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110(66)kV变电站分册(征求意见稿)0611

更新时间:2023-03-13 1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110(66)kV变电站)

(征求意见稿)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

2010年5月

Q/GDWXXX—2010

目 次

前 言 .............................................................. 1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3 总则 .............................................................. 3 4 总的部分 .......................................................... 4

4.1 概述 ........................................................ 4 4.2 站址概况 ........................................................................................................ 5 4.3 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 6 4.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7 5 电力系统 .......................................................... 8

5.1 电力系统概述 ................................................................................................ 8 5.2 建设规模 ........................................................................................................ 8 5.3 主要电气参数 ................................................................................................ 9 5.4电力系统图纸 ................................................................................................. 9 5.5.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 9 6 电气部分 ......................................................... 10

6.1 电气主接线 .................................................................................................. 10 6.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 10 6.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11 6.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11 6.5 站用电及照明 .............................................................................................. 11 6.6 防雷接地 ...................................................................................................... 11 6.7 电缆设施 ...................................................................................................... 12 6.8 电气部分图纸 .............................................................................................. 12 6.9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 13 7二次系统 ......................................................... 14

7.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14 7.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15 7.3系统及站内通信 ........................................................................................... 16 7.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17 7.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18 7.6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 18 7.7其他二次系统 ............................................................................................... 18 7.8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19 7.9二次系统图纸 ............................................................................................... 19 7.10 计算项目及深度要求 ................................................................................ 21 8 土建部分 ......................................................... 21

8.1 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 21 8.2 建筑 .............................................................................................................. 24 8.3 结构 .............................................................................................................. 25 8.4 给排水 .......................................................................................................... 26 8.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27 8.6 土建部分图纸 .............................................................................................. 28

8.7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 31 9 消防部分 ......................................................... 31

9.1概述 ............................................................................................................... 32 9.2 消防措施 ...................................................................................................... 32 9.3 消防给水系统 .............................................................................................. 32 9.4 消防部分图纸 .............................................................................................. 32 10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 .................................... 33

10.1 环境保护 .................................................................................................... 33 10.2 水土保持 .................................................................................................... 33 10.3节能减排综述 ............................................................................................. 33 11 劳动安全卫生 .................................................... 33 12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 33

12.1 编制内容及要求 ........................................................................................ 33 12.2 编制分项 .................................................................................................... 34 13 专题报告 ........................................................ 34

13.1 试验研究项目 ............................................................................................ 34 13.2 其它专题 .................................................................................................... 35 14 概算部分 ........................................................ 35

14.1 概述 ............................................................................................................ 35 14.2 编制原则和依据 ........................................................................................ 35 14.3 投资分析 .................................................................................................... 36 14.4 概算表及附表、附件 ................................................................................ 36 15 附件 ............................................................ 37 附录 本规定用词说明 ................................................ 38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规范工程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基建新技术应用,适应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变电站)》(Q/GDW 166-2007)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强设计管理,强化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依托“三个目录”(标准化建设成果目录、基建新技术研究目录、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提高“三通一标”应用率,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精益化、标准化水平。

本次修订,为适应电网建设新的要求,认真总结了目前输变电工程设计经验,广泛征求了网省公司、建设管理、设计、设计评审等单位的意见,深化和细化了电气、土建等相关内容,补充和扩展了二次系统和征地拆迁等相关内容,明确了智能变电站设计的相关要求。对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确定的结论,如电力系统部分,本次修订进行了简化。

本规定共分15章,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总的部分、电力系统、电气部分、二次系统、土建部分、消防部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劳动安全卫生、主要设备材料清册、专题报告、概算部分、附件。

1

Q/GDWXXX—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110(66)kV变电站)

1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110(66)kV变电站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

本规定只对设计的内容深度做出要求,不作为各设计单位内部专业分工和卷册划分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除执行现行的国标、行标外,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造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

国家电网公司 标准化建设成果(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及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录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一化”变电站设计建设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 基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集约化管理办法 国家电网公司 电网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 国家电网公司 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 变电站通用设计深化完善方案(110/66kV标准配送式变电站)。

Q/GDW 383-2009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及编制说明

2

Q/GDWXXX—2010

Q/GDW 393-2009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3 总则

3.0.1 设计文件应遵守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

3.0.2 应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基础资料是初步设计的前提条件。

3.0.3 设计文件应贯彻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要求;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大力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典型规范,贯彻“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积极应用新技术。

3.0.4 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 1 设计文件总目录 2 设计说明书 3设备材料清册 4 设计图纸 5. 专题报告 6 概算书 7. 勘测报告 8. 附件

3.0.5设计说明书内容 1. 总的部分 2. 电力系统 3. 电气部分 4. 二次系统 5. 土建部分 6. 消防部分

7.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 8. 劳动安全卫生

3.0.6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一般要求

3

Q/GDWXXX—2010

1 说明书、设备材料清册和概算书宜按A4版面出版。设计图纸不宜大于1号。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扉页:写明设计人、校核人、审核人和批准人,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2 对改扩建工程,应说明已建工程建设及规划情况,图纸应采用规定的图线标明已建、本期和远期规模。

