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有关问题

更新时间:2024-06-14 16: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全纳教育定义

? 全纳教育的含义(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全纳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一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的核心思想。全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而无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每一所普通教育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

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享受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保证质量的教育提供条件。

关于全纳教育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萨拉曼卡宣言》也没有作出明

确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苏珊和威廉姆斯(sMsan 8L w汕am,1996)认为,全纳教育是指在普通学校和普通班内教育所有学生。也就是说,无论残疾儿童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他们都应该与他们的同伴一起接受适宜的、有效的教育。他们强调,全纳教育并不单纯针对残疾儿童,应是所有儿童。因此,全纳教育不仅仅指残疾儿童一体化于普通学校之中.更强调普通学校不仅要接纳所有儿童,还应真正做到使他们后于且成为达所学校中的一员,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与生活。要真正做到这点,就不仅需要得到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支持及协作,而且要得到同伴、家长和学校整个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以满足儿童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全纳教育虽然是由某一个学校或菜一个班级来实施,但它的成功又不仅仅取决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努力和支持(staZnback,1990)。

英国著名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Booth)将全纳教育描述为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认为全纳教育不是仅针对待殊教育需耍的儿童,应是指所有儿童。托尼·布思对全纳教育的界定中,全纳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促进儿童参与主流学校和社区的文化和课程;减少儿童遭到主流学校和社区的排斥。

我国学者黄志成则将全纳教育界定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

综上所述,全纳教育的定义目前还较模糊,全纳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明确,很难为教育实践 提供淮确的、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因此,与其说全纳教育是一个准确的教育学术语,还不如说它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抑或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潮。(3—4页)

?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所谓全纳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

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郭福荣、冀一志、王肖萍、赵永平.关于世界特殊教育大会的报告[J].特殊教育研究,1994(03).)

? 美国的全纳教育重建中心(National Centre on Inclusive Educationand Restructuring)将全

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中的相适年龄的班级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的教育。

英国的全纳教育研究中心(Centre for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认为:全纳教育指的是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的共同学习。

英国的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 Booth)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团体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教育。 从美、英有关机构和专家对全纳教育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纳教育最为关注的是学生,是所有的学生(包括残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是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参与。 (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03).)

? 对全纳教育的定义,就目前来看,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一

种正常的情况。各位学者和各位实践者,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研究的领域或学科不同,自然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黄志成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黄志成.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05).

? 汤姆林森的定义英国牛津大学学者汤姆林森认为,全纳教育意味着教育体系是全纳的,

但学生不一定非要在一个一体化的环境内,委员会的全纳学习概念不完全与学生完全纳入到主流中相一致。

(王玉美.解读“全纳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6).)

二、全纳教育贯彻的原则

? 全纳性教育要求教育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要求按照教育法规和教育民主化精神切实保

障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并依据儿童个性特点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教育。要顺利实施全纳性教育,就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所有的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加强师生多向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实施全纳教育要求所有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正常化原则(教育正常化原则是指在全纳教育环境下,要根据每一个学习者的特点,为其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措施,尽可能使个别儿童融入全体儿童中去,使他们尽可能在正常的环境下学习和进步。 教育民主化思想和“反标签化”和“正常化”运动都对隔离式教育提出了挑战。) 早期干预原则(早期干预是指针对低年龄的可能或已经偏离正常发展水平的儿童所实施的预防、鉴别、治疗和教育。这里的“早期”一是指针对7岁以前的儿童所实施的干预,二是指在儿童出现特定症状的早期甚至是在症状出现以前就进行的干预。 实施早期干预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缺陷补偿理论和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等理论基础上的。) 成功教育原则(成功教育是指在教育中通过教师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促使学生主动争取成功。 在实施中要求通过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断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积极的学习动力,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应当尽力为学习者创造出能够体验成功的情境或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儿童积极向上的动力。 ) 教育平等原则(教育平等原则是指全纳教育机构对所有学习者应一视同仁,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并且根据学习者各自的身心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使所有学生得到适合其水平和需要的和谐发展) 系统教育原则(它是指在全纳教育机构中,针对全纳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在教育体系上实施终身化教育;在教育环节上应当将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训练、职业能培养等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中应当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要加强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

的体系) 个别化教育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是指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教育者应当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建构式的学习,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对其做出相应的评价。) (兰继军、李国庆、柳树森.论全纳教育的教育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2003(06).)

