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0-2020)

更新时间:2024-01-25 12: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第一章规划依据、原则、指导思想、期限及范围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3、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 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7、《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 8、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年) 9、安徽省城镇发展纲要(2001—2010年)

10、凤阳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11、上一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

12、凤阳县已完成的专业规划以及各行业发展的规划意见与设想 13、上一轮凤阳县总体规划

二、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及凤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

3、规划连续性原则

以1996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

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凤阳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

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1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加强耕地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

三、规划指导思想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应能体现区域资源特点和经济优势,城市建设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市场流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控制性规划,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长远规划。其主要作用是对城市用地和建设进行宏观调控。针对当前3-5年内的建设项目或现实需求,还要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因此,规划应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做到近期建设现实可行,长远规划科学合理,达到近期和长远的统一协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 突出生态环境观,处理好物质建设与环境建设,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厂“三废”污染,城市的污水和垃圾总量将逐渐增多,城市环境质量如不得到有效保护,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规划在注重物质建设的同时,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5、经济和环境生态优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在保持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创造一流人居环境质量。

6、合理引导城市人民政府把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等“最大的国有资产”经营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坚持集约开发,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7、发扬城市特色,精心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区域形象。

8、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灵活性和弹性。

四、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03—2020年,其中: 近期:2003—2005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考虑凤阳中心城市远景发展设想为本世纪中叶。

五、城市规划区范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对城市规划区的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管理职能的范围。三镇统一考虑,使市区范围变动较大,使城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规划除考虑远期及远景城市发展用地、水源保护区、生态用地外、还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大型工业项目的选址等。

为了更好地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实施有效的管理,本次规划确定的凤阳城市总体规划将府城镇、门台镇、临淮镇、城西乡、大庙镇、板桥镇的行政范围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面积355平方公里。

第二章 城市性质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城市职能是城市在区域中及其内部担当的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城市的

职能有不同的作用区域,或称不同的区域等级。按照凤阳县城市职能作用区域的大小排列,其主要职能有:

1、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凤阳是1990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以中都城、明皇陵、鼓楼为代表的明文化、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文化,凤阳花鼓戏、凤画等一批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些文化不仅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凤阳不仅要充分发掘和精心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要以文化促发展,弘扬历史文化内涵,创造新的时代精神,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京沪铁路和淮河交汇处的城市

京沪铁路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是联系中国首都北京和首位城市上海的重要的通道。淮河是黄河与长江之间的最大的河流,是淮河流域的主要航道。从蚌埠来看,凤阳当不了此重任,但从历史背景和区域来看,凤阳距蚌埠市只有23公里,历史上蚌埠市隶属于凤阳县,于民国36年,脱离凤阳县而设市。凤阳是蚌埠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蚌埠市是凤阳的高一级中心城市,凤阳是蚌埠市一个次中心,承担着蚌埠市的部分城市功能。临淮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清同治年间在淮河水面设关收税,始称临淮关。历史上临淮关是沿淮水陆交通枢纽,是五河、定远和江苏泗洪、盱眙等县的物资转运点,是淮河中下游物资集散地之一,这些因素既是凤阳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因素,应正确分析,认识其中的意义。

3、县域中心城市

这是城市的一般职能,中心城市是全县域的行政管理中心,也集中了县域主要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并为县域各地提供高等级的公共服务与商业性服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中心职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4、发展中的工贸城市

目前凤阳县的工业发展已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级阶段转变的过程,其工业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近年来工业项目和用地已成递增趋势。由于距离蚌埠较近,与蚌埠相比有较大的地价优势,为蚌埠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县域有丰富的土地、人文和生态、水资源、农产品资源与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优势。而工业化的发展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保证,是完成凤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保证。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业的发展必定要求商业的发展与之配套,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交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满足了城市生活形态多元化的要求。

5、发展旅游城市

凤阳县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起步,正在日益成长。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将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将成为城市形象树立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6、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蓬勃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

凤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有大量的文化古迹,县城有安徽省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凤阳师范、技校等一批中高等教育院校,在县城占建设用地,用地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是城市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经济的发展,也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合凤阳目前的城市职能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确定凤阳县城市性质为:

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二、城市规模

(一) 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规模

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人口包括建成区范围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2002年底,规划区现状居住人口约为9.2万人,其中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6.71万人,农业人口2.27万人,暂住人口为0.22万人。凤阳城区现状人口包括府城、门台子、临淮关镇区和城西乡部分居住在府城镇人口,其现状人口情况详见表2-1。

4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表2-1 2002年底城区城市人口 单位:万人 地域单元 府城镇 门台子镇 临淮关镇 合计 常住人口 5.28 1.28 2.64 9.2 其中城区 人口 4.29 0.94 1.48 6.71 暂住人口 0.14 0.02 0.05 0.22 资料来源:根据《凤阳统计年鉴2002》,公安局相关人口统计资料整理,府城镇含城西乡人口

2、规划人口规模

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为:中心城区人口自然增长、中心城区范围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区范围的扩大、其它地区非农业人口的迁入、周围地区或市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规划利用了增长率、城市人口趋势外推和就业人员预测等三种方法进行预测。自然增长率近期取8‰,远期取6‰ 。 (1) 平均增长率法:

综合自然增长率和机械人口增长率,城区人口为年增长率为4%,远期取5%计算。暂住人口为城区占人口2%。城区人口增长到2005年为: 9.2×(1+4%)=10.35万 到2020年为:

10.35×(1+5%)=21.52万 城区暂住人口增长到2005年为: 10.35×2%=0.21万 到2020年为: 21.52×2%=0.43万 城区总人口到2005年为: 10.35+0.21=10.56万 城区总人口到2020年为: 21.52+0.43=21.95万 (2) 城市化水平趋势外推

由于随着经济的增长,城镇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现状城区人口占全县城镇人口的56%,

规划近期取56%,远期取55%。规划全县城镇人口

2005年,20.4万人;

5

153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现状工业用地与城市生活用地混杂,城市环境质量不高。目前的工业用地大多沿府、临、门三镇的公路两侧发展。基本形成了“线型”式的空间格局,其中一些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在府城内,有很多小工厂与居住、公建、甚至文物古迹混在一起,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非常不利。

3、开发无序,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对城市土地开发引导不足,对开发时序和开发规模缺少控制,房地产开发大量占用好地进行低档次开发。企事业单位圈征土地,多征少用,变相开发现象比较普遍。城郊居民私人建房数量庞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对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

4、公共设施总量不足、档次不高

凤阳县尚未形成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商业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购物环境不佳,吸引力不足。文化设施门类不全,规模与数量小,布点分散,特别缺少面向儿童和老人的社区文化设施。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帐较多

城市道路级配不合理,次干路少,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严重缺乏。城市缺少污水处理厂,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6、绿地与景观不成系统、特色不足。

凤阳县现状绿地总量严重不足,人均绿地面积仅0.05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约为0.05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标准为8平方米/人);缺少市一级大型公园绿地;公共绿地分布不匀、不成系统,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和城市景观的要求,使凤阳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矛盾。

城市景观缺乏特色和亮点,城市的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利用不够。亲水性不强,生产性和防灾性岸线比例过大。城市文化内涵与风貌特色有待挖掘。

7、新区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凤阳县新区主要是门台子镇和临淮镇的工业区。虽然这两个开发区分别占据城市东部和西部两个门户位置,并启动多年,但发展较为缓慢。

8、文物保护力度还不足

凤阳县有两千多年的建成史,明朝的中都城再此营造,境内有大量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格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目前凤阳县的文物保护停留在地表主要文物古迹的本身主体建筑的物质保护层次,没有从文物整体的层面上进行保护。文物周边的环境与文物古迹不协调,没有做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没有发挥其对凤阳旅游、经济、城建的促进作用。

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是指在城市各项建设用地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并在城市内

11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部动能和外部势能作用下所产生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有利于城市功能组织,提高运营效率;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一)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发展方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凤阳县的具体情况,选取多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1、经济流向和引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的联系,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分为两种,即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一个城市既对它直接吸引范围内的低位次城市和区域有吸引力和辐射力,同时也受到这个城市以外更高位次城市和区域的吸引和辐射,这两个层次的综合引力,即构成一个城市的对外联系力场,当几个方向的力场不平衡时,城市就会偏重于主要方向发展。

具体研究凤阳的问题时,可以看到,从规划区范围来看,中心城区由府城区、门台子镇城区和临淮镇城区三个城区构成,一大二小,一主二次,级别不同,显然门台子镇城区和临淮关镇城区会受到府城区的辐射和吸引,因此三城区沿府、临、门三镇的公路相向发展是符合上述原理的。从大区域范围来看,凤阳主城区受到西方向的蚌埠市、淮南市都市圈的吸引,南方向受到合肥市都市圈的吸引。而其东、北部则没有相当实力的大城市来吸引它。因此凤阳主城区向西和向南发展引力较强。

2、用地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评价,府城城区、门台子镇城区的周边地区和临淮关镇城区以西都属于工程地质优良区。临淮关镇的东部、南部为易涝地区,城市建设应尽量避开。

3、对环境的影响

府城城区的南部是城市的水源地及濠河的上游。该方向用地生态条件脆弱,空间破碎,不适宜城市发展。府城城区的北部是山体,也不适宜城市发展。而府城城区向西、向东发展对环境影响小。临淮关镇城区的北部有淮河水道和东部有濠河水道,其与城市之间应留有缓冲地带,所以临淮关镇城区不宜再向南发展。

4、门槛和容量

凤阳县的城市发展门槛主要有山体、铁路、河流、县界。府城区的发展门槛主要有北部、县界、东部的山体以及南部的濠河。目前向西发展阻力较小,且向南发展空间容量最大。府城区向东发展的空间容量次于向西,濠河的门槛阻力较

12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大。门台子镇城区的发展门槛为北部的京沪铁路,南部的山体,西部的县界。东部、西部、南部有较大发展空间。临淮关镇城区门台子镇城区的发展门槛为北部的京沪铁路,淮河,东部、南部的濠河。东、北部和南部几乎无发展空间,根据凤阳县的经济实力,城市应充分利用门槛范围内的空间紧凑发展。

