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更新时间:2024-01-17 14: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二讲 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以超越具体实在、超感觉、超经验的对象为研究内容的学问。等于大哲学。 形 而 上 学 以终极终极实在或终极本体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等于本体论。 广义实在论 含唯心主义 狭义非实在论,指 语言哲学 历史认识论 道德认识论 元(后设)伦理学,等 唯物主义 狭义 实在论 广义非实在论,包括唯心主义 与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对立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历史本体论 道德本体论 社会存在本体论 美学本体论 ◎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1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2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它是实在论、和合论的,是综合的、整体的、肯定变化为真实的思维模式。
◎从巴门尼德开始,西方哲学开始有了从理性认识的角度追问事物存在的本质、共相的基本思路。
苏格拉底的追问,要求达到反映它的本质规定性的一般定义、概念。认为反映本质的抽象概念才是知识的对象,或哲学的对象。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把形而上学这门学问提高一个层次,同时也更加理性而自觉地完成了一般与特殊的二分。“理念”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却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个别事物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则可知不可感。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根据、模型和目的。个别事物只是分有了理念,它才成为某事物。
亚里士多德确立了第一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或关于存在在其最一般最抽象的意义上的本质、关系、规定性、内涵的学问。亚氏把柏拉图赋予“理念”的重要性都赋予了“实体”的概念。
◎实体(substance与此相对应的是偶性accident)概念为亚里士多德首创,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事物本原的东西,它指“这个”而不指“这类”。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它所特有的东西,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但是它又高度抽象,“实体”是“是其所是”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仅指“这个”而不涉及“如此”。
◎实体存在要有四种原因,形式因(桌
用途 目的因 子的概念)、质料因(如构成桌子的材
桌子 现实 料)、动力因(比如工匠制造桌子)、目的因(比如桌子的实际用途),它才能够存在。对其中形式因与质料因关
木匠 动力因 系的论述就是著名的亚氏的“形质
桌子 形式因 木材 质料因 潜能 论”。由此也涉及了事物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质料是具有桌子的潜能,要成为桌子而不成为床需要有桌子的形式去规定质料。但这还只是桌子形成的内因,桌子要成为现实的存在还需要目的因和动力因作外因。邬昆如的
图如左。
◎这是一个实体存在的原因。而在整个存在领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实体,一般会是更高级别的实体的质料。比如砖石之于墙,墙之于屋,屋之于宅,宅之于区;或脏器之于人的肉体,人的肉体之于人的实体,人的个体之于一个民族。等等。形成像金字塔一般的现实
3
存在状态。
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而最低的纯质料和纯潜能相当于虚无。
最高的实体可以没有质料,比如最高的神(柏拉图是至善的理念)可以是纯形式和纯现实。
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而最低的纯质料和纯潜能相当于虚无。
最高的实体可以没有质料,比如最高的神(柏拉图是至善的理念)可以是纯形式和纯现实。
◎2)中世纪。上帝作为基督教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内容的是最高存有,是第一因。13世纪经院哲学家及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纳宣称:通过对有限的感觉的存在的原因(即可感知的经验存在的原因)的研究认识上帝是形而上学的目的。他利用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与变化、原因与结果、潜能与现实、可能与必然、以及自然目的论的学说,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第—种证明是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推动者”。第二种证明是从作用因(动力因)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原因”。第三种证明是从可能性和必然性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自身就具有必然性的事物”。第四种证明是从事物存在的等级出发,推出世界上必然有一个最完善、最美好的存在,它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完美性的原因。第五种证明是从世界的秩序出发,推出必然存在有一种最高的理智来指导一切自然事物归向其目的。这里“第一推动者”、“最初的作用因”、“自身就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最完善、最美好的存在”、“最高的理智”,就是上帝。
◎3)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
A康德之前。形而上学的特点在方法上是唯理主义的,即在先验的知识的基础上建设起理论,知识都是从理性而来,而不来自后天的经验。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特别表现在对实体的认识上。
◎笛卡尔、霍布斯、洛克等人认为具有长、宽、高的“形体”是独立实体,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二元论的代表是笛卡尔。认为,除了具有形体的物质“实体”外还有一个“心灵”实体。前者以广延为属性,后者以思维为属性,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实体,依赖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作为绝对实体的上帝。
◎斯宾诺莎认为思维和广延不是分属于两个实体而是唯一实体的属性。这唯一的实体是独立存在的“自因”。作为永恒、无限、以自身为原因的必然的事物基质的实体就叫作上帝或自然。
◎莱布尼茨就他主张单子是许多互相分离互不影响的存在来看是多元论,而就它认为每
形式 质料 现实 潜能 形式 质料 现实 潜能 纯形式 纯现实 纯质料 纯潜能 4
个单子在自己内部反映着整个宇宙来看又是一元论。他把实体规定为无限众多的精神性的“单子”,每个单子都是独立自存的“单纯实体”,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象能力,各自反映全宇宙,但是“单子”彼此之间“没有窗户”,它们能协调一致,是由于上帝的“前定和谐”。
