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8篇
更新时间:2024-02-22 16:5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写给时代的散文诗——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我出生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和开放的中国一同见证华夏大地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书写的历史拐点,为思想的解放,禁锢的结束,注入发展的灵魂和基石。
从此,我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早我的童年,能清晰地感知每一个经历过岁月磨砺的人,他们崭新的面貌所传递的希望和力量。是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和方向。
我们,远离了战火硝烟、远离了停滞不前,远离了人与人的隔阂,这个伟大民族积重的伤楚一去不返。
新的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再次站起来,在融入世界中吹响复兴的号角。我们的美好生活从老一辈的殷殷嘱托中展开。
是什么改变命运
高考的恢复,是这一幕交响的序曲。那些积聚了太久的渴望,那些压抑了太久的梦想,终于在人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旗下拉开序幕。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竞争再次让所有人迎接命运的巨变,成就每个向上青年一代的心声。
我不得不再将回忆定格在我的高考,与我一样,成为每一个人都有的最特别的、最深刻的记忆。
改革开放40年,这记忆越发深刻,越发清晰。父辈们的教育中断,并没有改变人民会对知识的渴望。80后的我们确是幸运儿,和百万人一道奔赴考场。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崇尚科学的中国家庭已经成为推进时代的基本单元。
千千万万的80后寒门学子借助高考的羽翼,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结束了上一辈乡间劳作、靠天吃饭的体力劳动,告别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愁苦生活,来到城市、来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跳过龙门的青年人,与改革开放的十年一道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洪流。
是知识改变命运。
什么带来希望
改革开放40年,是经济腾飞的4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40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得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得到飞速的发展。
是变革孕育希望。
从没有到有、从有到小康、从小康走向富足。40年,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幸福感、成就感不断提升。沉淀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实贴切的生活改善,时代进步与否才最具有说服力和发言权。
我们的生活是变化的时代,时代是变化的生活。
改革是什么
改革是什么?
改革是衣。小时候的衣服有的穿就行,能穿多久就多久,纯属实用品。临近过年,家家才会准备新衣,我们于是天天数着、盼着过年。那时候的衣服注重保暖和耐用。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开始看重款式、讲究品牌,追随时尚和潮流。
今天的衣服已经代表的是一种形象、一种品位、一种个性、一种最简单讨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改革是食。市场经济改革的初期,物质生活依然匮乏,80年代的供销社,是我们玩耍打闹的好去处。那时候红薯、稀饭加面条是常客。生活开销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维持家计,只有过年、办家宴才见荤腥。一年一度的杀猪运动,便开启了挨家挨户腌制腊肉、制作香肠的美食之旅。
慢慢地,市场商品日益丰盛,我们的父辈为了不让孩子受他们那一代的苦,给了我们充足的营养,极力满足我们的小味蕾,于是诞生了一群幸福的小胖子。
如今,大街小巷、楼台馆所呈现了饮食的空前繁荣。美味佳肴触手可及,人们从能吃饱转向注重健康、讲究养身、看中营养。
改革是住。住房的变迁同样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我相信80后的小朋友,都经历了几次搬家。房子的改善,让全家都是激动和幸福的。从泥巴瓦房到砖混小二层、从小多层再到钢筋大高层;从小镇到县城,再从县城到省城,这是80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缩影,是农村到城市的大致人生迁移轨迹。
母亲说:每一次的搬家都以为是最后一次,真不知道,以后几十年还会发生什么。这不光是她的感慨,同样是我们这代无法预知的,但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改革是行。小时候,父母给我买了自行车,几公里内都是属于我的范围。进县城需要等一天2趟的公共汽车,依然记得既是卖票员又是老板娘的中年妇女经常以奇货可居的傲娇姿态,严肃地向车外拥挤的人群大喊:“别挤了,等下一趟”。于是父亲买了一辆时下大名牌--嘉陵摩托,从此几十公里内都是他驰骋的身影。
后来,邻居家门前,时不时停着一辆小轿车--桑塔拉2000,大人小孩都倍感新鲜罕见,对它充满了好奇。在那个司机还是一项特殊技能的年代,我的邻居司机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似乎很难想象,也无法企及。
如今,短短的几十年,大巴客运逐步淘汰,家家户户坐拥轿车,飞机火车已经习以为常。城市公共交通五花八门、无缝衔接,起步最早的自行车又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到了大众日常。乡村道路平整畅通。铁路、飞机缩短了与家乡的距离,外面闯荡的游子不再苦于这来回的疲惫。这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
改革是不胜枚举的例子。不论是电话、电视等家用电器、还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每一件小物品都是一部回忆史,每一样设施都自带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演进史,他们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印刻着点滴生活的记忆烙印。