5、城市形态与远景发展

凤阳是因淮河而兴的城市,山水是城市的灵魂,因此靠近山水选择城市用地更能体现凤阳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凤阳城市远景发展存在向三镇中心发展可能,规划认为跨中部山体两边发展的远景城市形态更利于凤阳“山水文化”特色的塑造,所以门台子镇城区向南发展对远景城市形态更为有利。

(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凤阳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府城区近期主要向西南发展,中远期主要向西发展。门台子镇近期主要向西、向南发展,中远期主要向南、东发展。临淮关镇主要向西发展。

三、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1、科学调整用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用地布局应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空间的要求,要反映城市的性质、职能和社会经济特征,反映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2、强化城市中心,完善城市功能。

针对凤阳县城市中心吸引力不强,档次不高的问题,着重完善各级城市中心,提高城市档次,加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强凤阳县作为县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3、理顺交通网络,突出交通枢纽。

针对凤阳县主城区交通环境复杂的特点,重点处理好城市道路交通与对外交通的关系,合理安排交通设施用地,突出城市交通枢纽职能,加强中心城市的对外辐射作用。

4、重视名城保护,促进协调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是凤阳县的名片,是凤阳县重要的文化和物质财富,应以保护为规划之本,并通过保护来促进城市发展,求得城市整体效益的提高。

5、构筑生态框架、优化城市环境。

充分利用凤阳县较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独特的城市形态,做足“山水文化”的文章。构筑多层次的绿地系统,形成“山”、“水”、“城”相互渗透的生态城市框架。

6、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经济效益。

13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应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优先安排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好的用地,盘活土地存量,发挥土地效益。

四、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结构

规划凤阳中心城区城市结构为二组团结构:府城组团、门台临淮组团;分三个片区:府城区、门台区、临淮区。

府城城区功能为:历史文化名城、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教卫体和生活居住。

门台区功能为:工业、生活居住。

临淮区功能为:工业、生活居住、对外交通。

规划采取有所侧重的不平衡发展策略,产业和人口尽量向府城区集中,使府城区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样有利于形成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改善临淮区组团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疏解老城人口,发展加强旅游服务功能。

(二)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近期2005年:重点建设府城城区的西部、门台子镇城区城东片区、城北片区以及临淮关镇城区的西部。在城西地区形成开发热点并带动周边地区土地开发。同时府城城区和临淮关镇城区都应注意疏散和转移老城的人口,两城区之间保持一定的开敞绿色空间。

远期2020年:府城城区主要向西发展,通过城西园区的建设带动府城整体开发。门台子镇城区向城南推进。临淮城区继续向西滚动发展。

远景:门台子镇和临淮关镇两城区逐渐融为一体,在府、临、门的西部形成新的城市组团。

(三)规划用地指标

结合城市性质定位与功能分区,在参照国家标准并分析安徽省部分城市用地指标的基础上,规划凤阳202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和比例,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详见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

1、居住用地:规划将逐步改变居住用地比例过大和分散的状况,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发展,引导居住区成规模建设。府城城区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古城范围内的住宅高度需进行控制,降低建筑密度,改善居住环境,疏散人口,人均居住用地仍保持较高的水平。远期规划将居住用地比例由现状47.54%下调

14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到30.62%,人均用地由现状50.72平方米下调至33. 9平方米。

2、工业用地:工业用地集约化、组团化布局,重点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在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考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远期规划将工业用地比例由15.16%调至23.22%,人均用地由现状16.54平方米上调至25.71平方米。

3、道路广场用地:改善城市交通条件,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需要增加大量的交通用地,远期规划将道路广场用地比例由现状的11.70%调至10.59%,人均用地由现状12.46平方米上调至11.70平方米。

4、绿地:为改善城市环境、美化景观,创造城市特色,应增加大量城市绿地,远期规划将绿地比例由现状的0.52%上调至15.04%,人均用地由现状0.06平方米上调至16.70平方米。绿地指标的提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结合旧城改造,增加旧城及滨河地带的公共绿地;二是结合城市边缘的公路、铁路规划大量防护绿地。三是结合城市河流、渠道规划公园绿地;四是结合该中部山体分阶段逐步实施,近期努力达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6平方米左右。

第五章 用地布局规划

一、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的定居地,所展开的多彩而有序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有丰富多样的公共设施予以支持。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性质、城市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一)现状概况

凤阳城区现状公共设施总用地为141.91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13.4%,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1.42平方米。现状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府城镇的老城区和洪武路,教育用地比例大,其它公共设施用地较少。用地与城市发展的需求相比,凤阳县的城市公共设施总辐射力不够,种类及布局急需完善升级。现状各类公共设施亟待产业化、体系化。

(二)规划原则

1、为树立新的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的吸引力,强化城市中心建设。规划建成集商贸、金融、文化和娱乐等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中心区。

15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2、对公益性及非赢利性公共服务设施予以优先安排,在规划上提供用地保障。

3、能适应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近、远期结合,不断完善各类服务设施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服务网络,发展片区中心,完善各级配套设施。

(三)规划用地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

1)现状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集中于府东、府西街、皇城路两侧,形成市级行政中心。城区现状行政办公用地规模较小,布局较为散乱,与住宅有混杂,办公出行与居民出行相互干扰,对办公效率造成一定影响,不能适应现代城市高效率的要求。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19.68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01%。 2)规划

规划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于城西新城。府城、临淮的行政区基本保留现状位置。门台区适当增加办公用地,规划行政办公用地43.77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8%。 2、商业金融业用地

1)现状

府城区现状商业、服务业等设施主要集中在环城河以内,其次分布在皇城路、洪武路两侧;金融设施集中在府西路、府东路。门台子镇商业金融用地分布在门台子至临淮,门台子至府城道路两侧。临淮商业金融用地分布在临淮的老街道,临淮至府城道路两侧。府城区内已建成商场规模小,高档次商业设施缺乏。城区商业设施基本沿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呈线型布置,既影响购物环境的改善,又干扰城市交通。已有设施分布零散,未形成片区级和居住区级商业网络。分析报告表明,商业设施的等级分布不明显,空间配置的合理性有待加强。

府城区市场体系发育相对较好,初具规模,商业网点和市场较多,但功能不齐全、档次不高、规模不大,如鼓楼消费品综合市场、府北消费品综合市场、各处的菜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各类市场结构不合理,消费品市场偏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少,且发展滞后;市场发展缺乏产业和消费群体支撑,批发市场辐射面窄,影响市场功能的发挥;城区市场交通不便,相应的管理及服务跟不上发展要求,制约甚至抑制了市场的繁荣;部分农贸市场占道经营严重。

现状商业金融用地39.46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04%,人均用地

16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4.29平方米。

2)规划

商业服务设施按市级、片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配套。

全市性商业中心位于府城区,布置在府西路、府东路、府北路、府南路,鼓楼广场四周及皇城路两侧,规划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造和完善,逐步扩大规模,由沿街线型布置方式逐渐向块状布局模式转变。金融、贸易设施主要安排在钟楼广场四周口周围。在门台区、临淮区、2个片区商业中心。临淮具有传统商业特色的老街,并通过修缮、改造,提升品位,增强吸引力,创造城市特色。居住区商业中心建设项目及规模参考居住区公共设施标准确定。

规划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安排全市性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2片。其他农贸市场及小商品市场的配置以便于居民生活、便于交通组织、便于交易管理为原则,按照服务半径800—1000米配置。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08.12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44%,人均4.91平方米。

3、文化娱乐用地

1)现状

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的市级文化事业机构共4处,包括影剧院、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各一处。各区的文化娱乐设施以电影院为主。总的来说,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根据分析,中心城区最缺乏的公共设施为文化设施,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娱乐基础设施薄弱,门类、规模和数量严重不足,现有文化设施破旧且短缺、规模偏小,难以形成强大的辐射力,不能满足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象征城市文化水准和档次的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与凤阳的文化古城之美誉不相称。各项大众娱乐项目多集中在影剧院、文化宫内。片区级配套文化设施和面向儿童和老人的活动场所缺乏。

现状文化娱乐设施用地0.73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072%,人均用地0.07平方米,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2)规划

全市的文化中心规划安排在府城区,包括博物馆、展览中心、科技馆等。规划保留并扩建位于府城区的影剧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其他片区规划相应规模的文化中心,居住区建设居住区级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阅览室、多功能电影院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文化娱乐设施按市级、片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配套。规划文化娱乐用地8.88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36%,人均0.4平方米。

17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4、体育设施用地

1)现状

府城镇现有体育馆1处。占地1.38公顷,无室外活动场地,体育设施落后、数量少、规模小、场地不足、标准偏低、亟待更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区人民的需要,尤其目前门台子、临淮两区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体育场馆。居住区普遍缺乏配套的群众性体育设施。

现状体育设施用地1.38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14%,人均0.15平方米。

2)规划

规划安排市级体育中心一处,位于蚂蚁山南部,与生态绿地结合布局形成体育公园,占地约26.7公顷。其包括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篮球场及训练中心,能满足召开市级综合运动会及国家单项体育比赛的要求。规划府城体育中心位于城西新城东部,占地约5.4公顷。同时安排其他居住区级体育用地2处,可设置游泳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门球场和羽毛球、乒乓球场馆等体育活动设施。在新建居住区及旧城改造区,结合绿地及文化娱乐设施设置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并在大型企业、大机关、中学等都要预留体育活动场地。

规划2020年体育设施用地达到32.13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1%,人均1.46平方米。 5、医疗卫生用地

1)现状

城区现有各类医院、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诊所等医疗设施共110个。其中医院15个,病床300以上的医院4个,病床100~300张的医院5个,病床100张以下的医院6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186人。中心城区床位总数4671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6.49张,偏少。医疗卫生设施门类相对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均衡,在目前的城市规模下,基本能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欠缺肿瘤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儿童医院等专业医院。作为地级城市,缺少必要的休疗养用地。

