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四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4-01-26 12: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四年级(上册)

第一讲 速算与巧算(三)

例1 计算9+99+999+9999+99999

解:在涉及所有数字都是9的计算中,常使用凑整法.例如将999化成1000—1去计算.这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9+99+999+9999+99999

=(10-1)+(100-1)+(1000-1)+(10000-1) +(100000-1)

=10+100+1000+10000+100000-5 =111110-5 =111105.

例2 计算199999+19999+1999+199+19

解:此题各数字中,除最高位是1外,其余都是9,仍使用凑整法.不过这里是加1凑整.(如 199+1=200)

199999+19999+1999+199+19

=(19999+1)+(19999+1)+(1999+1)+(199+1) +(19+1)-5

=200000+20000+2000+200+20-5 =222220-5 =22225.

例3 计算(1+3+5+?+1989)-(2+4+6+?+1988)

解法2:先把两个括号内的数分别相加,再相减.第一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结果是:

从1到1989共有995个奇数,凑成497个1990,还剩下995,第二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结果是:

从2到1988共有994个偶数,凑成497个1990. 1990×497+995—1990×497=995.

例4 计算 389+387+383+385+384+386+388

解法1:认真观察每个加数,发现它们都和整数390接近,所以选390为基准数. 389+387+383+385+384+386+388 =390×7—1—3—7—5—6—4— =2730—28 =2702.

解法2:也可以选380为基准数,则有 389+387+383+385+384+386+388 =380×7+9+7+3+5+4+6+8 =2660+42 =2702.

例5 计算(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

解:认真观察可知此题关键是求括号中6个相接近的数之和,故可选4940为基准数. (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 =(4940×6+2+3—2—1+1+3)÷6

=(4940×6+6)÷6(这里没有把4940×6先算出来,而是运

1

=4940×6÷6+6÷6运用了除法中的巧算方法) =4940+1 =4941.

例6 计算54+99×99+45

解:此题表面上看没有巧妙的算法,但如果把45和54先结合可得99,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了.

54+99×99+45

=(54+45)+99×99 =99+99×99 =99×(1+99) =99×100 =9900.

例7 计算 9999×2222+3333×3334

解:此题如果直接乘,数字较大,容易出错.如果将9999变为3333×3,规律就出现了. 9999×2222+3333×3334 =3333×3×2222+3333×3334 =3333×6666+3333×3334 =3333×(6666+3334) =3333×10000 =33330000. 例8 1999+999×999

解法1:1999+999×999 =1000+999+999×999 =1000+999×(1+999) =1000+999×1000 =1000×(999+1) =1000×1000 =1000000.

解法2:1999+999×999 =1999+999×(1000-1) =1999+999000-999 =(1999-999)+999000 =1000+999000 =1000000.

有多少个零.

总之,要想在计算中达到准确、简便、迅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多练习,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2

习题一

1.计算899998+89998+8998+898+88

2.计算799999+79999+7999+799+79

3.计算(1988+1986+1984+?+6+4+2)-(1+3+5+?+1983+1985+1987)

4.计算1—2+3—4+5—6+?+1991—1992+1993

5.时钟1点钟敲1下,2点钟敲2下,3点钟敲3下,依次类推.从1点到12点这12个小时内时钟共敲了多少下?

6.求出从1~25的全体自然数之和.

7.计算 1000+999—998—997+996+995—994—993+?+108+107—106—105+104+103—102—101

8.计算92+94+89+93+95+88+94+96+87

9.计算(125×99+125)×16

10.计算 3×999+3+99×8+8+2×9+2+9

11.计算999999×78053

12.两个10位数1111111111和9999999999的乘积中,有几个数字是奇数?

3

第二讲 速算与巧算(四)

例1 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 A=987654321×123456789, B=987654322×123456788.

分析 经审题可知A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小1,但A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大1.所以不经计算,凭直接观察不容易知道A和B哪个大.但是无论是对A或是对B,直接把两个因数相乘求积又太繁,所以我们开动脑筋,将A和B先进行恒等变形,再作判断.

解: A=987654321×123456789 =987654321×(123456788+1)

=987654321×123456788+987654321. B=987654322×123456788

=(987654321+1)×123456788

=987654321×123456788+123456788. 因为 987654321>123456788,所以 A>B.

例2 不用笔算,请你指出下面哪道题得数最大,并说明理由. 241×249 242×248 243×247 244×246 245×245.

解: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各式恒等变形之后,再判断. 241×249=(240+1)×(250—1)=240×250+1×9; 242×248=(240+2)×(250—2)=240×250+2×8; 243×247=(240+ 3)×(250— 3)= 240×250+3×7; 244×246=(240+4)×(250—4)=240×250+4×6; 245×245=(240+5)×(250— 5)=240×250+5×5.

恒等变形以后的各式有相同的部分 240 × 250,又有不同的部分 1×9, 2×8, 3×7, 4 ×6, 5×5,由此很容易看出 245×245的积最大.

一般说来,将一个整数拆成两部分(或两个整数),两部分的差值越小时,这两部分的乘积越大. 如:10=1+9=2+8=3+7=4+6=5+5 则5×5=25积最大.

例3 求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五个数的总和.

解:五个数中,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0,可看出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值,故其总和为: 1986×5=9930.

例4 2、4、6、8、10、12?是连续偶数,如果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20,求它们中最小的一个.

解:五个连续偶数的中间一个数应为 320÷5=64,因相邻偶数相差2,故这五个偶数依次是60、62、64、66、68,其中最小的是60.

总结以上两题,可以概括为巧用中数的计算方法.三个连续自然数,中间一个数为首末两数的平均值;五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数也有类似的性质——它是五个自然数的平均值.如果用字母表示更为明显,这五个数可以记作:x-2、x—1、x、x+1、x+2.如此类推,对于奇数个连续自然数,最中间的数是所有这些自然数的平均值.

如:对于2n+1个连续自然数可以表示为:x—n,x—n+1,x-n+2,?, x—1, x, x+1,?x+n—1,x+n,其中 x是这2n+1个自然数的平均值.

巧用中数的计算方法,还可进一步推广,请看下面例题. 例5 将1~1001各数按下面格式排列:

一个正方形框出九个数,要使这九个数之和等于:

①1986,②2529,③1989,能否办到?如果办不到,请说明理由.

解:仔细观察,方框中的九个数里,最中间的一个是这九个数的平均值,即中数.又因横行相邻两数相差1,是3个连续自然数,竖列3个数中,上下两数相差7.框中的九个数之和应是9的倍数. ①1986不是9的倍数,故不行;

②2529÷9=281,是9的倍数,但是281÷7=40×7+1,这说明281在题中数表的最左一列,显然它不能做中数,也不行;

③1989÷9=221,是9的倍数,且221÷7=31×7+4,这就是说221在数表中第四列,它可做中数.这样可求出所框九数之和为1989是办得到的,且最大的数是229,最小的数是213. 这个例题是所谓的“月历卡”上的数字问题的推广.同学们,小小的月历卡上还有那么多有趣的问题呢!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积累巧算经验.

4

习题二

1.右图的30个方格中,最上面的一横行和最左面的一竖列的数已经填好,其余每个格子中的数等于同一横行最左边的数与同一竖列最上面的数之和(如方格中a=14+17=31).右图填满后,这30个数的总和是多少?

2.有两个算式:①98765×98769, ②98766 × 98768,

请先不要计算出结果,用最简单的方法很快比较出哪个得数大,大多少?

3.比较568×764和567×765哪个积大?

4.在下面四个算式中,最大的得数是多少? ① 1992×1999+1999 ② 1993×1998+1998 ③ 1994×1997+1997 ④ 1995×1996+1996

5.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85,求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数.

6.45是从小到大五个整数之和,这些整数相邻两数之差是3,请你写出这五个数.

7.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如下表那样排列.在这个数表里,把长的方面3个数,宽的方面2个数,一共6个数用长方形框围起来,这6个数的和为81,在数表的别的地方,如上面一样地框起来的6个数的和为429,问此时长方形框子里最大的数是多少?

5

第三讲 定义新运算

我们学过的常用运算有:+、-、×、÷等. 如:2+3=5 2×3=6

都是2和3,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际是对应法则不同.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只要符合这个要求,不同的法则就是不同的运算.在这一讲中,我们定义了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运算不相同. 我们先通过具体的运算来了解和熟悉“定义新运算”. 例1 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3×a—2×b, ①求 3△2, 2△3;

②这个运算“△”有交换律吗? ③求(17△6)△2,17△(6△2); ④这个运算“△”有结合律吗? ⑤如果已知4△b=2,求b.

分析解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的本质,本题规定的运算的本质是:用运算符号前面的数的3倍减去符号后面的数的2倍.解:① 3△2= 3×3-2×2=9-4= 5 2△3=3×2-2×3=6-6=0.

②由①的例子可知“△”没有交换律.

③要计算(17△6)△2,先计算括号内的数,有:17△6=3×17-2×6=39;再计算第二步 39△2=3 × 39-2×2=113, 所以(17△6)△2=113. 对于17△(6△2),同样先计算括号内的数,6△2=3×6-2×2=14,其次 17△14=3×17-2×14=23, 所以17△(6△2)=23.

④由③的例子可知“△”也没有结合律.⑤因为4△b=3×4-2×b=12-2b,那么12-2b=2,解出b=5. 例2 定义运算※为a※b=a×b-(a+b),①求5※7,7※5; ②求12※(3※4),(12※3)※4;

③这个运算“※”有交换律、结合律吗?④如果3※(5※x)=3,求x.

解:① 5※7=5×7-(5+7)=35-12=23,7※ 5= 7×5-(7+5)=35-12=23. ②要计算12※(3※4),先计算括号内的数,有:3※4=3×4-(3+4)=5,再计算第二步12※5=12×5-(12+5)=43, 所以 12※(3※4)=43.

对于(12※3)※4,同样先计算括号内的数,12※3=12×3-(12+3)=21,其次 21※4=21×4-(21+4)=59,所以(12※ 3)※4=59.③由于a※b=a×b-(a+b); b※a=b×a-(b+a) =a×b-(a+b)(普通加法、乘法交换律) 所以有a※b=b※a,因此“※”有交换律. 由②的例子可知,运算“※”没有结合律. ④5※x=5x-(5+x)=4x-5; 3※(5※x)=3※(4x-5)

=3(4x-5)-(3+4x-5)=12x-15-(4x-2)= 8x- 13 那么 8x-13=3 解出x=2

6

例5 x、y表示两个数,规定新运算“*”及“△”如下:x*y=mx+ny,x△y=kxy,其中 m、n、k均为自然数,已知 1*2=5,(2*3)△4=64,求(1△2)*3的值. 分析 我们采用分析法,从要求的问题入手,题目要求1△2)*3的值,首先我们要计算1△2,根据“△”的定义:1△2=k×1×2=2k,由于k的值不知道,所以首先要计算出k的值.k值求出后,l△2的值也就计算出来了,我们设1△2=a.

(1△2)*3=a*3,按“*”的定义: a*3=ma+3n,在只有求出m、n时,我们才能计算a*3的值.因此要计算(1△2)* 3的值,我们就要先求出 k、m、n的值.通过1*2 =5可以求出m、n的值,通过(2*3)△4=64求出 k的值.

解:因为1*2=m×1+n×2=m+2n,所以有m+2n=5.又因为m、n均为自然数,所以解出:

①当m=1,n=2时:

(2*3)△4=(1×2+2×3)△4 =8△4=k×8×4=32k 有32k=64,解出k=2. ②当m=3,n=1时:

(2*3)△4=(3×2+1×3)△4 =9△4=k×9×4=36k

所以m=l,n=2,k=2.

