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覆盖建设指导手册(初稿)1225-v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3 23: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高铁建设流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铁塔标准化建设管理丛书(3)
高铁覆盖建设指导手册
(第一版)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维护部
1
前言
本丛书的编制目的,是通过标准化建设管理,做到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实现中国铁塔“快速具备新建能力”的目标,打造技术最好、成本最低、项目管理能力最强、素质能力最高的专业队伍。
本手册依据国家行业相关规范《公众移动通信高速铁路覆盖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公众移动通信隧 道覆盖工程技术规范》、《通信室内分布系统施工验收规范》、《通信铁塔技术要求》、《通信新建配套机房技术指导意见》、《通信新建基站配套设备技术要求》编制,主要明确了高速铁路宏站及室分项目分场景建设的如下内容:
? 宏站及室分场景特点及技术方案分析;
? 宏站及室分电源、塔桅、机房配套选型、造价指导及投资估算。 本指导手册由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
本指导手册起草单位: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手册供建设维护序列人员参考使用。
建设维护部 2014年12月
2
目录
一、总则 .......................................................................................................................... 5 二、高速铁路覆盖工程规划要求 ...................................................................................................... 6 三、高速铁路覆盖工程设计要求 ...................................................................................................... 8
3.1 一般性要求 ................................................................................................................................................................................................................................. 8
3.2服务质量要求 .............................................................................................................................................................................................................................. 9 3.3无线系统设计要求..................................................................................................................................................................................................................... 10 3.4 设备及配套设计要求................................................................................................................................................................................................................ 16 四、高速铁路无线网建设策略 ....................................................................................................... 22
4.1高速铁路宏站建设策略............................................................................................................................................................................................................. 22
4.1.1高速铁路的区域类型划分 ............................................................................................................................................................................................. 23 4.1.2高速铁路不同场景的覆盖原则 ..................................................................................................................................................................................... 25 4.1.3 站点布局 ....................................................................................................................................................................................................................... 30 4.1.4 链路预算 ....................................................................................................................................................................................................................... 31 4.1.5 站间距 ........................................................................................................................................................................................................................... 37 4.1.6挂高要求 ........................................................................................................................................................................................................................ 47 4.2高速铁路室分建设策略............................................................................................................................................................................................................. 48 五、高速铁路配套建设策略 ......................................................................................................... 51