? 全纳教育的原则

一是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应让所有学习者(不分性别!社会和经济地位、种族、地理位置、特殊教育需要、年龄和宗教)全面参与到全纳教育实践中来。 二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三是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四是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黄力.全纳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教育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三、各国实施政策

? 美国全纳教育政策:1975年颁布的《所有障碍儿童教育法》是美国关于残疾儿童教育最

重要、最完整的法令,对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该法令规定,3~21岁的所有残疾儿童少年都有权接受适合其需要的义务教育,同时还明确规定:每个残疾儿童应该被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必须为每个残疾儿童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 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将1970年制定的《障碍者教育法》改为《残疾人教育法》,该法将“障碍儿童”改为“残疾儿童”,同时,又增加了两类新的残疾,即孤独症或自闭症和脑外伤,这一名称的更改和残疾种类的增加,充分反映出美国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残疾儿童拥有平等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同时,该法案还明确规定:如果有适当的辅助服务设施,全纳教育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要将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1997年6月,美国政府又一次通过了重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该法案强调实现残疾人的免费义务教育,以满足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保障残疾儿童和家长的权利,提出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和适当教育原则,并从法律上强调了全纳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推动了全纳教育改革运动。 从美国政府特殊教育立法进程分析,美国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法案体系逐渐完善,这些法案对残疾儿童融入普通学校、顺利构建全纳教育环境提供了立法环境。

英国全纳教育政策。《沃诺克报告》、《教育法》、《特殊教育需要实施章程》等重要法令,指导和规范了英国全纳教育的发展进程。 1978年,英国《沃诺克报告》肯定了一体化的思想,认为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可以而且应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要求普通学校提供有效的特殊教育;该报告提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这一术语,并认为在普通学校中,需要得到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约占20%,患有严重身体、感觉、智力或情绪障碍的儿童约占2%。1993年,英国《教育法》强调所有学校必须制定特殊教育政策,并建立鉴别与促进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系统。 1994年,英国教育技能部依据1993年《教育法》配套颁发了《特殊教育需要实施章程》,旨在通过政府的教育政策关注、帮助所有儿童发挥其潜能,使满足儿童特殊教育

需要的方法具有连贯性,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权利置于教育过程中,逐渐实现英国教育技能部的目标: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机会和高成就的教育服务。这个章程阐明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合法地位,在英国推进全纳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纵观英国在全纳教育推进过程中所制定的立法与政策,可以看出英国全纳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政策系统具有连续性,已出台的法令、章程对地方教育局开展相关工作和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发挥了指导作用,对学校校长、教师开展全纳教育提供了易于操作的方法和保障措施。

(钱丽霞.全纳教育:历史演进与实施政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1).)

? 受教育权是残疾儿童的基本权利。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

得到重视和保障,并体现在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与国际公约中。

(一)《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强调,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同样如此

(二)《儿童权利宣言》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中确认,人类有责任给儿童以必需给予的最好的待遇,儿童应不受歧视地享有一切权利;制定法律要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

(三)《儿童权利公约》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进一步强调:每个儿童无论贫富,都应受到特殊观照。 儿童在成年人主导的社会中是弱势群体,特殊儿童更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四)《全民教育宣言》 1990年,指出,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

(五)《萨拉曼卡宣言》 1994年大会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七、全纳教育的理念

? 全纳教育发展的结果是普通学校将逐步成为“全纳学校”,而特殊教育学校将逐渐减少,

并加强与普通学校的联系,成为当地特殊教育发展中心。(刘东刚.论全纳教育观与高师特殊教育[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02).)

? 全纳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级,使普通学校成为所有儿童都能学习的地方,使特殊教

育与普通教育趋于融合.(邓猛.从隔离到全纳—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

? 使教育更具有全纳性目前已经是一个国际趋势。因此,目前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如何鉴别

“学习困难”的儿童,而是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者自身、教师、社区和政府的资源,为所有人的学习提供支持,简言之,是通过将学习障碍的最小化实现最大程度的参与。 全纳就是允许所有儿童参与所有项目的政策和过程。发展全纳性学校,实施 全纳教育,代替原有的专门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努力的方向.

以全纳学校代替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原因。从社会角度看,全纳学校实现了特殊需要教育与一般教育的一体化,有利于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未来融入社会提供准备,是改变教育和日后职业中的排斥现象的有力手段,而隔离的教育制度则易于将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排斥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之外.

全纳教育的实现,有益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教育的融合和社会的融合。(郑太年.特殊需要教育的国际努力[J].全球教育展望,2001(07).)

? 英国的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 Booth)认为,全纳教育的研究不仅仅是特殊教育,

它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的范畴。全纳教育的思想是要进行普通教育的全面改革.. 布思还认为,我们说的全纳教育是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斥任何人,这当然包括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关注的仅仅是一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全纳教育关注的是所有的学生。

布思认为,全纳教育在国际上已广为接受。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开展的比较快,在德国、法国、荷兰还比较慢。当然,各国实施的情况不同,有些观点也不一致。但是,全纳教育毕竟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实施。特殊学校的数目已日益减少,实施全纳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多。 (黄志成.全纳教育之研究— 访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01(02)) )

? 全纳教育哲学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在全面参与与合作中,让

每个人达到充分发展。换言之,全纳教育是“为了一切人,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它从关注部分学生到关注所有学生;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合作。 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哲学强调“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在这里,全纳思想已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含义,远远超出了 仅仅是残疾人和有学习困难的人的范围。 (王珩. 全纳教育哲学与教育民主[J].中国特殊教育,2003(05).)