在我的眼中,改革就是衣食住行,改革就是不胜枚举的记忆,改革更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旋律。
农村巨变之我见
1997年,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份。这一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满大街都在播放《春天的故事》。这一年,我正式成了一名乡镇干部。
**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随着乡镇经济开发热潮的兴起,教育、水利、乡村道路等多项小康指标达标升级考核,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乡镇财力,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提高“三提五统”征缴额度,成为几乎所有乡镇的唯一选项。由此带来的农民负担问题日益凸显,以致许多农民纷纷将自家的承包地弃耕、转让,选择外出打工。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在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从2004年开始,一股席卷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浪潮在乡村大地上迅速生根发芽。一排排浸润着浓浓历史文化底蕴的徽派楼房,宽阔笔直的街道、整齐亮丽的店招、精心布局的花草,让人仿佛置身都市。
**镇农民不仅不用交各类农业税费,而且每年还能领到国家财政综合粮食补贴;农民购置生产资料有农机具补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有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其兜底;特困户有最低生活保障;农民看大病有新农合报销;65岁以上老人有免费健康体检;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可以领到养老金;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每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文化健身广场,农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看书、跳舞、健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以来,中央第十五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吹响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镇以“双强”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成立合作社4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让广大农民在改革红利中有更多获得感。
为了打赢蓝天卫战,**镇果断关闭了排污的企业,全天候秸秆禁烧巡查已经成为常态,每一条河都有专人看护保证清水洁流,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环境三大革命专项整治行动,将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深刻影响着乡村生态文明,也将深刻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习惯。2012年,**镇荣获了国家级生态镇称号。
《寻迹.改革开放四十年》个人活动感想
为学习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发展和改变,在临近开学的日子里,在2018年9月3日,也就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来到了黄浦江畔,来到了外滩,寻找改革开放40年来外滩的变化。
首先,我来到了由三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宛若无言的丰碑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下,这座英雄纪念塔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1840-1949年为了保卫上海、为了上海解放而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三根巨柱,象征着永垂不朽,我置身塔下,仰望天空,看着象征着和平的洁白的云朵和蓝色的天空,想到了中国近代的坎坷,更感受到的是对于先烈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
之后,我来到了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坐落于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下,纪念馆内以珍贵的历史照片为主,辅以具有代表性的档案文献、实物,向观众展示了外滩开埠150年来的历史变化。从当初的上海开埠,到租界,再到东方华尔街、万国建筑群,近代历史中外滩的变化,也是上海变化的一个缩影。而在改革开放后,外滩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苏州河的整治,外白渡桥的修复,再到水闸的建立,是的北外滩的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而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建立,浦东的开发,使得浦东不再是大家瞧不起的地盘,“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成为了永远的过去。除此以外,上海市政府很重视对于外滩历史建筑的保护,对于万博建筑群上的灰尘以及老化等问题进行了修复,并添置了灯光,使得晚上外滩的夜景更加绚丽夺目。半岛酒店、黄浦公园的改造以及一些奢侈名牌的入住,使得外滩变成了集游览观光、聚会休闲以及购物为一体的高档消费场所和旅游景点。金融和黄金交易所的建立,使得外滩又成为了中央商务区及金融聚集带……