3 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外委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主体设计单位应负责概算汇总。

3.0.7 对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应进行多方案(宜为2个或以上)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当进行专题论证时,应对各方案的技术优缺点、工程量及技术经济指标做详细论述。如做经济比较时,应做到概算深度。

3.0.8初步设计文件各部分具体的内容及深度要求,在以下各章节中分别说明。

4 总的部分

4.1 概述

4.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 2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

3 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 4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文件。 5 设计中标通知书或委托文件。

6 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依据。

4.1.2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1 工程建设规模

说明变压器容量、台数(包括本期及远期规模);无功补偿装置台数及容量;

4

Q/GDWXXX—2010

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分期建设的情况。

2设计范围与分工

说明本工程设计的范围和外部协作项目的分工界限。对改扩建工程,尚应说明原有工程情况及其与本期工程的衔接和配合。

3. 试验研究项目

说明依托本工程开展的试验研究项目。 4.2 站址概况 4.2.1 站址自然条件

1 说明站址地理位置,工程所在地的省市、区县、乡镇街道的名称,站址距主要城镇的距离及相互位置关系。简述站址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以及四邻原有的和规划的重要建(构)筑物等设施。

2 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最高最低标高、坡度等);描述场地内原有土地情况(农田、坡地、林地、水塘等),原有植被、沟渠、水塘、输电线路、通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如输气、输水管线等)等情况,原有民房、坟墓、等建(构)筑物及其拆迁情况;说明站址地下文物及矿藏分布情况。

3 站外交通运输及公路的引接。概述站址区域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现状及发展规划,进站道路引接公路的等级、路宽及路况。

4.2.2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说明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批复意见及结论。 4.2.3 进出线走廊条件

说明站址周围环境,出线走廊条件。近远期出线规划情况,本期出线方向及出线情况。

4.2.4 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

结合站址自然条件及建站条件、进出线走廊情况,说明站址征地拆迁建筑及设施移改的内容。具体应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类型,征地面积总量、房屋拆迁总量、林木砍伐总量、以及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其它重要移改设施总量。

4.2.5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5

Q/GDWXXX—2010

站区地形地貌、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主要指标,不良地质作用,软弱层和不稳定与特殊性岩土层的分布情况。

站区地震基本烈度及确定的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下水类型、埋深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评价。 场地土类别和建筑物的场地类型。 2 水文气象

一般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湿度、蒸发量、日照、雷暴日数、风速和风向、积雪(覆冰)厚度、土壤冻结深度,以及大气污染(盐雾污染、工业污染等)。

说明站址频率为2%的高水(潮)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或说明站址频率为2%的山洪流量。根据需要,简述河流冲刷、山洪影响、站区周围场地汇水、水系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站址防洪、排涝、排洪措施的影响。

4.3 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4.3.1 主要技术方案

包括电气主接线、主要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型式、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系统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他二次系统、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建筑方案等。

4.3.2 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的应用

对应标准化成果应用目录,说明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情况,并填写成果应用表(见表4.3.1);未采用时,应说明原因。

与通用造价进行投资对比分析,说明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表 4.3.1 110kV(66)kV变电站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成果应用表 电压等级 主变台数及容量(MVA) 出线规模(高/中/低) 变电站类型 配电装置类型(GIS/ AIS) 通用设计方案编号; 主变压器设备编号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备编号 GIS/HGIS设备编号 110(66) kV 断路器设备编号 110(66) kV避雷器设备编号 6

工程概况 设计方案 通用设备

Q/GDWXXX—2010

35kV、10 kV开关柜 开关柜(断路器)设备编 (断路器) 号 注:表中设计方案号和模块、设备编号应对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录》进行选取。

4.3.3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说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情况。 4.3.4说明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4.3.5 提请在设计评审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1 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拆迁赔偿、水源、电源和道路等问题。 2 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3 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4 主要设备标准及来源问题。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推荐方案)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项 目 主变压器规模,远期/本期,型式 (高)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 (中)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 (低)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 低压电容器规模,远期/本期 (高)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 (中)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 (低)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 (高)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 (中)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 (低)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 地区污秽等级/设备选择的污秽等级 运行管理模式 智能变电站(是/否) 变电站系统通信方式、本期建设规模 7

