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学试题及答案(四)

更新时间:2023-05-01 14: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临床药物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34、简述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

老年人身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于青壮年。1.口服药物进入胃肠道后,经过分化和溶解,然后经胃肠粘膜吸收,才能进入血液,流经全身,发挥药物效能。由于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和血流量减少,对一些药物的吸收延迟和减少。2.老年人的脂肪相对增加,而水份和肌肉却相对减少,溶解在脂肪内亲脂性药物就可能在体内蓄积。老年人摄入蛋白质量减少,蛋白分解代谢增加,所以一般老年人血浆蛋白浓度较青壮年低,因此进入血内的药物与蛋白结合部分低而游离药物浓度则增高。为此,老年人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较青壮年人应相应地减少,才能使血内游离药物保持在合理的浓度。3.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在肝脏,经体内代谢后药物作用减弱或消失。老年人肝内酶活力降低,肝血流量减少,导致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变慢,使药物在血液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容易发生毒性反应和副作用。4.药物最后大部分经肾排出体外,肾脏代偿能力已下降的老年人,药物经肾排出的能力减小,而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5.各个老年人之间的健康状态个体差异较大,同一个老年人各内脏的老化程度也各不相同,对药物的耐受性因人而异,不易掌握。有的老年人患多种疾病,同时接受多种的药物治疗,容易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增加药效应的协同作用,或出现拮抗反应而使药物效应减弱或消失。

35、简述男性不育的治疗原则。

36、简述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药物治疗。

1.抗真菌药物

(1)两性霉素B:是治疗曲霉感染最有效的药物。可以全身应用,也可以局部应用。但两性霉素B毒性作用较大。

(2)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的新型制剂,毒性仅为两性霉素B的1/70。用法:将稀释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加入5%的葡萄糖液进一步稀释至0.2~2mg/ml 后,使用输血过滤器避光静脉滴注,6h内滴注完毕,用量可从0.3mg/kg体重开始,逐渐增量,总量可达5~8g,8~12周为1个疗程。

(3)伊曲康唑:常用剂量为口服200~400mg/d,3~8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头晕、皮疹、嗜睡等,肝脏损害少见。

2.手术治疗手术指征:①单纯型曲霉球患者;②复杂型曲霉球,而原发病需要外科治疗者;③诊断有疑问,又不能排除肺化脓性疾病或肺肿瘤疾病患者;

④肺曲霉球伴发陈旧性结核空洞引起反复大咯血,此为手术的绝对适应证。清除病灶后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巩固疗效。

37、简述青霉素类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使细胞壁缺损,菌体内部高渗,水分不断进入,引起菌体膨胀破裂死亡,起到杀菌作用。

38、简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

(1)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

(2)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3)肝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

(4)造血系统毒性。头孢菌素偶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嗜酸性细胞增多等。

(5)肾损害。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偶可致血液尿素氨、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其中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著。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6)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头孢菌素抗生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

(7)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双硫醒能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难受反应而用于戒酒。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的功能。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喝酒或者接触酒精等),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

处理原则: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

哮喘

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偶见,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予以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2.毒性反应:少见,但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青霉素脑病)。此种反应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3.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有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症状加剧,称为赫氏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患者,

系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而组织修补相对较慢或病灶部位纤维组织收缩,防碍器官功能所致。4.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5.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竭。

39、简述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答:(1)药物吸收,新生儿胃酸低或缺如,胃排空时间延长,因而药物口服吸收不稳定;,增加容量或浓度均可可能损害邻近组织,且吸收不良,

故皮下注射不适用。较大的新生儿,循环好,可用肌内注射,但危重病

儿采用静脉给药。

(2)药物分布:新生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细胞内液较少,故药物在细胞内浓度比成人高;脂肪含量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中

游离药物浓度增高,故新生儿容易出现药物中毒;对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低;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新生儿血-脑脊液屏障易被透过,药物

与血浆蛋白不结合的部分可以自由通过而起作用。

(3)药物代谢:新生儿肝相对较大,对药物代谢有利;新生儿药物代谢有关酶活性低使药物代谢减慢,但同时存在的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趋向于加速其代谢。

(4)药物排泄;新生儿肾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数量较少,出生一个月内新生儿肾功能迅速发育,因此,主要经肾以原型排泄的药最好按不

同日龄测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间隔

40、简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

1.志愿报告系统,也称自愿呈报制度,是一种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制度。医师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认为患者的某些症状可能为某种药品所致时,即可填写ADR报告表,通过一定程序呈报给监测机构。通过将大量分散资料的收集、积累、分析、反馈,对各种药品的安全性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及早提出警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医院集中监测系统,以医院为单位,由医师、护士、药师共同合作,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研究目的详细记录药品的使用情况、ADR的发生情况,是有目的地针对某种(或某类)药品的ADR的发生率、频度分布、易致因素等进行的。

