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更新时间:2024-03-21 05: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江都市真武中学单启文

【摘要】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正在部分地区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铺开。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行为 方法 途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那么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转变呢?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为参与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往、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双方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改变工作方式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面对新课改,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视野中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之间要加强互补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丰富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现象是困扰基础教育的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偿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并能灵活地运用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网络学习”、“协作性学习”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只要用好了,都能使学生的大脑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只要学生的思维被启发活动起来,那么他们在完成任务或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真正地培养自己的创新、合作、自主学习、有效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等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新课改的教学宗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不要紧张,现在又很多学生都“欺软怕硬”、“欺生怕老”,但过刚易折,凡事要掌握度。

要懂得如何掌握上课的节奏,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的乐趣、神奇。

在上课前多讲一些关于数学的趣闻,提高学习兴趣。临下课时,留下难度较高的数学题,要求学生课下作答。在下一堂课讲课前,对回答正确、方法简单、通俗易懂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与表扬。既树立了榜样,使学生间形成良性竞争,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细节方面做工作。循此以往,你的教学工作必然会得心应手。 祝工作顺利。

牛秀芝

河南郸城县城关镇南关小学,河南 郸城 477150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小学数学就是计算,小学数学就是测量,小学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这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小学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一、 趣味性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1.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

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所氛活跃,使学生的注意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对同学们说:“我有一件事想麻烦同学们帮我办一办。”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平时比较调皮的手举的更高了。我亮出一块先前用过的胶合板制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断了一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掉的那个角不知丢哪了,可能被扫到垃圾箱去了,想请大家帮助去找,好再做一块。”有些学生想马上去找,但也有几个学生说不必,可以通过这块重画出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一时学生议论纷纷,这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两角夹一边”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学习中去。这样课堂上就能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2.用口诀,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的获得靠记忆,但遗忘是在所难免,所以保持记忆十分必要。一般我们把记忆的东西编成口诀来记,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小故事来增添课堂趣味

故事具有吸引人的情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生听完故事后能产生很多联想,并生出很很多多疑问。恰当的使用会对课堂产生易想不到的效果。 二、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1.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2.数学教师的情感要真挚。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这样,何愁学习没兴趣呢?因此,从情感因素入手,优化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解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常常因为喜欢某教师而去学习该课程。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就得喜欢学生、关心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和每一位学生交往,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教育家捷尔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他才能教育孩子。”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蹲下身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且多去班级各学生谈谈心,了解学生身边的事,和学生拉拉家常,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学生一定会喜欢你! 三、成功是学习数学的帮手

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对激发自我发展和学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个学生由于自我获得了成功,就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成功的情感的体验,那么它随之而来产生主动学习内驱力,而个人内驱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外部条件无法比拟的。因此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就是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内因,因为只有内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依据。所以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总之,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及活动材料,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干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二、创设良好导入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创设良好导入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景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入要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的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

2、导入要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3、导入要有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

4、导入要有知识性,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识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例如:开始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玩跷跷板游戏时,当把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重量后跷跷板的状态会怎样?若把两边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后跷跷板的状态又会怎样?这样用实际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

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和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两点: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⑵、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也就是动不动就操作,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学生的直观认识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剪纸张,再折成长方体、四面体。学生易于理解长方体、四面体的表面展开图。

2、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识别两三角形相似”时,设计如下问题:若已知任意两边对应成比例,一组角相等能否识别两三角形相似?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推理、归纳等过程。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这是一种较易操作教学组织形式。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数学课改体会---- 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相关的文章。——“认识物体”案例分析

天津师大二附小 曲曰辰 一、背景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 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重要的 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 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 间被\压缩\了,实际上《课程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 多的期望。在过去认识物体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 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认识物 体\一课是北师大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认识形体的起始课, 是借助于学生对学前这些形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生活经验的积累 为背景,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这些形体的模型,初步 的加以区分。下面以这节课为例,结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改变\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案例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学具,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它们,想不想看看? 生:想!(老师事先为每组准备了一套与形体有关的盒和玩具之类,并用布 盖好。)

师:快打开看看吧!