(1△2)*3=(2×1×2)*3 =4*3

=1×4+2×3 =10.

在上面这一类定义新运算的问题中,关键的一条是:抓住定义这一点不放,在计算时,严格遵照规定的法则代入数值.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定义一个新运算,这个新运算常常不满足加法、乘法所满足的运算定律,因此在没有确定新运算是否具有这些性质之前,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律来解题.

7

习题三

8

第四讲 等差数列及其应用

许多同学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大数学家高斯在很小的时候,就利用巧妙的算法迅速计算出从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的总和.大家在佩服赞叹之余,有没有仔细想一想,高斯为什么算得快呢?当然,小高斯的聪明和善于观察是不必说了,往深处想,最基本的原因却是这100个数及其排列的方法本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每项都比它前面的一项大1,即它们构成了差相等的数列,而这种数列有极简便的求和方法.通过这一讲的学习,我们将不仅掌握有关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而且学会利用这种数列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

一、等差数列

什么叫等差数列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l,2,3,4,5,6,7,8,9,? ②1,3,5,7,9,11,13. ③ 2,4,6,8,10,12,14? ④ 3,6,9,12,15,18,21. ⑤100,95,90,85,80,75,70. ⑥20,18,16,14,12,10,8.

这六个数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固定的数,像这样的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其中这个固定的数就称为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如: 数列①中,d=2-1=3-2=4-3=?=1; 数列②中,d=3-1=5-3=?=13-11=2;

数列⑤中,d=100-95=95-90=?=75-70=5; 数列⑥中,d=20-18=18-16=?=10-8=2.

例1下面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若是,请指明公差,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①6,10,14,18,22,?,98; ②1,2,1,2,3,4,5,6; ③ 1,2,4,8,16,32,64; ④ 9,8,7,6,5,4,3,2; ⑤3,3,3,3,3,3,3,3; ⑥1,0,1,0,l,0,1,0; 解:①是,公差d=4.

②不是,因为数列的第3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数列的第2项减去第1项. ③不是,因为4-2≠2-1. ④是,公差d=l. ⑤是,公差d=0.

⑥不是,因为第1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第2项减去第3项.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或者都不小于前面的项,或者每一项都大于前面的项,上述例1的数列⑥中,第1项大于第2项,第2项却又小于第3项,所以,显然不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

为了叙述和书写的方便,通常,我们把数列的第1项记为a1,第2项记为a2,?,第n项记为an,an。又称为数列的通项,a1;又称为数列的首项,最后一项又称为数列的末项.

二、通项公式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1,a2,?an?来说,如果a1;小于a2,则

由此可知:

(1)若a1;大于a2,则同理可推得: (2)

公式(1)(2)叫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利用通项公式,在已知首项和公差的情况下可以求出等差数列中的任何一项. 例2 求等差数列1,6,11,16?的第20项. 解:首项a1 =1,又因为a2;大于a1;,

9

公差d=6-1=5,所以运用公式(1)可知: 第20项a20=a1=(20-1)×5=1+19×5=96.

一般地,如果知道了通项公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如:由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得到项数公式:

例3 已知等差数列2,5,8,11,14?,问47是其中第几项? 解:首项a1=2,公差d=5-2=3 令an=47

则利用项数公式可得: n=(47-2)÷3+1=16. 即47是第16项.

例4 如果一等差数列的第4项为21,第6项为33,求它的第8项. 分析与解答

方法1:要求第8项,必须知道首项和公差.

因为a4=a1+3×d,又a4=21,所以a1=21-3×d又a6=a1+5×d,又a6=33,所以a1=33-5×d所以:21-3×d=33-5×d,

所以d=6 a1=21-3×d=3, 所以 a8=3+7×6=45.

方法2:考虑到a8=a7+d=a6+d+d=a6+2×d,其中a6已知,只要求2×d即可. 又 a6=a5+d=a4+d+d=a4+2×d, 所以 2×d=a6-a4 所以a8=3+7×6=45

方法2说明: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各项间的关系,解题将更为简便.

三、等差数列求和

若a1 小于a2,则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1,a2,a3?an可以写为

a1,a1+d,a1+d×2,?,a1+d×(n-1).所以,容易知道:a1+an=a2+an-1=a3+an-2 =a4+an-3=?=an-1+a2=an+a1. 设 Sn=a1+a2+a3+?+an 则 Sn=an+an-1+an-2+?+a1 两式相加可得:

2×Sn=(a1+an)+(a2+an-1)+?+(an+a1) 即:2×Sn=n×(a1+an),所以,

例5 计算 1+5+9+13+17+?+1993.

当a1;大于a2。时,同样也可以得到上面的公式.这个公式就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解:因为1,5,9,13,17,?,1993是一个等差数列,且al=1,d=4,an=1993. 所以,n=(an-a1)÷d+1=499. 所以,1+5+9+13+17+?+1993 =(1+1993)×499÷2 =997×499 =497503.

题目做完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题中的等差数列有499项,中间一项即第250项的值是997,而和恰等于997×499.其实,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关于中项有如下定理:

这个定理称为中项定理.

例6 建筑工地有一批砖,码成如右图形状,最上层两块砖,第2层6块砖,第3层10块砖?,依次每层都比其上面一层多4块砖,已知最下层2106块砖,问中间一层多少块砖?这堆砖共有多少块?

10

解:如果我们把每层砖的块数依次记下来,2,6,10,14,? 容易知道,这是一个等差数列. 方法1:

a1=2, d=4, an=2106, 贝n=(an-a1)÷d+1=527

这堆砖共有则中间一项为 a264=a1+(264-1)×4=1054. 方法2:(a1+an)×n÷2=(2+2106)×527÷2=555458(块). 则中间一项为(a1+an)÷2=1054 a1=2, d=4, an=2106,

这堆砖共有 1054×527=555458(块). n=(an-a1)÷d+1=527

例7 求从1到2000的自然数中,所有偶数之和与所有奇数之和的差. 解:根据题意可列出算式:

(2+4+6+8+?+2000)-(1+3+5+?+1999)

解法1:可以看出,2,4,6,?,2000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1,3,5,?,1999也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且项数均为1000,所以:

原式=(2+2000)×1000÷2-(1+1999)×1000÷2 =1000. 解法2:注意到这两个等差数列的项数相等,公差相等,且对应项差1,所以1000项就差了1000个1,即

原式=1000×1=1000.

例8 连续九个自然数的和为54,则以这九个自然数的末项作为首项的九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方法1:要想求这九个连续自然数之和,可以先求出这九个连续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即条件中的九个连续自然数的末项.

因为,条件中九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54,所以,这九个自然数的中间数为54÷9=6,则末项为6+4=10.因此,所求的九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为(10+18)×9÷2=126.

方法2:考察两组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后一组自然数的每一项比前一组自然数的对应项大8,因此,后一组自然数的和应为54+8×9=126.

在方法1中,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求末项,根据求和公式Sn=(a1+an)×n÷2,则 a1+a9=54×2÷9.又因为a1=a9-8,所以代入后也可求出a9=10.

例9 100个连续自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和是8450,取出其中第1个,第3个?第99个,再把剩下的50个数相加,得多少? 分析与解答

方法1:要求和,我们可以先把这50个数算出来. 100个连续自然数构成等差数列,且和为8450,则:

首项+末项=8450×2÷100=169,又因为末项比首项大99,所以,首项=(169-99)÷2=35.因此,剩下的50个数为:36,38,40,42,44,46?134.这些数构成等差数列,和为(36+134)×50÷2=4250.

方法2:我们考虑这100个自然数分成的两个数列,这两个数列有相同的公差,相同的项数,且剩下的数组成的数列比取走的数组成的数列的相应项总大1,因此,剩下的数的总和比取走的数的总和大50,又因为它们相加的和为8450.所以,剩下的数的总和为(8450+50)÷2=4250.

四、等差数列的应用

例10 把210拆成7个自然数的和,使这7个数从小到大排成一行后,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5,那么,第1个数与第6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由题可知:由210拆成的7个数必构成等差数列,则中间一个数为210÷7=30,所以,这7个数分别是15、20、25、30、35、40、45.即第1个数是15,第6个数是40.

例11 把27枚棋子放到7个不同的空盒中,如果要求每个盒子都不空,且任意两个盒子里的棋子数目都不一样多,问能否办到,若能,写出具体方案,若不能,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答

因为每个盒子都不空,所以盒子中至少有一枚棋子;同时,任两盒中棋子数不一样,所以7个盒中共有的棋子数至少为1+2+3+4+5+6+7=28.但题目中只给了27枚棋子,所以,题中要求不能办到. 例12 从1到50这50个连续自然数中,取两数相加,使其和大于50,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设满足条件的两数为a、b,且a<b,则 若a=1,则b=50,共1种. 若a=2,则b=49,50,共2种. 若a=3,则b=48,49,50,共3种.

11

?

若a=25,则b=26,27,?50,共25种.

若a=26,则b=27,28,?50,共24种.(a=26,b=25的情形与a=25,b=26相同,舍去). 若a=27,则b=28,29,?50,共23种. ?

若a=49,则b=50,共1种. 所以,所有不同的取法种数为 1+2+3+?+25+24+23+22+?+l =2×(1+2+3+?+24)+25 =625.

例13 x+y+z=1993有多少组正整数解

显然,x不能等于1992,1993.

所以,原方程的不同的整数解的组数是: l+2+3+?+1991=1983036.

本题中运用了分类的思想,先按照x的值分类,在每一类中,又从y的角度来分类,如:x=1987时,因为y+z=6,且y、z均为正整数,所以y最小取1,最大取5,即按y=1,2,3,4,5分类,每一类对应一组解,因此,x=1987时,共5组解.

例13 把所有奇数排列成下面的数表,根据规律,请指出:①197排在第几行的第几个数? ②第10行的第9个数是多少?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3 45 47 49 ? ? 分析与解答

①197是奇数中的第99个数. 数表中,第1行有1个数. 第2行有3个数. 第3行有5个数? 第n行有2×n-l个数

因此,前n行中共有奇数的个数为: 1+3+5+7+?+(2×n-1) =[1+(2×n-1)〕×n÷2 =n×n

因为9×9<99<10×10.所以,第99个数位于数表的第10行的倒数第2个数,即第18个数,即197位于第10行第18个数.

②第10行的第9个数是奇数中的第90个数.因为9×9+9=90),它是179. 例14 将自然数如下排列, 1 2 6 7 15 16 ? 3 5 8 14 17 ? 4 9 13 18 ? 10 12 ? 11 ?

12

?

在这样的排列下,数字3排在第2行第1列,13排在第3行第3列,问:1993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分析与解答

不难看出,数表的排列规律如箭头所指,为研究的方便,我们不妨把原图顺时针转动45°,就成为三角阵(如右图),三角阵中,第1行1个数,第2行2个数?第n行就有n个数,设1993在三角阵中的第n行,则:

1+2+3+?+n-1<1993≤1+2+3+?+n

即:n×(n-1)÷2<1993≤n×(n+1)÷2 用试值的方法,可以求出n=63.

又因为1+2+?+62=1953,即第62行中最大的数为

1953.三角阵中,奇数列的数字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又1993-1953=40,所以,1993是三角阵中第63行从左开始数起的第40个数(若从右开始数,则为第24个数). 把三角阵与左图作比较,可以发现:

①三角阵中每一行从左开始数起的第几个数,就位于左图的第几列. ②三角阵中每一行从右开始数起的第几个数,就位于左图的第几行. 由此,我们可知,1993位于原图的24行40列.

