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浅析

更新时间:2024-06-05 0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甘肃农业大学

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项目结题论文

项目名称: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 主 持 人: 王 建 荣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 2012级法学班 指导教师: 韩建民 职称 教授

目 录

一、绪论 .......................................................................................................... 1 二、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 .............................................................................. 2

(一)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 ........................................................................ 2

1.裕固语言 ........................................................................................... 3 2.裕固歌舞 ........................................................................................... 4 3.裕固服饰 ........................................................................................... 5 4.裕固风俗 ........................................................................................... 6 (二)民族文化传承形式 ........................................................................... 6

1.数字化保护 ....................................................................................... 6 2.文献资料整理 .................................................................................... 7 3.注重文物保护 .................................................................................... 7 4.积极申遗 ........................................................................................... 8 5.教育培训 ........................................................................................... 8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 ......................................................................................... 8

(一)文化工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 9 (二)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 9 四、传承发展中的文化流失 ............................................................................ 10 五、文化失传的原因 ....................................................................................... 12

(一)政策原因 ....................................................................................... 12 (二)经济原因 ....................................................................................... 13

1.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 13

1

2.旅游业迅速发展 .............................................................................. 13 3.小企业异军突起 .............................................................................. 14 4.畜牧业科技化 .................................................................................. 15 (三)乡镇建设的冲击 ............................................................................. 15 (四)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性 .................................................................. 16 (五)认识不足,导致民族文化意识的误区 ............................................. 16 (六)能力不足,研究挖掘力量薄弱 ....................................................... 17 (七)投入不足,文化工作的职能发挥不够 ............................................. 18 (八)挖掘保护不足,开发利用不合理 .................................................... 18 六、建议及对策 .............................................................................................. 19

(一)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健全队伍 .................................................... 19 (二)宣传前行,打造品牌,资源共享 .................................................... 20 (三)创新思维、创新手段、科学管理 20

(四)转变观念,政府组织,社会参与 .................................................... 21 七、总结 ........................................................................................................ 22 八、参考文献 ................................................................................................. 23

2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浅析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2012级法学班 王建荣 摘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一个裕固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百分之九十的裕固族聚居地。研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对了解民族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裕固族 文化 传承 发展

一、绪论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璀璨成果。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葩。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争奇斗艳,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无限活力和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对传承光大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旅游事

1

业,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认同感,传承好、发展好名族文化精神内涵,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践行宏伟“中国梦”,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一个裕固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百分之九十的裕固族聚居地。研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对了解民族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维吾尔\,元称\撒里畏吾尔,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1954年正式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裕固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优美抒情、古朴庄严的裕固族歌曲;精美优雅的裕固族民族服饰以及颇具民族风格的织褐子、刺绣等手工艺品为裕固族添加了靓丽的民族色彩。除此之外,婚丧嫁娶、祭鄂博、小孩剃头都有裕固族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内涵。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眼球。

(一)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

2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伟大“中国梦”和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提出。政府、社会团体及群众都开始重新关注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新塑造。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裕固族自治县,基于民族文化传承和群众对民族文化的需求,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事业蒸蒸日上。 1.裕固语言

裕固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一种为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接近维吾尔语,被称之为“最古突厥语活化石”,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两种语言不通,各部落为了便于交流使用汉语,汉语、汉文作为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语言是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工程”全国试点?抢救保护项目之一。十年前裕固语传承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孩子只能听懂家人用裕固族语交流,但却不会说。而现在小孩上学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开始教裕固语,他们不仅能说,还会唱裕固族民歌。近年来裕固族语言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者编纂了《裕固语识读教材》、《裕固族东部语言教材》、《东、西部裕固语汉语词典》等书籍并打算通过数字化方式帮助语言文化的保护欲传承。除此之外一些社会公益团体也积极加入到保护传承裕固族与的队伍之中,2013年兰州大学开展了裕固族儿童语言及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计划:寻找安妮:裕固族儿童语言及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

