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更新时间:2024-06-16 01: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社会工作导论 笔记

社会工作是基于“person in environment”的框架,协助个人与自己、他人及其他场景因素,建立良好关系的专业和职业。

第一章 人类需要和贫穷

第一节 人类需要

需要一般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工定义——需要是为了生存、幸福和完善而体现的胜利、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 有普通需要(common needs)和特殊需要(special needs)之分 一、普通需要/共同需要(common needs) ▲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

①自我实现 尊重 归属和爱 安全 生理 ②某些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基本 ③按特定次序满足需要,由低到高;

在某些情况下,不同需要不一定按层次高低排序,多个层面需要也可能同时发生 ▲整体需要说 佩尔曼 ①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角度 ②三者合一

③作为生理和生物的人,人会根据过去的体验、现在的状况和将来的预期,借助人际联系和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模式寻求需求的满足

▲阶段性需求说 托尔 二、特殊需要

▲个体差异:个人的生物、生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影响需求的表达和满足方式 最重要的人际差异:性别 年龄 宗教 种族 生理 心理 性倾向 社会经济地位 人际差异的存在使普遍需要在不同个体身上体现为特殊需要

▲需求差异:1)人类共同需要在个体上的不同体现 2)个人需要是普遍需要和个体差异的结果

三、社会引发的需要(非主观因素)

即由社会因素引发的 从而诸多个人所具有的个人需要 福利是需要满足的状态,社会福利是社会需要手段的满足

人类需求及其满足界定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主体,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研究社会行政、福利服务、计划和资源分配的基础

四、需要测量

四种方式:A规范性需要B感受性需要C表达性需要D比较性需要

1

①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普通需要不同 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普通需要:

A)婴儿及儿童阶段 B)青少年C)成年D)老年 ▲任务和危机说 埃里克森 人生任务 基本信任 自主 加入社会 工作 身份 亲密关系 生育 自我完善

危机 基本的怀疑 害羞和疑虑 犯罪 自卑 角色混乱 孤独 不育 绝望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第二节 贫穷

贫穷的定义:

贫穷就是缺乏获得食物、参与活动、拥有生活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源(汤森)

包括非常少的收入和其他状况,如缺少获得基本服务的途径、缺少保障、被排除参与社区生活等 贫穷分类:

A相对贫穷:①依赖与主观②贫穷标准变化 社会成员之间、地区差异 B标准性贫穷:某些群体无论物质状况和收入如何,都被界定为贫穷 C绝对贫穷:依食物消费划分,标准最难确定 贫穷模型:

A生存模型:维持生活和健康必需的食物不足和没有住处,较严重的生理需求不足、饮食营养不假、疾病,缺衣少药 B营养标准模型:按照最低热量需求计算食物最低成本 C收入不公模型:个体在收入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D相对剥夺模型:由于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当,某些人所享资源和机会低于平均水平 贫困线:

含义:是界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资金和资源的标准线

制订方法:A市场菜篮法 B食费对比法(恩格尔系数) C生活形态法 D国际贫困线(最公平、有效和高参与) 制订原则:公平、效率和参与 关于贫穷的理论:

A贫穷文化论:人因文化、价值观、道德等贫穷

B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 贫穷源于自身(尤其是懒惰) C社会结构论:社会短缺和困难导致需要不足→社会引发的需要 D人环两因论:

个人原因——不能、不为、无准备、不守规矩

环境原因——经济(最重要)、社会、政治、自然/人为灾难 贫穷成因与对策:

成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知识经济导致贫富对立)、事件因素、结构性(低廉工作、疾病与老年、资源分配等个人无法控制的条件,eg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下岗)

对策:①改变环境——增加投资(淌滴理论)、资源再分配(税收)、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②改变个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定义与架构

基本内涵:

定义:福利部门和服务机构针对个人、团体(家庭或小组)、社区、组织、社会等与其外在环境的不当互动而形成的若是情况,利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协助当事人改变或推动环境的改变,促进两者的适应性平衡。 五大要素:工作对象、服务提供者、目标、伦理、手段 P21 四大步骤:需求评估、方案设计、计划执行、评估总结 常用类型:

技术:个案工作、小组共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社会政策 人群:儿童、青少年、移民、妇女etc 议题:贫穷、失业、压力、禁毒、矫正etc 场域:学校、企业、医院、军队etc 理论架构:

2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①人类需要是其出发点

②哲学基础是其存在的客观前提,如人权、公平、利他主义、人文主义等 ③社会工作是由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干预项目组成的系统 ④出发点是执行社会功能和社会任务,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

基本假设 三个前提:

①无论何人都十分重要

②人的互动中会产生个人、家庭、社会等问题,这是客观事实 ③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和解决上述问题 价值观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对人:①无论贫富都有天赋的价值和尊严 ②人都有能力和动机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③人除对自己负责外,也要想到社会上的其他人 ④人有人类的共同需求,也有独特的偏好和需求 ⑤人人需要归属,需要互助成群

对社会:①社会必须提供机会,让每个人发挥潜能充实精神和物质生活

②社会应提供资源和服务,以满足个人需求,使其免于极寒、病苦、失学或受歧视 ③社会应该让每个人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改造社会和创造新世界的工作 对工作:①相信每个人都应受到关怀和尊重

②应该使个人有最大机会决定生活方向和方式

③应该协助每个人与他人互助,共同建立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 社会工作行为伦理: 社工的行为举止:

①恰当:具有符合社工身份和能力的高标准个人行为

②能力和专业发展:努力拥有和维持熟练的专业实务水平和专长功能 ③服务:认为提供服务是社会工作业的基本责任 ④诚实:根据职业要求达到最高程度的诚实 ⑤学术和研究:根据学术研究的要求进行研究 对当事人的道德责任: ①以当事人权益为首

②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特权,努力推动当事人最大程度的自决

③保密和隐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对专业活动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予以保密 ④费用:在收费时,必须确保公正、合理、体谅,与当事人的支付能力相配 对同事的道德责任:

①尊重、公正、礼貌和诚实

②对待同事的当事人:有责任基于完全的职业考虑与之发生联系 对雇主和雇佣机构的道德责任:遵守雇佣机构的条例 对社会工作职业的道德责任:

①维持专业的整体性,提升价值、道德、知识和任务 ②社区服务:帮助服务大众

③知识发展:有责任弄清、发展和充分利用专业服务知识 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①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3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②参与公共事务 ③参与社会和政治行动 ④协助解决公共紧急事件 冲突处理

价值冲突:①社会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的冲突②专业价值观内部的冲突

③专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矛盾④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案主价值观的冲突