现状医疗卫生用地15.6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6%。 2)规划

规划医疗设施按规模划分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站。 规划新增市级医院3座,其中包括1座综合医院和2座专科医院。按照现代医疗发展趋势,城市要有完整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现有城区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在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改造区均应建设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

18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社区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5万人一处布局,每处建筑面积1500—3000平方米。社区卫生站结合小区规划安排。

规划在保留现有基本设施的基础上,扩建、改造以满足城市规模扩大后的需求,合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未来中心城区将在城市人口增加的基础上,使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9张。

规划2020年医疗卫生用地38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56%,人均1.73平方米。

表5-1 规划医院一览表 序号 1 2 项 目 城西新城区综合医院 门台区康复医院 地 点 钟楼东北侧 凤蚌北路南侧 规划用地 床位数 (公顷) (张) 7.88 5.00 600 300 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1)现状

中心城区现有教育科研设施主要分布于洪武路北侧,陵园路两侧,用地周围多为山体和耕地,九华路西侧、陵园路南侧尚有发展空间。凤阳县各类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共3 所,其中有大专院校1所,中专1所,职业学校1所。现状教育科研设计用地77.15公顷,占城市现状建设总用地的7.89%,人均8.39平方米。

2)规划

规划基本保留现有的各类专业技术院校。新增教育科研用地集中布局,主要位于洪武路北侧东,远期将形成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大学园区。各片区增加科研用地。

规划2020年教育科研设计用地91.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75%,人均4.16 平方米。 7、文物古迹用地

1)现状

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6处,绝大多数集中在府城区。城区内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保护不到位,与其他用地混杂。

现状文物古迹用地11.55公顷。 2)规划

规划保留旧城区内现有的文物古迹用地,所有文物古迹要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划文物古迹用地15公顷。

19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8、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1)现状

目前中心城区有社会福利院一所,寺庙、教堂等四所。 2)规划

规划保留现有的社会福利和宗教设施,并适度增加一些设施,改善周边环境。规划其他公共设施用地8.24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34%。 9、用地指标

远期规划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面积317.64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03%,人均用地14.4平方米。

二、居住用地规划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现状中心城区居住用地466.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7.54%,人均50.72平方米。城区呈现居住用地与其它用地混杂的局面。府城城区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洪武路以南,多数为市民自建住宅。居住条件良莠不齐,基本分为三类:1~2层的棚户区,住宅的基本功能要求尚不能得到满足;建于50~70年代的住宅,各种管线设施年久失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外观破旧,违章建筑较多,环境较差;90年代建设的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基本适应社会需求,物业管理逐步到位。

总体来看,住宅建设方式已实现根本性变革,零星建设基本得到有效遏制,综合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城区现状中学共7所,其中府城3所,门台1所,临淮3所。在校学生数13438人,每千人拥有中学生人数146人。

2、存在问题

1)人均居住用地过大,用地极不经济。城区中分布有相当数量的城中村平房区,占地大,居住条件一般。

2)居住建筑多为低层高密度,房屋质量差,市政设施不配套。 3)生产生活用地混杂,环境质量差。

4)城乡结合部,住宅建设混乱,占用大量土地。 5)住宅商品化程度较低。

20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二)规划原则

1、妥善协调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关系,为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创造条件。 2、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

3、集中布局、统一规划、设施配套,严格控制单位自建住宅,稳步提高住宅综合开发率。

(三)规划布局

1、居住用地布局

本次规划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少量一类居住用地布置在蚂蚁山的山北。

规划居住用地分为5个居住片区,府城片区、门台子片区、临淮片区、城西片区、中都城片区。

2、中学规划

根据现状,并参照国家有关规范,确定凤阳城区中学的千人指标为75学生/千人,远期2020年,需增加中学生约9600人,以2500学生/校、25平方米/每学生计算,规划新增中学约5所,新增中学用地35公顷,每所中学平均用地7.0公顷。

3、用地指标

远期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746.1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90%,人均用地30.62平方米。

三、工业用地规划

(一)现状

城区现状工业初步形成以化工、粮油加工、建材、冶金、烟草为主体,石英砂加工等新兴行业正在崛起的格局。门台区初步形成以建材加工业和石英矿采掘、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从所有制结构分析,非国有经济是凤阳县工业的重要支柱。

由于历史原因,凤阳城区工业大多沿淮河及京沪铁路布局发展,现状初步形成门台工业区、临淮工业区和府城城北零散工业用地。府城区中部工业与居住混杂,各行政区都规划自建工业小区,导致规模、效益、环境保护等无法得到保障。建材、化工、石英沙加工企业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企业。

2000年底城区工业用地总面积为152.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5.16 %,人均16.54平方米。

21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二)规划原则

1、结合凤阳县工业发展“扩总量、打基础、增后劲”的总体思路,加快城区工业园区的建设。

2、工业用地布局 “边缘化、园区化”,妥善处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严重污染城市环境的企业必须向城外搬迁,鼓励城区中部其他企业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向规划工业园区集中,优化城市中心的用地结构布局。

3、根据“三镇合一”后凤阳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业区不宜继续发展三类工业,现存污染企业应逐步搬迁、改造。

(三)规划布局

规划工业用地将主要集中在2个工业园区。它们分别是:

门台——临淮工业园区:以一、二类工业用地为主。在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完善工业区建设,并可依托“铁、公、水”货运枢纽发展大运量型工业,规划用地规模为483.44公顷。

城西工业园区:安排一类工业用地,重点发展高科技型工业,规划工业用地规模为82.6公顷。

府城工业用地:原则上府城区不再发展工业,现有无污染工业可继续保留,污染工业应尽快搬迁。

至规划期末,工业用地为566.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22%,人均25.71平方米。

四、仓储用地规划

(一)现状

城区主要是普通仓库用地,主要集中在京沪铁路沿线;府城主要在城北分布。现状城区仓储用地40.5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14%,人均4.40平方米。

(二)规划原则

1.随着城区周边交通状况的改变,仓储用地将改变主要沿铁路布置的格局,大量新的仓储用地将沿主要对外通道布置。

2.结合城区环路的建设,优化集中门台区的仓储用地。

3.结合凤阳城市交通的建设,积极发展集运输、存储、配送、装卸、物流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仓储业。

22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三)规划布局

规划远期,仓储用地89.1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66%,人均4.08平方米。规划主要布置了3处仓储区,分别是:

门台仓储区:位于门台北部,服务于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普通仓库用地,规划用地34.4公顷。

临淮仓储区:位于京沪铁路分叉线处,主要配套服务于临淮工业区,规划用地26.8公顷。

府城仓储区:位于府城以南,服务于府城城区的生产和生活,规划用地27.91公顷。

第六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现状分析

目前凤阳县域的对外交通设施正在加速建设,已基本形成公路、水运、铁路全面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即将形成以合徐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为陆运骨架,以淮河,濠河为水运通道的交通体系。

1、公路运输现状 1)公路网及公路交通现状

目前,凤阳县已形成以合徐高速公路、凤淮公路、凤蚌公路、临淮公路、101省道为骨架,以若干二级公路为依托的对外公路交通网络。市区的对外道路主要有:西北出口为凤蚌公路、东出口为临淮公路、南出口为101省道、西南出口为凤淮公路、合徐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从城区的东侧经过。

2)公路运输站场现状

客运场站:凤阳县目前有2个长途客运站:凤阳客运公司、凤阳汽车站,详细情况统计如表6-1:

表6-1 凤阳县现状主要客运站一览表

站名 地址 占地面积 (m2) 停车位 发车方向 发 展 计 划

23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客 运 公 司 汽 车 站 府 城 镇 2360 9个 26个 拟建二级站一个,规模如下: 占地面积13000m2 售票厅和候车室730m2 办公楼4300 m2 广场400 m2 停车场9000 m2 发车位20个 发车方向40个 售票厅和候车室1000m2 办公楼3000 m2 停车场8000 m2 发车位30个 发车方向40个 府城镇 15000 25个 32个 目前位于市城区的凤阳汽车站客源充足,已基本饱和,而其它客站尚未充分利用。凤阳汽车站位于洪武路闹市区,其人流、车流对城市交通干扰较大。

货运站场:凤阳县区现有交通部门及社会办货运单位6处。 2、铁路交通现状

京沪铁路从建成区的北部经过,规划范围内铁路线长度约为15公里,现状在临淮有一个客运站场、在门台有货运站场。

铁路承担客运量20万人/年,货运量15万吨/年 3、水运运输现状 1)航道现状

凤阳县的水陆运输网络主要由淮河(二级航道)、濠河(五级航道)组成。 淮河作为主要航道,起沟通东西的作用,承担着皖北的中转运输的必经地。濠河是联系淮河主要航线。

2)港口现状

淮河凤阳段自然岸线总长度约52.5公里,规划区内长度约11公里,实际码头岸线长度为800米,泊位40座,码头以装卸煤炭、建材为主,其次有件杂货、三材和石油等。具有一定规模,设施条件较好的码头2处。全县港区仓库面积约0.4万平方米,仓库容量约2万吨。

(二)对外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1、综合运输体系没有形成

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在公路运输及水路运输中,运输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表现运输基础设施上存在的问题是,布局无序、发展空间狭小,在运输方式

24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上表现为自然分工状态,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缺少统一协调,使运输环节不够通畅,客货滞留时间长,运输工具满载率低。

2、公路客运站布局不合理

凤阳县现有客运站2个。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客运站都集中在城区洪武路上,不仅在地理分布上不合理,不能满足凤阳县的发展需要,而且给市内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特别是位于农师院的汽车客运总站对城市交通影响很大。

3、凤阳县的货运库场站点多、规模小

目前凤阳县区有交通部门及社会办货运单位6处。凤阳县货运场规模小,中转、换装、仓储理货能力不足,且布局乱,大多位于闹市区,对交通和市民生活干扰较大。站点位置多远离港口和规划的铁路站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难以有机衔接。