习题四

1.求值:

① 6+11+16+?+501.

② 101+102+103+104+?+999.

2.下面的算式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第100个算式的得数是多少? 4+2,5+8,6+14,7+20,?

3.11至18这8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再加上1992后所得的值恰好等于另外8个连续数的和,这另外8个连续自然数中的最小数是多少?

4.把100根小棒分成10堆,每堆小棒根数都是单数且一堆比一堆少两根,应如何分?

5.300到400之间能被7整除的各数之和是多少?

6.100到200之间不能被3整除的数之和是多少?

7.把一堆苹果分给8个小朋友,要使每个人都能拿到苹果,而且每个人拿到苹果个数都不同的话,这堆苹果至少应该有几个?

8.下表是一个数字方阵,求表中所有数之和. 1,2,3,4,5,6?98,99,100 2,3,4,5,6,7?99,100,101 3,4,5,6,7,8?100,101,102

100,101,102,103,104,105?197,198,199

13

第五讲 倒推法的妙用

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倒推法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所叙述应用题或文字题的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解决问题. 例1 一次数学考试后,李军问于昆数学考试得多少分.于昆说:“用我得的分数减去8加上10,再除以7,最后乘以4,得56.”小朋友,你知道于昆得多少分吗?

分析 这道题如果顺推思考,比较麻烦,很难理出头绪来.如果用倒推法进行分析,就像剥卷心菜一样层层深入,直到解决问题.

如果把于昆的叙述过程编成一道文字题:一个数减去8,加上10,再除以7,乘以4,结果是56.求这个数是多少?

把一个数用□来表示,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得到这样的等式: {[(□-8)+10]÷7}×4=56.

如何求出□中的数呢?我们可以从结果56出发倒推回去.因为56是乘以4后得到的,而乘以4之前是56÷4=14.14是除以7后得到的,除以7之前是14×7=98.98是加10后得到的,加10以前是98-10=88.88是减8以后得到的,减8以前是88+8=96.这样倒推使问题得解. 解:{[(□-8)+10]÷7}×4=56 [(□-8)+10〕÷7=56÷4

答:于昆这次数学考试成绩是96分.

通过以上例题说明,用倒推法解题时要注意: ①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

②在向前推理的过程中,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 ③列式时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 例2 马小虎做一道整数减法题时,把减数个位上的1看成7,把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1,结果得出差是111.问正确答案应是几?

分析 马小虎错把减数个位上1看成7,使差减少7—1=6,而把十位上的7看成1,使差增加70—10=60.因此这道题归结为某数减6,加60得111,求某数是几的问题. 解:111-(70—10)+(7—1)=57 答:正确的答案是57.

例3 树林中的三棵树上共落着48只鸟.如果从第一棵树上飞走8只落到第二棵树上;从第二棵树上飞走6只落到第三棵树上,这时三棵树上鸟的只数相等.问:原来每棵树上各落多少只鸟?

分析 倒推时以“三棵树上鸟的只数相等”入手分析,可得出现在每棵树上鸟的只数48÷3=16(只).第三棵树上现有的鸟16只是从第二棵树上飞来的6只后得到的,所以第三棵树上原落鸟16—6=10(只).同理,第二棵树上原有鸟16+6—8=14(只).第一棵树上原落鸟16+8=24(只),使问题得解. 解:①现在三棵树上各有鸟多少只?48÷3=16(只) ②第一棵树上原有鸟只数. 16+8=24(只) ③第二棵树上原有鸟只数.16+6—8=14(只) ④第三棵树上原有鸟只数.16—6=10(只)

答:第一、二、三棵树上原来各落鸟24只、14只和10只.

例4 篮子里有一些梨.小刚取走总数的一半多一个.小明取走余下的一半多1个.小军取走了小明取走后剩下一半多一个.这时篮子里还剩梨1个.问:篮子里原有梨多少个? 分析 依题意,画图进行分析.

解:列综合算式: {[(1+1)×2+1]×2+1}×2 =22(个)

答:篮子里原有梨22个.

例5 甲乙两个油桶各装了15千克油.售货员卖了14千克.后来,售货员从剩下较多油的甲桶倒一部分给乙桶使乙桶油增加一倍;然后从乙桶倒一部分给甲桶,使甲桶油也增加一倍,这时甲桶油恰好是乙桶油的3倍.问:售货员从两个桶里各卖了多少千克油?

分析 解题关键是求出甲、乙两个油桶最后各有油多少千克.已知“甲、乙两个油桶各装油15千克.售货员卖了14千克”.可以求出甲、乙两个油桶共剩油15×2-14=16(千克).又已知“甲、乙两个油桶所剩油”及“这时甲桶油恰是乙桶油的3倍”.就可以求出甲、乙两个油桶最后有油多少千克.

求出甲、乙两个油桶最后各有油的千克数后,再用倒推法并画图求甲桶往乙桶倒油前甲、乙两桶各有油多少千克,从而求出从两个油桶各卖出多少千克. 解:①甲乙两桶油共剩多少千克? 15×2-14=16(千克)

②乙桶油剩多少千克?16÷(3+1)=4(千克) ③甲桶油剩多少千克?4×3=12(千克)

14

用倒推法画图如下:

④从甲桶卖出油多少千克? 15-11=4(千克) ⑤从乙桶卖出油多少千克? 15—5=10(千克) 答:从甲桶卖出油4千克,从乙桶卖出油10千克.

例6 菜站原有冬贮大白菜若干千克.第一天卖出原有大白菜的一半.第二天运进200千克.第三天卖出现有白菜的一半又30千克,结果剩余白菜的3倍是1800千克.求原有冬贮大白菜多少千克? 分析 解题时用倒推法进行分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画线段图(见下图),使数量关系清晰的展现出来. 解:①剩余的白菜是多少千克?1800÷3=600(千克) ②第二天运进200千克后的一半是多少千克? 600+30=630(千克)

③第二天运进200千克后有白菜多少千克? 630×2=1260(千克)

④原来的一半是多少千克?1260—200=1060(千克) ⑤原有贮存多少千克?1060×2=2120(千克) 答:菜站原来贮存大白菜2120千克. 综合算式: [(1800÷3+30)×2—200]×2 =2120(千克)

答:菜站原有冬贮大白菜2120千克.

习题五

1.某数除以4,乘以5,再除以6,结果是615,求某数.

2.生产一批零件共560个,师徒二人合作用4天做完.已知师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是徒弟的3倍.师徒二人每天各生产零件多少个?

3.有砖26块,兄弟二人争着挑.弟弟抢在前,刚刚摆好砖,哥哥赶到了.哥哥看弟弟挑的太多,就抢过一半.弟弟不肯,又从哥哥那儿抢走一半.哥哥不服,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时哥哥比弟弟多2块.问:最初弟弟准备挑几块砖?

4.阿凡提去赶集,他用钱的一半买肉,再用余下钱的一半买鱼,又用剩下钱买菜.别人问他带多少钱,他说:“买菜的钱是1、2、3;3、2、1;1、2、3、4、5、6、7的和;加7加8,加8加7、加9加10加11。”你知道阿凡提一共带了多少钱?买鱼用了多少钱?

15

第六讲 行程问题(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

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行程应用题,并且已经了解到:上述三个量之间存在这样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因此,在这一讲中,我们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主要来研究行程问题中较为复杂的一类问题——反向运动问题,也即在同一道路上的两个运动物体作方向相反的运动的问题.它又包括相遇问题和相背问题.所谓相遇问题,指的就是上述两个物体以不同的点作为起点作相向运动的问题;所谓相背问题,指的就是这两个运动物体以同一点作为起点作背向运动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看几个例子.

例1 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问: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分析 出发时甲、乙二人相距30千米,以后两人的距离每小时都缩短6+4=10(千米),即两人的速度的和(简称速度和),所以30千米里有几个10千米就是几小时相遇. 解:30÷(6+4) =30÷10 =3(小时)

答:3小时后两人相遇.

例1是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在相遇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基本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和×时间.

例2 一列货车早晨6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一列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平均每小时比货车快15千米,已知客车比货车迟发2小时,中午12时两车同时经过途中某站,然后仍继续前进,问:当客车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分析 货车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快15千米,所以,客车速度为每小时(45+15)千米;中午12点两车相遇时,货车已行了(12—6)小时,而客车已行(12—6-2)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最后,再来求当客车行完全程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的距离. 解:①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45×(12—6)+(45+15)×(12—6—2) =45×6+60×4 =510(千米).

②客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是: 510÷(45+15) =510÷60 =8.5(小时).

③客车到甲地时,货车离乙地的距离: 510—45×(8.5+2) =510-472.5 =37.5(千米).

答:客车到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37.5千米.

例3 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两车错车时,甲车上一乘客发现:从乙车车头经过他的车窗时开始到乙车车尾经过他的车窗共用了14秒,求乙车的车长. 分析 首先应统一单位:甲车的速度是每秒钟36000÷3600=10(米),乙车的速度是每秒钟54000÷3600=15(米).本题中,甲车的运动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甲车乘客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在运动,乙车的运动则可以看作是乙车车头的运动,因此,我们只需研究下面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即可:从乙车车头经过甲车乘客的车窗这一时刻起,乙车车头和甲车乘客开始作反向运动14秒,每一秒钟,乙车车头与甲车乘客之间的距离都增大(10+15)米,因此,14秒结束时,车头与乘客之间的距离为(10+15)×14=350(米).又因为甲车乘客最后看到的是乙车车尾,所以,乙车车头与甲车乘客在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之和应恰等于乙车车身的长度,即:乙车车长就等于甲、乙两车在14秒内所走的路程之和. 解:(10+15)×14 =350(米)

答:乙车的车长为350米.

我们也可以把例3称为一个相背运动问题,对于相背问题而言,相遇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仍然成立. 例4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车在离B地64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A地48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两次相遇点相距多少千米?

16

分析 甲、乙两车共同走完一个AB全程时,乙车走了64千米,从上图可以看出:它们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走了3个AB全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乙车共走了3个64千米,再由上图可知:减去一个48千米后,正好等于一个AB全程. 解:①AB间的距离是 64×3-48 =192-48

=144(千米).

②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 144—48-64 =32(千米).

答: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32千米.

例5 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车,乙步行,在行走过程中,甲的车发生故障,修车用了1小时.在出发4小时后,甲、乙二人相遇,又已知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且相遇时甲的车已修好,那么,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 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因此,乙走4小时的路,甲只要2小时就可以了,因此,甲走10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4—1+4÷2)=5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的速度. 解:甲的速度为: 100÷(4-1+4÷2)

=10O÷5=20(千米/小时).

乙的速度为:20÷2=10(千米/小时).

答:甲的速度为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10千米/小时.

例6 某列车通过250米长的隧道用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道用23秒,若该列车与另一列长150米.时速为72千米的列车相遇,错车而过需要几秒钟?

分析 解这类应用题,首先应明确几个概念:列车通过隧道指的是从车头进入隧道算起到车尾离开隧道为止.因此,这个过程中列车所走的路程等于车长加隧道长;两车相遇,错车而过指的是从两个列车的车头相遇算起到他们的车尾分开为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车头的相遇点为起点的相背运动问题,这两个列车在这段时间里所走的路程之和就等于他们的车长之和.因此,错车时间就等于车长之和除以速度之和.

列车通过250米的隧道用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道用23秒,所以列车行驶的路程为(250—210)米时,所用的时间为(25—23)秒.由此可求得列车的车速为(250—210)÷(25—23)=20(米/秒).再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列车在25秒内所走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长,因此,这个列车的车长为20×25—250=250(米),从而可求出错车时间.