伦理困境:①目标冲突②忠诚冲突③责任冲突④角色冲突⑤利益冲突 导致的困境 或①决策困境②结构困境 伦理抉择:

原则:道德优先性。A出于道德考虑的抉择B符合道德标准的抉择C为了道德目的的抉择 标准:符合道德一般原则外,考虑责任与义务、利益与正当性的优先权, 模式:①相关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②相关的参与者③相关的效率和效益等议题 处理:①集体研讨②学术研讨③通案处理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演进

第一节 起源

社会工作伴随工业化引发的问题产生 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颁布,旨在解决贫困问题

意义:承认政府有济贫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为英国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social relief)事业的方式 成为后来各国社会救助的依据

政府的参与、专人的负责、院外救济的实施等做法,已隐含某些社会工作的观念与方法 2.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汉堡制1788 助人自助

爱尔伯福制 1852 改良汉堡制,加强调查、预防、监督等工作,并设赈济款最低标准,规范制度实施 意义:两套制度遵循了助人自助、不使贫民养成依赖心理等原则 各原则都有相应的济贫事业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

这些精神与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发生了深远影响 3.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1869年成立于英国伦敦,1877年扩展到美国。慈善组织活动

意义:友善访问院所开展的各部调查成了个案工作(social casework)的开端

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1884年英国;1886年美国创立睦邻组织 工作特点:

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视居民实际需要开展工作

发动当地人力,培养自动自发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使社区睦邻中心成为当地的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

意义:说明社会工作旨在寻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同时入手 社会工作应随时依据实际需要来安排工作,并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工作

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并以促进全面的社会福利为目的进行社会工作的方法,不仅可用个案工作,并发展了团体工作与社区组织

4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第二节 发展 ?

形成背景:西方社会工业化带来诸多问题

形成原因:社会问题需要受薪人员来解决; 1877年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美国成立 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兴起

形成条件:行业性社会工作发展和行业协会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区分开来 ?

诞生背景:对社会工作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诞生条件:

务实理论的兴起,社会工作更科学

社会工作训练教育的逐步发展,为社会工作从行业性工作向专业性工作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储备 诞生标志:

1917年,理奇蒙(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首创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标志专业社

?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专业化 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

专业六条标准(Flexner,1915) 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操作 素材来自科学和学习

素材逐渐变得实用且轮廓分明 拥有可传授的与人沟通技术 朝向自我组织

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的

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背景

问题: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福利投入 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共担 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

促进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实干加宣传

第四节 展望

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工作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基础改变:新自由主义价值

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体制开始变化: “混合福利”模式

5

会工作的诞生,成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why?)

专业的五个特质(Greenwood,1957) 具备系统化理论体系 专业权威 社区认可 规定的伦理守则

有专业文化

专业七标准Garvin & Tropman 知识体系 理论基础 大学训练 产生收入

对实践者的专业控制

对专业活动的内在道德或伦理控制 可测量或观察的结果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国家与民间、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间的新型分工和合作关系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受到冲击:“准市场”机制,“需求导向”加“预算约束”机制 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

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多元公正; 重视社区工作;

关注边缘群体的社会工作;

重视案主主体性自我,强调案主参与; 强调社会工作过程中语言构成的真实性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

一般定义:个体面对环境而作的反应 狭义: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

广义: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状况、价值观和态度 行为科学解释:适应性的,是人类动作的方法;适应环境要求,并满足自己要求 社会学的观点:外在行为是其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 社会环境

个体以外所有主观和客观的存在

组成——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等 要素——价值判断、行为规范、社会期望、角色期盼 社会环境与个人的关系

①个人需适应环境

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的规则

③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个人受环境影响会有所作为,社会领袖或许多人的一致行为也会创新或改变环境 个体发展不同阶段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二章 年龄视角的社会工作)

一、婴幼儿时期行为及需求(0-6岁) 重要性:最重要的人格形成时期 动作语言已逐渐接近成熟

认知、社会化、道德、家庭关系初步形成 如何养育十分关键

最重要的心理需求: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需要激动 身心发展:①动作②语言及认知③社会化

二、儿童行为(6岁-性成熟)

发展工作和行为:①学习课程的知识和技术②社会化③其他 游戏与课程

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一般社会环境:双薪核心家庭、生育率低、社会富余 不良家庭环境:两极化、虐待儿童、离婚家庭、社区环境 三、青少年行为和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发展工作:身份、自我认同, 危机:认同和认同混乱,角色混乱引起认同混乱 家庭关系及社会化:

价值观:由重视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向重视个人价值和能力价值演化

对成人的价值观有批判性,对成功人士不少方面有负面评价,总体而言,仍持肯定 社会环境与问题:家庭、学校、社会 问题略

6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对策:①学校辅导为主,结合相关人物②改善学校及社区环境③执行青少年保护法④加强家校联系

四、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任务:①学业②就业③生育④结婚

发展特征:20多岁身心发展成熟,最佳时段,25-26岁顶峰;心理发展较前进步,逐渐可独立生活... 社会环境和问题:

五、中老年行为和社会环境(45岁-65±)

特征:①身体改变②事业成就③危机失调④家庭结构改变

行为发展:①利他对利己②自我实现③性能力减退④社会环境和问题

六、老年行为和社会环境

特征:①衰退越来越明显②心理老化③角色改变④个别差异最大

社会环境:①轻视老人②不给予发展机会,成为依赖人口③福利不足,且只重身体 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长期病人缺乏疗养机构、医疗和照顾者②退休后角色、收入的适应③配偶疾病/死亡的调试 对策:①福利法②鼓励子女奉养父母③多承办老年教学和训练项目 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family life cycle):从发展角度探究家庭的纵向生命轨迹 杜瓦尔,家庭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及其运用

人口老龄化、现代家庭结构(如,丁克家庭、再婚家庭、老人家庭)、中国家庭结构新特点对理论的挑战 家庭教养模式

对个人的影响: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事件,宏观层面);

横向(家庭中不同个体的互动对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影响,微观层面) 亲子互动:感情纽带(开放亲切/严厉);行为控制(高度控制/自由主义) 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溺爱放任型、冷漠疏离型 朋辈

对个体发展的一般影响: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支持系统 朋辈群体的阶段性影响

儿童早期:表亲、校内朋辈关系 儿童中期:同学、兴趣小组、性别差异 青春期:双向沟通、互助、看重忠诚

青年期:价值观、兴趣﹑专业、生活方式,男女有别 中年期:提供实用信息、情绪支持 老年期:老来伴 组织

组织三要素:有目标﹑有人和有人际互动(Schriver, 1998) 组织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目标或人生观;个体身心健康;雇佣关系中的社会角色歧视 以组识为单位的服务形式:院舍服务 社区

