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及附属监测方案
更新时间:2023-11-26 02: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xx市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施工九标段
区间及附属结构
监测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二○一三年十一月
目 录
1、
工程概况 ................................................................................................................... 2 1.1 各区间及车站概况 .................................................................................................... 2 1.2 工程地质条件 ............................................................................................................ 4 1.3水文地质条件 ............................................................................................................. 5 2、 监测的目的、意义及编制依据 ............................................................................... 6
2.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6 2.2编制依据 ..................................................................................................................... 6 3、 施工现场监测内容 ................................................................................................... 7
3.1监测项目 ..................................................................................................................... 7 3.2 监测精度 .................................................................................................................... 8 4、 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 9
4.1 监测点布置原则 ........................................................................................................ 9 4.2洞内及洞外观察 ....................................................................................................... 10 4.3 地面沉降变形监测 .................................................................................................. 11
4.3.1 测点布置要求 ............................................................................................... 11 4.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 11 4.3.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 12 4.3.4 监测频率 ....................................................................................................... 13 4.4拱顶(部)沉降监测 .................................................................................................... 13
4.4.1测点埋设 ........................................................................................................ 13 4.4.2监测方法 ........................................................................................................ 14 4.4.3 监测频率 ....................................................................................................... 14 4.5洞内净空收敛监测 ................................................................................................... 15
4.5.1测点布置 ........................................................................................................ 15 4.5.2监测方法 ........................................................................................................ 16 4.5.3 监测频率 ....................................................................................................... 16 4.6管片衬砌变形监测 ................................................................................................... 16
4.6.1测点布置 ........................................................................................................ 16 4.6.2监测方法 ........................................................................................................ 16 4.6.3 监测频率 ....................................................................................................... 17
5、 监测点布置图 ......................................................................................................... 17
5 .1暗挖施工段监测点布置 .................................................................................. 17 5 .2盾构施工段监测点布置 .................................................................................. 18 5 .3各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监测点布置 .................................................................. 20 5.4 监测点布置数量 .............................................................................................. 28
6、 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 28 7、 监测警报值 ............................................................................................................. 29
7.1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 29 7.2监测报警值确定 ............................................................................................... 29 7.3报警说明 ........................................................................................................... 30
8、 监测仪器 ................................................................................................................. 31 9、 监控管理、成果汇报和信息反馈 ......................................................................... 31 10、 项目组织管理 ......................................................................................................... 33 11、 监控量测保证体系 ................................................................................................. 34 12、 应急预案 ................................................................................................................. 35
1
1、 工程概况
xx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xx火车站,沿顺利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大东门,线路下穿南淝河 沿马鞍山路继续向南延伸至南二环,然后线路转向西南,沿望湖中路至美菱大道,转向南下穿高铁后到达滨湖新区锦绣大道,线路沿庐州大道东侧绿化带至方兴大道,即方兴大道站,出站后线路主要下穿现况荒地至徽州大道站。线路全长约24.78km,全部为地下线。
本次监测对象为试验段终点(方兴大道站)~云谷路站区间、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分别介绍如下: 1.1 各区间及车站概况
(1) 试验段终点(方兴大道站)~云谷路站区间
本区间地下段呈南北走向,线路出先期试验段后,沿着规划庐州大道向南推进。本段地下区间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施工。
区间接试验段明挖区间,沿规划庐州大道敷设,最终到达云谷路站。明挖段长度约为158米,暗挖段长度96.6米。区间埋深4.4~5.99m。区间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粘土2层、粘土3层,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水量不大,对明挖及暗挖区间影响不大。区间沿线地势平缓,略有起伏,地面高程为18.72m~20.05m。
本区间现状主要为农田和荒地水塘,无现状道路及管线。
区间明挖段左、右线里程为K24+700.000~K24+858.000,暗挖段里程为K24+858.000~K24+954.600,左右线长度均为254.600m.