医院集中监测可分一般性全面监测和重点监测。

(1)一般性全面监测:在一定时间内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ADR的全面监测,可以得到各种药品的ADR情况及其发生率。

(2)重点监测:是对某种肯定的或不能肯定的ADR做重点监测,目的是为了查清药品是否存在着某种ADR及其发生率。

41、简述药物性心肌病的概念及其临床特点。

药物性心肌病指接受某些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引起心肌损害产生心肌肥厚和(或)心脏扩大的心肌病变。广义上讲,凡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的心肌毒性所导致的心脏病变,无论是因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的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的收缩性因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或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均可称

之为药物性心肌病。

药物性心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也可表现为猝死。

药物性心肌病(drug-induced cardiomyopathy)是指接受某些药物治疗的患者,因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引起心肌损害,临床表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最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

42、简述移植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1)按供者与受者的关系分类: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

(2)按供者与受者的遗传学关系分类:分为同基因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和异种移植。

(3)按移植物组织学分类:分为细胞移植(如骨髓移植、胰岛移植和输血等)、组织移植(如皮肤和血管移植等)和器官移植(如肝移植和肾移植等)。

(4)按移植物的解剖部位分类:分为原位移植(如心脏移植和断肢再植等)和异位移植(如异位肾移植等)。 (5)按移植物是否保持活力:分为活体移植和

支架移植。

43、精神分裂症联合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1)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药的相互作用:①三环类药:抗精神病药物与三环类药合用,可加强两类药物的镇静作用,增加三环类药物的作用,并加重抗胆碱能作用和降低血压;对某些患者可能诱发痉挛发作。硫利达嗪与三环类合用,可能出现心律不齐。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吩噻嗪类与MAOI联用,可加剧锥体外系症状,由于α肾上腺素能组织作用和直接血管扩张引起低血压。氟哌啶醇与苯乙肼联用,可能出现紧张症状群。③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精神病药与所有 SSRIS合用,由于5一羟色胺能间接减低多巴胺释放,从而加重锥体外系症状。抗精神病药物与氟西汀、帕罗西汀及氟伏沙明联合应用,由于SSRIs 对细胞色素P450酶有抑制作用,可使抗精神病药的血药浓度升高,加剧药物不良反应。

(2)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的相互作用:①锂盐:抗精神病药与锂盐可能发生协同作用,增加对中枢系统的毒性。锂盐可加重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系症状。锂盐同氯丙嗪合用,有可能出现室颤;同甲砜哒嗪联用,可能会出现心肌传导阻滞;同氟哌啶醇联用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脑器质性损伤。②卡马西平:抗精神病药与卡马西平联用,由于加快了抗精神病药的代谢,因而会影响其治疗效果。氟哌啶醇与卡马西平联用可能会产生神经系统的毒性。氯氮平与卡马西平的联用,会增加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要格外注意。

(3)抗精神病药物与抗焦虑药物的相互作用:①苯二氮革类:抗精神病药物与苯二氮草类药联用较为常见,一般除加强镇静作用、延长睡眠时间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或老年人,由于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可导致呼吸抑制或低血压。氯氮平与苯二氮革类联用,可出现循环性虚脱。②非苯二氮革类:吩噻嗪类与安泰乐合用,由于增高了对心脏再极化的作用,可导致心脏的不良反应。

(4)抗精神病药与催眠、麻醉药的相互作用:①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抗精神病药合并巴比妥类药现已不多见,但同时饮酒者依然不少,两者合并与苯二氮革类者相同,即加强镇静作用,容易发生低血压,严重者可抑制呼吸。此外可降低抗精神病药的血药浓度。长期合用酒精,对肝脏有毒性作用,加剧锥体外系症状。②麻醉药:吩噻嗪类联合麻醉药,可产生低血压及嗜睡症。其他抗精神病药与麻醉药联用,其不良反应同苯二氮革类。

(5)抗精神病药与抗震颤麻痹药的相互作用:①抗胆碱能药:锥体外系症状是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尤其是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时。为了减轻不良反应,联合抗胆碱能药成为常规用药,临床上以苯海索和苯甲托品较常用。这两类药物联用虽然能缓解锥体外系症状,但又加剧了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并延缓抗精神病药的显效时间。此外,还可能影响抗精神病药的血药浓度,增加高热的危险和进一步损伤的认知功能。所以,不主张早期联用抗震颤麻痹药,只有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而患者难以耐受时,方可联合应用,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剂量也不宜过高。②其他抗震颤麻痹药物:作用于多巴胺系统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和金