3

计划。随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政府也积极开办裕固族语言培训班,自编教材,用记音符号向牧民们教授裕固语,民族语言保护欲传承工作不断创新进步。 2.裕固歌舞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和民歌,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的许多特点,内容涉及宗教、习俗、劳动和爱情。裕固族歌舞既有粗狂奔放的气质,又有平和委婉的特点。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有对裕固族民歌作以深入研究,发现裕固族部分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这些曲调由匈奴人传给了裕固人的祖先——铁勒、回纥人,回纥人又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的裕固族人们。裕固族舞蹈也是如此,很好的传承融和了早期的宗教舞蹈形式。体现裕固族民族习俗、带有宗教色彩、反映劳动元素、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民族体育特色、融入多元风格的裕固族舞蹈形式各异、色彩纷呈。编导突破了裕固族舞蹈现有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多元风格。既强调了舞蹈的继承,又重视现代手法的融入,诠释了裕固文化与其他民族形式的同构关系。舞蹈《情满裕固草原》:是根据民族生活习俗与舞蹈素材基础上的加工再创作,是对民族生活的理解与生活情感的结合,很好地借鉴、吸收、揉合了踢踏舞的元素,对舞蹈素材进行了一些新的创造性的发展,舞蹈通过激烈欢快的节凑、快速有力的踢踏动作,展现出了裕固族这个马背民族所具有的时代感和风格性,从而注入了民族舞以时代的活力与感染效果。肃南县已整理出版了

4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124首)、《祝福草原》、《裕固家园》、《飘香的草原》等书籍和光盘、磁带。整理搜集了裕固族民歌资料四百多首。组织裕固族民歌少儿培训班、裕固族民族舞蹈少儿培训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培养文化遗传传承人;建立裕固族歌舞传承中心等。 3.裕固服饰

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因各部落生产生活习俗不同而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东部服饰和西部服饰两大类,主要体现在妇女服饰的不同上,且均有“衣领高、帽红缨”的特征。裕固族服饰因其集中体现了裕固族传统手工艺和审美情趣等文化内涵,2008年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民族服饰的传承方面,专门成立的民族服饰设计研究中心。同时,在民族服饰产业的推动下,生产的服饰除在民间节假日穿戴以外,许多县外的文艺团体也慕名而来,定做一些裕固族服装,在演出中展示裕固族华丽而独有的服饰,同时也向外界宣传了裕固族灿烂而独特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实地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并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中着民族服装参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小培育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和认同感。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下还成立了民族服饰制作培训班。

5

4.裕固风俗

肃南裕固族民族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在如婚丧嫁娶、小孩剃头、祭祀等重大活动中程序繁多,细节繁杂,体现了裕固族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延续。传统的裕固族婚配形式有正式结婚和非正式结婚两种,非正式结婚主要是指“帐房杆戴头婚”,又叫“立帐房杆子婚”,裕固语叫“杨恩开楞”。这种男不娶,女不嫁,家庭中以女性为主的婚姻形式,是古老的母权制婚姻的残余。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在裕固族集聚地如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婚俗礼仪,结婚一般分为两天过,第一天在女方家,第二天则在男方家。如今在仪式中还保留着过火盆、射三箭、唱民歌等习俗。除此之外,祭祀活动也是裕固族较为重视的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形式 1.数字化保护

系统地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挖掘搜集和整理抢救,全面深入开展田野调查,组织人力深入相关乡、镇牧户中,全方位地对裕固族传统文化展开了挖掘、搜集工作,积极收集第一手原始资料,共采录、征集民歌400多首、整理拍摄各类项目的音像资料150盘(盒),开展了《裕固族民歌及民间歌手音视档案》、《裕固族民歌与服饰申报音视资料》、《裕固族人生礼仪申报音视资料》、《裕固族民间文学申报音视资料》等采录、制作工作。与内蒙古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合作

6

拍摄了反映裕固族游牧生活和传统习俗的专题片,为今后研究发展裕固族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 2.文献资料整理

