidethefarmerstoestablishcooperatives.

Keywords:peasantheterogeneity;landtransfer;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cooperativeorgani-zations

(责任编辑 杨莲娜)

—1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8i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