4、公路运输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公路运输市场己全面放开,公路运输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过去的单一经济成份变成多元化的格局。凤阳县政府对不同所有制运输企业,不同经济成份车辆运力,缺乏统一管理法规和有效的调控措施,没有真正形成统一、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5、铁路功能不合理

由于铁路站场位置和功能是在“三镇合一”之前规划的,现在看来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原规划的凤阳站、凤阳货站都是三级站,规模小,与城区联系弱,这与未来凤阳县的城市地位是不相符的,有必要进行调整。

(三)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及枢纽规划 1)公路网络规划 ? 高速公路

按交通部门的规划,在2005年以前将建成蚌宁高速公路,与合徐高速公路共同形成环绕凤阳城区的高速公路环线。

合徐高速公路由西泉镇出线向北至徐州、北京,向南至合肥;蚌宁高速公路由板桥镇以东出线向西至蚌埠,向南至南京、上海。规划与蚌埠市的外环路结合,在城区南侧规划一级道路将合徐高速公路与蚌宁高速公路相连。

? 其它公路

规划期内将规划范围内的省道S101线、凤淮线、凤蚌线、临淮线改造为一级公路标准。其他公路应达到二级公路标准。

2)公路枢纽站场规划

25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 长途客运站

规划期内规划主要客运站共3个,规模如表10-3所示。具体如下: 客运北站:位于凤阳县火车北站附近,为凤阳县长途客站; 客运西站:位于门台区,近期主要分流现凤阳客运站的部分客流; 府城客运站:位于洪武路和陵园路交叉口,作为向府城运输的主要枢纽;建议原凤阳客运站改为公交枢纽和社会停车场。现状的凤阳汽车站近期继续使用,中远期逐步进行功能调整。

表6-2 凤阳县客运站规划一览表

项目名称 客运北站 客运西站 客运东站 位置 火车北站附近 门台区 级别 一级 一级 占地面积 (米2) 15000 27000 10000 功能 辅站 主站 旅游站 洪武路和陵园路交叉口 二级 ? 货运规划

根据规划产业布局及用地功能划分,并充分考虑到利用现有站场设施,进行货运站场布局规划。布局原则是:扩大场站规模,集中资源,统一管理;结合主要的铁路、港口、高速公路入口;尽量靠近城市边缘和工业区,以防对城市造成不良影响;

远期规划形成“两货运场站,一物流中心”的整体格局。

规划建设3个货运站和1个物流中心。主城区货运站分别分布在凤阳县火车东站、新港码头和城南站附近,其中以货运东站为重点。

表6-3 凤阳县货运枢纽规划一览表 项目 凤阳县货运东站 凤阳县货运西站 凤阳县货运南站 位置 火车东站 门台工业区 府城城南 占地面积(平方米) 12000 15000 15000 规划物流中心:占地5.60公顷,位于凤阳城区南部地区。该位置用地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与凤阳环城公路毗邻。该物流中心具有两项主要功能:农副产品等大宗物品的市场批发;供给凤阳县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分期建设将发展成为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2、港口水运规划 ? 航道规划

规划保留淮河二级航道、濠河四级航道。2005年后,濠河逐步停止货运航行,全线开通旅游航线。

26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 港口布局规划

加快凤阳新港建设,大力发展内河中转件杂货运输业务,使凤阳港扩大规模;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沿淮河保留2个港区,分别是货运港、客运港。占地6.7公顷,是铁、公、水联运的货运枢纽,主要为综合作业区。 3、铁路及站场规划 1)线路规划

京沪铁路:是全国的经济大动脉,为过境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从府城西南穿过。

2)铁路站场规划。

保留现状2个铁路站,分别为凤阳客运站、凤阳货运站。

凤阳客运站:扩大用地规模,将站前入口广场改为南面,改善周边的交通条件和用地性质

凤阳货运站:扩大用地规模,开通环城公路,加强同市区联系。 4、机场规划

凤阳县目前尚无民用机场,规划就近利用蚌埠市和合肥的飞机场 5、管道运输

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结束,凤阳县远期将使用来自蚌埠市的天燃气,规划在门台区的西侧布置一天然气门站。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1)现状情况

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1.70%,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12.64平方米。城区路网基本为方格网路网格局,城区之间的联系道路为公路。

? 城区现状主次干路

纵向由北向南分别是:九华路(红线宽25米)、府南、府北街(红线宽25米)、皇城路(红线宽25米)、凤庙路(红线宽25米)、环城东路(红线宽25米)、。

横向由西向东分别为:门台子至临淮路(红线宽25米)、洪武路(红线宽40米)、府西、府东街(红线宽25米)、城南路(红线宽25米)。

2、交通特征

居民出行次数:根据提供的交通基础资料,凤阳县人均日净出行次数3.18次 。

27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居民的出行方式:自行车是出行的主要方式,占51.74%,其次是步行人力三轮车占29.81%;第三是摩托车和机动三轮车为8.53%。凤阳县居民机动化出行的主要选择是摩托车。

3、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城市经济和城市用地的快速发展相比,凤阳县城路网建设仍然比较滞后,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路网结构不尽合理,主、次、支路不成系统

城区道路主、次、支路的结构不合理,缺少起到沟通联系作用的次干路和支路。现有的次干路和支路断头路多,不成系统,起不到分散车流的作用,使交通流量过于集中在几条主干路上,干路压力较大。

2)道路网密度偏低,路面状况不佳

凤阳县城市道路网密度离国家规范尚有一定差距。市区部分道路平整度差,路面状况不佳,影响交通通畅运行。

3)主干路基本形成,但部分路段红线过窄,影响功能发挥

凤阳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主干路网络,但部分路段红线宽度较窄,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隔离难以形成。路边停放的车辆挤占了人行空间,使得行人借用非机动车道,而非机动车又干扰了机动车的运行,各种方式相互干扰大,道路使用效率不高。

4)道路功能不明,车流和人流混杂,存在交通功能和商业活动之间的矛盾 府南、府北街同时具有交通性和生活性双重功能,沿路两侧布满商业设施,吸引了大量人流。同时道路上车流量很大,人流与车流相互干扰严重。此外占道经商的情况较多,经常造成道路拥堵。

5)个体机动交通工具增加速度快

近几年摩托车、机动三轮、人力三轮车增长速度过快,凤阳县目前缺乏引导和限制上述车辆的政策和法规。

6)交通管理设施落后,缺乏科学的渠化措施

道路标志线严重不足,交叉口信号普及率不高。市民交通意识不强,行人、自行车随意穿行现象普遍。

7)公共停车场严重缺乏

凤阳县中心缺乏公共停车场。公共建筑的配建停车场数量不足或被挪作他用,城市中心区的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影响中心区商业的发展;

8)过境交通穿越市区,对城市交通干扰较大

28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1、战略思想

凤阳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不断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公共交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加强对外交通建设,扩大区域经济影响;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形成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系统。

2、战略措施

1)构筑城市骨架路网,完善对外交通连接线,形成城市交通网络。 2)通过规划、设计、管理等手段明确城市道路功能,实现土地利用与道路功能相协调。

3)建立起与路网、客运需求相适应,公交占有较大比例、多方式相协调的综合客运系统

4)打通向南通道,通过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系统支持新城区发展。 5)加强枢纽建设,引入物流管理理念,突出城市交通枢纽功能 6)近期加强绕城环路建设,分流过境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7)坚持道路建设与管理并重,增加交通管理投入,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8)通过法规、建设、管理等手段解决停车问题。

9)重视自行车和行人交通,控制个体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创造良好有序的出行环境。

(三)城市客运交通需求预测 1、交通发生量预测

将根据现状调查资料,考虑到人均出行次数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变化规律,特别是考虑到“三镇一体”之后,城市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片区之间的联系将大大增加,并考虑了暂住人口的出行特征及国内外类似城市的经验,最终2020年规划人均出行次数取值为3.88次/人*日。

表6-4 凤阳县人均出行次数(次/人*日) 2010 2020 年份 现状 人口数(万人) 平均出行率 9.2 3.18 14 3.66 22 3.88 2、居民出行方式结构预测

凤阳县未来居民出行方式预测见下表。

表6-5 凤阳县居民出行方式结构

出行 方式 现状

步行 自行车 助力车 公交车 出租车 摩托车 私家车 29.81 56.23 1.96 单位车 其它 合计 0.32 8.53 0.30 0.87 0.49 1.50 100.00 29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2010年 26.00 40.00 1.00 10.00 4.00 5.00 10.00 2020年 22.00 28.00 —— 20.00 6.00 3.00 15.00 3.00 5.00 1.00 100.00 1.00 100.00 (四)城市道路网规划

1、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以城市用地发展为前提,确定功能明确、等级合理的道路系统,合理引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使城市道路交通向良性发展。规划建成以城市组团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快捷、方便的城市道路网,以满足凤阳县城市人口增长、建设用地扩大带来的交通需求的增长。

2、规划原则

1)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道路等级结构、提高道路网的密度和效能。 2)路网规划应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满足因土地开发而产生的交通运输需求,同时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的导向作用;

3)加强城市道路与铁路站场、过境公路、港口等对外交通设施的衔接。 4)合理引导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5)处理好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保证快速安全。 6)整理改善老城区道路网,同时兼顾传统特色保护。

7)道路网的规划及建设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为城市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8)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注意避免贪大,既要保证质量,也要注意节约。

3、城市道路网布局

1)道路等级

凤阳县城市道路网分为三级,即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表6-7道路网规划指标

项 目 主干路 机动车设计速度(km / h) 道路网密度(km/km2) 动

车道数(条) 道路红线宽度(m) 40 2.2 4~6 35~50 城市道路 次干路、支路 20 4.3 2~4 20~35 合计 6.5 ? 主干路

主干路是城市各组团之间和组团内的主要交通联系道路,主要为城区内部机动车交通联系提供服务,作为城市主要交通通道,对主干路的交通起汇集和疏散作用,并为城市内部主导交通提供通道,但是不直接为用地服务,是组团内主要交通通道。