? 关于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

全纳教育的人权观(在《萨拉曼卡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纳教育思想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全纳教育思想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 全纳教育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教育的这种状况,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相隔离的状况,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间题,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人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 全纳教育的平等观(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人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在学校教育中,全纳教育注重的是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 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 全纳教育的价值观(全纳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之一是倡导集体合作观。全纳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在这种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大家合作。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与我们通常的观念不同,全纳教育的立足点是集体,解决的方法是合作。全纳教育培养未来人的一个价值目标就是注重集体和合作,因为未来 社会的工作更注重集体合作。) (黄志成.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05).

? 从关注他们到关注我们(从“萨拉曼卡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

全纳社会是一种民主的社会。在向这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主的实践包括要确立在社

会发展中纳入全体人民的这一目标并增加人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程度。全纳教育的原则揭示了全纳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特殊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却忽视了特殊学校本身的最大弊端:它实施的是一种完全隔离式的教育。这种隔离式的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

医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的教育观关注的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立足点是“他们”,是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社会学模式的教育观则关注所有的儿童,立足点在“我们”。是我们所有的儿童。从关注“他们”到关注“我们”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从探讨特殊教育领域的问题转到解决普通教育的问题,是从关注学生个体问题转到关注教育中的社会民主问题。) 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 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合作(全纳教育重视合作,提倡合作。全纳教育是要把所有儿童都招收到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但由于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同,因此更需要强调团体的合作精神,依靠团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实施全纳教育的学校里,在一个教室里往往有一名教师和若干名辅助人员,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全纳教育的关键. 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 (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03).)

? 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的理念直接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特殊教育界实践“一体化”“回归主流”的浪潮。

1.接纳与融合 2,。有效的参与 3.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4.合作 (黄力.全纳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教育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 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反对排斥%尊重人权%实现教育公平,学校要平等接纳所有学生,为

每一个学生寻求最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实现其潜能的充分发展,体现了人类对民主%公平%人道等教育精神的一贯追求 (张惠娟.浅析全纳教育的由来及内涵[J].教学与管理,2013(27).)

?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全纳教育的基本内涵

1.全纳 全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包容性、非排斥性,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属于集体,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欢迎,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相互尊重,任何一个人都不受排斥,即零拒绝。

2.参与 全纳教育强调每个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参与习惯和能力的切实养成是儿童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高质量教育%形成健康人格和回归主流$社会等问题的关键。

3.合作 (张惠娟.浅析全纳教育的由来及内涵[J].教学与管理,2013(27).)

? 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01).) ?

(一>全纳教育的社会政治观

全纳教育的出发点是相信受教育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维系社会正义的基础。其核心是忠实地把教育看做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全纳教育最终期望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公正和民主的社会,解决的是所有人怎样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问题。《萨拉曼卡宣言》为此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特别强调所有儿童都有权利共同学习。在隔离制教育下,把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划分为两个群体,从而形成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旁体系。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普通儿童的利益,以维护普通教育秧序。形式上特殊儿童享受到了教育权,实质上这种教育一开始就剥夺了特殊儿童接受正常化教育的权利,这对待殊儿童来说是不公正的。全纳教育主张用一个统一的体制替代现存的两种体制,在同一个体系内为所有儿童提供教育。学校与社会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使每个人享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充分的保障。

(二)全纳教育的平等观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育平等在这里校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首先,从教育起点来看,虽然残疾儿童也可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如果只限制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而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到普通学校就读,或普通学校拒绝残疾儿童入学,这实际上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教育起点平等,应该是所有儿童都在同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接受公共教育,而不是“标签”式的教育*但这种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其次,从教育过程来看,虽然形式上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但如果不能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施之以特殊教育,即残疾儿童在普通教育学校不能享受到特殊教育,这实际上是教育不平等的第二种表现形式;进而得知,由于差异(群体之问、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客现存在、主体因素不同(泛指所有儿童)而被迫接受同一种模式的教育,会造成更为复杂的不平等,这实际上是教育不平等的第三种表现形式。那么,教育过程平等,应该是为每一位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教育平等”在这里并不是指教育过程“相等”、“相同”或“同一”,更不是为每一位儿童提供一律化的教育,而是让每位儿童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所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含有适应性发展的意义。

最后,从教育结果来看.如果用主观的标准尺度来衡量所有儿童,达不到“标准尺度”就认为是教育的失败,这实际上是教育不平等的第四种表现形式。那么,教育结果平等,应该是保证每一位儿童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学到应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达到邀捏的程度(即能完成80%一90%的评价项目)。对残疾儿童而言,给他们提供的教育或教学应该是“无失败的教育”或“成功的教学”,作业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具有一种成就感(既能完成任务,又不是唾手可得,必须付出努力),使他们在成就感的体验中获得鼓励。否则就会产生焦虑,逃避学习,进而出现人格发展障碍。再则,社会需要的多样性与人的发展的差异性的统一,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又是个人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条件。