看到如今的外滩如此绚丽多姿,不得不感叹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为这边所付出的巨大贡献和努力,更应感谢的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献血,换回了上海,这座东方之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历史新时期。40年来,我们国家、民族、社会、城市、乡村、家庭、个人以及工作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国家像脱了缰的野马快速奔腾时,我们也应该紧跟甚至超越这种步伐,带领着中国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电话的变迁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四十年旧貌换新颜。
改革开放到现在四十年了,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是巨大的,而让我印象较深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我家住在原铜川矿务局三里洞矿家属区平房,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较为匮乏,家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吃的也是粗茶淡饭,杂粮较多。1976年,我五岁开始记事,对当时的通讯工具——手摇式电话机还是有些印象。当时父亲在矿上当技术员,办公室里有一台黑色的手摇电话机,是通过人工转的,当时每个单位都有电话班,电话班的接线员都是年轻的女同志,口齿伶俐,记性好。否则,转错电话,不但会挨训,还会耽误事。
80年代初,我家邻居有位矿长叔叔,他家住平房第一家,门口宽敞,我和家属院的小朋友们经常在他家门口玩耍。记得很清楚,这位矿长叔叔家里安装有一台手摇电话机,时而铃声大作,只见他拿起话筒,喂喂地讲上一通。
到了大约1988年,我已经工作了,单位更换了两部电话机,一台红色的,一台墨绿色的,虽然也是经过人工转的,但已经不是手摇式的,说明又先进了一步。到了90年代初各单位都安装了新的程控电话机,号码是五位数,市上电话是6位数,要打市话必须先拨零,再拨你要打的号码才能打通,还是不方便。1994年,我在西安学习了一个多月,发现街上有人用非常笨重的大哥大手机打电话觉得很稀罕。那时,在铜川还没见过大哥大手机,只在电视里看到香港人用大哥大打电话很时尚。
2000年3月份,铜川矿务局机电公司对矿务局所属单位的电话线路进行了更新改造换了新的交换机设备,也取消了电话班,与市上电话实现同步直拨。矿务局的电话与市电信局同步了,都升级为七位数,这时西安等大城市的电话号码已由7位升级为8位,只要有直拨功能的电话机,都可以实现无障碍通话了,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通讯,这是电话又一次质的飞跃。
2003年3月份,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我非常欣喜。它是波导牌的国产手机,人称“手机中的战斗机”,信号很强的。当时价值1385元,要用自己数月工资才能买到。这个手机使用的号码我一直沿用至今。
从2003年至2018年,我的工资收入水涨船高,生活之外攒点钱,就有了换手机的想法,15年间,手机大概用了十部左右。长的有用两三年的,短的有用几个月就淘汰的,样式有翻盖的、平板的、大字母的、滑盖的、触屏的,有好看精致的,也有笨重不好看的。记得我买过的手机大都有收音机功能,有一部深圳出的金立牌手机质量还是不错,我换手机后,用耳机作天线,发挥它的收音机功能,一直让母亲使用,母亲用它每天听广播,直到她去世,用了四年时间。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手机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从2G手机到4G智能手机,没有用几年时间就更新换代了。手机也不仅是打电话对外联系的工具,它的实用性非常强。可以看天气预报、查信息、看地图、导航、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它的金融功能也不可小觑,微信、支付宝付款和发红包、投资理财样样齐全,让你不带钱包也能走遍天下。你能想到的功能,它应有尽有,随时都可为你提供便捷服务,手机成为人们的亲密伙伴,日夜相伴紧紧跟随。
从70年代末到现在,四十年时间,通讯工具的发展变迁标志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标志着国家经济的繁荣,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与改革共成长 切身感受话变迁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走起来,跑起来了。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整整走过了40个春秋。40年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1971年出生,标准的“70”后,伴随改革开放大潮成长。我的生活就是改革开放的进程。40年的时代变迁完整见证,感受到身边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在衣食住行的简单对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简要地谈一下我的切身感受。
衣——买新衣不仅在春节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一般是穿手工制作的布鞋、手工缝制的衣服。除了逢年过节、出席婚礼之类的重要场合,有新衣服都舍不得穿。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做身新衣服。以我家为例,我们家总共五口人,三个孩子,我排行老三。不怕大家笑话,70年代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一年到头攒不下四五尺布票,父母买了布,请裁缝做一件衣服,我哥穿几年传给我,所以,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穿过不打补丁的衣服。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大概在我10岁的时候,也是就1981年。开始掌握一定“ 审美 ”眼光的我央求妈妈给我做套衣服(那时候裁缝店很多),而妈妈仍特意告诉裁缝把衣服做大一些,“ 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小孩子长得快 ”。结果,那身宽松的外套陪伴了我三年。
事过境迁,现在每年买的衣服跟别人比起来虽然不算多,但至少每到换季时都会添上几件。很多衣服还没洗过就“压箱底”了,换身行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再不用等到过春节才做一件新衣服。
食——减肥成为茶余饭后的主题
