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流派与设计师作品赏析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7 04: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筑美学 流派和设计师

09级艺术设计六班 姓名:侯雨欣 学号:20092455 第一章

希望尽头对本质充满矛盾的探索: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设计”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随后迅速发展到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在内的广泛领域,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设计组织。

特点: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 事件: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的消失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新兴的建筑师反对主流的呼声在50年代中期日益高涨,并于1956年国际现代化建筑师协会与十人小组在杜布罗尼克的分裂而引起的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的危机中响亮的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战后建筑的根本变化发生在60年代至70年代,与政治经济技术及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1954年以后,美国和欧洲经济快速崛起,但是这种生产过剩的表相却建立在摇摇欲坠的政治基础上

紧张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导致了必然的后果,人么开始为争取权利的平等而斗争。 与此同时,在工业化的二百年间,人口和生产力迅速增长,造成人类对地球上能源的无休止劫掠和环境污染。1972年梅多斯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的论文,使人们意识人类只有争取环境、能源、人口的平衡发展才能使自己长久的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存下去。 在此期间,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电子工程和空间技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吸引了建筑师们,并为建筑师重新考虑“将房屋视为机器”提供了出发点。同时,面对着战后重建的失误,最早的建筑工业化的浪漫情怀被人们质疑 在美学主义和通俗主义之间的狭窄边界上。造型艺术接受了来自思想和社会上的挑战。它摒弃了抽象表现主义纯粹形式化的目的,并对抽象表现主义冲动的行为画派产生反应。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了“波普”艺术。波普艺术迅速的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其它领域并开始在大众中流传。

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着建筑的发展,同时表现出多样性和矛盾性并存的局面。而这些,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创新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全面抨击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理念,号召“建筑师们再也不要被请教徒式的、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美国建筑评论家布莱克在1977年出版的《形式跟从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一书中把现代主义建筑观点讥讽为“闪光的谬误”,断言“现代建筑运动已走到了尽头”。1972年7月15日下午2点45分美国圣路易市炸毁由著名的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山崎实设计的普鲁伊特---艾格大厦。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一开头就危言耸听地宣布“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2时45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亡”。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不胫而走,成为通行的用语。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1、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意设计形式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缺乏人情味,主张建筑应该而且必须有装饰。在建筑的细节上,往往采用各种古典装饰,运用变形、分裂、删节、夸张、矛盾等手段使装饰充满趣味性和象征性。而现代主义建筑一向反对装饰,认为装饰造成了建筑不必要的开支,使大众无法享用,导致了其强调无装饰化外形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陷进了减少主义风格的泥潭。

2、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师们在抛弃现代主“方盒子”建筑形式的同时,认为决定建筑外观的不但是内部功能,而且还受到群体、环境、地区、历史的影响,强调建筑的形体质量感,提倡建筑的内外双重属性,重视层次感和深度感。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把历史隔断了。工业文明好像不是从历史发展过来的,而是从工业文明的烟囱里冒出来的。因此他们强调重视古典风格,主张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贴等方法,并且将这种折衷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构造的基础上。

3、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性。

现代主义建筑形态语言基本上是单一的,只出于对功能的认识:而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往往包含一系列现代符号学的内容,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变化,使现代主义明确、高度理性化的形态语言具有了“隐喻”、“象征”和多义的含义以及调侃的色彩

四、主要设计师及作品

后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设计师,如罗伯特*文丘里、查尔斯*穆尔,迈克尔*格雷夫斯、乔恩*伍重、山崎实、丹下健三、矶崎新、伦佐*皮阿诺、特里*法雷尔等。

是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设计作品:费城母亲之家,一反现代主义方正简洁统一规范的建筑风格更加罗伯特·文丘里的费城母亲之家 注重对传统通的提取、形式的变化和空间的复杂化,可 以说是“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的如实表现。 詹姆*斯特林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图中的建筑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德国斯图加特新国家艺术馆颇具古罗马建筑特点,材料选用大理石和花岗岩,局部大量使用古典主义装饰,如天井等,中庭还采用了爱奥尼亚柱式和古典雕塑装饰扭

詹姆斯斯特林的国家美术馆 曲的彩色玻璃幕墙和巨大的红色扶手使局部充满趣味

性,古典主义的装饰和波普风格的细节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奇特而又古怪的感受。

菲利普约翰逊是美国建筑师,主要代表作是纽约的AT&T大楼,这座大楼在设计上故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时代的堂皇风格和POP风格

菲利普约翰逊的纽约AT&T大楼

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尔是柯布西耶的学生,他设计的尼泰罗伊当代艺术馆如同蓝色大海托起的外太空白色飞碟,与旁边的海湾和里约热内卢市区构成一幅美景。

奥斯卡*尼迈耶尔的尼泰罗伊当代艺术馆

美国当代著名设计师迈克尔*格雷夫斯的设计

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绚丽与历史风格折衷,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1980年到1982年完成的波特兰公共服务中心大厦像是孩子用积木搭成的建筑,立方体的造型体现出古典的单纯,格子状的小窗与建筑物的庞大规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使建筑有一种夸张的膨胀感。中间的大窗把建筑物分开,一对巨大的褐红色壁柱与两边小窗的白色墙面形成对对照,为感

觉虚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和视觉效果。

迈克尔*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公共服务中

伍重的悉尼歌剧院在大海蓝天的衬托之下像一组洁白的雕塑,像一组杨帆的风帆又像一朵盛开的睡莲,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四周观看,它都十分美丽

丹下健三被称为日本重建之父,左图是他设计的代代木国际综合体育馆是六十年代技术进步的象征,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张力的大型内部空间。奇异的外部形状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坚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

丹下健三代代木国际综合体育馆皮阿诺与罗杰斯合作设计的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是高技派 最主要的代表作。在人们传统观念意识中,文化建筑应该具有的典雅和宁静的外形与气质,但是皮阿诺的艺术与文化中心截然不同,他把一个文化中心变成了一座工厂,或者一台机器。从而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五: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后现代主其风格多样因此很难给它褒贬的评价。

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 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六、结语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虽然具有先声夺人的声势,但由于它过于注重形式的争奇斗艳而使得其 内容是脆弱的。它没有明确的设计宣言,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挑战仅限于风格和形式上,并 没有深入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其薄弱的思想性、过分的形式主义特征使它根本不可能取 代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但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打破了现代主义造成的沉闷气氛,丰富了 设计语汇,表达了人们对现代主义发展前景的忧虑,表达了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建筑设 计的文化情感需求。在日益技术化、商业化的社会中,后现代主义设计试图帮助人们追求人 性更大的解放和自由。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优秀设计师及代表作品

