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 - 胡缵宗

更新时间:2024-03-27 2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秦邑胡氏家族的骄傲——胡缵宗

以秦安为中心地区的胡姓人,大多是胡缵宗的后代,并且我们有家谱记载,在秦安胡缵宗祠堂里存放的家谱与我们家族的是延续的,同一一脉的。

胡缵宗(1480—1560),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秦安县人。他的祖父两代曾任过县官。父亲胡士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长期在四川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任县学教谕,署双流县事。胡缵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刻苦读书。幼年时,继母虐待,深夜读书苦乏油,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供他读书,时常苦读至三更方才就寝。他博文通经,日有进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殿试对策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子,拟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

胡缵宗任检讨后,参与编纂了《世宗实录》。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谋反被诛,他受到了牵连,被谪为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正德八年(1513),升瞳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礼民爱士,著于一时”。正德十年(1515),召入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调南京吏部验封吏司郎中,接着出任安庆府(今安微安庆市)知府。在安庆3年多的时间里,他大力恢复因宁王朱宸濠叛乱遭受破坏的安庆经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又“开吴塘乌石堰,溉民田”,成绩显著。世宗嘉靖二年(1523),他调任苏州知府。在离开安庆时,老百姓恋恋不舍,“攀辕垂涕而遏之者以万计”,很多人乘船数

百艘一直把他送到京口(今镇江)。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在苏州的4年,胡缵宗兴学馆,整吏治,减民负,时人评议“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頏”,皇帝勅封为“中宪大夫”。离任后,苏州士人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碑尚存苏州文庙。嘉靖六年(1527),升山东布政使司左政参,后调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他同样“至能称职”,政绩颇显。嘉靖十五年(1536),升河南左布政使司。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时,鲁王横恣,他上疏弹劾,并修建莱河,便民灌溉。嘉靖十七年(1538),调总理河道,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德(今河南商丘县)、雎州(今河南雎县)的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遭了饥荒,他向朝廷请得救灾银款20万两救济灾民。十二月,因官署失火事件而引咎辞职。 胡缵宗罢官归里后,“开阁著书”,集中精力从事写作。他文学造诣深,善诗歌,导源于六经,肆以秦汉。著书甚富,有《鸟鼠山人集》18卷,《拟汉乐府》2卷、《拟古乐府》2卷、《胡氏诗识》2卷、《愿学编》2卷、《近取编》2卷、《河嵩集》2卷、《归田集》2卷。《春秋本义》12卷、《议礼集注》25卷、《安庆府志》《苏州府志》《巩郡记》《秦州志》《秦安志》《汉中府志》《羲台志》。此外,还编有《秦汉文》《唐雅》《雍音》及《胡氏家谱》等。其中《明史〃艺文志》中著录9种,有《胡氏诗识》《议礼集注》《春秋本义》《安庆府志》《秦州志》《汉中府志》《巩郡记》《鸟鼠山人集》《拟古乐府》。胡缀宗还擅长书法,师法颜真卿,书体刚健遒劲,酣畅淋漓,名山名寺多见其墨迹。天水伏羲庙门有“与天地准”,江苏镇江焦山迎客照壁上镶嵌有

“海不扬波”,苏州虎丘有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有“豹突泉”,曲阜孔庙下面第一坊至今悬挂着他书写的巨匾“金声玉振”。他的墨迹代表木刻板《早朝诗》七律四首,民间至今流传颇广。其诗歌讽喻朝廷,吟民疾苦,激昂悲壮,自然不俗,颇近秦声。他的确是明代有影响的人物。正如长安人何栋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说的:“经济弘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三日卒于家中,享年81岁。

胡缵宗《卦台记》

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

夫成纪,故名地也。汉为郡,唐为州,宋为军,国朝亦为州;然自晋及南北朝,与雍州并称焉。陇抵亘于东,朱圉雄于西,(山+番)(山+冢)屏于前,崆峒望于后;汉起于南,渭衍于北,乃生羲圣。而三阳川则渭河纳陇河处也,今为三阳里。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卦台俨于南,长山负于北,龙马山集于西,尉迟峡约于东;承渭于上流以资沃,纳陇于下流而纳污。故是台也:前揖卦台,卦台山若屏若拱;后俯龙马山,龙马山若围若犄。渭水环乎其北,周道修乎其南,而卦台自西倾南(属岷州)蜿蜒随渭引漳而来,来至三阳川之东南而止。于其将止也,突出一小山,其出如维(即地理家所谓蜂腰然者),其止如伫(即地理家所谓山皆大,此山独小,小者为尊);自上视台缀珠,自下视之如充纩。高可若千丈,广可若千亩。其峦层起,俯视之如台之出,其周壁立,仰视之如台之升,故古今谓之卦台(亦谓之卦爻堡,俗讹称蜗牛堡)。 龙马山自西倾北(属洮州郡)迤逦约渭截陇而来,至三阳川之西北而止,于其止也,循渭之滨,若启轩开襟,约台然者。而台与龙马山相若相远,而实不相连也,盖界以渭矣。

