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26 11: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

外文题目:An Analysis on the Strategies of Non-performing

Asset of Commercial Bank

1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ii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iii

摘要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由之引起的金融动荡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究其原因,威胁银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脆弱的银行体系是爆发此次危机的根源。尽管我国和国外银行由于经营模式不同,此次金融危机并未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直接冲击。但是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联动性已成事实。所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应该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出发,针对我国银行业现有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种种缺陷,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彻底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的原因。在处置对策方面,不仅要吸取国外混业经营模式的教训,还要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来努力防范和化解本国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处置对策,防控措施

iv

单位:亿元、百分比 时间 项目 不良贷款余额 其中:次级类贷款 可疑类贷款 损失类贷款 不良贷款率 其中:次级类贷款 可疑类贷款 损失类贷款 贷款损失准备 拨备覆盖率 2010年 四季度 4336 1619 2052 664 1.1% 0.4% 0.5% 0.2% 9438 217.7% 一季度 4333 1665 2004 663 1.1% 0.4% 0.5% 0.2% 9973 230.2% 二季度 4229 1663 1910 656 1.0% 0.4% 0.5% 0.2% 10526 248.9% 2011年 三季度 4078 1536 1867 675 0.9% 0.4% 0.4% 0.2% 11038 270.7% 四季度 4279 1725 1883 670 1.0% 0.4% 0.4% 0.2% 11898 278.1% 而根据中国银监会最近公布的2011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的信用风险指标中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继续呈小幅下降。其中,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均呈现稳定持平态势。

表3: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单位:亿元、百分比

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559 亿元,比 2010 年初减少132 亿元,不良贷款率 1.7%,比2010年

4

第四季度下降 0.30%。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2996亿元,比年初减少 104亿元,不良贷款率 1.1%,比年初下降 0.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 亿元,比年初增加11 亿元,不良贷款率 0.6%,比年初下降 0.1%。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39 亿元,比年初增加6 亿元,不良贷款率0.8%,比年初上升 0.1 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41 亿元,比年初增加 42 亿元,不良贷款率1.6%,比年初下降 0.2%。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比年初减少9亿元,不良贷款率 1.03%,比年初降低0.19% (二) 不良贷款所呈现的特点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微观特点

(1)不良贷款余额从 2003 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在 2005年到 2007 年间减少的数量不明显,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但在随后的几年中,下降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漫延开来,银行信用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商业银行顶着巨大的压力,不良贷款余额保持一种下降的趋势,实属不易。

(2)不良贷款率从 2003 年以来一直在递减。这说明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不断增大,不良贷款的数量并没有随着贷款的数量在不断扩大。

(3)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同时,还应看到背后存在的问题。尽管不良贷款的余额保持递减的趋势,但应看到不良贷款的数量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的数量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非常高,这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4)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的结构问题也不容忽视,从表一中可以发现,不良贷款中的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并不是一直保持递减的趋势,而是在有些年份出现反弹上升的趋势。

从证监会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0 年2 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4549 亿元,比年初减少424 亿元; 不良贷款率 1.30%,比年初下降 0.28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继续保持“双降”,这也是当今我国银行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这个令业界骄傲的数据背后,其实掩盖了不良贷款“名降实增”的真相。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剥离”是银行贷款质量得到改善的最直接原因。农业银行的财务重组案例尤为明显。2008 年,农业银行剥离了 8157 亿元不良资产,从而令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减少 7082 亿元,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从6.17% 下降到 2.42% 。根据相关数据计算,2003 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共剥离或冲销的不良贷款数额高达 1. 85 万亿元。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截至2010 年第2 季度末,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则分别高

5

达2.3万亿元和6.24%。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压力日益明显,但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下行周期。如果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这可能导致目前的“隐性”不良贷款在未来2年至3年内的某个时候集“显性化”。再考虑到 2009 年以来 15 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有相当大比例投放到了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产能过剩企业及房地产市场,经济波动给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数额很难乐观。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特点