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 Q/GDWXXX—2010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电力电缆(km) 控制电缆/(km) 光缆(km) 接地材料/长度(km) 变电站总用地面积(hm2) 围墙内占地面积(hm2) 进站道路长度 新建/改造(m) 总土石方工程量及土石比 挖方/填方(m3) 弃土工程量/购土工程量(m3) 边坡工程量 护坡/挡土墙(m3/m3) 站内道路面积 远期/本期(m3) 电缆沟长度 远期/本期(m) 水源方案 站外供水/排水管线(沟渠)长度(m) 总建筑面积 远期/本期(m3) 主控通信楼建筑 层数/面积/体积(层/m2/m3) 构架结构型式及工程量(t)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基处理方案和费用 动态投资(万元) 静态投资(万元) 建筑工程费用(万元) 设备购置费用(万元) 安装工程费用(万元) 其他费用(万元) 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万元) 5 电力系统

5.1 电力系统概述

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电力系统现状及系统发展规划。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规模和设备参数等进行校核,如有重大变化时,应提出相应的论证报告。

5.2 建设规模 5.2.1 主变规模

8

Q/GDWXXX—2010

说明变电站已建(在建)、本期、远期主变规模。 5.2.2 出线规模

变电站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 5.2.3 无功补偿装置

已建(在建)、本期、远期低压侧装设的无功补偿设备(并联电容器及其他型式补偿装置),说明其型式、组数、分组容量和总容量等。

5.3 主要电气参数

主要电气参数的确定应满足通用设备的选用要求,若不满足应重点论述。 5.3.1 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包括绕组数、接线组别及阻抗参数等选择。 5.3.2 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

5.3.3 提出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结果,包括电力系统(投产年限)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电力系统中期或远景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

5.3.4 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及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结果。 5.4电力系统图纸

5.4.1电力系统部分图纸目次 序号 1 2

图纸名称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 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 备注 5.4.2图纸深度要求 1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

表示现有主要电厂、变电站、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导线截面和长度。

2 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

表示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本期及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 5.5.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5.5.1 电力系统计算项目见表5.5.1,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9

Q/GDWXXX—2010

表5.5.1 电力系统计算项目目次表 序号 1 2

5.5.2 计算书深度

相关设计、计算应给出明确的边界条件,如:变电站各电压侧的运行方式、线路杆塔参数等。

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归算出近期、远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

计算项目 远期、近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 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 备注 必要时 6 电气部分

6.1 电气主接线

6.1.1 简述变电站本期、远期建设规模。(包括主变压器容量和台数、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台(组)数)。对改扩建工程应分别说明工程规划规模、已建情况和本期建设规模。

6.1.2电气主接线方案应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说明选用的通用设计方案,未采用时说明理由。

6.1.3 论述电气主接线方案(包括各级电压母线、近期接线、分期建设方式及过渡方案等)。

6.1.4 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包括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设备)。

6.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6.2.1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6.2.2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包括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秽等级、地震烈度等。

6.2.3说明通用设备应用情况。未采用时应说明理由。

6.2.4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当采用金属封闭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和HGIS等)

10

Q/GDWXXX—2010

设备时,应论述其必要性。

6.2.5 当采用智能一次设备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并进行方案论证。对电子式互感器,应分析技术经济合理性。根据工程特点及运行的需求,提出设备状态检测范围与参量。并提出各传感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述。

6.2.6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约环保的新产品。

6.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6.3.1 论述过电压保护措施,说明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

6.3.2 提出变电站电气设备外绝缘的爬电比距和绝缘子串的型式和片数选择。

6.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6.4.1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规划、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

6.4.2 电气总平面方案设计应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并说明选用通用设计的方案及适应性依据,未采用通用设计时应说明理由。

6.4.3 说明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

6.4.4 说明各级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间隔配置及远近期结合的合理性。 6.4.5 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措施。 6.5 站用电及照明

6.5.1 说明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6.5.2 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结果。 6.5.3 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6.5.4说明工作照明、事故照明、检修电源和消防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所的照明及其控制方式。当选用清洁能源为照明电源时,应说明供电方式,论证其必要性及经济合理性。

6.6 防雷接地

6.6.1 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6.6.2 提供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况,说明接地材料选择、接地装置

11

Q/GDWXXX—2010

设计技术原则及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势计算结果,需要采取特殊降阻、隔离措施时应详细说明并进行接地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说明二次设备对接地的要求。

6.7 电缆设施

6.7.1 说明站区电缆构筑物型式及尺寸、电缆/光缆敷设方式的选择。 6.7.2 应说明电缆及其构筑物采取的防火和阻燃措施。 6.8 电气部分图纸

6.8.1 电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6.8.1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6.8.1电气部分图纸目次 序号 1 2 3 4 5

6.8.2 图纸深度要求 1 电气主接线图

应表示主变压器与各级电压母线的连接。表示各级电压的电气接线方式及设备配置情况。表示中性点接地方式及补偿设备。标注图中设备和导体的型号及其主要技术规范。各级电压出线回路应标注名称。应绘出远景接线示意图(一般可在图纸右上角表示);对工程的原有部分、本期及预留扩建应加以区分。