渭水自陇西首阳县鸟鼠山东流,经襄武、(豕+原)道、冀三县,乃受荆泉诸水,出岑峡,经新阳川(至三阳川里)。自西循北,迳东沿洄台下。其溪才容其流,两岸皆滨山;其水若为台环抱然者。前有新阳下城,下瞰新阳川(见《水经》。俗称为沿河城,盖在西南);后有番城(盖在东北),下瞰三阳川。故登台而望之,视卦山若即若顾,视龙马山若抱若倚,视渭水若环若带,视新阳川若吞若吐,视三阳川若沈若浮,视陇水(俗称为葫萝河)若引,视长山若附。故二山一水之间,其台若坐若盘,而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也。岂天设此以启其神哉?抑地因此以兆其灵魂哉?夫岂偶然哉?

嗟夫!岷(《一统志》:即陇山之南首,在陇蜀之交),江之源也;(山+番)(山+冢),汉之源也;鸟鼠,渭之源也。河出于昆仑,扬于积石;洮出于西倾也;陇出于陇首也。则西北山水皆自陇而之东南,支委繁衍不有渊耶!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画也。 郡人相传:台有羲皇遗画,著雪即融。今候之无验。盖居人见诸田畦界址,横直层列卦山之麓,有类于画,雪将融而形益彰,遂指以为先圣灵迹。不知:羲皇,天生圣人也。务骇人观听而遗是(足旁+从),示人以黎邱之幻耶?抑岂居人仰瞻圣皇,不欲见其遗台荆棘也,互为相传耶?然画不在台,今在册矣;亦不在册,今在人矣。

胡缵宗(1480-1560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明陕西巩昌府秦州秦安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潼川州知州、安庆知府、苏州知府,后迁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著有《鸟鼠山人集》、《春秋本义》、《仪礼集注》、《安庆府志》、《巩郡记》、《秦州志》等著作数十种。胡缵宗雅而好古,曾专程登卦台山体验伏羲画卦心境,并在庙内留住三日,创作大量诗文,还著成《羲台志》一卷,专记卦台伏羲庙。

丰富多彩的秦安古代文化,给幼年时代的胡缵宗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在他日后的诗歌里屡有鲜明的反映。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有许多年是和弟弟正宗一起,随父亲在京师和

四川度过的。二十岁时,他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了。就在二十岁这一年,他告别了秦安,只身一人赴西安等地游学。二十二岁时,在西安乡试中举,后被荐入京师国子监。在西安和京师之间,曾先后受知于明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一代名臣杨一清、李东阳,并结识了一批终生不渝的学友和诗友,如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吕楠、马理等。正德三年(1508),他二十九岁,以三甲第一名举进士,特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与修《孝宗实录》,从此步入仕途。

胡缵宗一生主要从政,其次才是诗歌创作。尽管如此,仍为我们留下了上千首的诗篇,无论从数量看还是从质量看,都是一笔丰厚的、值得我们珍视的诗歌遗产。 胡缵宗的诗集在他生前即问世,嘉靖二、三年间刊出的《可泉辛巳集》十二卷,是他最早的一部诗集。继此集之后,又有《嘉靖集》、《鸟鼠集》、《鸟鼠后集》等诗文集问世,合编为《鸟鼠山人小集》十六卷、《鸟鼠山人后集》二卷。他的拟乐府诸作除少量收在前两集中外,主要收在《拟涯翁拟古乐府》二卷和《拟汉乐府》八卷中。《挽溪田马光禄伯循》是集中可以确指其年代的较晚的一首诗。马氏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陕西华县大地震,此诗当作于是年,诗人已是七十七岁的高龄。这就是说,他的诗歌创作活动,是一直坚持到去世前不久的。

胡缵宗的诗文集明代版本仅存于北京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均系善本。而现存于秦安县图书馆和甘谷县图书馆的《鸟鼠山人集》均是清代补刻的版本。

