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经管类)00009知识点复习 自考

更新时间:2023-11-11 03: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论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法国蒙克莱田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包括 代表人物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2.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庸俗-----------------: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经济学说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只限于描述从经济现象表面所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的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经济学包括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与它的开放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 (劳动力的支出)

3.劳动对象

1.体力劳动 2.脑力劳动

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归于 1.理论经济学 2.应用经济学 3.经济思想史 4.经济史 5.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学科 1.政治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3.微观经济学

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1.自然物 2.原材料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 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和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是分配和交换。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1.奴隶制生产关系 2.封建制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 / 30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研究。

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的是经济制度。 生产力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方式。

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2.抽象法

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 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是抽象法。

抽象法包括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2.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1.研究方法 2.叙述方法

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和反映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1.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 30

第一章 经济体制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节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五种制度

1.原始公社制度

2.奴隶制度

3.封建制度

4.资本主义制度 5.社会主义制度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一一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 3.平均分配制度

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

特 征 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人类的文明时代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出现于14世纪。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电机、内燃机,电能和机械能的转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实现社会生产的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第二节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经济。

最为典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组织的具体表现

1. 原始村社 2. 奴隶主庄园 3. 封建主庄园 4. 生产者家庭

1.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

1.火药 2.指南针 3.印刷术

“重农、抑工、轻商”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并一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当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和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指令性计划的信息传递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3 / 30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最初的社会分工产生于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商品经济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交换经济。

第三节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相结合。 自市场经济产生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

第四节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

4 / 30

1991,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

1. 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2. 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3.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第一节 商品和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是

1.价值(商品的本质因素)(商品的社会属性) 2.使用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 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区分具体劳动的要素

生产使用价值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商品的二重性是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1.具体劳动 2.自然物质 1.劳动目的 2.劳动对象 3.操作方法 4.劳动资料 5.劳动结果

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是简单劳动。

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社会分工

2.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 3.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在商品经济中,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变动并趋于同价值一致。

5 / 3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1.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2.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个体经济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是劳动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经济效率从宏观层次上看指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特征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济管理法制化

16 / 30

社会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生产要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的分配方式

1.按资本分配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3.按资金分配

4.按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分配 5.个体劳动收入 6.福利性分配 7.按风险分配 1.资本 2.劳动力 3.土地 4.技术 5.信息

剥削收入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最早的企业形式是个人业主制。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17 / 30

市场规则

1.统一性 2.完整性 3.开放性 4.竞争性 5.有序性

市场体系

1.商品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 1.消费品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1.金融市场 2.劳动力市场 3.房地产市场 4.技术市场 5.信息市场 6.生产资料市场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市场机制

1.价格机制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企业

1.按照所有制划分

2.按照企业财产组织制度 和资本组织形式划分 1.国有制企业 2.集体所有制企业 3.混合所有制企业 4.私营企业 5.中外合资企业 6.外商独资企业

1.个人业主制(独资企业) 2.合伙制

3.公司制(股份制) 1.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责任公司

1.市场进出规则 2.市场竞争规则 3.市场交易规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经济增长公式 =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100% 一国的经济体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增长的潜力。

1.自然资源条件

一国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 2.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 3.对外开放的程度

劳动者的素质包括

2.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观因素)

3.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提高生产能力) 4.经济体制和专业化程度(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效率) 1.平均受教育的程度 2.文化水平 3.生产经验 4.劳动技能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优化

1.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工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的发展。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时候,占最大比重的是第一产业。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逐渐占优势比重,我们称之为工业社会。

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第三产业成为社会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其产值和就业人数都占有绝对比重,我们称之为服务型社会。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

我国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扩大农村市场。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 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阶段。

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

18 / 30

产业划分

2.第二产业,加工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

经济结构的优化

1.产业结构的优化 2.城乡结构的优化 3.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的趋势为不断提高。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

既是城乡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表现的是工农业的结构是否合理。 在农业与工业、其他产业的关系中,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该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其方式主要包括

加快农业的发展,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我国目前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经济划分两个标准

1.自然条件

区域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称为资源禀赋。 区域分工差异的基础是资源禀赋不同。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五个因素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贡献率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是国内需求。

19 / 30

1.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 2.资源禀赋的差异 3.分工水平的差异 4.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5.社会历史的差异