2 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应表明主要电气设备、站区建(构)筑物、电缆隧(沟)道及道路等的布置。应表示各级电压配电装置(户外)的间隔配置及进出线排列。母线和出线宜标注相序。布置图应表明方位、标注位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说明及图例。

3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

应表示出配电装置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母线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导线引接方式)。平面图应表示进出线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出通道、走廊等

12

图纸名称 电气主接线图 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 站用电接线图 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比例 - 1:1001:500 1:1001:500 - 1:2001:500 备注 包括各比较方案 ~包括各比较方案 ~包括各比较方案 ~推荐总平面方案 Q/GDWXXX—2010

设施,并标注布置尺寸及母线和进出线相序(当电气总平面图能清楚表示时,此图可省略)。

屋内配电装置宜绘制配置接线。

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明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常规配电装置可只出代表性断面),且宜有本间隔的接线示意图。

4 站用电接线图

应表示站用工作电源的引接方式。应表示站用母线的接线方式。标注开关柜型号、回路名称、主要设备及元件规范等.

5 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应表示需要进行保护的电气设备、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并标注其高度。应表示避雷针(线)的布置位置,并标注其高度。应绘出对不同保护高度的保护范围。宜将保护范围计算结果列表于图中。

6.9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9.1 电气部分计算项目见表6.9.1,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序号 1 2 3 4 5 6 计算项目名称 表6.9.1电气部分计算项目目次 备注 工程需要时进行 工程需要时进行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 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计算 接地计算 防雷保护范围计算 6.9.2 计算书深度

1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对导体和电器的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器的开断电流应进行选择计算和校验。

本项计算的成品应包括:短路电流计算阻抗图、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表。

13

Q/GDWXXX—2010

2 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应进行站用电负荷统计和计算,并编制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容量选择表。 3 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 应进行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 4 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计算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配电装置间隔宽度、架构的高度、宽度、母线最大弧垂以及各种状态的电气净距进行校验。

5 接地计算

应计算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截面、接触电势、跨步电势。 6 防雷保护范围计算

计算结果列入防雷保护范围图。

7二次系统

7.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7.1.1一次系统概况

简述一次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7.1.2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包括配置、通道使用情况、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7.1.3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论述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提出与本工程相关线路保护、母线保护、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器等的配置方案。

1对于线路改接(或π接),当对侧保护需要调整时,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设备配置或改造方案。

2 当采用分布式母差、分布式故障录波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 3 当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 7.1.4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根据需要提出各电压等级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配置方案。

14

Q/GDWXXX—2010

7.1.5 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1 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

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 2 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论述保护对不同类型互感器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

3 当变电站采用智能设备时,应提出继电保护对过程层设备的接口要求和方案。

4提出系统继电保护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设计方案,说明继电保护设备通信规约要求,对于改扩建变电站,新配置继电保护装置规约与原有保护装置不一致时,应提出解决方案。

7.2 系统调度自动化 7.2.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相关的调度端能量管理系统、调度数据网络及安全防护等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7.2.2 远动系统

根据调度关系,提出远动系统配置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及远动信息采集范围和传输要求。

7.2.3 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电能量计量(费)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配置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关口表和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配置方案,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求。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论述计费关口表适应性及精度要求。

7.2.4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根据相关调度端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总体方案要求,分析本工程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本工程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配置要求、网络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

7.2.5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15

Q/GDWXXX—2010

根据相关调度端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要求,分析本工程各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交换、信息传输和安全隔离要求,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分区方案、设备配置要求及示意图。

7.2.6 相关调度端系统

根据电网二次系统规划及可研结论,结合本工程建设情况、如需完善和改造相关调度端主站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合同要求同步开展相关单项工程设计,提出设备配置方案和投资概算。

7.3系统及站内通信 7.3.1 通信现状

叙述与变电站相关的电力系统通信现状,包括传输型式、电路制式、电路容量、组网路由、设备配置、相关光缆情况等。

7.3.2 通道要求

根据调度组织关系、运行管理模式和电力系统接线,提出线路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等相关信息系统对通道的要求,以及变电站至调度、集控中心、运行维护等单位的各类信息通道要求。

7.3.3 系统通信方案

根据接入系统和可行性研究,提出变电站系统通信方案。当系统情况变化引起通信方案改变时,应阐述其技术经济性。本变电站的建设对现有通信有影响时,应包含临时过渡方案。

当有载波通信系统时,应提出详细的载波通信方案,包括载波通道组织、设备配置、选型,以及保护及远跳传输方式,并进行传输计算。

根据系统总体规划提出变电站综合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的配置方案。 7.3.4 通道组织

根据通信现状和方案,进行变电站通道组织。当方案路由与前期发生变化时,应再次核算保护通道传输时延。

7.3.5 站内通信方案

论述变电站通信系统的供电方案,提出通信电源的配置方案。 提出通信部分的信息监测范围及监测方案。 提出变电站市话通信方案。

16

Q/GDWXXX—2010

提出通信设备的组屏和布置方案。 7.3.6 配套通信工程

在初设阶段应根据合同要求同步开展通信单项工程设计,提出完整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概算书。