30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 次干路

次干路主要承担组团内和组团间短距离交通联系,同时分流主干路交通,对道路主骨架起补充作用,直接服务于城市各种用地。

? 支路

区内交通联系道路,主要承担小区内用地产生的交通,直接为城市用地服务,并起到提高交通可达性、增加道路网密度的作用。

2)红线宽度及断面形式

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0—50米,以三块板为主,机非分流,保障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

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0—30米,采用一块板形式,作为主干路的分流道路。 支路红线宽度为15~20米,一般为一块板,道路断面形式应考虑交通安全,以人为本,符合周围用地环境和景观的要求。

现阶段凤阳县城规划期内包括府、临、门三个组团,由于各组团的城市性质、职能、规模以及现状的道路基础设施水平不尽相同,道路规划建设建议采取不同的标准,具体情况根据组团内用地条件灵活掌握。由于凤阳县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因素的制约,在城市风貌和用地规模上与主城区组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道路红线宽度取规范的下限,有些甚至低于规范。

3)道路网规划

远期规划主次干路总长为114.8公里,主次干路网密度为4.1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14.81平方米。

本次规划的路网结构为“两环三联”,根据凤阳县的具体情况,将道路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府城、临淮、门台组团之间的道路交通、组团内部道路系统、组团对外交通联系。其中凤阳县府城区的环路和三镇的大外环为对外交通。主要功能是城区 “保护壳”,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城市中心,减少主城区内部路网的交通压力,并且对凤阳古城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 组团间交通通道

三镇各自在城市周边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环路系统,城区之间以主干路相连。考虑凤阳县的发展建设,近期主要以现有道路作为城区间的主要通道,其次在中都城西规划一条干路作为府城区与门台区联系的辅助道路。中远期在城区北部和西部各规划一条主干路,形成组团之间主干路相连的路网格局,进一步加强城区的联系。

? 组团内部道路系统

各组团根据用地布局和地形采用以方格网为主的道路网布局。在城区内部形成“四横四纵”。

31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城区的“四横”分别为:凤蚌路、建设路、洪武路、外环南路。 城区的“四纵”分别为:外环西路、光明路、府城路、外环东路。 ? 组团对外交通联系

城市环路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联系由8条主干路承担,是城市道路的延伸。 4)道路功能规划

交通性干路:府城区包括外环城东路、外环西路、凤淮路、城西新城规划的三条南北向道路。

在门台、临淮城区:包括凤蚌路、外环城东路、西园路、外环城东路。 交通性干路以保证机动车通行为主,机动车道一般需设分隔带。道路两侧大多设防护绿带。

生活性干路:府城区包括府西——府东街、搂西——楼东街、府南——府北街、中都城南路、洪武路、凤蚌路。在门台子、临淮城区:海天路、太平路、凤凰路、前进路。生活性干路在保障机动车通行的同时兼顾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道路两侧应设公共绿带。

步行道系统:主城区的步行道系统布置在中都城南侧、花铺廊街、环城河的两岸,使人们能自由的漫步于环城河的自然风光和中都城、鼓楼的文化长廊之中。步行道宽度9米左右,结合河堤、公园绿地灵活布置。

5)广场规划

广场分为交通集散广场和游憩集会广场。规划交通集散广场1处,布置在火车站前,占地1.5公顷。规划游憩集会广场共5处,包括鼓楼广场、市民广场、钟楼广场、政府广场、中都城绿化广场。

6)交叉口规划

主干路——主干路交叉口及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的渠化拓宽交叉口,特别上主干路交叉口必须预留渠化展度用地;

次干路——次干路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的渠化交叉口,需保留交叉口渠化用地;

主干路——支路交叉口采用右进右出交叉口; 次干路——支路交叉口为一般平交路口; 支路——支路交叉口为一般平交路口。

(五)停车场规划

目前凤阳县的停车场非常短缺,可提供的停车位远不能满足停车需求,机动车乱停放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

1、规模预测

32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根据同类城市的经验,并考虑到凤阳的日人均出行次数较高的特点,社会公共停车泊位按汽车拥有量的10%~15%计算。预测远期公共停车泊位: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城市公共停车场包括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10~20%。

根据凤阳县的具体情况,机动车拥有量相对其他城市较低,自行车出行比例较高,取机动车停车场用地为80%,自行车停车场用地为20%。计算结果如下表10-12。

表6-8 停车场需求预测 年份 2020年

人口(万人) 22 总面积 (万平方米) 17.6~22 机动车 (万平方米) 76.8~96 自行车 (万平方米) 19.2~24 2、停车规模

根据目前凤阳县发展的实际情况,机动车保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同类城市,规划采用预测方法的中间值来确定停车场规模。

远期规划停车场用地面积20公顷,其中机动车停车场面积为16公顷,停车泊位数为5300个;自行车及摩托车停车面积为4公顷,停车位数为2万个。机动车停车位按每个停车位占地30平方米计算,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综合考虑了自行车及摩托车停放。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摩托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车位宜为2.5~2.7平方米;自行车公共停车场,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平方米。计算时,综合以上规划时取每个停车位占地面积为2平方米。

3、机动车停车场布局规划

规划远期逐步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基础、中小型停车场为主干、大型停车场相配套的静态交通体系。市内大型停车场规模为50~200个停车位,小型停车停车场规模为30—50个停车位以下;市外机动车大型停车场规模为100~200个停车位,小型停车场规模为50个停车位以下。远期规划市内大型停车场6个,对外大型停车场2个,主要结合城市对外出口布局。小型停车场在下一层次规划中落实。规划建议提高居住区及公共建筑的停车场配建标准,以更好的满足机动车发展需求,建议配建停车位标准如下:

33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表6-9 居住区及公共建筑的停车场配建标准

使用性质 一类居住区 二类居住区 行政办公 小汽车 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辆/户 0.4辆/户 自行车 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辆/户 2辆/户 30~5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0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商业、金融、服务业、市场等 25~4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文化娱乐 医 院 50~6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5~3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00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六)公共交通场站规划

1、现状

公交停车(保养)场是保障运营服务的基础设施。凤阳县由于城市规模小,市内公共交通与县乡公路交通合一。

2、 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

规划设立市内公共交通,加强市区各组团联系。

停车场宜选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保养场应尽量避免设在城市繁华地带或居民稠密地区。

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按100-200辆标准车的数量设置。

远期规划(2020年)公交标准车量数为200辆。规划保养(停车)场4个,规划用地指标按每标准车200平方米计算,需停车、保养场总用地为4公顷。保养场的分布要考虑城市各个方向的均衡布置,近期新建保养场(兼停车场)1座;远期进行扩建,保养场总数达到4座。

3、公交枢纽规划

公共客运交通枢纽是指公交线路之间、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客流转换相对集中的场所,对公交枢纽的合理布设、规划是改善整个交通系统,从而提高运营效益和解决出行换乘问题的重要步骤。公共交通枢纽通常包括对外交通枢纽和市内交通枢纽两种。远期规划公交枢纽站2处,总用地为1公顷。

公交枢纽的具体规划方案见表10-16。

表6-10 公交枢纽站规划

编号 1 2 合计 位置 凤阳火车站 凤阳汽车站 枢纽性质 公交与对外交通的换乘 公交换乘、与自行车的换乘 用地面积 (平方米) 3000~4000 4000~6000 7000~10000

34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第七章 城市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

一、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凤阳县城市现状绿地总面积0.52公顷,人均绿地面积0.06平方米。 1)公共绿地

凤阳县现有公共绿地仅为陵园公园,面积小,且不可用。 2)防护绿地

凤阳县目前基本未形成防护绿地体系,只有周边有少量树木和农田防护林,不作城市防护绿地计算,未起到环境的防护作用。

3)城市苗圃 无用地。 2、问题分析

1)城市公共绿地总量不足,很难满足建设“绿水”生态城市的要求。 2)城市严重缺乏公共绿地。

3)街头开放性公共绿地面积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及城市景观的需要。

4)城市周边环境急需改善,生产防护绿地急需加强。

(二)规划原则

1、进行城市周边大环境绿化,从生态角度改善城市环境。 2、大量增加各类绿地面积,将凤阳县建设成为绿色园林城市。

3、充分利用穿越城区环城河,灌溉渠及中都城等水道进行绿化,形成遍布全城的带状绿化系统,使其成为城市绿化的中心及灵魂。

4、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5、加强街头公共绿地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与道路、广场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充分结合,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6、规划2020年全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0%,城区绿地率不低于30%;城区公共绿地占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不低于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

35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9.3平方米。

(四)绿地系统结构

1、一圈:城市外围过境公路生态绿化环。

2、二心:中都城的皇城公园,中部山体的生态绿地。 3、三环:府临门城区分别形成城市外围防护绿化环。

4、四片:在中都城南部水域、城西新区、门台区的渠道及临淮老区水面地区集中重点建设四片生态绿地,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又可作为城市的游憩空间。

5、四条滨水绿化带:重点建设环城河、中都城水域、门台区的渠道、城西新区河滨绿化带。

6、多条道路绿化带:沿城市主要道路建设防护绿带和公共绿带,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绿化带系统。

7、遍布城区的公园及街头绿地网络:在城区均匀分布城市公园及块状街头绿地。

(五)绿地布局

1、城市公园

结合城市现有水面及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布置城市公园,规划全市性综合公园6处,主要沿河流、渠道两岸布置,分别是府城区的环城园、皇城公园、城区公园,门台子城区的旅游公园和临淮老城、新建公园。规划片区公园6处,均匀分布于各居住片区。;专项公园5处,包括古皇城公园、门台旅游公园,可安排民俗文化园、植物园、儿童公园、动物园及专项纪念园等。

2、街头绿地

根据凤阳县水系众多的特点,为有利于塑造凤阳县“绿、水”城市形象,规划将《城市建设用地及分类标准》中的街头绿地划分为沿街绿地和滨河绿地两部分。

1)沿街绿地

街头点状及带状绿地对美化城市景观环境,改善市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根据现状用地条件及改造搬迁的可能性,主要沿城区的交通干道布置带状街头绿地,基本形成连续的系统,同时在城市的其他区域利用小块空地建设街头绿地。