刚烷胺等,在精神科极少应用。抗精神病药与左旋多巴合用,会加剧原有精神分裂患者的症状,并可降低左旋多巴抗震颤麻痹症状的效果。

(6)抗精神病药与降压药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①降压药:抗精神病药与降压药胍乙啶、异喹胍和可乐定等合用,可降低降压效应。利培酮与降压药合用则又加强降压效应。氟奋乃静与可乐定合用可能会发生谵妄;②其他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与苯妥英钠联用,因两者协同作用,可增加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吩噻嗪类与肾上腺素合用,前者可逆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反而引起低血压,故在处理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的体位性低血压时,禁用肾上腺素。硫利哒嗪和奎尼丁联用,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引起心律失常。氟哌啶醇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可能会发生紧张证候群,吩噻嗪类与抗组胺类联用,可产生过度镇静,甚至影响呼吸。

44、举例说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1.?受体阻断剂与维拉帕米合用

?受体阻断剂与维拉帕米合用易出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血压下降或心衰。维拉帕米可使阿替洛尔的吸收增加,排泄减少;阿替洛尔能使维拉帕米的代谢速度减慢。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合用可使心率明显减慢,甚至停搏。

2.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

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提高50%左右,引起心律失常。其原因使奎尼丁能将地高辛从骨骼肌中向血液转移,并减少地高辛从肾小管主动排泌。

3.茶碱与红霉素、普萘洛尔、?-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合用

茶碱与红霉素、普萘洛尔、?-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合用可使茶碱消除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加之茶碱安全范围窄,易导致中毒出现,严重中毒表现为心动过速等,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4.排钾型利尿药、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类合用排钾型利尿药、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类合用均可促进钾排出,使心脏对强心苷更敏感,易发生心律失常。

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间羟胺、麻黄素合用由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使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减少,可致血压急骤升高;与间羟胺、麻黄素合用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引起高血压危象。

6.氯丙嗪与氢氯噻嗪、呋塞米、普萘洛尔与硝苯地平、哌唑嗪、氯丙嗪合用氯丙嗪与氢氯噻嗪、呋塞米、普萘洛尔与硝苯地平、哌唑嗪、氯丙嗪合用可使降压作用协同,导致严重低血压。

45、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药物有哪些?

药物治疗中主要选用抗病毒药物,如碘苷,又名疱疹净,主要适用于初次发作的病例,对多次复发的病例,改用其他药物为宜;阿糖胞苷,有一定效果,但对正常细胞毒性大,故常用它的衍生物环胞苷;三氮唑核苷,又名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疗效较好,且对正常细胞毒性颇低;无环鸟苷,又名阿昔洛韦,为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对于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抗病毒药

物如阿糖腺苷、三氟胸腺嘧啶核苷等。亦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它有抑制角膜免疫反应和抗炎的作用,常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期的治疗。

3.免疫促进剂的应用

应用免疫促进剂治疗本病,是近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尚处于试用阶段。文献报道应用的药物左旋咪唑、担子菌类多糖、干扰素及诱生剂等。

(1)左旋咪唑左旋咪唑是四咪唑的左旋光学异构体,系一种广谱驱虫药,现已证明对细胞免疫有调节作用,其特点是:①能使受抑制的T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的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但不会使之高于正常水平。②能使低下的细胞免疫指标上升。③恢复和增强迟缓型皮肤超敏反应。④促进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的游走能力。左旋咪唑对抗体的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2)担子菌类多糖从担子菌类提取出来的多糖和左旋咪唑一样,具有活化T细胞,激活免疫功能的效能。

(3)干扰素及诱生剂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是细胞受到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或非微生物的刺激后所产生的。国外采用干扰素治疗本病已取得较好效果。

46、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指征有哪些?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或“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方为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而“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

4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指征是什么?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证是:

1.谷丙转氨酶持续升高并大于80,HBeAg 阳性者,HBV DNA ≥105 拷贝/m l,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谷丙转氨酶升高

2 对谷丙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3 对谷丙转氨酶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也就是说有肝纤化或肝硬化的情况。

48、梅尼埃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是什么?

注意休息,选用脱水剂、抗组胺药及镇静剂等以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必要时进行支持治疗。频繁发作者,可考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鼓室内注射或手术治疗,以消除外周前庭信息的传入。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听力状况。

49、清洁污染手术主要指哪些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也称可能污染手术或2级切口手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肺、气管等部位手术等。

50、妊娠合并心脏病第二产程该如何处理?

