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

更新时间:2023-10-10 16: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教程》 (不慎完整,敬请谅解)

第一章 绪论

简答: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简述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表现为一、二;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表现为三。因此,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识过程(知):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喜 怒 哀 惧

意志过程(意):目的性 克服困难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态度 需要 兴趣 志向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能力

个性心理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3、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P2)

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4、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P2)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8、简述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P3)

学习心理学,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其次,学习《心理学教程》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5、简述人脑的结构与相应的功能。

左半球 逻辑思维

右半球 形象思维 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

(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 额叶 最重要(控制着人的

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 大脑半层皮质 顶叶 躯体感觉

各种信息) 颞叶 听觉

枕叶 视觉

人脑

延脑

桥脑

低级神经中枢 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 中脑

间脑

小脑

6、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P7)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所谓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按起源分为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如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就属于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一类是具体信号,包括物理环境中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刺激物;另一类是抽象信号,如人类的语词。抽象信号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7、为什么说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P8)

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实例分析:

1、两个人观察同一棵树,植物学家首先获得的是关于树种、树龄及树的生长环境方面的知识,而画家获得的是关于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状、疏密、大小等方面的印象。 这说明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案例中两个人观察同一棵树,植物学家和画家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说明根据社会经验,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看待事物的心理是不同的,会带有个人色彩。这说明了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2、婴儿时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型,但不会劳动,只会像狼一样的爬行、嚎叫和吃生肉。请用有关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说明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谓“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表现为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但人不会自觉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像产生心理。客观现实有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心理的源泉,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案例中“狼孩”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型,说明“狼孩”具有物质基础,但“狼孩”没有在社会环境下生活,所以他不会说话,不爱劳动,只会像狼一样地爬行、嚎叫和吃生肉。

3、一个人一次被蛇咬,以后在一次走夜路时,看到路边的草绳,就毛骨悚然,不敢前进。请分析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

问答:

1、 什么是注意?注意有哪些外部表现?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 适应性运动

(2) 无关运动的停止 (3) 呼吸运动的变化

2、 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 客观条件 ① 刺激物的强度

②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③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 刺激物的新异性

(2) 主观条件 ①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直接兴趣) ②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③ 人的知识经验

3、 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的条件?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 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外部环境有各种刺激物(如噪音或某种诱惑)的干扰

内部又有自身机体某些状态(疾病、疲倦等)和无关思想、情绪的干扰 (3)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 培养间接兴趣

4、 简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无意注意或只有有意注意参与。因为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5、 试述小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简述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一)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

在个体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无意注意的效果也要比运用有意注意的效果好。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在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有意注意的作用超过了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

(二)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表现为自己不会确立目的,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随着儿童心理活动目的性、有意性、自控性的逐渐增强,小学高年级儿童逐渐能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6、 简述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四种。

(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在1/10秒内呈现圆点图,五年级儿童知觉到4~5个,成人能达到8~9个。 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方式,是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材料的适当组织有利于注意广度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子都会提高注意广度。

小学生中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无论低年级或是高年级,女生的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二)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 7~10岁儿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中也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三) 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人们认为注意分配能力在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发展较迅速,以后发展就缓慢了。

(四) 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转移男生发展更快。要重视组织教学的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本课程的学习上来,并使学生养成迅速转移注意的习惯。

7、 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到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如何根据儿童

注意发展的特点,组织好教育工作。) (一)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1)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又要有新意。

(2) 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 2、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1)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

(2) 直观教具出示的时间要适当。

(3)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二) 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少惰性。

(三)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小学儿童的感觉 、知觉

问答: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两者有何关系?

(1)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知觉对事物整体反映不是指对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2)感觉和知觉存在着不可分隔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2、简述感知觉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二、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3、简述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月明星稀”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

3、感受性与训练 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凡是能引起注意的对象,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易于成为知觉对象。在小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觉寻找恰当的知觉对象的能力有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形成全班学生共同的知觉对象。如在运用直观教具时,突出知觉对象,淡化背景。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性强的部分。对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部分就是有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对三角形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对知觉对象理解情况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要使小学生对知觉对象有较好的理解,有新的理解,教师就要用言语启发、指导学生提取出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提供线索,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觉到的信息,形成新的知觉模式。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4、什么是错觉,错觉的种类及其意义。

(1)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2)种类:空间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 视错觉

(3)错觉在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作用。在建筑物形状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房间布置中,有时要利用错觉引起意外的心理效应,给人们生活带来舒畅和愉悦。有时则要识别错觉,避免错觉。

5、简述小学儿童视觉(运动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一、视觉的发展

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据说人们所获信息量的80%来源于视觉。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至于颜色的精确命名,其正确率直接受小学教育的影响。

二、听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包括对纯音听觉的发展和语音听觉的发展。小学儿童听觉的敏感度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但整个小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人,更未达高峰。小学生入学后,在语音教学特别是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下,语音听觉发展迅速,可达成人水平。听觉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的音乐才能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三、运动觉的发展