第一部分、注重文脉的特里法雷尔

一、特里法雷尔简介

出生年月:1938 国籍:英国

1938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 1961年以一级荣誉学位从家乡 纽卡斯 尔的杜伦大学建筑学院毕业 1962~1964 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研究生院建筑和城市规划硕士学位 1980年,法雷尔开始自己执业 1997年,他被选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理事会并被任命为副主席

1987年,特里·法雷尔在RIBA海因 茨美术馆举行过一次展览

二、特里法雷尔概况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大师.英国建筑师特里·法雷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他的都市主义理论——城市的文脉、历史及本身特色等都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在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独树一帜.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法雷尔事务所曾于1998年参加了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并在首轮方案评选中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法雷尔的喜好广泛经历丰富,促使他的建筑设计手法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中,从他的学生时期、高技派时期到后来的后现代时期、近几年的形象比喻手法、以及城市主义修正道路,他的设计风格一直在向全面和完善发展着。

如果摈弃建筑界的大多数人的肤浅理解,而从后现代一词本身所包含的哲学意义来看,法雷尔的作品确实是后现代的,并一直都是后现代的。

零售及门诊大楼 克利夫顿苗圃 TVAM大楼 堤岸大厦 阿尔班门 社会评价

三、法雷尔的建筑特点:城市主义和文脉主义

1、特里·法雷尔的建筑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对城市规划巨大而持久的热情。

他对城市的迷恋,以及对城市结构是如何形成并如何发挥其功能作用等问题的深刻而内的理解,总是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有所体现,从而赋予它们个性特征,这使得他在英国众多的建筑师中独树一帜。不管是在英国、在欧洲,或者是在东南亚从业,他的建筑都充分地考虑城市结构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了灵感。这种城市结构的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而且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形式和空间网络,它整合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赋予了城市使用者物质上的、象征性的和心理上的意义。他的设计过程和对自己建筑作品的表达都受到了这种城市结构的影响。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建筑任务看作是设计在空间中孤立的对象。他的建筑大胆、引人注目、一般都很壮观,并且是为特定的场所而建造的绝无仅有的建筑,对文脉表现出极大的敏感性,发挥着独特的城市角色。

法雷尔所运用的这种源于城市设计过程并非是简单化的。他并没有为了执意推出自己的“建筑风格”而把一系列不同的复杂环境缩减成简单的格式。

2、表达清晰、体现多元意义及包含多种角色

特里·法雷尔所设计的每个建筑或总体规划,都表现出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意图,即让它们与整个城市景观相适应;修复在城市中被丢失或被破坏了的重要元素和网络;利用场地在城市模式之中建立新的联系纽带形成动态的新型公共空间;以一种丰富的综合功能来活跃各个地区,并将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合理化处理,从而使其成为能发挥作用的真正的都市场所。他无意去证明建筑中那些超越一切的、不可更改的以及充满智慧的观点,从而是关心怎样把建筑作为物质要素去塑造和改变环境。自60年代中期从事实践活动以来,创造出来表达清晰、体现多元意义及包含多种角色的建筑,从而使之能轻易地成为都市矩阵的一部分,一直是法雷尔在建筑创作和城市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和乐趣。

四、特里法雷尔的代表作品

沃克斯豪交叉口大厦 凌霄阁

迪恩美术馆 国际生命科学中心 苏格兰新国立艺术博物 九龙通风建筑

五、特里法雷尔的代表作品

伦敦堤岸大厦-------注重城市的总体

1、概述

在20世纪80年代法雷尔接到了伦敦的三项标志性建筑的设计项目,它们分别是——堤岸大厦、沃克斯豪交叉口大厦以及阿尔班门。其中,堤岸大厦的设计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程,它不仅恢复了泰晤士河岸建筑的传统临河景观,它还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拱门下商铺和滨河人行道;

查林交叉口改造项目是体现法雷尔在城市设计和规划方面天才的一个独特例子,并造就了河岸大厦。它是一幢新办公大楼,是在环境改造过程中利用查林交叉口火车站的上部空间来修建的。

查林交叉口火车站是伦敦使用最频繁的终点火车站,因此该项目在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方

面就是要保证不影响火车站的运转。解决的方法是将7到9层的办公部分悬架在铁路轨道的上方,这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意义。

二、建筑特点

1、建筑空间与铁路和比邻的的大街贯通

该空中大楼的总建筑面积大约4.2万m2。整个空中结构落在18棵柱子上,柱子从火车站站台上升起来支撑悬挂办公楼层的大券。用这种方法将建筑空间与铁路所引起的震动隔离开来。两个中庭贯穿数层楼板,设有衣帽间、卫生间和疏散楼梯的主核心筒沿着现有火车站围墙的建筑外围布置。800m2的零售商业和餐饮部分分布在火车站下面的拱形空间和

一个填空性的新建筑里。该新建筑完善了街道景观,与毗邻的维利尔大街连接起来。一个未来的零售商业街区被插入到匈格福特铁路大桥下,由两个新建的柱廊进行限定。 2、对原有街区风貌的保留体现了文脉主义

演员剧院被迁往新址,但火车站下面由拱券所构成的环境保持了以往的风貌。

3、改造注重整体规划

总体规划确定的环境改造在整个该区城中得以实现(包括对维利尔大街和河岸大厦的改造和交通管理),将匈格福特铁路大桥延伸到维利尔大街并直达火车站中央大厅,以及对滨河花园的改造(包括对约克水门的修复和周边环境的改善)。

在架空建筑的下面形成了一个新的站台环境,进一步发展了火车站站台作为一个主要“房间”和到达点的构思。该工程对火车站中央大厅进行了改造,将列车乘务员和工作人员使用的部分结合了起来。

对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改造涉及到地面的铺装、栅栏的更换,以重建艾琳娜交叉口的历史风貌。该火车站因这个交叉口而得名。

三、总结

所以在那时法雷尔就把总体规划和房屋设计同时作为了建筑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总体规划是一个场地规划项目的框架,他应该是理性准确无误的;而其中的建筑设计则是可变因素,建筑师可以发挥其自身的特长,

更可使城市因此而充满活力。 正是因为早期场地规划的实践工程,法雷尔积累了许多与规

划师以及城市设计师的合作经验,并形成了他最终的城市主义思想——建筑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大框架之内实施,否则很容易徒劳无功。