社区的单位:个人、家庭、小群体、组织等 社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体现为社区融合 个体的社区融合

地域性融合,即是否居住在与普通人有同样功 能状态的社区 环境融合,是否所有人享有平等使用、接触社区设施的权力和便利 行为层次融合,是否可以参与社区活动 社会的八个子系统及其职责

7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系统 家庭 经济系统 教育系统 医疗系统 社会福利 政治系统 法律系统 军事系统 主要职责 抚养子女,照顾老人,规范道德行为 生产和分配资源 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个体社会化 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为需要者提供个人/社会/经济的帮助 权力分配,运行政府 维持社会控制 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入侵者 社会

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中间阶层人数的扩张意味着个体透过努力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增加,个体发展空间更大 新的社会底层出现,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系统要密切关注的

2、社会歧视:法律赋予的歧视;事实的歧视;个人层面的歧视;在组织系统中存在的歧视 3、媒体

积极和正面的角度:媒体可提供信息帮助个体、群体或组织做出判断、满足要求或达成目标 消极和负面的角度:媒体透过信息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或行为模式,误导个体(如电视暴力)

第六章 个案工作

最早的社会工作方法

序:什么是个案工作? 一、已有观点

■Mary Richmond(1917)——在人和环境相互适应之际,通过个人(个案工作者)对个人(当事人)的有意识影响,以导致人格发展的各种过程。

■Swithum Bower(1950)——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它运用了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以激发个人才能和社区资源,使当事人和周围环境产生更好的适应性。

■Hamilton(1951)——个案工作的特性在于客观得处理实务,并提供咨询,用于激发和保持案主心理能力的方式。即在服务中必须主动让当事人参与解决所面临的困境。

■运用当时本身及其他资源去处理和解决人心内、身外及环境中的问题,使其态度和情感透过过程动力而改变。过程中,工作者

二、个案工作的要素

目标:帮助他们处理和解决出于人和环境不协调而而导致的、本身的能力和资源又无法解决的身心及环境问题,促进人和环境更好的适应性,具体而言,人格发展,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手法:(过程)助人自助解题

8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人物:个案工作者、当事人(client)(个别人或家庭) 功能:治疗、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发展

三、整合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一种基于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一对一的关系过程,协助人及其家庭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达到个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

【个案工作的定义(课本版)】:个案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工作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协助过程中,个案工作者和案主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有失调的个人或家庭

四、个案工作发展的轨迹 略~

第一节 主要模式

1、功能学派

弗洛伊德:人性决定论——人的发展受到早年生活经验和潜意识的影响 兰克:自我心理学——人是自己的创造者意志力是个体内潜能的主要力量 塔夫特:“运用结构功能”——

特性:强调人一切由意志力决定;个案工作是协助而非治疗;个案工作是过程

了解人的本质:个人的一切由意志力决定,改变的重点不在于社工,而在于受助者本身。社工可善用关系与过程协助案主增强自我意志力

了解个案工作的目的:不是治疗而是协助

工作原则:

诊断与了解受助者的情况(环境、心理、不断的诊断修正,受助者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诊断) 善用服务过程不同阶段效能(尝试、参与度与责任感、成就) 善用机构功能(整个资源)与专业角色 注重服务结构与形式

善用专业关系的发展(引导自我的重建)

2.心理及社会学派 特征: 强调人在情境中

心理因素层次的评估:人格 适应策略 智力能力 自我功能等

环境因素层次的评估:家庭式 同伴关系 物资环境 人际互动与社会制度 关注个别化 重视早年经验 强调专业关系 实施步骤:心理社会调查 心理社会诊断 治疗

3.问题解决学派 佩尔曼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两个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

②个人若无法恰当的处理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缺乏动机 能力 机会 和资源。 目标:

引导和增强受助者求助及改变的动机

发挥和演练受助者的心理 情绪 和行动能量,增强自我功能 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9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提供相关资源与机会,协助受助者接解决问题。 重点:4P-个人person 问题problem 机构 过程process

问题学派对于个案工作的定义:一个人为一个问题所困,向特定地点寻求协助,并且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主任自助过程增强个人问题解决的能力 并提供问题解决所需之资源

4.行为修正学派 兴起于19世纪末 主张由学习理论来了解可被观察的行为。 三个基本派别:

①古典制约派或反映制约派(respondent model) 刺激→行为 ②操作制约派或工具制约派 结果决定行为

③社会学习派,主张行为反应的建立不需经由制约过程来建立或消除,而是经由观察过程或模糊过程建立。 前提:A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B行为可分为操作型行为 有人的意识控制 和反应型行为 刺激引发生理改变而产生 C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引发行为的前因,也维持行为的存在 D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 实施步骤:明列主要问题与焦点行为 双方选择需处理之行为 确定问题行为可能控制的情境 评量环境中可用资源 确定所欲修正行为之目标 设定行为修正计划

执行治疗计划(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评估治疗结果 维持行为修正效果 系统脱敏法工作程序

放松训练→建立焦虑等级→系统脱敏

5.危机干预学派

基本概念:从情绪层面来看,危机有一极点或突然转折点 从认知角度来看,危机来自认知归因的结果 危机有时间性 危机与压力的比较

危机是一种短期现象,个人会力图尽快重建以前的和谐 压力的概念含有一种压迫的感觉,这种持续一定时期的压力

1)关于危机

A情绪:危机的极点或突然转折点 B认知 C有时间性

解决危机要看事件的严重性,个人资源和社会支持等几个因素。 危机类型:发展性危机:入学、成长、结婚、生子、更年期或退休等

意外危机:受暴力伤害、致命性疾病、失业、离婚、家庭遭遇灾难和亲人意外死亡等 自然环境危机:台风、洪水、瘟疫等

存在性危机:个人面对人生问题而产生严重困扰

危机标准:明显的情绪困扰:无助感、混乱、焦虑、震惊、愤怒、烦躁等情绪,也常有低自尊、严重忧郁等, 行为上不一致、失序、焦躁不安、反复无常或冷静、退缩或冷漠等

10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不能系统解决问题,心理高度脆弱,防卫性降低,可能有日常生活能力但无能力处理问题和因应事情 危机干预目标:增强个人应对能力