5.1 机房建设策略 ........................................................................................................................................................................................................................... 51
5.1.1 建设原则 ....................................................................................................................................................................................................................... 51
3
5.1.2 建设方案...................................................................................................................................................................................................................... 51 5.2 室内分布建设技术要求............................................................................................................................................................................................................ 52 5.3 塔桅建设策略 ........................................................................................................................................................................................................................... 53
5.3.1选型原则 ........................................................................................................................................................................................................................ 53 5.3.2选型方案 ........................................................................................................................................................................................................................ 53 5.4 电源及配套建设技术要求 ........................................................................................................................................................................................................ 54
5.4.1 常用供电方案................................................................................................................................................................................................................ 54 5.4.2外市电引入技术要求 ..................................................................................................................................................................................................... 56 5.4.3电源设备配臵原则 ......................................................................................................................................................................................................... 57 5.4.4电源系统建设方案 ......................................................................................................................................................................................................... 57 六、高速铁路配套投资估算 ......................................................................................................... 58
6.1 室分配套投资估算.................................................................................................................................................................................................................... 58 6.2外市电及电源配套投资估算 ..................................................................................................................................................................................................... 59
6.2.1外市电引入投资估算参考取费标准 ............................................................................................................................................................................. 59 6.2.2电源系统建设投资估算参考取费标准 ......................................................................................................................................................................... 61 6.3机房配套投资估算..................................................................................................................................................................................................................... 64 6.4 塔桅投资估算 ........................................................................................................................................................................................................................... 65