◎哲学的本体论一定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确立起来。这些本体论多数都有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上帝作为支撑,这是唯理主义的认识前提。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哲学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内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讨论,此时形成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论争执,焦点是人的认识能力有没有可能认识客观真理。从经验论和感觉论渐渐发展出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休谟认为,灵魂、上帝及世界的本质、因果规律性、必然性这类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知的。
◎西方哲学发展到此时,伴随着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条的置疑,对经验科学知识的推崇,认识论问题尖锐出来。在哲学上,唯理论与经验论关于知识的真理性的证明问题成了一个焦点。唯理论的路线是从一般到个别,其弊端是无法形成新知;经验论的路线是从个别到一般,其弊端是无法证明其所得到的知识的普遍可靠性。而人的认识的有效性如果得不到证明,哲学关于本体的认识,或本体论就不能确立起来。
◎B康德的“哥白尼式的转变”。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处康德留给我们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有两件事,我们越是思考就愈会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在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段话,也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康德的哲学研究和贡献,笼统地说,就围绕着认识必然--人头顶上的星空与获得自由--人内心的道德法则展开。
◎康德在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转变”,主要指他提出这样一种新的见解: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是考问人是否具有认识的主观能力。他论证了,在经验知识领域里,人的认识能力完全足够获得既具有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可靠性的知识。经验提供形成知识的新鲜材料,主体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先验的形式。知识的普遍可靠性,并不是由是否符合客观对象决定的,而是由人的先天认识能力赋予的。人获得感性认识,要依赖于人先天就有的“纯
5
形式”,即“时间”和“空间”;要获得经验性的科学知识,则要依赖人的先天的知性能力,它们是质、量、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等“纯范畴”。
◎然而超出经验的范围,人就没有相应的合适的主观认识形式了。但是人的理性具有不会满足于经验领域的认识的特点,它会有不断地超越已经达到的限度的渴求,因而一定会追问超出经验的认识。比如世界从哪里来?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没有一个起点?这类问题属于超验问题,人没有相应的主观能力,也不可能有形成这类知识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因此没有办法获得确切的知识。所以当人用知性纯范畴去解决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时,就会出现二律背反,即悖论。
◎康德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知论的代表是一个严重误解。康德逻辑地揭示出人的认识的终极有限性,使人在自知之明方面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提高,是康德的伟大贡献。康德的认识论也存在问题,问题在于他的认识一次完成论、人的认识无法达到物自体本身、和知识普遍可靠性标准上的主观先验论。但是康德哲学还有一个重大的失落:即他从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而否定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价值,不自觉地进一步拆散了基督教哲学形成的西方哲学完备的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角。
◎康德上述哲学贡献是在理论理性领域做出的。在实践理性领域,即在对“内心的道德法则”的论证上,他的贡献可谓同样伟大甚至更加伟大。在理论理性领域,知性为自然立法,体现的是人的理性的认识功能;而在实践理性领域,理性要为自己立法,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建构及选择能力,即自由本质。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存在,受理性的自由法则的支配。作为前者,人是不自由的,人不能不尊重并遵循自然的规律,即人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作为理性存在,人要遵循的理性法则,就是“应该”如何,只做出真假判断不够,还必须做出意义的选择:决定自己应当做什么。
◎道德法则是人的理性为自己所确立的法则。康德提出三个公式: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或“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第二,康德明确提出这样一种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又叫作“绝对命令”,就是“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简称“人是目的”。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也就是说,每个遵行道德法则的人。都由衷地认同道德法则对于自己的适用性。
◎康德提出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三个公设都是人的理性不能证明的,但是对于人追求至善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或理论前提。
◎所以康德一方面论证了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他也为信仰保留了地盘。信仰对人的意义,我们在讲价值论问题时,还会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德论证的“人是目的”这一实践理性或道德行为领域的绝对命令,是他对人类思想进步事业的伟大贡
6
献。他是第一位出于追求人类普遍价值的自觉,明确提出并深入地在理论上论证了“人是目的”的西方哲学家。而这一条绝对命令恰恰是1948年联合国《普遍人权宣言》的哲学基础。
◎C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德国哲学家们在康德的基础上,走了一条用绝对唯心主义的思路来超越康德或解决康德哲学留下的问题,由绝对唯心主义代替康德的批判的先验主义的道路,以辩证方法来重建由康德拆毁了的本体论大厦。费希特(强调客观的能动的自我)、谢林(强调体现于自然和自我之中的宇宙精神)和黑格尔(绝对精神)都如此。