使个人至少恢复以往能力处理问题

主动提供协助,使个人在有限范围内尽可能地充分发挥 危机干预原则:立即、主动、接近、有限目标、共存、期待、委身、解题 6.任务中心取向 假设

个人都有解决问题能力,工作者可透过专业服务过程增强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助者是解决问题及改变的主要媒介,工作者只是扮演资源提供者及连结者的角色 工作者的功能:了解、评估、协助解决受助者的问题 判断受助者的需求及需求引发的实际行动 了解受助者的价值信念 协助受助者了解信念的影响 工作步骤:订定合约:简要、时限 执行合约 结束合约

第二节 专业关系与会谈技巧

建立专业关系 激活专业的动能 降低受助者焦虑和防卫 激发受助者潜能

七大原则 1个别化

2有目的的情感表达 3适度的情感介入 4接纳 5不批判态度 6案主自决 7保密 移情

受助者将早期经验中对某特定人士之特殊感受反应或投射到工作者身上 只要受助者不过分受制于这些反应就不构成问题

但受助者反应若不恰当而有不符事实的态度和情感反应时,就必须做适当处理 反移情(逆移情)

工作员将早期经验中对某特定人士之特殊感受反应或投射到案主身上

专业人员最好能自我检视甚至接受心理分析,以预防及解决个人主观情绪之问题

★同理心

工作过程与记录 工作过程 申请与接案 研究与资料收集 评估与服务计划 服务与处遇 结案与评估

11

会谈及介入技巧 支持与鼓励 情绪疏导 探索 澄清观念 行为改变 直接干预 环境改变

个案的工作记录 个案申请表 接案表 服务记录表 个案服务记录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转介记录 接案记录等资料

记录类型

过程记录或逐字记录 摘要记录 问题取向记录

第七章 小组工作

第一节 含义

定义:小组工作是指一类在小组情境中助人或完成任务的广泛的专业实践,由有专业能力的工作者利用小组理论和过程去协助由互相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小组,达到个人的、人际的、或任务有关的目标。

四大元素

人物:小组成员彼此影响 目标:助人或完成任务

手法: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者带领 过程:以关于小组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分类

1.教育小组 学习新的知识与技巧

2.成长小组 促进个人的正常发展,不处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自我探索

3.支持小组 由有相同问题或经验的人组成 重在分享,处理负面情绪;鼓励交流和表达;高度自我揭露 4.心理治疗小组 侧重协助成员改变问题行为或生理、心理、社会创伤后的复健

5.任务小组 目的一般是完成管理机构分派的目标或工作 完成任务为重 自我披露程度低 发展:

孕育期——1930年代以前 主流是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普遍是大型小组活动 专业化时期——1930年代到1960年代 开始开设小组课程;发展小组治疗

专业发展时期——1960年代以后 小组工作长足发展,出现预防与复健模式、互动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主流模式 未来趋势——互联网技术;成效研究;短期解决问题取向

小组工作在华人社区的发展:略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

①系统理论 解决工具性问题和社会情绪问题 动态平衡

②心理动力理论 行为源于早期家庭生活经验未被解决的冲突 洞察力、自我强度和防卫机制 ③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与模仿、替代强化、认知的重要性、交互决定论 行为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小团体理论 沟通与互动模式

沟通包括语言及非语言的内容,信息接收有选择性,听者的经验影响对信息的解释,工作者应注意非语言的运用,加强对信息的理解

互动模式可分为“领导者中心”型和“团体中心”型,沟通模式是可变的,方法是暂停正在进行的团体内容,强化所要的沟通模式。

团体凝聚力

12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团体凝聚力指吸引成员留在团体中所有力量行动的结果,与团体成效密切相关,

?小组中的治疗要素

植入希望、一般化、告知信息、利他、重整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模仿学习、自我觉察、团体凝聚力、情绪净化、存在感因素

第三节 工作过程

计划阶段 确立小组目的

评估赞助机构 招募成员 组织小组 安排见面会 订定契约

准备小组所需的设备 确定经费安排 准备小组书面计划 开始阶段 结束阶段

设计内容帮助成员面对真实情境,透过各种方式演练帮助成员有所准备

让成员讨论对小组结束的感受并为未来做计划极其必要

告知小组结束后,成员有何可以利用的支持体系和资源,对有需要者做好细致的转介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评估

旨在证明小组工作的成效和价值,指引实务工作和研究治疗性元素

成效评估:焦点是小组目标带来的成员什么转变,常见模式有控制组设计和单系统设计 过程评估:关注小组内什么元素导致成员转变。相对简单的方法是关键事件法

小组工作者

?有效小组工作者的特点

勇气、诚实、勇于改变、同理反应、行动取向、坚信从事的小组治疗有价值、平衡自我照顾与照顾他人、有与人交往的经验、知识基础坚实等

?小组工作者的基本干预方法

基本对话技巧和基本领导方法是小组工作的重要技术

对话技巧:无条件正向关怀、尊重、同理心、真诚、积极倾听

领导方法:引导互动、深化讨论、支持与鼓励、对质、协同领导 实务伦理:

强调成员自决、成员知情、单一关系是界定工作者与成员关系的核心 保密是另一实务伦理核心且是最易出问题的部分

实务训练:系统培训不仅包含课堂教育,还要有足够的实务培训 ?小组领导的技巧

积极倾听、反映、澄清、总结、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鼓励和支持、自我流露、引导互动、融合 ?专业培训

不断了解和改善、做专业准备和建立专业自我是成为有效小组工作者的基础

包括小组最初的几次活动 介绍成员

澄清小组的目的和内容 讨论保密的原则 引导小组发展 建立契约 中间阶段

工作者协助成员达成小组目的

小组聚会

为小组过程提供结构 使成员参与并增强能力 协助成员达成目标 处理非自愿与抗拒行为 监督和评估小组的进行

13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第八章 社区工作

第一节 定义和要素

社区定义:社区是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该团体并非是有目的选择之结果,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

社区的两维视角

要素特征:功能社区和地域社区 表现层面:外在结构和内在心理 社区的要素

达到一定规模\\以一定纽带方式组织起来的、相似经历的人群 具备一定功能

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互相协调、适应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组织系统 对所属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功能

经济:提供工作给成员,并进行各种经济和商业活动 教育:队成员灌输知识、信息和价值观 参与:把社区看做联系社会的栋梁

感情:成员互相支持帮助,可以满足成员感情和物质需要 控制:对成员在行为和思想上的监管,可保持社区稳定

定义要点 (1)共同点 是社工的介入手法 是一项有计划行动 是一个过程 应用集体行动方法

鼓励居民自助互助和自决self determination

能发现即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文体 培养社区认同感 提升社会意识 达到社会公平

整合定义——

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社区成员有计划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改善生活环境和质素,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培养社区领袖才能,已达到更公平、公义、民主及和谐的社会。(对外界影响能力)

