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7-19 18: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石
油
化
工
3 96
P T O H MIA E H 0 0 Y E R C E C LT C N L G
21 0 0年第 3 9卷第 4期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陈中元,谷晓昱(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京 10 2 )北北 00 9
[摘要]采用几种不同碳链长度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 ) f和醇的种类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对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制备的柴油微乳液粒径进行表征,计算得到了醇由连续相( ) C转移到界面层( ) i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 AG。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原子数大于 3的中长链醇才能形成柴油微乳液;随醇
碳链长度的增加,柴油微乳液的最大增溶水量、界面层中醇的含量及柴油微乳液平均粒径均减小;G与醇碳原子数具有很好的 A已 线性关系;制备柴油微乳液较佳的助表面活性剂为正辛醇,。 f。值约为 0 6 .。[关键词]柴油微乳液;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酸单乙醇胺盐;醇转移;准自由能变化标[章编号] 10文 0 0—84 ( 00 0一 36—0 14 2 1 )z 0 9 l 5[图分类号] T 2 .5中 Q0 7 3[献标识码] A文
Efe to s r a t n— Al a lo e e lM i r e u so f c fCo u f c a t k no n Dis l0i c o m li n
Ch n Zh n y a e o g u n,Gu Xi o u a y ( e aoaoyo abnFb r n u co a P lmes Miir f d ct n C l g fMae a K yL b rtr fC ro ie dF nt nl oy r, nsyo uai, ol eo t l a i t E o e i r s S i c n n ier g eigU iesyo hmi eh oo y B in 00 9 C ia ce eadE gne n,B in nv rt fC e c T cn lg, e ig10 2, hn ) n i j i l a j
l b tat D ee ol ire lo s w ihcudc m ut c r u c nl ta isl i, s c} isl i m co mus n, hc o l o b s muhmoesf i t ndee ol A r i i e
yh we e prpa e u i g r e r d by sn m o o t a olm i l ae s u f ca t n s p ae l h t ac h l wih n e h n a ne o e t a s ra tn a d e a t ai ai r p c lo o s t d fe e tc b n c i e g s a os ra tn s Efe t fm a s r t f ac ho o u f ca t a d t e i r n a o han l n t s c u fc a t . r h f cs o s a i o lo lt s ra tn n o h
ac h 1t p n t c o m u sfc t n we e d s use . Pa tce sz so c o m u so t if r n l o o y e o he mi r e li ai r ic s d i o ril ie fmi r e li nswi d fe e t h
a oo e hr t zd ad s na r nr hn e△吕 )f l h lt nf rm l hl w r ca c r e n t dr f e ee y cag ( G o a oo r s rf c s e ae i a d e g r c a e oc n i u usp a e t n e r ca e b a e wa ac ltd. Th c o m u so yse o l o m n y o tn o h s o i t ra i lm m r n sc l u ae e mi r e li n s tm c u d f r o l wh n te u e l n lm o e ul o ti e o e t a a b n ao s The m a i u trc n e ti e s d aka o lc e c n a n d m r h h n 3 c r o tm . x m m wae o tn n t ir e u so he m c o m li n,ac h l c n e ti he i tra ilm e b a e a d a e a e patce dim ee f te lo o o t n n t ne f ca m r n n v r g ril a tr o h mi r e u son a ld c e s d wi n r a e o a b n c a n l n t n t e a c h lm oe uls Th r s c o m li l e r a e t i c e s fc o h i e ghsi lo o lc e . h r h ee wa
g o i e eai ns i t e△
G i n e c r n ao n mb ri e ac h lmoe ue.n- tn l o d ln a r l t r o h p bewe n d t abo t m u e n t l o o lc l a h h Oc a o i pp o rae c s ra tn o ed e e i co mu so sa r p t o u f ca tf rt i s lolmi r e li n,wi s a o o lo o o s ra aa t0 6. i h t ma sr t fac h lt u f c tn . h i
