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史

更新时间:2024-06-19 20: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建史

1、《梁思成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敦桢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刘致平,《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华夏意匠》,李允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郭湖生,中华古都——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台北:空间出版社,1997 10、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 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常盘大定等人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第一

手调查材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从追溯日本佛教建筑的源流入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考察

一、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啓钤 主要的历史贡献:

1、是创建了营造学社这样一个缜密的学术研究组织;

2、是发现、整理、组织校刊了一批重要的建筑历史文献,最主要的就是《营造法式》的刊印。

? 1、对中国古代建筑遗迹、遗址进行调研,测绘、调查、摄影,结合实践对古代建

筑文献的深入研究,使我们中国建筑自远古至于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 2、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与翻译,使之与西方名词对应。

? 3、他们阐明了以官式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的结构原理与由此产生形式特征,为

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造确立了中国古典的规范;

? 4、他们依据19世纪以来在西方建筑评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结构理性主义标准评价中

国建筑,证明它具有与西方古典建筑、哥特建筑和“国际式”现代建筑相同的特征,从而反驳了西方学者和中国一般公众对它的贬斥态度,并赋予它在现代建筑的条件下存在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地域的差异。

1、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合式等。

?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延续性:指纵向的比较,时间轴。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又具有延续性特征,即: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大部少数民族地区最大量使用的建筑是木构体系。 延续性:指纵向的比较,时间轴。

? 木构架的优势

? (一)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二)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木架建筑是由柱承重的,墙并不承重。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只起圈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 谚。 (三)抗震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四)施工速度快

◆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 ◆ 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建筑观念强调实用性,《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技术上的优势:采用建筑模数制。 (五)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中国古代主流建筑体系之所以长期使用木构架,是上述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刘致平的“自然条件说” ◆郭沫若“经济合理说” ◆李允鉌“宗教文化说”

? 木构架的缺陷

? 首先,生长期成材期长,导致木材越来越来稀少。 ?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 再次,木架建筑采用的基本上是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 二、建筑分类

? 、按建筑的结构体系分: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 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井干式

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在转角处木料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 主要流行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 抬梁式

?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

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粱头搁置于斗拱上。 ?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 其它结构体系: ? 混合式结构 ? 窝棚式结构 ? 纵架平椽

? 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 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

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宇文恺、李诫、蒯祥。 官式建筑

工官掌管下建造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还可派工官和工匠去外地施工,所以建筑式样比较统一,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 民间建筑

各地自主建造的,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

? 三、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

1、 单体平面:采用骨架系统 ◆ 柱网 ◆ 间

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的结构单元称为“间”。 面阔方向,一般明间>次间>梢间。

进深方向,步架距离相等,步架指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早期建筑的开间数有使用双数的情况,后期多用单数,阳数。

? 2、单体立面:造型趋于程式化

刘致平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的三部曲:屋顶、屋身、基础。 ? 3、单体剖面:木结构造型合理——线的动态感 ? 侧脚 ? 生起

? 凹曲面的屋面特征

①折线构成,内凹曲线使瓦越压越紧,防止喝风灌雨。 ②利于采光。

③使雨水摔的比较远。

? 单体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通过建筑单体的数量叠加,以营造气势。量的增加通常是放在轴线上进行,然后通过庭院空间的开阖,控制人的心理感受,在群体空间的塑造中加入 了时间因素,即人的体验,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感受产生了质变。

? 6、独具特色的第五立面——屋顶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前六七千年~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有巢氏时期——住屋之始,“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巢居、穴居两种方式

? 燧人氏时期——“钻木取火”“结绳记事”。 ? 伏羲氏时期——创文字取代了结绳记事。 ? 神农氏时期——农业开始兴起。

? 有熊氏时期——黄帝统一了中原地区。 远古图腾 : 龙飞凤舞

?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是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 1、仰韶文化:

住屋的形式正由竖穴向地面建筑发展,初步掌握了伐木、绑扎、和夯土等技术 。 ? 2、龙山文化

住屋形式:面积变小,平面呈“吕”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增强了私密性。

建筑材料上,开始出现土坯砖,室内地面普遍采用白灰面,防潮。 ? 3、河姆渡文化

住屋形式: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它是由原始巢居发展而来。

我国发现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的木构建筑。

4、细石器文化:

辽宁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建筑已有了“群”的概念。采用木骨泥墙建造壁体和屋盖。室内用彩画与线脚装饰。 ·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发现的祭坛,有比较明确有轴线关系,采用了序列式。