胡氏诗歌,从内容看,可分为四大类,即社会诗、山水诗、咏物诗和酬唱诗。其中酬唱诗似乎最多,但细察其内容,属于社会诗与山水诗的相当多,约占三分之二,单纯的酬唱诗并不多。社会诗散见于他创作活动的各个时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正德、嘉靖间的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很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追求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是他这类诗的共同主题。态度鲜明,揭露深刻,激昂悲壮,大胆泼辣,是他这类诗的共同特点。他的许多社会诗,矛头直指权奸阉宦,深刻的揭露和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的同情,对官匪战乱深恶痛绝。这在明代那样腐政之下是难能可贵的。兹举一首《东阿道中》,使见诗人的社会诗是何等的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农夫不食稻,蚕妇不衣锦,谁家绿紵郎,日日高楼饮”?像这样的诗,在鸟鼠山人集中比比皆是。

按《明史·地理志》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即京师(北京) 、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现代语言来附会,即全国有十三个行省,两个直辖市。胡缵宗后任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又莅任总河都御史,政绩卓著,其事功亦大有可观者在。《明史·艺文志》收录胡缵宗著作有《胡氏诗识》三卷, 《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 《春秋本义》十二卷, 《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鸟鼠山人集》十八卷, 《拟古乐府》四卷, 《诗》七卷。此外著作尚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秦安县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编有《汉音》《魏音》《雍音》《唐雅》等。又胡缵宗序刻《唐诗正声》一书,明嘉靖时刊刻,国内十分罕见,可是日本国汉学学校———重建于1439 年的足利学校(位于东京都北部的木县,地处足尾山地的南端) ,却有这部明版的《唐诗正声》一书收藏。蜚声国际文坛,应非虚誉。 学术思想

胡缵宗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自秦至元,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与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是分职的。虽君权至上,但宰相还可以“封还诏书”与“不肯平署”来制约皇帝。至明代朱元璋,嫌相权掣肘,因废除宰相制度,相权归皇帝独揽,原宰相之下分掌具体事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执行机关,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更何况他主要活动的武宗、世宗两朝,是一个明王朝急剧走下坡路的时代。武宗、世宗均非明君。武宗初

用宦官刘瑾,后用佞臣江彬,行幸无时,荒淫无度,为明代著名酒色皇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部边防时时告急,藩臣谋乱,民不聊生。世宗初期曾一度重振纲纪,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以致朝政日非。终嘉靖之世,内忧外患频繁发生,一派风雨飘摇之景象。胡缵宗多次在诗文中称其所处时代为“季世”、“叔末之世”,惊叹“海内民穷财尽”。他有才能,有抱负,推崇历史名臣谢安石、范仲淹,然而时无明君,权奸当道,社会黑暗,仕途坎坷,所以又时有归隐思想,景慕陶渊明、林和靖,这些矛盾心态都在其诗文与学术著作中有真实反映。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下,政治哲学一直是儒表法里,而道家又为潜流,共同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在诸种学术中,儒学为显学,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而儒道两家思想均导源于《易经》。至唐代李翱吸收佛教思想,提出复性说,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宋代周敦颐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用《太极图》,建立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形成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宋明理学事实上通过道教吸收了佛教某些思想,如“空有合一”的本体观,”“渐修”与“顿悟”合一的认识论“, 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养方法等,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宋代张载与明代薛 、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系统,另一是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与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系统。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宋代承唐末五代战乱之后,士人思想混乱,有些人甚至以在契丹统治中原时期取得的官职为荣而元代士人既失

去以科举入仕的道路,生活作风颓废,放浪形骸,故宋儒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激励士气,鼓励士人保持高尚节操,移风易俗明代继承并加以发展,这在宋明时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明了以上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再来研究胡缵宗的政治思想与经学、哲学思想。胡缵宗的最高政治思想是实行王道政治:“政不出于王霸而已矣,教不出于圣艺而已矣。故修政以武城为要道。立教以安定为稽古。然王,要道也圣,至德也。”①按王道为儒家政治主张,与“霸道”对称。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语出《尚书·洪范》:“无便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②。“要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③得民心,用俊杰,则天下无敌。但不并排斥刑罚,“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④。要实行王道政治,胡缵宗认为:“纪纲立,教化行,礼乐兴,政刑平,之谓有成,复帱如天,照临如日,无声无色,不识不知,黎民于变,四时风动,之谓仁。”⑤王道政治的核心是仁政,实行仁政虽重教化与美育,但不废除制度(纪纲、礼) 与法律。而且胡缵宗认为需要以法治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贵戚犯法亦与庶民同罪。《愿学编》中有一段太后族人犯法,族人求救于太后,太后询之明孝宗欲赦之,时刑部尚书白圭、兵部尚书刘大夏公正守法,太后族人终于谪戍的记载,足以证明其法治思想。 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胡缵宗对此曾有继承发挥:“天至大也,虽地亦包乎其内,而日月系焉,星辰丽焉,风雨兴焉,河岳奠焉,草木殖焉。然天其主也,而生物其心也。君至大也,虽后亦御乎其内,而三公辅焉,九卿弼焉,百王理焉,万姓辑焉,四海