『 y r s dee ol ire lo;sr c n;c sr c t Kewod] isl i m comus n uf t t ouf t;mo o taoa n la;ach l i aa aa n n ehn l mieoet l o e ota se; sa d d fe n r y c n e r n fr tn a r e e e g ha g r
微乳化燃油是由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助
也未从醇自身的结构上对其加入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对以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的情况,应
燃油和水组成的热力学稳定、向同性且透明的分各散体系,粒径约为 8~ 0a其 8 m。由于微乳化燃油比
结合增溶水量、醇转移标准自由能和乳液粒径分布等多方面来研究醇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方面的这报道还很少。
纯燃油燃烧更加充分,可减少 N的排放和降低烟 O度,因此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及缓解石油资源紧张的状况,用微乳化燃油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使。
本工作以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以不同碳链长度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备柴油微乳制【收稿日期]20 A一1 (改稿日期]2 1 0—2。 09—1 9;修 00- 1 2[作者简介]陈中元 ( 95 )男,西省兴国县人,士生,话 1 8一,江硕电
醇是最常用的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化作用有显著的影响。人们对此已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
作 J但大多数采用相图法。该方法虽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微乳体系相变化和微乳区域的大小,不但能精确地得到产生最大增溶水量时所需的醇用量,
180 4 6 3电邮 c ez2 1 3 1 77 2, hny 02@yh o c。联系人: ao . n谷晓昱,电话
0 0—64 4 6, 1 4 38 2电邮 g x@ ma .ute u c。 uy i b c.d .n l
第 4期
陈中元等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
9 3 7
液;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和醇的种类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
2结果与讨论2 1醇的种类及加入量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 .
1实验部分 1 1试剂 .
以甲醇、乙醇和正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没有形成柴油微乳液,是由于它们的水溶性很强,这分布在水相中的醇分子较多,进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促在水相中的溶解,配到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则较分少,以很难形成柴油微乳液。以正丁醇、所正戊醇、
油酸:析纯,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分天心;乙醇胺、戊醇:析纯,东汕头市陇西化单正分广工厂;甲醇、醇、丙醇、丁醇:析纯,京化乙正正分北
工厂;正戊醇、己醇、庚醇、辛醇:析纯,正正正分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油 ( :京燕山石柴 0)北油化工有限公司;离子水:验室制备。去实1 2柴油微乳液的制备 .
正己醇、正庚醇和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可形成稳定的柴油微乳液。 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 (。对柴油微乳液 )
增溶水量的影响见图 I由图 1可见, 5种醇为。以助表面活性剂时,溶水量均随的增大先增加后增降低,最终趋于稳定。
按油酸与单乙醇胺摩尔比为 1的比例制备油酸单乙醇胺盐 _。以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 l剂,甲醇、乙醇、正丙醇、丁醇、正正戊醇、己醇、正正庚醇和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柴油微乳液。配
具体方法: 1在 5 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 8 0g柴 ( ) 0m .油和 0 6g油酸单乙醇胺盐; 2搅拌下滴加去离子 . ()水至溶液出现混浊,向混浊溶液中加入醇直至形成澄清的溶液; 3重复步骤 ( )直到加醇后微乳液 () 2,不再变澄清为止,即得到柴油微乳液。记录从实验开始至形成微乳液时醇和水的加入量。 13柴油微乳液粒径的表征 .
用 B o k ae nt met司 Z t L ro h v nIs u n公 r ea AS型激 P
图1
对柴油微乳液增溶水量的影响
光粒度仪测定柴油微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均粒平径用 d表示,径分布用多分散系数 ( DI表示。 粒 P )1 4醇转移标准自由能变化 .