4
一、总则
1.1高铁覆盖工程建设中涉及国防安全的,应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定。
1.2工程建设应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及技术标准,同时应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
1.3工程建设应充分调查分析和预测业务需求及运营维护需求,并充分考虑到新业务、新技术对网络结构、容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等因素。
1.4工程建设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1.5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并体现高速度、高安全的技术要求。
1.6高速铁路公众网在高速铁路红线内共享基础设施时,宜与高速铁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1.7高速铁路公众网工程涉及隧道覆盖部分,应符合《公众移动通信隧道覆盖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5
二、高速铁路覆盖工程规划要求
2.1根据行业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 10621-2009 J971-2009)中定义,高速铁路定义为新建铁路旅 客列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达到250km/h及以上的铁路。
表2.1-1 高铁列车情况一览表 序号 型号 子型号 CRH1A 1 CRH1 CRH1B CRH1E CRH2A 2 CRH2 CRH2B CRH2C CRH2E 3 4 CRH3 CRH5 CRH3C —— CRH380A 5 CRH380 CRH380B CRH380C CRH380D 300 300 370 300 350 250 400 400 400 420 250 设计最高时速 运营最高时速 编组定(KM/H) (KM/H) 员 205 220 250 250 250 350 250 350 250 380 380 380 380 670 1299 618 610 1230 610 630 601 622 1061 1005 1053 ——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西门子ICE3(Velaro) 阿尔斯通Pendolino动车组 CRH2C CRH3C CRH3C、CRH380B 庞巴迪ZEFIRO 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川崎重工业新干线E2-1000型动车组 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庞巴迪Regina C2008 生产商 原型车 6
2.2高铁覆盖工程规划应充分考虑电信业务经营者与铁路相关单位的网络指标要求,尽量共建共享,实现高性价比。 2.3 高速铁路覆盖基站选址原则
高速铁路覆盖基站选址原则除参照《新建铁塔项目分场景建设指导手册》外,尚应满足如下原则:
表2.3-1 高铁基站选址原则 高速铁路覆盖基站选址原则 应该 站址应选择在铁路建设红线50米之外 不应该 高速铁路覆盖基站的选址应确保塔桅不侵入铁路建筑限界,塔桅内缘至铁塔(路)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或至铁路电力线路的距离不得小于塔桅高(含避雷针)加3.1m。 站址选择应满足客户业务规划需求,不宜偏离技术定点位置 站址不应选择在生产及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建筑物、材料堆积场、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工厂、企业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散发较多粉尘或者腐蚀性排放物的工厂、企业附近。 7
三、高速铁路覆盖工程设计要求
3.1 一般性要求
3.1.1相应技术制式设计规范主要指:《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YD/T5104、《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112、《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111、《800MHz/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110,以及TDD-LTE和FDD-LTE等相关行业设计要求。
3.1.2高速铁路覆盖基站的选址应确保塔桅不侵入铁路建筑限界,塔桅内缘至铁塔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或至铁路电力线路的距离不得小于塔桅高加3.1m。
3.1.3高速铁路覆盖基站机房的工艺要求,应满足《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T5003的相关规定;防火要求应满足国家现行消防规范标准及《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通信设备安装的抗震设计应执行《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的有关规定。
3.1.4塔桅结构设计应符合《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YD/T 5131及《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
8
的相关规定。
3.1.5高铁覆盖站点的电源系统应按行业标准《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 5040-2005)进行设计,并符合中国铁塔公司企业规范《新建基站配套设施总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3.4.6高铁覆盖站点的智能监控系统应按行业标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 5027-2005)进行设计,并符合中国铁塔公司企业规范《新建基站配套设施总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3.4.7高铁覆盖站点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按《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50689进行设计,并符合中国铁塔公司企业规范《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红线内的防雷接地设计还应符合铁路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3.2服务质量要求
3.2.1由于用户活动范围局限于高速列车车厢内和高铁车站内,服务质量指标仅指高速列车车厢和高铁车站内所测得数据。
3.2.2实际呼损率可用下式计算:
实际呼损率=1-(1-r%)Fu (式1)
9
式中:Fu 表示无线可通率;r%表示无线信道呼损率。
3.2.3呼损率产生的原因在于当多信道共用时,由于用户数大于信道数,可能出现许多用户同时要求通话而信道
数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这时只能让一部分用户通话,另一部分用户不能通话,直到有空闲信道时再让需要的用户通话。
3.2.4由于接收信号的中值电平随位臵和时间发生变化,在覆盖区边缘或区内业务质量达到规定指标的概率总是
小于1,该概率被定义为无线可通率。
注:以上服务质量要求应根据客户网络发展指标要求变化而调整和细化。 3.3无线系统设计要求
3.3.1公众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按照《通信铁塔技术要求》,目前各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系统及频率(含试验网)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3.3.1-1 各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系统及频率
运营商 GSM900 中国移动 GSM1800 TD-SCDMA 无线制式 采用频率情况 889~909 MHz (上行)/934~954 MHz (下行) 1710~1735 MHz (上行)/1805~1830 MHz (下行) A频段:2010~2025MHz 10