晏焉,九州谧焉。君其主也,而生民其心也。”⑥为此,他提出上要尚贤任能,慎选军政要员,亲君子,远小人,辅弼者必饱学多识,满腹经论,而又具有实践经验,明了下情对下要使民以时,薄敛民财,不竭泽而渔。“夫丞相者,天下之阿衡也,国家治乱系焉,天下安危系焉。”⑦“相府有申屠嘉,陆敬舆铨部有范希文,司马君实御史台有汲长孺,傅休奕本兵而有赵翁孙,诸葛孔明,天下有不治平者哉!”⑧“故獭未祭鱼,渔不入津梁,而俎豆未闻弛也鸠不化鹰,畋不设 罗,而宾客未闻格也。⑨“秘阁辅弼左右丞,必一二多学士,必一二曾作郡县士。”⑩“不以应诛求悦上,不以奸慝绳下,不以悦上苦下,不以绳下媚上,可以言政矣。”值得注意的是胡缵宗为民请命,锋芒所向,直指当时皇帝:“先帝(指正德帝) 岂不武毅耶? 观诛逆谨、逆宁,伐逆豪可见矣。而乃为诸群小所蔽。”??这在当时应说是十分大胆的,其精神之可贵可想而知。但是,时世艰难,仕途险恶,对此胡缵宗发出了深沉的感叹:“夫三代而上之才,臣与君同,而君用之也三代而下之才,臣未必与君同,而君未必用之也。嗟呼! 同不同,时也。原才矣,而国不容亮才矣,而天又不假年,今不如古也,为之何哉!”??他在《君不见行赠朱士光太守》七言古诗中一口气举出历史上好人遭遇困厄的九个事例,接着以“剑阁险 ”、“江涛汹涌”、“豺虎哓哓”、“荆榛翳翳”形容仕途的险恶。既然仕途如此,则惟有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像柳下惠一样“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在官场里仍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胡缵宗是选择了后者的,这是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但实践证明“, 圣之和者”柳下惠并不好学,他最后还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在故乡生活二十年。“士之入仕也,君子故多,小人亦不能无。

而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有难以得失曲直争者。镲其他阳排阴挤,公夺窃倾,不蹊田夺牛,即投井下石者,不可胜纪。吁? 可畏也。然则如之何? 寅亮者,当以进君子,退小人为急明哲者,当以亲君子,远小人为切。”??这是他晚年回顾自己仕途经历所写体会,含义是深刻的。《愿学编》谓: “先皇表彰六经、《四书》,以启迪学者,治道攸系焉。以羲轩禹汤尧舜为百主法,以周孔为百世师,以颜曾思孟为继往圣,以周程张朱而开来学,信乎如日行天,如水行地,迥出汉唐宋之上,虽千万世罔坠也。”

这一段可以说是胡缵宗经学、哲学的纲要,自唐代以来,进士必习儒经凡是士大夫,基本上都自认是儒生(自认佛道的是少数) ,有所议论,总不敢违背儒学或违背过远。自唐李翱建立儒家的心性说,又为宋儒所扩大,从此儒学大兴而佛成为儒的附庸,佛徒谈性不敢违儒而自立怪说。宋明建立的新儒学,宋明两朝理学建立的广阔境界,使士人摆脱佛教思想的束缚,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四书》与六经的关系是学习《四书》为学习六经之阶梯,其中《大学》有较多的思辨哲学思想。虽然,其“虽千万世罔坠也”的说法是有些绝对化,因五四时期西方新思想的输入而中断,但其维持中国社会数百年运转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胡缵宗的经学著作有《礼仪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 《春秋本义》十二卷。他对六经、《四书》的认识是:“读《易》以见天人之理一,读《书》而见帝王之道大,读《诗》而见岐酆之化深,读《周礼》而见文周之制精,读《仪礼》而见节文之意和,读《春秋》而见邹鲁之教远,

读《记》而见礼乐之用急,读《论语》而见孔子之大成,读《大学》而见曾子之明明德,读《中庸》而见子思之笃恭,读七篇而见孟子之性善,则圣贤为吾道立极,为斯文垂宪。其明如日月,其行如四时,万古彪炳,则非秦火所能燔者。”“故《春秋》成而君天下者知执大经、持大法矣,相天下者知处大事、决大疑矣。”??“予读湛氏正传而有感焉,乃参之左氏,择之公、谷氏,述之胡氏,而本之程子,而为是义,盖不为义例所拘,不为以一字为褒贬所弊。雅淡与湛同,而欲尽去所谓凿者,而未能也。”??由此可见胡缵宗博采众长,不穿凿,不附会,不拘于成法的治经态度,与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治经思想“《大学》古本在《礼记》中,记多错误,此未必无错简。然程子谓为孔氏遗书,朱子谓古教人之法。夫明此足以训矣, 顾学者学之如何