Fg 1 Efcs f s rt f l h losr c n(" ) i. f t o s a oo c o t uf t t ̄s e ma i ao aa ao tr c n e to i s lo lmir e n wae o tn fd e e i c o mu so . li nCo d t n:2 C n io s 5 o i,
d e e i 8 0 g,m o o t a o a n i s lo l . n eh n l mi e
参照文献[,0, 9 1]采用稀释法求得醇由连续相 ( )移到界面层 ( ) C转 i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 Goi。△ ) .+
o e t s s ra tn . . la e a u f c a t0 6 g C4 OH;’ H9 _ C5 l H1 OH;▲ C6 lOH; H 3
操作方法:1在 5 L锥形瓶中, ( ) 0m先加入 0 6g水、 . 12g油酸单乙醇胺盐和一定量的柴油搅拌均匀, . 然后滴加醇至微乳液澄清; 2再加入一定量柴油 ()至微乳液浑浊,然后滴加醇至微乳液澄清; 3重复 ()步骤 ( )直至加醇后微乳液不再变澄清为止, 2,即得到柴油微乳液。记录从实验开始至形成微乳液时
C7 5 HlOH;●
C8 7 Hl OH
增溶水量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醇的加入量对柴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水虽然不溶于柴油,
但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可大大提高水在柴油中的溶解度,表现为增溶作用。增溶作用主要发生在胶束中,只有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
柴油和醇的加入量。改变醇的种类,重复上述过程。 以醇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 ( )柴油与表 对
度 ( MC)增溶作用才明显¨而醇的加入导致 C时, C MC降低,束更易生成,利于水的增溶。可能胶有的原因是: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带电,形离在
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图,得到一直线。直线 r做 可的截距 (即为界面层中醇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 )比。根据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斜率 (和
,可求 K),得△。i G—: O一
成胶束时,于亲水基之间有静电斥力,互之问由相
△旦= T G。 RI n\ T‘/
() 1
不易靠近并缔合成胶束,加入醇后,醇分子将插入表面活性剂分子问,亲水基之间的距离增大,使静电斥力变小,面活性剂的长链疏水基和醇的碳链表可紧密靠拢,而形成的胶束得以稳定存在,面从表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就能形成胶束,观上则表现为宏
式中, R为气体常数, ( l ; J mo K) T为温度, / K。
石
油
化
工 21第 3 0 0年 9卷
3 98
P T 0 HE C L Te H 0 0 Y E R C MIA C N L G
加入醇后 C MC降低;当界面上醇达到饱和时,但过量的醇将溶解在水相或连续相中,表面活性剂易使于分散在水相或连续相中,并且过多的醇分子将表面活性剂分子隔开,离增大,得表面活性剂分距使子不易相互靠近缔合形成胶束,须继续增大表面必活性剂的浓度,能形成胶束,观上就表现为才宏 C MC增大¨不利于水的增溶。引, 柴油微乳液中醇和水的最大加入量见表 1。由表 1可见,除丁醇外,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柴随在
越大越好,当增溶水量 (量分数 )质超过 2%时, 5将增加发动机打火的难度,至打不着火,致燃烧甚导
困难,通常最佳增溶水量应为 1%[] 5 1。由表 1可看 4出,除丁醇外,他 4种醇的增溶水量均在 2%左其 0右,在最佳增溶水量之上;外,成本考虑, 均此从由正辛醇形成的柴油微乳液的醇加入量最少,本最成低,以选择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应的。所对。值约为 0 6 .。
2 2△ i . G的计算正丁醇、戊醇、己醇、正正正庚醇和正辛醇形成的柴油微乳液的 r~。系见图 2 a r关 。由图 2中直线
油微乳液中醇和水的最大加入量均减小。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醇在油相中的溶解度增加,附吸于界面上的醇分子数量减少;当醇分子插入表面活性剂的端部和链间时,分子的旋转和卷曲受到很醇大的阻碍,醇的碳链长度越接近表面活性剂的碳且
的截距和斜率可求
得相应醇的和,并由式 ( ), 1计算△G, i计算结果见表 2。
