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1-29 05: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

1.广义的文化:即“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2.新石器时代:在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除此之外,农业、养畜业和陶器制作也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3.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对社会及宇宙万物作出解释,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4.《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所著的今文经学著作,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三统”循环等学说,从而构建起天人一统图式,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饕餮纹:青铜器的一种纹饰,代表了重组变形法则,饕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物组成,最常见的是由两夔龙组成,通过不断地创造,这种纹饰有多种动物拼组的饕餮变成了具有独立整体风格的饕餮。

6、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也称“小文化”。

7、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8、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 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

9、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主要内容有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它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至周代结合政权的分封制而完备起来,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为以宗族为范围的族权统治,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很大。

10、家国同构:指家族、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权力结构、伦常原则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影。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1、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时期的新的综合。他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并成为元明清三朝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及东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2、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13、黄老之学:是指由老学和黄帝崇拜结合而形成的学派,实质上是道家的一种政治哲学,它形成于战国后期,在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治实践中获得了成功,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在政治上衰败。 14、今古文之争:汉武帝以后,经学内部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之分。

今文经是指流传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写为定本。古文经是鲁共王、河间献王等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用古籀文写成。今古文经在篇章、内容、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等方面都有重大分歧,称为今古文之争。

15.“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16、“游目”: 是中国陶器、瓷器、绘画、园林等遵循的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即画面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呈现

为一个整体。人们在观赏图案时,注意力随着图案而“步步移、面面观”,无始无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能够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1

17、书院:唐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1)。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真正建立起书院制度是在宋代,书院的活动内容有三:一是藏书,二是供祀,三是讲学。(2)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1): 二、简答: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人类现象。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

区别:1.所涵盖的历史内容有差异: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凡是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2.所表达的意思侧重点不同:文化侧重“化”,“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含有侵润、普及、进化的宽缓意蕴;文明侧重“明”,“明”是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含有光明、照亮、进步的强烈色彩。

3.所蕴含的内涵不同:文化多指精神创造活动及结果,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2、儒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天人合一:是儒家在天人关系上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天人协调,完成人道,以实现天道,达到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内圣外王:内圣是指内在人格的完善,注重道德修养,内在超越。外王是要治国平天下,注重入世用世,经世致用。 3.三纲五常: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三种最重要的伦理关系是三纲;人际关系的和谐要靠道德来维系,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是五常。

4.神道设教:儒学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又认为宗教信仰对教化百姓有帮助,所以要神道设教。 3、夏商周三代文化各有什么文化特点? 1.夏代是尊命文化。

2.商代是崇尚鬼神的崇神文化,也称神本文化,是鬼神观念盛行的社会。 3.周代是尊礼文化,确立宗法制并“制礼作乐”,进行文化维新。也称人本文化。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迟滞不前?

1.经济剥削使社会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进步十分艰难。

2.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3.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成长。 5、为什么说宋明理学具有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是吸取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

2.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朱熹有“豁然贯通”之说,陆象山“多类扬眉瞬目之机”,王阳明则明言“本体功夫,一悟透尽”。他们极力提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半日读书,半日坐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色彩。

3.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 6、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

1.物态文化层

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层

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它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

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

2

7、道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2.道教有一个庞大的神仙谱系。他们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 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4.道教的修炼方法主要有两大系统即丹鼎派和符箓派。 8、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9、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2.经济基础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对人身控制严密。

10.明清时期在图书典籍方面编纂方面有哪些重大贡献?

1.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明清两代皇帝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中国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了整理、汇编,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2.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雍正时又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成书,这部书将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成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全书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3.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康熙年间编撰大型字典《康熙字典》,这是世界上最早、字数最多的字典。

4.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清代乾隆年间还完成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此书历时十年,收录有3503种,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这些工作应该说是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大总结。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在此一阶段都创作出包蕴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如印度的《吠陀》、《佛经》,希伯来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希腊的《形而上学》等。

2.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撰、修订《易》、《书》、《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3.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12.简述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a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较之兄终弟及制,其优点在于定分,即权力早已有所归宿,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按照周制,西周四个等级的统治者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继承统治地位;

b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由周王室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受封为地方邦国的诸侯并非完全独立,周天子与他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分封制的目的是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c宗庙祭祀制,是按照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的法则来尊祖敬宗的一种为达到维护宗主团结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并有发展

3

之势。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 13.简述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 a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

b定车宽以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一车可通行全国,是为“车同轨”;

c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结束战国时各国货币、度量衡标准制度混乱的局面,是为“度同制”; d“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是为“行同伦”;

e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粉碎地区壁垒,统一政令、军令,开发边境地区,传播中原文化,是为“地同域”。 14、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一)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 (二)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三)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上。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

(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2)高山、戈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成长。 (3)欧洲文化、南亚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15、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如:甲骨文中“男”从力从田,力字象形古代的农具“耒”,显然,男字所示乃男子与农耕的关系。说明当社会进入农业时代之后,由于体力的原因男子的地位日渐提高。而“女”字甲骨文极像一跽跪之人形,古人造“女”字之所以要突出描画其跽跪之姿,正是要强调其操持家务的特点。“男”、“女”二字的构形除了反映当时分工的社会现实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表明了其依附于男子的卑贱地位。