7.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7.4.1 管理模式

依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总体配置要求。 7.4.2 监测、监控范围

概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监测、监控范围及信息内容。 7.4.3 配置方案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系统设备配置、主要功能、高级应用功能等。

1 根据一次设备选型与布置,说明站控层、间隔层设备配置、网络结构、布置方式及组屏方案。

2 当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时,应论述过程层组网方案、设备配置、布置方式等,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证。

3 依据二次系统通用设计进行防误操作闭锁方案设计,必要时进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4 说明各电压等级电度表配置及组屏方案,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提出电度表配置和接口要求。

5 对于改扩建工程需改造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时,主要方案应根据可研结论确定。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合同要求同步开展相关专项工程设计,提出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7.4.4与其它设备接口

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装置、一次设备智能装置、非关口电度表、电能量采集处理装置、站内其它智能装置、全站时钟同步系统的接口方案和技术要求。

7.4.5高级应用

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实施方案和配置要求,需要主站端系统配合

17

Q/GDWXXX—2010

实现时,应提出相应接口要求。

7.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7.5.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与元件保护相关的一次系统概况和特点;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元件保护现状,包括配置、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7.5.2 保护配置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要求,论述元件保护(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等)配置方案;当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

7.5.3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1 变压器保护装置等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方案,如变电站采用智能设备,还应提出其对过程层设备接口方案。

2 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主变各侧采用不同类型互感器时,应论述保护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

7.6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7.6.1直流系统

1 根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地理位置和二次设备布置,提出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电压选择、系统接线方式、配置方案。

2 根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统计全站负荷,按事故备援时间计算蓄电池组容量,提出直流蓄电池组、充电设备配置方案。

7.6.2 不停电电源系统

根据站内不停电供电的二次设备需求,说明不停电电源系统接线方式、配置方案。

7.6.3当全站采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案。

7.7其他二次系统 7.7.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1全站时钟同步系统设计方案,包括与站内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的各类设备对时方案和接口要求。采用网络对时方案时,应论述其同步精度要求、对交换机的要求及具体实施方案。

18

Q/GDWXXX—2010

2 说明时钟同步系统设备布置方案和电源要求。 7.7.2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根据变电站内设备状态监测范围及参量,说明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论述传感测量装置配置方案。

说明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功能、设备配置,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的传输信息、规约、通道要求,以及对主站端的接口要求。

7.7.3 辅助系统

1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全站图像监视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功能、监视范围及摄像设备布点方案。提出视频图像信号传输方案、带宽要求。

说明变电站的安全警戒设计方案。 2 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布线要求及主机、控制模块布置方案。

提出火灾报警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动方案。 3 智能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

当辅助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时,论述包括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主变消防、采暖通风、照明、给排水等在内的辅助智能控制系统组成方案,说明各子系统间联动配合方案、设备配置,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端系统传输通道要求,以及对主站端接口要求。

7.8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7.8.1 结合一次设备布置型式,说明二次设备室设计方案。

7.8.2根据二次系统技术方案提出二次设备室设备组柜布置方案。当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应论述过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组件等布置方案。

7.8.3说明二次设备接地、防雷、抗干扰设计方案。说明对电力电缆、控制电缆、光缆的抗干扰及阻燃要求。

7.9二次系统图纸

7.9.1二次系统部分图纸目次 序号 图纸名称 备注 19

Q/GDWXXX—20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配置图 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 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网络配置图 状态监测系统配置图 保护配置图 直流系统接线图 二次设备室布置图 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 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 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 可与6合并出图 可与2合并出图 二次与通信专业合并出图 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 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 如需要建设载波电路时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 注:图纸宜采用A3图幅表示 7.9.2 图纸深度要求 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

应按推荐的电气主接线方案示意线路、母线等保护配置方案。 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配置图

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站控层各工作站、远动通信装置、二次安全防护设备、间隔层测控单元、网络连接的结构示意,与保护、电能量等其他外部系统的接口、打印机、显示器等设备的配置。

3 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

应示意变电站二次各应用系统的安全分区,根据信息交换需要进行互联情况部署防护设施。

4 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网络配置图

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电压等级的过程层由互感器、智能组件、网络设备至间隔层设备间联系结构示意图。

5 状态监测系统配置图

20

Q/GDWXXX—2010

应表明状态监测系统的各类设备配置、网络连接的结构示意,需要时提出向远方主站的传输信息、规约、示意图。

6 保护配置图

应表明保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等。 7 直流系统图

应表示直流系统的接线方式;蓄电池型号和数量;充电设备及馈线数量等。 8 二次设备室屏位布置图

应表示二次设备室设备的布置方式、布置尺寸。图中应有屏编号、名称、型式对照表。

9 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

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前所在地理位置有关电通、区域、省、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的通信现状图。