综上所述,全纳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应该是:教育起点平等——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结果平等——人尽其才。与教育平等的对立面是排斥。在入学机会方面残疾儿童被拒之于普通学校校门外是一种排斥,在教育过程中残疾儿童被排斥在普通学校的文化、课程、团体等之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排斥。所以全纳教育在关注每

一位儿童发展的同时,更应关注被排斥的儿童。

(三)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

全纳教育的主要观点之一是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的儿童。这就要求全纳学校的课程是灵活的,教学应该是多样的。课程的灵活性是指提供各种课程机会以适应不同能力和兴超的儿童。目前许多国家利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课程的灵活性⑦。(U规定一个“核心”课程,同时鼓励学校和当地权威在这个课程范围内,与当地水平相结合,开发出其他的内容或课程。这个核心课程必须考虑有限的内容领域(例如,第一语言、数学,以及可能包括科学和第二语言),或者是一个大领域中最小限度的课程内容。(2)可以规定课程,但不是指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规定一些比较宽泛的目标。这样,学校可以灵活使用他们觉得适应学生教育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达到目标。全纳教育课程的灵活性并不是给儿童提供不同的课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应该在接受常规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受到额外的教学帮助。当然,为了适应不同儿童个体的需要,可以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学的多样性,是指在教学目标的框架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案,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不同学习速度和学习方式。学校耍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额外的学习辅导计划,并尽可能利用先进的技术辅助手段。

全纳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是在一个完整的集体中实现的,这个集体应该负资每一个儿童的成功与失败。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不是由莱一个教师,而是由一个合作教育小组来承担责任,并且要鼓励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和合作。

(四)全纳教育的差异观

隔离、排斥的教育是以普通儿童为标准.把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看做是质的差异,并将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混同于障碍和缺陷。因此要消除差异,就要矫正、补救他们的障碍和缺陷。全纳教育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为一种正常规象,不能把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看做是障碍和缺陷,差异中隐含着发展的潜能和优势。不仅残疾儿童群体与普通儿童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残疾儿童群体内部和普通儿童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品质、能力、兴趣和需要,这些不同性,不应该成为歧视和排斥身心有缺陷和障碍的儿童的理由,差异仅仅表现了个体之间的特殊性,换言之,特殊是差异的结果,是差异存在的必然产物,它本身并不具备评价的意义。所以应该承认差异、接纳差异、尊重差异,因而全纳教育关照下的学生是每一个个体,是活生生的且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需要、价值、能力和文化观念的人。故全纳教育以儿童的个体差异为立足点,以满足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促进其最大眼度地发展为目标。在全纳教育过程中,由于差异客观存在,就残疾儿童而言,不能形而上学地把他们完全看做是普通班级中的一般儿童,而应把他们看做是有特殊困难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除采用一般教育措施和方法之外,还应采取特殊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以保证他们接受全纳教育的效果“

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全纳教育更重视个体之间的共性,这种共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最起码的塔重、价值和权利。差异只是表面现象或者量的差异,共性才是内在的本质。就残疾儿童而言,他们首先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替的儿童,他们和普通儿童有藩同样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基础。例如dL\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高级神经活动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发展中有年龄阶段等等。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应看做是正确认识残疾儿童的前提,是对残疾儿童进行含有普通教育含义的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不能平等对待残疾儿童的错误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否定或忽视这种共性。只看到“残疾”,未看到“儿童”。因此,我们首先要看到残疾儿童是正在迅速发育、成长着的社会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因为残疾儿童有某些障碍或缺陷

而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正常待遇,或减少他们全面发展的条件、机会和方面。全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没有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教育,面对特殊儿童,首先看到的是MJL直”,其次才是“特殊”p是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寻求“同中有异”。

(五)全纳教育的缺陷补偿现

缺陷补偿是残疾儿童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即通过提供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训练,辅之以必要的物理矫治手段,以启动缺陷补偿机制,帮助他们克服或防止因缺陷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他们在社会适应、情绪发展、运动机能及认知能力诸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缺陷补偿机制,导致缺陷补偿工作进入了种种误区;(1)自然补偿观,认为机体的某一器官发生损伤,其他健全器官就会自然而然地或本能地、自发地代替被损伤器官的功能。比如消极地理解“以耳代目”或“以目代耳”,忽视了教育训练的作用,因此缺陷补偿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2)狭隘补偿观,没有从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去考虑缺陷补偿问题,单方面地为补偿而补偿,忽视了身心机能的协调发展。(3)片面补偿观,只片面强调或重视生物因家在缺陷补偿中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因宏和意识(或心理)因素在补偿申的地位。全纳教育为残疾儿童的缺陷补偿提供了新的理念,是树立正确的缺陷补偿观。健全感官的补偿能力决非莱种感官缺陷的自然结果,而需要以积极的教育活动和功能训练为69提,只有通过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把消极的补偿化为积极的补偿,才能缩短补偿过程,加快补偿进程,达到最佳的补偿效果。二是克服缺陷补偿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以生物一社会一意识(或心理)的整体观点为指导,寻求科学而系统的缺陷补偿方法,并按照客观规律促进和完善补偿过程。三是正确处理缺陷补偿和身心机能协调发展的关系,克服为补偿而补偿的狭隘补偿观,把补偿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儿童身心的一般发展来促进缺陷补偿,且在缺陷补偿的基础上着眼于他们身心机能的协调发展。