◎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哲学家,直到康德,都把作为哲学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实体或本体看成是现成的,被动的,是外在于认识主体的。黑格尔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本体论都存在这个以不变的、孤立的、僵化的、简单化的视角看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由此他总结出了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方法。他认为正是由此才出现了康德解决不了的二律背反的问题。◎黑格尔提出“实体即主体”。认为,作为宇宙万物最高实体、世界本质或
根据的绝对精神,不仅是客观的实体,而且是能动的主体。它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成为现实,而它的自我发展过程也就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
◎黑格尔通过这种方式把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起来了。黑格尔以其辩证法的眼光,论证了真理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真理是发展结果而不是发展的前提,真理是全体,是关系中的存在,而不是自我孤立起来可以圆满的东西。黑格尔以为自己完满地以辩证方法哲学地解决了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上帝或绝对精神就表现在我们身上,无限通过有限展示给我们,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为自己比黑格尔更为完满地科学实证地解决了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科学发现和人类实践越来越证明整个世界是物质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但是事实上他们都回避了康德深刻地揭示的人的认识的终极有限性问题。
◎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提出:基督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或基督教以异化的形式表现的是人的本质。“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上帝对人的爱是人对自己的爱。”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一针见血:神学是思辨哲学的本质,正像神学把人的本质异化,即移置于人范围之外将其变为彼岸之神一样,思辨哲学也把人与人的本质相异化,使人的思维脱离人,成为彼岸的绝对精神。他宣称他的新哲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是人本学。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在
7
把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时,才有意义,才有真理。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时,把辩证法也一同抛弃了。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当代哲学本体论进展
西方现代哲学终结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主流趋势。现当代西方哲学主流并没有提供给西方文化以极富生命力的由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构成的灵魂或核心层。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灵魂的有生命力东西是由基督教提供的本体论、与其内在统一的到近现代被广泛接受的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和实证的或还原论的科学认识方法论。
中国当代哲学的问题是主导意识形态接受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和偏执的,世界观上有也问题,即唯物主义之绝对主义的本体论,辩证法虽然由于中国人强烈的务实思维定势还起着作用,然而科学主义却流毒甚深甚广。
◎西方现、当代本论论哲学由以起源的思想资源。现代西方哲学由以起步的思想资源从否定性的意义上看,是从拒斥黑格尔、不屑马克思起步,从建设性意义上看,则是从重回康德哲学而来。西方哲学分为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前者曾是唯理主义的地盘,偏重演绎和思辨,而唯理主义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也恰恰是反叛最剧烈的地方。后者则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影响,偏重实证,分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哲学由此起源。
◎到黑格尔时的西方哲学有两个问题格外地突出出来,一是内容上与人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一是阐述方法上与经验科学或实证科学距离太远。黑格尔哲学一方面认识论地逻辑地将本体在康德置疑后重又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把探讨实在的本体论和指导人们生活的价值论都吞没在认识论或逻辑学中了,都逻辑化或认识论化了。
◎费尔巴哈哲学和马克思哲学都是针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而产生的唯物主义或者科学的唯物主义体系,仍是理性主义的,也是也是乐观主义的。针对这种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一极,就出现了另一极,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19世纪末至20年代初在德国出现了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家不满意黑格尔所主张的严酷的理性,也不满意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因果决定论,认为这些思想是对个性、人格和自由的否定。他们要从“生命”出发去讲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和个人的“存在”充实理性的作用。
◎19世纪60年代主张“回到康德”的新康德主义出现。分为两个学派:马堡学派着重于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研究,以逻辑结构来解释世界的结构,企图为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至人类的普遍经验找到逻辑根据。弗赖堡学派则以伦理学和美学作为主要研究领域,着重从价值论上解释康德学说,强调哲学的首要问题不是实在问题,而是应当问题或价值问题。并由此提出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科学,社会历史科学是关于价值的科学。
◎与生于德国的马堡学派侧重于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实证主义”倾向一致,英美分析哲学发展起来。实证主义认为科学认识只能达到可感觉的现象,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客观的描述。反对所有本体论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由英美经验主义发展而来的分析哲学则把哲学限定在语言分析的范围之内,甚至把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当作是哲学的唯一任务。
8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的对象根本不存在。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在于它不科学,而在于它太想成为科学、或太强调理性。因此要用非理性的东西,比如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意志、直觉、欲望等来代替形而上学对于终于实在的关注,或赋予这些只限于人的精神范畴的主观内容以终极实在的地位而取代了哲学对于无限的追问。