相关研究中心收集整理民间故事120篇(段)、史诗13篇(段)、历史文化资料50余篇(段)、谚语576条、谜语120余条、东西部语词汇9000余条,整理、研究、创作、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124首)、《裕固之歌》、《裕固族民间文学集》、《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裕固民族尧乎尔千年史》、《裕固族文化研究》、《裕固族研究论文集》、《尧乎尔文化》(内部学术交流刊物)、《肃南史话》等论著、论刊、书籍以及《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祝福草原》、《家园》,《祝福歌》、《裕固族婚礼》,《肃南画册》,《狂奔的彩虹马》、《马蹄揽胜》音乐专辑、歌舞节目和书籍画册;完成了部分民歌的翻译、谱曲工作;编写了中小学裕固族传统文化乡土教材。 3.注重文物保护

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织人力对全县境内不可移动的文物和流散在社会上的珍贵民族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新发现岩画、洞窟、古栅栏、石碑等文物点140多处。协调征集流散在社会上的民族文物200多件。完成了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寺石窟群的“四有”工作及馆藏一、二、三级200多件文物统一鉴定工作,馆藏一、二、

7

三级文物信息化管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县有野外文物点228处,其中已公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馆藏文物1874件,其中: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118件,三级文物84件,未定级的1638件,民族文物100多件。 4.积极申遗

目前,裕固族语言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二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裕固族民歌、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语言等6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个项目列入首批市级保护名录,14个项目列入县级首批保护名录;有2名民间艺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4名民间艺人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5.教育培训

积极组织开展语言、民歌、舞蹈、服饰制作、手工艺品等培训班,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学前教育。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裕固族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魅力、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馨香的民俗风情吸引了许多学者,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裕固族传统文化研究者,他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通过出版发行研究专著、影视资料,

8

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相关论著,开放部分文物景点等形式,将这一西部独有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徐徐揭开,展示给了各界人士。

(一)文化工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7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集民族文化征集保护、挖掘研究、宣传教育、整理创作为一体的宣传文化中心、民族歌舞团综合大楼、成立裕固族研究室、组织裕固族民歌少儿培训班、服饰制作培训班;修建中国裕固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裕固族歌舞传承中心、裕固族歌舞演艺厅、《中国裕固族》传统文化展示厅;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旅游项目和县城裕固风情街,现已全面开工建设;祁丰区文化中心、皇城区文化中心、康乐乡文化中心和部分乡村文化站、馆等,购臵了部分设施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基础设施条件,建成了一批城乡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的主要场所和基地。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对自治县境内的部分岩画、古墓、古城址等野外文物点和裕固族民歌、歌谣、谚语、故事、传说等传统文化开展了广泛的摸底、调查、登记、建档等工作,征集了大量民族文物。 (二)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随着对裕固族文化挖掘整理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专业、业余文化工作者投入到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中国裕固族》成果展示厅,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举办了“中

9

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与保护项目试点〃裕固族语言调查培训班”、原生态民歌大赛、民族歌手大赛、民族服饰展示赛、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节及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文物精品、民俗文化图片等展览;派员应邀赴昆明参加了“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推荐民族歌手参加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和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大型歌舞晚会,并取得了好成绩。

四、传承发展中的文化流失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社会变迁和时代中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和精神,同时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外来文化、及本民族发展的诸多因素影响,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变质,甚至流失现象普遍发生。裕固族少数民族的语言、民歌、婚俗等文化正濒临灭绝,是裕固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和当下面临的重大挑战。

1. 裕固族语言被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工程”全国试点抢救保护项目,裕固族民歌、服饰、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语言等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 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状调查》显示,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多处于濒危消亡的边缘。人口不足1万的裕固族是甘肃三个特有的人口稀少族群,裕固语在2010年被《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