尔。”??“程、朱语录固多格言,然皆出于门子弟之编录,恐有不尽出程、朱子所授者,此在学者之祥之云尔。揆之《定性书》、《易传》、《颜学》、《论》、《易学》、《启蒙》、《集注》,可以类推矣。”??在明代,程、朱理学已被提到儒家正学的地位。用之于科举考试,士林趋之若鹜。胡缵宗敢于提出疑问,这说明他是能坚持独立思考的经学家,胆识超人。

至于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则上承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系统,与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薜 、罗钦顺、王廷相前后相颉颃,学术思想互为表里,在太极、心性、性命、理气、动静、天人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论述上都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他公开排斥佛老,对于陆九渊、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亦提出异议。现将其论述摘要引之如下:

今人以物质意识孰先孰后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为世界上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否则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又分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独立于自然界、亦不依懒于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本源,物质世界不过是它的产物或表现。如南宋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至于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代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则是主观唯心主义了,因其认为个人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事万物只存在于人个主观意识之中,是人意识的产物。考察胡缵宗的哲学思想,应当说是既是唯物的,亦是辩证的。我们固然没有必要拔高胡缵宗的哲学思想,认为其等同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但亦不必抱着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唯西洋马首是瞻。因哲学范畴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而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向不重视著书立说,故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穿的哲学书不多。因之其道理虽足自立,而所议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失于简单。哲学家辩论必用逻辑,而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尽全力著书立说。故除先秦名家外,亦少人将思想辩论程序及方法自身提出研究。往往仅将结论写出,至于研究思辩的方法与过程则一概从略。明乎此,则可以研究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首重理气之分。“理”通常指事物的文理、规则、规律“气”是指一种构成万物原始原物微粒。理气关系实际上是物质与规律的关系。宋代朱熹提出了“理本气末”理论,而胡缵宗认为“画前有易,天也、地也、人也”“盖未有有

理而无气者”,指出在有理之先就有客观世界存在,主观之理不能脱离客观之气而独立存在,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一本万殊”是胡缵宗哲学思想中关于世界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的命题“, 万”指现象世界的多样性“, 一”指多样性的统一。后世论者以为王夫之首先提出“太和”(即太极) 为一本,以太极自我展开的繁然皆备的事物为万殊,说明其发展观,反对宋明理学“悬理于气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王夫之虽为明末三大思想家,其学术岂无渊源? 盖胡缵宗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不但提出比王夫之更早,而且论述更明确详备,使船山先生不得专美于后也。“理一分殊”是胡缵宗哲学学说中的另一唯物主义命题,论证了事物的普通规律“理一”与具体规律“分殊”的辩证关系,指出“理”不能离开“气”而存在,强调具体事物中各有其特殊规律,具体论述见前引文。“心统性情”是胡缵宗哲学学说中的第三个唯物主义命题,明确提出“性情皆物”的观点,认为“心”包括“性”与知觉能力,“性”屈于心而不等于心。因为“心”一般指具有知觉或思维功能的主观世界“, 性”一般指人的本性,性与心是有联系的。这与程颐认为“心”、“性”都是抽象的宇宙本体“理”在人身的体现,与陆王心学将“心”、“性”、“理”等同起来有很大的差别。

胡缵宗在其学术著作《愿学编》中有太极、阴阳、理气、心性、性命、动静、善恶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论述,多有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外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胡缵宗的哲学思想与著作,体大思精,处处闪耀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光辉,虽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学海渊涵,以上论述不过是取水一勺于东海,聊知其味而已。

胡缵宗曾作《近取编》,“以救宗金溪者之弊”。按金溪在今江西省,为宋代陆九渊家乡,至明代有吴悌宏扬象山学说,是为象山学派。陆王心学其创始者气象英迈。未始心中无所见,而至后代末学,“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 其流不至于习定废学不已也”,其弊亦不小。胡缵宗晚年著《愿学编》,心性逾定而认识益确,穷究天人之际,综合百家学说,学理贯通,而成一家之言,上承张载唯物主义系统,下启明末思想家王船山之学,其境界广阔,其气象宏伟,其学理精一一贯,其识见卓然不群。盖无愧于一代哲人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10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