解:根据另一个列车每小时走72千米,所以,它的速度为: 72000÷3600=20(米/秒), 某列车的速度为:

(25O-210)÷(25-23)=40÷2=20(米/秒) 某列车的车长为:

20×25-250=500-250=250(米), 两列车的错车时间为:

(250+150)÷(20+20)=400÷40=10(秒). 答:错车时间为10秒.

例7 甲、乙、丙三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去,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60千米和48千米,有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分别在它们出发后的5小时.6小时,8小时先后与甲、乙、丙三辆车相遇,求丙车的速度.

分析 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60-48=12(千米).则5小时后,甲比乙多走的路程为12×5=60(千米).也即在卡车与甲相遇时,卡车与乙的距离为60千米,又因为卡车与乙在卡车与甲相遇的6-5=1小时后相遇,所以,可求出卡车的速度为60÷1-48=12(千米/小时)

卡车在与甲相遇后,再走8-5=3(小时)才能与丙相遇,而此时丙已走了8个小时,因此,卡车3小时所走的路程与丙8小时所走的路程之和就等于甲5小时所走的路程.由此,丙的速度也可求得,应为: (60×5-12×3)÷8=33(千米/小时). 解:卡车的速度:

(60-48)×5÷(6-5)-48=12(千米/小时), 丙车的速度:

(60×5-12×3)÷8=33(千米/小时), 答: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3千米. 注:在本讲中出现的“米/秒”、“千米/小时”等都是速度单位,如5米/秒表示为每秒钟走5米.

17

习题六

1.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到达B城需4小时,乙车到达A城需6小时,问:两车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2.东、西镇相距45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两镇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比乙每小时多行1千米,5小时后两人相遇,问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3.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4.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出发1小时.他们二人在乙出后的4小时相遇,又已知甲比乙每小时快2千米,求甲、乙二人的速度.

5.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相向而行,快车的车长是280米,慢车的车长为385米,坐在快车上的人看见慢车驶过的时间是11秒,那么坐在慢车上的人看见快车驶过的时间是多少?

6.前进钢铁厂用两辆汽车从距工厂90千米的矿山运矿石,现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自矿山,乙车自钢铁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小时40千米和50千米,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如此反复运行多次,如果不计装卸时间,且两车不作任何停留,则两车在第三次相遇时,距矿山多少千米?

18

第七讲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一)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包括:数线段、数角、数长方形、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综合图形等.通过这一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一、数线段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组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最基本的元素.因此,观察图形中的线段,探寻线段与线段之间、线段与其他图形之间的联系,对于了解图形、分析图形是很重要的.

例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去数.这样才不至于杂乱无章、毫无头绪.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或两种规律去数.

第一种: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1)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两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一条,所以上图(1)中共有线段2+1=3条.同样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观察图(2)中,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三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一条.所以上页图(2)中共有线段为3+2+1=6条.

第二种: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页图(2)中,线段AD上有两个分点B、C,这时分点B、C把AD分成AB、BC、CD三条基本线段,那么线段AD总共有多少条线段?首先有三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二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这样一条.所以线段AD上总共有线段3+2+1=6条,又如上页图(3)中线段AE上有三个分点B、C、D,这样分点B、C、D把线段AE分为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那么线段AE上总共有多少条线段?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是:首先有4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有3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有2条,最后是包含有4条基本线段的有一条,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是4+3+2+1=10条.

解:①2+1=3(条). ② 3+2+1=6(条). ③ 4+3+2+1=10(条).

小结:上述三例说明: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有线段,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去数,这个规律就是:线段的总条数等于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自然数的和,这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的最大的加数是线段分点数加1或者是线段所有点数(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减1.也就是基本线段的条数.例如右图中线段AF上所有点数(包括两个端点A、F)共有6个,所以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中最大的加数是6—1=5,或者线段AF上的分点有4个(B、C、D、E).所以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中最大的加数是4+1=5.也就是线段AF上基本线段(AB、BC、CD、DE、EF)的条数是5.所以线段AF上总共有线段的条数是5+4+3+2+1=15(条).

二、数角

例2 数出右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分析 在∠AOB内有三条角分线OC1、OC2、OC3,∠AOB被这三条角分线分成4个基本角,那么∠AOB内总共有多少个角呢?首先有这4个基本角,其次是包含有2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3个(即∠AOC2、∠C1OC3、∠C2OB),然后是包含有3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2个(即∠AOC3、∠C1OB),最后是包含有4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1个(即∠AOB),所以∠AOB内总共有角: 4+3+2+1=10(个). 解:4+3+2+1=10(个).

小结:数角的方法可以采用例1数线段的方法来数,就是角的总数等于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这个和里面的最大的加数是角分线的条数加1,也就是基本角的个数. 例3 数一数右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19

解:因为∠AOB内角分线OC1、OC2?OC9共有9条,即9+1=10个基本角. 所以总共有角:10+9+8+?+4+3+2+1=55(个).

三、数三角形

例4 如右图中,各个图形内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 可以采用类似

例1数线段的两种方法来数,如图(2):

第一种方法:先数以AB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 △ABD、△ABE、△ABF、△ABC四个三角形. 再数以AD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 △ADE、△ADF、△ADC三个三角形. 以AE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 △AEF、△AEC二个三角形.

最后以AF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AFC一个三角形. 所以三角形的个数总共有4+3+2+1=10. 第二种方法:先数图中小三角形共有:

△ABD、△ADE、△AEF、△AFC四个三角形. 再数由两个小三角形组合在一起的三角形共有: △ABE、△ADF、△AEC三个三角形, 以三个小三角形组合在一起的三角形共有: △ABF、△ADC二个三角形,

最后数以四个小三角形组合在一起的只有△ABC一个. 所以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总共有:4+3+2+1=10(个). 解:①3+2+1=6(个) ② 4+3+2+1=10(个).

答:图(1)及图(2)中各有三角形分别是6个和10个.

小结:计算三角形的总数也等于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其中最大的加数就是三角形一边上的分点数加1,也就是三角形这边上分成的基本线段的条数. 例5 如右图中,数一数共有多少条线段?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在数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上几例总结的规律,明确数什么? 怎么数?这样两个问题.数:就是要数出图中基本线段(基本三角形)的条数,算:就是以基本线段(基本三角形)条数为最大加数的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自然数的和.

①要数多少条线段:先看线段AB、AD、AE、AF、AC、上各有2个分点,各分成3条基本线段,再看BC、MN、GH这3条线段上各有3个分点,各分成4条基本线段.所以图中总共有线段是: (3+2+1)×5+(4+3+2+1)×3=30+30=60(条).

②要数有多少个三角形,先看在△AGH中,在GH上有3个分点,分成基本小三角形有4个.所以在△AGH中共有三角形4+3+2+1=10(个).在△AMN与△ABC中,三角形有同样的个数,所以在△ABC中三角形个数总共:

(4+3+2+1)×3=10×3=30(个). 解:①在△ABC中共有线段是:

(3+2+1)×5+(4+3+2+1)×3=30+30=60(条) ②在△ABC中共有三角形是: (4+3+2+1)×3=10×3=30(个). 例6 如右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分析本题虽然与上几例有区别,但仍可以采用上几例所总结的规律去解决.

∠1、∠2、∠3、∠4我们可视为4个基本角,由2个基本角组成的有:∠1与∠2、∠2与∠3、∠3与∠4、∠4与∠1,共4个角.由3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1、∠2与∠3;∠2、∠3与∠4;∠3、∠4与∠1;∠4、∠1与∠2,共4个角,由4个基本角组成的角只有一个. 所以图中总共有角是:4×3+1=13(个). 解:所以图中共有角是:4×3+1=13(个).

小结:由本题可以推出一般情况:若周角中含有n个基本角,那么它上面角的总数是 n(n-1)+1.

20

习题七

1.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2.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角?

3.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4.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21

第八讲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二)

我们在已经学会数线段、数角、数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本讲学习数长方形,正方形及数综合图形来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在观察、思考、分析中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一、数长方形

例1如下图,数一数下列各图中长方形的个数?

分析图(Ⅰ)中长方形的个数与AB边上所分成的线段的条数有关,每一条线段对应一个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个数等于AB边上线段的条数,即长方形个数为: 4+3+2+1=10(个).

图(Ⅱ)中AB边上共有线段4+3+2+1=10条. BC边上共有线段:2+1=3(条),把AB上的每一条线段作为长,BC边上每一条线段作为宽,每一个长配一个宽,就组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图(Ⅱ)中共有长方形为:

(4+3+2+1)×(2+1)=10×3=30(个).

图(Ⅲ)中,依据计算图(Ⅱ)中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可得长方形个数为:(4+3+2+1)×(3+2+1)=60(个).

解:图(Ⅰ)中长方形个数为4+3+2+1=10(个). 图(Ⅱ)中长方形个数为:

(4+3+2+1)×(2+1)=10×3=30(个). 图(Ⅲ)中长方形个数为:

(4+3+2+1)×(3+2+1)=10×6=60(个). 小结:一般情况下,如果有类似图Ⅲ的任一个长方形一边上有n-1个分点(不包括这条边的两个端点),另一边上有m-1个分点(不包括这条边上的两个端点),通过这些点分别作对边的平行线且与另一边相交,这两组平行线将长方形分为许多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总数为: (1+2+3+?+m)×(1+2+3+?+n). 例2 如右图数一数图中长方形的个数. 解:AB边上分成的线段有: 5+4+3+2+1=15.

BC边上分成的线段有: 3+2+1=6.

所以共有长方形:

(5+4+3+2+1)×(3+2+1)=15×6=90(个).

二、数正方形

例3 数一数下页各个图中所有正方形的个数.(每个小方格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 分析 图Ⅰ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2×2=4(个),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1×1=1(个).

所以,正方形总数为1×1+2×2=1+4=5(个).

图Ⅱ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3×3=9(个); 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2×2=4(个); 边长为3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1×1=1(个).

所以,正方形的总数为:1×1+2×2+3×3=14(个). 图Ⅲ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4×4=16(个);

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3×3=9(个); 边长为3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2×2=4(个); 边长为4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1×1=1(个); 所以,正方形的总数为:

1×1+2×2+3×3+4×4=30(个).

图Ⅳ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5×5=25(个);

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4×4=16(个); 边长为3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3×3=9(个); 边长为4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2×2=4(个); 边长为5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1×1=1(个).

22

所有正方形个数为:

1×1+2×2+3×3+4×4+5×5=55(个).

小结:一般地,如果类似图Ⅳ中,一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n个长度单位,那么其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个数有:n×n=n2(个),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个数有:(n-1)×(n-1)=(n-1)2(个)?;边长为(n-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个数有:2×2=22(个),边长为n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个数有:1×1=1(个).所以,这个大正方形内所有正方形总数为:12+22+32+?+n2(个).

例4 如右图,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其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

分析 为叙述方便,我们规定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又称为基本线段,图中共有五类正方形.

①以一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6×5=30(个).

②以二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5×4=20(个).

③以三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4×3=12(个).

④以四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3×2=6(个).

⑤以五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2×1=2(个).

所以,正方形总数为:

6×5+5×4+4×3+3×2+2×1 =30+20+12+6+2=70(个).

小结:一般情况下,若一长方形的长被分成m等份,宽被分成n等份,(长和宽上的每一份是相等的)那么正方形的总数为(n<m):mn+(m-1)(n-1)+(m-2)(n-2)+?+(m-n+1)·1 显然例4是结论的特殊情况.

例5 如下图,平面上有16个点,每个点上都钉上钉子,形成4×4的正方形钉阵,现有许多皮筋,问能套出多少个正方形.