要避免用力屏气加腹压,应行会阴侧切术、胎头吸引术或产钳助产术,尽可能缩短第二产程

51、色甘酸钠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能与敏感的肥大细胞膜外侧的钙通道结合,阻止钙内流,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慢反应物、白三烯等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这一作用有种属和器官选择性,对人肺肥大细胞最敏感

52、试述牙周病局部治疗药物。

临床局部药物及使用方法主要有:

一、含漱药物

(1)、0. 05~0. 2%氯己定液(洗必泰液)

( Chlorhexidine)

是目前最好的菌斑抑制剂,对G+菌和G-菌及真菌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每日含漱2~3次,每次含漱1~2 min。该药味苦,长期使用可使牙齿及黏膜着色。(2)、西吡氯烷

(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

西吡氯烷又称西吡氯铵,是一种阳离子季铵化合物,可与细菌细胞壁上带负电荷的基团作用而杀灭细菌,其抗菌作用不如氯己定,但优势是副作用也比氯己定弱,且无牙面着色。剂型有0.05%~0.1%的西吡氯烷溶液,用于含漱。有报道用该药含漱后,可使菌斑的量减少25%~35%,市售的一些含漱液中含有此成分。

(3)、三氯羟苯醚

(Triclosan)

三氯羟苯醚又称三氯生,是一种非离子性的广谱抗菌剂,过去数十年用于肥皂、除臭剂等,近年来用于含漱剂中,或加入牙膏中,具有抑制菌斑形成及抗炎的双重作用。有报道用0.15%的三氯羟苯醚含漱4周后,患者的菌斑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含漱后在口腔内停留时间短,抗菌斑作用不如在牙膏中明显。(4)、氟化亚锡液

长期以来,氟化物一直被用于龋病的防治,近年的研究表明,使用0.05%或0.1%的氟化亚锡(SnF2)液含漱,可以有效地抑制菌斑的聚集,起到减轻牙龈炎症的作用,可用于牙周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但氟化亚锡不稳定,应使用新鲜配制的药液。

二、冲洗药物

(1)、3%过氧化氢液

为临床常用牙周冲洗药物,可冲洗龈袋、牙周袋、牙周脓肿腔等,它能释放大量新生态氧,具有抑菌、除臭、清洗、收敛等作用;用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多余残液,防止灼伤正常黏膜。兑水1~2倍后,亦可用于患者自我含漱。(2)、聚维酮碘

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的结合物,对各种G+、G-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均有杀灭作用。刺激性小,着色轻。剂型为0.5%聚维酮碘液,用于牙周冲洗。有报道,用聚维酮碘液冲洗牙周袋后,效果与洗必泰相似,可使龈下微生物组成向有益的方向转化,并可改善局部牙龈炎症的状况。

三、涂布药物

(1)、碘甘油:为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含碘化钾、碘、甘油等,具有一定的抑菌、消炎收敛作用。用于牙周袋内涂布上药。

(2)、复方碘液:含碘化锌、碘片及甘油等,其收敛和杀菌作用比碘甘油强,需由医师将药涂布于牙周袋内。

(3)、碘伏:是一种低毒、安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可涂布于脓肿引流后的牙周袋内,有较好的消炎作用。

(4)、酚碘液

具有较强腐蚀性,可烧灼炎性肉芽组织。使用时应先将局部擦干并隔离,用探针蘸取少许酚碘液,沿龈边缘放入,等待1~2 min后,用刮匙去除炎性肉芽组织,可反复数次,最后用75%的乙醇擦拭以防止灼伤正常黏膜。此法为牙周非手术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因其具有较强腐蚀性,目前临床应用不如以前广泛。

四、缓释药物

局部药物治疗有许多优点,但通常情况下局部药效作用持续时间短,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局部有效浓度,需要反复给药,增加了患者的就诊次数。因此,能使药物缓慢地释放,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药物有效浓度的缓释剂的研制、开发、应用,为牙周病的局部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牙周缓释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经龈下刮治后仍有较深的牙周袋,且探诊后出血的患牙;急性牙周脓肿引流后;有牙周瘘道形成的患牙;急性冠周炎;早期种植体周围炎;以及不宜全身用药的牙周

炎患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缓释抗菌药物治疗牙周炎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已研制出多种疗效较好的牙周袋内缓释制剂,主要有: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不可吸收的5%米诺环素薄片、25%甲硝唑凝胶和22%甲硝唑药棒、四环素药线、氯己定薄片(chip)等。

53、手足癣治疗原则是什么?

