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更新时间:2023-10-10 0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第一节 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

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 C=E ·T

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它们得以结合。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力中,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外地的环境限制。

怀特和柴尔德与古典进化论者一样关注的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化,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社会。他们坚持的是单线进化论的理论。 斯图尔德主张多线进化论。

塞维斯和萨林斯走中间道路,将怀特和斯图尔德的理论进行综合和调和,提出了“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并存的观点。一般进化是怀特的普遍进化,特殊进化是多线进化。

塞维斯根据社会组织复杂的程度将文化划分为五个阶段:队群、部落、酋邦、国家以及工业社会。

(五)哈里斯和拉帕波特的文化唯物论

文化唯物论是文化生态学的分支,主要倡导者是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实际是文化生态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体。1980年出版的《文化唯物论》代表了该理论的成熟。

马文·哈里斯认为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都有其客观现实的基础。任何采取神秘主义态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拉帕波特,文化唯物论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他分析焦点不再是进化本身,转向了用特定文化中特殊因素的适应或系统维护功能来解释这些因素的存在。即把兴趣从环境如何刺激(或阻止)社会和文化形

态的发展这个问题,转到了社会和文化形态如何维持与环境的既存关系的方式。

(六)新进化论要点

新进行论和古典进化论都强调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新进化论也拥有一些超越古典进化论的理论创见和方法创新: (1)新进化论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概念和方法。

(2)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而新进化论的角度更广,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

(3)在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坚持单线进化,而新进化论同时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性和特殊性。

(4)在研究方法上,新进化论不再受限于古典进化论那种过于抽象、过于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倾向,开始重视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事实上,由于结构功能学派田野工作方法的影响,具体的、整体的民族志研究已成为新进化论研究的基础。

二、结构主义

(一)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创见

他部分吸收了“结构”的思想,但其关注点不是经验的社会结构,是人类的思维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结构的理论创见分以下几点:

(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

(2)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3)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4)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型。

(5)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与经验现象同构的是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同心性。

(二)发现文化的深层结构 结构分析的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将社会结构模式划分为:

有意识模式、无意识模式、机械式模式、统计学模式 有意识模式:也称“家乡式”,是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当地社会的认识向向人类学家提供的情况。

无意识模式:是指人类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当地人也没有意识到的真正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民一般所能认识到的社会现象只是浅层的结构,并不是社会的真正结构。社会的真正结构是人们所不能认识到的,需要人类学家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发现的深层模式。

结构层次的转换:

把人类学者和他们的田野工作经历当作民族志实验的焦点和阐述的中心;对文本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并讲究艺术性;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三、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一)人类学的重构特点与趋势

特点:不再简单地区分“我们”和“他们”,或者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不再恪守“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分法。 多点(multisites)田野工作 “空间反思”

趋势:对全球化和地方的研究,生物学与文化的研究

(二)人类学的哲学根基

哲学思潮对人类学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

进步论(progressivism)、原始论(primitivism),德国理想主义(idealism)自然法则论(natural law)等。人类学与哲学的关系十分紧密。

三组根本性问题: (1)文化与人性; (2)个体与群体; (3)科学与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6z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