分析 这个问题与前面数正方形的个数是不同的,因为正方形的边不是先画好的,而是要我们去确定的,所以如何确定正方形的边长及顶点,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很明显,我们能围成上图Ⅰ那样正向正方形14个,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围出图Ⅱ那样斜向正方形4个,图Ⅲ那样斜向正方形2个.但我们不可能再围出比它们更小或更大的斜向正方形,所以斜向正方形一共有4+2=6个,总共可以围出正方形有:14+6=20(个).

我们把上述结果列表分析可知,对于n×n个顶点,

可作出斜向正方形的个数恰好等于(n-1)×(n-1)个顶点时的所有正方形的总数.

三、数三角形

例6 如右图,数一数图中三角形的个数.

分析 这样的图形只能分类数,可以采用类似数正方形的方法,从边长为一条基本线段的最小三角形开始.

Ⅰ.以一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

①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四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①上=1+2+3+4=10(个).

②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三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①下=1+2+3=6(个).

Ⅱ.以两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

①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三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②上=1+2+3=6(个).

②尖朝下的三角形只有一个,记为W②下=1(个). Ⅲ.以三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

23

①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二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③上=1+2=3(个).

②尖朝下的三角形零个,记为W③下=0(个).

Ⅳ.以四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只有一个,记为: W④上=1(个).

所以三角形的总数是10+6+6+1+3+1=27(个).

我们还可以按另一种分类情况计算三角形的个数,即按尖朝上与尖朝下的三角形的两种分类情况计算三角形个数.

Ⅰ.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四种: W①下=1+2+3+4=10 W②上=1+2+3=6 W③上=1+2=3 W④上=1

所以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10+6+3+1=20(个). Ⅱ.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二种: W①下=1+2+3=6 W②下=1 W③下=0 W④下=0

则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6+1+0+0=7(个) 所以,尖朝上与尖朝下的三角形一共有: 20+7=27(个).

小结: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四种.每一种尖朝上的三角形个数都是由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其中连续自然数最多的和中最大的加数就是三角形每边被分成的基本线段的条数,依次各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比上一次少一个最大的加数,直到1为止.

尖朝下的三角形的个数也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它的第一个和恰是尖朝上的第二个和,依次各个和都比上一个和少最大的两个加数,以此类推直到零为止. 例7 页图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解:参考例6所总结的规律把图中三角形分成尖朝上和尖朝下的两类: Ⅰ.尖朝上的三角形有五种: (1)W①上=8+7+6+5+4=30 (2)W②上=7+6+5+4=22 (3)W③上=6+5+4=15 (4)W④上=5+4=9 (5)W⑤上=4

∴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30+22+15+9+4=80(个). Ⅱ.尖朝下的三角形有四种: (1)W①下=3+4+5+6+7=25 (2)W②下=2+3+4+5=14 (3)W③下=1+2+3=6 (4)W④下=1

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 25+14+6+1=46(个). ∴所以尖朝上与尖朝下的三角形总共有 80+46=126(个).

四、数综合图形

前面我们已对较基本、简单的图形的数法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寻找到了一般规律.而对于较复杂的图形即综合图形的数法,我们仍需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采用能按规律数的,按规律数,能按分类数的就按分类数,或者两者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把图形数清楚了. 例7 页图,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图中有若干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有规律的三角形.因此适合分类来数.首先要找出三角形的不同的种类?每种相同的三角形各有多少个?

解:根据图中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分为六类: Ⅰ.与△ABE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Ⅱ.与△ABP相同的三角形共有10个; Ⅲ.与△ABF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Ⅳ.与△AFP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Ⅴ.与△ACD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Ⅵ.与△AGD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所以图中共有三角形为5+10+5+5+5+5=35(个). 例8 图,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24

分析这是个对称图形,我们可按如下三步顺序来数:

第一步:大矩形ABCD可分为四个相同的小矩形:AEOH、EBFO、OFCG、HOGD,每个小矩形内所包含的三角形个数是相同的.

第二步:每两个小矩形组合成的图形共有四个,如:ABFH、EBCG、HFCD、AEGD,每一个这样的图形中所包含的三角形个数是相同的.

第三步:每三个小矩形占据的部分图形共有四个:如△ABD、△ADC、△ABC、△DBC,每一个这样的图形中所包含的三角形个数是相同的.

最后把每一步中每个图形所包含三角形个数求出相加再乘以4就是整个图形中所包含的三角形的个数.

解:Ⅰ.在小矩形AEOH中: ①由一个三角形构成的有8个.

②由两个三角形构成的三角形有5个.

③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三角形构成的三角形有5个. 这样在一个小矩形内有17个三角形.

Ⅱ.在由两个小矩形组合成的图形中,如矩形AEGD,共有5个三角形. Ⅲ.由三个小矩形占据的部分图形中,如△ABC,共有2个三角形. 所以整个图形共有三角形个数是: (8+5+5+5+2)×=25×4=100(个).

习题八

1.下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2.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3.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4.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5.下图(1)、(2)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6.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7.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8.下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9.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体?

25

第九讲 图形的剪拼(一)

把一个几何图形剪成几块形状相同的图形,或是把一个几何图形剪开后拼成另一种满足某种条件的图形,完成这样的图形剪拼,需要考虑图形剪开后各部分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例1 如右图所示是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请把它分成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四个图形?

分析 如果我们不考虑分成的四个图形的形状,只考虑它的面积,就要求把原来三个正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部分.每部分面积应是正方形面积的

图形,于是我们就有了如图(2)的分法.

仿照例1的分法我们把如右图这样由五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成四块

正方形,则可把每个正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每块图形应有五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如右图所示.

例2 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别分成8块和9块形状、大小都一样的三角形.

分析 分成8块的方法是:先取各边的中点并把它们连接起来,得到4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然后再把每一个三角形分成一半,得到如下左图所示的图形.

分成9块的方法是:先把每边三等分,然后再把分点彼此连接起来,得到加上右图所示的符合条件的图形.

例3 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9厘米和4厘米,要把它剪成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两块,并使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

分析 已知长方形面积9×4=36(平方厘米),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为6厘米,因此可以把长方形上半部剪下6厘米,下半部剪下3厘米,分成相等的两块,合起来正好拼成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如下右图.

例4 把一个正方形分成8块,再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使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分析 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了4个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连接各腰中点,又把它们分成4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和4个等腰梯形.(如下页图(1)所示)

出于分成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相等的要求考虑:分别取出两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两个梯形,就能一一拼出所要求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了(如图(2)、(3)所示).

除这种方法外,还有多种拼接方法.

例5 在下左图中画5条线,把小圆圈分开,并使每块大小、形状都相等. 分析 因为图中有8个小圆圈,画5条线把图形应分成8块,根据小圆圈的分布特点,分法如下图(右)所示.

26

例6 把下图中两个图形中的某一个分成三块,最后都拼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正方形.

分析 不管分其中的哪一块,最后拼得正方形的面积与图中两块面积和相等,甲面积=10×5=50平方厘米;

乙面积=10×7-(7-2)×4=70-20=50平方厘米.

所以甲面积+乙面积=50+50=100平方厘米,也就是最后拼得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甲、乙两图形各有一边是10厘米,可视为正方形的一条边,然后把乙剪成三块(如下图所示)拼成的正方形,即可.

当然,除这种拼凑的方法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同学们可自行构思、设计. 例7 如下左图将其切成3块,使之拼成一个正方形.

分析 原图形面积是32,所以拼成正方形的面积也应是32,即正方形边

长,如下右图所示,切成甲、乙、丙3块,甲拼到甲′位置,乙拼到

乙′位置,这样甲′、乙′、丙便构成一个正方形.

例8 如下左图所示,这是一张十字形纸片,它是由五个全等正方形组成,试沿一直线将它剪成两片,然后再沿另一直线将其中一片剪成两片,使得最后得到的三片拼成两个并列的正方形.

分析 实际拼成两个并列的正方形就是一个长方形,其长是宽的2倍,设

所求长方形的长可视为一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是3和1的斜边.它恰是两个对角顶点的连线.剪拼方法如下图右所示,甲拼在甲′位置,乙拼在乙′位置,就可得符合题意的图形.

本题小结:假若沿第二条线把另一片也剪成两片,那么共剪成的4片是4个全等多边形,这时两条直线都经过十字形的中心,并且互相垂直.剪开的这4个图形其中一个绕中心旋转90°也和另一个重合.由此我们便得到一个

示.

27

例9 把如下图(1)所示的图形切成两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 分析 原图形面积为16(平方单位),所以拼成的正方形面积也应为16(平方单位),边长为4(长度单位).切开后,须将右片向左平移2个单位,然后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如下图(2)所示)恰拼成一个正方形.

例10 如右图两个正方形

的边长分别是a和b(a>b),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切成四块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图形,与另一个正方形拼在一起组成一个正方形.

分析 拼成大正方形的面积应是a2+a2设边长c,则有等式c2=a2+b2,又因为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切成四个全等形,那么分割线一定经过正方形中心,假设切割线MN为大正方形边长,如下图(1),一定有MN2=a2+b2,而MH=a,

将MN绕中心O旋转90°到EF位

置,即可把正方形切成符合要求的4块.如下图(2)及下图(3).这种分法同时确保图(3)的中间部分就是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这是因为:

① 中心四边形的角即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四个角,∠A,∠B,∠C,∠D,又因为各边长度相等.因

此中心四边形是正方形.

=a-(a-b)=b.

因此,中间部分是边长为b的正方形.

28

习题九

1.如右图,将一个底角为60°,上底和腰相等的等腰梯形切割成4块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图形.

2.如右图,方框外面边长为5,里面边长为3,把方框锯成4块,拼成一个正方形,问怎样拼法?

3.如右图,分别将两图形,分成8个大小、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图形.

4.如右图,把它锯成3块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5.把一个正方形分成20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6.长方形长24厘米,宽15厘米.把它剪成两块,使它们拼成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

7.将下列各图均切成三块,每三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29

第十讲 图形的剪拼(二)

类似棋盘图形的剪拼问题更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周密的分析,虽然有的问题难度较大,但通过我们的探索,还是能寻找到规律性的. 例1 如右图所示,请将这个正方形分切成两块,使得两块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并且每一块都含有A、B、C、D、E五个字母.

分析 图中有相同字母挨在一起的情况,肯定要从它们之间切开,因此,首先要在它们之间划出切分线.因为要将这个正方形切开成两块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图形,所以其中一块绕中心点旋转180°必定与另一块重合.要是把切分线也绕中心点旋转180°就可得到一些新的切分线.这就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线索,本题的两种解法如下图所示.

例2 如右图所示.请将这个正方形切成四块,使得它们彼此之间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而且每块当中都含有A、B、C、D四个字母.

分析 先将图中两个相同字母挨在一起的之间划出切分线.因为要把正方形切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块,其中一块绕中心点旋转90°、180°、270°之后必定分别和另外三块重合.那么画出的切分线在绕中心旋转90°、180°、270°之后得到一些新的切分线,从而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线索.

块里都应包含有四个小正方形.本题解答如右图所示.

例3 如右图所示的正方形是由36个小正方格组成的.如图那样放着4颗黑子,4颗白子,现在要把它切割成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四块,并使每一块中都有一颗黑子和一颗白子.试问如何切割?

分析 首先在相同颜色的棋子之间划出切分线,以中心旋转90°、180°、270°之后,得一些新的切分线,同时考虑到每块包含有一颗黑子和一

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其中一块之后,让它绕中心旋转90°、180°、270°便得到其他三块,如右图.