(2)云谷路站
云谷路车站位于云谷路和庐州大道的交叉口,沿着庐州大道布置。车站采用12m 岛式站台,为地下二层车站(局部地下一层)。最浅覆土0.90m,最深2.9m 左右。在车站大里程端设置事故列车停车线。
本基坑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车站主体基坑开挖深度10.0~13.7m,车站附属结构基坑开挖深度为5-7m,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围护方式进行施工。围护结构采用φ800@1300 钻孔灌注桩。
(3)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
本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线路沿规划庐州大道向南敷设,区间沿线以荒
地和水稻田为主。线路在里程约K25+597.820下穿规划岷江路,区间在里程K25+712.781处下穿规划徐河,本区间上方无管线。
本区间隧道为两条单洞圆形隧道,均采用盾构法施工,区线间间距为由北向
南由12m逐渐变至15m;区间右线线路由云谷路站出发以2‰的下坡,在K25+490处以R=5000的竖曲线变坡为25‰的下坡,最后在里程K25+710处以R=3000的竖曲线变坡为2‰的下坡到达南宁路站;区间左线线路由云谷路站出发以2‰的下坡,在K25+490处以R=5000的竖曲线变坡为25.007‰的下坡,最后在里程K25+710处以R=3000的竖曲线变坡为2‰的下坡到达南宁路站。
本区间右线长317.071m,左线长317.050m,不需设置联络通道,区间隧道
的规划覆土厚度为5.6~11.8m,隧道穿过土层主要为粘土2层、粘土3层。因区间现状覆土较浅,云谷路站和南宁路站车站施工时应将基坑开挖的土方上覆至规划路标高,且压实至土体沉降稳定后方可掘进。回填土宽度应不小于规划红线宽度。
本区间两端接云谷路站和南宁路站,均为岛式站台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
在云谷路站南端和南宁路北端设置盾构井,右线区间盾构在南宁路站始发井向云谷路站掘进,到达云谷路站后在站内调头,掘进区间左线盾构至南宁路站后吊出。
本区间设计起讫里程右线K25+421.529~K25+738.600,左线
K25+421.500~K25+738.600,区间线路长度右线317.07m(含车站端墙厚度),左线317.050m(含车站端墙厚度)。
(4) 南宁路站
南宁路站是xx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的一个中间车站,车站位于规划庐州大道与规划南宁路十字交叉口,沿规划庐州大道路中布置。车站周边均为荒地,车站西侧有两处鱼塘,距离车站主体北端墙8.8m为河流,河流距1号风道6.7m,地表水系较为丰富。根据目前掌握的地下管线资料显示,车站范围内及周边无地下管线。
车站起点里程K25+737.800,终点里程K25+926.800,有效站台中心里程K25+810.000,车站外皮长度189m。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二层三跨结构,标准段结构宽20.9m,高13.5m,顶板覆土厚约2.5~4.7m。车站南北端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本车站为盾构始发和盾构吊出车站。
车站主体部分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标准段基坑深度约13.05m,南端盾构井段基坑深度约17.82m,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支护。
(5) 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
3
本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线路沿规划庐州大道向南敷设,区间沿线以荒
地和水稻田为主。线路在里程约K26+24.459下穿规划漓江路,里程K26+253.716处下穿规划嘉陵江路,区间里程约K26+334~K26+415范围内连续分布2个水塘,北侧水塘宽度约为20m(斜穿距离30m),水面标高约13.07m,水深约2.1m,水底淤泥厚度约为0.9m;南侧水塘水面标高约11.81m,水深约0.35m,水底淤泥厚度约为0.7m。本区间上方无管线。
本区间隧道为两条单洞圆形隧道,均采用盾构法施工,区线间间距为15m;
区间线路由南宁路站出发以2‰的下坡,在K25+940处以R=3000的竖曲线变坡为6‰的上坡,在K26+260处以R=5000的竖曲线变坡为5.617‰的下坡,最后在里程K26+490处以R=3000的竖曲线变坡为2‰的下坡到达贵阳路站。
本区间两端接南宁路站和贵阳路站,均为岛式站台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
在南宁路站南端和贵阳路北端设置盾构井,右线区间盾构在南宁路站始发井掘进至贵阳路站,于站内调头后左线盾构区间始发井掘进至南宁路站后吊出。
本区间设计起讫里程左、右K25+926.000~K26+508.911,区间线路长度582.911m(含车站端墙厚度)。
(3)贵阳路站
贵阳路站为地下两层三跨岛式站台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车站主体为两层三跨矩形框架结构形式。车站起点K26+507.700,有效站台中心里程K26+628.00,车站终点里程K26+702.300,全长194.600m,结构外包尺寸20.90×13.25m。车站中心里程顶板覆土厚度3.3m(距规划道路地面),基坑开挖深度约11.900m(距现状地面),主体和附属部分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主体围护采用D800钻孔灌注桩+内支撑体系,钻孔灌注桩间距1.3m;支撑采用φ=609,t=16钢管内支撑。车站设有两组风亭,四个出入口和一个消防出入口,车站两端为盾构调头。