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穿他人的鞋袜,不用他人的毛巾、浴巾、不与他人共用面盆、脚盆。经常清洗手脚,保持手足清洁和合适的湿度。避免用手搔抓患部。

2.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3.足癣瘙痒忌用热水烫,这是手足癣的注意事项之一。脚趾间长出红斑,奇痒难忍,用热水烫后感觉舒服多了。可过了两天,红斑处不仅更痒了,还长出水泡。患上足癣,以热攻痒的“疗法”反倒会拖延病情。因为热水烫脚能起到临时止痒作用。但是,足癣患者如用此招,不仅不能止痒,还可能因为毛细血管的扩张,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

4.夏季天气闷热潮湿,真菌感染机会多,是足癣的好发季节。曾染上足癣的患者,也易再次感染。患上足癣后,要坚持正常治疗。频繁出入各种公共场所易染上足癣。出门在外,要尽量不穿公用拖鞋,少洗桑拿浴,注意个人卫生。

54、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1.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原则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起始,根据患者反应滴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2)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3)长期治疗原则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身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期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维持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55、细菌耐药机制有哪些?

1.阻止药物进入细胞

2.把药物经外排作用泵出细胞外

3.改变或修饰药物作用的靶位

4.产生能使药物是失活的酶

5.形成救护机制,即形成行的代行途径代替原来被阻断的代谢途径来合成原来的代谢产物

56、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在传统的药理学和医学之间起衔接作用。

①其主要任务依据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特点,对患者实施合理用药。

②研究影响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也是药物治疗学的重要任务。

③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药物反应的重要因素

57、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药物用量:剂量与效应存在着规律的关系。

2.药物剂型:不同剂型的药物通过影响药物吸收量或吸收速度不同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3.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量和速度,吸收速度由快到慢比较,顺序依次为静脉分吸入斗肌内、皮下、直肠茹膜、口服升皮肤。

4.联合用药:合理联合用药,增加疗效,降低毒性;不合理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加大毒性

58、针对不同失眠患者应如何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失眠的治疗取决于其潜在的病因、其主诉的病情和病程的长短,因此制定符合每例患者需要的个体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非常必要。药物治疗可帮助撤除药

物或在不能撤除时,可维持药物在最低剂量。治疗原则如下:

( 1 )一过性失眠:一旦引起失眠的原因消除,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药物治疗;或者给予低剂量快速排泄的安眠药,治疗1~2 天。( 2 ) 短期失眠:患者应接受早期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通过心理治疗,解除其紧张因素,改进其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对患者进行精神松弛方面的劝告和训练,指导安排合理的睡眠时间;避免白天小睡;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和睡前散步或饮用适量的温牛奶等均有助睡眠。使用安眠药,接受最低有效剂量,时间不超过3 周;或间断给药,如服药1~2 天即睡眠很好,就可减少用量,或再维持1 ~2 天。

( 3 )慢性失眠:患者应咨询相关专家,经专门的神经、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评估。如有精神障碍者必须接受适当的治疗;对药物成瘾者,应进行戒毒或康复治疗;疼痛者可服用镇痛剂;夜间肌阵挛者可用氯硝西泮或作用相似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加以缓解。药物治疗必须与睡眠卫生教育、心理治疗等同时进行,且仅作为达到定时睡觉、形成良好的睡眠生理节奏,打断失眠的恶性循环,消除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减少较多情绪和生理觉醒这一目的而采取的辅助手段。服药8 周内应及时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再评估。

59、治疗梅毒首选药物是什么?若首选药物过敏,可选用哪几类药物?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四环素、红霉素等。

60、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什么?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有:

再出血:再出血是重要的并发症。前三天的发生率为 5.7%,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原因的 8%~22%,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急性脑积水:在起病 72 小时内发生急性脑积水的机率为 15%~20%,这些脑积水为阻塞性脑积水。存在脑积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脑积水的患者。治疗包括临时放置导管或者进行脑脊液分流。

脑血管痉挛:发生于蛛网膜下腔中血凝块环绕的血管,痉挛程度与出血量相关,可导致约 1/3 以上病例脑实质缺血,常表现为波动性的轻偏瘫或失语,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病后 3~5 天开始发生,5~14 天为迟发性血管痉挛高峰期,2~4 周逐渐消失,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血管造影 (DSA) 可确诊。

癫痫发作:5%~10% 的患者发生。

低钠血症:由于抗利尿激素不当分泌或脑耗盐症候群而出现。因此脱水利尿治疗时应充分补充失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2z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