运动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刚入小学的儿童已有相当发展,能自如地做各种基本动作。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不够灵活协调。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直接有关。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更不可把书写、朗读等动作训练作为惩罚的手段。 四、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的发展

(1)大小知觉

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 (2)形状知觉 ① 在识别和说明图形时产生缺漏或错误的判别

② 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表现为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树,因

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常常不能正确辨认。 (3)方位知觉

①对上下、前后方位已能正确判断,对左右方位,只能比较固定化地辨认。 ②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

2、时间知觉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水平便迅速提高。

6、什么是观察?简述小学儿童观察力发展水平的特点。(简述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特点。\\简述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 (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地活动形式。

(2)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幼儿园

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小学低年级儿童 ③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小学中年级儿童 ④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小学高年级儿童 (3)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 ②观察的精确性 ③观察的顺序性 ④观察的深刻性

7、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例说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

(1)观察的目的性 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注意观察的目的。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因此,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的时间短,错误较多。

(2)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不能表述。

(3)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

算哪里。

(4)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做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从以上小学生观察各品质的发展,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低,而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时,已有明显的发展。 8、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三、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小学儿童的记忆

问答:

1、什么是记忆,简述记忆的种类。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

1、形象记忆 歌唱家、画家、表演艺术家、建筑师等 2、情绪记忆 表演艺术家 3、运动记忆 运动员

4、语词-逻辑记忆 数学家、思想家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0.25~2秒钟 视后像

2、短时记忆 是指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电话接线员 7±2 3、长时记忆 是指保持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2、什么是表象,简述表象的特点和作用。

(1)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生动、具体、鲜明 来源于感知) 表象与感知的区别:①不精确 ②片面性 ③不稳定性

2、概括性(整合、综合 高于感知)

表象是经多次感知积累而成的产物,所以它具有概括性。 表象概括性与思维概括性比较 形象 本质

(3)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3、简述识记的种类及教育启示。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无意识记缺乏目的性,在内容上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段性。所谓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这种识记有一定的紧张度,但它能使人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日常学习和工作主要依靠有意识记。由于有意识记总是在一定的识记目的的指引下,并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要比无意识记效果好。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具体识记要求并组织相应的活动,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材料上,取得最佳的识记效果。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虽是一种低级的识记途径,但在生活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意义识记,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凡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儿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以保证记忆的效果。

4、简述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质和量)

量的变化主要指内容的减少。质的变化是指内容的加工改造。在保持过程中,质和量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内部活动过程,是心理活动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5、简述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及教育启示。

(1)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组织复习一定要及时,即当天学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就安排复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后次复习前次、单元、期中、期末复习等。平时不做任何复习,完全依靠期末总复习是要不得的。各次复习的安排应“先密后疏”。开始时一次复习的时间要多一些,间隔要密一些;以后复习的时间可少一点,间隔时间也可长一些。

6、简述遗忘的种类及原因。

(1)遗忘有两种:一类是暂时性遗忘,一类是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由于其他刺激(外部强刺激或自身内部状态的干扰)而引起的抑制。永久性遗忘是对已经识记过的东西,由于没有得到反复的复习和运用,头脑中保留的痕迹便自动消失,不经重新学习记忆不能再恢复。 (2)遗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有重要影响,那些不重要的、没有趣味的、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首先被遗忘;过长和过难的材料易被遗忘;排列在中间位置的材料也容易被遗忘。

7、简述再认和再现的关系。

联系:再认和再现是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和形式,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再现。

区别: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 再现:指过去经验的重现,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回忆。

8、简述小学儿童识记(保持和回忆)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

(一)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特别是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四年级间,有意识记的效果提高迅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特别要关心小学低、中年级这个有意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注意培养儿童的有意识记,提高有意记忆的能力。

(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高

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意义识记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 二、小学儿童保持和回忆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

1、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的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2、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3、逐渐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 (二)小学儿童回忆的特点

初入学儿童不会使用系统搜索和用追忆去提取信息,他们所能回忆的往往是刚识记过的材料或熟记的材料。而高年级学生在提取信息时,开始会系统地去寻找以往识记过的材料,对于一时想不起的材料会努力地去追忆。但就总体看,小学儿童还不可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记忆,系统搜索信息的水平还较低,有待教师的指点和培养。

9、简述情绪状态和外加动机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一)情绪状态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在自然状态下对情绪状态下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提倡情境教学、愉快教学,以激起他们的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使记忆达到最佳效果。

(二)外加识记动机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小学各年级儿童在由外力激发识记动机情况下,比没有外力激发识记动机时识记成绩要高。其中四年级在有外加动机情况下提高得最多,三年级最少。不同性质的外加动机对识记的促进程度也不同。二年级儿童在由物质奖励的情况下识记保持量最高,而六年级儿童则在有精神表扬的情况下识记保持量最高。四年级对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差别不大。为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经常地、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是必要的。

10、简述小学儿童记忆的培养策略。 一、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二、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根据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1)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2)口诀记忆法(3)谐音法(4)数字特征法(5)译意法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分析

11、列举四种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 1、根据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1)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2)口诀记忆法(3)谐音法(4)数字特征法(5)译意法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分析