经济区域划分的三个标准

2.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 2.劳动力 3.资本 4.技术

1.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同 2.所处的地理位置

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 2.工业

1.离土不离乡 2.离土又离乡

3.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也称为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剩余价值。 在公式 c+ v + m中,m表示利润。

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就是社会净产品。 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的是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和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基础是国民收入。 实现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国有企业中

国民收入的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1.国家预算(主要途径)

2.银行信贷(改变资金的使用主体、使用方向、使用时间) 3.劳务费用 4.价格变动

2.集体企业中

3.个体经济中

4.私营企业中 1.税金(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税后剩余的部分(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1.税金(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分红(出资者的收入) 3.利润(企业主的收入) 4.工资、奖金(职工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

1.初次分配 2.再分配

1.税金和利润分红(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企业基金(企业的收入) 3.工资、奖金(职工的收入) 1.税金(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企业基金(企业的收入) 3.分红(出资单位的收入) 4.工资、奖金(职工的收入)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是社会总供给。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是社会总需求。

20 / 30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保证不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了某些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时间是二战之后。

1.美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包括

2.西欧诸国 3.新西兰 4.加拿大 5.日本 6.澳大利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运动是经济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多数规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制定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哪些体制机制方面都比较成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呈现出两面性。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在贸易领域最突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联系和依赖的重要方式是货币关系国际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是贸易冲突的内在根源。

经济实力衰落或落后的国家一般倾向于保护贸易,以弥补产品竞争力的不足。 欧元的启动时间是1999 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主要是运用解决方式

26 / 30

1.妥协 2.协调

“广场协议”

1.美国 2.日本 3.联邦德国 4.法国 5.英国

1.经济体制 2.企业制度 3.法律制度 1.竞争优势

贸易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要素优势迅速转化为

2.利益优势

资本主义经济协调的形式

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世界银行 3.世界贸易组织

1.信息技术 2.转基因食品安全 3.文化冲突

2.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1.“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80年代以来

,关注

3.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主要形式

影响较大的

1.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 3.经济共同体 1.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合组织

1.商品流通 2.生产要素 3.货币金融 4.外贸

主要是对国际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调节的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 发达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政府首脑会晤协调机制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贸易、投资等领域。

第二节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各种国际经济体系和制度的总和是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殖民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国家控制和剥削的,其基本特点是政治兼并。

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经济秩序中处于受发达国家控制、掠夺和剥削的地位的是国际经济旧秩序。 七十七国集团的正式成员有134个。

27 / 30

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具有的特点

1.需求弹性低 2.容易找到代用品 3.易于储存

1.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作出的努力

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其新内容上反映出的两大特征

1.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

2.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不结盟运动 3.“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

4.1964年和1968年召开的两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1.平等互利 2.相互依赖

美国提出了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主张。

发展中国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

28 / 30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 。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优势。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是邓小平。

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任何国家在搞建设时都需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独立承包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主要采取的形式

1.投资少

国际旅游业的特点

2.见效快 3.利润大 29 / 30

2.承包一个项目中的一部分 3.同外国公司合作承包建设项目 4.只承包工程的劳务部分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2.对外资金交流

3.对外技术交流

1.引进技术 2.输出技术 1.进口 2.出口

1.引进资金 2.对外投资 1.辩证统一 2.相辅相成 3.相互促进

1.直接对外投资 2.间接对外投资

4.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

1.旅馆业 2.饮食业 4.旅行社 5.游览娱乐业

5.发展国际旅游业 3.交通客运业

引进技术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

1.购买国外的专利 2.购买国外的非专利技术 3.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 4.举办外资企业 5.进行咨询、技术服务

1.入超

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小于进口贸易总额被称作 2.贸易赤字 3.贸易逆差

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指对外贸易。 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是指贸易平衡。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是对外贸易。 直接投资包括的三类企业可称为三资企业。 引进技术,从狭义上讲是指引进技术专利和智能。 中国正式开始开展国际劳务合作是在1979年。 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是国际旅游业。

第三节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们要继续开拓亚洲市场,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重点开拓俄罗斯市场。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是指市场多元化战略。

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走出去”战略以在境外投资办厂为龙头,全方位带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最重要的平台是两江新区。

1.经济特区(前沿阵地)

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的格局

2.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发的第二个层次) 3.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0 /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y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