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19 18: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曲 战 斗 者 的 歌

—浅析鲁迅杂文的思想价值

冯伶俐

【摘 要】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其作品多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尤其是他后期创作的杂文更能体现出国民生活的痛苦和顽强的斗争精神。鲁迅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更可贵的是他通过杂文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现实的直接的战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他的杂文是一曲战斗者的歌,是一部战斗的诗史。

【关键词】 鲁迅杂文 战斗者 歌 思想价值

鲁迅杂文主要是指他后期创作的杂文。按年份主要编辑在《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淮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及《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

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斗争激烈,鲁迅处于战斗的旋涡中。于是他以心为炬,以笔为旗,写出了大量战斗性的文字,即似匕首似投枪的杂文。

第 1 页 共 10 页

他说写短评是:“适应社会的需要”,“时势所迫”他强调: “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他们即使要悦目,所要的也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要坚固而伟大,不必怎样精;即使要满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用不着什么雅。”他又强调:“况且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予反响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这就合理地解释了鲁迅后期从小说转向杂文创作的原因。

鲁迅的杂文是一个战斗者的歌,是一部战斗的诗史。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这样写道:“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如文中所说,我们仍可从中找出有益的东西,可以看出时代的眉目。因此,可以毫无夸张地说,鲁迅杂文体现了他战斗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诗史。从1927年夏到1936年冬这段时间里,上至国家大事,政治起伏,民族矛盾,阶级斗争,以及文艺运动的进展,

①《致增田涉信》第513页

②《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第574页③《且介亭杂文·序言》第3页④《且介亭杂文·序言》第3页

第 2 页 共 10 页

文艺辩论的进行以及各种社会新闻,各种社会事件,文中通过或直接或间接或正面或反面的得到了充分反映。

鲁迅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更可贵的是他通过杂文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现实的直接的战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一、在政治斗争方面,他揭穿了国民政府的面具,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1931年,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学生代表云集南京,抗议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进行爱国游行请愿,惨遭镇压,且诬其为:“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欧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而且:“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种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毫无退让: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的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么‘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呀,‘军政当局’呀?”

寥寥数语,便撕掉了“友邦人士”的面具,揭穿了反动政府丑恶用

①《友邦惊诧论》第360页 ②《友邦惊诧论》第360页 ③《友邦惊诧论》第361页 ④《友邦惊诧论》第361页

第 3 页 共 10 页

心,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既让人恶心又让人憎恨。

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感情深挚的怀人之作,纪念的是被屠杀的五位烈士,文中赞扬了五烈士的高风亮节和献身精神,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和对革命者的迫害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没?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了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这不仅是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而且是“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是血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斗争的残酷性。

鲁迅又指出这:“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伟大的爱和强烈的憎交织着。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不同角度,用各种方法揭穿国民政府真面目的杂文,是鲁迅杂文中最为主要的部分。

以上鲁迅通过高度的典型性、严密的逻辑性、生动的形象性、深刻的讽刺性以及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准确性,旁敲侧击地揭露了反动

①《为了忘却的纪念》第486页 ②《为了忘却的纪念》第488页 ③《为了忘却的纪念》第488页

第 4 页 共 10 页

派的实质并向青年揭示了革命必胜,国民党一定会失败的必然结局。

二、文艺工作方面,揭露了反动文化的实质,充满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当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时候,新月派的梁实秋却树起人性论的旗帜。鲁迅在《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对梁实秋的种种谬论,进行了有理有据地批驳: “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倘以表现最普通的人性的文学为至高,则表现最普遍的动物性—营养,呼吸,运动,生殖—的文学,或者除去‘运动’,表现生物性的文学,比当更在其上。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

“例如梁先生的这篇文章,原意是在取消文学上的阶级性,张扬真理的。但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只要一瞥,就知道是资产家的斗争的‘武器’,——不,‘文章’了。”

毫不忌讳地揭露梁的人性论的资产阶级的实质。

三十年代,一批资产阶级在文坛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鲁迅在杂文中揭示了他们的帮闲,走狗的实质。例:

“义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谏诤,终以殉主,恶仆是小丑扮的,只会作恶,到底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不同,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权门,凌篾的是百姓,有谁被压

①《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第204页

②《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第206页

第 5 页 共 10 页

迫了,他就来冷关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摇起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

“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知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供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