◎实用主义。从其思想资源上看,它把经验论、实证论传统与在欧陆发展起来的生命哲学、或人的存在论哲学合为一体,其内容所关照的是哲学在人的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的用途。它要求把形而上学术语翻译成与人的具体行为有关的,可以在活动中被检验的词语,同时要求逻辑的精确和定义的完整,排除形而上学的废话(杜威)。实用主义以“用途”为评价和衡量真理的标准,给包括上帝这终极本体的本体论哲学保留了合法存在的地盘。认为,由于形而上学和神学对世界的沉思对科学以及人生都是有益的,因此不能以是否能被科学地证明作为理由拒斥它们。威廉·詹姆士(1842-1910)把人的气质与所采取的哲学立场挂钩,认为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他的哲学。(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54页)
柔性气质 (理性主义的(根据原则而行) 理智主义的 唯心主义的 乐观主义的 有宗教信仰的 意志自由论的 一元论的 独断论的 刚性气质 经验主义的(根据事实而行) 感觉主义的 唯物主义的 悲观主义的 无宗教信仰的 宿命论的 多元论的 怀疑论的 ◎19和20世纪之交,西方出现了哲学危机,三大本体论主题:上帝、物质和灵魂(精神)受到实证主义的冲击,更受到非理性主义的进攻。面对哲学走向支离破碎的现状,胡塞尔(1859-1938)于1900年创立了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流传最广的纲领性口号叫作:“回到事物本身”。他本意是打算形成一种具有普遍确定性的哲学认识方法,既克服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义”或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偏执,又避免
当时德国“精神科学”即人文学科中的历史相对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偏执。挽救他心目中的“欧洲精神”——理性地追求无限理想的历史目的性。“现象学还原”、“本质的直观”,其对象并不是客观实在的本质,而是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或认识过程的状态结构。
◎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在20世纪20年代末改变了现象学研究的方向,从研究意识过程结构转向了研究人的存在过程现象。认为现象学的中心问题不是认识论而是存在论。他对“现象学”的定义是:在判断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因此真理是“解蔽”,“解蔽”的过程首先不是认识过程,而是人的存在过程。存在的显现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人首先在对存在有所和为的过程中理解自身的存在,人之“此在”的存在就是人存在的行动;其次才谈得上对存在意义的思考,也才会有胡塞尔的“意向”及其结构的问题。之后萨特和梅洛·庞蒂在20世纪50年代又发展出法国现象学运动,使现象学研究的对象扩大到人类生存的外在方面,即历史、文化、政治等等方面。
9
◎所有这些和本体论沾边的西方现当代哲学,几乎都是在片面、偏激的形式下结出的思想果实,其价值在于对传统西方哲学之“不食人间烟火”或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经验内容的思辨偏向有所矫正,使哲学一方面走向了人如何生存的真实,另一方面走向了具体、经验和语言的细致的分析。然而在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丢掉了本体论,因而必然会在基本价值方向或生活的终极意义上陷入相对主义多元主义的迷茫。我们可以理解20世纪西方的一个时髦的哲学流行语:“形而上学终结了”,反映出西方哲学的一种必然的衰落。
◎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家的贡献。在西方现当代哲学两大派系从不同的切入点拒绝或终结本体论哲学的强势话语夹缝中,有一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哲学派别——新基督教哲学,却推动了本体论研究的深入。有三位伟大的哲学家值得特别一提:德日进、马利坦、怀特海。
◎1)德日进的进化论思想。(材料来源:傅乐安《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六卷 宗教哲学》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6年1月第1版。)
德日进【法国人,这是他来中国后取的姓名。法国姓名为泰依亚·德·夏尔丹(Marie Josph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天主教神父。生前曾跋涉于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等诸大陆,从事国际性的地质和古生物的考察研究工作,对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古文化学等作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他的主要论著都是在中国(前后达20年之久)完成的。
◎作为天主教神父,德日进必然承认上帝创造这个前提。《人的现象》所阐述的进化论来,突破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统摄精神与物质、智慧与肉体的关系,把宇宙的一切演变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讨。(有阅读参考资料)从宇宙的基本物质开始,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到生命和思想的出现,德日进全给予有机的综合。
◎(1)“物之里”、“物之表” 和“结构复杂性与意识定律”。
◎(2)“切线能”和“轴心能”。在意识形成之前,即在宇宙和生物的生成阶段,“物质是精神的模型”、“物质能”起主导作用;在意识形成之后,“精神居临物质之上”,“精神能”起主导作用。任何时候,二者都缺一不可。由于它们,才出现进化现象。最初,由于它们,宇宙得以形成;尔后,依然由于它们,出现生命、思想等。由于它们,宇宙包括人类才得以不断进化。
◎(3)“先行的东西”与“后继的东西”。宇宙间生命的出现,是由于物质内部包含着生命的种子。从现实有生命存在,追到最初,必然有所潜在。由于存在着生命的种子,一旦达到一定的条件,就突变而出现生命。必然存在着“先行的东西”,然后才会出现“后继的东西”,“先行的东西”与“后继的东西”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临界点前后,“先行的东西”与“后继的东西”有极大的区别,但它们本身具有内在的联系。相比德日进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产生,人的诞生的解释显得非常肤浅。
◎(4)宇宙进化史。在德日进的整个宇宙进化过程理论中,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质与量的鸿沟、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线,是完全不存在的。宇宙的历史就是—部进化的历史。进化本身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不可逆的向上运动。他不赞成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进化论观点,
10
只承认外部刺激是宇宙进化和生命发展的动力;他不反对外部影响的作用,但认为物体的内在动力才是物体向上演化的主要动力。宇宙进化过程中,每一次出现新的现象,部必然经过扩散(Divergence)、收敛(convergence),和表现(Emergence)三个阶段。
