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0 20: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模拟 考生: 金币:0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3 试卷底色.. 字体大小.. 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就是我们所称的 ( ) A: B: C: D: 教育学 教育科学 普通教育学 教育原理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 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 ) A: B: C: D: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定向作用的是 ( ) A: B: C: D: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目的 教学组织形式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4.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 A: B: C: D:

实现教育平等 实现全民教育 提高教育效率 提高教育效益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5.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 A: B: C: D: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育活动完全受制于人的遗传素质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6.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 A: B: C: D:

经验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7. 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______ 体现出来的。 ( ) A: B: C: D: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教科书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8.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 ) A: B: C: D:

促进教师教的过程 促进学生学的过程 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9. 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 ) A: B: C: D:

亲历学习 观察学习 迁移学习 试误学习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0.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 B: C: D:

复杂性 示范性 创造性 主体性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1. 《学记》中的“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指的是 ( ) A: B: C:

正课学习和业余爱好的关系

主要学习内容和次要学习内容的关系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2. 初步建立学校系统 ______ 官学和私学是在 ( ) A: B: C: D:

汉代 南北朝 西周 两晋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3. “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 ) A: B: C: D:

南京市 北京市 洛阳市 成都市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4. 王安石改革太学,提高太学质量和地位的举措是 ( ) A: B: C: D:

三舍法 苏湖教法 改革科举考试 加强考试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5. “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 ) A: B: C:

元代 宋代 唐代

D: 明代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6. 下列不属于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的是 ( ) A: B: C: D:

主张废除科举制度 提出建立近代学制 倡导女子教育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7.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改书院为学堂的人是 ( ) A: B: C: D:

马建忠 郑观应 陈虬 王韬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8. 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 ( ) A: B: C: D:

稳定 均衡 有所发展 曲折起伏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19. 抗日根据地普通小学办学形式的“轮学”主要是举办于 ( ) A: B: C:

游击区和邻近敌占区 敌占区或有敌人据点的地方 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区

D: 人口稀少的地区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0. 在苏区培养高级干部的学校中,1933年8月成立的 ______ 是培养各类干部的综合性大学。 ( ) A: B: C: D:

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红军大学 延安大学 苏维埃大学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1. “三艺”为 ______ 所创设。 ( ) A: B: C: D:

柏拉图 智者派 亚里士多德 毕达哥拉斯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2. 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 ______ 办理。 ( ) A: B: C: D:

私人 企业 国家

私人和国家共同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3. 美国宪法修订案第10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力,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在此规定基础上确立的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是 ( ) A: B:

学区制 中央集权制

C: D:

地方分权制 混合制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4. 下列关于夸美纽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重视教育,普设学校,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

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 B: C: D:

他把智慧、勇敢、仁慈、公正这四种品德称为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 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串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5. 卢梭重视 ( ) A: B: C: D:

儿童教育 女子教育 男子教育 少年教育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6. 俄国第一所中等的普通教育学校是创设于 ______ 年的俄国科学院附属文科中学。 ( ) A: B: C: D:

1526 1626 1826 1726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7. 基佐法案是法国 ______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 ) A: B:

大革命 七月王朝

C: D:

第二共和 第二帝国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8. 《统一劳动学校宣言》是苏联 ______ 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文件。 ( ) A: B: C: D:

30年代 20年代 建国初期 卫国战争时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29.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偏重了 ( ) A: B: C: D:

环境影响 教师影响 学校影响 内在生命力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0. 提出“教育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等教育主张的是 ( ) A: B: C: D:

杜威 赫尔巴特 布鲁纳 夸美纽斯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1. 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 ) A: B: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C: D: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2. 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 ) A: B: C: D: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操作性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3.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 A: B: C: D:

家庭教养方式 道德认知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4. 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已过程中发生了 ______ 的学习。 ( ) A: B: C: D: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动作技能 态度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5. 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 A: B:

赫尔巴特 霍普金斯

C: D:

卡普杰列夫 桑代克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6. 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 ) A: B: C: D:

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 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 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7. 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 ) A: B: C: D:

消退说 干扰说 同化说 动机说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8. 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 B: C: D:

不平衡现象 不协调现象 停顿现象 起伏现象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39. 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 ) A: B:

集中练习 区组练习

C: D:

随机练

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40. 下列适合用驱力说解释行为原因的例子是 ( ) A: B: C: D:

猫儿吃饱饭后找水喝 诗人常常一醉方休 穷孩子如饥似渴读书 青少年偷偷抽烟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41. 儿童遇到熟悉材料时能应用分类记忆策略,而在遇到陌生材料时,却不能应用该策略。这说明儿童的策略应用受 ______ 制约。 ( ) A: B: C: D:

思维能力 反省认知 年龄 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42. 研究发现,策略应用的有效性自我评价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这一结果的教学含义是 ( ) A: B: C: D:

策略训练应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 策略训练应与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 策略训练应使学生感到愉快 策略训练应与价值观教育同步进行

参考答案: A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43. 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 ) A:

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 C: D: 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缺乏适当的指导 参考答案: C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44. 如果教学目标是程序性知识,在有现成的文字教材条件下,对中学生而言,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是 ( ) A: B: C: D: 自学 讲授法 指导发现法 精讲加变式练习 参考答案: D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45. 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 A: B: C: D: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参考答案: B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得分: 0.0 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46. 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即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以最终健康、积极地适应环境的原则。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宜的人际情景,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以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以便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任。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②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③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仅仅是被动的主体性反映,而是具有其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 (2)儿童中心论是与教师中心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该观点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将教师置于辅助的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合理之处在于,它看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原有经验,注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教育符合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型,激发起学习兴趣等。但是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过分注重学生的经验,而忽视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因而,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这种观点的出现使师生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综上所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儿童中心论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47.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散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断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48. 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错误。其理由如下: (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现象,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具有稳定性和个体性。因此,只有稳定的某种道德行为,才能反映其品德状况,而不能凭偶然的一次或几次行为表现断定一个人的品德状况。 (2)从道德行为的角度而言,学生考试作弊属于不良行为,但其品德是否存在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因此,“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的论断混淆了品德和道德的概念,误把道德行为等同于品德,是比较武断的。学生考试作弊并不能表明其一定存在品德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简答题 49. 学生掌握知识有哪几个阶段? ________ 参考答案: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而学生掌握知识又是按一个课题(或单元)、一个课题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课题都需要经历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引起求知欲 教学应从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学习过程需要做好物质的、心理的、组织的和方法的准备。其中,主要是心理的准备,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学生认识上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看书、感知实物、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科学的结论。 (2)感知教材 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和大量的直接经验作为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书本知识的学习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 (3)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进行思维,将书本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知识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市牢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地吸收新知识,自如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为了牢牢记住知识,防止遗忘,仍然需要做知识的巩固工作,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只有经过必要的复习,才能使知识在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 (5)运用知识 教学要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学生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可以形成技能、技巧,还可以检验所学知识,丰富直接经验,使认识深化,这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但是,理解不等于运用。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不行,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检查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主要是由教师负责进行,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检查课内外各种作业和进行各种测验来进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50. 简述使人成为教育实践对象的必要基础和条件。 ________ 参考答案: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人成为教育实践的对象的必要基础和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需要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下去,都要从事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首先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其次是生产关系的生产;再次是一定劳动力的生产。没有一定合格的劳动力,生产也就不能进行。要生产一定合格的劳动力,生产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社会成员,不仅要给他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促使他的身体发育成长,还要将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传递给他,以促使他的智力的发展。新生一代要能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要能应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的生产工具,要能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和生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这就需要教育。教育是造就合格劳动力和一定社会合格成员的工具,是老一代与新一代之间的接续和联系的手段,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手段。 (2)人的可教育性 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与动物相比,人在本能方面是贫乏的,自然并没有规定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能适应环境,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 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令人欣喜、令人振奋的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3)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人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由于人类的婴儿生存本能匮乏,具有无助性,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赖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儿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事业。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也就是说,个体的儿童期是未成熟的时期。教育能帮助儿童达到成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现代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神经细胞都有一个生长、发展过程,而促进其生长、发展的动力是外部刺激,主要是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全球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开掘出人的巨大潜能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51. 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________ 参考答案: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在长期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其要点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等。 (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分工的产物,而教育则是保持和发展各行业的条件。从延续和促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增进工作效能与激发工作者智能的需要出发,沟通职业与教育就是必需的。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应的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职业包含着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又

