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更新时间:2024-02-19 19:1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阅读训练】:一、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二: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3、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参考答案】一、1.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2.答: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3.答案: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4.答案: 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二、1、(①景。诗人把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形成了寥廓、宁静的意境。 ②情。以良辰美景衬出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之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怅惘;又以细节描绘“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一种愁苦。③感。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深沉而有意味。)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3、(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

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前后对应、简洁来说,还是选“只”好。)(“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篇二:唐诗《春江花月夜》注音及解释整理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 / 6

chūnjiānghuāyuèyè

春江花月夜

zhāngruòxū张若虚

hǎishàngmíngyuègòngcháoshēng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 / 6 bùzhīchéngyuèjǐrénguīluòyuèyáoqíngmǎnjiāngshùxiéyuèchénchéncánghǎiwùjiéshíxiāoxiāngwúxiànlùjiāngshuǐliúchūnqùyùjìnjiāngtánluòyuèfùxīxiázuóyèxiántánmèngluòhuākěliánchūnbànbùhuánjiāhóngyànzhǎngfēiguāngbùdùyúlóngqiányuèshuǐchéngwéncǐshíxiāngwàngbùxiāngwényuànzhúyuèhuáliúzhàojūnyùhùliánzhōngjuànbùqùdǎoyīzhēnshàngfúhuánláikěliánlóushàngyuèpáihuáiyīngzhàolírénzhuāngjìngtáishuíjiājīnyèpiānzhōuzǐhéchùxiāngsīmíngyuèlóubáiyúnyìpiànqùyōuyōuqīngfēngpǔshàngbúshèngchóubùzhījiāngyuèdàihéréndànjiànchángjiāngsòngliúshuǐrénshēngdàidàiwúqióngyǐjiāngyuèniánniánzhǐxiāngsìjiāngpànhérénchūjiànyuèjiāngyuèhéniánchūzhàorénjiāngtiānyìsèwúxiānchénjiǎojiǎokōngzhōnggūyuèlúnkōnglǐliúshuāngbùjuéfēitīngshàngbáishākànbújiànjiāngliúwǎnzhuǎàofāngdiànyuèzhàohuālínjiēsìxiànyànyànsuíbōqiānwànlǐhéchùchūnjiāngwúyuèmíngchūnjiāngcháoshuǐliánhǎipíng

一、原文译文

3 / 6

4 / 6

二、词句解释

5 / 6

篇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720),江苏扬州人。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为“吴中四学士”。其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及《代答闺梦还》二首。《春江花月夜》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与声誉。闻一多先生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2、课文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色。面对着迷人的月夜景色,诗人进而发出了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深沉思索及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诗作无论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景物描写以及情感的抒发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尤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均通过月光展示出来。诗情通过明月初生、高悬、西斜、坠落的全过程而展开。在月光下,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江树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与长夜不眠的思妇等,交织成一幅充满淡淡忧伤情绪的诗意盎然的春江月夜图。全诗营造了迷离优美的艺术氛围,诗人将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世间纯真爱情的歌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全诗笔调优美婉曲,风格典丽清新,声韵和谐流畅。四句一换韵,共九韵。

《春江花月夜》的多重艺术结构:

(1)、抒情写意的情节结构:按照月出、月升、月斜、月落的过程而展开,四个部分是一个互为条件和互为依存的关系,并由此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诗人要写春天的长江、月夜、花树与花林,要写宇宙永恒而人生苦短的哲理,要表达自身生命观、宇宙观、人生观与哲学观,要表达天高地远的联想与想象,这些美好而深刻的主题,没有一个层次与秩序,是很难将其毕现的。而从月升到月落的过程,是与诗人的情绪、诗歌的色调同体、同构的,这就决定了诗歌色调与格调的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

(2)、复杂曲折的情感结构:以情绪的起承转合来实现诗歌艺术结构的起承转合,这也是古代歌行体诗的艺术结构规律。这样的艺术结构规则可使诗歌形成波澜和矛盾,形成起伏与张力。诗歌的一开始,月亮从潮水中涌出,是平调;而后,心理比平衡形成落差;其后,浓浓的相思产生一个大的转折;最后,一个回流表现任何时代都是永恒主题的“回家”。

(3)意象化语言的内在结构:全诗以“月”、“人”、“江”为中心意象来呈现情感。诗中的自然景色有多重转折,而自然风景实际上就是诗人心情的符号,是心理信息的一种代码。全诗的语言是以意象化语言为内容和基础的,它除了直接的意义之外,还有多种内在涵义和审美意义。诗歌中的很多语言(即意象),都可以有多种解读。每一个意象都是诗歌作品中的一种元素,都有其内在的结构。如“青枫浦”、“碣石”等,就绝对不是一个地名而已。我们对此诗的理解,也正是通过对这种意象化语言的多义性、艺术表达的隐喻性和意义阐释的增义性的理解来进行的。

(4)、音尺与韵式构成的音律结构

3、当今学术界经典评价及最新研究看法:

(1)、闻一多先生认为其表现了“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作品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2)、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则进一步分析认为,“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

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与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时期的青少年对人生、宇宙的初始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与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3)、当今学术界研究看法综述:诗歌中洋溢出来的浓浓的宇宙意识是诗人对存在本体与生命本体原始混沌状态的追问,是对回归“童年”的向往与渴望。追问宇宙的原生态,生命的生成,也就是寻根,是广义上的寻找精神家园。(屈原《天问》中有“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而又育?”的诘问;后世的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追问;苏轼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追问。而张若虚则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字里行间弥漫的叹息、感伤、迷茫、困惑飘荡在永恒的时空之中,又一次次地植根于诗人们不安的灵魂之中。)这里所说的家园,并非具体的家乡,而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所。(白居易有“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应是极好的一种注解。)而家园的失落,童年的一去不返的内核就是孤独。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原型,从而积淀成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就是对生命本体的寻觅与追问。

诗人在《春江花月夜》中,以“月”起,又以“月”收。“月”成了诗人观照宇宙、透视人生的坐标,正是通过与“月”的相邻相伴,才使人时刻感受到生命本体的存在。“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有阴晴圆缺,盈亏变化;它周而复始,似乎又象征着永恒。人们对它的仰望,是渴望生命永恒的一种投射。它又是女性与母亲的象征,因为它总是那么柔和、皎洁、美丽,人们对月的追问,有时渴望回归的写照。诗的后半出现“游子”与“思妇”的形象,一般认为写的是“相思之美”,也就是“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这样的理解似乎仅停留在字面含义之上,有域限全诗的整体意境、矮化诗情之美的嫌疑。“游子”、“思妇”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经常出现的,用的多了,最后积淀成一种文化符号,也就成了对生命意识追问的一种象征,因此在本诗中似乎不应作坐实理解。不妨可理解成作者沉潜于生命底蕴之中,扣击追问一代代在“扁舟”(游子符号)漂泊之中,在“明月楼”(思妇符号)上守望之中的不安的灵魂。即为何游子终年漂泊,“何处是归程”,为何思妇月夜不眠,守楼遥望。家园在何处,灵魂归何处?这种追问伴月而生,月落而未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8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