◎进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完整现象是宇宙生成,这时候宇宙具备物质和精神这两种基本素材,物质表现为占主导地位。随着物质的不断运动,逐渐出现进化的基本规律,如“结构复杂性与意识定律”。第二个现象,就是生物生成。在这时期,由于结构的复杂化和意识的增强,水平明显提高,生命便出现了。物质和精神成为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个现象是人类生成,即人及其思想的出现。这时候,生命起了本质的变化,进化达到了崭新的、自觉的阶段。人成为宇宙进化的主人。(51-52页)
◎在阐述思想和生命的出现时,德日进特地强调,物质和精神一开始就具有内在的联系,否定了把物质和精神割裂开来或彼此对立的观点。物质的演变,促使物质内涵的精神具体呈现。反过来,精神的出现,同样也影响着物质的发展。物质和精神都是宇宙进化中的自然现象。用德日进本人的术语来说,物质无非是“物之表”,精神无非是“物之里”,它们本身是同一对象的两方面。最初,“先行的东西”起主导作用,后来,“后继的东西”起决定作用。
◎(5)关于人类前途。自从二次大战以来,一种“对于存在的忧虑”普遍流行。德日进说,根据这些人的看法,人的前途似乎可能出现以下三钟情况:一是悲观失望,二是逃避现实,三是全面解体。(57-58页)德日进持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类由于心智的发展,业已从原先分散的状态逐渐聚集起来,遵循大自然的进化规律,既本能地又理智地即自觉地朝向统一的方向迈进。人类在“人化”进程中必然会进行“社会化”(socialisation)和“全球化”(P1anetisation)的活动。全人类终将会达到合而为一的大团结,人类进化终于达到其“最终点”(Point omega),即人们长期以来所渴望的最完满的神圣境界。(59页)
◎2)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的新托玛斯主义哲学思想
雅可·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是现代西方新托马斯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圣保罗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改写成“若不传托马斯主义,我便有祸了”,以此作为座右铭。他的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走向支离破碎之际,非常自觉地坚持了西方基督教哲学的完整的铁三角。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都有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主张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合法地位。他提出,复活托马斯主义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活的托马斯主义”是唯一能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拯救理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哲学,并把现代哲学的混乱状态归咎于人们越来越偏爱现象科学而侮辱形而上学的知识。
◎实在论的认识论。他将经验的知识、形而上知识和超验的知识统一起来。在《知识的等级》这部著作里,他提出一个人类知识的金字塔结构,将科学、哲学和神学,理性知识和超理性知识,尘世知识和来世知识统一在一起。
◎普世价值论,鲜明地主张人道主义。他的与本体认论内在统一的价值论在其《完整的人道主义》等著作中有明确论述。他提出,完整的人道主义是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他对人的性质的理解:“人是自然的和超自然的存在”, 具有自然和超自然的双重性质。完整的人
11
道主义是历史中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实质上趋向于使人成为真实的人”,它服务于完整的人的一切需要,不管这些需要是肉体的、感情的、智力的还是精神的。
◎他指出,现代世界的一个最严重的毛病是二元论,即神圣的东西与世俗的东西的分离。完整的人道主义或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在理论上要把理性、非理性和超理性统一起来;在实践上则要把世俗的东西和神圣的东西统一起来。
◎鲜明地反对法西斯主义。批判苏联式的共产主义。他历史地具体地承认和肯定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积极意义。他要用完整的人道主义去统一和“综合”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我们相信我们称为完整的人道主义的那种人道主义是能够在一种根本不同的综合里把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所肯定或预觉的全部真理挽救过来和加以推进的”。
◎提出现代新基督教的理想。现代新基督教的理想是“创造物(人)——上帝的恩宠使人同上帝结合——的神圣的自由”。世俗社会应当“鼓励每一个人向物质的、智力的和道德的生活水平成长,鼓励人们进一步赢得作为一个人的充实的生活,赢得精神上的自由”。新基督教世界还应当是多元的。 “现代条件下的基督教政治团体,只能是这样一种团体:在其内部,信仰者和非信仰者一起生活,共同分享同样的世俗社会的公共利益”。
◎新基督教世界蓝图:人人都具有人的尊严,社会为了本身的利益预先肯定这种尊严,也必须尊重这种尊严;每一个人,不管作为一个公民、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是作为工作的人,都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承担一定的基本义务。——公共利益先于私人利益。——劳动阶层有权进行社会变革,以适应他们在人类历史上达到成熟阶段的需要;群众应当分享公共的文化宝藏和精神宝藏。——良心的领域神圣不可侵犯。——不同信仰、不同思想体系的人必须互相承认有权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作同胞。——为了公共利益,国家应该尊重宗教自由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平等,使阶级偏见和种族歧视成为对人性和人的尊严的污辱.成为对和平的根深蒂固为威胁。这既是新基督教理想王国的宪法大纲,也是完整的人道主义在世俗社会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
◎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人道主义提出了许多批评。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端是只讲功利;“它是功利主义的;它的最高准则是功利”,“资本主义的文化就在于促使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征服物质的自然界。??他们只是为了发财而从事辛勤的致富工作”。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一切事物的尺度必定是反人道主义的偏见,即只着重生产率、技术和金钱。而从人道主义文化看,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则是人。【此资料来自于傅乐安 ,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六卷 宗教哲学》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6年1月第1版】
◎3)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一身三任: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是《过程和实在》(1929年)。怀特海的“宇宙论形而上学”或“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认为,世界就是过程,事件世界中的一切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构成机体,机体的基本特征就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因此整个世界就表现为活动的过程。上帝是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之间的联