2)滨河绿地

凤阳县城原有环城河、渠道四条水道穿城而过,随着城区扩展,大青郢水库

36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也进入城市建设范围。规划对水域及东部的淮河、濠河等河滨地区进行重点绿化建设,在河渠沿岸规划滨河公共绿地。

3、防护绿地

沿城市外围道路及铁路两侧规划防护绿带;在工业区及居住区之间规划隔离绿地;在城市基础设施外围规划防护绿地。

4、园林生产绿地

规划城市苗圃2处,分别位于皇城公园南部水域、门台子工业区渠道两岸。

(三)绿地指标

2020年规划城市绿地总面积 366.7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 262.63 公顷,人均绿地 16.70 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 13.30 平方米。

二、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是在城市中活动的人们能够感知、记忆、评价、审美的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与城市人文景观共同构成。自然景观是城市范围内尚未被人们全面改变的自然景物;城市人文景观是城市范围内人类的创造物或已经被人们全面改变的自然景物。城市人文景观建筑在自然景观的本底之上,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总体景观。城市景观规划是为人的高层次的需要服务的,通过塑造更有人情味、更人性化、更美的、诗情画意的城市形象,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心理与精神需要。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的目的就是塑造21世纪凤阳城市特色与总体形象。

(一)现状及分析

1、城市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由城市自然景观、城市人文景观共同构成。城市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山体、水域、绿化种植等,城市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建筑、街道、市民活动等。

1)自然景观要素:凤阳县的自然景观资源很丰富,雄奇壮美,概括起来有两大资源。

1、山景观:三镇中部有老山、蚂蚁山、小尖山、老黑山、宝盒山、城山、九华山、第一山、独山,虽然不大,但连绵不断,巍巍耸起象城市的屏障将城市裁剪为两部分。

2、水景观:凤阳县自然景观要素主要集中于水,包括穿城而过的环城河、灌溉渠道,临城而过的淮河、濠河,中都城环城水系,分布周边大小小的水面,这些水景给城市景观带来了无限生机。两岸的绿色产业带构成田园风光带。伫立在濠河岸边,可以体会大山大水的自然景观。

2)人文景观要素:人文景观是在大地上活动的人创造和遗留的景观。作为

37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历史文化名城所拥有的古都风貌、传统的城市街道格局,富于特色的明文化、地方文化等城市文化。

1、城市景观:在群山、水域、农耕的大背景上崛起的城市,是人类最大的作品。中都城呈方形,府城老城呈圆形,一圆一方,天圆地方,对比强烈,构成独特的双城双环城水面结构,为全国所罕见。

2、古迹:在凤阳县城有古人遗留的中都城、鼓楼、龙兴寺,濠梁观鱼台、钟离古城、钟子期墓,附近有明皇陵、小岗村,表明很久以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这是宝贵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

传说:关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传说——钟子期与俞伯牙在马鞍山弹琴抒怀,成为千古名人逸事。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濠梁观鱼台,在临淮城南七里处,濠河岸边。相传为庄子与惠子游濠梁观鱼处。古时曾有台,今已无存。《庄子·秋水》篇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多用“濠梁”或“濠上”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境地。这两个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故。 2、城市特色分析

1)农业大背景中的城市

凤阳地处淮河流域,城市周边地区沟渠纵横、阡陌交错,农田遍布,是典型的中原农业耕作区。凤阳的城市建设应立足于此广大的农田风光,加强城市外围绿化建设,维护城市大生态环境,建设融于大自然的平原城市。

2)淮河之滨的山水城市

凤阳位于淮河之滨,是一个因航运而兴盛的城市。目前有环城河、中都城水域、门台的渠道、城西新区河滨,随着主城区扩展,大青郢水库也进入城市建设范围。同时城市内部又有众多的水面,城市建设与水充分融合。城区中部有连续的山体,凤阳的城市建设应充分抓住“山水”这一主题,形成优美的“绿”、“山”“水”、“城”交融的典型形象。

3)历史文化名城

凤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典型的古城格局、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巷、遍布四处的文物古迹,以及享誉全国的明文化、地方文化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凤阳的城市建设应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努力将传统城市形象引入现代城市建设,使其交相辉映。

4)分片组合的城市形象

凤阳县由于历史及地理条件的原因形成了几个城市片区,因此其建设应维护各个片区的特点,增加城市景观的丰富性和可识别性,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形象

38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风貌。

3、现状景观概况 1)城市总体景观特色

府城片区:既有热闹充满人气的老城区,又有形象欠佳的文物古迹,总体形象丰富而混乱。

临淮、门台片区:小城镇风貌,有形象欠佳的工业区、码头区,多数地区缺乏城市感。

2)标志性城市景观地带极具代表性,起到了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的作用。如:中都城、鼓楼一带等。

3)典型的城市街道具有代表城市景观特色的作用。如:花铺廊街等。 4)城市中心区景观形象不够突出,特别是缺乏与城市规模相当的城市中心区。

5)穿城而过的各条河流基本处于未加整治的状态,河道污染、周边环境混乱。

6)建筑形式缺乏特色和整体设计。

丰富、独特的景观资源是塑造凤阳21世纪城市形象的基础。

(二)规划目标

突出大环境绿化、滨水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将凤阳县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组团型“绿、山、水城市”。城市与环境合理共生,历史与时代理性对话。

(二) 指导思想

1、改善城市周边大环境并将其引入城市内部,优化城市总体环境。 2、加强穿城而过的各条河流的景观环境建设,创造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 3、突出各片区的城市形象特点,形成不同的风貌特征区。 4、以人为本,以市民生活空间为中心进行城市景观设计。 5、建设形象鲜明突出的城市中心区。

(三)总体景观形象

在凤阳县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总体景观形象概括为“青山

绿水抱凤城,明城耸立换新颜”。

(四)规划要点

1、城市绿化景观

39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保护城市四周自然景观,并将其充分引入城市,城内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使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建设生态城市。

1)加强环城公路防护林的建设,形成城市外围绿化环。 2)加强淮河及入淮水道的水源保护及周围生态绿化环境建设。

3)在城市西部、中部及东南部重点建设三片生态绿地,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

4)保护城市四周的农业自然环境; 5)建设遍布全城的绿色空间网络。

6)将中部山体绿化组织为城市的郊区森林公园 2、城市滨水景观

凤阳是一个水面丰富的城市,包括穿城而过的河流、城内大大小小的湖面以及人工开挖的渠道等。规划将水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努力将水元素引入城市建设之中,对水滨地区进行重点景观设计,创造城市景观特色。

特别是在府城城区的布局中,规划继承古城城水相融的特点,将城市周边地区的水系湖面通过疏浚整理,充分利用,建设成为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同时,规划将穿门台城区而过的渠道确定为城市滨河景观带,对其进行有重点又各具特色的设计:

1)环城河文化风光带

环城河是一条与城市历史、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河道,城市的兴旺与繁荣均始于环城河沿岸。这是一条代表城市文化的河流,应突出其文化承载作用,,突出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联系,加强旅游观光景点及休息娱乐场所的建设,使其成为富于城市文化内涵的,充满生机的城市内部河道。

2)中都城绿化休闲带

中都城是文物古迹用地,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利用,两侧加强绿色市民休闲度假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中开放的公园带及广场群,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3)门台子现代景观带

门台子渠道是随着主城区的扩张进入城区的又一条河道,规划将其作为景观河道加强与两侧城市建设的结合,突出现代化城市景观形象。

4)中部山体的绿化景观带

中部山体是凤阳的绿化屏障,规划将其作为旅游森林公园,是城市景观形象的补充,也是市民休闲好去处。

3、特色风貌区

根据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特色区域,使城市各个地区各具特色。规划重点建设五片城市风貌区:

40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1)两片城市中心区:加强土地集约使用,丰富城市功能,突出城市中心区的繁荣、兴旺和活力。

2)三片绿色生态区:在府城区南部、门台子南部和中部山体规划三片生态绿地,在其范围内限制城市开发和建设,加强城市与山体、水体之间的景观联系,加强绿化景观建设,形成生态景观风貌。

3)两片古城风貌区:保护府城老城、中都城的古城格局,突出古城风貌。 4、城市主要出入口

规划选定由凤蚌公路进入城区、凤淮路进入主城区的出入口、凤阳火车站为主要城市出入口,对其进行重点城市景观设计,使其代表城市形象。

5、城市景观轴

规划五条城市景观轴,分别为鼓楼——钟楼、门台子中心区绿化渠道——蚂蚁山——城西新城中心区广场——南部水域、门台子工业区绿化渠道——宝盒山——中都城——中都城广场——明皇陵、城西新城中心区——中都城——洪武路——独山、中部山体,需对其进行统一街景规划设计,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景观轴是城市主要景观组织轴线,规划建议对景观轴线分别进行统一街景规划设计以突出城市街道形象的不同特色。景观轴线两侧的建筑物、标志物、广场、绿化及各类设施均应按规划设计进行建设。

6、城市景观节点

在景观轴线上及城市重要开敞空间规划城市景观节点,规划城市景观节点13处。其中9处位于府城城区,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城中心区广场、鼓楼、中都城广场;其余4处位于在门台子中心区、火车站、临淮政府。

景观节点应突出代表城市形象特色,应根据其所处的城市区位,通过研究城市的历史、自然与未来进行完整的深入设计。如淮海路沿线的景观节点应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繁荣和现代化建设;中都城沿线的景观节点应与明文化紧密联系,充分反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7、景观标志点

景观标志集中体现城市的形象,强化城市的特点及可识别性。规划在全市共设景观标志6处,分别新城中心区广场、鼓楼、钟楼、中都城广场、门台子中心区、火车站、临淮政府。

8、城市边缘带景观规划

城市边缘带是城市建设区与外部自然景观区域的交叉和过渡地带,在这个地带形成城市的边缘带景观,如滨河地带、山前地带、城郊地带景观。在城市边缘带应有机地把自然景观引入城市,达成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在这里建筑密度不宜过高,建筑形式与色彩应与自然相协调。当人们在城市边缘带运动时,形成对城市轮廓线的认知,故应从城市边缘带多视点规划设计城市轮廓线。