F频段:1880~1920MHz E频段:2320~2370MHz (室内) TD-LTE GSM900 GSM1800 中国联通 WCDMA TD-LTE LTE FDD CDMA 中国电信 TD-LTE LTE FDD F频段:1880~1920MHz E频段:2320~2370MHz (室内) D频段:2575-2615MHz 909~915 MHz (上行)/954~960 MHz (下行) 1735~1755 MHz (上行)/1830~1850 MHz (下行) 1940~1955MHz(上行)/2130~2145MHz(下行) 2300-2320 MHz(室内)、2555-2575 MHz 1755~1765MHz(上行)/1850~1860MHz(下行) 825-835 MHz(上行)/870-880 MHz(下行) 2370-2390 MHz(室内)、2635-2655 MHz 1765~1780MHz(上行)/1860~1875MHz(下行) 1920-1935MHz(上行)/2110-2125MHz(下行) 根据各运营商当前的网络制式和发展规划,近期分场景的系统建设典型需求如下表所示:
表3.3.1-2 各运营商近期系统建设典型需求 区域 市区 GSM900 GSM1800 TD-LTE WCDMA LTE FDD 郊区/乡镇 GSM900 GSM1800 TD-LTE GSM900 WCDMA 农村 GSM900 TD-LTE GSM900 WCDMA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11
TD-LTE LTE FDD LTE FDD 中国电信 CDMA LTE FDD TD-LTE CDMA LTE FDD TD-LTE CDMA LTE FDD 其中,区域说明如下:
市区:指地级城市中人口密集区域,包括市中心和周围连片的城市区域。这里也包括县市的城市区域。 郊区:指地级城市辖区内除城区以外的地域。
乡镇:乡镇是指乡和镇的政府所在地,即农村区域的中心。 农村:乡镇以外的农村(又称乡村)区域,包括行政村、自然村。
远期各运营商的网络都将向4G、5G网络演进,因5G标准规范尚未明确,这里暂考虑三家运营商远期的网络制式:中国移动—TD-LTE,LTE FDD;中国联通—TD-LTE,LTE FDD;中国电信—TD-LTE,LTE FDD。
对于新建铁塔站,从网络建设可能性分析,各运营商需要同时新建、且新建时三家都需要3个以上系统的站点比例不是很大,而且目前各运营商也有采用宽频天线、或多频天线将系统合路方式进行网络建设。因此,新建铁塔站主要场景为满足5~7个制式系统的建设需求。
12
3.3.2 多普勒频偏
会导致基站和手机的相干解调性能降低,对上行(UL)信道的影响大于对下行信道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小区选择、小区重选和切换等性能。当用户移动方向和电磁波传播的方向相同时,多普勒频移最大,完全垂直时,没有多普勒频移。
3.3.3 无线系统的链路预算
包括上行链路预算和下行链路预算。由于终端的发射功率小于基站设备的发射功率,链路预算在上行受限,计算时应基于上行链路,并按下式计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式2)
式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上行链路最大传播损耗(d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终端最大发射功率(dB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基站天线增益(dBi),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终端天线增益(dBi),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馈线损耗(d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阴影衰落余量(d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干扰余量(d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建筑物穿透损耗(d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人体损耗(d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基站接收灵敏度(dB)。 3.3.4 覆盖重叠距离
13
为用于覆盖的相邻基站设臵切换带,以免高速列车行驶引发的快速切换导致掉话等行为。覆盖重叠距离应按下式计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式3)
式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覆盖重叠距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列车时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切换时间。 3.3.5所谓干扰
即直接或间接进入接收设备信道或系统的电磁能量,对无线电通信信号的接收产生的影响,导致性能下降,质量恶化,信息误差或丢失,甚至阻断了通信因素。典型的干扰过程是:干扰源的发射信号(阻塞信号、加性噪声信号)从天线口被放大发射出来后,经过了空间传播,产生损耗,最后进入被干扰接收机。如果空间隔离不够的话,进入被干扰接收机的扰干信号强度够大,将会使接收机信噪比恶化或者饱和失真。
按照《通信铁塔技术要求》,系统间的最终干扰隔离度取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三者中的最大值。对干扰和被干扰系统的指标见下表所示。
表3.3.5-1系统间隔离要求(dB)
14
被干扰系统 干扰系统 GSM900 GSM1800 WCDMA CDMA 1X CDMA2000 TD-SCDMA(A频) TD-SCDMA/TD-LTE(F频) TD-LTE(D频) LTE-FDD1.8G GSM900 GSM1800 WCDMA CDMA 1X CDMA2000 TD-SCDMA/TD-SCDMATD-LTE(F(A频) 频) 33 33 58 81 64 29 59 33 33 33 33 29 81 64 29 59 51 33 TD-LTE(D频) 33 33 29 81 64 29 29 33 33 LTE-FDD1.8G 33 33 29 33 33 33 46 33 33 LTE-FDD2.1G 31 31 31 31 33 30 51 31 31 41 35 86 41 34 34 36 33 49 43 75 49 42 42 44 33 33 33 81 33 57 57 59 33 79 79 73 79 72 72 74 33 33 68 68 62 81 61 59 63 58 31 LTE-FDD2.1G 33 33 33 注:1. 上表隔离度取值为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最大值; 2.表中数值:加黑斜体为行标引用结果,细黑为工信部研究院研究课题结果;
3.上表结果作为系统隔离的参考,由于存在设备指标差异,因此具体的隔离度要求应根据设备实际指标进行核算; 4.表格仅作为塔桅工艺设计的输入,塔上天线布放应以实际的隔离距离计算结果为准。
根据各系统间干扰隔离度要求、天线空间隔离计算分析,确定天线垂直隔离距离、水平隔离距离,从而实现系统间的干扰隔离。
铁塔类基站,不同系统间主要采用天线垂直隔离满足系统干扰隔离。根据干扰隔离信号要求,本文中系统间垂
15
直隔离距离取定为:0.5米(即上层天线底端与下层天线顶端的距离)。 3.4 设备及配套设计要求
3.4.1 室内分布由信号源和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其原理就是利用分布系统将信号源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信号源包括BBU+RRU和直放站等多种类型;分布系统包括传输介质、元器件和天线。传输介质分光纤、同轴电缆和泄漏电缆等;元器件包括干线放大器(简称干放)、功分器、耦合器、合路器等;天线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
3.4.2 由于种种原因限制,通信基站尤其是偏远通信无法实现人工值守或频繁巡检维护,需要具备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及时、准确采集机房内环境指标信息以及各系统、各设备运行情况。
3.4.3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是在设备限界基础上,考虑了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而设备限界则是用以限制设备安装的控制线。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下图规定,曲线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16