12
系环节,现实世界是上帝从许多处于潜在可能状态的世界中挑选出来的,因此上帝是现实世界的泉源。过程哲学被理解为一种与基督教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哲学。
◎反对“科学的唯物主义”,反对心物二元论,反对所谓“自然界的二分法”。 所谓“自然界的两分法”(bifurcation of nature)把自然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们在知觉中直接感知的自然界,也就是由声、色、香、味等等构成的知觉世界;另一部分是前一部分自然界由以形成的原因,如原子、分子、电子等等,它们是通过理智抽象推导出来的。前一部分是显露在表面上的、显然可见的现象,后一部分是潜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独立实在。他认为,这种错误的二分法是伽利略和牛顿引入的,洛克和康德继承了这种观点,爱因斯坦等人也没有放弃它。
怀特海也不同意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他认为心和物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由一个有低到高、层层相连地逐步由物向心发展的系列,其中低级的接近于物,高级的接近于心。他认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发生了有害的影响,产生了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种截然相反、但又同样错误的理论,它们都是把心和物割裂开来、各执一端而产生的结果。
◎怀特海主张把自然界分为“事件”(events)和“客体”(objects)。事件是一连续过程实体,由空间和时间组合成为统一的系统。一个事件具有它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也就是说,他在其自身中反映出它的同时物的模式,它的先行者的模式以及未来投射于现在的某些方面。事件是变动不居的,可是它们也显示出某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形式或特性。怀特海把这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形式或特性成为“客体”(后来他又称之为“永恒客体”)。这些“客体”是一些纯粹的潜在可能性,它们可以在无数的事例中得到实现。
◎在科学方法上,罗素和维也纳学派强调对科学命题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分析才能确定哪些命题是有意义的。与此相反,怀特海认为思辨哲学的概念是不能分割开来加以考察的,对于一个孤立的命题,什么也无法确定。因为,宇宙中任何一个特定的实在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宇宙来维持它的存在,没有一个真实的事物可以从宇宙的全体中抽出来。每个命题表示一个事实,要确定一个命题的意义,就一定要从这个事实所从属的整个宇宙体系出发,绝对不能把一个命题从它所从属的系统中抽出来,进行分割式的分析。 ◎怀特海也把他的思辨哲学称为“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其中,“机体”这个词具有两种意义,即微观的意义和宏观的意义,与此相关,也有两种过程,即微观的过程和宏观的过程。宏观的过程是从已经达到的现实性过渡到正在达到的现实性,微观的过程则是把那些仅仅是实在的条件转变为特定的现实性。前一过程是发生影响的,后一过程是目的论的。前一过程提供了那些真正支配着如何达到的条件,后一过程则提供了现实地达到的目的。机体这个概念与这两种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
◎怀特海把他的思辨哲学或机体哲学的范畴分为四类:(一)终极的范畴(TheCategory of the Ultimate);(二)存在范畴(Categories of Existence);(三)解释范畴(Categories of Explanation);(四)范畴的责任(Categoreal Obligations)。对于第二类范畴、即存在范畴,他
13
又分为八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现实实有”(actual entities)和“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s)。
◎“现实实有”是宇宙由已组成的实在之物,它是一个经验的主体,并且由它的经验所构成。与现实实有不同,“永恒客体”不具有现实性,而只是纯粹的潜在可能性,只是确定性的可能形式。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是通过上帝而相互联系的,上帝是怀特海的思辨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上帝的存在具有“原初的本性”——即自身本有的本性,又具有“后继的本性”——由上帝对变动世界的反应构成,并具有过程或变化的特征。上帝和世界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需要的。这与传统神学把上帝视为纯粹的现实性,高居变化的世界之上不同,强调过程性,并依据变化来解释上帝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马利坦和怀特海都受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黑格尔之后的西方本体论哲学,被构成西方哲学主流的非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分别解构。两种现当代西方哲学主流在终结本体论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如对人的真实存在、人的困境、人的非理性在真实的人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哲学语言要从玄妙变得更为确切易懂方面,都对哲学增添了新东西。但是这种发展却伴随着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抛弃了本体论的哲学,实际上是断了哲学的根,拆散了哲学大厦,使价值论走向相对主义,使认识论缩入自身。只有新基督教哲学家,坚持着那个西方哲学那个非常可贵的铁三角。并在将其与时俱进地运用和解释的同时,使其在理论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老子》和《易传》(易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1、中国哲学本体论的一般内容和特点
张岱年先生认为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分为本体论(ontology)与宇宙论(cosmology),并指出在中国哲学中与之对应的是本根论和大化论。他概括中国哲学中本根(终极实在)的特性有四:一是,本根不生或无待,自因(自然),独立固存,无所从生;二是不化或常住,本根无变化是永恒的。三是本根不偏或无滞,是无限的,超乎相对的。四是本根是无形或形上的。
◎庄子《知北游》:惛(糊涂)然若亡而存,油然(自然而然)不形而神,万物畜(养育)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荀子《天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庄子《大宗师》中用过“一化”一词,与“大化”同义:“善夭(短命)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可对比一下托玛斯的五路证明的思路。
◎中国哲学本体论(主流)的特点:一,作为终极实在的天、道、理、天道、天理、太极、无极、是无限的,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二,道、太极作为终极实在,本身具有综合性,不可以归结为一种单一的本源,比如物质或精神、形式或质料,即道不是还原论思路可以把握的。三,万物的存在状态是变化和相互联系的。四、作为终极实在