10

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列为九个“正处于濒危状态的弱势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亟需相关组织开展针对性的调查、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兰州大学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关于裕固族文化艺术留存状况的调查报告也显示,裕固族儿童对民族语言的识别程度令人堪忧,近90%城镇适龄儿童离开牧区后基本不懂裕固语,其中65%以上的儿童甚至不能使用基本礼仪式语言,以裕固语为载体的裕固族民歌和口述文学等的知晓度则更寥寥无几;同时,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父母(中年一辈)主动向裕固族儿童教授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调查比例低于10%,儿童直接或间接接触和学习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机会缺失,造成弱势语言和民族文化传承更严重的断层。

3. 通过访谈调查,初步粗略计算目前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不到10 %,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讲裕固语言的裕固人不到50 %,居住在城镇的裕固族少年儿童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活动的不足30 %,而参与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谚语的只有几位老人,而且逐年减少。“以婚礼为例,原来我们的传统婚礼有唱歌、祝词等很多程序,全部下来要3天时间,如今随着现代婚礼被慢慢接受,传统婚礼上唱的那些民歌以及一些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调查中一名被访谈者讲到。

11

五、文化失传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所述的文化现象的传承与流失现象分析,传承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样的简单,而是深层次的一种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即是选择什么样的精华和抛弃什么样的糟粕。而影响文化传承难以全面发展的原因也是诸多的。 (一)政策原因

在此制度原因,我也将其归结为历史原因。自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以来打破了旧时代传统的游牧文化和半游牧文化。随着

12

政府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在原生态的游牧地区强制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婚姻制度、户籍制度等。这些制度层面的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少数民族游牧文化和半游牧文化的发展,引导了少数民族居民向着现代城镇生活方向发展。如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动员之下,全国各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工作,成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略性”民生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牧区都把牧民定居作为少数民族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在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除了牧民定居以后的生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外,在政府政策的冲击下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没有得到较好发展。 (二)经济原因 1.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据介绍,1954年自治县成立时,全县人均GDP是298元,195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124.4元;而到20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到83951元和10705元。 2.旅游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自治县根据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文化,着力打造品牌旅游业。2013年,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和42.16%,提前两

13

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12.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人数497人,同比增长67.3%;直接就业总人数达2651人。 3.小企业异军突起

同时政府大力鼓励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小微企业)跨越发展,促进就业。紧紧围绕水能资源开发、矿业资源开发、畜产品加工三大资源优势,通过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产业集聚创业园,筹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开展以经营管理者为主要对象的培训活动,积极构筑完善、规范、便利、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去年,该县共实施中小企业重点建设项目14项,总投资达18.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其中,总投资2.5亿多元的西营河一、二、三、四级水电站完成固定资产3250万元;总投资1.8亿多元的沙坝台、法拉沟煤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00万元;总投资12亿元的陶莱河东水峡、三道湾水电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亿多元;总投资5000万元的肃南县康乐草原丹霞开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目前,该县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扩大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4.畜牧业科技化

肃南县是甘肃省的重点牧业县,是甘肃高山细毛羊主要基地县之一。肃南县的绵羊改良自1954年开始,于1980年成功培育出了甘肃高山细毛羊;1981年经国家农业部验收,肃南县被确定为甘肃高山细毛羊重点基地县;1985、1987年两次完成了品种归属验收。“甘肃高山细毛羊”是甘肃省培育出的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生态环境的第一个毛肉兼用细毛羊品种,具有遗传稳定,抗逆性强等特点。畜牧业是肃南县的支柱产业。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代替了粗放式的传统放牧节省了劳动力和因长期放牧而为此付出的精力,因此必然间接引导了少数民族从牧场转向其他生存发展领域。 (三)乡镇建设的冲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大规模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解决贫困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行路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乡镇兴建定居点,并不断加大这些地区教育、医疗、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今,已定居于县城的牧民虽然对物质生活感到满足,但也并不掩饰内心对裕固族文化传承问题的焦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积极开发农业区,在许三湾等地开荒种地,一部分牧民由于落后的生活环境和较低的经济收入,由放牧转向了种植。皇城镇、马蹄乡、大河乡、康乐乡等地也纷纷加快了乡镇建设,将牧民集中居住。大部分牧民在放牧区有常年居住的帐篷,如今在政府乡镇建设的推动下,在镇上有了新型的居民小区,