生:哇!(学生露出惊讶而欣喜的表情。)

师:这么多东西,你能不能给它们分类,看一看,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 生1:我能按大小来分。 生2:我能按它们的样子来分。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那要按形状来分,应该怎样分呢?你们会吗? 生:(会!)

师:请你们把筐里的这些东西按它们的样子来分一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 几个空的筐,每分完一类,就放在一个筐里,开始吧! (学生四人一组开始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组是怎样分的?

(把这一组的情况横着挂在黑板上展示给全班来看,挂的时候是按正方体, 长方体,圆柱,球的顺序来挂的。) 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 生:是的。

[评析:这节课可以说是从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中开始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课的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儿童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由揭开布到自己动手分类, 为学生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打开一条通道。] 2、共同探索,认识形体:

师:(手指着正方体的小筐)你们看这一筐里面的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都急着举手要说)

师:那好,就请你们每人选出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 这一筐里面的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讨论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研究,同 时参与到各组的研究中去。)

师:你们刚才研究的这个筐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它们有六个边,都是一个样子的。 师:在哪了?你能到前面指给大家看吗?

生1:(学生边指边说)这有一面;这有一面;这还有一面……一共六个。 师:噢,你是说它有六个面呀,那怎么数就不乱了呢? 生1:上下有两个,左右有两个,前后也有两个,就是六个了。 生2:我给他补充::上下有两个,中间的有四个,就是六个了。 师:你是说侧着的有四个,上下还有两个,就是六个。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于“面\这个概念虽不能准确描述,但学生通 过用手去摸都感受了、看到了正方体有六个面,只不过学生习惯于用他们的语 言来描述,把“面”说成“边儿”。] 师:别的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3:我还发现它的四个边儿是一样长的。 师:噢,你是说这个棱的地方,观察得真仔细。 生4:它还有八个角。

师:在哪了?

师4:一个,两个......八个。

师:你是指这个尖儿尖儿的地方。

[评析:在这里教师随同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用来描述学生看到的物体的形 状,使学生感到数学真真切切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5:我有个问题,这个是方方的东西,(指的是正方体),这个也是方方的 (指的是长方体),它们可怎么区分呢?

师:你真动脑子,那么我们得认识它们才好区分开,那先保留着你这个问 题,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指的是正方体) (教师把正方体贴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那这一类有同学提出来了,它叫什么呢?(指的是长方体)那长方体 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每个人拿出一个长方体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 想,说一说它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在互相交换着,比比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分别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师:那你说说吧,我手里的这个长方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怎么区分呢?长方体是长的,正方体是短的。 生2:长方体这个面这么长,到这个面又这么长了,所以不一样。(学生手 中拿着长方体边转动着边说。)

生3:它们的棱儿棱儿不一样高,就是长方体了。

横着的棱儿棱儿长,竖着的棱儿棱儿短。(多好的发现啊!) 师:那你看看正方体的棱怎么样呢?(一样长) 那你怎么解决刚才生1,提出的问题呢? 生4:每个面都不一样,是长方体。 师:都不一样吗?

生5:有一样的,上下一样,左右一样,前后一样。 师:那正方体的每个面大小又怎么样呢? 生6:都一样的。

生7:还可以用测量的办法也能知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我量一量每个棱 儿棱儿的长短就知道了。

[评析:孩子们上到此时,都很兴奋,他们把长方体与正方体对比起来去认 识,这一点我在课前是没有预料到的。学生们能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想法,没有 丝毫的束缚之感,正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才有了学 生如此之多的想法,才提出要对比着去认识的想法。教师并没有生硬地按自己 预计的教学计划进行,而是顺应了孩子探究的欲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参 与者、引导者。]

师:那么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袋子里还藏着两个东西,你看它们到底 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

(袋子里面是两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

生1:它应该是正方体,你看它多象正方体。(学生指着一个面为正方形的 长方体说。)

生2:那你把它倒着放,你看它就变矮了。它就不是正方体,是长方体了。 师:你们同意吗?