在我的脑海里还留存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什么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具有浓郁计划经济特征的产物我有幸见识过。小时候,我们过春节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凭票买几斤猪肉,一条鱼,一大家子五六口人全指着这点儿东西过年。渐渐长大后,每到过年都能买上几十斤猪肉,鸡鸭鱼也都有了。
那时候的我们不敢想象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却变成了减肥,现在,特色菜肴,海鲜、素食广受追捧,像鸡鸭鱼肉这些过去的好菜大菜因为脂肪含量高等原因,已经逐渐淡出老百姓的饭桌。
进入9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的影子已经消失,市场经济的氛围逐渐盛行,商店里的商品逐渐丰盛,今天我们把米票、面票、肉票放进了收藏夹,将吃饭演绎成点缀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走出家门,无论想吃咸的、淡的、酸的、辣的,还是西式的、中式的、中西结合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住——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虽然没有诗人那样高尚的情操,但平房却承载着我的童年。儿时的记忆是从一间二居室平房里开始的,一家5口挤在40平方米的平房里……第二次搬家是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是一幢二层楼房,整座楼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楼道一道风景;即便当时看来也十分普通,但在我心中那就是我的别墅。
“富不富,看房子”。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就开始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我的居住要求,从“冬天不透风,夏天不漏雨”向讲究居住的舒适性方面转变。第三次搬家时我女儿上初中二年级,我用多年的积蓄购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商品房,房子的整体结构合理,光线也很充足……一切都在变化,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好了起来。
行——路上的风景如此美丽
最早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辆被你爸爸永远都擦得锃光瓦亮的“永久”牌二八式自行车。作为最小儿子,我总是荣幸的坐在“ 前排 ”座位上(二八车的大梁)。光荣与自豪之情不亚于乘坐今天的宝马。2013年我购置了一辆经济型的小车,因此每每出行也不必再为乘车而头疼,在我心里那就是“奔驰、是宝马”。
记得小时候,喜欢站在某个路口看马路上的车:拖拉机突突而来,解放牌货车蹒跚而来,偶尔看到一辆北京吉普或上海牌小汽车,算是看到车辆中的贵族了。不知不觉中,灰色的水泥路换成了黑色的沥青柏油路,高速公路上迅速便利,没有颠波,有时偷开了窗看路过的风景,一排排路向指示牌井然有序,曾经几小时才到的地名一晃就过。如今从我们的城市中的各个窗口,都能看到夜幕下车尾灯一排排、一溜溜闪烁的繁华,那情景似曾相识。某一天夜里打开窗往楼下一看,靠边的路面停满了种类众多的私家车,小时候看车时的那种新奇心态,放在此时已是平淡无奇。
所以,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小事对我成长的意义上讲,这改革开放40年,渗透到我的成长甚至生命了。
4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只是炎黄子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走出的一小步,但却是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4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我的这篇小文权当作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贺礼吧。
乡村标语里的40年
一个国家40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在我老家那些风雨斑驳的老墙上书写着。
我说的是老家村子里墙上的老标语。那些标语,和山坡上蓬勃生长的植物一样,透出时代的强烈气息。
1978年,我9岁,那年12月,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会议在北京召开。
等这个会议的精神传到我老家村子里时,村长从公社开会回来,手里挥舞着一个文件,在山梁上扯开嗓子高喊:“李永德,快点上坡来,接受任务!”
村长喊的这个人,是我一个本家二叔。我二叔略通文墨,在村子里算是一个文化人。每逢遇到接受村里写标语的任务,就是我二叔最得意的时刻。我经常见他提着石灰桶(后来改进成涂料),挥动一把大刷子在石头上、墙壁上展现他的一手好手艺。
1979年那个春天,我二叔忙忙碌碌,在村里的路口、土墙、电线桩、一个渠堰天桥上书写着醒目的标语。春风在村子里兴奋地吹来吹去,二叔写的那些标语家喻户晓,处处涌动着一股股热浪。来看看二叔那年刷写的标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全体群众行动起来,大干一场”……二叔刷写下的这些标语,我那村子里的父老乡亲,有的弄不懂真正意思,二叔也一知半解地给他们讲解着。二叔当年刷写下的那些标语,已成为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初年记忆的“活化石”。
1981年,国家新一轮土地改革,再次如春雷一般炸响了我们那个小山村。我二叔在村子里刷写的标语是这样的:“打多少收多少,由你自己说了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我记忆中,40年来,我二叔刷写的标语实在是太多了,可以出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了。
1988年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坚决反对土葬,实行火葬!1996年安全宣传:遇到电线着了火,千万不要用水泼!1998年:全村人民行动起来,多栽果树!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业税,不交了,党的政策真是好!2002年:保护青山绿水,实施退耕还林!2008年:北京就要开奥运会啦!2018年: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前不久,我回到老家村里去,看见79岁的二叔还在村子里刷写标语,他的手已经有些发抖了,颤抖着写下这样的标语:不忘初心跟党走,共同建设新农村!