③⑤
图3.4.5-1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cm)
① 轨面
② 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
17
②①④
③ 有站台时建筑限界 ④ 轨面以上最大高度
⑤ 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
3.4.4馈线弯曲时,要求弯曲角保持圆滑,其弯曲曲率半径不能小于下表规定:
表3.4.6-1 馈线弯曲半径表
线径 超柔1/4英寸 超柔1/2英寸 1/4英寸 3/8英寸 1/2英寸 7/8英寸 1-5/8英寸
二次弯曲的半径 30mm 40mm 100mm 150mm 210mm 360mm 430mm 一次性弯曲的半径 -- -- 50mm 50mm 70mm 120mm 200mm 3.4.5机房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高速铁路覆盖基站机房优先选用自建的形式进行建设,机房建设技术要求参照《通信新建配套机房技术
18
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机房设计应满足抗震要求。
2. 机房建设时,应综合考虑各电信业务经营者及铁路相关单位的需求,选择在非电信专用房屋时,应根据基站设备重量、尺寸及设备排列方式等对机房楼面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保证结构安全。
3. 机房建设时,应满足各使用方的以下需求:
(1) 机房建设时,应根据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需求,合理分配机房空间。电信业务经营者与铁路相关单位的通信设备机房空间优选互相独立,中间设臵公共走道,并留出足够的维护空间,以保障安全和便于维护。
(2)公众移动通信设备与铁路通信设备共用机房时,其机房建设标准应满足铁路通信设备机房相应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做相应的防护隔离设施。
4. 机房建设应考虑结构安全、机房平面、承重、设备和走线架布臵、馈线孔洞等相关技术内容。机房的走线架和馈线孔洞等设施,应满足各使用方的以下需求:
(1)机房建设时,应根据设备布臵情况、电缆和馈线的布放、维护需求,合理建设走线架。机房走线架宜独立设臵,在房屋允许的情况下,宜采用多层走线架形式。
(2)机房建设时,走线架和馈线孔洞等设施,应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者及铁路相关单位需要进行改造或扩建。
19
5.机房建设的环境条件应满足《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YD/T 1821的相关要求。
(1)机房建设时,应按照电信业务经营者及铁路相关单位设备的整体需求配臵空调、消防等设施。 (2)机房建设时,应核实机房内现有空调等设施能否满足要求,必要时进行改造或扩建。 (3)机房建设时,宜设臵环境监测设备。
6. 基站机房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按《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50689进行设计,并符合中国铁塔公司企业规范《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的相关要求。
3.4.6塔桅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高速铁路覆盖基站塔桅优先选用自立落地塔的形式进行建设,塔桅的高度、平台设臵等应满足多运营商共用的无线覆盖建设要求。
2. 塔桅设计应充分考虑高铁运行时的风致振动效应的影响,确保塔桅及附属构件的安全。
3. 塔桅的工艺要求,应考虑多通信系统的共用,满足多系统对隔离度、风阻和承重的要求。建设塔桅时,塔桅最低平台的高度应在能满足电信业务经营者天线覆盖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各系统馈线安装的需求,统筹安排各系统馈线布设方式,方便管理维护。
20
4. 在满足网络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宜通过优化天线系统,减少天线数量,降低天馈线受风面积,以满足塔桅的受力要求。桅抱杆要求牢固,无晃动,与之连接的紧固件必须完好。天线固定支架、U型抱箍、固定螺栓无松动,无锈蚀。对于楼顶桅杆,与之在墙体的结合点不应出现裂纹和破损。
5. 建设塔桅时,天线挂设应满足塔桅的结构设计要求,不得随意增加天线。需改变原设计中天线挂设规定时,应对塔身及基础进行安全复核。不能满足要求的,应提出相应的加固及改造方案。
6. 应在塔桅顶端安装避雷针,确保通信天线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可利用塔身作为避雷下引线,塔桅防雷接地电阻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3.4.7电源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站电源系统的建设方案应根据客户需求、用电负荷的近远期规模、外市电引入条件、机房承重、维护保证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2.外市电引入时,应充分利用铁路资源,与铁路管理部门协商,争取与铁路电源共建共享。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实无法利用铁路资源的,应引入可靠的市电电源,保证供电安全。
3.共用电源系统的建设应满足多用户的近远期用电需求,各客户的智能配套综合柜空间相对独立,确保管理
21
及客户间界面的清晰。
4.共用电源系统的电度计量方式应满足多用户收费要求。 3.4.8基站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站智能监控系统的现场采集单元(FSU)应对基站内交流配电箱、电源系统(开关电源及电池)、空调及照明设备、机房内外所有环境监控传感器、门禁系统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具备底端解析及数据管理、处理及储存功能。
2.对于共用电源方案,基站智能监控系统的现场采集单元(FSU)应能够从开关电源监控模块上采集到每个客户的用电比例或电量,并将数据上传至监控中心。
3. 基站智能监控系统的现场采集单元(FSU)按照无线传输方式组网建设。
四、高速铁路无线网建设策略
4.1高速铁路宏站建设策略
高速铁路组网方式包括公网覆盖和专网覆盖两种。
22
1.公网覆盖方案:
? 利用高速场景沿线原有的基站站址及基站设备,使高速路线上的用户和沿线周边的用户共用一套无线网络。
? 同时兼顾高速沿线周边的其他低速业务。 ? 全网统一进行频率配臵,不需要专用频率。 2.专网覆盖方案:
? 在高速场景沿线同时用两个网络来进行重叠覆盖;其中专网负责高速移动用户,公网负责低速用户。 ? 通过参数配臵保证专网和公网之间分离,只在进出专网网络的专网站点与公网配臵双向邻区关系,其他专网站点与公网不设臵双向邻区关系。
4.1.1高速铁路的区域类型划分
我国地域幅员广阔,地形复杂多样,高速铁路穿越的区域类型多种多样,一条高速铁路可能经过多个密集城区、一般市区、郊县和农村等行政区域,贯穿了多种地形地貌、特殊场景,有平原、山地、丘陵、高架桥、隧道等。
高速铁路所经过的区域,按地貌类型分类,详见下表:
23
表4.1.1-1 按照地貌类型的区域划分
区域类型(按地貌分) 类平原区域 类山岭区域 备注 含地势平缓的草原、高原、戈壁和沙丘区域 含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的区域和丘陵区域 按行政区划分类,详见下表:
表4.1.1-2按行政区划分表
区域类型(按行政区划分) 密集市区 一般市区 郊县 农村 备注 区域内建筑物平均高度或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城市内周围建筑物,地形相对平坦,中高层建筑可能较多。 城市内具有建筑物平均高度和平均密度的区域;或经济较发达、有较多建筑物的城镇。 城市边缘地区,建筑物较稀疏,以低层建筑为主;或经济普通、有一定建筑物的小镇。 孤立村庄或管理区,区内建筑较少;或成片的开阔地;或交通干线。 结合地貌类型和行政区域的划分对高铁进行场景的划分,分为场景1、场景2、场景3。分类标准详见下表所示:
表4.1.1-3高铁场景分类表
场景分类 区域类型(按地貌分) 场景1 类平原区域 场景2 场景3 类山岭区域 24
区域类型(按行政区划分) 密集和一般城区 郊县和农村 按特殊区域分类,可分为:
表4.1.1-4特殊场景分类表