12、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组织复习一定要及时,即当天学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就安排复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后次复习前次、单元、期中、期末复习等。平时不做任何复习,完全依靠期末总复习是要不得的。各次复习的安排应“先密后疏”。开始时一次复习的时间要多一些,间隔要密一些;以后复习的时间可少一点,间隔时间也可长一些。

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复习不等于简单的重复,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就要适当变换形式,并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时也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时学生感到新颖,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巩固记忆效果是最值得提倡的。

3、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就是指学习的内容达到初步掌握时仍不停止,而是继续进行学习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100%之间学习效果最佳,最不易遗忘,所花的时间也最经济。 4、复习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在单元、期中、期末复习中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才能记得多、记得牢、提取得快。

小学儿童的想象

1、什么是想象,想象与现实有何关系?

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关系:想象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如果人们对于某类事物从来没有甘感知过,那么在他的头脑中就不会出现以这类事物做材料的想象。所以想象的形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2、列表说明想象的种类及分类依据。

想象时有无目的性 无意想象 梦(极端形式) 和自觉性

有意想象

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 再造想象

积极幻想

创造想象 幻想(特殊形式)

消极幻想 3、简述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随年级增高不断提高。低年级儿童往往容易离开想象的目的,离开主题,根据自身过去的经验做自由联想。到了高年级,他们智力活动的控制能力增强了,能围绕主题进行想象。

二、小学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想象的现实性指想象的形象受现实的制约,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儿童入学以后,想象的现实性逐渐增强,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想象所反映的形象,越发接近现实事物。想象形象的特征数由少到多,结构配置由不合理到合理。

(二)从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逐渐转向现实生活的幻想

低年级儿童对童话、神话信以为真,爱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爱看动画片。三年级以后的儿童的兴趣逐渐从童话故事转移到英雄模范故事、侦探小说、反特影片等等题材上。 三、小学儿童想象创造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创造性的发展指从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性的成分,扩展到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到了中、高年级,他们不仅在再造想象中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能对已有表象做出真正的创造性加工,能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四、小学儿童想象概括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概括性的发展从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向有一定的概括性、逻辑性发展,表现为想象所凭借的依托物由实物向词语转变。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必须依靠具体的对象,到了中、高年级,儿童能逐渐不靠图画和具体对象之类的帮助,凭借词来想象。

4、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一) 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二) 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 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 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1) 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2) 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3) 对物做拟人想象

(4) 对无色的事物做有色的想象 (5) 对个别事物做概括的想象等 (三)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度阶段。

小学儿童的思维

问答:

1、 简述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

思维跟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觉、知觉是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是对具体事物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属于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

认识的高级阶段。人没有单纯的、孤立的感知觉,人的感知觉任何时候也不能完全离开思维。 感知觉 思维 反映对象(内容) 地位 反映特点 直接性、直观性 间接性、概括性 外部属性、外部联系 低级(初级)阶段 本质属性、内部联系 高级阶段(核心)

2、 简述思维的种类及其分类依据。

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中止。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或记忆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 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其主要功能是求同。 2、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其主要功能是求异。

3、 简述思维过程。(基本操作、具体表现) (一)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

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分析反映事物的要素,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 (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分析和综合的不同运用,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1、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2、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的思维过程。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具体化

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4、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和阶段。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高度发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概括能力、类比能力等。

创造过程基本上包括准备、酝酿、阐明、证实四个阶段。

5、 简述小学儿童概念掌握的方式和条件。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掌握概念。概念形成。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从大量具体实例出发,对得到肯定的一类实例加以概括,抽取共同的属性,最终形成一个概念。概念的形成具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儿童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碗和非碗,如杯子、盘子、筐子等);第二是成人对儿童的反应应给予肯定和否定。 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 概念的掌握并不是通过一次学习时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深化。同时,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成体系的。因此,只有形成体系的概念,才是真正掌握的概念。

6、 简述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一、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的。 二、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具有深刻性思维的人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并做出正确的预测。 三、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四、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即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不犹豫。

五、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接受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以确定正确与否。思维的批判性是以广阔性为基础的。

7、 列表说明小学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特点。 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三级水平。 思维水平 第一级 第二级 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概念的理解 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 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 对事物的概括 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 虽然还有一些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或属性,但是内部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大大增加。 第三级 年级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 平 对寓言和比喻词的概括 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面理解上 试图揭示隐意却脱离不了情节 摆脱故事情节,直接揭示寓意或隐意 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初步的概括

8、 试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 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十或十一岁)。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2、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 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9、 简述头脑风暴法。

在流畅性训练方面,“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中运用较多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也作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技术,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通过暂缓做出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发言者都要遵循以下规则: (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即暂缓评价) (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4)追求标新立异,允许观念离题。

10、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1、发展儿童的言语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单位。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比较,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而比较则是让儿童在正例与正例和正例与反例之间做对比,便于发现例证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看法

小学儿童的情感

1、 情感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2、 简述情感的功能

情感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在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中,情感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3、 列表说明情感的种类

(一) 按情感状态分类

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特性,可以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表现形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s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