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1-10 04: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2011第二学期美学课复习题

第一讲:绪论

1、

近些年来中、西方美学研究各自有哪些特点?

答:近些年来,中国美学依循着四大美学流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派,实践派,和从西方康德——克罗齐一线相承的传统美学路线,偏于对美学本体论做理论化探究。并最终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当代中国美学。

其次,中国美学也受着本身古典美学的影响,在和西方美学交流的同时也吸纳了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在外观和形式方法上是物质的,而在内在的美学追求上却是精神性的。 而西方美学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按需生产的经济规律,而偏向了一些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方面。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探讨: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 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休莫、康德、一些现代美学家……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荷加斯、博克 …… 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2、就John Cage的作品“4.33”,谈谈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追求上的基本差异。 答:“4·33”作品表现的是John Cage走上台演绎了4分33秒的沉默,可是却宣称这是史上最伟大的音乐。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

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

古典音乐开创了对音乐的审美观念这一概念,刻意追求以协为美,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和旋律、和弦的和谐,在很多时候其表达的是对信仰和摒弃丑陋下的一种神化了的境界。古典音乐重形式,荣耀感和归宿感强烈,音乐是人的理想的体现,圆润协和的弦律代表了人类对统一,逻辑和思维的最高追求。同时对于对立和矛盾是不容许的,特别是宣泄个人感情和矛盾冲突是坚决反对的。

现代音乐首先体现的是环境,变形的灯光,场景,上场的主角越有感召力越好,有可能是外形的,嗓音的,或者是出人预料的场面,歌词也罢,动作也好,都要体现主角的思想和情绪,因为要充分地宣扬个性,表达心中的想法,对事物的理解,都要给人一种震撼,所以,外在的形式特别的丰富,无论听的人和表演的人都把自己的压抑和奔放都体现出来,这是个表现的群体。

今天,当我们更多的人开始热爱音乐和欣赏音乐的时候,应该带著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多元的音乐世界,分析这个问题不是让我们去选择音乐,而是音乐的深度和广度是博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审美标准,不是因为完美就不允许不完美,不是因为安静就摒弃喧闹,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太多的音乐才能满足需要。

3、就达·芬奇和杜尚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谈谈现代绘画与古典绘画在审美追求上的基本差异。

答:众所周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传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传统艺术对精致典雅美的追求。而杜尚的“蒙娜丽莎”带有几分荒诞,形式大胆。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反映了古典主义绘画崇尚典雅,庄重,沉稳,从做画布到最后完成,讲究精工细做,追求最初的那中制作工艺。大部分古典作品是室内完成的。作为记录功能的绘画,其色彩多忠实于物件本身固有色,不注重环境色。

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反映了现代绘画审美追求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标新立异,以致从根本上否定西方 绘画的写实传统,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以象征、 变形或抽象符号来折射、隐喻、暗含外部世界,表现悲观、扭曲、失落的思想或狂热、烦躁、激动的情绪。这一切都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

二者孰是孰非实难辨别,但是如果过于片面寻求形式上的否定和创新,而忽视了基本的审美情趣的需求则不能构成审美活动,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现代绘画有待于寻找到更有深意的表达方式。

4、就罗立中的《父亲》和当代中国行为艺术,谈谈你对二者的评价。

答:罗立忠的《父亲》通过对父亲的一张布满沧桑的脸的近乎真实地描画,从而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从画中我们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那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脸,他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这种艺术形式虽然表面上看是完全写实地再现,有些人会说他完全地模仿现实而不顾艺术创造,但是我觉得此种艺术形式却实在是很难得的,因为在画面布局,人物表情选择,以及瞬间固定的技艺都是艺术创造,非深厚的艺术修养不能捕捉,非心怀激烈的情感不能刻画,毕竟艺术的成功与否,在于接受,此画获得的成功足以说明一切。

当代中国的行为艺术,也是受西方行为艺术的影响,通过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行为将艺术推向人性、道德的边缘,从而表达艺术家个人意愿和诉求。在我们看到犀利哥、凤姐等成功形象在网络迅速蹿红后,也不得不注意到还有很多的行为艺术已经步入穷途,通过血腥、身体,挑战传统形式的极限,而最终大多招致众人的嘲笑和伤害,这背后隐藏着中国现代社会个人精神世界的潜在转型和寻找发泄的突破口。这还有待于行为艺术家们再次地反思以及观众的理解。

不要迷信“行为艺术”,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去判断,不要太轻信,这样可能会有点累,可我一向认为思想的独立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为了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东西而受累,我认为是值得的。

5、谈谈你对“风骚男孩”审美趣味的理解与评价。

答:“风骚男孩”指得是清华一学子全裸现江湖,打出的口号是:“不想出名,只想证明下男人是不是会一脱走红!”

这种行为是他表达内心观点和寻找外在诉求的一种途径,但是却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对学校,家庭还是他个人。

这种审美趣味体现了新生代受到网络电视等电子信息影响,在信息洪流和媒体目光下的潜在精神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走位。是很值得深思的。

表达自我没有错,但是一旦触及了道德底线,就会带来厌恶感而大大削弱美感鉴赏。所以现代行为艺术需要反思,需要更为深刻更为富有艺术的表达。

不要迷信“行为艺术”,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去判断,不要太轻信,这样可能会有点累,可我一向认为思想的独立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为了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东西而受累,我认为是值得的。

6、就教育部将在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程这项举措,谈谈你的理解。 答:开设此类课程有利有弊,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利:1、使得中国传统艺术京剧得以推广和普及,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2、有利于提升学生修养,丰富课余生活。

弊:1、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大,而京剧作为国粹,要求比较高,师资配套不一定能跟上,不是一项普及性很广的艺术,所以会增加学生负担。

2、由于开设课程的学生年龄限制,小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京剧的内涵,很容易流于

形式。

3、只学京剧,不利于其他地方戏剧的发展。各地的戏剧教学应该适度结合当地的

地方特色。

7、社会上部分人对“犀利哥”的推重反映了怎样的审美心理?

答:“犀利哥”因天涯论坛一篇帖子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之后,被网友广为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以探求其真实身份。有结果称,犀利哥实为宁波街头一名乞丐,由于复杂身世流落街头。

犀利哥的走红不排除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甚至也有一部分人是带着厌恶和攻击的情绪来炒作这件事这样。鲁迅先生很早也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或许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我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等。但是这种猎奇心态,其实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存在,凤姐走红等搞怪、低俗文化大肆传播,可以说为我们社会生活创造了一个不好的氛围。这是网络文化的泛滥和现代大众群体无目的性的一种堕落的体现。

另一方面来说,人们真正关注犀利哥的原因其实只是出于人们对乞丐身份的刻板印象和他本人潮流造型之间的巨大反差,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不是乞丐,没有人会这么关注。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这都是一种中性的出发点,不存在任何的道德伦理问题。

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有那么多网友的追捧跟踪调查,从而才确定了犀利哥原系因精神病出走的失踪人口,并最终帮助他回到了家乡。 8、就周洋“感谢门”事件,试做评述?

答:周洋“感谢门”事件即周洋得到冬奥会冠军后接受记者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周洋并没有首先感谢国家,而是感谢自己的父母;对此,被领导批评应该先感谢国家。

其实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即国家先于个人,集体先于个人。但是此处的实质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79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