在我的村子里,二叔刷写标语的身影,成为传统乡村里的一道风景线,成为我望得见乡愁的一部分。
40年的家国记忆,也在我二叔写下的那些乡村老标语里,得到了浓缩和绵延。
改 革 开 放 与 我
四十年前,邓小平先生作为改革开放之总设计师,以其理论为指导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播下种子。
四十年来,在集聚广大炎黄子孙智慧、万众一心、排除万难、顺应时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迄今那改革开放的种子,从发芽、生根、茁壮成长,到如今结实累累,中华大地上的炎黄子孙已经在享受其甜美的果实。
回顾 1949 年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台湾海峡幻化成艰险的鸿沟,阻隔着两岸炎黄子孙的交流, 直到《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为两岸的交流重新注入了新的能量, 对抗逐渐转向交流。记得那是 1987 年,台湾政府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 30 多年互不往来的局面,开启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新篇章。为顺应日渐热络的交流,1991 年两岸先后成立“海基”、“海协”以处理两岸事务,1993 年新加坡的辜汪会谈更是历史性的突破, 为两岸的和解带来曙光。就在两岸交流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怀着对中医的热情与执着,1995 年我来到了上海。坐落在长宁的虹桥机场是那时上海对外主要的门户,若干年后长宁赋予我人生的未来,机缘是那么的妙不可言。
初至上海对所有人、事物都感到新鲜,热情主动的接触,使我很快能融入新环境。记得小学不经意翻开族谱,看到本家族来源于春秋时期山东半岛“谭国”,祖先几经辗转移居广东,明清时期再到台湾。
对于这段历史感到特别有意思,乃至后来学习过程中对于内地的历史、地理特别感到兴趣,毕竟两岸同文同种,血浓于水,这种意识与生俱来,不需过多着墨。
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省市,也因此在交往过程中不由自主、急于应证所学的地理、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赞叹中华的“大”与“博”。由于成长背景的不同,青年学子在聊天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电影名称的翻译,比如特殊的家乡风俗,比如历史事件的认知,所涉范围广泛。课余闲暇时,“侃大山”是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的好机会,不同系别、班级的走窜,讨论种种的八卦,考试的资讯等等。青年们用着相互熟悉的方式进行沟通, 尽管可能大家在刚开始时会有点腼腆,几次交往后彼此越发的熟悉和信任,过程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惊讶声,过程中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但彼此尊重,求学期间的交流,就是如此默默地进行,就是改革开放, 使处在海峡另一边的我们有机会到上海求学。
我来自台湾,上海哺育了我。我在这里成长,我是一位医生。我在这里工作,我是两岸交流最有力的见证。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更重视因时、因地、因人之三因制宜。
我们的职业就是要和患者打交道,平时除了对疾病要有全面的认识外,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因素更是左右疾病发展的重要元素,临证处方是客观的治疗手段,心理建设更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所以平时不论是在门诊或是病房,会主动和患者多问几句,除了可对病情作出预后评估、适时的解决患者内心的矛盾外,更可以了解在地患者生活、风俗、习惯,不知不觉中的互动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就是我认为的交流,这么的平淡,确是那样的真实。
病人一句简单的问候“医生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你若生病,我们怎么办”、“这么晚了,还没吃饭,辛苦了”, 听起来是那么的亲切,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我来自台湾,上海哺育了我。我在这里成长,我是一位医生。我在这里工作,我会为两岸交流继续努力。
周游两岸,深知两岸人民相互认知有很大的落差,不成熟的媒体充斥着主流平台,公正客观的资讯乏善可陈。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惊天动地的,其变化的程度、方式是令人乍舌的。不论是政治、经济、科学、社会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海峡对岸的台湾所接收到的资讯似乎是不对称的。反观台湾的政党恶斗、国际观的缺乏,使得台湾固步自封,原地打转,令人惋惜不已。尽管如此,相信交流仍然会持续进行, 相信交流仍会不断的深化,唯有交流才能相互认识,进而相互尊重, 那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指日可待的。
以开放之情怀 书青春之华章
四十年改革开放,贵州大地活力焕发,展无尽风采;四十年年砥砺奋进,贵州儿女逐梦无悔,令世界赞叹;四十年信心满满,当代青年使命非凡,须续写华章。改革开放的成就令人自豪,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贵州青年,我们唯有以开放之情怀,才能书青春之华章。
一、开放眼界,感知时代使命