链长度,种阻碍越大,面中的醇分子数量越这界少。故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导致醇的最大加入量减小。表 1柴油微乳液中醇和水的最大加入量 Ta l Th  ̄ i m lo o n t rc n e t n be1 em mu a c h 1a d wae o t n si d e e i mi r e li n is 1 1 c o mu s o o
图 2柴油微乳液的 r弧~r关系 0F g 2 Rea i n h p b t e i l t s i ewe n o—rso i s l i mi r e li n o fd e e 1 c o mu so o
Co dt n:2℃, tr0 6 g,ufca t1 2 g n io s 5 i wae . s ra t . . n
C n io s 2 o dt n: 5℃, i e o1 . s r c n . i de l i 8 0g, f t t 6g s uaa 0
rs mo e r t fac h lt u f c a t 0: l a o a: l a o o l o o O s ra t n;rs mo e r t i i o i s lo l o s ra tn . fd e e i t u f ca t
对于脂肪醇,低 C降 MC的能力随醇的碳链长
C4 OH; H9_
C5 l H1 OH;▲
C6 3 H1 OH;
度增加而增强¨醇碳链越长,油微乳液产生最 ,柴大增溶水量时所需醇的加入量越小。虽然碳链长
C7 1O H;● H 5
C 8 1 OH H 7
的醇降低 C MC的能力更强,由于它们在柴油微但乳液中的加入量不大,限制了 C MC的降低。相反,
表 2柴油微乳液的K,△ 2。,和 G Tb ae f, a△曼 o ds 1 io ui ae V u oK, d G fie0 mc e l n l 2 l n eli r m s o
碳链短的醇虽然降低 C MC的能力更弱,它们在但柴油微乳液中的加入量大, MC降低的更多,形 C能成更多的胶束,有利于水的增溶,增溶水量随更故
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对于正戊醇、己正
醇、正庚醇和正辛醇,正丁醇由于其较强的亲水性, 分布在水相中的正丁醇分子较多,而不是存在于界面中,虽然这样能增加
正丁醇的加入量,水相中但大量的醇增强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相中的溶解,
C n i o s 2℃,w t 0 6 g sr c n . . od n:5 i t ae . , f t t 2g r uaa 1K:s p fl e;, n e c p fl e l eo n o i:i tr e to i;△G l tn a d fe n r y n:sa d r r e e e gc n e o ac h l 'n f r r m c n n o s h s t i t ra i ha g f r l o o aa se fo o t u u p a e O n e f c a i l me r n . mb a e
使分配到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数量减少,而从形成胶束的数量减少,致增溶水量显著减小,导所
由表 2可见,随醇的碳链长度增加,值降低,,
以使用正丁醇时的增溶水量最小。在实际应用中,油微乳液的增溶水量并不是柴
表明醇与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层中的比率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5种醇为表面活性剂时的以
第 4期
陈中元等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
△ i负值,明柴油微乳液可自发形成。 G均为说 将△G对醇的碳原子数 (z进行线性回归, j, )得到的线性关系见式 ( ) 2。一
布变窄。这是由于降低 C MC的能力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强,以醇的加入量相同时, MC大所 C小的顺序为:丁醇>戊醇>己醇>庚醇,径大小粒
△ G
=0 135+62 05 .6 n . 5
() 2
与C MC有关, MC越低时形成的胶束越多,径 C粒越小 _所以粒径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减小。 1, 醇存在于界面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界面的醇当浓度增加时,面活性剂碳链之间的空隙也增大,表界面强度减弱,颗粒碰撞时界面层易相互交叉在
式() 2的相关性系数为 0 9 19 . 9。式 ( )明, G 2表△ 的绝对值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一每个碳原子, G的绝对值增加 0 13 5 k/ l△ . 6 Jmo。
△;映的是醇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缔合作用, G反△ 的绝对值越大,明醇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 G表缔合作用越强,柴
油微乳液更易形成¨。 2 3柴油微乳液粒径的测定结果 .