针对残疾儿童教育而言,着眼于其缺陷的补偿,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法,但有其单一性和片面性,人们关注的是残疾儿童不能干什么,而不是能够干什么,以前热哀于贴

(七)全纳教育的价值现o

关注所有儿童的教育需求,关注集体,关注合作,是全纳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 1.从关注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趋向关注所有儿童的教育需求

不能把全纳教育理解为仅仅是把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以及将全纳教育看做是特殊教育的范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特殊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而是接受教育的所有儿童,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

2.从关注个体趋向关注群体

传统观念认为,在学校班级中,如果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困难,这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仅仅是关注他的个人问题。全纳教育认为,在学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或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学习的集体,而有问题的学生属于我们这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是我们学习集体中的合作者。例如,班级中有一个学生在语言交流上有问题,如果大家认为他有语言交流困难,而不与他进行语言交流,那么不仅他会陷入更大的因境,大家也都会失去相互交流助益处。如果大家能合作起来,想方设法去战胜交流和理解的因难,那么大家都会体验到一种有难度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经历。通过这种富有意义的亲身感受,同学们也学会了移情,学会了用集体的力量来改变个人的问题。承认问题的社会性以及依靠集体来解决问题,也向人们提出了一种对待个体差异的新观念:不再使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特征来进

行隔离,而是将这种差异看做是全班的问题,依据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种状况不仅包括残疾儿童,而且包括普通儿童。 3.从关注知识趋向关注合作

传统教育注重教学的认识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教育教学仅停留在攀捏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上,而对学生的情感功能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国家的发展。另外,由于评估机制的缺陷,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个人目标与同伴群体的目标之间是排斥的,学生个体感到自己学业成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其他同伴学业失败的基础上。换盲之,学生们都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目前,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合作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提出21世纪教育助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未来社会的工作更加注重集体和合作.未来优秀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合作,这意味着要朗与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作,也意味着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工作具有一种责任感和道德感。

全纳教育是要把所有儿童都按纳到普通学校中接受公共教育,但是由于儿童的各种需求不同,因此全纳教育更注重教育的集体功能,主张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实施全纳教育,解决所有儿童尤其是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有效参与问题,通过合作可提高儿童的参与效率,减少儿童的被排斥现象。全纳教育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其价值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相互接纳和理解,共同学习和生活,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以顺应教育的社会化,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八、搞好普通教育中特殊教育的方法

? 首先.正确鉴定特殊需要学生。 鉴定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医学检查和心理测验。

其次,为特殊需要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一划。制定者不是某一位教师,而应由地方教育部门的代表、医生、心理和教育学方面的学者、教师、学校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学生家长共同组成小组。 最后,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特殊帮助。特殊需要学生一方面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另一方面接受由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的特殊帮助。特殊帮助种类很多,依各人的实际需要而定,比如:为聋生配手语翻译,为盲生提供盲文书籍等。(肖阳梅.论普通教育中的特殊教育[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2).)

? 在实施全纳性特殊需要教育项目方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政府各部门间、政府和非政

府组织之间的合作问题。 就政府本身而言,要提供健康、养育、社会和教育方面的服务,没有一个单一的政府部门或机构能够承担这些服务的所有领域,需要各相关部门各尽其力,又要他们密切合作。 家长和专业人士的合作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经常遇到的也是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郑太年.特殊需要教育的国际努力[J].全球教育展望,2001(07). ? 全纳教育的教育策略

首先,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人学机会,确保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全面实现\学校应主动积极地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人学机会和创造平等就学的条件,特别关注女童、残疾、贫困、少数民族、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人学过程中面临的特殊困难,并建立有效的“控辍保学”机制。

其次,从促进教育过程的公平来考虑,全纳教育要求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最后,高水平的师资是提升全纳教育质量的关键\

(黄力.全纳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教育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四、背景(兴起与发展)

(一)思想由来

? 全纳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国1950年代的民权运动,更远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

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孕育了西方以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为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平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以及新的特殊教育理念的诞生提供了动力。

二战以后,美国民权运动者提出了“分开就是不平等”的口号,要求不同种族、群体平等 参与社会生活。回归主流的思想就是在民权运动及一系列相关的法庭案例辩论的基础之上、以北欧的正常化教育原则为蓝本、并在1975年颁布的94-142公法里得以确认的。94 -142公法确立了非歧视性的鉴定、个别教育计划、最少受限制环境即根据儿童障碍程度确定不同的教育安置形态的等级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全纳教育思想是在回归主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全纳教育并非回归主流的自然延 伸。相反,全纳教育是在批判、反思回归主流教学实践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回归主流及94 -142公法中用以确定儿童安置类型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是根据儿童的障碍的程度来确定儿童教育环境受限制的程度,即隔离的程度的,是不公平的等级制度,违背了回归主流本身所追求的教育平等的理想;并容易将儿童的障碍作为教育问题的原因,而非学校本身条件的不足。全纳教育的支持者们呼吁重组学校、破除教育的等级结构,使普通学校成为满足社区内所有儿童学习需要的地方。

回归主流可以看作特殊儿童在普通教室的部分或全部学习时间的安置,而全纳教育则是全部时间都安排在普通教室里.