10 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

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后,变电站所在地与电通、区域、省、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互联的组网方案。

11 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

应根据变电站出线、表明线路载波、结合加工设备等设计方案。 7.10 计算项目及深度要求

全站直流供电负荷统计、直流系统设备选择及蓄电池容量计算;在初设报告中提供负荷统计表和计算结果。

8 土建部分

8.1 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8.1.1 站区总体规划

1 站区与当地城乡规划的协调,利用就近的生活、交通、给排水、防洪等设施和最终规模的统筹规划。说明进站道路及引接、交通、各级电压线路出线方向、进出线条件、站区供水方式、站外给水管道引接点及管道路径和距离、站区排水的接纳地点及管线走向和距离、总平面布局、环境保护、分期征地和分期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21

Q/GDWXXX—2010

当水量、水压不足时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调节设施的容量、材质、位置及加压设备选型。对扩建工程应简述现状。

3 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8.4.3 排水系统

1 说明设计采用的排水方式、排水出路及排水口处理方案。如需要提升,则说明提升位置、规模,提升设备选型及设计数据,构筑物形式,占地面积,紧急排放的措施等。

2 说明生活(生产)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当污水需要处理时,应分别说明排放量、水质、处理方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构筑物概况以及排放标准等。

3 说明主变压器事故排油系统。

4 说明雨水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或采用的暴雨强度)、重现期、雨水排水量等。

5 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8.4.4 防洪排涝

1 变电站站区山洪设计流量或站址附近水域的洪水位或内涝水位。 2 站区防洪(或防内涝)措施。 8.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8.5.1 设计原始资料

1 采暖、通风、空调设计所采用的气象数据,包括室外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主导风向及风速等。

2 室内设计参数。根据相关工艺专业的要求及相关规程规范中的规定,列出各建筑物(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8.5.2 采暖方案及设备选型

说明变电站属采暖区、过渡区,是否设置集中采暖系统。 1 计算采暖热负荷。

2 说明采暖加热设计及主要设备的性能参数、供暖热媒参数、站区内采暖管道的敷设方式。

3 说明散热器的设置及布置方式、采暖管道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4 当采用新型采暖方式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必要时应

27

Q/GDWXXX—2010

专题论述。

8.5.3 通风方案及设备选型

1 有事故排风要求或降温通风要求的电气设备间,应说明其通风方式、通风风量确定原则、设备选型及参数、室内气流组织形式、通风和降温设备的运行方式。

2 对于容易产生易燃易爆或有害气体的房间(如蓄电池室、采用SF6断路器的GIS室)应说明通风量计算原则、通风方式、设备选型、防腐、防爆措施等。

3 应说明各通风系统的防火措施。 8.5.4 空调方案及设备选型 1 计算空调冷、热负荷。

2 对室内温、湿度有要求的房间,应分别说明空调设备的选型、参数和运行方式。

3 采用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的站内建筑,应说明空调系统选型、主要参数、室内机的型式和运行方式。

8.5.5 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控制

说明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 8.5.6 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说明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节能方案和节能设备。 8.6 土建部分图纸 8.6.1 土建部分图纸目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图纸名称 站区总体规划图 总平面布置图 竖向布置图 进站道路平面布置图和纵断面图 土方平衡图 生产建筑物平、立、剖面图 辅助、附属建筑物平、立、剖面图 各级电压构架透视图 28

比例 1:5001000 ~1:200~500 1:200~500 1:200~500 1:200~500 1:100~200 1:100~200 - 备注 包括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可与站址位置图合并 可与总平面布置图合并 根据需要 附土石方工程量指标 根据需要增加不同方案 根据需要 包括主要材料表 Q/GDWXXX—2010

9 10 11 站区给排水及消防管线总平面图 供水系统图 排洪设施方案图 根据需要 根据需要 可与总平面布置图合并 注: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增减出图内容、调整比例。

8.6.2图纸深度要求 1 站区总体规划图

应表示站址位置与城镇的相对位置关系、进站道路及引接点、进出线走廊规划、取排水点和给排水管线,对改造或还建道路、沟渠等设施的规划方案图。

应表示站址范围内已有地物及需拆除的地物;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范围的控制点测量坐标,站区围墙控制点坐标;指北针或风玫瑰图;站区场地设计地面高程(标高);进站道路及站区征地范围,规划容量的站区用地范围,本期工程的征地面积指标表。

2 总平面布置图

应表示站区范围内测量坐标网,坐标值,站区围墙控制点坐标;进站道路及站区征地范围;规划容量的站区用地范围,分期建设的建(构)筑物;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间距,标注其定位坐标(或定位尺寸);站区场地设计地面标高,主要生产建筑室内地坪的设计标高;站内道路的布置、连接及控制点坐标(或定位尺寸);上下水管及电缆沟的布置,控制点及排放出口标高。挡土墙、护坡等设施的布置;指北针或风玫瑰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图例和站区建构筑物一览表(表明建构筑物名称,分期建设项目,占地面积);说明栏内注写:尺寸单位、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单位、日期,坐标及高程系统名称(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说明其与测量坐标网的换算关系),补充图例及其他必要的说明等。