15

宽敞明亮的楼房,成了牧民新生活的开始。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两头户”的现象。在调查过程中为我们发现在当地虽为常年的放牧区,但随着近几年的乡镇建设,各种商店、超市一应俱全,甚至还会发现酒吧、麻将馆、KTV等娱乐场所。由此可见乡镇建设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游牧半游牧生活向着定点居住过去,并渐渐接受和融入到汉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之中。显而易见,在草原上进行的娱乐、祭祀、婚俗等活动渐渐在镇上就可以进行,那么难免会有一些文化习惯在此过程中被淡化和遗忘。 (四)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性

受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原生态牧区的少数民族孩子虽然接受着较为落后的教育条件,但同样将考大学作为自己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渠道的就业途径和新的就业理念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人从放牧转向了其他工作领域,并将自己的子女带出牧场不再从事放牧。在此过程中,因地施教的不完整性,让年轻人认识不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迫切性。 (五)认识不足,导致民族文化意识的误区

由于自治县地处偏远,处在交通不便、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境况中,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被外界迅猛发展的景象所吸引,纷纷因外出经商、务工、上学而不归,尤其是年轻人,对新生事物怀着崇敬和向往之情,思想上、行为上都存在着本

16

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的误区, 导致传统文化无人承继而逐步走向消亡。有关部门由于受重经济、轻文化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规范性认识不足,缺乏特色意识、危机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近年来,虽然有所转变,但也只是“有口惠而实不至”,或者是热衷于短期行为,做一些浅表层的工作,抓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情,或对此项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导致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严重滞后。 (六)能力不足,研究挖掘力量薄弱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现有的文化工作者中,专、兼职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不足10人,专业保护研究人员严重缺乏,专业素质偏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新的知识体系不断产生和发展,这就与文化保护工作队伍存在的“高职称、低素质、高文凭、低水平”的现象极不相符。加之近年来,因待遇较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管理上缺乏激励竞争机制,使得大量文艺人才外流。有关部门缺乏长远意识,忽视培训工作,不考虑文化的专业性质,对调入人员不能严格把关,使大量非专业或不对口专业人员占据了编制,形成了编制超员与专业人员缺乏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17

(七)投入不足,文化工作的职能发挥不够

我县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办公经费严重短缺,电子设备和人员不足,图书资料匮乏,开展活动困难。主要负责人只能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向上跑项目要资金上,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挖掘整理工作的深入性。同时,对裕固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参与少、宣传投入不足,使此项工作没有计划、没有安排、没有组织、没有群体共识、没有资源共享,尚处在一种个别有志之士自发行为,挖掘成果不显著,社会效益低。尤其是对濒临消亡的口承文学、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工作进度慢、范围小,缺乏深层次的科技含量高的研究,严重影响了对挖掘整理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造成了恶性循环。 (八)挖掘保护不足,开发利用不合理

近年来,虽然做了一些裕固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但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项目争取等原因,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有余,保护不足,尤其对一些长期性、发挥效益慢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造成资源损失。如马蹄寺石窟群的开放,对促进我县旅游经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因保护措施不到位,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造成三十三天险情,藏佛殿、马蹄殿塌方、金塔寺文物被盗等惨重损失。流散社会的民族文物、历史文物也因无资金征集而无法发挥作用,裕固族口承民间文学、传统民歌的保护只是处在录音、记录上,在甄别、

18

翻译甚至完整性方面还远远不够,一些传统文化将随着一些老人的去世而面临消亡。

六、建议及对策

裕固族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内容丰富,现亟待需要加以保护的重点是:文学、语言、服饰、习俗、宗教和民族文物。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健全队伍