渗入,致粒径的大小及其分布不均匀Ⅲ’。由导 J 于醇在界面层中的含量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以粒径分布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而所变窄。
在相同加水量下,丁醇、正正戊醇、己醇和正正
庚醇形成的柴油微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见图 3由。图 3可见,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粒径减小、径粒分布变窄。由正辛醇形成的柴油微乳液可能是由于粒径太小而在激光粒度仪上检测不到具体数值。 柴油微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见表 3。
3结论() 1以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醇为 8种助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其中,甲醇、乙醇和正丙醇不能形成柴油微乳液;只有碳链长度大
于 3的醇,即正丁醇以上的醇才能形成柴油微乳液。 () 2正丁醇、戊醇、己醇、庚醇和正辛醇正正正形成的柴油微乳液的△ 均小于 0,明柴油微乳 G表液能自发形成。除正丁醇外,醇的碳链长度的增随加,和醇的加入量均减少,油微乳液的平均粒水柴
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 的绝对值增大,油△G柴微乳液更易形成。
() 3制备柴油微乳液的较佳的助表面活性剂为正辛醇,。为 0 6 约 .。图 3柴油微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F g 3 P ri l ime e sa h i d sr to f i a t e d a t r nd t e r iti i n o c bud e e i m ir e u so i s lo l e o m li n. Co d to s 5 ̄ n i n:2 C i,
参
考
文
献
1 Ch n Zh n x a,Ch n u i Cu ih,e 1 e eg i e g Xi l, iHas i t .Di s a v ril a si t ePa t e p i cDy a i s S m u a i n o e P a e Be a i r a d M ir s u t r f n m c i lt ft h s h vo n co t cue o o h r
d e e i 8. wa e i s lo l 0 g, tr0. s r a t n . 6 g, u f c a t1 2 g. C5】 HI OH;—— C6 lOH;—— H 3 C7 5 Hl O
H
C A/ tn/一 ua o/ a rMire l o .C l isS r, T B Oc e 1B t lW t co mus n a n e i ol d uf A, o 2 0,0 (~3: 3 0 7 3 1 1 ) 4 7~4 3 42 Li, Ho mb r fA l e g K.W a e— Dis lEmu so s a d tr i n— e e li n n Rea e y— lt d S s
C4 OH; H9
表 3柴油微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Ta l Av r g atce d a ee n t it b to be3 eae p r l i i m t ra d i d sr u i n s io i s lo lm ir e u so fd e e i c o m li n
tms d oli ne a eSi20 1 3—1 6 2 1~ 3 e .A vC l dItfc c,06,2 o r 2:3 2 9
3李守华,陈永昌,谭家隆.应用功率超声技术制备乳化柴油.油石化工,0 6,5 1 ) 100~103 20 3 ( 1: 3 3
4周典,莫春生,金兰. T B/ ̄醇/何 C A )肪]正戊水体系中的微乳化作用 .江师范学院学报,0 72 ( )7 7湛 2 0,8 3:1~ 4 5谢新玲,红霞,高勇 .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研究 .细化王张柴精工,0 4,1 1:6~3 20 2 ()2 2
6完茂林,鲁传华,张玉莲 .醇的链长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增溶水量的影响研究 .安徽大学学报,0 7,1 4 7 20 3 ( ):3~7 6Co d to s: 5 o n i n 2 C i,
d e e i 8 0 g, t r0 6 g, u f c a t1 2 g is l l . wa e . s ra tn . o
7 Tul rs rR B.Eh oa n o p./d E g C e 12, 1 7) e ta l eS as n n hm,9 9 2 (: n mi6 5~6 7 8 8 8 Ca o et p n t E,Grf t W L,J h s n J e 1 i i h i o n o rJ S, ta .Efe to u f c fc fS ra—
:a e a e p r ce d a ee;P v r g at l i i m t r DI o y ip r i n e .:p l d s e st i d x y