3 竖向布置图

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值(或注尺寸);场地四邻的道路、地面、水面,及其关键性标高;保留的地形、地物;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主要道路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以及场地的控制性标高;用箭头或等高线表示地面坡向,并表示出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指北针;注明: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本图可视

29

Q/GDWXXX—2010

工程的具体情况与总平面图合并。

4 进站道路平面布置图和纵断面图

平面图包括路面标高、转弯半径、道路起始点及转弯交点坐标及标高、各分段里程数及自然地面标高和路面标高等。

纵断面图包括平曲线、竖曲线、各分段里程数及自然地面标高和路面标高、跨道路涵洞、涵管位置及标高、土方工程量等。

5 土方平衡图

10m×10m或20m×20m方格网及其定位,各方格点的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填区和挖区的分界线,各方格土方量、总土方量及工程量表(土方平衡表)。

6 建筑平面图

标明各建筑物承重结构的轴线,轴线编号,定位尺寸和总尺寸;各房间的平面布置(标出房间名称)。配电装置应表示出线位置。绘出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配件,如非承重墙、壁柱、门窗、楼梯、中庭(及其上空)、夹层,平台、阳台、雨篷、台阶、坡道、散水明沟等的位置;表示水池、卫生器具等的位置;标明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及地上、地下各层楼功能房间及区域楼地面标高;标明指北针(画在一层平面);标明剖切线及编号;列出各层建筑面积(一层平面图上一并标出单体建筑总面积);标明图纸名称,比例。

7 建筑立面图

标明两端的轴线和编号;标明立面外轮廓及主要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可见部分,如门窗、雨逢、檐口(女儿墙)、屋顶,平台、栏杆、坡道、台阶和主要装饰线脚等;标明平、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顶及屋顶高耸物、檐口(女儿墙)、室外地面等主要标高或高度;标明图纸名称、比例。

8 建筑剖面图

剖面应剖在层高、层数不同、内外空间比较复杂的部位,剖面图应准确、清楚的表示出剖到或看到的各相关部分内容,并应表示:主要内、外墙、柱的轴线及轴线编号;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如地面、楼板,屋顶、檐口、女儿墙、吊顶、梁、柱、门窗、楼梯、平台、雨篷、阳台、地沟、地坑、台阶、坡道等;各层楼地面和室外标高,以及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的总高度,各楼层

30

Q/GDWXXX—2010

之间尺寸及其他必需的尺寸等;图纸名称、比例。

9 构架透视图

应标明构架的轴线、轴线编号、定位尺寸、总尺寸和指北针,构架根开尺寸,梁顶(底)标高,柱顶标高,地线柱(避雷针)顶标高,爬梯,对应的出线间隔名称;新结构应表示出设计构造、制作及试验要求。

10站区给排水及消防管线总平面图

给水、排水管道平面位置,标注出干管的管径,流水方向、阀门井,消火栓井、水表井、检查井、化粪池等和其他给排水构筑物位置。

站区内给水、排水管道与城市管道系统连接点的控制标高和位置。 11 供水系统图

应包括从取水(包括地下水取水设施)经水处理设施送至用水点供水系统。生活消防水泵房、生活、消防贮水池及全站生活消防管网系统。

12 排洪设施方案图

应包括排洪设施断面及排洪路径方案。 8.7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计算项目如下,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

8.7.1 总平面布置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应包括站区围墙内用地面积和围墙以外占地面积,含站外引接道路,路径长度,站外供排水管线长度、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截洪沟等工程量。

8.7.2 坐标系统计算应包括围墙坐标,站区建构筑物坐标计算。

8.7.3 土(石)方工程量计算应包括挖、填方量及外购土方和弃土工程量(应考虑基槽余土量)。

8.7.4应有全站总建筑面积计算(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计算)。

8.7.5对有代表性的框架、梁柱构件及基础进行估算;构架梁柱断面选型估算;新技术、新结构的选型,应有选型的计算论证。

8.7.6采暖热负荷、空调冷热负荷、通风系统的风量平衡等应做初步计算。 8.7.7 水工计算项目包括用水量和排水量计算,供排水系统计算、排洪计算(必要时)。

9 消防部分

31

Q/GDWXXX—2010

编制年价差(设备、材料、机械价差)计算表,勘测设计费计算表,可行性研究与概算投资对比表、本工程与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造价对比分析表、外委设计项目的概算表、特殊项目的依据性文件、超限设备的运输咨询报告。