41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第八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一、凤阳历史文化概况

凤阳地处淮河中游、皖北腹地,是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凤阳自周景王(公元前538年)建钟离城起,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随淮河而兴起,曾作为河运要道,是有名的军事重镇,并多次作为郡、州、府的治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凤阳县,明初的都城曾建于此,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洪武七年以后设凤阳府,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临淮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清同治年间在淮河水面设关收税,始称临淮关。

在凤阳县城有古人遗留的中都城、鼓楼、龙兴寺及钟楼遗址:濠梁观鱼台、钟离古城、钟子期墓,附近有明皇陵、小岗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凤阳还养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崔白、朱元璋、徐达、汤和等等。

1990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凤阳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1、名城特色分析

凤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五个方面分析认识其特色,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丰富优美的水系:丰富的水系、优美的自然景观。

2)独特的城市格局:双城双水的城市格局、皇城——皇陵中轴线、道路街巷等。

3)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文化文化、改革文化等。

4)浓郁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 2、名城核心要素

凤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把握三方面的特点:“水、山、人、城” 1)“水”——深厚的水文化

凤阳的水文化包括以水为特色的自然环境及水运与水利文化两个方面。 2)“山”——连续的山体

凤阳的山与水文化相对应,山为阳,水为阴,阴阳相济,体现了皇城的风水。 3)“人”——众多的历史名人

凤阳的文化名人与军事名人都十分众多,孕育了名人文化等。 4)“城”——辉煌的文化古城

文化内涵上的古城,意指凤阳特有的明文化、民俗文化等等。物质形态上的

42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古城,主要指独特的城市格局,包括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重点是举世无双的一圆一方的双城,遗迹鼓楼、明皇陵等等。

三、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1、近年来名城保护工作成绩

凤阳近年来在名城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1)古城的格局和风貌基本得到保持。

2)文革后,一批文物古迹得到抢救、维修、恢复。

3)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相关规划法规文件。 2、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

1)建设性破坏,导致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色的丧失。 2)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工作任务艰巨。 3)城市总体风貌塑造不够,名城文化内涵显现不够。 4)名城保护技术、管理工作尚待提高。 3、对问题的分析 1)保护概念落后

2)旧城改造方法上的“简单化” 3)房地产开发过度“聚焦”于旧城

4)旧城居住区大量住房得不到合理的保护更新 5)规划编制、管理存在不足

四、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

1)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扬”的方针 2)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 3)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 4)名城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5)遵循真实性原则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

五、名城保护规划框架

凤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框架是在概括提炼凤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名城保护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多方面、多层次、整体性地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也是凤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

凤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考虑“一个核心、五个方面、三个层次”,以中都城为核心,覆盖市区范围,综合考虑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五个方面,按照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以“皇城——皇陵”中轴线为轴,以城墙遗址绿化带、环城河为

43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骨干,连接各风景名胜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形成保护性绿化网络,充分发挥河、湖、城、街交融一体的古城空间特色,重点挖掘、展示凤阳的优秀文化遗产,形成“轴、线、片、点”的空间保护网络。

凤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具体内容分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历史街区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修整展示和利用五大部分。

六、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1、 城市整体层次保护措施

通过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的协调,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措施。

1)人口调整

疏散旧城区的人口,降低旧城过高的人口密度是名城保护的重要措施。规划要求引导大规模的现代住宅、商业等建设向新区转移,新区建设吸引古城区人口外迁,为旧城改造减压,为新旧城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保证。

2)用地布局调整

城市建设以及府城城区用地的调整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协调。具体措施为:

①重点发展新区,然后改造旧区。

②控制旧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建筑密度,外迁旧城区工业。

③进行局部用地调整,重点是对于在文物、历史古迹和风景区环境保护范围内有碍观瞻、影响环境的用地、建筑,应制订规划,逐步清理拆除,非法占用土地应及早退出。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①在中都城以外构筑有效的过境交通干路,避免过境穿越老城区。同时采用增加支路网密度,加强交通管制等措施,为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提供基础条件。

②道路交通规划同时兼顾旅游交通的要求,考虑旅游路线的组织、旅游氛围创造。

③对重点保护地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应尊重原有交通方式与特征,维持原有道路格局、街巷尺度和道路路面铺砌方式。

④道路的规划设计注意城市景观的创造。例如,规划在中都城以南建设文化广场。

2、古城格局的保护

古城格局保护的重点是府城区,规划从府城的双城格局、中都城中轴线、河

44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湖水系和道路街巷四个方面体现对古城格局的保护。

1)河湖水系

保护由中都城、府城的环城水系河湖水系及其周边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结合。

2)独特的双城双环城水面

保护中都城、府城三城双城双水构造,建设双城轮廓绿化带。

凤阳中都城城墙,气势雄伟、格局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今城墙虽毁,遗迹尚存,规划拟通过绿化带将轮廓勾勒出来,对于已毁的地段,利用现存的道路街巷,建设现代林荫大道,用绿带等形式连贯起来,,结合公共绿地建设给予保护。此外南城门遗址作为重要的历史节点,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标志物,列入古都的保护网络。

3)旧城中轴线

保护由“皇城——皇陵”组成的中轴线。

中都城以南地区,沿街建筑应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在高度、体量、形式风格上尽量对称布局,强化轴线效果,烘托中都城的气势,沿街建筑在30米纵深内,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中都城地区,应该统一规划建设,轴线两侧的建筑,其形式、风格应与整个城市地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地下遗址,拟仿南京明故宫遗址处理办法,挖掘基础、保留遗址,中间辟成文化广场,两侧建筑的体量不宜太大,风格与古城风貌相协调。

4)道路街巷

保护府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骨架和街巷格局。

凤阳古城的道路是与明北京城格局类似,以此为对称展开的棋盘式路网,其格局尚存,规划结合现状道路予以保留。

3、城市建筑环境的保护

城市建筑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风格和色彩的保护。 1)建筑高度控制

控制府城区的建筑高度和体量,保护城市空间轮廊和城市传统风貌特色。采取分层控制建筑高度的方式,建立三个层次的保护圈。

第一层次: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此范围内维持现存保护对象的建筑高度,对不符合高度控制要求的建筑应限期拆除或改造,不得新建与保护对象无关的任何建筑。

第二层次: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街区的风貌协调区以及历史轴线两侧50米范围。此范围内新建建筑的高度应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原则上不得破坏保护对象的空间环境,并满足主要观赏点的视觉保护要求。沿街的商业用

45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房、公共建筑高度控制在十六米以下;本地段的住宅一般为三~四层,公建控制在十二米以下。

第三层次:中都城至鼓楼的视线走廊,此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应严格控制高层建筑。中都城周边一个街区的建筑高度,中都城的南侧广场周边建筑不得超过9米。府城区其他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5米,但体育建筑和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构筑物可酌情放宽范围。

2)建筑风格和色彩的保护

结合旧城中轴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建设,继承和发扬具有凤阳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新建建筑的色彩要与古城风貌相协调,造型要简洁明块,体现地方特色,探讨运用传统手法,体现轻巧、古朴、自然的风格。

七、历史街区的保护

规划重点划定鼓楼历史街区,并划定其保护区范围和风貌协调区。保护区是由历史性建构筑物组成的主要景观地区,风貌协调区是保护区外为确保风貌协调的次要地区。对历史街区的建筑管理,在保护区内以修理和修景为主,风貌协调区内以控制为主,辅以部分修景。

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是“首先要维持并发扬它的使用功能,保持活力,促进繁荣;第二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要保存真实历史遗存,严禁仿古造假”。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首先是保护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外观可以按历史风貌保护整修,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其次要采取逐步整治的做法,切忌大拆大建。这涉及到: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道格局保护,基础设施的改造,街区建筑的保护,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等方面。

鼓楼历史街区是府城的古老商埠,商业集中,现在可见部分明清街巷风貌,应重点保护改造,发掘其历史内涵,以旅游业为龙头,吸引人流,引导其街区功能由单一的居住向旅游、商业、居住的混合体发展。

保护区范围:鼓楼周边的片区。

风貌协调区范围:保护区至周围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区域。

保护措施:改变现有沿街店面及民居,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街头三条主要的临街房屋按民居风貌修复;在鼓楼历史街区不建高楼,建筑的高度不超过九米,保持原明清风貌。

八、文物古迹的保护

重点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地下文物保护两个方面完善文物古迹的保护。

46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1、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建设应与文物建筑的风格,环境相协调,禁止任何有碍观瞻和破坏环境的建设活动。对市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定级而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也要积极做好保护工作。

2、地下文物保护

严格保护地下和水下的古生物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居址、古作坊遗址、古寺庙遗址、古桥梁、古河道、古街道、古涵闸、古水井、古窑址、古窖藏及零散文物等文物古迹。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当地特有的传统文艺、传统工艺、传统产业及民风民俗等口述及其他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凤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凤阳花鼓、花鼓戏、花鼓灯、凤画、洪武宴等等。

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利用,鼓励社会力量对流散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扶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有关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文化、经贸等有关部门应当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和民间手艺的整理和研究,保护、利用和发展传统工艺。

十、历史文化遗存的修整、展示和利用规划

针对凤阳历史特点和现状实际,凤阳历史文化名城应展现出来的内容不应仅限于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历史遗产,还应研究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的重大经济文化成就、重要人物、历史事件、重要历史地点和场所等等。通过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建立博物馆系列、建立标志物系列等方法重点展示优秀历史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1、文物古迹的修复

重视旧城中的历史文化积累,揭示隐形文化的内涵,结合旧城改造和环境建设,进一步修复一批有特色的文物古迹,在旧城改造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景观,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氛。对于近期内修复有困难的古迹、遗址,先设立文物保护标志,保留其用地,留待今后实现。

2、建立博物馆系列

结合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建立广泛的博物馆系列,运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真实