曾几何时“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是数百年来深深烙印在贵州大地上的标签,当每一名贵州青年在幼时学习“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带有讽刺意味的成语时,更深深感受到了曾经的贵州是多么的闭塞、落后。事实已经证明,闭塞之地必然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井底之蛙只能承受他人的嘲讽与鄙夷。而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相连,更让贵州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这扇门让贵州看见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前景,让贵州踏上了追赶超越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在绿色发展、旅游开发、大数据、大健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准扶贫等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成就。不单单在国内力争上游,更主动与世界接轨。作为贵州青年,自己也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在为我们提供更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更切实感受到唯有以更开放的眼界,才能提升自我的格局。世界正在聚焦中国,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走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贵州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勇立潮头、争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因此我们也唯有提升对自己要求,才能传承伟大使命。
二、开放胸襟,怀揣兴黔大志
外界对贵州有这样的评价:“贵州发展,贵州人自信、自强更重要。”这是对贵州四十年飞速发展背后原因的精辟总结,更是对贵州未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一种期望和要求。贵州的腾飞是全方位的,交通方面,截至2017年底,贵州已有1个干线10个支线机场,贵州支线机场出港直飞航线达到130余条;生态方面,曾经的千山阻隔如今连成风景线,2017年贵州旅游总收入达到了傲人的7116.81亿元人民币;经济方面,惠普、微软、高通等企业纷纷投资贵州,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已有150多家落户贵州;科技方面,中国“天眼”震惊世界,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更让贵州充满朝气。
贵州的未来充满希望,而贵州青年即将接过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贵州拥有者无限发展机遇的今天,贵州青年更要自信、自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精神应成为贵州青年必备的修养,这样的情怀更应成为鼓舞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们应认真感受历史赋予这一代青年的使命,把我们的思想格局从个人提升到贵州的整体发展中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那句“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变为美好地现实。
三、开放脚步,继续改革步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贵州改革开放的成就不是靠纸上谈兵得到的,而是靠中央和各方的大力支持实现的,是靠无数人鞠躬尽瘁换来的。当前,贵州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大交通格局的形势下,贵州东西南北四项均可作为,这就要求贵州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要求贵州人必须继续践行改革开放的步伐。
贵州省省长湛贻琴强调:“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后发赶超关键一招。”这是对贵州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控,更是对广大贵州青年的谆谆教诲。对于青年而言,践行改革开放的步伐,就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寸光阴一寸金”,在这样关键的历史性时期,我们的时间变得更为珍贵,我们的一分一秒正在承载着更大的期望。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简单的、容易出成绩的工作已经基本被做完,剩下的更多的是难啃的“硬骨头。”对于贵州而言,旧的经验也许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并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四十年,贵州已经实现了华丽的转变和飞跃,奋勇拼搏四十年,贵州已经为我们搭好了一展风采的舞台。新时代的贵州,有无限的希望,更有无限的可能。让我们坚守梦想,立业报国,以开放之情怀,书青春之华
正在阅读: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8篇02-22
龙湾学校乡村少年宫手工制作活动计划08-29
少先队活动记录10-23
测验做试卷的本领 怎么样做题服从高03-30
201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解析04-09
同学邀请函08-22
研究性学习《走近李清照》05-17
斯柯达昊锐故障案例03-21
PS试题 - 图文12-07
12366纳税服务热线工作流程04-18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改革开放
- 征文
-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