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读书法集锦

更新时间:2023-10-18 08: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今读书法集锦

当代社会已经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到处充斥的是图片和影像,真的读书似乎成了稀罕的事,真的读书人也变得少了。但毕竟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语),人需要的有些东西毕竟是图像无法表达的(如微妙的情感和境界),我们还是需要文字,需要语言符号之门来打开一扇扇奇妙而精彩的世界。因此读书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读书的方法也还是非常重要。

近日读到一本书《古今名人读书法》,此书搜集了从先秦到中华民国的历史文化名人之读书方法谈,内容系统,资料翔实生动。读后较有启发,作了摘抄,稍加整理,其内容如下。 一 读书的前提

(读书的前提实际上是个态度问题,包括对学习本身态度和所读之书的态度) 学习的态度(概言之就是定静,诚敬,精进。定静就是一种虚静恬淡的心境,比古希腊的闲暇说要微妙的多;诚敬就是保持坦诚之心和敬畏之意,此乃儒学心法的核心;精进是肯下工夫)

子曰: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不以诚立,虽立不久矣;诚未著而好言,虽言不信矣。(先秦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先秦 孔子)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先秦 孟子)

知止然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先秦 曾参)

人将休,吾不敢休,人将卧,吾不敢卧。(先秦 吕不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中则不能治性。(三国 诸葛亮)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治学者不好。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 虞愽)

夫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纬编三绝;墨翟大贤,载文盈车;仲舒命世,不窥园门。(晋 葛洪)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又学在不止。(宋 邵雍) 性静者可以为学。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宋 程颢)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懈心一生,便自暴自弃。(宋 程颐)

居敬持志,所以为读书之本也。读书之本,皆在一心。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

觉,而驰鹜飞扬,以殉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 凡读书,须端身正坐,心到,眼到,口到。 今且要读书,先须定其心。(宋 朱熹) 学问之功,全在著意研求,潜思默究,不可草草。真境一开,自然成章,再无窒碍。若泛泛而讲,泛泛而听,徒费唇舌,不入肺腑,今日讲过,明日忘之,此章未达,又至别章,虽百年何益?(明 何沦) 养气二字,乃读书第一要义。(明 黄淳耀)

不能主一,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亦只算游心杂念。心无统摄故也。(清 曾国藩)

对书本的态度(关键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认识。书本文字是捕鱼之网,是指月之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涵好比鱼儿和月亮,所以我们对于渔网和手指既要保持敬意,又不可执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先秦 孟子)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先秦 庄子)

文学之于人也,譬如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唐 皮日休) 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宋 苏轼)

今人读书以书为主,心为奴隶;撇精务博,反为心害,释卷则茫然,均为亡羊,皆非栽培之意也。(明 薛侃)

看古今文字,立意求其佳处,则竟得其佳;立意求其疵处,则亦染其疵。君子于人之善恶也亦然,故取长略短,道必日集。(明 史典) 不读书是愚痴障,读书是文字障。(明 释成葵) 史学明后不为迂儒。(清 黄宗羲)

读之(某些文学书和史书)流连不舍,代为悲喜,于斯时也,其素所志尚者不知何往,此之谓丧志,以其志气横发,无益于身心也。经亦有可玩之,玩之亦有所丧,如玩《七月》之诗,则且沉溺于妇女生计盐米布帛之中;玩《东山》之诗,则且淫逸于室家寒温.....(清 王夫之)

学者固须读书,然不可流为学究;固须留心世务,然不可入于功利。(清 张履祥)

读古人书,好附和,批驳,皆病也。能以敬畏古人之心而披其疵,则机矣。(清 魏禧)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唯法耳,然不待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清 刘大魁)

书能使人智,亦能使人愚。(清 袁枚)

第一要知读无字之书,能观物观心者,读天地原本书;走向书册记载中求者,为读第二手书矣。(民国 严复)

学有新旧,身心性命之学无新旧。(民国 林琴南) 二 学习的方法

(庄子讲得意忘言,学习的方法就是讲如何通过体验和思考等而超越语言,得到语言背后之真实的过程)

体验的方法(中国古典的读书法非常重视体验,具体来讲就是在朗读和默诵中涵玩和意会,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可称为意象式的涵泳体验读书法,而不太重视理性和逻辑,但在涵泳体验中,自然解悟其中的理性和逻辑)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先秦 吕不韦)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毕宜。(唐 韩愈)

作诗须多读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它文字皆然。(宋 欧阳修)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宋杨时)

读书须是玩味,如一奇物,朝夕玩爱,必自知之,不可迫切也。(宋 王苹) 读书如炼丹,初时烈火锻炼,渐渐以慢火养,反复玩味,道理自出。(宋 李侗)

读书如果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孔子谓欲速则不达,孟子谓进锐退速。反之,如心潜于一,久之,文意相连,血脉贯通。(宋 朱熹)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无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常精健,逐外精神徒损伤。寄言同语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宋 陆九渊)

读书当出己之口,入己之耳。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明 薛瑄)

为学功夫愈切实,心愈虚。(清 张履祥)

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续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活泼泼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清 曾国藩)

记忆的方法(记忆是以体验之真和理解之深为基础的,真正的体验和理解是不二的,那就是做到追根溯源;而且记忆的前提是虚和静——要想涵纳一些东西,

首先得倒空你自己,你得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容器。) 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先秦 荀子)