特殊区域分类 区域类型(按特殊区域分) 区域2 狭长地形 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内凹地特点 形,如山谷和“U”型地堑,具有一定方向性,不便外部信号覆盖。 包括陆地高架桥和过江、过海桥梁 区域3 桥梁 4.1.2高速铁路不同场景的覆盖原则
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建设策略,其中主要采用现网宏站小区分裂、新建分布式基站覆盖、现网分布式基站的RRU拉远方式覆盖,其覆盖区域采用的具体覆盖方式如下表所示: 1.场景一:密集和一般城区
此场景的特点是普遍地势平坦,密集城区和一般城区多数情况下均有现网基站对高铁线路进行覆盖,主要考虑利旧现网基站的配套资源,通过分裂宏站小区和RRU拉远进行高铁专网的覆盖。市区内大部分区域无线信号较强,
25
个别区域因为深度覆盖或者阻挡的原因,会存在弱区、盲区,同时,市区内信号较多,需要防止导频污染的产生。
(1)现网分布式基站新增RRU拉远方式覆盖:部分区域由于被高层建筑阻挡,高速铁路沿线存在部分弱区或盲区,通过RRU拉远方式至高速铁路附近,解决高铁专网覆盖。
(2)利旧现网宏站采用小区分裂方式进行覆盖:可考虑采用功分信号或小区分裂、增加天馈系统等方式进行高铁覆盖,对于功分信号,需要注意的是与同站相邻小区、相邻基站的小区是否存在较大的重叠覆盖区域,否则切换比例将会较高,导致容量下降,甚至是越区切换。 2.场景二:郊县和农村的类平原区域
此场景是在郊县和农村的类平原区域,其特点是郊县和农村乡镇较多、人口分布广泛,相邻基站间距普遍在1公里以上,基站呈现广覆盖方式,部分区域边缘覆盖较弱,或出现一定的覆盖盲区。
(1)新建分布式基站覆盖:对部分因地形原因、现网基站站间距过大或基站与铁路垂直距离过远而导致的无法利旧现网基站配套资源的可采用新建分布式基站和配套机房铁塔资源进行专网覆盖。
(2)利旧原有基站配套RRU拉远方式覆盖:可利旧站址配套资源的分布式基站,通过RRU拉远方式至高速铁路附近,解决高铁专网覆盖。
26
(3)利旧现网宏站采用小区分裂方式进行覆盖:可考虑采用功分信号或小区分裂、增加天馈系统等方式进行高铁覆盖,对于功分信号,需要注意的是与同站相邻小区、相邻基站的小区是否存在较大的重叠覆盖区域,否则切换比例将会较高,导致容量下降,甚至是越区切换。
3.场景三:郊县和农村的类山岭区域
类山岭区域因地貌原因,无线信号阻挡严重,多数为无线网络覆盖弱区、盲区,该类场景的高速铁路的覆盖方式建议根据实际地理地貌情况能采红线外建设的尽量采用红线外建设,实际受到地理地貌影响红线外无法获取电力、传输等资源的情况下考虑与铁路方协调红线内建设方式,该类场景的高速铁路的覆盖方式建议如下:
(1)RRU拉远短距离覆盖:短距离的高速铁路沿线覆盖弱区、盲区(如隧道与隧道的短距离间隙),建议采用RRU拉远等设备补充建设,实现对弱、盲区的良好覆盖。
(2)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宏基站、RRU拉远距离覆盖:长距离的高速铁路沿线覆盖弱、盲区,应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宏基站、RRU拉远等设备补充建设,实现对弱、盲区的广覆盖。
(3)由于地形受限的情况下可采用分布式基站RRU级联的方式进行线性覆盖;
(4)郊县和农村的类山岭区域覆盖受到地形地貌影响较大,部分区域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可采用定制特型天
27
线进行覆盖,提升覆盖质量。
4.特殊场景一:狭长地形
狭长地形一般是由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内凹地形,其中典型场景有“两山夹一谷”的狭长山谷和为高速铁路专做的“U”型地堑,狭长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内凹、具有一定方向性,不便外部信号覆盖。对于狭长地形的高速铁路覆盖方式根据实际地理地貌情况能采红线外建设的尽量采用红线外建设,实际受到地理地貌影响红线外无法获取电力、传输等资源的情况下考虑与铁路方协调红线内建设方式,该类场景的高速铁路的覆盖方式建议如下:
(1)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宏基站、RRU等多种方式实现良好覆盖:狭长山谷的高速铁路沿线覆盖应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宏基站、RRU等设备,一般采用单扇区功分或定向方式实现对高速铁路沿线进行线性覆盖,应评估布放宏基站、RRU及相关天馈系统等设备对选址和配套建设的要求,综合考虑建设、维护成本和实施难度,合理确定具体建设方案。
(2)沿线“U”型地堑应采用分布式基站RRU级联组网方式进行覆盖:高速铁路沿线“U”型地堑应采用分布式基站RRU级联组网方式,通过线性布放RRU和天馈系统等设备,使用单扇区功分或定向方式对高速铁路沿线进行线性覆盖。
28
5.特殊场景二:桥梁
对桥梁场景的覆盖根据实际桥梁情况能采红线外建设的尽量采用红线外建设,实际受到地理地貌影响红线外无法获取电力、传输等资源的情况下考虑与铁路方协调红线内建设方式,该类场景的高速铁路的覆盖方式建议如下:
(1)RRU拉远短距离覆盖:短距离的铁路高架桥、过河桥梁的覆盖弱、盲区(如隧道与隧道的间隙),建议采用RRU等设备,通过拉远方式,实现对弱、盲区的良好覆盖。
(2)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RRU拉长距离覆盖:长距离的铁路高架桥覆盖弱、盲区,应合理利用地形优势,采用RRU等设备,通过拉远方式,实现对弱、盲区的广覆盖。
(3)高速铁路沿线采用分布式基站+RRU级联方式覆盖:长距离的铁路高架桥或者过江、过海的桥梁覆盖弱、盲区,因地形受限而不适合进行广覆盖的,沿桥宜采用分布式基站+RRU级联覆盖方式,通过线性布放RRU设备和天馈系统,对高速铁路沿线进行线性覆盖。
(4)若桥梁长度小于站距一半时,可选择在一端桥头附近建设站点,天线设臵位臵应可视通桥梁。 (5)若桥梁长度与站距相当时,可选择在两端桥头附近建设站点,天线设臵位臵应可视通桥梁。
(6)对于跨越大江大河、跨度较长的桥梁,长度达几公里,由于桥体中间及桥外无法设臵基站,可利用桥上
29
的电杆架空安装RRU或泄露电缆。 4.1.3 站点布局
对于直线轨道,相邻站点宜交错分布于铁路的两侧,形成“之”字型布局,有助于改善切换区域,有利于车厢内两侧信号质量的均衡,在传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之”字型布局;对于铁路弯道,站址宜设臵在弯道的内侧,可提高入射角,保证覆盖的均衡性。
图4.1-1“之”字形基站分布图
30
图4.1-2 “)”形基站分布图
4.1.4 链路预算
按照3.3节链路预算的要求,参考各运营商关于高铁覆盖的指导性文件,如中国移动《4G网络高速铁路覆盖技术要求》、中国联通《中国联通高速铁路WCDMA/LTE网络建设指导意见》、中国电信《中国电信高速铁路CDMA网络建设指导意见》等。从各运营商现有网络中选取覆盖受限的网络如下:
1)中国移动主要是TDD-LTE覆盖受限,在覆盖概率95%、RSRP -113dB、RS-SINR -3dB、下行边缘用户速率1 Mbps(50RB)条件下的链路预算示意如下表所示:
表4.1.4-1 中国移动TDD-LTE无线链路预算
项目 最小接收电平(dBm) RS发射功率(dBm) 天线增益(dBi) 馈线及接头损耗(dB) 城区F频段 -113 15.2 20 0.5 市区D频段 -113 15.2 20 0.5 郊区、农村F频段 -113 15.2 20 0.5 31
RS接收分集增益(dB) 阴影衰落余量(dB)(95%) 车体穿透损耗(dB) 车内最大允许路损(dB) 参考传播模型截距(dB) 参考传播模型斜率 覆盖半径(m) 2 8.29 28 113.41 124.01 35.74 505 2 8.29 30 111.41 128.03 35.74 343 2 6.22 28 115.5 122.91 35.22 613 注:以上链路预算仅作参考,因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各地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修定。
2)中国联通WCDMA系统语音业务和VP业务一般为上行链路受限,对于覆盖概率95%、CPICH信号RSCP-95dBm、Ec/Io-12dB、HSDPA平均吞吐率≥1Mbps、HSUPA平均吞吐率≥0.5Mbps的条件下,WCDMA两种业务链路预算结果如下。对于FDD-LTE系统,覆盖概率90%、RSRP -110dB、RS-SINR -5dB、小区边缘速率DL/UL:2Mbps/0.512Mbps、小区平均吞吐率DL/UL:25 Mbps /15 Mbps的条件下,FDD-LTE链路预算如下。从链路预算可以看出,FDD-LTE覆盖距离略大于WCDMA CS64K连续覆盖情况,因此基站站间距可以WCDMA CS64K连续覆盖为准。
表4.1.4-2 中国联通不同业务WCDMA链路预算表
32
