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9-02 17: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春华

审稿:常州市第24中学 刘 霞

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5、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 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

《童年的朋友》 (1课时)

《一面》 (2课时)

《我的老师》 (2课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1课时)

《赵 普》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 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三、课文教学设想: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是高尔基以孩童的眼光和内心世界去观察外祖母的形象的。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外祖母变得和大猫一样的可爱,外祖母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打在了孩子幼小、纯真的内心世界里。外祖母亲切的语调,慈善的面容,对孩子平等、尊重的眼光,在作者的眼里,平凡的外祖母因此而变得伟大,从而对幼小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自学的方式,老师做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感受到外祖母的形象。文中几处肖像、神态描写教师都要做深刻的分析。

《一面》是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工人的角度,描写了“中国文学的脊梁”----鲁迅的平易近人的形象。在教学中,首先要点出环境的衬托作用,而环境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学生把握不住社会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这一点老师应该给以适当的指导。其次,重点在于三次集中笔力对鲁迅肖像的刻画,而且写作的顺序的安排是由远到近的。最后,引导学生要学会提出疑问,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的老师》也是以孩子的角度观察老师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教学。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糖葫芦串”式文学,因此在学习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口头讲述发生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或者以扮演角色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表演中体会教师的形象,把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线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属于人物传记类文学,可以把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结合起来,采取记者采访贝聿铭,贝聿铭介绍自己的成就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记者与贝聿铭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贝聿铭的拳拳的爱国之心。

《赵普》是采用人物特写式的镜头展示了赵普的两个生活片断,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补充人物之间的对话,异曲同工地感受赵普的忠臣形象。由于是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的是文言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讲述赵普的故事,最后拓展到课外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深入把握赵普形象,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

第一课:童年的朋友(一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春华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

3、学会刻画人物的眼睛。

4、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一、 检查预习: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噗【pū】 脯【pú】(fǔ果脯) 绺【liǔ】 惩【chãng】 颊【jiá】 嗅【xiù】 皱纹【zhîu】(绉纱zhîu) 兜【dōu】 鬃【zōng】 辫【biàn】 鼻【bí】烟壶【hú 咕哝【gū nong】 诅【zǔ】咒【zhîu】

2、字词解释:

咕哝:小声说话

发绺:许多头发顺着聚在一起。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3、请学生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老师补充高尔基写作本文的背景: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二、 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 的人。 学生回答: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最珍贵,最知心,是我的朋友等。

(二)再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把外祖母的样子用自己的话生动、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回答:外祖母肥肥胖胖,要弯得像驼背,但活动却像一只轻快的大猫。她的头发多得出齐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因此脸却变小了,再加上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更显得可爱了。在她爽朗地笑的时候,你会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看见她那雪白的牙齿,两颊的皱纹因此更多更丰富了,黑的像黑樱桃似的眼睛里闪烁着愉快的光芒。这就是外祖母。

由此看来同学们在描述外祖母时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学生回答:肖像描写。

二、合作探究:

导入: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外祖母的外貌特征,对外祖母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外祖母的形象?我们再读课文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完成下面表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总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对外祖母形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外祖母是一个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的人。

三、 重点分析:

导入;有人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人最好是写眼睛,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就多次写到了外祖母的眼睛,你能找出来并能分析吗?

学生回答:

例如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分析: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总结: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才能把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外祖母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只有这样的一个人作者才能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也因为这样外祖母给作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呢?请大家快速地找出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学生找出:最后一段。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

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作出适当的分析。

四、总结本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祖

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五、课后学习:

(一)本文多次写到外祖母的眼睛,你能写一写老师上课时的眼睛吗?要求:要有不同的眼神变化。

(二)你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用学习文中的写法,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你心目中朋友的形象。

第二课:一面(二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春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1935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二、检查预习:

(一) 生字词

踱【duï】 窖【jiào】 嵌【qiàn】 窘【jiǒng】 捻【niǎn】挲【suō】 擞【sǒu】 恣【zì】 商【shüng】 歇【xiý】拜【bài】 瘦【shîu】 脊【jǐ】 鞠【jū】 版【bǎn】隆【lïng】 蹦【bâng】 虐【nûâ】 趟【tàng】 赫【hâ】殷【yīn】 咔叽【kǎ jī】 懊【ào】 哧【chī】 踌躇【chïu chú】 摩【mï】 颓【tuí】 熏【xūn】 揩【küi】 陡【dǒu】

(二) 学生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三、初读课文: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合上课本,讲述出故事情节。(要求:抓住叙述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我,鲁迅,内山完造

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简单概括: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四、 研读课文:

a) 细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一共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几次描

写,完成下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明确:一共三次。

提问①:这几次描写,作者的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提问②:作者写鲁迅的外貌,重点展示的是他的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反复突出他的“瘦”?

明确:很瘦,但精神很好,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

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提问③:能不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以鲁迅的一句诗来描述出自画像?

明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提问④: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见教参。

b) 除了对鲁迅的外貌描写,本文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能不能模仿老师的例子进行简单的赏析?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

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

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

(老师在此重点指导。)

c)通过对鲁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谦虚、奉献、慈爱、爱憎分明、精神矍铄、坚强刚毅、关心支持追求进步青年的老人。

第二课时

二、学会质疑:

导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感悟,并能提出问题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老师读完课文以后有这样的疑问:

1、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

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

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

的精神力量。

2、“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说明作者见到鲁迅心里非常高兴,但没有把他的名字说出来,这符合常理吗?

明确:“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站在身旁,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激动兴奋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敬爱和爱护之情。

(老师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三、学会写作:

(一)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题材典型,以小见大。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其平常的,

但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之处见鲁迅的伟大人

格。

②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

格。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③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例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

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

的抚摩似的。”这句话中的词语充满了尊敬、爱戴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和某人的“一面”之缘。

一、 课后练习(可以选择):

a) 通过学习本文,你对鲁迅先生有了些什么新的认识,写一段话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b) 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故事、名言 或后人对鲁迅的评价与纪念吗?请写一则。

第三课:我的老师(二课时)

常州市清潭中学 周春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并掌握记叙的要素。

2、 能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3、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4、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

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焚香(fãn) 褪色(tuì) 磕头(ký) 占卜(bǔ)

2、解释:

模仿: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纯真: 纯洁真挚。

狡猾: 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纠纷: 争执的事情。

3、 作者简介: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河南郑州人。1920年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4、 写作缘起:这篇文章系节选,原文有四千多字,写了三个教

师。作者说过:该文“是《教师报》一个熟人热情索稿‘逼’出来的。然而,又不能说是‘逼’出来的,‘硬’写出来的。因为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我写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

二、导读思考: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三、加深印象:

1、口头复述:

(1)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

(2)“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

(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所选择的事件表达了师生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前五个事例写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后两个事例,写“我”对蔡老师的依恋。后两个事例是在前五个事例的基础上写的,是爱戴、依恋蔡老师感情的步步加深。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所以全文贯穿始终的一条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第二课时

导入:作者通过回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之情,感情步步加深,使文章有巨大的感染力。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温故:

1、指名朗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明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有:“难忘”、“温柔和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依恋”、“想念”、“可惜”等等。

2、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二、知新:

1、细读课文,想一想蔡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明确: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2)“让我们观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察蜜蜂”。(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都认为蔡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三、明察秋毫:

导入: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

例如: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的分析是:“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你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呢?

明确分析: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明确: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2、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明确: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 老师根据学生的分析详细讲解。)

二、 抛砖引玉: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三、 课后巩固:

1、写一段话,送给你最喜爱的老师。

2、背诵文中的诗。

3、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并询问老师。 (例如蔡老师明明是女的,可为什么作者称她为先生呢?)

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两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8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