一体化通常泛指将特殊儿童从较多向较少隔离的环境中转换、过渡的过程,因此回归主流和全纳教育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体化教育运动中

总之,回归主流是一种使特殊儿童尽量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受教育的哲学思潮,一体化强调的是一步一步向普通教室转换的程序、过程,而全纳教育则与特殊儿童在正常环境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有更大的关联. (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04).

? 首先,从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来看。法律基础方面,先后发表的一些国际性文件(如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萨拉曼卡宣言》等)及各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加我国的《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包括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所有儿童少年平等的教育权利。思想基础方面,现代人权教育观、素质教育理念等都鲜明的张扬了学生在教育中平等的价值主体地位。实践基础方面,国内外一体化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途径,为残疾儿童少年平等参与社会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并指明了发展路向。这些都鲜明的体现出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张光丽.教育公平新论[M].2005.)

其次,从全纳教育的目的意义来看,全纳教育是立足于全体国民的全民教育,其主要通过全纳学校提供满足全体学生各自特殊需要的成功教育,让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在教育权利、教育机会、课程、教学评价等各方面,从形式到实质平等参与教育的全过程,享有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成功教育,实现学生潜能与个性最大值的发挥。可

见,全纳教育内在目的意义上是保障所有学生平等民主的教育权利,拾升所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其外在目的意义上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经济、社区等条件,优化与开发教育资源,并普及提高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在内的全民素质教育。也正因此。全纳教育引发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思考。(张光丽.教育公平新论[M].2005.)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建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可见,全纳教育是关注所有儿童,最终创建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社会性和民主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其反映的实质是所有儿童接受教育,享有教育资源的起始状态的一致性。其中主要反映出所有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是教育起点平等的根本内容。有了教育权利的平等.才有教育机会平等的可能。 在具体的教育组织安置方面,全纳教育反对传统歧视性的致残性的社会观念和教育模式,将人类的差异视为是正常的,并提出融合参与的观点,将特殊需要儿童少年就近吸纳在普通学校与多数非特殊需要学生共同学刁。只有事实证明在普通班级里的教育无法满足他的教育需要时,或当这种安置有利于他及其他学生时,才会将他送入特殊学校或特殊班,其教育也不必是完全隔离式的,而应该鼓励安排这些学生在部分时间去普通学校上学,以此来确保他们教育机会的平等。(张光丽.教育公平新论[M].2005.)

? 全纳教育兴起的客观背景

每一种教育思潮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特定背景。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它的兴起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民主化和教育全民化的要求,为接纳儿童弱势群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积极的教育理念。 1. 社会民主化。全纳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更远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孕育了西方以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为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平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以及新的特殊教育理念的诞生提供了动力。社会民

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伴随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全纳教育应运而生。全纳教育倡导建设一个社会公平、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全纳社会。全纳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社会。巴腾认为,“全纳教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全纳社会的手段。全纳教育反对排斥、歧视,它体现并适应了社会民主化的要求,有助于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2. 教育全民化。1990 年 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组织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全民教育强调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这与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教育全民化的发展及其努力为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纳教育又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必要条件,一个教育体系只有实现了全纳,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顺应全民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教育的全民化。 (王玉美.解读“全纳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6).)