再如:“夫”字形像一位头插一簪的成年的成年男子,他下面站立,威风凛凛。“妇”字形像一个长跪女子手持扫帚,表明其服侍丈夫、操持家务的身份,与夫字形成了鲜明对照。显然夫妇两字从造字之初就决定了男女双方在地位上的差异。 再如:上古时代,表示“牛、马、羊”的词语很多,那是畜牧业时代的反映。“网络、电子、光缆”等词语的出现,却是现代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再如:

“土”字甲骨文中作“ ”,是初民在观念上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堆土为“神”,向它祭祀的情形,这是后来“社”的本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土地的崇拜情结。 “祖”字古作“且”,实际上是男根的象形,是原始人生殖崇拜的表现。周代末“且”加“示”旁,则祖字所代表的祖先崇拜的内容就更加明确了。

再如:“姓”从女从生会意。“生”字本“象草木生出土上”,此处表示人的出生;从女则表示人生之所由,是血统的标记,而且字形与字义相契合。显然,古人造此“姓”之时,表达的是孩子的血统是由母亲决定的这样一种意识观念。

再如:“婚”字从女从昏,“昏”在甲骨文的造字意义是“太阳西下”。《说文·日部》说:“昏,日冥也”。结合《周礼》规定的“娶妇以昏时”,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的“洞房花烛”并不是个浪漫与快乐的所在,而是先民“抢婚”风俗的痕迹。“娶”字也是这样的意思,“从耳从又”的“取”字本是古代打仗抓住俘虏或杀死敌人割下左耳用来记功的一种制度(甲骨文中“又”即手),本义当为“以武力获得”,所以从“娶”字的字形字义分析,无非是“抢个老婆”而已,并无什么情义可言。它只是当时以战争手段得妇的一种“抢婚”风俗制度。如周幽王伐有褒而娶褒姒,晋献公伐骊戎而得骊姬都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实证。(以上只是举例,任何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都得5分) 三、论述:

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1.传统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形成伦理型范式。宗法关系、宗法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之中,并深远地影响着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家国一体,父权与君权相结合的政治结构,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亲亲为基础,以君王国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下,在统一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的时候,中国文化仍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它的正价值还有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等;它的负价值是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盲目排外心理等等。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它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4

等;它的负价值是:在伦理政治的限制之下,人们固着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个人的一般要求,易于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被动性格,人们大多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等。

3.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薄弱。 2、分析儒道两家学派的异同及儒道互补的原因。 (一)儒道之异:

1.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2.儒家讲究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3.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4.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5.儒道在外在特征、人生态度、政治取向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如儒家阳刚,道家阴柔;儒家进取,道家退守,儒家倾心于庙堂,道家钟情于山林,等等。 (二)儒道相通:

1.在天人关系上,儒家主张“天人 合一”;道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 2.儒家在困境中,选择“独善”安 置身心;道家提倡“无为”,绝对超越 世俗。

3.儒道都不以物欲为齿,儒家信仰谋道不谋食、重义轻利、安贫乐道;道家则提倡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4.儒道都重视道德修养,儒家要克己复礼,正心诚意修齐治平;道家则主张“修道”、“积德”,不以物累形,以保全人的本性。

(三)原因1.儒道之所以互补,是因为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框架和价值系统,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推动者民族精神的演进,从而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儒道之所以互补,不仅在于两家的不同之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连结两家,使其能相互贯通的,恰好是他们的一致之处。

3、试述道教的信仰特征。

(一)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所说的“道”出自老子《道德经》,但在道士眼里,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宇宙、阴阳、四时、万物都是由道化生。与“道”并提的是“德,”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故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他们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因之而生”,五行因之而成。不管是谁,只要认真修道养德,都可以得道成仙。因此,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三)道教有一个庞大的神仙谱系。他们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 一是;“玉清元始天尊”即天宝君。他手持“圆珠”,象征“洪元”。 二是:“上清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他手持“八卦图”,象征“混元”。 三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

道教还有玉皇大帝等四个帝王,风雨雷电、土地、灶君、门神、财神等大大小小的众神;传说中道教有八位俗胎凡子修炼成仙,这就是道教八仙——铁拐李、钟离汉(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此外,道教供奉的仙还有各种天仙、地仙、尸解仙、日月五星、二十八宿诸星、北斗星、四方之神、各种守护神、行业神、功能神等等,形成一个庞大的神仙系统。历史上的圣哲贤才和中孝英烈,如关羽、岳飞等,后来也成为道教奉祀的神灵。

(三)道教的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长生久视;道教相信人生只是一个有限的时间过程,却要想方设法使自已长寿。“长生”就是高寿,年龄大视力却很好就是“久视”,才是健康的长寿者。而真正的长寿者是对道的体悟,正如老子所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得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全性葆真:就是永远保持自已的天性,做“赤子”、“婴儿”类的真人。道教认为,得道之人,不是权势、地位显赫之人,而是“赤子”、“婴儿”类的真人。他们无知、无为,真正处于纯真、朴实、自然的状态,却不被外物所伤害。

(四)道教的修炼方法

不同的道派有不同的修炼方法,其中主要有两大系统。

1.丹鼎派、全真派认为通过服用外丹(经过烧制的丸药)和炼养内丹,即可达到长生久视、全性葆真之目的。炼养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6m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