30

例4 如下页图,甲、乙是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要求把每一个正方形分成四块,两个正方形共分为八块,使每块的大小和形状都相同,而且都带一个○.

分析 一个正方形分成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四块,一定是从中心点分开的,只要能找出其中符合题目要求的一块,然后再将这块绕着正方形的中心点分别旋转90°、180°、270°就可以得到另外三块.又因为这个正方形面积为36平方单位,所以分成的每一块的面积都是9平方单位.即每一块都由9个小正方格组成.另外,由于两个正方形要切分成一样大小的四块,因此可将两个正方形重叠在一起考虑.

解:①将两个正方形重叠在一起,如右图所示,为便于区别,将其中一组的“○”改写成“×”.按要求将这重叠的正方形切分成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四块,并且每块都有一个“○”和“×”.

②图中有相同符号的“○”挨在一起的从中间把它们切开,在它们中间划上截线.并将这些截线绕中心点旋转90°、180°、270°得到另外三段截线.如右图.利用它们设想出划分线.

③设想分块从中心位置开始,逐步向外扩散,在里层方格中,先指定某一方格已分入到某小块中,并作上记号(斜线阴影),然后将它绕中心旋转180°后得到另一方格分入到另一小块中,也作上记号(横线阴影),如右图.

对于中间一层方格和最外一层方格,设想分块时一定要紧扣条件:每一块中都要有一个“○”和一个“×”.每一块都有9个方格组成,不能断开.下图是分解了的分块过程示意图.

④注意到斜线阴影部分已经有了一个“○”和一个“×”.那么左下角包含“○”的方格就不能再分到斜线阴影部分去了,而只能将右下角的方格分到斜线阴影部分.于是左上角的方格就应该分给横线阴影部分.

31

空白部分是另外两块.右图就是最后分得的结果.

例5 如右图所示,请将这个正方形分成大小和形状都一样的四块,并且使每一块都有A、B、C、D四个字母.

分析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8×8=64(平方单位),切开后每一小块应是16平方单位(即由16个小方格组成),由于要求分成的四块形状、大小都相同,必定是由中心点分开的.而且其中一块若绕中心点旋转90°、180°、270°后必定和其他三块重合. 解:①将两个相同字母并列在一起的中间划出切分线,并将它们分别绕中心点旋转90°、180°、270°,得到相应的另三段切分线.如下左图所示.

②从最里层开始,沿着画出的切分线作设想分块,注意到题目的要求,找到满足要求题目的一块,如下右图中阴影部分

③将上面的阴影部分绕中心点旋转180°,可以得到符合条件的另一块,这样两块空白部分也符合条件,最后划分的结果如右图所示.

例6 如下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120厘米、90厘米,正中央开有小长方形孔,长为80厘米,宽为10厘米,要拼成面积为1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如何切分,能使划分的块数最少.

分析 切分前面积为12×90-80×10=10000(平方厘米)应与拼成后的正方形面积相等.拼成后正方形的边长x=100厘米.因为:100=120-20=90+1O.假设上页图切成两块如下左图,然后将右块向上平移10厘米,再向左平移20厘米,就拼成了一个正方形,切分线不可能是直线,一定是折线段.切分后的两块类似阶梯形,然后由两个阶梯互相啮合,组成一个正方形,如下右图.

32

习题十

1.把右图划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4块,而且每块中有一个字母.

2.将下图中的各图分别切成大小、形状相同的三块,使每块都带有一个小圆圈“○”.

3.将右图分成4块,使它们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并且每块内都有一个小圆圈“○”

4.如下图有两个正方形,请把每一个正方形分成两块,两个正方形共四块,使这四块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并且每一块中都有A、B、C、D四个字母.

33

第十一讲 格点与面积

请看下图,这是两个画在方格纸中的多边形,图(a)的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方格纸上的横、纵两组平行线垂直相交的交点上.图(b)中的多边形的顶点至少有一个顶点不在方格纸上那些横、纵两组平行线垂直相交的交点上.(比如A点)像图(a)这样的多边形,我们称它为格点多边形.什么是格点?平常我们用的方格纸的方格(每个小方格都是一个小正方形)都是由横、纵两组平行线垂直相交构成的,其中相邻两条平行线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通常规定是1个单位),在这样的方格纸上,横、纵两组平行线垂直相交的交点称为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画出的多边形称为格点多边形.像图(b)这样的多边形虽然除A点之外所有顶点都是格点,但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格点多边形.

显然易见,格点多边形面积的大小,与格点数目(包括边界上的)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看来,格点多边形的面积越大(小),它所包含格点数目(包括边界上的)就越多(少).是否存在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精确的计算公式?通过它只计数格点数目(包括边界上的)的多少就能准确地计算出格点多边形面积的大小?下面让我们共同探索这个规律.

例1 如下图,计算下列各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

分析 本题所给的图形都是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运用公式直接可求,只要判断出相应的有关数据就行了.

解:第(1)图是正方形,边长是4,所以面积是4×4=16(面积单位). 第(2)图是矩形,长是5,宽是3,所以面积是5×3=15(面积单位).

第(3)图是三角形,底是5,高是4,所以面积是5×4÷2=10(面积单位). 第(4)图是平行四边形,底是5,高是3,所以面积是5×3=15(面积单位).

第(5)图是直角梯形,上底是3,下底是5,高是3,所以面积是(3+5)×3÷2=12(面积单位). 第(6)图是梯形,上底是3,下底是6,高是4,所以面积是(3+6)×4÷2=18(面积单位). 例2 如下图(a),计算这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

分析 这是个三角形,虽然有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用,但判断它的底和高却十分困难,只能另想别的办法:这个三角形是处在长是6、宽是4的矩形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三个直角三角形,如下图(b),这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很容易求出,再用矩形面积减去这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就是所要求的三角形面积. 解:矩形面积是6×4=24. 直角三角形I的面积是: 6×2÷2=6.

直角三角形Ⅱ的面积是:4×2÷2=4,

直角三角形Ⅲ的面积是:4×2÷2=4. 所求三角形的面积是:

24-(6+4+4)=10(面积单位). 例3 如右图,计算这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

分析 这是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可以仿照例2的方法,用矩形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下页图(a)所示.另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求的四边形分割成几块,只要所分成的每个图形的面积好求,那么整个四边形的面积就能求了,如图(b)所示. 解法1:矩形面积是4×3=12.

直角三角形Ⅰ的面积是:2×1÷2=1. 直角三角形Ⅱ的面积是:3÷1÷2=1.5. 直角三角形Ⅲ的面积是:2×1÷2=1. 直角三角形Ⅳ的面积是:2×2÷2=2. 所以,所求四边形的面积是

12-(1+1.5+1+2)=12-5.5=6.5(面积单位).

34

解法2:根据图(b)所示切割的情况,四边形被切成上、下、左、右四个三角形和中间一个矩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3×1÷2=1.5;3×1÷2=1.5;2×1÷2=1; 1×1÷2=0.5;2×1=2.

所以整个四边形的面积是:

1.5+1.5+1+0.5+2=6.5(面积单位). 从解法2可以看到,把一个图形切割的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割的块数越少越好,而且每块面积都易于求出.

为探寻图形面积与格点数目的关系,特研究下面例4. 例4 如下页图,计算图(A)与图(B)的面积.

解:用切割方法(如下图所示).

图(A)面积为:4×1+4×2÷2=8(面积单位).

图(B)面积为:

3×1÷2+2×2+(1+2)×2÷2+2×1÷2=8(面积单位).

说明:从计算上我们看到图A与图B面积相等.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另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图A与图B周界上的格点数相等,都是8个.二是它们所包含在图形内的格点数也相等,都是5个.这个结论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难道两个图形如果周界上的格点数相同.图形内所包含的格点数也相同,就一定能断定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为此让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例5 如下图,计算下列各格点多边形的面积,统计每个图形周界上的格点数与图形内包含的格点数.

解:列表如下:

我们对表内数据分析发现:任何一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都等于周界上的格点数除以2减1再加上图形内包含的格点数.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N表示图形内的格点数,用L表示周界上的格点数,再列成下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楚了.

这就是说:图形内的格点数与它周界上的格点数的一半的和(N+L/2)与它的面积S的差永远恰好是1. 例6 如下图,将图中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35

以后,在我们求格点多边形面积时,可以直接应用公式: S=N+L/2-1

这个公式表示:格点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图形内的格点数加上周界上的格点数的一半减1.

上述这个计算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几个实例分析,归纳出来的,作为数学公式还须进行严格的证明.但限于同学们的知识水平,这个证明不在此进行了.

例7 本讲开始提到的多边形如右图面积是多少?用上述公式很快就可以求出了. 解:图形内部格点数N=21. 图形周界上的格点数L=9. 图形面积S=N+L/2-1

=21+4.5-1

=24.5(面积单位).

以上我们所研究的格点多边形都是属于正方形格点问题.也就是它的格点都是由两组互相垂直相交的平行线的交点构成的.每一个小方格都是一个小正方形.下面我们进行另外一种格点多边形的研究,即三角形格点问题.

所谓三角形格点多边形是指:每相邻三点成“∵”或“∴”,所形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规定它的面积为1,以这样的点为顶点画出的多边形为三角形格点多边形. 例8 如下页图(a),有21个点,每相邻三个点成“∵”或“∴”,所形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计算三角.形ABC的面积.

解法1:如图(b)所示,在△ABC内连接相邻的三个点成△DEF,再连接DC、EA、FB后是△ABC可看成是由△DEF分别延长FD、DE、EF边一倍、一倍、二倍而成的,不难得到S△ACD=2, S△AEB=3, S△FBC=4,所以S△=1+2+3+4=10(面积单位).

解法 2:如下图(c)所示,作辅助线把图Ⅰ′、Ⅱ′、Ⅲ′分别移拼到Ⅰ、Ⅱ、Ⅲ的位置,这样可以通过数小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ABC的面积为10.

解法3:如上图(d)所示:作辅助线可知:平行四边形ARBE中有6个小正三角形,而△ABE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ARBE面积的一半,即S△ABE=3,平行四边形ADCH中有4个小正三角形,而△ADC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ADCH面积的一半,即S△ADC=2.平行四边形FBGC中有8个小正三角形,而△FBC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FBGC的一半,即: S△FBC=4.

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1+2+3+4=10(面积单位).

关于三角形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同样有它的计算公式:如果用S表示面积,N表示图形内包含的格点数,L表示图形周界上的格点数,那么:S=2×N+L-2,就是格点多边形面积等于图形内部所包含格点数的2倍与周界上格点数的和减去2.例如例8中,N=4,L=4;所以S=2×N+L-2=2×4+4-2=10(面积单位). 例9 如右图,每相邻三个点所形成的三角形都是面积为1的等边三角形,计算△ABC的面积. 解:因为N=5;L=3: 所以S=2×N+L-2 =2×5+3-2

=11(面积单位).

例10 如右图,每相邻三个点所形成的三角形都是面积为1的正三角形,计算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因为N=9;L=4; 所以S=2×N+L-2 =2×9+4-2

=20(面积单位).

36

习题十一

1.求下列各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

2.求下列格点多边形的面积(每相邻三个点“∵”或“∴”成面积为1的等边三角形).

37

第十二讲 数阵图

把一些数字按照一定的要求,排成各种各样的图形,这类问题叫数阵图.数阵是一种由幻方演变而来的数字图.数阵图的种类繁多,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三种数阵图,即封闭型数阵图、辐射型数阵图和复合型数阵图.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解数阵图的分析思考方法,我们举例说明.