由表 3可见,醇的加入量相同时,在随醇的碳链长度的增加,油微乳液的平均粒径减小
,径分柴粒
t t Ne tai ai n n n a u r lz to o He a e a e W ae/ . e t n/Ol i xdc n/ tr 1 P n a o1 e c Acd i/Et a o a i e M ir e u so s A AN S S d h n l m n c o m li n - S t y. L n mui, 9 8, u a g r18 4
石
油
化
工
P T O H MI A E H L Y E R C E C L T C N0 0G( ) 6 6~ 1 3:0 6 09 W a g F g,F n n a n a g Bo,Zh g Zh q n e 1 he E f c fAl a o n a i i g, ta .T fe to k n lCh n t e I t ra ilCo p s i n a d Th r o y a i o ete in o h n ef c a m o i o t n e m d n m cPr p ris
21第 3 00年 9卷
1贾继德,斯平 .油机燃用乳化油研究评述 .型内燃机, 4姜柴小1 9,6 2: 7 9 7 2 ( ) 5~
1潘海敏,伯伦,萌萌.于相图法的 W/型微乳液体系稳 5杨李基 O定性分析 .校化学工程学报,0 62 ( )6 9~64高 2 0,0 5:7 8
o isl l co mus n u l2 0 8 ( 2: 1 2 5 2 f ee OiMire l o .F e,0 8,7 1 ) 25 7~ 2 D i
1沈兴海, O王文清,高宏成.释法求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稀北京大学学报,9 4 3 ( ) 17~14 19,0 2:4 5
l张晓京, 6刘文杰,马小明等.聚丙烯酸酯微乳液平均粒径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用化学工业, 0 93 ( )9 2 0,9 2:3~9 6 1侯长军, 7刁显珍,一科等.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辛烷/水油包水型微乳体系的相行为.学工程,0 8 3 (:化 2 0,6 4)4~4 1 4
1肖进新等. 1 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京:北化学工业出版社,0 3 20 .1 5~1 6 5 5
l赵世民.面活性剂:理、成、定及应用 .京:国石化 2表原合测北中出版社,0 5 13—14 20 .3 3
l吕效平,萍芳 .声波对柴油乳化的影响 .油化工,0 13 8韩超石 20,0( )6 5~68 8:1 1
1刘程等.面活性剂应用
大全. 3表北京: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北】 9 2~6 92 6 9
(辑编
李治泉 )
技术动态 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三厂开发出 A S60a B 0 m大粒径附聚胶乳
主、及全国 2遍 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固定客户群,一段时间而以来乙二醇则呈现过剩迹象。这种市场形势是该公司此次改扩建环氧乙烷/二醇联产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该项目乙 建成后,能满足当地企业的需要,时也可改变该公司乙既同二醇装置产品单一的局面。 吉林石化公司乙二醇装置催化剂选择性达到 s% 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乙二醇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三厂自主研发的 AB 0 m大粒径附聚胶乳,工业化放大 S6 0a在
生产实验中获得成功。A S6 0a大粒径附聚胶乳具有 B 0 m颜色纯白、度低、动性极好、度高和抗冲击性强等特黏流强
点,可显著提高产品性能;尤其是与小粒径附聚胶乳结合, 产品性能更加优异,强度及抗冲击性也更佳。同时,用大粒径附聚胶乳还可以开发特种 A S树脂,使 B 为下一步研发双峰、峰、峰等不同性能的 A S树脂新产三多 B品提供技术支持。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一厂乙烯和丙烯收率累计达到 4 . 7 9 6%
置使用的美国 S D公司的 3 0— 0 8型催化剂的选择性达到了8%。该公司乙二醇厂于 2 0 7 09年 9月引进美国 S公司的 D 3 0— 0 8型催化剂,照合同要求,催化剂选择性的保证值按该为 8 .%,装置开车后,化剂的选择性却始终在 8% 47但催 2左右。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一厂, 截至 20 09年 l 2月 1日乙烯和丙烯收率累计达到 4 .7 0 9 6%
为解决这一问题,乙二醇厂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通过对比分析,现反应器抑制剂的加入量是影响催化剂选择性发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变抑制剂加入量,配合其他参数的调并节,化剂选择性开始上升,后稳定在 8.6。运行考催最 49%
