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校长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12 08: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的工作汇报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院长 方潜生

(2012年12月17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全国高校设臵评议委员会各位专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是我们几代建院人的梦想!

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专家再次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汇报学校更名大学工作,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发展概况

我校始建于1958年,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977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分校名义恢复招收本科生。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998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被列为安徽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被列为国家

- 1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近年来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现有土木工程、建筑与规划等14个教学系(院),5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艺、文、法、经等7大学科门类。学校以工、管、理为主要学科,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二、学校更名大学必要性

(一)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是服务我省?三个强省?建设的需要

2011年,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业宜居的生态强省?的奋斗目标,对建筑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建筑业已不再是单一的建筑活动,其内涵和范畴不断拓展,不仅涵盖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建筑管理等方面,而且已形成与能源、环境、交通、文化等多个行业交叉融合的大系统,并且肩负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建设?三个强省?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多领域的技术支持,以及大量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我省建筑业现状来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行业竞争力不强。因此,建设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尤为迫切。

我校更名为大学,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进一步增强学校科技

- 2 -

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三个强省?和美好安徽建设。

(二)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是加速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需要

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然而,2010年我省城镇化率仅为4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超过50%,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强调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规划为先导。这对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不局限于城镇物质设施建设,而是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产业集聚、设施构建等组成的结构庞大的系统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支集规划设计、土木建筑、节能环保、城市管理、建筑材料等学科专业人才的高水平科技队伍。

我校主干和特色学科主要集中在与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培养了一批城镇化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学校依托?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在新型城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并积极服务全省城镇化建设。为加速我省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学校与省住建厅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村镇规划员?培训工作,为全省1200多个乡镇培养规划人才,

- 3 -

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为全省20多个县、400多个乡(镇)、100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编制总体规划,为全省城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面对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我校无论在人才培养上,还是在科技支撑上,都还难以满足我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新要求。

因此,将我校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可以为加速安徽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可以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是加速推进我省城镇化发展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是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教强省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全省107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33所,而冠名?大学?的高校仅有11所(省属9所),仅占全省高校总数的10.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而且,理工类本科院校比例明显偏低,冠名?大学?的理工类高校仅3所,分别以煤炭、冶金、机电等学科为特色,难以满足我省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对人才、科技的需求,迫切需要建设一所土建类学科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多科性大学。

我校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和较强的办学实力,发展态势强劲。我校更名

- 4 -

为安徽建筑大学,对优化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提升办学层次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是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大土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凝聚学科队伍,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走内涵与特色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发展道路。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工、管、理等三大学科门类为主,土木建筑、环境能源、材料化学、机械电子、管理经济等学科专业群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格局。

我校现有校名已不能准确反映学校的学科内涵和办学水平。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科专业领域,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吸引高层次人才,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有利于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更好地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将为我省?三个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

三、学校更名大学可行性

学校已经具备了《普通本科学校设臵暂行规定》中规定的设臵?大学?的条件。

- 5 -

(一)办学规模

我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508人,其中本科生14690人,硕士研究生818人,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5.27%。

(二)学科与专业

学校现有50个本科专业,分属工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和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以工学、管理学、理学为主要学科。3个主要学科门类中分别有29个、9个和7个本科专业,分别覆盖11个、3个和5个一级学科。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6个土建类本科专业全部通过国家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学科专业特色鲜明。

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校经教育厅批准,自2004年开始与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计划单列,在我校全过程培养,至今已有6届硕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我校被列为安徽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学科,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撑学科。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我校积极鼓励学术骨干参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培养,目前已有12名学术骨干被聘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博士生导师。学校现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城乡规划学、市政工程、材料学、化学、环境

- 6 -

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10人,生师比为17.04︰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3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15人(正教授10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7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9.67%,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76%。有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50多人。具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筑师等注册资质的教师150多人。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拔尖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四)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秉承?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近几年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3项,实现了8个类别的全覆盖;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校牢固树立工程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在挑战

- 7 -

杯、机器人大赛、全国智能建筑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各类表彰450多项。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肯定和高度评价。我校本科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接近我省一本控制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学校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

(五)科研水平

我校坚持科研兴校,在建设完善传统优势学科科研平台的同时,新建了多个新兴、交叉学科科研平台和研发基地。现有1个?建筑健康监测与灾害预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等8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6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20项;年均科研经费4600多万元、科技服务经费8800多万元。近5年,我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今年又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公示);省部级科研奖励28项。我校475篇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获得授权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1项。

(六)基础设施

现有土地面积102.07万平方米,生均65.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09万平方米,生均31.65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

- 8 -

政用房建筑面积32.56万平方米,生均21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5亿元,生均9972元。图书馆藏书130多万册,生均图书83.86册,另有电子图书150多万册。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教学实验室(中心)能满足所有专业教学实验需要;校内外建有196个教学实践、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基地,能满足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需要。

(七)办学经费

省财政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1年学校生均财政拨款8000元,自2012年起,生均财政拨款超过12000元,保证了学校教育事业经费逐年快速增长,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八)领导班子

学校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生导师3人,均符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高校领导任职条件要求。领导班子熟悉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领导管理能力。

四、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一)构建以?大土建?为核心的学科专业体系,致力于培养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高层次建设人才

学校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依托五大学科专业群,不断强化学科专业的?大土建?特色。在非土建

- 9 -

类专业教育中融入土建类知识,形成专业特色,赋予学生服务建设行业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人才特色化培养。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办学50多年来,培养了7万余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我省建设系统中,70%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毕业于我校,有15名毕业生荣获?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占全省1/3以上),我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我省建筑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特色领域科学研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五个领域,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实力较强的学术团队。

在节能环保领域,依托?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住宅产业化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编制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积极服务地方节能建设,为合肥、铜陵等城市争取可再生能源应用中央财政资金6.1 亿元。同时,学校积极开展节约型校园研究,在安徽省高校率先建设节能监管平台,学校被批准为节约型公共机构节能国家

- 10 -

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促进增收节支和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臵资源,着力提高保障水平。

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开拓创新、科学决策、引领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严格执行科学、民主、依法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实现更名大学,寄托着全体建院人的执着和期盼。更名大学不是努力的休止符,而是奋斗的新起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必将为我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按照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继续开展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大学!

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给予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谢谢!

- 1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6p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