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因此,政府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改变文化是纯消费性事业,不具有社会回报、不讲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要克服文化是高投入、低产出的思想倾向,树立文化是农牧村社会安定团结、科学健康生活的基础性事业的观念,进而增强对文化事业,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事业投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裕固族传统民族风情、习俗的挖掘,在裕固族聚居、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区域,投资建立不同规模、多种形式的“裕固族民俗文化生态村”、“裕固族风情园”、“裕固族文化展示厅”、“裕固族村落”、“裕固族历史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向外界展示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要根据我县文化工作队伍和人事体制的实际情况,优化队伍结构,制定培养培训规划,通过多种渠道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采取评聘分开的激励机制,培养知识、技能双元制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热爱民族文化事业,专志于裕固族文

19

化挖掘整理的研究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服务人员队伍和创作人员队伍。

(二)宣传前行,打造品牌,资源共享

没有宣传就没有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就无人问津。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发挥整体合力,通过对我县独特的裕固族文化的全面展示,把西部人文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大力宣传裕固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推出一批重点民族文化产品项目,如裕固族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其细致的分类和不同服饰习俗,反映了与多元化文化互相碰撞、过滤、吸收、融合的历史过程。民歌民谣不仅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继承本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其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应深入挖掘,尽快整理,以此提升裕固族文化的知名度,提高我县的文化品位,打造肃南民族文化品牌,吸引世人关注肃南,支持民族文化事业。

(三)创新思维、创新手段、科学管理

裕固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的目的,就是希望透过表象来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最本质的东西,探讨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如何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信息。因此,我们在裕固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中,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采用创新理念和高科技手段。要充分应用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专业录音机以及多媒体电脑等先进技术平台随时将民间习俗活动、语

20

言、文学艺术、家庭生产生活场景等最原始、最传统、最本质的资料记录保存起来。也可在县城和各乡镇邀请精通裕固族传统习俗和语言的老人定期辅导,动员裕固族后人和有志于学习研究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人学习裕固族语言,了解裕固族历史文化,也可在学校开设裕固族语言欣赏课,在广播、有线电视上定期开办裕固族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在全县倡导裕固族干部、职工、居民群众广泛使用本民族语言、着民族服饰。对导游、裕固族语言教师、主持人、播音员、裕固族传统文化研究保护等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进行裕固族语言测试,制定裕固族语言测试标准。

(四)转变观念,政府组织,社会参与

文化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更是需要全民支持、关注和参与的一项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系统工作。不能认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是本民族自己的事,是文化部门的事,是今后的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WTO的巨大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从另一方面讲,既然是裕固族自治县,就只有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在省内外多元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界群众都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文化是大众的、全民的、世界的这一观念。政府部门要把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制定规划,充实人力和资金,尽快对裕固族历史、风俗、语言、民间文艺等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有效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要鼓励社会办文化,以多种形

21

式支持裕固族文化工作者投身于挖掘整理工作,教育群众无保留、无条件地配合专业人员把裕固族口承文学、民族语言、服装服饰、风俗习惯记录保存下来。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奖励机制,对裕固族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学者,尤其是本县的有关人员予以奖励,对支持此项工作的群众予以适当的补助,激励专业人员和人民群众投身挖掘整理工作,实现政府监督检查,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

七、总结

裕固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中璀璨绚丽的一颗明珠,在千百年的发展沉淀中才有了那么多优秀经典的文化。文化传承是每一个裕固族人的终身使命,文化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那些转变了牧民身份而变成农民的裕固族而言,还要经历艰苦的再社会化过程,如重新学习农业种植技术、知识、适合农耕生产的新的生活方式等等,甚至在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方面也会逐步发生相应的一些变化。古老的游牧文化传统或许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几代人以后,他们的命运可能就像今天的黄泥堡裕固人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裕固族牧区的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是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属于裕固族牧区的现代化事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以其势不可挡的强劲之势,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性变迁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远不止这些

22

领域和内容,而是更深刻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裕固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永无法停歇的课题。

八、参考文献

【4】《浅析裕固族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发展对策》2013年2月1日《丝绸之路》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石窝纪念馆 贺春燕

【5】《民族学视野中的裕固族民歌传承人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 郎雯瑛 【6】《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4期 白玲 张晓武

【7】《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兰州大学 王海飞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7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