?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前2070年~前476年)

?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 家国一体

? 图腃崇拜→祖先崇拜

?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特点:1、采用夯土台基 2、封闭的廊院

3、采用“永定柱造”。

?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城市出现: 1、 郑州商城

? 2、 偃师尸沟乡商城。 ? 3、 殷墟

◆ 宫殿代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特点:夯土台基;“副阶周匝”。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三、西周、春秋(前11世纪~前476年)

? 1、城市:既统治是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的堡垒。有大小之分。都城:

称为镐京。

2、建筑:高台建筑开始兴起。作用:攀比、了望。 建筑实例:

◆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特点:A、“合院”形式,四周有檐廊环绕,基址下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C、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3、装饰与技术

◆ 湖北蕲春西周干阑式建筑,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建筑类型。 ◆ 斗栱的雏形

?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C、 三套城:宫城、皇城、外城。

D、固定的市场集中于鼓楼一带,市坊采用夜禁制。 突出成就:

A、 科学的水系设计。

将西山泉水引入城壕、漕渠,保证城市用水。并将通惠河与城壕结合,漕运直达城内。此外,城市排水也得到很好解决。

B、 将水面和大片的苑囿结合,创造了一个山水城市。 C、 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明清北京

A、 北面废五里,南扩1里,又在南面加了一个外郭,以皇城为中心,形成了凸字形的城郭形式

B、形成了一个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也是全城的中轴线,城市更为严整。

? (二)、地方城市 ? 明清西安

?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代所修,规模只相当于唐长安时的皇城。

? 城市采用十字街的形式,十字街相交的中心建钟楼,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这是北方地方城市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原因不详。

? 此外,地方城市随着商业的发达,结果往往在城门附近形成聚集的人群,从而

形成了“关”。

苏州

南方水网地区的大城市,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子城制度:

在南宋平江图中,也可看到城由罗城与子城组成。衙署区外围以城墙,形成的小城叫子城。这是南北朝到宋地方城市的一种制度性做法,称为“子城制度”。

子城城门,即衙署区的入口,往往在城门上建楼,楼上挂鼓,负责向全城人宣告时间,称谯楼,明清以后称为“鼓楼”。

? 第二章 宫殿

? 宫殿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主体,按功能而分兼有施政和居住两部分。 ? 朝,主要是举行典礼和听政的殿宇,辅以中枢官署; ? 寝,是皇帝及其家庭的住所

? 一、早期宫殿形制

? ? ? ?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宫室是在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中的大房子,初步具备了前堂后室的布局。 商代,宫殿建筑由单体变为群体。

西周,从陕西岐山凤雏村宗庙遗址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宫殿也应采用合院的形式,且已由前堂后室演变为前朝后寝。

?

二、发展中的宫殿形制(春秋至南北朝)

1、使用高台建筑 2、前朝后寝 3、东西堂制

4、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显示威严的建筑。春秋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阙有两种:一种是独立阙,如四川高頣墓阙;另一种是门阙合一。

? 三、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

宫殿开始转向纪念性。

1、 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

《周礼》郑玄注称:周天子及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后世又按其位置称为外朝、中朝、内朝。 2、 出现了宫阙制。

大明宫含元殿既是殿,又有阙的形式,称为宫阙制,其形制影响了明清宫门制度(午门)。

由一字形的门阙变为“∏”字形,唐代的一种创造,使宫殿建筑带有了一定的纪念意义。

3、 宫殿后建花园

大明宫后是以太液池为中心的苑囿,主殿为麟德殿。

?

四、过渡阶段(宋、元、明初)

1、 北宋汴梁宫殿

? 特点:

① 以正殿大庆殿为大朝,一改隋唐以宫阙为大朝的制度。

② 宫城南部正中是以大庆殿为中心的一组宫殿,正门宣德门形制,采用宫阙制。 ③ 宫殿建筑采用“工字殿”形制。 ④ 宫前广场的规划。 2、元大都宫殿

① 延用了“工字殿”“州桥”“千步廊”形式。

② 宫城周桥前设棂星门,是对前代宫殿建筑的发展。 ③ 宫殿建筑内容带有民族特色。 3、明初南京宫殿

建筑形式内容极力寻找礼制的依据,如《礼记》《周礼》等儒家经典所规定的宫殿形制:前朝后寝制,三朝五门制。

? 四、 明、清北京宫殿

明北京宫殿,由蒯祥设计,集中前朝所有各种宫殿建筑形制的特点。 1、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