三、社区工作的要素 1、对象

社区之部分或整体,包括地理和功能社区、外显和内在视角。与个案和小组不同,从而手法不同 2、目标

14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过程目标和任务目标(Rothman,1964) 分配资源和发展市民(Thomas,1983)

帮助服务对象和强化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自身(本书)

分配资源distributive dimension

组织居民,就市民日常的切身事情,争取合理而平均的资源调配,从而令其权益得到保障

类似于Rothman的task goals,即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项任务,达成一项社会福利目标,满足社区需要、改善生活环境和质素等。

发展市民Developmental dimension

促进公民权的发展franchisal development,包括培养基层市民的政治责任感,即政治能力和政治重要性。 促进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指培养居民的 3、手法

?采用结构导向解题——

认为问题愿与环境,解题不应纯粹要求个人改变或适应,而是要改善周围的环境政策和制度,从而介入层面较广 解题责任不应该止于个人,政府社区均有责任提供资源,协助处理和解决问题 求同法

?强调发动居民的集体参与——

并非为居民提供全盘服务,而是要鼓励居民一起参与,合力解题,做出贡献让其明白团结就是力量,从而自己的责任权利。减少无助心态,从而成为影响

?应用社区资源策划和组织——

不仅需要社工和居民集体参与,非正式网络和其他资源都应该吸纳,从而利用综合资源总量发挥作用

第二节 价值观和行为守则 ?价值观

关于“人”

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有发展的潜力,都希望改变也能够改变,社区成员能发挥出处理社区问题的能力 关于“与他人的关系”

人要想到他人;需要成群;有社区责任感,会鼓励及协助他人自我实现;社区成员会互相关怀和互相照顾 关于“社会”

人与社会相互依赖;社会提供公平的机会、资源和服务, 让每人发挥潜能,满足个人需求;提供最大福利 关于“工作手法”

制度趋向、自发改变更有意义和持久性;社区民众应合作参与社区事件;需要协助进行组织;借助他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综合方式能成功解决问题

?价值困境

个人主义 vs. 社区精神 民主参与 vs. 强烈领导 自助发展 vs. 依靠外援 保守思路 vs. 实务自主 部分利益 vs. 整体利益

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根据具体情况策划工作步骤 强调成员的自助参与 充分开展组织工作 注重协调发展 尊重社区自决

采取民主和理性的行动方式 做好预防性的服务工作

?行为守则

15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第三节 策略模式

?代表性的策略模式 班顿(Battern)两分法 直接干预法(direct approach) 非直接干预法(non-direct approach) 现实工作手法处于两模式的某种中间状况

罗夫曼(Rothman)三分法 地区发展(locality development) 社会策划(social planning) 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

泰勒/罗伯茨的五分法

项目开发和服务协调(program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coordination) 策划(planning)

社区联络(community liaison)

?地区发展

罗夫曼社区工作三模式之一

适用场景(衰败、混乱、传统、静态) 共性

社区不同部分有共同利益或可调和的利益差异 不足

成员责任不足:不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人际关系缺乏:社区内部缺乏互动和沟通渠道 群体关系的表现:民主方式的解题能力不足 典型:灾后自救

行动目标

弄清和解决问题、满足社区需要 促成居民自助

加强居民合作、社区参与和社区归属感 促进社区整体融合

社工角色

使能者、协调者、解题老师(使民众熟知解题技术和道德伦理)、居民参与的推动者、社区领袖的开发者和培养者

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 政治行动(political action)

威尔/甘布的八分法

邻里和社区的组织(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organizing)

组织功能社区(organizing functional communities) 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communit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项目开发和社区联络(program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liaison)

政治和社会行动(political and social action) 联盟(coalitions)

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s) 模型局限

只能涉及较小的问题,对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如房屋政策)无能为力

强调依靠内部资源和居民参与,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假设不同团体存在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利益在工作中会发生变化

?社会策划

罗夫曼社区工作三模式之一 假设

社区各方利益可调和,或有冲突 专家和计划者的信息最丰富

计划者能根据所搜集的事实和各类组织的利益,进行理性决策

工作目标是解决问题 适用场景

整个社区或社区一部分(包括功能社区) 有实际社会问题(如心理和生理健康娱乐等) 典型:就业促进 社工角色

社会计划过程的一部分;政策执行者,特别应关注研究和社会政策分析;事实搜集者和分析员、项目执行者、催化者

16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模型局限

依赖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制订的计划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未来场景

理性计划因受利益团体的影响而很难价值中立 社区工作者可以分步决策,以应对过程中的问题,保证

?社区照顾

始于1950年代的英国 三分法

“在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 “被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 “为社区照顾”(care for the community) 定义

计划目标的实现

动员并连接正式和非正式社区资源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家里,生活在自己社区里,而又能够得到适当的照顾;使得社区成员休戚与共、相互扶持

对象:有困难的人士及其家庭(弱势群体)

优势:利于建立输送体系、满足差别需要、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和强化社区意识 典型:长期病患者的个案管理 模式局限

注重正式资源的建设,关注非正式资源的品质,兼顾政策和执行 注意服务团队和服务手法的双重整合

?社区教育

有关机构或主体针对社区成员的需要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组织协调社区内外资源,采用灵活多样方法传授相关内容,以达成工作目标的活动

手法:家庭式、课堂式、社区活动式;补偿教育、控制教育和解放教育 社工角色:研究者、倡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策划者、教师等 学习化社区

?模型组合

拟合单个模型旨在理论解析

实务工作手法常常是模糊的:模型组合远多于单个模型,同个案例的某阶段或地点可混用不同模型的策略技巧,不同时期可采用不同模型去应对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具体策略取决于社区工作者“实践智慧”(practice wisdom)

四、过程模式

探索和准备 了解社区的一般背景

社区环境分析、社区人口分析、社区资源分析 界定社区问题和需要

街头漫步、文娱活动、家访、拜访社区领袖、居民大会、特定小组;社区调查、行动研究、二手资料分析等手法

17

建立工作目标和标准 过程目标 or 任务目标? 指标具体、可测、有效 确定可行方案

计划执行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联系群众和发动群众 与社区成员初步接触

组织义工队伍、发现社区领袖、发动成员参与 建立组织和联系组织 成立新机构与其他组织交往 迈向计划目标 提供服务 社会及舆论压力

撤离、评估和反思 ?撤离

处理分离情绪、安排未完事宜、彼此回馈、讨论未来工作、运用仪式结束等 ?评估

努力评估、结果评估和效率评估 准备、设计和执行 ?反思 撤离前反思 撤离后反思

第九讲 社会政策

第一节 定义和内涵

一、社会政策的内涵

指政府为影响人民生活福祉所采取的行动

提供有关医疗健康、住宅、所得安全、就业、家庭等社会福利的措施

政府制订法律规则,以规范雇主、公私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或其它相关单位等应如何保障受雇者或服务对象的权益、应如何推动社会福利服务

政府透过税收制度来提供社会福利

?安全政策是其中最基本且重要的一环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 社会津贴(social allowance) 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

二、福利国家的概念

指政府保障每个国民的最低所得、营养、健康、住宅、教育之水平 ?主要特征 国家介入市场经济

国家保障每位国民最基本的需要 福利是一种权利而非慈善

福利提供是具有强制性、集体性及无差别性 ?福利国家的分类(埃斯平-安德森,Andersen) ?