我国不良贷款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不良贷款来自于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有很多已经停产或倒闭,尤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倒闭,而银行资产随之形成不良。由于银行本身没有完整的贷款体系,加上法律尚不完善也导致许多贷款甚至没有贷款合同。再加上部分贷款由于时间过长,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甚至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流失而形成不良资产等。

不良贷款的不断积累对贷款的债权人——银行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庞大的银 行不良贷款,使得银行的资产总体质量水平下降,银行信贷风险上升。大量贷款的无法收回使得银行一方面贷款本息无法收回,另一方面,还要负担储蓄存款的利息。这样势必造成银行经营效益下降,甚至亏损。纵观各国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可以明显发现,伴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不断上升,银行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

由于国有或集体企业所占用银行资金的比重较大,所以,银行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导致银行流动能力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随着这种情况继续恶化,银行就会面临被挤兑的风险。用银行资本与银行存款的比率代表银行的流动能力,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不断增加,国有银行的流动能力也不断下降。

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 商业银行外部原因及问题 1. 市场经济外在环境因素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间,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银行和

6

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例如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造成企业总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对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在商业银行机制逐步完善的今天,这些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存量的不良贷款仍然困扰着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

2. 法制监控力度不强

我国现行法律监控软弱,不能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应该是维护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外部强制力量,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这种外部的强制力量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成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保护伞”,社会信用观念淡薄的趋势得不到强有力的纠正,违约贷款长期以来缺乏刚性约束。目前虽然各种经济、金融法法规大量相继出台,并付诸实施,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人员责任心不强,以及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金融诉讼法律依然缺乏强有力的保障,阻碍了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存量的盘活,降低了资产的质量和盈利水平。日前,我国涉及银行的经济纠纷案件逐年递增,而实际结案或者能够执行案件在逐年下降。“执行难”问题已成为我国司法领域的一大顽疾。 3. 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作为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由于监管体系缺陷以及经验的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培育,而金融监管力度不够。央行各监管部门的职能由于缺乏界定的协调,造成一些监管职能的重复或遗漏,监管效率低。此外,央行在监管中,存在着对机构市场准入要求不严、日常监管不及时且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不注重风险监管等倾向。由于中央银行监管不力,不能及时纠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薄弱、贷款管理不严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不良贷款不断的积累和发展日趋严重的现象。

4. 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金融信用本质上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企)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是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许多人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关

7

念淡薄,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资料显示,在近几年全国金融交易活动中,由于各种失信行为尤其是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债务,造成的银行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800 亿元。

(二) 商业银行自身内因及缺陷

商业银行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难以使信贷资金按照应有规律运作。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讲,有偿性和偿还性归结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就是“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这也是信贷资金使用的“三性”原则。以贷款的“三性”为基础,具体到贷款的操作就是发放贷款的“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必须的过程。笔者以此为基础分析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不足,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1. 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存在缺陷

从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看,银行内部权责体系混乱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重贷轻管”现象非常普遍,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市场,及时发现贷款企业经营状况,难以建立有效的贷后退出机制。“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存在无效抵押和担保的状况。有的贷款期限较长,但部分贷款档案资料严重短缺,有些逾期贷款已经丧失诉讼时效,给后来的追收造成很大困难。由于银行本身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使银行在不良贷款的保全、回收等环节上失去了机会,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导致不良贷款的累积。

另外,金融机构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银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难以形成科学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造成贷款清收不及时,形成风险贷款,最终导致不良贷款。 2. 银行管理体制反应滞后

从经营思路来看,过去不少商业银行把抓存款作为工作的第一重点,各项奖金均与存款挂钩,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信贷业务的认识和工作导向有所偏颇,即重争拉存款,轻贷款管理,出现的后果之一对新增贷款的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产生新增不良贷款。

在贷前风险调查与贷后风险管理方面,不少商业银行也存在问题。商业银行贷款的贷前调查是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等重要问题的关键一步,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阅帐薄、凭证,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的管理等各种经营情况,但是信贷人员一般只是按照银行信货管理的要求做些简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6k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