例1 将1~8这八个自然数分别填入下图中的八个○内,使四边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4,且数字1出现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上.应如何填?

分析 为了叙述方便,先在各圆圈内填上字母,如上图(2). 由条件得出以下四个算式: a+b+c=14(1) c+d+e=14 (2) e+f+g=14 (3)

a+h+g=14 (4)由(1)+(3),得: a+b+c+e+f+g=28,

(a+b+c+d+e+f+g+h)-(d+h)=28, d+h=(1+2+3+4+5+6+7+8)-28=8, 由(2)+(4),同样可得b+f=8,

又1,2,3,4,5,6,7,8中有1+7=2+6=3+5=8.

又1要出现在顶点上,d+h与b+f只能有2+6和3+5两种填法. 又由对称性,不妨设b=2,f=6,d=3,h=5. a,c,e,g可取到1,4,7,8

若a=1,则c=14-(1+2)=11,不在1, 4,7,8中,不行.

若c=1,则a=14-(1+2)=11,不行. 若e=1,则c=14-(1+3)=10,不行. 若g=1,则a=8,c=4,e=7.

解:例1为封闭型数阵,由它的分析思考过程可以看出,确定各边顶点所应填的数为封闭型数阵的解题突破口.

例2 请你把1~7这七个自然数,分别填在下图(1)的圆圈内,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应怎样填?

分析 为叙述方便,先在圆圈中标上字母,如上图(2). 设a+b+e=a+c+f=a+d+g=k,

则(a+b+e)+(a+c+f)+(a+d+g)=3k 3a+b+c+d+e+f+g=3k

2a+(a+b+c+d+e+f+g)=3k 2a+(1+2+3+4+5+6+7)=3k 2a+28=3k

a为1、4或7.

若a=1,则k=10,直线上另外两个数的和为9.在2、3、4、5、6、7中,2+7=3+6=4+5=9,因此得到一个解为:a=1,b=2,c=3,d=4,e=7,f=6,g=5.

若a=4,则k=12,直线上另外两个数的和为8.在1、2、3、5、6、7中,1+7=2+6=3+5=8,因此得到第二个解为:a=4,b=1,c=2,d=3,e=7,f=6,g=5.

若a=7,则k=14,直线上另外两个数的和为7.在1、2、3、4、5、6中,1+6=2+5=3+4=7,因此得到第三个解为:a=7,b=1, c=2,d=3,e=6,f=5,g=4. 解:共得到三个解:如下图.

例2为辐射型数阵图,填辐射型数阵图的关键在于确定中心数a和每条直线上几个圆圈内数的和k. 例3 如下图(1)所示,在每个小圆圈内填上一个数,使得每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等于大圆圈上三个数的和.

38

分析 为叙述方便,先在每个圆圈内标上字母,如图(2). 则有a+4+9=a+b+c(1) b+8+9=a+b+c(2) c+17+9=a+b+c(3)

(1)+(2)+(3) (a+b+c)+56=3(a+b+c) a+b+c=28

则 a=28-(4+9)=15 b=28-(8+9)=11 c=28-(17+9)=2 解:见图.

例4 请你将数字1、2、3、4、5、6、7填在下面图(1)所示的圆圈内,使得每个圆圈上的三个数之和与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应怎样填?

分析 为了叙述方便,将各圆圈内先填上字母,如图(2)所示. 设A+B+C=A+F+G=A+D+E =B+D+F =C+E+G=k

(A+B+C)+(A+F+G)+(A+D+E)+(B+D+F) +(C+E+G)=5k,

3A+2B+2C+2D+2E+2F+2G=5k, 2(A+B+C+D+E+F+G)+A=5k, 2(1+2+3+4+5+6+7)+A=5k, 56+A=5k.

因为56+A为5的倍数,得A=4,进而推出k=12.

因为在1、2、3、5、6、7中,1+5+6=7+3+2=12,不妨设B=1,F=5,D=6,则C=12-(4+1)=7, G=12-(4+5)=3,E=12-(4+6)=2. 解:得到一个基本解为:(见图)

例5 将1~16分别填入下图(1)中圆圈内,要求每个扇形上四个数之和及中间正方形的四个数之和都为34,图中已填好八个数,请将其余的数填完.

分析 为了叙述方便,将圆圈内先填上字母,如图(2)所示. 9+15+a+c=34,5+10+e+g=34, 7+14+b+d=34,11+8+f+h=34, c+d+e+f=34,

化简得:a+c=10 4+6=10. e+g=19 3+16=19,6+13=19 b+d=13 1+12=13,

f+h=15 2+13=15,3+12=15. a,b,c,d,e,f,g,h应分别从1,2,3,4,6,12,13,16中选取.因为a+c=10,所以只能选a+c=4+6; b+d=13,只能选b+d=13;e+g=19,只能选e+g=3+16;f+h=15,只能选f+h=2+13 若d=1,c=4,则e+f=34-1-4=29,有e=16,f=13.

若d=1,c=6,则e+f=34-1-6=27,那么e、f无值可取,使其和为27. 若d=12,c=4,则e+f=34-12-4=18,有e=16,f=2. 若d=12,c=6,则e+f=34-12-6=16,有e=3,f=13. 解:共有三个解(见图).

39

习题十二

1.如果把例1的条件改为“使四边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2”,其他条件不变,又应如何填? (例1 将1~8这八个自然数分别填入下图中的八个○内,使四边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4,且数字1出现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上.应如何填?)

2.请在下图(1)中圆圈内填入1~9这九个数,其中6,8已填好,要求A、B、C、D四个小三角形边上各数字之和全都相等.

3.将1~10这十个数填入如上图(2)的圆圈内,使每个正方形的四个数字之和都等于23,应怎样填?

4.右图是一部古怪的电话,中间的十二个键分别为四个圆形、四个椭圆形和四个正方形.若想打电话,必须首先将1~12这十二个数填入其中,使四个椭圆、四个圆形、四个正方形以及四条直线上的四个数之和都为26,假如你要打电话,那么你将怎样填数?

5.请在下图的空格内填入1~46这四十六个自然数,使每一笔直线上各数之和都等于93.应怎样填?

6.把1~8这八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图(1)中的圆圈内,使每个圆周上与每条直线上四个数之和都相等,给出一种具体的填法.

7.下图(2)中,内部四个交点上已填好数,请你在四周方格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交点上的数恰好等于四周四个方格内的数的和.应怎样填?

40

第十三讲 填横式(一)

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把1,3,5,7,9和个位数字是1,3,5,7,9的数叫奇数.把0,2,4,6,8和个位数是0,2,4,6,8的数叫偶数. ①整数的加法有以下性质: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②整数的减法有以下性质: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③整数的乘法有以下性质: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④奇数≠偶数.

利用上面的性质往往可以巧妙地解出一些数字问题,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1 把1~8这八个数字写成两个四位数字,使它们的差等于1111.即:

分析 注意到两个四位数字的差是1111,也就是要求被减数上的每一位数,都要比减数上相对应的位上的数大1.而所给的八个数字最小的是1,是奇数,所以被减数各位上的数字都应是偶数,而减数的每一位,都是比被减数上相对应的位上的数小1的奇数.这样就可以得到答案. 解:本题的答案不惟一,下面是其中的三个.

补充说明:这道题的答案共有24个.同学们可以试着写出其他的解. 例2 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算式的九个□中,使每个算式都成立.

分析 ①审题.在题目的三个算式中,乘法运算要求比较高,它要求在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出两个,使它们的积是一位数,且三个数字不能重复.

②选择解题的突破口.由①的分析可知,填出第三个乘法算式是解题的关键.

③确定各空格中的数字.由前面的分析,满足乘法算式的只有2×3=6和2×4=8.如果第三式填2×3=6.则剩下的数是1,4,5,7,8,9,共两个偶数,四个奇数.由整数的运算性质知,两个偶

样填:(答案不是惟一的,这里只填出一个).如果第三式填2×4=8,则剩下的数是1,3,5,6,7,9.其中只有一个偶数和五个奇数,由整数的运算性质知,无论怎样组合都不能填出前两个算式. 解:本题的一个答案是:

例3 将1~9分别填入下面算式的 中,使每个算式都成立,其中1,2,5已填出.

41

分析 ①审题.本题由两个算式构成,题目中给了三个数字.由题目可见,第一个算式的要求比较高. ②选择解题的突破口.填出第一式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③确定各□中的数字,观察题目发现,满足第一个算式的只有7×8=56和 6×9=54.如果第一式填 7×8=56,则剩下的数是3,4,9.无论怎样把它们填入第二式,都不能满足.所以这种填法不行.如果第一式填 6×9=54,则剩下的数是3,7,8.可以这样填入第二式,即:12+3=7+8 解:本题的答案是:6×9=54;12+3=7+8

补充说明:形如例2、例3这样的多个算式填数的问题,在解决时,常常把填出要求比较高的算式(如乘法算式)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再考虑其他算式,得出答案.有时,答案是不惟一的,在解题时,只要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可以了.

例4 将1~8这八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算式的□中,使每个算式都成立.

分析 ①审题.题目中的□比较多,且两个算式要求都比较高.如果硬猜会很难,为叙述方便,我们将各空格中填上字母如下: A×B=C×D E×F+9=GH

②选择解题的突破口.由于要填的数字中没有0,而所有的数字不能重复.所以,第一式的A、B、D不能填5.且第二式的E、F中,只能有一个填5,不妨设可填在E上.这样,5只能填在C、E、G、H四个空格之一.这就是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③确定各□中的数字.

(i)若C=5,则第一式为:A×B=5D空格A、B只能填7和8,此时D=6.即:7×8=56此时,剩下数字1,2,3,4去填第二式.在用它们去填E、F时,有如下几种情况:1×2,1×3,1×4,2×3,2×4,3×4.(注意:在讨论中,应该把各种可能性不重、不漏地考虑到.这样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方法很重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试验结果知,只有E、F填3和4时,可以满足第二个等式,此时.3×4+9=21,这就找到了一个解.

(ii)若E=5,则第二个算式为:5×F+F=GH,F不能填偶数,否则结果中的H=9,重复.F只能填奇数1,3,7.若F=1,则G=1,出现重复数字,不行,若F=3,则第二式为:5×3+9=24,剩下数字1,6,7,8,无论怎样,都无法满足第一式,不行;若F=7.则,GH=44,出现重复数字.也不行.所以,E所在空格不能填5.

(iii)若G=5,则第二个算式为.E×F+9=5H这时,E、F可以填6、7或6、8.如果E、F填6、7,则有:6×7+9=51,H=1.

下面用剩下的数字2,3,4,8填第一式.分析第一式,可以得到两个解为:

如果E、F填6、8,则有:6×8+9=57,H=7,下面用剩下的数字1,2,3,4填第一式,分析第一式,可以这样填:3×4=12

. (iv)若H=5,则第二个算式为:E×F+9=G5,这时:E×F 的个位必须等于6.E×F可以是1×6,2×3,2×8,7×8.

如果E、F填1和6,则G=1,重复,不行. 如果 E、F填2和3,则:2×3+9=15.

剩下的数字为:4、6、7、8,不论怎样填,都不能满足第一式,所以E、F不能填2和3. 如果E、F填2和8,则G=2,重复.不行。

如果E、F填7和8,则第二式为.7×8+=65。剩下的数字是1,2,3,4.用它们填第一式,可以是:. 解:7×8=56, 3×4+9=21; 3×8=24, 6×7+9=51; 4×8=32, 6×7+9=51; 3×4=12, 6×8+9=57; 3×4=12, 7×8+9=65

补充说明:这道题应用乘法的交换律还可以写出一些解答的形式.