(乙烯收率 3 . 1, 5 1%丙烯收率 1 .6 ) 4
5%。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一厂通过精细管理流程,09年非计划停工仅 1,比 20次同减少 5次,计划停工的时间同比减少 4。为确保乙烯和非 5h
核结束后,继续调节抑制剂加入量和操作参数,催化剂又使选择性达到并保持在 8%。通过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 7乙二醇装置的乙烯消耗大幅下降,量也创历史最好水平,产仅
丙烯收率,该厂把工艺运行参数纳入班组经济核算考核,有效保证了影响乙烯和丙烯收率的各个工艺参数始终控制在最佳状态。
增产一项年创效就达近千万元。茂名石化公司采用多种裂解原料促生产 20 09年以来,解原料不足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裂
该厂根据原料质量变化及时优化和调整裂解炉操作条 件,加原料进厂的分析检验项目和化验频次。针对油田轻 增烃带液、氧化碳含量高的实际情况,施储罐封罐运行、二实兑入炼厂轻烃等措施稳定原料质量,源头上保障了乙烯和丙从
限公司茂名石化公司提高乙烯产量的瓶颈。为此,们开展他专题技术攻关,采用不同裂解原料的生产工艺和条件反复对
烯收率的提高。吉林石化公司扩建 10k/ 1 ta环氧乙烷装置
论证选择,对采用劣质原料容易造成炉管堵塞的难点,针实
施了多项措施,保证了采用轻烃、尾油、凝析油等原料生产时装置的安稳运转,拓宽了裂解原料的来源,乙烯日产量提将高至 3k以上。此举不仅解决了裂解原料不足的问题,降 t还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乙二醇装置联产环氧乙烷项目目前正在紧张建设。该公司这次扩建的环氧乙烷项目是依托企业原有的乙二醇装置进行的,成 建后既可生产环氧乙烷,可生产乙二醇。该项目投产后,又可增产环氧乙烷 5 ta届时企业的环氧乙烷生产能力将扩 0k,/大到 10k a 1 t。/
低了原料成本和维修费用。 为进一步拓宽产品市场,该公司增产了合成橡胶和透明 膜料等适销产品,开发了附加值高且市场前景好的油箱料等十多种新产品。同时,公司还为大用户 (广东美的家用该如电器、州本田和广州丰田等大企业
)制专用料新产品。广订
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环氧乙烷已形成了以东北地区为
正在阅读: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07-19
班中小官人作文400字07-08
组织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三篇02-14
《乐府诗集》第二十首《白头吟》04-06
等待戈多02-13
学生转入、复学、留学通知单(存根)06-21
会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B)01-01
【解析】北京市密云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04-05
关于垃圾分类的社会实践报告01-16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代收付业务操作规程04-17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表面活性剂
- 乳液
- 柴油
- 影响
- 车用汽油实际胶质测定仪和喷射蒸发法胶质测定仪价格
- 景新健康体检系统系统软件介绍
- 语文教研组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第二学期
- 《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教案
-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试卷答案
- 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情景阅读填空题及答案
- 初中英语时态超好讲解_2
-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好教材——《费尔巴哈论》解读
- Supersymmetry breaking in ISS coupled to gravity
- 2010年职称计算机考试大纲--Excel2003
- 学校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主题方案
- 开展科技实验活动 提高学生知识素养
- 食品添加剂的利弊
- 围护结构节能构造方案示例简介
- 第四章 特殊的概率密度函数
-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2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试卷及参考答案
- 对数函数、函数与方程复习教案
- 煤矿用防爆空调机说明书3(带变压器)
- 湿地路基施工方案-CH
- 米伦英语启蒙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