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更新时间:2024-01-06 23: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内涵更为

丰富。职业教育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一、中职生实施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对教学改革的深层次研究与探索。因此,我们除了要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本理论、方法的知识以外,还应使其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 为此,我们在创新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依托教改环境,突出创新教育,重视认知实践,建设一流基地”24字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并根据机电专业的特色,形成了机电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即:“降低重心,重视基础,创造条件,建设基地,强化实践环节;压缩学时,抓紧?三改?(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的改革),发展健康个性。”这些思路在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联合各类公司对各专业学生实习提供试点,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基本工艺技能、现代设计和制造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度,构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改革教学内容,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造力的提高是以必要的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结构的优化是提高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化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要更新教材的内容,开辟新型的综合性创新课程,注重多学科结合,形成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要从企业生产实际应用出发,进一步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践性教学的硬件条件,加强实践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优化教学过程,适应创新人才的求知要求

培养学生思维的非逻辑性、求异性、发散性品质,需要民主性环境。营造民主的教学氛

围,首先要消除专制的教育气氛,改变以往把教师、教材当成“真理”,还学生以自由;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让学生自由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教师主动征求教学建议,民主公正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学习成绩隐私等等。其次,要允许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质疑问难,给予学生思考的自由。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力争使学生的学习能展现个人的特点。特别是改变教师独占课堂的现象,如不改变,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会在这种专制教学的氛围中泯灭。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机制

创新教育需要全新的教育评价制度,其评价依据应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其评价标准应是发展的、多元的、相对的,其评价方法应是多样化的、灵活性的,其评价态度应是积极的、激励性的,其评价对象应是完整地、全面地涵盖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品质和人格的综合素质。

(1)坚持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它与终结性评价面向过去不同,不仅注重过去的表现和成绩,更注重未来的发展。因此,在评价指导思想上,我们将终结性评价转换为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发展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帮助学生改进,获得更好的发展。

(2)运用多元的评价手段。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以学生的智力特点为基础,设立了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包括口试、答辩、小论文、制作、实践操作等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在课程成绩上,注重过程评价,加大考察比例,降低考试分量,并注重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察,从多种视角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新的导向机制,以此来营造一个分数压力较小、学生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从而减少“一次考试定成绩”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

(3)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挖掘和培养。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这样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也鞭策了学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4.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

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新设计与制造比赛活动,可以一个人或2~3个人合作,进行创新设计,内容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科技产品,有着广阔空间。方法上采取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条件上,提供CAD机房和上机机时、三维设计软件等。措施上,采取课内学分和课外学分相结合的做法,即在进行现代设计和制造技术(CAD/CAM)技能训练时,就安排了创新设计项目的任务,有一个课内的必修学分,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加创新设计的机会。但每个人的能力大小是不同的,兴趣也有差异,对那些创新设计热情高、能力强的学生,经过教师评定后,再给予一个课外学分,并对获奖作品进行奖励,水平较高的作品推荐参加学校、省及国家主办的创新设计比赛。

设计与制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知识领域。没有创新的设计,不可能有好的产品;同样,没有创新制造,不可能获得合格的产品。学生用三维软件设计的作品,通过制造工艺的分析,从成本、时间和质量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制造的可行性。学生通过工艺分析,获得了将工艺原理应用于实际的锻炼,理解了设计与制造的关系。有些学生把假期都用在了设计—修改—设计的工作上,没有任何怨言,自觉地来实验室工作,实现了从“要我做实验”到“我要做实验” 的巨大心理转折。

5.扩大实践空间,加强应用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不仅是验证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知识、提高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所以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潜能,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事物发展趋势和行为效果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塑造出有智慧、有才干、有个性的人才。近几年来,我校除注重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先后与江苏亚威机床有限公司、胜赛思—嵘泰(扬州)精密压铸有限公司、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 加强交流,活跃学习气氛,扩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因此,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全面开发创新教育资源,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联动的、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三、中职生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学分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学分制的推行,是进行教育教学制

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创新教育在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及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工程实际应用着手,规划创新课程模块,向学生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给学生传授创新设计的方法,并通过大量实际工程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必须压缩必修课时、降低学分要求,提供更多选修课程,给学生以更宽松的环境、更大的自由柔性空间。 第三,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及适应“创新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创新之根在实践,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适应“创新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内容改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第四,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创造性结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第五,创新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文件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可见创新教育必须依靠创新型教师,通过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 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呼唤,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创新教育备受人们关注。中等职业教育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育创新人才,就必须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真正实施创新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17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