鲁迅对这类“二花脸”们的卑劣本质的揭露,可谓入骨三分。

鲁迅曾说:“民族主义文学”为“宠犬文学”和“流尸文学”。他 又认为“第三种人”。即使好像不偏不倚,其实总有偏向,平时遮掩起来,一遇切要事故,便会分明显现。他指出一些人提倡小品文,实际上是“要它成为‘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风雅了。”他认为当时有些文人是脚踏两只船的翻着跟头的小资产阶级,有的则是有“革命小贩”或“洋场恶少”的特点。他指出“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在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这种生动深刻的揭露在鲁迅杂文中随处可见,顺手即来。

以上鲁迅先生以其幽默讽刺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出发动文化的实质——只为反动政府摇旗呐喊,无视人民的苦痛。

三、社会生活方面,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首先,鲁迅看到国民身上的弱点——奴性。他的许多杂文中一再对

①《淮风月谈·二丑艺术》第197页

②《淮风月谈·二丑艺术》第197页

第 6 页 共 10 页

此贬斥。在《淮风月谈·我谈“堕民”》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旧时浙东为奴隶的“堕民”,所走动的主家是有一定的,不能随便走。婆婆死了,就使儿媳去,像遗产传代一样。必须非常贫穷,将走动的权利卖给了别人,才和旧主人断绝了关系。假使你无端叫她不要来了,那就等于给了她重大的侮辱。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他的这段话何等真实而沉痛。

而《淮风月谈·爬和撞》一文中,鲁迅又指出,有些穷人,甚至奴隶,也是要往上爬上的。老实人大都爬不上去,聪明人就会推,踹着别人爬上去。而在爬之外,又发明了撞。撞得好,撞巧了,妻、财、子、禄就都有了。撞不好,仍旧可以爬,反正原来就爬着。“这样,爬了来撞,撞不着再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爬的人!”

这样的分析深刻透彻,可谓入骨三分、一针见血,明确的指出了国民身上的弱点——奴性。

其次,鲁迅在揭示民众身上的弱点的同时,更加明确指出了他们身上的优点。《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便是力证。国难当头,国民政府从原先的依赖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人便不加分析地感叹“中国失掉自信力了”,鲁迅明确指出:

①《淮风月谈·我谈“堕民”》第216页

②《淮风月谈·爬和撞》第261页

第 7 页 共 10 页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一二·九”运动期间,鲁迅据报载得知北平学生游行,被警察水龙喷射,棍击刀砍,一部分则被闭于城外,使受冻馁,“此时燕冀中学,师大附中及附近居民纷纷组织慰劳队,送水、烧饼、馒头等食物,学生略解饥肠??”的时候,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明确指出:“谁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庸蠢的呢,被愚弄诓骗压迫到现在,还明白如此。”而他进一步指出:“老百姓虽然不读诗书,不明史法,不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但能从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决非清高通达的士大夫所可几及之处的。”

在这里鲁迅先生明确的指出,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是自信的,中国人不但没有失掉自信力,而且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的。

再次,他对国民的弱点进行了科学的、阶级的、历史的分析。 针对视中国人为“一盘散沙”的观点,鲁迅作了《沙》:“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像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霉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小民虽然不学,见事也许不明,

①《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第117页

②《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第433页 ③《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第435页

第 8 页 共 10 页

但知道关于本身利害时,何尝不会团结。先前有跪香、民变、造反;现在有也还有请愿之类。他们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债’。那么,中国就没有沙么?有是有的,但并非小民,而是大小统治者。”

一笔便指出国民弱点的社会历史根源——当朝当时统治者。 鲁迅先生一生关心人民疾苦,以心为炬,以笔为旗,以此唤起国民的觉醒。他敢于正视并严肃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又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并始终对革命、对战斗持以乐观的态度,并乐此不疲,把“治病救人”看成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他的杂文是他斗争的利器,也是他丰功伟绩的表现。

当所有的人都习惯爬着走的时候,总得有人大吼一声站起来。在特定的历史大漠上,一棵挺立的树,就能撑起一片生命的风景。鲁迅用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中国人永不弯曲的脊梁。而他的杂文则是中国文学上空闪耀的一棵璀璨的明星,是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一座高山大巅。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致增田涉信》,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南腔北调集〃 沙》、《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南腔北调集·沙》第549页

第 9 页 共 10 页

3.《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序言》、《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鲁迅全集》:《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二心集〃友邦惊诧论》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鲁迅全集》:《淮风月谈〃二丑艺术》、《淮风月谈〃我谈“堕民”》、《淮风月谈〃爬和撞》,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 10 页 共 1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