建筑的纵剖面图

整个空中结构落在18棵柱子上

800m2的零售商业和餐饮部分分布在火车站下面

柱廊作为车辆通向该开发区的入口,并展现在诺桑贝尔兰 大道这一主要街道上。 建筑立面的细部

站在建筑里看到的河滨美景 底部的停车场

建筑中的观光走廊

建筑中的休息区

特里法雷尔的作品二 凌霄阁

——辩证主义与象征主义

东南亚国家的快节奏、精力充沛的城市特征给了法雷尔新的灵感和创造力。那时他痴迷于东方的阴阳和八卦理论;热爱东方建筑那种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这也使他的建筑具有了阴阳双重性格,一方面是阴柔的、谦逊的、内隐的,努力去 适应特定的城市环境和文脉;另一方面是阳刚的、桀骜的、外显的,努力使自己成为空间的主导。法雷尔努力想使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达到平衡,在他看来,现代和后现代也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他们既对立又统一。香港的凌霄阁设计便是法雷尔辩证设计思想的一个典型例证。

一、建筑概述:

该场地拥有世界上最佳的景色之一,处在山峰中一个山谷的小块高低的边缘,是香港中心区壮观的城市景色的一个背景。

该建筑取代了原有的一座较小的大楼,总建筑面积约为80 000m2,其中包括现有的有轨电车站和大约450家零售商业和餐饮空间,还有一个“特别主题观光车”站台,与法雷尔在伦敦的希尔·怀恩拱顶大桥上所设置的非常相似。

建筑的功能布局保证了参观者能够自然地在各楼层中活动,并方便地通向所有设施。设计中将参观者感兴趣的东西放在建筑的最高处和最佳层,将人们从建筑的中间楼层(山顶有轨电车站和主入口)通过一系列的自动扶梯和大载客量的高速电梯吸引过去。

二、建筑特点

1、内部布局是通过清晰的垂直和水平流线实现将参观者的活动扩展的整个建筑中去。

在建筑的基座,即裙房部分,有一个两层楼高的内部空间,主题观光车就设置在此。游客可以搭乘一个水平移动的传输装置,进行主题观光游览,该活动集教育、娱乐、冒险

于一体。这种观光游览的方式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欢迎,并能够在雾季视线最差的时候为山顶提供一种吸引力。

观光活动在最底层结束,参观者需要向上走才能达到有轨电车站、宽大的观光平台或餐厅。在他们进行的路线上会经过一些商业设施的出入口。

在建筑的顶部,即碗状体中,有一些餐厅围绕在两层高的中庭周围。餐厅的布置充分利用了从这一独特视点上所能看到的香港壮观景象。附属的参观设施有助于让参观者在整个碗状体中活动和穿过餐厅设施。

在碗状体的层面上还预留有准备将来设置的直升机平台。

2、建筑材质

在有雾的季节里,碗状体看上去完全与地面脱离,形成一种漂浮在云端的景象。碗状体还作为激光和声光发射器的银幕来吸引人们登上山顶。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预应力混凝土板结构。裙房部分采用了看上去与山顶上许多挡土墙外表非常相似的花岗

岩贴面,并与此形成对比,碗状体采用银灰色铝合金板,并使用了大面积平板玻璃。

3、特殊的地理位置

凌霄阁位于太平山顶峰,拥有绝佳的视野,该建筑融入地块的自然特征之中,在整个维多利亚港、香港沿海地带、九龙以及新界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

4、奇特的外形

像悉尼歌剧院、艾菲尔铁塔成为它们各自城市的标志一样,设计者希望能够使凌霄阁成为香港的象征。凌霄阁的造型有许多解释和理解:像碗、像船、像张开的双手,它同样让人联想起传统的中国建筑,像厚重的基座、像开敞的柱廊,像屋檐向上翻起的屋顶。它看上去像是飘浮在坚实的大地上一般,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这个设计其实是法雷尔对中国建筑的再阐释过程。

而在香港的其他建筑,如九龙火车站及总体规划、九龙通风口设计;还有在汉城设计的集成交通中心——仁川国际机场等,都是法雷尔形象主义和建筑辩证思想的体现。

三、总结

特里·法雷尔,激进、与众不同、无法预测,当你认为你已经触摸到他的时候,新的东西又被引入到他的建筑词汇之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新技术、新的改善人类条件和城市环境的途径,将会体现在他设计城市和创造良好城市场所的工作之中。

特里·法雷尔常说,他喜欢城市讲述它们的历史的方式。如今,他的工作无疑被人们看作是全世界许多城市神奇故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只要他保持着他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方法,这些故事将一直延续下去。

法雷尔作为一名建筑界的成功人士,其自身的坚韧品格和创作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旦认准目标就会锲而不合直到取得成功;但他又敢于创新,敢于否定自己的成功,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接触新的设计手法,在变化万千、飞速发展的 建筑世界中一直保持领先。

方形的小开窗

巨大的顶部

夜景中的凌霄阁

第二部分

打破传统不惧争议的伦佐\皮阿诺

一、左轮皮阿诺简介

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师职业生涯 1971年与罗杰斯合作的蓬皮杜中心是他的成名作

二、左轮皮阿诺概况

皮亚诺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人,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爱在工地上攀来爬去,对沙石神奇地变成房屋与桥梁惊诧不已。由于整日泡在建筑工人中间,他对建筑艺术与材料的崇敬与日俱增。他先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

三、左轮皮阿诺的建筑特点

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1、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

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皮亚诺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实现了先辈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同样深远的理想—人、建筑和环境完美的和谐,并以热诚的态度关注着建筑的可居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皮亚诺注重技术

皮亚诺的作品范围惊人,从博物馆、教堂到酒店、写字楼、住宅、影剧院、音乐厅及空港和大桥。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材料和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正如为皮亚诺撰写了卷帙浩繁的生平传记的作家皮特·布坎南所言,皮亚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建筑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其他建筑师一望即知的建筑模式不同,皮亚诺作品的识别标志是它们没有识别标志。皮亚诺本人对于那些排斥教条和主义的年轻建筑师们来讲是一个榜样和激励,他的作品没有浮夸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温暖的人文精神,执着地关心着天空、大地和人的内心,在现在这种一味张扬个性、标榜自我的大潮流下显得冷静而清醒。

四、皮阿诺的主要代表作

蓬皮杜艺术中心 提巴欧文化中心

Beyeler基金会博物馆 波茨坦广场改造 保罗·克利中心 关西国际机场

AuditoriumParcodellaMusica

伦佐皮阿诺的代表作一 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简称蓬皮杜中心,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区,距卢佛宫和巴黎圣母院各约1000米。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合作设计,建于1972~1977年。

法国国立乔治·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位于巴黎博堡大街和历史遗址沼泽区的边缘。该中心由蓬皮杜总统委办,故以其名命名巴黎的“国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位于著名的

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是根据法国已故总统蓬皮杜的创议而建 立的。它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的知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宝库。人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吸收知识、欣赏艺术、丰富生活。