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

18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 ?

保守组合主义的福利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 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挪威、瑞典、丹麦等

?对Andersen分类的批评 缺乏对地中海国家做适当分类 缺乏对澳洲与新西兰做适当分类 缺乏对性别议题的讨论

?东亚社会福利模式的特质 社会福利居于次要地位

社会福利经费与人事支出较有限

不鼓励对于政府的依赖,重视其它部门(如家庭、社区、雇主等)的角色 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性

第一节 一般过程与决策模式

一、一般过程 ?一般过程的五个阶段

界定社会问题、提出各种可能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某个具体政策过程不一定依照此五个阶段来发展 ?政府、市民和社工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 在社会政策不同阶段中的角色不同

三方的积极互动是社会政策获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决策模式 ?理性模式

旨在周全考虑并计算出各种政策因素后选择最佳政策 有系统分析的特征

西蒙(Simon)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观点:在某个限度范围内考虑数种政策选择,并决定出一个适当政策,该政策较能在合理成本范围内达成既定目标 ?政治模式

涉及权力分配,认为政策是权力大小相互影响与抗衡的产物 政府责任就是管制因权力不同产生的冲突 ?渐进模式

主张新政策产生是在既有政策的基础上增删或变更(DiNitto,2000) 新政策未必能真正处理社会问题,但能避免太多变动带来的反抗或冲突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国家社会政策形成的理论 ?工业主义逻辑或聚合论

从经济决定论解释社会政策的形成 工业化、人口迁移等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 政府应对社会变迁必须制定社会政策 ?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国家论 从政治经济论解释社会政策的形成

政府提供福利的不同动机存在矛盾:刺激经济增长 vs. 保持社会稳定

19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国家价值说

从文化决定论说明社会政策的产生

文化和主流价值影响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行动 家庭对儿童和老人的责任多于政府 ?权力资源论和社会抗争论

从民主政治的观点分析社会政策的制定 权力资源论:工会和左派政党的影响 社会抗争论:其他利益团体(老人)的影响 政府可能采取社会政策方式响应民意

?扩散模型

从外部环境解释政府社会政策的制定 政府会以国外经验作为学习效仿的对象 ?国家中心论

重视国家在政策制定上的自主性

决定政策制定的是国家既有的制度与政策传承

二、社会福利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会强化既有社会关系,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福祉,也不能减少贫穷或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民主社会主义

主张透过民主议会方式推动社会政策的发展

相信福利国家能改善人民福祉,减少贫穷与社会不平等

政府的福利支出可刺激人民的购买力,刺激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有利总体经济的发展 ?新保守主义

对福利国家的运作与效果提出质疑 经济:高税率增加生产成本

政治:不良运作会产生人民对政府的不信赖 社会:对政府过多的依赖造成道德危机 ?第三条道路

积极性福利(positive welfare) 社会投资(social investment)

新型混合经济(the new mixed economy) 社会包容、个人责任和权力

三、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 ?两个议题

生育及照顾责任:家庭照顾责任社会化有助于减轻女性压力,增进其就业机会和经济独立 经济依赖者:社会保险方式和社会救助性质对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都会产生影响

?自由主义派女性主义

强调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相同的公民权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派女性主义

既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又重视父权对女性的控制

20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激进主义派女性主义

主张性别不平等的根本在于父权

社会政策需要重视女性的自主权,并鼓励女性自助团体投入福利服务的提供 ?后现代主义派女性主义

社会透过语言建立起既有秩序来规范两性关系,其背后隐含着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平等 女性对自我处境的重新诠释及论述,可以解构社会既定规则背后隐含的权力关系

第三节 政策分析

一、描述分析

主要陈述某项政策的内涵,包含四种类型

?简单描述分析

出版年报或手册,呈现政策运作的状况 ?历史分析 ?比较分析

跨国比较、地区比较、政府与民间部门的比较等 ?政策选择分析

常用于正在规划中的政策 普及式 vs. 选择式 现金 vs. 实物

中央集权管理 vs. 地方分权方式 政府推动 vs. 民间推动 志愿工作者 vs. 专业工作者

二、过程分析

重于分析政策的制订过程

呈现不同个人或团体如何推动或阻止某政策的推动 发现政策制订的动态、非直线的过程

三、解释性分析

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社会政策发展的原因,社会政策的运作如何影响社会现象等

四、评估 ?评估方法

由政策执行机关做口头或书面的报告(不客观) 进行实地参访(主观判断影响客观性)

根据政策执行机关所订目标评估绩效,或根据政府所订规定评估政策执行是否符合标准(无法判断对人们的影响)

?研究者可采用多角度方法,整合依靠多个方法搜集的来自政策制订者、执行者、政策对象的不同时点和场合的资料,由多个研究者共同研究,从而得出相对全面、深入、客观的结论。

21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第十一章 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节 定义、特点、意义和伦理 1、定义

?基本定义: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过程中,社会工作及其他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搜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协助达成社会工作目标 ?根本特征:研究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工作有关 ?三个领域:需求评估、方案开发和方案评估 2、特点

①以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

②研究者是资料的搜集者和分析者,很可能是研究结果的应用者 ③目标并非研究人员的自身满足,而是同情和帮助案主 ④与实务及理论紧密相关 3、意义

●促进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问题、满足市民需要和推动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 ●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的进步

“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和“理论为基础的实践”

4、伦理

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 参与者无伤害 匿名和保密 研究者身份 价值中立

研究结果的公开和分享

第二节 研究逻辑与一般过程 1、研究逻辑 ?两种逻辑

归纳推理: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演绎推理 :在应用中检验理论的过程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有局限性

?归纳(induction) 从特殊到普遍

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代表所有既定事件的秩序和模式 ?演绎(deduction) 从普遍到特殊

22

从逻辑或是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开始 观察测试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科学传统模式三大要素:

①理论:一组相互关连的命题(陈述),用来系统性地解释社会现象。

②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发展操作定义的过程,或者是在对测量变量时所用到的精确操作说明。 ③观察:对现实世界进行测量。

?演绎:从理论到研究假设、资料论证

?归纳:从具体的经验,归纳到一般的理论解释 演绎:研究写作的呈现,很清晰漂亮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归纳:实际上研究常见的过程(扎根理论) ?社会研究:演绎与归纳同时进行

?演绎式理论建构 选取题目、文献回顾 建构理论 说明主题 现象范围 主要概念和变量

找出概念或变量间的关系定理或命题 从这些命题逻辑推论出主题 ?归纳式理论构建

从特定的观察发展出普遍性原则。 ?理论和研究的关联性

研究可以检验理论;理论从研究中发展而来 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背景 以特定的实证资料来支持理论 只是描述,没有用到理论

藉由社会研究,修正了现有的理论 藉由理论的指引,重新理解特定主题

2、研究程序

?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 制订研究方案 观察

整理和分析资料 得出研究结论

?前三个步骤可以归于演绎推理,后两个步骤则属于归纳推理

?社工研究的一般程序 准备(选题、方案) 搜集(观测、获取资料) 研究(审核、整理、分析) 总结(报告、干预方案)

社会研究的程序没有严格的顺序要求

?质性研究:依据现象学、解释学、社会互动论等理论,搜集和分析非数字化资料,描述回答者所经历的现实,探索社会关系

?量性研究的程序 :基于实证主义和新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量性测量手段搜集资料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

第三节 常用类型

23

1、实验设计 基本逻辑:因果关系

三对要素: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事前测验和事后测验

类型:实验室研究 ;实地实验 评价标准

是否回答主题?是否可有效测量假设? 对外在(或不恰当)变量有无控制? 推论性如何?

研究是否有漏洞?

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是否排除? 结果是否准确?研究环境是否受干扰?

2、准实验设计

?比实验设计精度低,但仍可为因果推论提供适度支持 ?类型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多组时间序列设

3、单案设计

?将时间系列设计应用到对单个对象干涉或政策的影响评估

?对象: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社区等 ?单案设计的类型 AB设计 ABAB设计 多基线设计

4、问卷调查

依托问卷搜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正式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 指导语 问题和答案 编码 ?问卷设计

基本步骤:认识研究问题;设计问卷初稿;试用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合理安排、设计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语言应简短明了,避免歧义、倾向性,注意敏感问题等 题数适当 问题应按序排列

?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资料搜集:调查对象的抽取、调查员的培训和督导 资料分析:抽查资料、多重检查 、定量分析

?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真实、基数大、便于比较、节省资源 缺点:调查员因素、质量难以保证 5、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观察准备包括思想、身体、知识和心理 观察内容取决于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 观察记录是质性分析的基础 6、访谈

?主要类型

接触程度: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被访人数: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控制情况: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 ?常用手段

深度访谈,焦点小组 访员选培:访谈成败的关键 ?过程技术

拟订程序,联络,进入访问,资料搜集,过程控制,记录

7、非干扰性研究

第四节 项目评估 略

【顾东辉版第十一章内容】

一、社会工作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 案例:媒体片面报道 (二)全面性

(三)深入性 细节评估最重要,需要找出可控原因 研究问题:①是什么——真实全面 ②为什么——深入透彻

研究目标:①回答问题 ②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二、社会工作研究伦理

1.知情同意 2.参与者无伤害 3.匿名和保密 4.研究者身份 5.价值中立 6.其他事项 三、程序 1.研究准备: ①确定主题

1)原则:聚焦(小题大做)、必要、创新、可行 2)定位:探索、描述(理想状态)、解释 ②制定方案:

导论: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意义 文献回顾: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经验研究、研究框架 研究方法:具体方向 结论框架:

2.收集资料 质性、量化

3.资料分析、审核、整理

4.总结应用:撰写报告、成果应用

四、研究方法 ?实验报告 要素: 自变量/因变量 实验组/对照组 前测/后测 ?文献研究 统计资料

了解来源、目的、分析技术 了解指数定位、分组范围 检查可疑资料 进行资料分析 非统计资料

初级资料:关注被研究者的态度、熟悉程度等状况 次级资料:出版背景、编写时间、留心伪造 基本原则:注意同异、注意可比性、发现本质异同 ?调查研究 类型

按对象范围: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个案调查

按时间特性:横剖研究(同时进行)、纵贯研究(前后变化) ??

24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年龄视角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

一、成长发展理论

儿童有其适龄行为,生物与基因、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其发展

受孕与新生儿阶段

受孕是儿童形成之最重要时期

影响受孕和新生儿的因素:母亲的生理和心理情况,分娩状况、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危害因素等 社工应该思考胎儿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境,强化新生儿所处的社会环境

婴幼儿时期

生理层面:婴幼儿的身体发展极为迅速,需提供相关的生理和疾病预防知识

心理层面:婴幼儿会存在信任与不信任的危机,其重要心理状态心理依附,关注婴儿、母亲与家庭对依附关系形成的影响

认知层面:处于皮亚杰所指的感觉动作期,应给予社会规范与认知教育,让婴幼儿知道如何“分离与个别化”的自我中心概念

儿童早期(3-5岁)

生理层面:最活跃的时期,容易面临营养不均或失调问题,产生肥胖或健康问题 认知心理层面:发展危机分为发展迟缓、失调和违常三种

儿童自闭症、暴力与攻击性行为、儿童虐待等是值得社工关注的议题

儿童中期(6-12岁)

生理层面:成长较为缓慢且平稳,动作发展上有成人的架式,但也会面对外在环境的压力 心理层面:勤奋与自卑的危险时期,有社会认知与角色能力的知觉,父母管教的影响极为深远 认知层面:属于具体运思期,智力发展相当快速 学校和家庭与儿童的关系最紧密

二、系统与交互概念 生态观点

环境指行为、人、环境等三者合而为一且持续交错的关连程序,生态体系各部分间的关连是有次序的、有结构的、定律的且彼此有决定性影响

由生态学观点可判断儿童在特定场合中产生的问题,如儿童是家庭成员,但这个家庭也存在于社区与社会;儿童所在不同系统中达到平衡且调适得宜,有赖于每个系统的接口都能够契合状态