2、 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 3、 采用三朝五门制。 4、 采用前朝后寝制。

5、 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 6、 午门,采用宫阙制。

? 故宫的艺术成就如何取得? 句法:

1、 中轴线的艺术,宫殿的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理 A、 以门为中介。 B、 以廊庑为中介。 C、 以屋顶为中介

D、形体的大小、空间的开阖对比反衬。 3、建筑单体:

◆ 建筑数字采用奇数(阳数),称为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

◆ 建筑图案采用龙凤图案。 ◆ 建筑色彩:黄、红、金。 4、象征手法:

◆ 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例:嘉量、日晷(天子授时之意)、神龟、仙鹤等

◆ 文字象征。

结论:建筑符号的表达走向成熟,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封建晚期的住宅与宫殿分向,不适于居住。

第三章 住宅

■ 城市与住宅

在选址上,表现出两者的相通性。 ■ 城市与宫殿

宫是都城的主体、核心,宫在城的主要轴线上。 ■ 宫殿与住宅

起源同、流向不同。

相通之处:1、单体通过院落组合形成群体形象。2、正体形与负体形阴阳关系,互相衬托,正体形完整,负体形好利用。 一、 住宅的起源与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 士大夫住宅,《仪礼》:前堂后室。 ■ 汉末三国 坞壁 ■ 南北朝隋唐

大宅邸多达几进,采用廊院式。外宅最主要的建筑是堂,延宾客之处。内宅,“寝堂”,女主人延接宾客之处。 ■ 宋代以后

住宅形制多样化,四合院、沿街前店后宅,工字形住宅等。出现了“廊屋”。 二、中国传统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就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宜技术。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又存跨越地区的限定。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依据,分述如下: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二)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五)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六)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七)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八)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九)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十)水上人家

主要分布在江浙等水乡地区。 三、学习意义

■ 80年代初民居讨论热

■ 后现代风引发了中国建筑界对民族风格的探讨,有两种倾向:1、抽象,神似;2、形似。 。 ■ 建筑师注意到民居蕴藏的丰富建筑语言,对传统的学习,从早期学习宫殿形式为主、重官式建筑,转而向民居学习。

思想上:走出宫殿、走向民间; 手法上:来自民居,走向公共建筑 代表实例:武夷山庄、香山饭店 课程作业:传统民居意象设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蕴藏了丰富的建筑语言,作为中国未来的建筑师,应当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形制特征有较为深入地了解,为中国建筑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一席之地做好准备。 ◆ 基本内容:

1、各地传统民居形制调查:建筑群体组合、建筑单体形制、建筑构造、建筑装饰均可作为调研对象。可考虑按地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研及最后成果。 2、传统民居意象设计 ◆ 成果要求:

① 图纸规格:3#图(电子版),1~2张 ② 表现方法:计算机绘图、建模。

③交图时间:最后一堂理论课课前交光盘(以班为单位) 四、民居实例

? 北京四合院 ? 山西民居 ? 安徽民居 ? 苏州民居

? ? ? ? 窑洞 福建土楼 吊脚楼 一颗印

(一) 北京四合院 1、历史背景

五朝古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都城。 2、建筑风格

帝王气十足,讲究轴线对称、讲究秩序、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一般有大花园。 3、 分析:

A、 有轴线、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内向(开窗) B、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 大门 垂花门

C、 院子,重要的家庭聚会中心,环境气候调节的场所。 D、风格:建筑外部风格较简单、色彩为灰色。 4、 评价

优点:防风沙、防噪音、防干扰。 缺点:私密性差、建筑密度低。 改造实例:菊儿胡同

(二)安徽民居 1、历史背景

■ 徽商,以徽州人生存方式为代表,“处者以学、行者以商” ,故徽商又称儒商。 2、建筑风格特点 两重性:

■ 外观淡雅(白墙灰瓦),内部装饰精美、突出 ■ 构造方式,北方抬梁式与南方穿斗式结合。

■ 明中叶前,底层低、楼层高,祭祖在楼上;明中叶以后,底层高,楼层低,祭祖在楼下。 3、 建筑情况

A、 平面,外观方整 B、 剖面

? 明间——抬梁,山墙——穿斗 ? 上下层柱子不对位 ? 山墙与柱分开 C、 外观

? 白墙灰瓦,淡雅 ? 清水脊

? 四瓦落地、五岳朝天 D、内部

? 注重雕刻与装饰,但用木本色,又显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24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