皮杜中心建筑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建筑兴建后,引起极端的争议,由于一反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艺文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戏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高技派”(High-tech)风格。

一、建筑概述

建筑表面面积:约90,000平方米;体积:430,000立方米;

楼层高度:共8层,其中6层为地上建筑;共166米长,42米高,60米宽; 室内面积:每层7,500平方米的巨大平台;2000年1月1日维修后重新开放,增加了8,000平方米的空间;

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

建筑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除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它的每一

层面积都有7500平方米,整座建筑上下均衡,占地l公顷,由13根立柱

二、建筑特点

1·剖面分析

外部交通流建筑物的底层是一个大通间,天花上也同样布满了蓝色和黄色的管道,空间上部的各色指示牌,已暗示着时代的转型,给人一种新颖与激动的印象。3层以上是现代艺术展览馆部分,在几层的展厅中,各种现代艺术派别都有代表作品展示。

由于3-6层内部已构成一个通用空间,所以除了外门,各层内部没有任何内门,交叉的隔板墙使内部组成了复杂的流动空间。

在第6层的西面有一个屋顶平台,中间是长方形的浅水池,周围构架与人物倒映池中,十分生动。池面中间还浮现一块石板,上面放着两个人物雕像,那是英国著名艺术家亨利?摩尔的作品,圆浑浑的体形,只有行家才能解读它的内涵。不过,它点缀在水池中间倒也能在开阔的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第4层的平台上也有一个独立的抽象雕刻,那是美国著名艺术家亚历山大?卡德尔的作品,外面涂上黑漆,和美国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内的蓝色雕刻很相像,只是颜色不同。这位艺术家素以钢雕刻称著,他还经常做动态雕刻,是艺术界颇有影响的一位创新者。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天花并不象底层那样管道毕露,在长条格子间点缀着圆形的出风口和管道,也显得非常自然,并不惹人讨厌。建筑物西立面的前面是一个下沉式的小广场,边上的台阶形成了天然看台,这样既可以避免车辆的干扰,还可以供人坐观广场上露天的艺术表演。

2、奇特的建筑外观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表面布满各种管道,而这些管道都有各自的用途: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器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

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

设计者解释他的设计意图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又说:“建筑物应设计得使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

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空气,黄色代表电力,电梯的动力系统,装在这些红色大箱子里。来自空调系统的水,则由这些蘑菇形白色管道来复原,看上去的确很像是一座工业大工厂。

向广场的立面,是几条有机玻璃的巨龙,一条由底层蜿蜒而上的是自动楼梯,几条水平向的是各层的外走廊。东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为有机玻璃圆形长罩所覆盖。

因为通道和功能设施都在外面,这台庞大的蓬皮杜机器制造出超级宽敞的内部空间,每一层都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没有柱子,没有管道,没有楼梯也没有墙,除了法律规定的防火帘,必要时可以从天花板降下,唯一有墙环绕的地方,只是卫生间

和办公室,而他们都是可以移动的。在里边我们可以不受架构的限制,自由活动。设计师赋予了人们最大的自由度。在这里所有的空间都是参观者的,所有设施都对参观者开放,没有任何传统文化中心的禁忌规条。所有人都能能够各取所需。

内部设施搬到外面,空出大量的空间,设计师也许正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去实现蓬皮杜的理想:打破传统,敞开大门。不仅不同形式的艺术品可以在这里和平共处,参观者也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现代艺术。许多法国民众也许始终无法理解:他们多才多艺的总统,为什么会让这样一个严重破坏巴黎老城风韵的钢铁怪物,悄悄进驻静谧流淌的塞纳河边;为什么那些丑陋的钢柱和管子,一定要赤裸裸袒露在巴黎的苍穹之下。但可能有一点他们没有发觉,蓬皮杜不是安静肃穆的传统文化殿堂,那种怡然自得,愉快喧哗的集市,是蓬皮杜所营造的氛围。走过宽敞的走廊,就像在街头散步一样的轻松,通透的玻璃,送来了充足的阳光,稀奇古怪的现代艺术品和四周满布的室内植物也把它装点得生气十足。 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内部设计、装修、设备、展品等新颖、独特、具有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同样独到、别致、颇具现代化风韵。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所有柱子、楼梯及以前从不为人所见的管道等一律请出室外,以便腾出空间,便于内部使用。整座大厦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缠绕起来的、庞大的化工厂房,在那一条条巨形透明的圆筒管道中,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迎来送往。

3·建筑内部功能分析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除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它的每一层面积都有7500平方米,整座建筑上下均衡,占地l公顷,由13根立柱和84根长48米、重72吨的钢梁构成桁架,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一根内柱,也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屏幕、家具或栏杆临时大致划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设计者曾想过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楼层高度,但未能实现。在中心内,大厅里和第五层不定期地举行展览会,成为当代艺术创作活动的见证。

与此同时,“中心”还专门设置了两个儿童乐园。里面的书桌、书架等一切设施都是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置的;“公共参考图书馆”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旧式图书馆,它拥有当代书籍30万卷,期刊2400种,幻灯片20万张,微缩胶卷15000个,唱片1万张及各种电影、录像、地图、磁带等。

3、自然通风的经典之作 1、被动式通风系统:

岛上气候温暖潮湿属热带草原气候,在11月到次年3月有频繁的龙卷风由于基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建筑师特别注意了当地信风和阳光的作用,并决定利用这种作用而不是排斥它们。

(1).通风系统:

每一根弯曲的外部肋板都被联编为一垂直统一的整体。弯曲的肋板带有水平线的条板, 用于修正风向。内部被由安装在周围墙壁底部和在结构体反面上的百叶窗依照风向和风力而打开或关闭, 随着微风通过促使空气沿着屋顶的最高点被排出。

(2).双层皮系统:

建筑的外皮分两层,分别由外部弯曲的肋板和内层垂直的肋板构成。这两排肋板都由胶合板制成。这双层皮系统能让空气在两层肋板结构直接自由的流通。

(3).外部的肋板结构:

双层皮系统 覆盖在外部肋

板结构上的水平条板不只是为了装饰,其分布和间距为了引导和控制自然通风而经过特别的设计。位于顶部和底部的水平板条,其间距相对较大,而位于中部的水平板条间距则相对较小。使得气流可以水平通过。

(4).内部的肋板结构:

靠近屋顶的百叶窗被设计为固定打开的,以便平衡持室内外的压力差,避免屋顶被室内的高气压托起。底部的百叶窗的开闭可根据风力调节,并受电脑控制。

2、室内热环境:

层屋顶、覆盖在屋顶上互不连接的铝复合板,庭院上方的带孔洞的铝复合板。所有这些都是控制室内温度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3、室内声环境:

建筑的墙壁由多层隔声材料组成。主体为一中间带有40毫米厚空腔的混凝土墙。外部覆盖有木制的水平板条。内部镶嵌有木制的面板。所有的材料都具有隔声的功能,而内部的面板甚至还具有吸声的功能。

4、结构对飓风影响的应对:

木制的肋板由钢制基础拉节和固定。肋板间又由水平钢索拉接,水平钢索形成了一根根规则排列的水平弧线。而每三根水平钢锁间又有钢索将内外层肋板拉接。

5、视觉、听觉与环境的融合:

通过开放的空间和种满植物的庭院,使建筑更亲近自然。屋顶空隙使阳光通过这些缝隙照射进来使建筑更显生动。被动式通风系统在使空气循环的同时,赋予了建筑一种声响。这种声音就象是海风吹过树林时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声响

6、缺点与不足:

建筑师想要汲取自然风进入建筑,促进建筑内的空气流通。但风洞实验证明实际的效果并不完全如设想的一样,而且自然通风通常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建筑的某些部分还需要适量的空调设备作补充。

三、总结

皮亚诺的这一组建筑,巧妙地将建筑思路上的原始情结与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并融入对生态学、实际操作可能性和本土文化的考虑。它毫不造作地为大众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文化、建筑和地理情形等诸多因素的自然和谐中体现出设计者的创意。其在功能上已超越了遮风避雨的气候调节作用,在表达了设计师对当地历史和建筑文化的崇拜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设计师的设计初衷那就是融入自然,融入宇宙,并且和谐地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相处。对卡纳克本土文化传统的展现,是皮亚诺创作的出发点。他认为艺术往往要借鉴

被动式通风系统:

1.通风系统:

基本上,单元体所装备的被动式通风系统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系统,每一根弯曲的外部肋板都被联编为一垂直统一的整体, 该结构形成了单元体周边的附属空间。 弯曲的肋板带有水平线的条板, 用于修正风向。 而内部的情况则被由安装在周围墙壁底部和在结构体反面上的百叶窗所形成的被动式系统所控制。这些百叶窗依照风向和风力而打开或关闭, 随着微风通过促使空气沿着屋顶的最高点被排出。

2.双层皮系统:

为了在建筑物内部形成被动式通风,皮亚诺设计了双层皮系统。建筑的外皮分两层,分

别由外部弯曲的肋板和内层垂直的肋板构成。这两排肋板都由胶合板制成。这双层皮系统能让空气在两层肋板结构直接自由的流通。设在外层的开口则用于引导来自海洋的季风,或者引导所需要的气流。而设在顶部的天窗则被用于调节空气的流通。当有微风的时候,天窗打开以促进通风。而当风力变强时,天窗关闭。

3.外部的肋板结构:

覆盖在外部肋板结构上的水平条板不只是为了装饰,其分布和间距为了引导和控制自然通风而经过特别的设计。位于顶部和底部的水平板条,其间距相对较大,而位于中部的水平板条间距则相对较小。如此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位于底部的水平条板间距相对较宽,使得气流可以水平通过。在中部,由于水平条板密集,迫使水平流动受阻的空气在两层肋板之间上升。而顶部水平条板间距也相对较宽,其水平空气的流动形成的低气压正好产生了将两层肋板之间空气向上吸的效果。

4.内部的肋板结构:

内部的垂直肋板上安装有水平的百叶窗。靠近屋顶的百叶窗被设计为固定打开的,以便平衡持室内外的压力差,避免屋顶被室内的高气压托起。而位于底部的百叶窗则被设计为可调节的,它的开闭可根据风力调节,并受电脑控制。

5.不同风力情况下的通风情况:

由于该建筑被设计为利用当地的信风形成自然通风,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风力情况,建

筑物的不同部分将在不同的风力条件下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每个单元体由倾斜的屋顶、双层的维护结构组成,连同单元体外的由走廊串联的庭院,构成了一个可调节适应不同风力情况的有机整体。单元体内墙上靠近屋顶的部位安装有固定式百叶窗,其下方安装有更大面积的可调节式百叶窗,而位于单元体和走廊之间的隔墙上则安装有调节幅度更大的百叶窗。

通常情况下,当有主导信风吹过时,可调节式百叶窗打开(但其开启程度仍受控制,以通过改变风速来控制通风总量)。微风穿过内外层的水平板条进入单元体,再经由单元体和走廊之间阁墙上百叶窗进入走廊,最后通过庭院屋顶上的孔洞排出。如果使位于单元体和办公室、展览区间的百叶窗也开启,则自然风同样能促进这些空间的空气流通。

当自然风非常微弱的时候,自然通风就依靠空气对流进行,单元体中的热空气沿倾斜的屋顶上升并从墙顶部的固定式百叶窗排出。而另一股位于位于内外维护结构之间的上升热气流也通过吸力促进空气向上穿过百叶窗来加强这一空气流通的过程。

当风力变强时,安装于单元体屋顶下方的感应器会自动关闭所有位于底部的百叶窗,从而阻止强风穿过建筑。而当有从海上吹来的飓风时,屋顶下方会形成一个低气压,空气将通过顶部的百叶窗被迅速吸出单元体,从而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

室内热环境:

由于当地的气候非常炎热,双层的屋顶系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外层屋顶上方达到50摄式度时,内层屋顶上方只有大约30摄式度。两层屋顶之间的空气层有助于减缓室内温度上升的时间。此外,覆盖在屋顶上的铝复合板互不连接或覆盖,以便为空气流动提供必要的空隙。而庭院上方的屋顶也是由带孔洞的铝复合板组成。所有这些都是控制室内温度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室内声环境:

建筑的墙壁由多层隔声材料组成。主体为一中间带有40毫米厚空腔的混凝土墙。外部覆盖有木制的水平板条。内部镶嵌有木制的面板。所有的材料都具有隔声的功能,而内部的面板甚至还具有吸声的功能。

结构对飓风影响的应对:

整个建筑由木材和金属建成。组成单元体维护结构的肋板,是由钢制核心外加经过层压的木材构成的。考虑到建筑会受到由飓风产生的巨大风荷载,所以经过了特别

的加固措施。木制的肋板由钢制基础拉节和固定。肋板间又由水平钢索拉接,水平钢索形成了一根根规则排列的水平弧线。而每三根水平钢锁间又有钢索将内外层肋板拉接。如此的加强装

置就是为了抵抗飓风的影响。此外,每个钢制支脚的底部都采用木材隔绝,以避免水的渗透。

视觉、听觉与环境的融合:

由于建筑的所在的基地是一个未开发的太平洋小岛,所有为了保持原有的自然

环境,建筑师将设计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面对礁湖的一面更多的向环境开放。与简单模仿高大的棕榈和松树所不同的是,建筑更倾向于与当地的场景和植被相融合,以便与周围的植被建立一个密切的视觉联系。通过开放的空间和种满植物的庭院,该建筑更象是供人休闲散步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博物馆。此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屋顶铝复合板并不重叠。相反,它们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使阳光通过这些缝隙照射进来。而阳光在地上投下的班驳的阴影就象是透过树叶照射下来的,使建筑更显生动。

其被动式通风系统在使空气循环的同时,赋予了建筑一种声响。这种声音就象是海风吹过树林时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声响,它就是Kanak 的村庄和它的森林所特有的声响。

缺点与不足:

建筑师想要汲取自然风进入建筑,促进建筑内的空气流通。但风洞实验证明实际的效果并不完全如设想的一样,而且自然通风通常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建筑的某些部分还需要适量的空调设备作补充。

总结: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皮亚诺的杰作之一。在这个设计中,他结合了当地和全球性的气候情况,结合了传统和现代,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他试图将整个文化中心融入新喀里多尼亚的自然环境中去。由于受到当地Kanak 棚屋的启发,建筑那弯曲的肋板不仅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视觉融合,而且形成了其特有的被动式通风系统。这个系统试图将当地的主导信风引入建筑中,促进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从而形成被动式的通风效果并改善室内的热环境。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空调系统运转所需的能量和费用。尽管,这个系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其总体效果还是能达到设计的初衷,此外,这个系统也满足了其他一些方面的要求,比如视觉融合、听觉效果、光照等等。

已有的价值,建筑也不能无视历史、传统和语境。但他在设计中最担心的又是坠入对地方民俗的简单模仿和媚俗之中。在地区文化和现代化,全球性和地方性之间,皮亚诺所追求的是其所引用的一段话——“记忆与忘却之间的平衡”。要达到这种平衡,不仅需要建筑师对特殊性的地方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认识和体验,更需要建筑师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对文化中心先后两天的亲身体验,使我感受到这种传统卡纳克地方文化与时代脉搏“之间”神奇的共鸣。不过,也许卡纳克人的感受才是最具权威性的。

第二章:新现代主义

第一节:新现代主义概述:

新现代”(New Morden)一般是指那些相信现代建筑依然有生命力,并力图继承和发展现代派语言与方法的建筑创作倾向,它并不纠缠与理论,也非一种全新的建筑思潮,但在设计实践中与1970年代以后带有历史主义倾向的各种后现代思潮泾渭分明。

特点:理性、简约

事件:1969年纽约五位设计师的作品展被看做新现代主义的开始

一、新现代主义的产生

在愈加开放和多元的时代,现代建筑传统受到了广泛挑战,不再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建筑师们的创作即讲个性、又善于吸取各种经验与思想,并在实践中坚持这样的探索。 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五位纽约建筑师创办了作品展,他们是艾森曼(Peter 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迈耶(Richard Meier),格瓦斯梅(Charles Gwathmey)和海杜克(John Hejduk)。展出的都是他们的独立式住宅设计,作品在形式上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都采用类似1920年代勒·柯布西耶早期风格的简洁几何体,也似乎吸收了荷兰风格派和意大利理性主义的设计手法。这次展览被看作新现代的开始,这五位建筑师被称为“纽约五”(New York Five)。五人后来的创作又各自发生了不同的倾向变化,其中迈耶一直坚持具有现代建筑传统的设计方式,称为新现代的中坚人物。他因通常采用几何形体,洁白墙面而又被称为“白色派”。

1980年代初,在遭受后现代主义的急火攻心之后,现代建筑的有益原则又得到重新的认识,建筑评论家们用“新现代”这个名称表明一种新的建筑正从现代建筑的传统中复活,并形成一种与后现代古典主义或通俗主义相抗衡的创作倾向。

法国建筑界受勒·柯布西耶的深远影响,许多建筑师坚持现代建筑的传统语言,抵抗美国的后现代古典主义和通俗主义,自觉维护现代主义的价值和艺术观,是新现代建筑的身体力行者。

二、新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1、新现代主义是在混乱的后现代风格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重新恢复现代主义设计

和国际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具有它特有的清新味道。 2、新现代,根据需要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主义,既有现代主义严谨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点,又有独特的个人表现和象征特征

3、新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对现代主义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发展的设计风格,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冷嘲热讽相反,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与原则,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语汇进行设计。

4、新现代主义的建筑目前正方兴未艾,并且已经在平面设计上出现了影响,其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新包豪斯风格:工整、功能性强,讲究传达功能,冷漠。但是,与包豪斯的强烈社会功能背景不同,新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只是一个风格,而不再具有那种强烈的社会工程内容。

三、新现代主义代表人物

在70 年代继续从事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家以“纽约五人”为中心,另外还有其它几个独立从事这个工作的设计家,包括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设计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建筑的佩利(Cesar Pelii)、保尔·鲁道夫和爱德华·巴恩斯日本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等。四、新现代主义的特征

他们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现代主义重复,而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发展。其中,他们的设计作品没有繁琐的装饰,从结构上和细节上都遵循了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基本原则,但是,却赋予它们象征主义的内容。比如贝聿铭的水晶金字塔的金字塔结构本身,就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而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又如西萨· 佩利的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1953-1987 ) ,从整体来说,基本是现代主义的玻璃幕墙结构,但是,佩利采用了绿色和蓝色的玻璃,使简单的功能主义建筑具有特殊的、通过非同一般的色彩而表达出后现代象征的含义。再如,安腾中雄的光之教堂,光配合着建筑,使其变得纯洁。光随时间的变化以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表达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人们对新现代主义的看法

新现代并非对现代主义的复兴,它代表在经历1960、1970年代反叛浪潮之后,人们开始回归理性,推崇和谐美学观,重新认识和思考现代主义价值的愿望。建筑师们不再把现代主义奉为教条,而是经过反思和批判后,更深刻地理解现代建筑,充实其内涵,扩展其表现形式,使现代派建筑语言更加丰富,更有人情味,更优雅精致,在创作中使他们的作品更自觉地适应各种文脉、环境与美学的需要。

如西萨· 佩利的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1953-1987 ),从整体来说,基本是现代主义的玻璃幕墙结构,但是,佩利采用了绿色和蓝色的玻璃,使简单的功能主义建筑具有特殊的、通过非同一般的色彩而表达出后现代象征的含义

格拉斯住宅犹如天然的杰作,清新脱俗,一尘不染。

室外的楼梯和高耸的烟囱、横向的顶,透明的玻璃窗,构成了它的所有。

室外平台面对着大海,充分享天泽,蓝蓝的海,轻盈的楼梯,纤细的栏杆

贝聿铭的水晶金字塔的金字塔结构本身,就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而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