个人与环境架构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生理层面的变化

最大特征是身体急速成长和生理功能日趋成熟 正确的药物使用观念与知识,正当的预防

25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二、青少年的认同与混淆心理

青少年对人生选择产生困扰,代间冲突比较剧烈,亲子关系明显紧张

发展抽象思考的能力 有更多机会扩展生活经验 外界须保留一个空间来看待他们 三、青年期的道德发展中心

习俗前道德观、习俗道德观和习俗后道德观等三个阶段

在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可能不容于另一社会

多数青年在大学阶段开始感受文化价值差异后,会慢慢建立新的价值道德行为体系 四、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特征 挑战权威 好争辩 自我中心 犹豫不决 明显伪善

青年期的道德发展观点是他们对周围事件看法形成的主要原因 五、人格发展各层面之关系

青少年阶期的人际互动多半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父母的亲子关系

青少年开始学习脱离父母的要求与控制,进而与同学朋友表现出更亲密互动 六、青年期的性认定

认同自己的性别或性冲动、发展出亲密浪漫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印象、与同伴和父母的关系及面对自己成熟的发展等都与性认定有关 性态度与性行为、性取向的认定和面对爱情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

一、老年学的理论基础 ●冲突论

老年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握有权势的团体(主要是青年和中年人)不愿改变既得权益, 老年团体被分配的权力或资源不多也不均,他们属于弱势团体。 为求生存,他们必须与非老年团体抗衡以改变地位和争取权益与福利 ●社会交换论

老年问题产生源于他们缺乏交换价值,没有资源给予社会从而无法获取社会的尊崇 ●撤离理论

老年人有脱离社会的倾向,社会现有制度亦会让老年人自动从社会中脱离, 当老人从社会逐步退出时,社会有意无意排挤他们参与社会事务 ●活动理论

强调老年人要在精神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要有活跃的社交生活, 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个人都有同等价值,正常的老化过程不能脱离社交活动 二、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个案工作

增强老年人对老化的适应能力及恢复社会功能,协助维持及建立心理平衡, 促进老人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

可运用各项咨商辅导理论与技巧,与老人分析压力的种类或情况, 寻求资源一起解决压力 热忱的服务态度 老年团体工作

26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娱乐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活动,

心理、生理、社会适应方面,进行团体辅导与团体治疗 社会隔离是主要议题之一 老年社区工作

发展老人的社区网络以照顾其社区生活

透过社区行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集体解决老人在社区生活中的共同问题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成立自助团体、动员邻里参与、发展或运用其它资源体系等 生命回顾法

三、协助老年人面对死亡议题 协助老人面对生命的终极

协助老人为不可避免的事务作准备 协助家属作面对濒死老人的心理准备 遗属的安排与撰写

【以及不知道什么东西】

四、社区工作和架构

1、理论与案例know why——提供方向和工作设计 A社会运动——社会运动、资源动员和新社会运动:功能派、社会冲突、阶级冲突

B社区照顾——社区分析理论 机构分析理论

C宏观工作——政策分析、行政管理和程序设计:策划理论(理性决策、分布决策、混合透视(理性后分步))和小组理论(动力、资源)

?报告要点 引论 需求诊评 方案制定 计划推行 评估总结

第一部分 需求诊评 了解背景:人口分析

静态资料:人口总数 质量 结构 地理分布 特殊人口 服务机构等 动态信息:

了解背景:资源分析 人力 物力 财力 时间 信息 归属感 融合度 历史传统

不同机构特性及其关系 其他

27

把握问题

动迁社区居民适应不良 社区融合不假 社区工作人员压力大 贫困 失业

亲子关系不佳 家庭暴力 其他

了解需求 知识拓展 领袖训练 项目开发 专业提升

结构议题

主题 谁将其列为议题,其他主题的观点如何 依据 界定依据及其合理性

对象 特征、人数、空间和程度的分布 特征 现实表现 (服务对象自身的状态)

后果 消极后果(对外界的影响),威胁到什么价值观,被认知的广泛程度 伦理 是否有伦理的考虑 分析各类原因

个人原因(不能 不为 无准备。。) 社会原因

发现原因机制 因素之逻辑关系

把握本质原因

社会工作导论 顾东辉 笔记

核心原因 可变原因 可控原因

5判断核心原因

6核心原因是否可以改变

7在可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核心原因 8在可变原因里找出可控原因

第二部分 方案制订 明确选题标准 议题重要:人多、根本 任务必要:紧迫、严重

多方认同:居民 行政领导 利益攸关方 社工?? 大局可控:SWOT分析

明确工作模式

现存模式:单个模式、整合模式;基本特性 拟合模式:拟合来源;基本特性

确定工作目标

细化工作内容 协助对象改变 促进环境改变

完成计划书

基本步骤:成立小组、整理资料、完成初稿、征求意见、修订定稿

文本结构:主题 议题背景 需求评估(问题 原因/基于文献或调研) 工作目标(可测) 实务模式 工作内容 经费 时间 其他

行文要求:朴素 流畅 简洁 逻辑 方案案例: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二五规划

申请资助:

了解赞助方信息:基本背景 申请程序 覆盖对象或议题 计划书格式 经费额度 时间要求等

递交申请书:申请报告(项目小组等) 计划书:电子版 纸质版

答辩准备与现场答辩:针对想 专业性 可行性 细化思路

第三部分 计划推行 ?发动参与对象

28

接触原则:告知项目内容 减低参与成本 控制人数规模 接纳各类人士

发动方法:多数成员家访 观察访问 宣传广告 媒体宣传 群众大会 传递 出席活动 介入事件 等;熟悉人士电话 信件 家访等 ?发现社区领袖

领袖特质:勤奋工作 积极参与??

发现场合:训练班 小组活动 提供服务 社区调查 社区活动 其他

培养收单:培训 活动参与 私下鼓励 倡导 其他 动员支援人员/把握原因

微观/个人:对议题感兴趣 改善身体 增加警力 充实生活 学习知识 获得心理收益 积阴德 希望改变自己 成就感自我成长 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 中观/人际: ?联络机构

恪守原则:不卑不亢 师出有名 增加沟通 求同存异 保证接触 建立组织

设计结构:目标 规模 结构 制度 其他

强化功能:内部建设 成员联系 分工合作 对外功能

借助压力 领导压力 社会压力 舆论压力

过程把握:服务对象的改变 服务对象参与的变化

多少人接受服务?多少人自始至终接受服务?多少人中途退出?多少人。。。 服务对象特点?结构变化?

服务对象指标的变化

指标A的时点状态及变化?指标B的试点状态及变化? 变化原因:服务对象 工作者 双方互动 环境 服务对象指标的完成质量 变化的质量?

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如何? 过程把握:服务机构特性体现

第四部分 评估总结 结果评估

项目本体评价:投入 活动 产出 结果 效果 项目影响评价:扩大影响 出台政策 提高认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