14
的道、太极、理、气、心都同时具有德的内涵,提供给人道一种终极价值的依托。五、与西方哲学本体论相比,中国哲学本体论是务实的而不是思辨的,是综合的而不是两分的。西方哲学和文化中与“天”、“道”最为相近的对应物是“上帝”,然而天及道都是非位格的。
◎2、老子之道本体论
老子之道有三个层次:一是由道本体论、道价值论、道认识方法论有机统一构成的哲学“铁三角”。二是个人生命之道或和谐生活之道――包括道德人品境界的修炼,为学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养生和保健。三是社会生活和谐之道,主要涉及领导哲学或管理哲学。
◎老子在《道德经》第70章中说: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行。可天下却无人能懂,无人能行。老子讲的易懂易行之道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老子》第2、10、34、51、77章中非常清楚明白地表述了的,历来对此的字义解释出入也不大的,老子从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中体会到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就是81章概括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要理解《老子》道之形而上学,第1章是一关键。现在大家都认为《老子》上来就宣布:“可以言说之道,就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字,也不是恒常之名。”这种致命的误读,如果从王弼(226-249)开始算起,已经误导了后人1750多年。
王弼版《老子》第一章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这个“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道”的意思,几乎成了定格。诸多外文版《老子》对第1章第一句话的翻译,从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引用的《道德经》到微软公司电子版《百科全书》(ENCARTA2004)都是照搬王弼。英文表述为: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译成中文:可以被告知的道不是恒常之道;可以被称谓的名不是恒常之名。 那么正确的理解应当是怎样的呢?应当是:
◎可(为人生、社会)遵循的道不是平常的小道,称谓这种大道的名称也不是平常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成英文则是,The Tao that can be followed is not the ordinary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ordinary name.――第一章第二个“道”字不是“言说”而是“遵循”或“追随”。这里的“常”字指的是 “平常”、“通常”。 )
◎“无”用来界定天地的起始,“有”用来描述万物的所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试着用无,来观察天地起始的微妙;试着以“有”,来发现万物有形的界限。(故
15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古汉语中,“常”也有“尝”之意,“徼”有“边界”之意)
◎“有”与“无”来源同一,名称不同,都被作为极抽象的概念。抽象再抽象,这是对道作各种解说的必由之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比较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哲学的发展,可知《老子》哲学之深刻。《老子》认为要解释这大“道”,一定要用“无”和“有”这种最抽象的概念。其假设极其高明,不但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足,也克服了唯心与唯物哲学的独断论,甚至可以容纳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且为论证在经验领域事物变化、联系的必然性提供了形而上的前提。
◎《老子》中有12章论及了道之形而上学,即:第1、2、4、6、11、14、25、34、37、39、40、42、和51章,它们涉及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始。道在上帝之先(4章),在天地之前。它无声无息而至广至大,独立不倚、不变有恒,运行不止(25章)。它从无中生出有,又经有生出万物来(40章),有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42章)
◎(二)道属于形而上学把握的内容。道是超验的,《老子》(14章)对此作了形象化的描述: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视、听、触等感观无法把握的。
◎(三)道在时空上无限,在因果链条上自有永有。道之上不明,道之下不暗,在前边迎着道,看不见它的头;在后面尾随道,也看不见它的尾(14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25章)。“法自然” 即“就这样儿”,恰恰是对这个超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世界最终起源问题的最高明的回答。
◎(四)涉及到经验存在领域,《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五)道在经验世界的功能是使万物和谐、养育万物。道空,其用却无穷,道深,是万物的来源。它收敛万物之锋芒,和解其纷杂,融合其光耀,并使其同归于尘世(4、56章)。道使万物生长发育,使其长大成熟、滋养它们保护它们,但是道生它们却不据为己有,成就它们却不自傲,养育却不主宰它们(51、34章)。这里道起着基督教中上帝的作用,它表现出的是无条件的爱。
◎(六)道作用的机制可表述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这个“反”是道
发挥作用的程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反对”,即有两个方面的“对立”或“对应”或“对待”才有变化;二是“返回”,即是周期性往返的,不是一去不回头的。而弱者道之用,是说道通过甘于处下处弱来实现其涵养万物,利而不害的作用。还有弱者、柔者可以转化为强,表现为刚,及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对比前面概括地介绍的西方哲学史上的各种形而上学本体论体系,绝大多数都在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中转圈子;中国古代哲学家当中,对老子道之本体论理解最深者可说是庄子,发挥了道的自本自根,自有永有,无形无象,又无所不在的规定性,但是庄子却祛除了道“利而不害”的价值取向。后世老学更是很难达到老子的思想高度。
◎3.《易传》和太极论的形而上学本体论
16
《易经》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包括64卦的符号,及相关的卦辞、爻辞。传称《十翼》,是七种对《经》义的阐释也发挥。包括《文言》(《乾文言》《坤文言》)、《彖辞上传》、《彖辞下传》、《象辞上传》、《象辞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易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传》之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是太极与阴阳。《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互相作用而导致变易。《易传》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为阴阳作用之道,并不是终极实在或本根概念,《易传》的终极实在或本根是“太极”。张岱年指出,《易传》所谓道,非指宇宙之究竟本根,道乃分阴分阳而后有,而非所从出。太极论中所谓道,指阴阳变易之常则。