安藤忠雄的教堂系列光、水、风3座教堂,与以往我们

认知中那些华丽的哥特式教堂截然不同。就如他们的名字,三座教堂都包含了自然的元素

格蒂中心是迈耶近年来最主要的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位白派建筑师多年来各种作品的影子,堪称精品荟萃。

第二个作品、光之教堂(1987·1989)

安藤忠雄的教堂系列光、水、风3座教堂,与以往我们认知中那些华丽的哥特式教堂截然不同。就如他们的名字,三座教堂都包含了自然的元素

下面就以光之教堂为例

一、整体概述

1.名称:光之教堂 2建造时间1989~1989 3.基地:日本.大阪 4. 面积:约113平米

5. 构造:清水混凝土、钢材玻璃、石头等建构 6. 殊荣:获得了由罗马教皇颁发的 二世纪最佳教堂奖

二、作品分析 1、好的设计手法

(a)独特的空间构思

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长方体中嵌入三个直径5.9米的球体。这道独立的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

(b)光影的娴熟运用

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定向性的,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

庭院内景

庭园中的小品

(c)简单的表现语言

连接一二期二个入口之间的雨蓬和坐椅

教堂内部的地面愈往牧师讲台方向愈称阶梯状下降。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墙壁,嵌入了玻璃,以这里射入的光线显现出光的十字架。由于考虑了预算与材料之感,地板和椅子均采用低成本的脚手架木板

没有任何装饰的混凝图墙面 光之教堂新扩建教会星期日学校内厕所庭园中的小朴实的家具陈列 漂浮着的素混品

教堂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与日 本枯山水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

(d)神秘气氛

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阳方位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 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

三、值得探讨的地方

对于此建筑,愚笨的我我除了慨叹安藤忠雄崇高的艺术成就之外,真的挑不出什么瑕疵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然而朗香带来的是宁静,光教堂带来的却是强烈震动。

光之教堂的区位远不如风之教堂和水之教堂那般得天独厚,也没有太大的预算。但是,这丝毫没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象世界。

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

四、结论

无论传统建筑型式为何,安藤忠雄皆能抽象解析成几何性,发觉存在于空间的自然-光、风、水、绿等元素,他也知道建筑的技术与材料有其时代性,要不拘泥形式,唯有找寻原形,才能让建筑有生命力。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安藤重新诠释了传统建筑上恒久却基本的特点,如:光影的效果、简约的材料运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对他提出质疑,从学习临摹的过程中加入属于自己的见解,创造出更生活化更人性化的空间

第二部分、理查德·迈耶

一、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简介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

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 1963年自行开业。

1965年,迈耶的史密斯住宅使他名名声大嫂

二、理查德·迈耶的设计思路

代表作品有法兰克福装饰艺术博物院、海牙市政厅及中心图书馆密执安州道格斯拉住宅(1974)、纽约州布朗克斯发展中心(1976)、新哈莫尼文艺俱乐部(1978)和亚特兰大高级美术馆(1983)等。

迈耶曾回忆说到,“通透的建筑,开阔的视野,直接而分明的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整个别墅和山地,水面美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想起来,那时引起很多人想象和钦佩的一些革新与创造,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建筑语汇,并得到今天人们的承认。”史密斯住宅可算是迈耶成功的开山之作

迈耶从1961年入行,到被人们称为“纽约5”之一;从被贴上“新现代”的标签,到成为“白色派”的代表人,一直不改初衷,坚持着自己的建筑理念。

自1984年被授予建筑领域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理查德·迈耶是历史上这一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

三、建筑特点

1、光的应用

迈耶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之中,他抵制具象派,信奉抽象,专注于空间,研究表面,并一直试图巧妙地处理光线的形式,也试图通过建筑和空间来处理规模的变化,视野的变化和运动的变化。”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迈耶的建筑在立面的分割组成,形体的光影明暗等方面的处理非常和谐。 2、形与体的变化

迈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迈耶着手的是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迈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

3、绿色映衬下的白色

迈耶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对几何空间进行重新的组合。

理查德·迈耶的主要代表作品

第一件作品

道格拉斯住宅 Douglas House

一、作品概述:

道格拉斯住宅是迈耶用简洁几何形体设计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座五层住宅坐落在一片向密根湖倾斜而又孤立的山坡上,入口设计在屋顶,通过一座小桥进入。 住宅高度人工化的抽象几何形体、工艺精细的规整的金属栏杆、纯白的色彩,在周围浓密的针叶林的拥抱下显得纯净典雅,明朗动人,体现出建筑师对环境以及形式的把握能力。

二、优美的环境和陡峭的地形

道格拉斯住宅是位于美国密执安州,在基地的西向,是以风景著名的密西根湖,而于基地东侧的是联结交通的乡村道路。以整个基地的地势来看,可说是相当的陡峭的,整个坡度从道路以西,向密西根湖倾斜落下。而在陡峭的山壁上,则长满了高耸且翠绿的树丛,和清澈的湖水与澄蓝的天空呼应之下,无疑又是大自然的另一项杰作。而这个基地的条件,也和理查德麦尔在1967年设计的史密斯住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绝佳的环境自然景观;坡度高低变化的地形;还有联结基地的乡间小路等?。而较特别的是,道格拉斯住宅的地形比起史密斯住宅,是更为险恶的多了。

三、设计构思:

1、从公路望向住宅时,能够望见的仅仅是住宅顶楼部分和一座窄小斜坡通道,须着坡度道的引导而进入屋内。此时,硕大的房子彷佛作一艘游艇,而建筑师刻意安排的屋顶平台,也有如船上的甲板,令人有如遨游于密西根湖上的畅快。

2、将视线转向屋内,藉由起居室的挑空,而使整个视线也能在楼层之间游走。在顶楼的其它部分,则是作为远眺风景的屋顶平台。而在三楼部分,则而是作为主要的卧室空间,而透过卧房外的走廊平台,也可俯视那挑高两层的起居室。顺着楼梯而下,到达的是宽阔

的起居室,在此除了可以接待前来拜访的友人,透过大片的玻璃望向户外的美景,更能令人悠闲的喝口下午茶享受生活。而到了一楼的部分,则作为餐厅、厨房等服务性空间。

3、在屋外的部分设置了一座以金属栏杆扶手构成的悬臂式的楼梯,而它也清楚连接

了起居室和餐厅层的户外平台,而形成一套流畅的垂直动线系统。在住宅的外观有一个金属烟囱,使整幢房子看起来更具有现代感。另外,整幢房子因楼板和框架玻璃所分割的水平轴线,则在垂直方向,以金属烟囱来清楚的确立垂直向度的方向感,而使整幢房子的外观立面更为流畅而完整。