(二)人权运动 回归主流 正常化

? 特殊教育源于朴素的人道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残障儿童

这一特殊群体,尊重他们的特殊需要,用特殊的方式给予他们照顾,这样特殊教育逐步从普通教育中分化出来。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类认识局限不断突破、对残障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从国际上看,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一体化教育—全纳教育这样一个历程,全纳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由于长期在独立的特殊教育组织中学习和生活,残障儿童与其他儿童和社会生活相对隔离,没有足够的机会观察、模仿和学习正常人的言行举止,也失去了学习人际交往、积累社会经验的宝贵时机。接受特殊教育的残障儿童往往很难迅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残降儿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这一问题。 为此,20世纪60年代,丹麦、娜威等北欧国家倡导特教“正常化”,主张消除残障儿童与社会大众的隔离状态,尽可能保证每一位残障儿童都拥有正常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教育改革运动也主张让残障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公共教育,使特殊教育这一“支流”重新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去.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掀起“将所有障碍儿童送入普通学校”的“统合教育”热潮.世界特教发展由此步入了“一体化教育”(Integation)阶段· 一体化教育仍然是把残障儿童作为唯一的服务对象,偏重普特教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渗透.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特殊”与“正常”一样都是相对概念。从个体差异性来说,每一位儿童都是特殊的,都有相对特殊的教育需要;从尊重个体、尊重差异的角度出发,每一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都是正常的.当人们逐步意识到“生命之要义在于发展”,提倡“教育平等”乃至“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以缺陷补偿为特色的隔离式教育便不再受到推崇,“全纳教育即思想于是产生. 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无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它状况. 全纳教育思想大大超越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很快受到各国政府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特教改革浪潮.(刘莉莉.全纳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 特殊教育的历史不长,仅三百年左右。从特殊教育的发展来看,特殊教育经历了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可以说是医学模式占主导,注重诊断和治疗。第二阶段是心理学模式占主导,注重测试和分类。这两种模式是特殊教育的传统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由专家对残疾人进行诊断,然后开出处方,给学生分类,最后将残疾者分门别类送进与外界隔离的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特殊教育,是由专家来做出决定的,而残疾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他们是残疾人,是所谓的“不正常的人”。 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社会科学向各学科的渗入,特殊教育进入到了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是以社会学模式占主导,主张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反对将残疾儿童安置在具有隔离性质的特殊学校中。在这一阶段中,特殊教育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回归“主流学校”运动,进行“一体化”的教育。 所谓的“一体化”教育是要打破传统的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的篱笆和围墙,将特殊学校的学生统合到普通学校来, 使特殊儿童能和其他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活动。“一体化”教育注重的是使特殊儿童适应普通学校的课程,适应普通学校的氛围。 “一体化” 教育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将特殊儿童统合进了普通学校。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是按“我们 ”为主的 “一体 ”是要 “同化”特殊学生\,而不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进行教育。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原因,人们逐渐不再使用 “一体化”这个词汇,转而改用日益流行的“全纳教育”。 ? 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 特殊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特殊学校应逐渐减少,甚至可以

走向消亡。 确实,近年来国外许多国家的特殊学校在大幅度减少,大量的残疾学生都已纳入到普通学校之中,这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黄志成.全纳教育—国

际教育新思潮[J].中国民族教育,2004(03).

? 从国际历史文献以及各个国家实践进程分析,全纳教育从初步萌生到全面发展大致经历

了三个阶段,即全纳教育“理据生成”阶段、部分国家“初期探索”阶段和国际社会“达成共识”阶段。

“理据生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全纳教育的出发点是:受教育是基本人权,也 是维系社会正义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的产生受《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的影响。 1945年6月,联合国成立时通过的《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保护人权规定为一个国际组织的宗旨。它提出“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 1948年12月,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明确指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宣言》还明确提出了禁止歧视的原则,规定“所有人不得因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主张、国籍、出身、财富、家世或其他身份的不同而受到歧视”。尽管《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中没有直接提及残疾人问题,但国际社会以其他方式关注着残疾人。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

言》中强调保护儿童的权利,并提出:身体、心理或障碍儿童要受到特别的照顾、教育和关爱。 上述文献的发布,标志人权开始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国际合作的事项,对现代国际人权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一系列国际大会所提出的国际性文件,为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直接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初期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前)。1960年,第23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的《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组织建议》中明确指出:《世界人权宣言》的教育权适用于所有的人,包括最不聪慧的人。这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残疾人法案的出台和各个国家早期探索全纳教育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欧一些国家受国际有关人权议题的一系列公约、宪章等的影响,开始发展新型的教育。学校接收各类型的学生,包括残疾学生。这种新型教育的出现拉开了全纳教育“初期探索”的帷幕。 1975年,美国颁发了《所有障碍儿童教育法》该法提出最大限度地将残疾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这一体现“回归主流”思想的教育法的出台,使残疾学生有机会与普通学生共同参加非学术性学科的学习,如艺术、体育、音乐,为实现美国“零拒绝”、提供“最少受限制环境”等全纳教育理念的初期实施奠定了基础。 1976年,英国的《教育法》第一次明确提出,支持把残疾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1978年,英国《沃诺克报告》,即《关于残疾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报告》接受了“一体化”的思想,对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予以极大的关注,认为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可以且应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上述这些国家无论是“回归主流”的思想,还是“一体化”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他们打破特殊教育的隔离式状态,促成了残疾儿童或称之为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全纳教育雏形的形成。 由于前面提及的《儿童权利宣言》等国际会议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儿童权利又亟需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因此在各个国家对全纳教育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1月通过了一项关于保护儿童权利的、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规定,儿童也是权利的主体,他有三项基本权利: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该公约强调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包括对残疾人的歧视。在该《公约》第二十三条中,确认残疾儿童有接受特别照顾的权利,有获得援助的权利,从而确保残疾儿童能有效地获得和接受教育、培训、保健服务、康复服务、就业准备和娱乐机会,其方式应有助于该儿童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实现个人发展。这是比较成熟的残疾人“融合观”,与全纳教育的思想已比较接近。 “达成共识”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教育界致力于推动全球性的全民教育运动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该宣言指出:人人受教育权益状况并不乐观,一些社会问题阻止了满足所有人基本的学习需要这一目标的实现。《宣言》倡导创设条件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