42

习题十三

1.把 1~8这八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的□中,使算式成立. □□□□+□□□□=9999

2.把0~9这十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的□中,使各算式都成立.

3.把2~9这个八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的□中,使各算式都成立.

4.把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的□中,使各算式都成立.

43

第十四讲 填横式(二)

在上讲基础上,这一讲我们继续研究.某些横式中只给了运算符号和个别数字,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思考填入一些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例1 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算式的空格内,其中有一个数字已经知道,每个空格内只许填一个数字,使算式成立:

□□□÷□□=□-□=□-7

分析 观察此横式,共三个算式,□□□÷□□、□-□、□-7,要使这三个算式的运算结果相同.由于第三个算式的减数已经知道,所以选择第三个算式□-7的差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因为□-7中被减数可填8和9,所以□-7,的差就可以为1和2这两种情况.

(1)若第三个算式为8-7 ,由于第一个算式□□□÷□□,不论这五个空格内填什么数字,都不能出现商为1,因此第三个算式不可能为8-7.

(2)若第三个算式为9-7,那么第一个算式为:□□□÷□□=2,即□□□=□□×2,从而积的百位数为1,此时还有2,3,4,5,6,8可填,由数字不重复出现可得两位乘数只能为86、83、82、64、62五种取值。

若乘数为86,积为86×2=172,7已出现,不行; 若乘数为83,积为83×2=166,6重复出现,不行;

若乘数为82,积为82×2=164,剩下的5-3=2,可以,此时有164÷82=5-3=9-7; 若乘数为64,积为64×2=128,剩下的5-3=2,可以,此时有128÷64=5-3=9-7; 若乘数为62,积为62×2=124,2重复出现,不行. 解:164÷82=5-3=9-7 128÷64=5-3=9-7

例2 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算式的空格中,每个空格只许填一个数字,使算式成立: □□÷□=□□÷□=□□÷□

分析 由于三个算式都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所以考虑起来比较困难. (1)如果1出现在被除数的十位,则每个算式的商最小为2,最大为9. 为了叙述方便,将方格内先填上字母: AB÷C=DE÷F=GH÷I

①若AB÷C=DE÷F=GH÷I=2,则三个算式中A=D=G=1,出现重复数字,所以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2.

②AB÷C=DE÷F=GH÷I=3,则三个算式中的A、D、G必为1和2,也出现重复数字,所以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3.

③①若AB÷C=DE÷F=GH÷I=4,则三个算式中的A、D、G为1、2和3, 12÷3=4 24÷6=4 32÷8=4 16÷4=4 28÷7=4 36÷9=4

若第一个算式为12÷3,则D与G都不能为2,只能为3,出现重复数字,因此第一个算式为16÷4,由于4与6都已用过,所以第二个算式不可能为24÷6,便为28÷7,这时剩下3、5、9三个数字没有用过,而这三个数字无法组成商为4的除法算式,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4.

④ 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5,否则会出现B=E=H=5,或B、E、H中有为0的,而我们所使用的数字中不包括0.

⑤若AB÷C=DE÷F=GH÷I=6 18÷3=6 42÷7=6 54÷9=6

由于在这三个算式的被除数与除数部分,4重复出现,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6. ⑥若. AB÷C=DE÷F=GH÷I=7

14÷2=7 21÷3=7 28÷4=7 42÷6=7 49÷7=7 56÷8=7 63÷9=7

由于找不到三个左边数字不重复出现的式子,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7. ⑦若AB÷C=DE÷F=GH÷I=8 16÷2=8 24÷3=8 32÷4=8 56÷7=8 64÷8=8 72÷9=8

由于找不到三个左边数字不重复出现的式子,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8. ⑧若AB÷C=DE÷F=GH÷I=9

18÷2=9 27÷3=9 36÷4=9 54÷6=9 63÷7=9 72÷8=9 81÷9=9

由于找不到三个左边数字不重复出现的式子,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9. (2)如果1出现在被除数的个位,则商为3、7、9、13、17、27. ①若AB÷C=DE÷F=GH÷I=3

21÷7=3剩下3、4、5、6、8、9这六个数字,不可能组成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为3的除法算式,因此这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3.

②若AB÷C=DE÷F=GH÷I=7

44

21÷3=7 56÷8=7 49÷7=7 便有21÷3=56÷8=49÷7=7 ③AB÷C=DE÷F=GH÷I=9 81÷9=9 54÷6=9 27÷3=9 便有81÷9=54÷6=27÷3=9

④若AB÷C=DE÷F=GH÷I=13

91÷7=13 52÷4=13,还剩3、6、8三个数字,不可能组成商为13的除法算式.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13.

⑤若AB÷C=DE÷F=GH÷I=17

51÷3=17 68÷4=17,还剩2、7、9三个数字,不可能组成商为17的除法算式.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都为17.

⑥若AB÷C=DE÷F=GH÷I=27

81÷3=27 54÷2=27,还剩6、7、9三个数字,不可能组成商为27的除法算式.因此三个算式的商不可能全为27.

(3)如果1出现在除数部分,则商为23~29和32,经试验无一成立.

解21÷3=49÷7=56÷8 27÷3=54÷6=81÷9

45

46

习题十四

2.上、下、左、右四个汉字分别代表四个一位偶数,请你把下面的算式翻译出来:

4.把1~9填入下面的空格中,每个空格只许填一个数字,使等式成立:

5.请你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各题的空格中,其中有的已填出,每个空格只许填入一个数字,使各算式都成立:

6.在下面各题中的空格内,用1~9这九个数字将空格补齐,每个空格内只许填一个数字,使等式都成立.

47

第十五讲 数学竞赛试题选讲

例1 计算:(1+3+5+?+1989)-(2+4+6+?+1988)(1988年北京市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试题) 解法1:

原式=[(1989+1)÷2]2-(1988÷2)×(1988÷2+1) =9952-994×995 =995×(995-994) =995.

解法2:去括号,得

原式=1+3+5+?+1989-2-4-6-?-1988 =1+(3-2)+(5-4)+?+(1989-1988)

=995.

说明:解法1是应用两个常见的公式: 前n个奇数的和

1+3+5+?+(2n-1)=n2. 前n个偶数的和

2+4+6+?+2n=n×(n+1).

解法2是采用适当分组的方法转化为相同加数的加法问题,即将低级运算(加法)转化为高级运算(乘法).

例2 计算:1+2+3+4?+99+100+99+?+4+3+2+1 解:运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得

原式=(1+99)+(99+1)+(2+98)+(98+2)+? +(50+50)+100

=100×100 =10000.

说明:由本例可以推广为一般公式:

1+2+3+?+(n+1)+n+(n-1)+?+3+2+1=n2. 例3 计算:1×2+2×3+3×4+?+100×101

分析 根据题目数据的特点,把各加数作如下恒等变形: 1×2=(1×2×3)÷3;

2×3=(2×3×4-1×2×3)÷3; 3×4=(3×4×5-2×3×4)÷3; ?

100×101=(100×101×102-99×100×101)÷3;然后运用拆项对消的方法即可计算出和式的结果. 解:原式=[1×2×3+(2×3×4-1×2×3)+(3×4×5 -2×3×4)+?+(100×101×102-99 ×100×101)]÷3

=[1×2×3+2×3×4-1×2×3+3×4×5 -2×3×4+?+100×101×102-99×100 ×101]÷3

=100×101×102÷3 =343400.

说明:本题可以推广为一般公式:

1×2+2×3+3×4+?+n×(n+1)=n×(n+1)×(n+2)÷3. 例4 计算:

解:因为

111111111=9×12345679, 于是有

48

例5 在下面各数之间,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式成立:10 6 9 3 2=48(1994年北京市小学生“迎春杯”决赛试题)

解:填法不唯一.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填法: 10×6-(9-3)×2=48;

(10+6)×(9-3×2)=48; 10+6×(9-3)+2=48; 10×(6+9)÷3-2=48; (10+6)×(9-3)÷2=48.

说明:在欧美流行一种数学游戏:试用4个给定的自然数经过四则运算的结果等于24.本例与这种游戏是类似的,它们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例6 右图中六个小圆圈中的三个分别填有15、26、31三个数.而这三个数分别等于和它相邻的两个空白圆圈里的数的和,那么,填在三个空白圆圈里的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______.

解:设15与26之间的圆圈里的数是a, 26与31之间的圆圈里的数是b, 15与31之间的圆圈里的数是c, 依题意,有

a+b=26,b+c=31,a+c=15;

于是可知2(a+b+c)=26+31+25, 即 a+b+c=36;

因此,最小数是: a=36-31=5.

解:先确定g=0,c=9.

假设竖式加法中,十位数字g≠0或者个位数字h+4≥10,则百位上的数字b=f,不合题意.因此,可以推断g=0且h+4<10.于是c=9.

≠a,则取a=8,而f≠0=g且f=b+1,故有f+9>10,于是e=6;其次应该使百位数字b尽可能大,由b与f是相邻自然数,则取b=4、f=5;最后令个位数字d尽可能大,则取d=7,故有h=3.这样就得到A的最大值为:8497+6503=15000.

类似地,要使A尽可能小,依次取a=3、e=1,b=4、f=5,d=6、h=2.这样就得到A的最小值为: 3496+1502=4998.

例8 如右图,AB、CD、EF、MN互相平行,则右图中梯形的个数与三角形的个数相差多少?

解:首先计算右图中三角形的个数.由于所有三角形都以O点为顶点;且以AB或CD或EF或MN上的线段为底的三角形各有: 4+3+2+1=10(个).

49

因此,图中一共有三角形: 10×4=40(个).

其次计算上图中梯形的个数.由于从AB、CD、EF、MN中任意选出两条为上、下底时各有梯形: 4+3+2+1=10(个).

而从4条线段中选出两条线段的不同选法有 (4×3)÷2=6(种), 所以,上页图中一共有梯形 10×6=60(个).

于是上页图中梯形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相差 60-40=20(个). 例9 如下图(1),由18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ABCD中,包含“*”在内的长方形及正方形一共有多少个?

分析 本题是有条件限制的几何图形的计数问题,为了不重不漏,必须适当分类计算.

解:按照竖直方向上线段的长度分三类进行计数: ①高是1个单位长度(如上图(2))时,实质上是计算在底边AB上包含线段EF的线段数.为了方便起见,又分四种情况讨论:

1°包含AFF′A′的长方形有AFF′A′、AGG′A′、ABB′A′,共3个;

2°包含MFF′M′的长方形(不在1°中的)有MFF′M′、MGG′M′、MBB′M′,共3个; 3°包含NFF′N′的长方形(不在1°、2°中的)有NFF′N′、NGG′N′、NBB′N′,共3个; 4°包含EFF′E′的长方形及正方形(不在1°、2°、3°中的)有EFF′E′、EGG′E′、EBB′E′,共3个.

总计包含“*”的长方形及正方形有: 3×4=12(个).

②高是2个单位长度(如下图(1))时,类似情况(1),总计包含“*”的长方形及正方形有: 3×4=12(个).

③高是3个单位长度(如上图(2))时,总计包含“*”的长方形及正方形也有: 3×4=12(个).

综上所述,长方形ABCD中包含“*”的长方形及正方形一共有: 12×3=36(个).

例10 如右图,在5×8的长方形中,挖去一个1×4的长条(阴影部分).请把它划分成两部分,使它们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解:从长方形ABCD中挖去阴影部分后剩下的面积是 5×8-4=36.

由此可知,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6.

根据这一要求,并且考虑分成的两部分如何拼合,就会得出如下用虚线表示的划分(如下图(1)所示):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00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