师:那两类还是方方的吗?(指着圆柱和球。) (学生都摇头说不是了。)

师:那这一类(指的是圆柱)叫什么,有谁知道? (学生争着说出名称:圆柱。)

师:那圆柱又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在来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评析:学生很快投入小组探讨之中,我在巡视中发现了孩子们并不是只在 关注圆柱这一类,他们把圆柱和球这两类物体放在一起去研究,这一点着实让 我在心中为学生叫好!]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圆柱和球这一类放在一起去研究了,我们就把 它们放在一起去研究。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圆柱这是平的,这是圆的。(学生手指着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 面。)

生2:我发现它能滚动,它的边没有棱儿棱儿。(学生指的是圆柱的侧面。) 生3:我想能把长方体的棱儿棱儿去掉,磨圆了就变成圆柱了。(学生手中 拿着圆柱和长方体对比着说。)

生4:我发现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它们一样都能站着。圆就不能站着。(学 生把球说成了圆。)

(这时教师巧妙地从信封中取出一个圆说:“我这有个圆你来让它站着”, 学生们都笑了。)

师:那好这一类叫什么呢?我们通常说踢“球”去!还是说踢圆去(教师 手指着球说,学生又是一阵哄笑,齐声说“球”!)

生1:我发现球向哪滚都行,圆柱就不行,它只能朝一个方向滚。

生2:因为球没有平平的面,它也没有棱儿棱儿,所以它不能停住,它可以 到处滚。

生3:我还能把正方体的角去掉就变成球。 师4:你削去一个角不就成了两个角了吗? 师3:我可以继续削。 师:你们想的太妙了。

[评析:课进展到这,学生已不是局限在把圆柱与球对比来区分,它还能把 圆柱与长方体,球与正方体联系在一起来区分,学生研究范围在扩展,学生在 充分的利用着教师给他们提供的时间与空间展示着自己,同时也发展了自己。 在这个交流中,学生的认识在逐步提升,有新的生成,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 交流。]

3、在活动中巩固认识:

(1)考考你:下面我考考你们是不是认识了这四种形体。 师:这是什么?

齐答:正方体(学生举起正方体。) 师:请举起圆柱。 (学生都举起圆柱。) 师:这是什么? 生:球。

师:长方体在哪了? (学生举起长方体。) (2)猜一猜

师:看着拿这么准,那要蒙上眼睛你还能认出它们来吗? 生:能。

(这时教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蒙上他的眼睛,递给他一个长方体,请他猜 是什么?其它同学看到后学着他的样子,两人一组也做起这个游戏来。看谁猜 的准。这一活动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巩固了刚才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找朋友

师:我把这四种物体画在纸上了,看你还认识不认识它? 4、小结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 1、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 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 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 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在于提 供把学生至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极力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 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 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 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及时 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学生的参与面广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 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共同得到发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想。教学中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探 究,自己去发现,学生的思路有些出乎老师的意外,有些怪异,又有道理,多 么好的思维方式,可见老师真的不必包办太多。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学 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使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共同求 得发展。 评课:

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在新课程中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并正逐步将这种 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中。比如:

1.环节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应是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

目前不少老师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往往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忽视了情境以及情境中人物的真实性、合理性。“今天智慧老人也来和我们一起 学习”(智慧老人不可能来);“小淘气要考考我们”(实际是老师要考我们)…… 这样总是让学生生活在虚拟的氛围中,童话的世界里,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影 响可想而知。

这节课,教师为了真正看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物体分类”一节中所 有学具都不是上课这班学生自己准备的,所以他们对这节课要学什么一无所知。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个盖着布子的小筐儿。“掀开布子看看里面有什么?” “哇!”学生惊喜,一下子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同时从这节课真正看到学生学 前是不能描述这些形体的样子的。体会到有些内容的学习不需要学生提前了解, 一知半解反而会影响学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中。 2.教师与学生在课上情感的流露成为了自动化的过程。

这实际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与倾听。比如课上到精彩处时学生自发 地、真诚地为老师或同学鼓掌。

教师的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来帮帮我?”“谢谢你!”“你的想法 真妙!”……这些话让听者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长 此以往,学生会是什么样的?