47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生动地反映和再现凤阳的历史和文化。如反映古代、近现代水运、水利成就的淮河博物馆,反映地方民风民俗的凤阳民俗博物馆,反映凤阳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城市建设、地域文化的城市史博物馆等等。

3、建立标志物系列

对于无法恢复的古文化遗址、重要的建筑遗址、城墙城门遗址等,可用立标志物的方法加以展示,通过简要的文字或图示,将文物古迹的概况、格局介绍给后人。

在重要广场、窗口地区、重要风景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地等处设立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雕塑,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氛围和艺术性,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4、近期修整保护设想 建议近期整治保护的重点为:

①结合中都城的开发建设,改善两侧的环境,加强周边的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保护,发掘、展示名城的文化内涵。

②抢救保护部分濒危文物保护单位。例如:钟楼遗址等。

③整治“皇城——皇陵”中轴线地区,强化古城格局,弘扬古城文化。

十一中都城评价及开发意见

(一)、中都城的规划建设

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后,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决定在自已的家乡临濠(后改为凤阳)营建中都,如“京师之制”。他从全国调集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等约“百万之众”,动用了全国范围的物资,耗费了难以计算的钱财,至洪武8年(公元1375年)下诏罢建,先后六年之久,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中都城的城址比较理想,它在江淮丘陵地上,原临濠城旁,朱元璋出家,葬父母处附近,恰能找到这块依山面濠(濠水)的高亢之地建皇城,而又能以皇城为中心使外城均匀地伸展到淮河、濠河、龙子河三水之畔,实在是巧妙而得体。皇城的位置比较符合我国风水术的要求,它背靠凤凰山,且左右有日精(九华)、月华(蚂蚁)两相拱卫,东有濠水两条相聚入淮是为“青龙”(左青龙),右有鲁山、焦山相连是为“白虎”(右白虎)。南向青山是为“朝山”,而朱元璋父母亲的坟丘在朝山之下,形成“香炉”(一般古代寺庙等重要建筑选址都要求面对香炉峰),确是一方“风水宝地”。

中都城的布局十分宏伟规整。由于该城是“平地起家”,没有其它都建设中的现状建筑、大山、湖泊、河流的限制,有条件按照“王城”的模式有计划的进行,所以它在规划指导思想上全面遵循了《周礼》中关于“国都”的建筑,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径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方九里在诸侯割据的时代尚可,而对统一海内的大明王朝就远远不能适应了。中都外城的规模扩大到方园60余华里(实测为30365公尺)之多。皇城禁垣周15余

48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里,皇城周7里多。外城南至独山河上游,北至现津浦铁路的门台子火车站(门台子---名即因该处为外城城门遗址之故),东至独山,西至凤凰咀月华山一带。其范围之大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皇城则位于凤凰山南侧的坡地上,枕山向阳,地势高亢。皇城的禁垣北以万岁山为屏,向东、西、南三面均较皇城拓展两华里左右。外城的东、西、南、北四方城墙各开三门,规划了十二座城门(罢建时完成九座)。整个城市都是对称式的布局,有序的全面安排了都城的各种配套建筑:东面(左)设太庙(祖庙),西面(右)设太社稷(含社坛、稷坛两座)。东有鼓楼,西有钟楼。城南偏东有园丘(天坛),城北偏西有方丘(地坛),是依“天园地方”之说。在以皇城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午门外至端门两侧东有中书省,西有大都督府和御史台。皇城的布局更是强调中轴,对称并形成“高潮”:自午门向北沿轴线依次是内五龙桥(桥下为金水河)、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宫、玄武门。充分显示皇帝的“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在皇城的中轴两侧还分别设有文华门、文华殿(东)、武英门、武英殿(西)。东城墙开一门曰东华门,西城墙开一门曰西华门。皇城四角均有角楼。除皇城后至万岁山前为宫苑外,东、西、南三面都深凿城壕。在中都城内还营建了中都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国子监、会同馆、百万仓、卫所演武厅、校场、都察院等,在城东将独山设为观星台。并有24条大街,104处街坊。在城南朱家祖坟的基础上还大规模地营建了皇陵。在九华山坡新建了龙兴寺。在城郊的许多地段规划或营建了中山王、东瓯王、武定侯、临江侯、凤翔侯、六安侯、江夏侯等功臣府第。淮河以南,龙子河以东、濠河以西、翔圣山以南的土地几乎尽入中都怀抱。

(二)中都建设的豪华标准

中都城的规模是宏大的,而其营建的标准更是惊人,达到了极尽豪华奢丽的程度,如不是历经破坏,必为世之奇珍。现仅就遗留下来的遗迹和残砖、片石、碎瓦等已能窥豹一斑。

中都城的城墙建得特别高大。现存的皇城高达13.17公尺,而北京紫金城的墙高仅有7.9公尺(均不含女墙)。城墙的墙砖都有一定尺寸标准和质量要求,造砖府县地名、造砖人和时间都要刻印在砖上。目前已发现的有南京、江西、湖广等地的22府68县,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五省的部分地、市、县。墙砖砌浆是用石灰、桐油,并拌以糯米汁,至今砌层仍然牢固。

中都皇城城河修得特别宽阔,这在历代都城中是罕见的。城池虽几经破坏,现宽度仍在80—85公尺,估计当初至少在100公尺左右。北京紫金城的濠河仅宽50公尺,南京故宫的城河仅略见踪迹。

在中都皇城奉天殿(北京称太和殿)的附近散落着六座巨大的蟠龙础,估计为原奉天殿的金柱石础。呈正方形,边长各2.7公尺,面积7.3平方公尺,出地高1.1公尺,在石础面上围绕柱盘了一圈高15厘米,宽32.5厘米的蟠龙。蟠龙的础面空间还阴刻飞凤、祥云。整个石础给人以宏大、壮美之感。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金柱术础为1.6公尺见方。面积为2.5平方公尺,仅是中都柱础的三分之一,更无任何雕饰。两者相比可以想见中都建筑的精美宏丽。

中都地面上尚存的一部分汉白玉雕刻构件,可以说件件都是珍贵的艺术品。现能见到的除大殿的部分螭首滴水和金水桥望柱的柱头为园雕外,大部分是各种基座,须弥座侧面的浮雕。其图案有龙、凤、鹿、象、麒麟、牡丹、芍药、荷花、

49

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西番莲、云朵、方胜、万字等。这些图案不仅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刀工纯熟,而且都具有元未明初的艺术特色,反映中都城建筑艺术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特色。这些须弥座雕刻较集中的展现在现存午门的基座上,能够完整的保存到现在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具有研究明初建筑、文化、艺术的宝贵价值,而且生动的反映了中都城豪华的气魄。南京故宫午门和北京故宫午门与中都午门相同位置的基座相比较差距甚大:南京和北京故宫午门基座几乎全是素面青石,仅少量有些浅刻的简单花饰。不论石质和艺术水平都远远不如中都,令人联想到昔日中都的建筑是何等精美、辉煌!

中都遗址上现在已发现的硫璃瓦件不仅质量高,而且色彩也非常丰富,红、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红色中还分大红、橘红、玫瑰红,蓝色中有深蓝、天蓝、孔雀蓝等。在其它地区的宫殿建筑或建筑遗址上一般仅见红、橙、黄、绿、蓝等五种色彩,可以想见昔日中都殿宇凌空错落,屋面华丽缤纷的景象。 中都城的古建筑历经沦桑,现已毁坏殆尽,所幸鼓楼台基尚存,仍能展现中都建筑壮观的气势。其规模宏大,可称为中华鼓楼之最。台基下开三券、可通车马行人。台宽34.3公尺,长61.5公尺,面积达2千多平方公尺,高15.8公尺。而“北京鼓楼基座高尚不足4公尺,南京鼓楼基座总面积仅880平方公尺。相较中都鼓楼台基高是北京的4倍,台基面积是南京的2.5倍,高近2倍。古都西安的重要旅游点鼓楼仅高7公尺。现中都鼓楼重檐三覆的古典建筑已复原建成,基本重现了中都鼓楼的风采。对开展中都旅游是个非常可喜的起点。

综观上述建筑遗存情况,足以反映当年的中都城确实是一座豪华的、高标准的城市。其尚存的六个方面实物、实貌是其它明代都城无与化比的。我们认为可谓“中都的六个第一“。这些文物应精心保护,并在开展旅游事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对中都城的评价及旅游开发意见

对中都城的评价

中都城是一座非常符合“周礼”的城市。同时又因时值“洪武初治”,用地空旷无障,所以有条件按规划实施,使内容丰富多彩,较其它帝都更完善,更严格、更规范。如此都城实例在我国古都营建中是罕见的,被誉为我国六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都没有达到中都城的完美效果,是我国都市规划建设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正如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我国古建界泰斗单士元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凤阳中都城在我国都城建筑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翻开宋汴梁和元大都的城建史,不难发现中都城有与其相似之处,如有宫城、内城、外城三道城墙,左祖庙、右社稷等。尤其是皇城,那严格的中轴,主殿的核心地位,前殿后宫,甚至像金水河、东华门、西华门等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中都又有自己的创新,在布局上内容更丰富、更严整了。皇城居于几何中心。禁垣、外城都是规整的矩形,道路横平竖直。皇城的布局也有新的发展:东西两面的文楼武楼规模加大,并另建文华殿、武英殿。后宫设施更加庞大,包括乾、坤两宫及东西六宫。在内城的布局上把午门外至端门改为宫廷广场,两侧设千步廊及文武官署,使千步廊和官署更接近皇城。太庙和社稷坛移至内城,紧临宫廷广场两帝,这样皇家建筑更集中,皇室行政、军事等国家大事处理更方便,皇帝的祭祀更省时省事,宫廷建筑的气氛也更加紧凑、庄重、威严。它还按天象和九宫八卦在城四周分别均衡对称地布置了圜丘(天)、方丘(地)、日、月、山川五坛。这些都为后来北京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样板和先例。可以说没有中都的规划建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7c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