◎《易传》描述终极起源有名的一段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老子“道”是宇宙的本根,太极论则以阴阳未分之体即“太极”为宇宙本根。与老子的道之形而上学相比,易传以“象”的方式使“阴阳之道”有了具象的展示。
◎到北宋时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又提出一个中国本体论的典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一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和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元代张理整理出来的太极图。此图有五个圈四个层次。太极(或无极)居图中心,向周围伸张,首先分清浊(阴阳),继生出四象,四象又生出八卦。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过程,既是因果联系的系列,又是从单一到繁杂的演变过程。并且这一演化过程,容纳了相反的因素不断相生的结果。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体系。纵看是时间过程,横看是一种世界结构,也表达了经验领域事物构成的要素,其基本要素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重要内容,我们放到认识论一讲再涉及。
◎易哲学也非常深刻地从对终极本体的考察中,找到了一个终极价值: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哲学的终极本体无论是天、道、太极、无极,都表现出了一种“无条件地成全世界和众生”的价值倾向。
有学者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中国易学本体论相比较。2500年前的中国与2500年后的西方竟然汇合到了一起。
◎从上面我们对老子的形而上学思想的介绍和对易学本体论的概要介绍,比较我们这一讲前面介绍过的西方非马本体论哲学发展概况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上达到的深度。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1)本体论哲学的意义和地位:本体论是人类哲学中不可缺少不可抛弃的重要内容。西方的上帝本体和中国天道本体,支撑了两种伟大文化深遂博大美丽的价值理想,对维系着人
17
类精神的高度,进行保持人类社会属人的性质,像默默无语的大地供给着一切生物的生存土壤那样,本体论哲学这样支持着整个人类文化、文明和知识体系的存在。
◎2)本体论哲学达到的水平:评价本体论哲学达到的水平,要在它与价值论和认识论的关系中寻找标准。本体论的水平体现在它能否提供一种支持人类健康向善普遍人文价值的终极价值,和能否支持人类认识向更深刻、更广泛、更博大的方向不断地突出已知界限而获得新知上。基督教哲学,中国老子哲学和儒家易哲学中的本体论,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
◎3)本体论哲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西方哲学建构本体论哲学时重思辨的和非此即彼的认识论途径使得西方本体论哲学一直陷于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被动。甚至走入了现当代西方哲学主流终结本体论的歧途。中国古代老子哲学和易学本体论,至今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中国现当代哲学,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哲学,走入了一种西方式偏执,主导性的本体论,是一种能提供给非普世价值以合法理由的偏执的一唯主义。
◎4)人类新哲学中本体论建设的任务:中西本体论哲学优势互补。根据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中西哲学家都有必要站在时代的开放性思维基础上,重新解释本民族哲学的终极本体,使其成为人类自觉的普世价值和人类认识不断进步的坚实基础。梳理过去本体论哲学发展中的成果,剔除或偏激、或保守的误导成分,在新的本体论哲学中给所有有益的内容以恰如其分的位置。
常识题:
1)形而上学的三种含义。 2)还原论思维方式
3)康德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转变”
4)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5)列宁的物质定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论证 7)规律
8)西方现当代哲学两大主流终结本体论的趋势 9)老子的道本体论
10)评价本体论层次高低的两个维度 思考题:
1)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的区别 2)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特征
3)马哲与基督教哲学和中国老子哲学本体论上的相通与相异 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5)马哲联系观、过程论、矛盾特殊性分析法、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8
6)在什么情况下辩证法可用于诡辩的目的,如何戳穿哲学诡辩? 7)西方现当代哲学两大主流是如何终结本体论的
8)德日进、马利坦、怀特海在本体论方面为西方哲学做出了哪些新的贡献 9)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特点 10)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的任务
19
正在阅读: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01-17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培训指南试题06-28
正确对待早恋主题班会11-03
人音版小-6年级音乐试卷上册03-10
最新北京我爱我家薪酬管理规定汇编01-28
5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04-03
如何测量甲醛是否超标03-01
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个案07-19
电动执行机构技术规格书合同文件06-29
奥鹏北语11春《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102-2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本体论
- 中西方
- 哲学
-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 - 图文
- 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修改稿
- 羁旅行役诗鉴赏复习课教案
- 卷积神经网络CNN相关代码注释
- 《赋得古原草送别》怀化市溆浦县屈原学校 舒晓雯
- 公共营养师四级(精)
- 实验:直流电位差计的使用
- 二年级美文欣赏
- 论坛推广12法则
- 贵州遵义市2016年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透析用水处理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 图文
- 氯碱厂烧碱车间岗位操作法
- 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
- 15秋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二答案
- 2017年有限空间作业题库
- 江苏名著阅读高考真题
- 广东省摩托车商店名录2018版1019家 - 图文
- 测试与传感器技术试题及答案
- 联系单001、签证单002 - 图文
- 2015土材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