参数 频率(MHz) 扩频带宽(Mcps) 系统参数 业务速率(kbps) 处理增益(dB) 上行所需 Eb/No(dB) 移动台最大发射功率(dBm) 终端参数 移动台天线增益(dBi) 移动台的EIRP(dBm) 接收机天线增益(dBi) 接收机天馈损耗总计(dB) CS AMR12.2 CS64 1950 3.84 12.2 25 5.5 21 0 21 18 3 1950 3.84 64 18 4 21 0 21 18 3 -174 3 65.8 -118.9 154.9 0 30 0.9 8 0 30 0.9 8 AMR12.2下行 2130 3.84 12.2 25 0 33 21 54 接收机参数 接收机热噪声功率谱密度(dBm) -174 噪声系数(dB) 噪声带宽(dBHz) 接收机灵敏度(dBm) 允许损耗(dB) 人体损耗余量(dB) 系统余量 高铁穿透损耗余量(dB) 小区边界可通率 慢衰落标准差(dB) 3 65.8 -124.6 160.6 0 30 0.9 8 -90 33
慢衰落余量(dB) 软切换增益(dB) 扇区负载 干扰余量(dB) 功控余量(dB) 总余量(dB) 最大允许路径损耗(dB) 移动台天线高度(m) 接收机天线高度(m) 最大允许路径损耗(dB) 覆盖半径(km)
8 1 50% 3 1.5 41.5 119.1 1.2 35 119.1 1.51 8 1 50% 3 1.5 41.5 113.4 1.2 35 113.4 1.14 0 0 0 0 0 30 114 1.2 35 114 1.17 FDD-LTE系统的链路预算表如下表所示:
表4.1.4-3 中国联通FDD-LTE系统链路预算表
系统参数 参数名 频率 边缘速率 最大发射功率 发射机 发射天线增益 EIRP 接收机噪声系数 接收机 热噪声 接收基底噪声 单位 MHz Kbps dBm dBi dBm dB dBm dBm FDD LTE上行 1900 256 23 0 23 2.5 -115.4 -112.9 1900 512 23 0 23 2.5 -112.39 -109.89 34
SINR(Eb/No,C/I) dB 接收机灵敏度 接收天线增益 干扰余量/RoT 馈线损耗 塔放增益 增益余量损耗 阴影衰落 穿透损耗 处理增益 收/发分集增益 切换增益 最大路径损耗 小区半径计算 最大路径损耗 发射天线高度 接收天线高度 覆盖半径 dBm dBi dB dB dB dB dB dB dB dB dB m m km -1.5 -114.4 18 3 2 0 8 30 0 2.5 4 118.9 35 1.2 1.49 -1.5 -111.39 18 3 2 0 8 30 0 2.5 4 115.89 30 1.5 1.29 注:以上链路预算仅作参考,因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各地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修。
3)中国电信CDMA覆盖方式主要采用大网宏基站覆盖、BBU+RRU专项覆盖和直放站辅助覆盖。其中市区基站相邻基站间距一般小于1公里。链路预算需要考虑1X语音和数据覆盖,以及DO覆盖。D0上行和1X数据上行链路预算接近,经比较1X数据上行覆盖受限。针对郊区和农村场景,1X数据上行链路预算示意如下表所示。
表4.1.4-4中国电信CDMA系统 1X数据上行链路预算表 参数 郊区 农村 35
CDMA带宽MHz 热噪声谱密度dBm/Hz CDMA底噪功率 业务速率(Kbps) dB FER 解调门限Eb/Nt dB 解调门限Ec/Nt dB 基站噪声系数 dB基站灵敏度 dB dBi dBi dB/100m 基站馈线长度 基站馈线损耗 基站馈线接头等损耗 基站天馈增益 小区负载 干扰余量 覆盖区边缘通信概率 正态衰落方差 正态衰落余量 软切换增益 综合余量 移动台最大发射功率 1.2288 -173.87 -112.98 153.6 9.03 3% 3 -6.03 4 -115.01 0 17 4 50 2 2 13 75% 6.02 80% 6 5.05 4.1 6.97 23 1.2288 -173.87 -112.98 153.6 9.03 3% 3 -6.03 4 -115.01 0 17 4 50 2 2 13 75% 6.02 80% 6 5.05 4.1 6.97 23 36
人体损耗 车体穿透损耗 最大允许路径损耗 载波频率 基站天线高度 移动台天线高度 无线环境校正因子 覆盖半径km 0 24 120.04 830 40 2 -10 1.52 0 24 120.04 830 50 2 -17 2.71 注:以上链路预算仅作参考,因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各地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修。
4.1.5 站间距
4.1.5.1基站到铁轨的距离
(1)当信号与列车入射角小于10度时,信号的穿透损耗将明显增大,为保证信号覆盖,需要合理规划基站距离轨道距离;
(2)基于站点不同的运营商基站站间距不同需要考虑不同的站点与轨道之间的距离; (3)为减少多普勒效应,避免“塔下黑”现象,考虑基站距离轨道距离;
(4)考虑高铁设备及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建议铁塔距离高铁的垂直距离大于铁塔高度,避免因铁塔倒伏原因至铁路设备受损。
37
综合以上原则,基站到铁轨的距离应该控制在100米-500米范围内。 4.1.5.2重叠覆盖距离
合理设计重叠覆盖区域规划是实现业务连续的基础,重叠覆盖区域过小会导致切换失败,过大则会站间距增加,因此高铁覆盖规划中要合理设计重叠覆盖区域。
A 重叠带 B 重叠覆盖带设计
站 点 38 间 距
图4.1-3 重叠覆盖距离设计图
如果采用多小区合并技术或同PN码等技术,在同一逻辑小区内无需考虑重叠覆盖区,只在切换时考虑重叠覆盖区。
图4.1-4 多小区RRU协同工作方式
相邻小区间设臵足够的重叠覆盖区域,以满足终端在高速移动过程中,对切换时间的要求;考虑到小区间的双向切换,重叠覆盖距离应为切换距离的2倍以上。
表4.1.5-1 各移动通信系统列车运营速度与重叠区域对应表
39
车速 序号 1 2 3 4 5 (公里/小时) 250 300 330 350 380 车速 (米/秒) WCDMA(2.4秒) 69 83 92 97 106 167 200 220 233 253 重叠覆盖区域(米) GSM(10秒) 694 833 917 972 1056 GSM(12秒) 833 1000 1100 1167 1267 LTE(2秒) CDMA(0.6秒) 139 167 183 194 211 42 50 55 58 64 注:1.中国电信高速铁路跨省、跨地市的边界切换按软切换方式考虑。 2.GSM工程设计中按10秒-12秒的区间考虑重叠覆盖距离。
4.1.5.3站点间距离原则:
高速铁路的无线覆盖与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覆盖有所不同,因其特有的高时速和高穿透损耗等特点,在技术上具有更高的特殊要求,高速铁路的无线网络规划更具复杂性。
(1)车体穿透损耗
高铁列车车体损耗大,且不同区域的损耗值不同,如车厢连接处、乘客坐席处的损耗就不同。目前国内高速列车中CRH380B、CRH5等车型穿透损耗较高,在高速铁路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中,应采用高穿损车型为参考模型,以满足、兼容高速铁路通信网对全系列高速列车的参考要求。
40
(2)高速的列车时速
目前国内高铁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高速度的列车一方面导致多普勒效应,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小区间覆盖重叠区不足、切换成功率下降等问题。
(3)不同车型穿透损耗不同引起覆盖能力的差异,分别进行核算,考虑到高铁线路上同时运营多种车型,因此应按较高穿损车型核算站间距。
(4)使用小区合并功能、同PN技术等,小区内的RRU之间不需要预留重叠切换带,小区间需要预留,因此分别计算小区内、小区间的两种站间距要求。
4.1.5.4 各运营商高速铁路覆盖站间距要求
鉴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的使用频率、设备能力及组网方式不同,因此各运营商对站间距要求和实施方案也不一样。下面具体列出各运营商对站间距的要求。
1.中国移动对站间距要求: (1)站间距设臵要求:
? 分城区F频段,城区D频段,郊区、农村F频段场景;
41
? 考虑高铁线路上同时运营多种车型,因此应按最高穿损车型核算站间距;
? 使用小区合并功能,小区内RRU间不需要预留重叠切换带,小区间需预留,因此分别计算站间距要求。 (2)站间距实施方案:
? 对于城区内路段,应结合GSM高铁覆盖站点情况,采取共用+新建补充站点进行建设。
? 对于郊区、农村路段,GSM高铁覆盖站间距约为1.2公里,在大部分区域可以实现与GSM的共址建设 ,在GSM站间距大于1.2公里或4G小区间切换场景,新增补充站点满足4G覆盖要求。 ? 对于因天面条件受限等工程原因无法实施4G改造的GSM站址,应选取新的站址。