适应了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 对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所谓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所谓整个的,是指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不仅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而且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的片面。所谓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2)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于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社会人类。“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追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 (3)职业教育的方针 黄炎培在数十年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因为他看到了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多地受到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这种认识也揭示了伴随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科学化是黄炎培办职业教育所坚持的另一条方针。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以百业进步为追求,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能在科学之外找到解决办法,无论中国外国,概莫能外。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总结以往教育的经验,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5)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另一重要特色和组成部分就是他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所谓“乐群”,是指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从内涵上看,自应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两方面,缺一不可。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也就失去方向。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52.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宗教改革者提出了哪些教育主张?对西方教育的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 参考答案: 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内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运动,其目的是以一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宗教来代替服务于封建社会的宗教,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1)宗教改革者的基本教育主张 ①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路德的教育主张主要反映在《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论送子女人学的责任》两部著作中。其主要思想包括:第一,主张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即宗教性和世俗性;第二,提出了教育的两个原则:一是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二是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第三,提出了建立学校教育系统的设想。 ②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其基本观点为:第一,注重为人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理性化的环境,强调教会、国家、学校、家庭的一体化。第二,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系统化。 ③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国教派源自英国国王与教皇的决裂。该教派重视对教师的言行、宗教信仰的监督;人文主义教育色彩浓厚,重视古典文化的学习;后来开始重视有助于实现个人抱负的学科如英语、外国语、物理、化学等,学校课程更加有益于世俗生活,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所作为的绅士,现实主义精神日益增强。 (2)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宗教改革给欧洲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也给教育带来了厄运,教育饱受摧残,长时间难以复苏。宗教改革使教育势必成为一种民族的教育,一种由国家控制领导权的教育,一种避免宗教争端的世俗性、公共性的教育。教育与世俗生活的结合更趋紧密,学校的课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世俗性知识比重加大,自然科学进入课程之中,教育的总体精神正在发生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标志着世俗性的近代教育已从根本上取代了宗教性的中世纪教育,标志着教育正迈向近代化。 ②尽管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引发的,但宗教改革对近代教育转折的历史意义远远高于人文主义。宗教改革运动结束后,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国家化、世俗化、普及化)历程便真正开始了。持续近三百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发展史,头绪纷繁,错综复杂,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教育势力相互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的基本格局。三种教育中的每种教育尽管皆有不足之处,所服务的目的也大相径庭,但它们都对西方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53. 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________ 参考答案: 定量分析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分析),对获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进而确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类,掌握数据分布形态和特征;二是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通过统计检验,解释和鉴别研究的结果;三是通过总体参数的估计,从局部去推断总体的情况。具体而言,教育资料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数据描述 数据描述主要用于特征分析,是通过一些概括性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全貌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集中量数。集中量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②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反映数据间彼此差异程度的量数,如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③地位量数。地位量数是反映原始数据在所处分布中地位的量数,如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T分数等。 ④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表明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数,如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点二列相关、双二列相关)等。 (2)数据推断 数据推断是指在无法直接估计总体参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抽样方式对样本进行研究,并由样本统计量对事物的总体做出统计的推论和估计。它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 ①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的特征进行估计,即从局部结果推论总体的情况。总体参数估计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之分。点估计是用一个特定的值(一般常用样本统计量)如样本的平均数、样本的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总体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是用一个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 ②统计检验。统计检验对教育研究的假设是否合理、正确,研究得到的多个统计量之间有何差异,需要抽取样本对其进行检验,即统计检验。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54. 简要描述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________ 参考答案: 实验研究报告是对整个教育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题目 题目是研究报告的主题思想,必须能准确、清楚地呈现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实验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问题一目了然,题目要简练具体。一般来说,学术性强、理论价值较大的,准备发表于专业研究杂志或学报上的研究报告,标题应精确严谨,逻辑性强。实践性较强的、准备发表于普及性报刊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标题则应具体明确,引人注目,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和注意。如有必要,可以再以副标题的形式列出。 (2)前言 前言也称引言、导语,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前言部分应提纲挈领地显示该项研究的直接目的、针对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学术地位。文字要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表述要具体清楚。主要内容包括:①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②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③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④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3)方法 该部分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便于人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加以评价鉴定。该部分结构应周密,条理要清楚,用词要准确明白。其基本内容包括:①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②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③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④实验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⑤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4)结果 该部分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简要地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基本内容包括:①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既有对定性资料的归纳,又有对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等。