四、综合评论

虽然道格拉斯住宅是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在1974年所完成的作品,但在此可以看到许多理查德·迈耶日后惯有的设计手法。例如,大片框架玻璃,和金属的栏杆扶手,还有公共和私密空间实虚变化和量体垂直与水平处理手法等?。

而早先在理查德·迈耶所设计的住宅之中,可以看到的大片落地玻璃,在道格拉斯住宅里则更形成熟。因为,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在大片玻璃上加上了框架,而框架的作用,可以更清楚的界定室分和室外空间,不会让人产生内外不分的幻觉,而户外的美景,经过框架玻璃的框景,更形成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此外为了使住宅面向密西根湖,而将房子建成东西坐向。如此一来。那大片的框架玻璃因没有遮挡而造成严重的西晒问题另外起居室每天下午总有几个小时有刺眼的阳光射入,这是最大的败笔。

但总体来讲设计还是成功的,他将理查德迈耶式的设计理念很好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理查德·迈耶的第二件作品

格蒂中心(Getty Center)

格蒂中心是迈耶近年来最主要的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位白派建筑师多年来各种作品的影子,堪称精品荟萃。

一、作品概述

蒂中心在经过长达13年的设计和施工,总耗资达十亿美元。格蒂中心位于两座山峰之间的山谷坡地并延伸到两侧的山崖。由

于周围居民担心日后被参观者车流干扰,迈耶特别设计了进入中心的轨道电车,所有来访

者车辆都只能停放在山下的地下车库中,然后换乘格蒂中心的电车上山,行程约5分钟。格蒂中心坐落于洛杉矶,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私人博物馆,由亿万富翁格蒂捐赠建立,由洛杉矶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设计。

格蒂中心是一个集展览、研究、行政、服务于一体的建筑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博物馆之一。它坐落于一座小山丘上,建筑共8.8万平方米,面向洛杉矶市区和太平洋,周围景色优美。

二、作品特点、

1、完美的组织间距群

整个中心由6组建筑综合体组成,从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迈耶个性化手法,堪称迈耶设计生涯的里程碑之作。从形体到光线,从空间到环境景观,迈耶无不全力以赴。格蒂中心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筑群的组织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2、平面上使用轴线贯穿

平面布置,用清晰的轴线关系组合圆形和方形将他们分离、合并、交叉、扭转产生明确的几何构图,使人想到理性的思维;

在总体布局方面采用了两套交叉组合的轴网,一套与洛杉矶市的街道网络一致,另一套则旋转22.5度,与相邻的通往圣地亚哥的高速公路保持和谐。建筑群的形成与空间的组合一这两条轴网为依据,有机地交叉组合,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这种构思在当今国际上普遍采用。

3、造型上简练而变化的几何图形

在造型上,仍然是几何立体的排列、穿插、迭合、扭转、凹凸,并在墙面的设计上多样变化,墙面、玻璃、柱子、石材相互作用产生统一的立体构图。

4、注重空间转换

格蒂中心的主体是由大厅和一组独立展厅组成的美术馆,依山就势的展厅被的楼群,六幢展厅建筑造型巧妙地分为两组不对称风格相近,但却又各具变化,方向形态错落有致,楼群中间则是露天庭院和水池。各展厅由天桥、楼梯和过廊相连接,空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观众在看完一个厅后,可以间歇地回到室外环境中,让身心得到调整。 5、金属与石材质的应用

外墙面大面积采用了白色的金属铝板和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金属外墙板的不同形式表示了建筑群中各种建筑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博物馆部分是重要的公众要素采用劈裂的大理石覆盖墙面,传达一种永恒和对艺术尊重的情感并且在山脊上与山体融合及过渡。主要的建筑物均采用这种来自意大利罗马的大理石,使得整个场地统一连贯起来。

6复古风格的建筑外表

在格蒂基金会和当地人士的要求下,迈耶放弃了他一贯的以白色和金属材质为主的 设计风格,大量采用以来自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石灰岩以满足降低建筑物外表亮度的环境要求。浅褐色的石灰岩板表面故意被处理成斧劈刀削般的凹凸起伏,颇具古风,观众甚至还可以按照参观指南在其表面找到贝壳和其它生物遗骸化石。这种石灰岩不仅吻合以收藏古代欧洲艺术品为主的美术馆特色,而且与光滑的玻璃和铝板形成了丰富的质地对比。在美术馆的花园露台,几根高大简洁的柱子使人不禁想起雅典的卫城,其空间处理手法大胆奇特,令人叫绝。迈耶这一现代风格与古典传统结合的杰作得到空前好评,同年他获得了美国建筑界最高荣誉的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 7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格蒂中心的另一特点是建筑与环境景观设计的协调,用迈耶的话来说,就是“建筑和景观同样重要” ,两者共同组成一件巨大的艺术作品,因此在我看来还可以说是美术馆建筑及环境设计本身与藏品也同样重要。在美术馆庭院间处处点缀着水池,山石和植物景观,顺美术馆西边平台而下,有一条弯曲小径跨越人造的溪流,流水冲击着鹅卵石,发出悦耳的声响,园艺设计师奥琳将其命名为声音的雕塑,移步其间,一波三折九徊转,多少可体味出东方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小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圆形中央花园, 400多株杜鹃花组

成了一个植物的迷宫,其灵感则是源于典型的欧洲园艺传统。格蒂花园中种植着300多种不同的植物,总共达一万余株,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昂首怒放的洛杉矶市花鹤望兰。 8、注重功能

迈耶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功能,有两点比较明确,一是为了防止博物馆经常出现的参观疲劳症,在平面设计中穿插布置休息区、花台和平台,观众在经过一段集中精力的观看展品后可以在休息区放松一下,欣赏洛杉矶风光,消除疲劳。另一点就是迈耶非常重视博物馆的采光设计,尽量利用自然光,顶层部分的展区多用顶光。通过吊顶的百叶调整自然光,每隔20分钟百叶可以自动调整一次,保证最佳的采光效果。展馆是由一系列大中小的展厅组成,连廊、内院穿插其中,人们可以将它理解成一幢大建筑,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系列小建筑的组合。迈耶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建筑尺度,是人感到亲切,也可以避免破坏原有的环境,流出更多外部空间,增加户外活动,符合洛杉矶的气候条件。

三、总结

与以往建筑相比。迈耶不再单调的使用白色。他在材料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考究,不仅有着以往白色建筑的风格,而且有又体现了新现代主义的简洁、明快、人文的建筑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3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