其中当然也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宣言》指出:“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必须采取步骤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使这种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宣言》虽然对特殊教育仅仅提及了一句,但与会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系统各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以及专家认识到,特殊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 的一个重要环节。《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发布为确保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世界各国达成开展全纳教育的共识奠定了基础。全民教育大会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共同思考如何创设条件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大家反思“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产生的效应以及问题,深感“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虽然在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系问题,普通学校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接纳大量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所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接受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乏主动为其服务的意识和有效措施。因此,呼唤全纳教育的势头迅猛。1993年2月,亚太地区特殊教育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会议通过了《哈尔滨宣言》,就实施全民教育、建立全纳学习观念等问题形成初步的建议。1994年6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

殊需要教育大会”,该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萨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全纳教育和全纳学校,并将全纳教育这一全新的思想和概念进行了阐释。萨拉曼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性全纳教育实践的开始。宣言过后,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国际共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逐渐开始了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到21世纪初,全纳教育逐渐突破特殊教育的局限,渗透到普通教育领域,引起了普通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萨拉曼卡宣言》将世界各国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钱丽霞.全纳教育:历史演进与实施政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1).)

? 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的重要要素,民主社会必然是全纳的社会。20世纪40年代《世界人

权宣言》就规定:”一切儿童,无论什么阶层、经济条件、社会地位,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个民主意识或民主观念较强的社会里,公民的教育平等权利会相应得到较好的保障。而在一个缺乏民主意识或民主观念的社会里,公民对民主的价值缺乏认识和追求,也就缺乏对公平和平等权利的追求和张扬。这样就会导致教育领域的公平和平等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导致社会对一些弱势群体的排斥。

全纳教育是以公平和平等作为其伦理哲学基础的。全纳教育强调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的排斥,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建设全纳的社会为目的。全纳教育追求的是在教育领域内,所有的儿童都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应受到歧视和排斥,每一个人都应学会和他人和平相处,在共同的环境下和谐地学习、生活。全纳教育的理念就是创设一种全新的人文环境,以确保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公平的。在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教育坚持教育公平,反对歧视,把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核心思想加以阐述和推广,以达到使每个儿童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全纳教育力求让残疾儿童从隔离制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残疾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全纳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朱楠、王雁.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11(05).)

? 全纳教育的由来 兴起于 20 世纪 90年代的全纳教育思潮,最初同特殊教育的

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特殊教育指的是面向残疾人及有其他特殊需要的人群的教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医学模式占主导,第二阶段以心理学模式占主

导。这两种模式的基本特征都是由专家对残疾儿童进行评估诊断,然后开出处方并加以分类,让他们进入相应的与外界隔离的各类特殊学校。第三阶段以社会学模式为主导,主张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反对将残疾儿童安置在具有隔离性质的特殊学校中,因为边缘性或者非主流性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特殊教育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国家最初强调应该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如英国开展了由“主流学校”来进行的“一体化”教育运动(在美国称之为“回归主流”运动,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随班就读教育。“一体化”运动改变了以往将特殊儿童隔离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的单一、封闭的教育形式,人们开始相信并要求特殊儿童能够在普通学校内接受教育,特殊学校从以往的教育“支流”逐渐回到整个普通学校教育的“主流”之中

但是,这种“一体化”教育模式也存在问题,如教育实施的对象主要指轻度障碍儿童,那些重度、极重度儿童仍然留在特殊学校就读,“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双轨体制依然存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特殊儿童对普通教育课程适应问题的要求,尚不能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有针对性、选择性、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及学习辅导,等等。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 3条提出,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社会福利设施、法庭、行政当局及立法机关,在实行有关儿童的任何政策时都必须着重考虑儿童的最善利益,其中的第 23条明确提出,缔约国应对精神或肉体有残疾的儿童做出承诺,确保其尊严,促进其自立,为其创造积极且容易参与社会的条件,使其享受充实的生活。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及《实施全民教育的行动纲领》,强调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尤为重要,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宣言特别指出,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满足所有人,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向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使特殊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萨拉曼卡会议在实际意义上拉开了世界全纳教育运动的真正序幕。

(张惠娟.浅析全纳教育的由来及内涵[J].教学与管理,2013(27).)

(三)直接推动

? 全纳教育是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潮流中,尤其是在国际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兴

起和发展的,其中有两个国际教育大会所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一个是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次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的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另一个是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这次大会再次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这次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

如果说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全纳教育搭好了舞台,那么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则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

在进入21世纪后,国际教育界也将全纳教育的课题带入了21世纪。在对全纳教育进行深入探讨过程中,迄今,全纳教育的理念已日益为各国所理解,许多国家已纷纷落实到行动,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专门论述全纳教育的著作日渐增多;全纳教育专题研讨会时常举行;有些国家的大学中还建立了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并出版有《国际全纳教育杂志》等。总之,可以说,

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0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zy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