3.学生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完善。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由观察物体的一点到观察一类物体,后来学生自然而 然地把不同类间的物体进行比较,建立起联系。“把正方体的角儿削去,就成球 了。”“削去这个角儿,那不又多一个角儿了吗?”“一个正方体的橡皮泥,在手 里揉一揉,就成球了。”……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对物体的认识不断丰富、 完善,这种有新的生成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

4.在数学课上,往往强调语言的规范、完整和严谨。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理解“语言的规范”。这节课主要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识别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学生在交流中很自然地用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表 达方式描述所感知物体的样子,于是产生许多新的“概念”,如“边儿”“棱儿” “

今天,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呼唤教师 专业成长。家庭和社会对教师饱含高期

望值,所以,在教育服务时代当教师很不容易。

曾记否,在人们对教师的赞扬中,不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随着教育时代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完全应该像天边的云彩,照亮别人舱孟宰约骸?br> 做教师,要有思想,有胆识,有能力,会教书,有口才,富文采,甘清贫,

乐奉献,能容人,人情味,书气……这是卢志文校长对教师的几点希骥。 教师好似河边的摆渡人,风里来,雨里去,甘清贫,乐奉献,师生共同在知识的长河中搏击,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时候,教师悄悄地,无声无息地又回到岸边,期盼着,等待着,与另外的学生一同成长。我想,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是教师的精神风貌。有多少事,教师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努力着,有多少时候,教师轻轻地点一下头,微笑着离开。“挥一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多么真实的写照。移小人,秉承学校发展之际,负重拼搏,以移小人的精神,尽职尽责地逐步地实现自己的

诺言,就像王国维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从诚信时间开始吧!

教师好似一尊佛,笑口常开,笑容满面,能容人,很民主。教育,实质上是爱的教育,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营造民主教育氛围。诚然,爱心是一个教师的最起码的素质,做到对学生有人情味,能容忍孩子,学会期待……但光具爱心是远远不够的,爱代替不了民主,缺乏民主的爱是一种扭曲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就像佛一样,对所有的人一样民主平等,他不会因为爱学生而公布学生的分数和名次;不会因提高成绩而放弃部分孩子,也不会对优生耐心,而对差生烦心……教师把一腔激情洒向每一位学生及

其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教师好似风,为学生带来漫天的天籁,认识这个丰富的世界;有时好似一阵清风,为孩子拂去身上的尘埃,让孩子们轻松地迈出人生的前几步;教师有时好似长风阵阵,

拂动孩子的衣衫,助孩子们“直挂云帆济沧海……”教师做有思想,有能力,会教书,极富口才和文采,让所有孩子诗意地生活和学习。教育,促进学生成长和成熟,教师做到培养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学会了解和分析儿童,用科学的方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去碰击孩子那颗跳跃的心灵,真正做到水面无痕,在孩子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我

们选择的小石子,不轻不重,恰到好处。

教师好似一个智者,满身书卷味。读书的日子,让人更加睿智,读书的日子,使我心中更加明亮,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教师是智者,用自己的心灵去点缀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孩子的智慧……在知识的长河中,引领孩子溯流而上,两岸旖旎的风景,是教师为孩子们送上的最丰富的精神佳肴,在长河入海处,正是姹紫嫣

红,风光无限……

角儿”。教师并没有纠正学生,因为这些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些

TOP

拂动孩子的衣衫,助孩子们“直挂云帆济沧海……”教师做有思想,有能力,会教书,极富口才和文采,让所有孩子诗意地生活和学习。教育,促进学生成长和成熟,教师做到培养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学会了解和分析儿童,用科学的方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去碰击孩子那颗跳跃的心灵,真正做到水面无痕,在孩子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我

们选择的小石子,不轻不重,恰到好处。

教师好似一个智者,满身书卷味。读书的日子,让人更加睿智,读书的日子,使我心中更加明亮,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教师是智者,用自己的心灵去点缀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孩子的智慧……在知识的长河中,引领孩子溯流而上,两岸旖旎的风景,是教师为孩子们送上的最丰富的精神佳肴,在长河入海处,正是姹紫嫣

红,风光无限……

角儿”。教师并没有纠正学生,因为这些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些

TOP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1w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