表4.1.5-2 中国移动4G网络站间距要求 场景 城区 F频段 城区 D频段 郊区、农村F频段 泄漏电缆 (单RRU覆盖距离) 小区内/间 小区内 小区间 小区内 小区间 小区内 小区间 小区内 小区间 站/杆间距(公里) 1 0.8 0.6 0.4 1.2 1.0 0.7 0.5 42
2.中国联通对站间距要求: (1)不同场景站间距的设臵原则:
按照现阶段最大穿透损耗车型,根据链路预算和传播模型的测算AMR12.2kbps、CS64kbps业务连续覆盖规划对站间距的要求。
表4.1.5-3 中国联通WCDMA系统不同业务站间距要求
业务类型 AMR12.2连续覆盖站间距 CS64连续覆盖站间距 基站距铁路的垂直距离(单位:km) 市区内(单位:km) 市区外(单位:km) 市区内(单位:km) 市区外(单位:km) 0.05 2.13 2.06 2.07 2.00 0.1 2.12 2.05 2.06 1.99 0.2 2.10 2.03 2.03 1.96 0.3 2.05 1.98 1.99 1.92 0.4 1.99 1.92 1.93 1.86 0.5 1.91 1.84 1.84 1.77 (2)不同组网技术站间距的设臵原则: ? 多RRU并联共小区站间距的设臵
考虑到多RRU并联共小区RRU之间归属同一逻辑小区,RRU和RRU之间可以不考虑小区间的重叠覆盖区域,根据不同基站距铁轨的垂直距离关系,站间距的设臵详见下表所示:
表4.1.5-4多RRU并联共小区站点RRU之间距离设臵表
基站距铁路的垂直距离(单位:km) AMR12.2连续覆盖站间距 0.05 2.34 0.1 2.33 0.2 2.31 0.3 2.26 0.4 2.20 0.5 2.12 43
CS64连续覆盖站间距 2.28 2.27 2.24 2.20 2.14 2.05 ? RRU功分方式站间距的设臵
由于功分方式功分器存在3dB差损,对上行链路损耗相应增加,小区半径根据链路预算相应缩小,需要考虑重叠覆盖区域的设臵,根据不同基站距铁轨的垂直距离关系,站间距的设臵详见下表所示:
表4.1.5-5 RRU功分站间距设臵表
业务类型 AMR12.2连续覆盖站间距 CS64连续覆盖站间距 基站距铁路的垂直距离(单位:km) 市区内(单位:km) 市区外(单位:km) 市区内(单位:km) 市区外(单位:km) 0.05 1.81 1.74 1.77 1.70 0.1 1.80 1.73 1.76 1.69 0.2 1.77 1.70 1.73 1.66 0.3 1.72 1.65 1.68 1.61 0.4 1.64 1.57 1.60 1.53 0.5 1.55 1.48 1.50 1.43 (3)站间距的设臵建议
综合场景和小区组网技术对小区站间距的要求,给出站间距的设臵,站间距设臵要求详见下表所示:
表4.1.5-6站间距设臵建议
业务类型 AMR12.2连续覆盖站间距 CS64连续覆盖站间距 站间距设臵 市区内(单位:km) 市区外(单位:km) 市区内(单位:km) 市区外(单位:km) 双RRU0.5+0.5共小区方式 1.91-2.13 1.84-2.06 1.84-2.07 1.77-2.00 RRU功分方式 1.55-1.81 1.48-1.74 1.50-1.77 1.43-1.70 多RRU并联共小区(链状级联且小区合并) 2.12-2.34 2.12-2.34 2.05-2.28 2.05-2.28 44
从链路预算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满足语音连续覆盖的站间距设臵区间在1.84-2.34公里之间,满足CS64k连续覆盖站间距设臵在1.77-2.28公里之间。
(4)站间距综合取定
从链路预算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满足语音连续覆盖的站间距设臵区间在1.84-2.34公里之间,满足CS64k连续覆盖站间距设臵在1.77-2.28公里之间。从链路预算可以看出,FDD-LTE覆盖距离略大于WCDMA CS64K连续覆盖情况,因此基站站间距可以WCDMA CS64K连续覆盖为准。根据京沪高铁实测数据的分析站间距应控制在1.6-2公里,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最佳站间距区间为1.6-1.8公里。综合对链路预算和实测结果,取其中最小值区间作为网络建设中站间距的设臵要求,站间距设臵区间在1.6-2公里,最佳站间距区间在1.6-1.8公里。
3.中国电信对站间距要求:
参考中国电信的链路预算,按郊县、农村现网宏站和BBU+RRU专项覆盖两种场景计算的CDMA覆盖半径如下表:
表4.1.5-7 中国电信CDMA系统覆盖半径
运营商 中国电信 场景 密集、一般城区 郊县、农村类平原业务分类 1X语音(郊区) 覆盖半径(m) 667 2280 45
区域 1X语音(农村) 1X数据(郊区) 1X数据(农村) 4090 1520 2710 3470 2300 郊县、农村类山岭区域BBU+RRU专项覆盖 1X语音 1X数据 根据中国电信不同场景下链路预算结果,考虑受限因素,站间距城区约为1km,郊县及农村站间距约为2.2km。 从上节链路预算可以看出, FDD-LTE基站站间距可以参考中国联通WCDMA CS64K连续覆盖站间距在1.77-2.28公里之间。
综上所述,各运营商高铁覆盖站间距的建议取值详见下表:
表4.1.5-8 各运营商站间距建议取值
运营商 小区内/间 小区内 中国移动 小区间 小区内 小区间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小区内 小区间 小区内 站间距(m) 1000 800 600 400 1800-2000 1600-1800 1050-2250 备注 城区 F频段 城区 D频段 WCDMA -cs64k、FDD-LTE 46
小区间 1000-2200 注:1.上表中小区内/间的站间距取值按车速300公里/小时计算重叠覆盖区域。
2.小区内间距指逻辑小区内的站间距,此处不需预留切换重叠带。 3.小区间间距指逻辑小区间的站间距,此处需要预留切换重叠带。
各省公司应根据省内实际情况进行选址。 4.1.6挂高要求
塔高,根据对站间距、基站对铁轨的垂直距离及天线对于车厢掠射角等因素综合考虑,天线相对于铁轨的相对挂高建议20-30m,并应高于火车顶部5-10米。考虑共享因素,塔高原则上控制在45米以内。在有高架桥的区域,天线挂高应高出高架桥10-20米,并根据共享情况确定塔高。
按照《通信铁塔技术要求》,天线挂高首先是从网络覆盖角度考虑的,兼顾考虑建设投资因素。下表是分场景的现网天线挂高情况。
表4.1.6-1 天线挂高要求
区域 现网天线挂高(米) 市区 25-40 郊区/乡镇 30-50 农村 30-50 从上表可见,天线挂高范围为25-50米。为满足天线挂高要求,建议铁塔高度范围:30、35,40,45,50,55
47
米。
4.2高速铁路室分建设策略
4.2.1特殊场景1:隧道
隧道主要分短隧道(无避车洞),长隧道(有避车洞)和隧道群(隧道间距在100米以内的)。高速铁路隧道的覆盖方式主要采用红线内建设方式,具体覆盖建议如下:
(1)短隧道的覆盖方式:对于单独的短隧道区域,建议采用RRU等设备,通过拉远方式,实现对隧道及隧道外延伸区域的覆盖。
图4.2-1短隧道覆盖图
48
(2)长隧道和隧道群的覆盖方式:应用BBU+RRU设备,通过线性布放RRU等设备,实现对隧道及隧道外延伸区域的覆盖;
图4.2-2长隧道覆盖图
(3)漏泄电缆对隧道内的覆盖:隧道内应采用低耦合损耗、低衰减的漏泄电缆,漏泄电缆敷设高度应在(1.8米~2.8米)间,一般建议与高速铁路列车窗口中部齐高;为了能够更好的覆盖隧道等区域,一般都使用长度衰耗更小的13/8英寸的馈线。在电气化铁路区段,漏泄同轴电缆若与接触网回流线、保护地线和照明线等非高压带电体同侧时,间距应不小于0.6米,与牵引供电设备带电部分距离不小于2米。
(4)高铁隧道采用漏泄电缆覆盖时,应根据所馈入系统数量及系统间干扰隔离要求确定是否采用POI合路+上下行分缆的建设方式。一般当馈入系统数量大于等于5个的时候,亦采用POI合路+上下行分缆。POI的使用应符合
49
《无源室内分布系统 总体技术要求》与《无源室内分布系统 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规范要求。
(5)隧道内敷设多条漏泄同轴电缆时,任意两条漏泄同轴电缆之间应保持适当间距;采用两条漏泄同轴电缆构建空间分集系统时,漏泄同轴电缆间距应满足分集距离要求;采用两条漏泄同轴电缆形成上下行信号分离传送时,漏泄同轴电缆间距不宜过大。
(6)两边隧道口的覆盖:两边隧道口采用窄波束、高增益的天线,引用隧道内信号覆盖,对隧道外高速铁路沿线进行延伸覆盖,天线高度、天线方向角、下倾角依据覆盖位臵合理设臵。
(7)安装在隧道内的设备故障率要低,且具备良好的防潮性能。 4.2.2特殊场景2:车站
车站场景的覆盖主要采用红线内覆盖方式,需要和铁路部分协作覆盖。
(1)宏基站覆盖:对于部分小车站,因其客流量不高、用户数和话务量不高、且建筑穿透损耗不严重的,建议采用室外现网宏基站覆盖。
(2)室内、室外分布系统覆盖:对于一些大的客运中心,不仅客流量大,用户数和话务量很高,而且客运中
5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高铁
- 初稿
- 覆盖
- 指导
- 手册
- 图文
- 建设
-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