15 附件

当取得以下文件时,应作为初步设计附件列入: 1 项目核准批复文件。

2 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有效文件。

3 变电站建设所涉及到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如:通信、军事、航空、航道、河道、公路、铁路、管道、市政、水利、供电、供水、林业等相关单位的初步原则协议、会议纪要和摘要等。

4 按合同规定与有关单位的设计分工协议。 5 外委项目有关协议。

6 上级部门有关文件、批文;与本工程有关的其他协议和会议纪要。

37

Q/GDWXXX—2010

附录 本规定用词说明

执行本规定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按……执行”或“符合……要求”。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参照……”。

38

Q/GDWXXX—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110(66)kV变电站)

修订说明

为贯彻落实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规范工程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基建新技术应用,适应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变电站)》(Q/GDW 166-2007)进行修订。

一、修订目的

本次修订,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强设计管理,强化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依托“三个目录”(标准化建设成果目录、基建新技术研究目录、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提高“三通一标”应用率,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精益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二、修订过程

本次修订采用统一组织、分工负责、定期协调的方式来完成。修订工作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统一组织,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牵头协调,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北京电力设计院分别负责330~750kV、220kV、110(66)kV专项的修订工作。

2010年4月8日,在北京召开修订工作启动会,征求了部分网省公司、建设管理、设计、设计评审等单位意见,明确了本次修订的目的意义、修订内容、工作分工和时间进度。

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召开修订工作第二次讨论会,明确了变电站专项的整体框架和章节安排,并对完成的初稿进行了评审。

2010年5月6日,在南京召开修订工作第三次讨论会,对修改稿逐条进行了讨论,深化细化部分专业内容,对部分章节进行了简化。

2010年5月19日,在北京召开修订工作第四次讨论会,对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修改稿进行了逐条逐句的统稿,突出规定的统一性、适应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39

Q/GDWXXX—2010

三、修订特点

本次修订,为适应电网建设新的要求,在标准化成果应用、新技术应用方面深化和细化了电气、土建等相关内容,补充和扩展了二次系统、征地拆迁和节能环保等相关内容,明确了智能变电站设计的相关要求。对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确定的结论,如电力系统部分,本次修订进行了简化。为进一步规范工程设计,分电压等级对变电站初步设计深度进行了差异化的规定,第一批变电站初步设计深度规定包括330~750kV、220kV、110(66)kV三本。

(一)章节划分

1.增加了专题报告及附件章节。

2.对110(66)kV变电站,由于其水工及暖通部分较为简单,合并到土建部分章节。

3.对110(66)kV变电站,取消了施工条件及大件设备运输方案章节。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在遵守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贯彻执行国家电网公司“三通一标”、“两型一化”及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智能变电站的有关设计规范。

(三)总则

1.对变电站初步设计明确提出了“三通一标”、“两型一化”、积极应用新技术的建设要求。

2.充实完善了初步设计文件内容要求,增加了勘测报告及附件等内容,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提供土壤电阻率测试结果。

3.明确了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章节编制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工程设计。 (四)总的部分

1.增加了环境评价结论和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等小节内容。

2.深化、细化了工程设计必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3.对标准化成果应用情况,要求填写成果应用表,并与通用造价进行投资对比分析,说明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4.要求说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五)电力系统

1.对系统概况部分进行简化,仅简单说明可研阶段的结论。

2.主要电气参数:要求电气参数的确定应满足国网公司通用设备的选型要

40

Q/GDWXXX—2010

求,不满足时应说明理由。

3.根据110(66)kV变电站的特点,在主要电气参数和计算项目上进行了增减。

(六)电气部分

1.电气主接线:要求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 2.主要设备选择:要求说明国网公司通用设备的选用情况;增加智能一次设备的必要性及方案论证、电子互感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设备状态监测范围及参量和传感器安装方式的论述;提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要求,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约环保的新产品。

3.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对110(66)kV变电站,取消了雷电侵入波保护相关内容,简化了绝缘配合有关方面内容。

4.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要求说明国网公司通用设计的选用情况,并详细说明通用设计选用方案的适应性依据。对110(66)kV变电站,不要求进行方案比较。

5.站用电和照明:当采用备用电源时要求论述其方案。照明采用清洁能源时,要求论证必要性及进行经济技术分析。

6.图纸和计算:根据110(66)kV变电站的特点进行了增减,规范了工程设计。

(七)二次系统

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增加了一次系统概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各电压等级备自投方案、分布式母差、故录的方案说明;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中增加了智能站过程层方案,改扩建站对通信规约的解决方案;取消串补、故障测距、保护和故障信息录波管理子站的内容;取消组屏方案及互感器配置的说明。

2.系统调度自动化:取消相量测量装置的内容及组屏方案的说明。强调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要求论述计费关口表适应性及精度要求。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明确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时,要求论述过程层组网方案、设备配置、布置方式等;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要求提出电度表配置和接口要求;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实施方案和配置要求。

4.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增加了一次系统现状、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方

4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8f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