学不心解,则忘之易。(汉 郑玄)

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唐 李翱)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须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宋 张载)

“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求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宋 陈烈)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耳。(宋 张载) 每一事作一次理会,可以终身不忘。(宋 苏轼)

读书能记,在乎能解。天下之理,不多方阐述,不能透彻;但过多阐述,浩繁难记。开卷了了,掩卷茫然,不能得其益也。可以诗歌概括之。(清 唐彪) 读书要搜根,搜的根,便不会忘。读书要有记性。需用精熟一部书之法,乱熟透理,字字解得,能辩诸说,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交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兵,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我所亲者,亦有所亲,同类相感,无不通彻。(清 李光地)

记忆须精华,篇篇都记,也是没分晓钝汉。(清 郑燮)

总须体会孟子条理二字,务得其条理,则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无不可为。(清 戴震)

思考的方法(思考是以体验和记忆作为基础的,通过体验和记忆,所学已经有相当的基础,通过思考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而且和现实相结合。思考就是理与事的结合,要做到理事无碍,最后是事事无碍,这也是读书和学习的终极目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先秦孔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仅思。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而远思,则劳而无功。(先秦卜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秦子思) 思而得之则深。(汉 郑玄)

独思则困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汉 徐翰)

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之事。泛问所未学,

远思所未达,则其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三国 何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唐 韩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 苏轼)

精思而后讲论,乃为有益。若见一义,即立一说,初未尝求大体,权轻重,是谓穿凿。穿凿之学,终身不见圣人之用。(胡宏)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熟读使其言若出吾口,精思使其意若出吾心,然后可以有待。(宋 朱熹)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则无由得悟。思处皆源于学,不学则无可思。(清 陆世仪)

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思,无以得义理之益。(清 胡达源) 三 读书与选择

(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书要有所读有所不读。而且对待不同类型的书,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精专的方法(人类文化越是发展到后来,文化遗产越多,作为文化遗产主要代表之一的书籍也是浩如烟海,因此精读是很明智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得有选择的能力。)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学而慎焉。(先秦 曾参)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其约也。(先秦 孟子)

夫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先秦 列子) 所守不约,泛滥无功。(宋 程颢)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宋 黄庭坚) 杂似博,陋似约。(宋 胡宏)

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乎间断而无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以欲挥其终;未究乎此,而忽以志在乎彼。是以虽复终日勤劳而无功。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齐下,绝无见效之理。(宋 朱熹)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宋 陆九渊) 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决。(明 刘基) 读书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清 黄宗羲)

古书千万,安可尽读,但我已读者,决不可轻弃。(清 张英)

读书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清 张之洞)

分类读书的方法(读文 读史,读哲,其方法是大不一样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晋 陶渊明)(应是读文学类) 读史,则若身预其中,皆令胸次晓然,可以口讲而指画,则机会圆熟,它日临事必过人矣。(宋 张九成)

读经,须将正本反复诵读20——30遍,然后以古注证之,古注不明,方考诸家经义。读史,必专意于一家,一史毕,默志,然后取别一史而阅之。(元 许衡)

史鉴虽古人陈迹,然百法具备。尹川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清 魏禧)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以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不必人人皆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记也;但记一事,便恍如观其事。经以考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也。(清 曾国藩)

读书(指读史)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清 左宗棠)

(古文)上等读法,考明题目来历,知人论世,如当境作文一般,再三沉思,再读其文,看其与我合否。此等读法,亦须知人论世,先考明题目来历;然后逐字逐句细读,审其文词;又逐节逐段细思,看其转承;又通篇唱咏,审其节奏;又通篇一气紧读,审其脉络局势。(清 黄黼)

读史之大病,在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民国 钱基博)

文学之书,不必尽读。性情所近,甲乙互异,兴会所在,父子不传。(民国 李笠)

四 做学问方法

(这里主要指社会和人文的学问,是一种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当今的人文研究较有活力和成就的,多到了社会文化领域。) 怀疑的方法(怀疑是为了提出问题)

用力深方有疑。(宋 杨时)

无疑须叫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宋 朱熹) 疑者,觉悟之机也。(明 陈献章)

看书不能明者,只是多在文义上穿求,须返于心体上,当即可通。(明 王守仁)

看经,惬心者,朱笔注出;怀疑者,另册录出。(清 曾国藩) 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民国 梁启超)

问题读书法(实际上是不同视角的读书法,问题和视角改变,情景也随之改变。这样在理性的脉络上会看的较清楚。)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有别作一意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支撑),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宋 苏轼)

资料运用法(这是个技术活,在学术的意义上是很重要的。)

1抄录或笔记 凡一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和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便立刻抄下。此方法极笨极苦,然真正做学问的人,离不开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2读书有选择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种:一种是熟读的,一类是涉猎的。心不细则无得,等于白读;心不快则无法搜集资料。3 善于发现问题 未有问题前,资料平铺纸上,熟视无睹。既有问题后,资料自然会浮凸起来。4整理资料 首先,要提契出特点;第二要善于分类,纵分横分;第三要求出相互关系。(民国 梁启超)

1记账式整理,记下一本书之最精要者。2摘要式整理,每一本书,摘其最精要处,贯穿而条理之。(民国 胡朴安)

四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1抄备忘录2提要3记录心得4融贯,作有系统文章。(民国 胡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15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