②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的最终结果或结论。 (5)讨论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评价。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②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如对误差、显著性的分析等进行必要的反省,对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适用范围作进一步说明。③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建议。 (6)参考文献和附录 报告的末尾,应注明研究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的来源。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分析论述题 55. 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后,班级授课制便逐渐为各国学校所采用。然而,班级授课制也在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严重的划一化与同步化的局限性。你认为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呢? ________ 参考答案: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鉴于班级授课制存在严重的划一与同步的局限性,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缩小班级规模,增加辅导教师,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班级授课制虽然节省师资,可以快速地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班级规模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而只有小型化班级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目前班级容量较大,有的学校一个班级就有七八十人。教师讲课很难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更谈不上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应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这样就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多的照顾学生的差异,并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 班级授课制实施统一的学,难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施教。课堂教学应缩短集体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师生在个别辅导中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充分表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 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 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②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 ③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 ④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各测验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属合作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生组第一名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这种各人在原来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 ⑤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操作员、计算员、报告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4)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班级授课制难以做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完善。它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56. 试比较进步主义和传统主义的教育观,并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 参考答案: 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两种不同的教育流派。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的划分,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传统教育,把以自己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从此便开始了“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论争。 二者因其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主知主义和行动主义”的理论论争,进而体现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通常概括为“三个中心的对立”,下面我尝试对进步主义和传统主义的“三个中心”及具体的教育观(即对教育目的、依据、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和规律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比较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1)“三个中心”的对立 ①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突显的是教师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训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毫无主动性可言。在杜威的理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绝对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以儿童发展为主,教学内容以儿童经验为主,教学方法以儿童活动为主,一切尊重儿童。 赫尔巴特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也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师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强调一方的同时很容易忽视另一方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该既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看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这两种教育观的思想统一起来。 ②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经验中心。赫尔巴特倡导的是学科教学,强调理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科学知识素质和读写算等基本学习技能,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促进人的一般发展。而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则提出了由“典型活动到正式课程”的编排模式。典型活动便是通常理解的通过组织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活动,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正式课程便是所谓的学科课程,是经过压缩和精简的资料性知识和科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着知识呈现方式上的差异。赫尔巴特的系统知识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的,是从经验中提炼的;杜威的直接经验也是经过一定的改造后呈现给学生的,并且落脚点也是正式课程。而二者的共同点却是更加明显,都是从尊重儿童出发,按照心理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的原则来编排课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工具价值。 ③课堂教学中心与活动中心。赫尔巴特主张课堂讲授,强调外部纪律,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而杜威的“从做中学”反对死板的课堂教学,他提出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为目的的活动,来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的各种知识,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 (2)具体教育观的比较 ①教育目的的比较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关;对于必要的目的,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并总结出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杜威以生长作为教育目的。他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的;是有具体的素质要求,而不是抽象的。他认为教育要培养的理想的人是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民主意识和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的人。概括起来,不外乎职业目的和道德目的,与赫尔巴特的观点是一致的。 ②教学依据的比较 赫尔巴特否定官能,强调统觉。根据统觉原理,新观念通过与旧观念建立联系而被吸收。这就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逐渐过度到陌生但需要掌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不断吸收、融合新观念的统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对内容的选择,还是对方法的运用,都要考虑学生原有观念的性质。 杜威并没有明确提出与赫尔巴特相同的观点,但是在他的理论中可以看到相似的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都把儿童看作儿童,考虑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一切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便于教学内容的接受和吸收;“从做中学”也是要求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模仿人类获得经验的过程,更便于接受,更具有实践的价值。 ③教学内容的比较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一方面,只有与学生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保持意识的注意状态,从而更好的接受教材;另一方面,由于兴趣的多方面性和相互联系性,他也不满足于学校学科的分离,而要求在学科间建立联系,诸如历史、文学和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杜威更为强调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学习兴趣,他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作为教学内容的起点,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承认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课程必须要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从事的观察和传授的知识,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此外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杜威完全继承了赫尔巴特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逻辑。 ④教学方法的比较 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第一,明了,让学生专心注意某个新知识,并做

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使新旧知识相遇;第二,联想,新旧知识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试图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第三,系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检查,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第四,方法,进一步巩固新旧知识的联合,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杂乱无章的局面,使教学进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需要指出的是他分析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指定一节课的各个阶段。 杜威也把自己的教学总结为五步:第一步,情境,学生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步,问题,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刺激思维;第三步,假设,观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四步,推理,展开他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推敲;第五步,验证,用行动来应用和检验他的观念。这成为后来教育研究者广泛引用的“五步教学”。 相比较不难看出,这两种教学方法均利用了人类思维的同一规律,只是论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首先是呈现材料,引起注意,这可以说是调动思维的准备阶段;然后是提出假设,积极思考,这是思维活跃阶段,但此时尚未找到答案,只是试图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是检验假设,这才使教学中的问题发生意义,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进入新一轮思维活动。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57.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教育现象也同样如此。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为教育研究者和其他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某些经验或教训,从而丰富和深化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进行。 请你根据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利用该研究方法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________ 参考答案: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要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首先应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研究步骤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1)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①历史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探求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对它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科学预言。其次表现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 ②具体性。历史研究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所以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 ③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表现模糊不清的东西。 (2)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①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地认识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包括对中外教育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研究。 ②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中外许多重要的教育家在各自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了一定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也代表着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 ③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侧重于教育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各历史阶段不同思潮和流派的特点、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对以后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思潮和流派论争、融合和演化的规律。 ④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的评判分析。 ⑤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侧重对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要遵循如下一般步骤: 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史料,并用各种方式鉴别其真伪,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 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史料,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4)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历史研究的资料可以是第一手信息资料,即原始来源,也可以是第二手信息资料,即间接来源。对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外部评论和内部评论两种。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文献原形考证。 ②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其一,古与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其二,史与论的关系,即史料与史学的关系。任何历史史料的搜集,都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包括一定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以明确史料的性质、范围和种类,并伴随初步的鉴别、审定。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渗透性和决定性,能弥补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价值标准制约所带来的偏颇,避免仅限于现象的描述和史料的堆积,从形式到内容真正把握历史事实的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其三,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但不是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而是在选择、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批判中包含着继承,而继承是包含在否定中的肯定。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 ③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历史感是一种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现实感则表现为研究者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反映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及对发展变化特点、趋势的深刻洞察和认识,也表现在借助当代认识工具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研究的水平上。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58. 加涅提出:“把信息领域目标划分得过于详尽,以至于未能给其他领域目标留足够的时间的做法是错误的。相反,应当寻求或确定那些最有利于习得其他领域目标的信息。尽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在几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但这一目标也不应该影响智慧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等目标的获得。”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 参考答案: 略。 题目分值: 1.0 分 您的答案: 成绩单 客观题得分: 0.0/45.0 得分题数: 0/45 主观题得分: 0/13.0 得分题数: 0/13 (以下评分只包含客观题) Section 名称 客观题得分 客观题得分主观题得分 主观题得分题数 单项选择题 辨析题 简答题 分析论述题 题数 0.0/0.0 0.0/3.0 0.0/6.0 0.0/4.0 0/0 0/3 0/6 0/4 0.0/45.0 0.0/0.0 0.0/0.0 0.0/0.0 0/45 0/0 0/0 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zo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