1.2 工程地质条件
试验段终点(方兴大道站)~云谷路站区间沿线地面有一定的起伏,地势大致呈北高南低,自然地面标高在18.72m~20.05m之间,地貌为南淝河二级阶地。
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里程:K25+422.30~K25+737.80,场地地貌为南淝河
二级阶地,场地钻孔孔口自然地面标高为9.76~12.36m。隧道拱顶埋深为
2.67~4.7m,穿越土层主要为粘土2层,修正后围岩分级为Ⅵ级。隧道拱底埋深为4.67~10.7m,穿越土层主要为粘土3层,修正后围岩分级为Ⅵ级。
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里程:K25+926.000~K26+508.911,场地地貌为南淝河二级阶地,场地钻孔孔口自然地面标高为12.21~15.04m。隧道拱顶埋深为7.8~10.2m,穿越土层主要为粘土3层,修正后围岩分级为Ⅵ级。隧道拱底埋深为13.8~16.2m,穿越土层主要为粘土3层,修正后围岩分级为Ⅵ级。
该区域场地地层概况如下: 人工填土层:
粉质粘土填土1层:褐色~灰褐色,松散~稍密,湿,以粉质粘土为主,含灰渣、砖渣、碎石。
第四纪沉淀层:
粘土2层:黄褐色~灰褐色,硬塑~可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少量铁锰结核,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该层连续分布。
粘土3层:灰褐色~黄褐色,硬塑,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局部铁锰结核富集,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该层连续分布。
粘土4层:棕黄色~黄褐色,硬塑,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局部铁锰结核富集,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该层连续分布。
白垩纪基岩:
全风化泥质砂岩6层:灰白色~棕红色,泥质胶结,风化成砂土状,原岩结构可辨,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云母,手捏易碎,遇水软化。 1.3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详细勘察钻孔最大深度45m,勘察深度范围实测到一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一),水位埋深0.53~2.87m,水位标高9.97~12.64m,含水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填土1层。
上层滞水(一)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管沟渗漏、绿化灌溉补给,主要以蒸发的方式排泄。
上层滞水(一)随季节大气降水、绿化灌溉变化而变化,不具有明显的多年连续升降趋势。
沿线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有微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有微腐蚀性。
5
试验段终点(方兴大道站)~云谷路站区间抗浮水位标高:14.00~17.00(由南向北)。
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上层滞水(一)水位埋深2.50m,水位标高9.41m。抗浮水位标高7.00~6.00m,因此本区间抗浮水位标高取6.00m。
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上层滞水(一)水位埋深2.55~2.65m,水位标高11.8~12.07m。抗浮水位标高取6.00m。
抗渗设计水位均按自然地面考虑。
2、 监测的目的、意义及编制依据
2.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在岩土中修建地下通道,由于对地下工程设计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牵涉问题很多,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①岩土的复杂性;②施工方法难以模拟;③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同时,城市地下工程周围环境一般比较复杂,通过对施工现场原位监测,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状态,并及时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去,以确保地下工程施工和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物、管线的安全,城市地铁开挖均须对工程区域地表、周边建(构)筑物与地下管线以及工程本身,进行监控量测。城市地下工程原位测试主要目的如下:
(1) 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 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3) 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4) 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
(5) 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以后xx轨道交通设计、施工及监测规范制定和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 2.2编制依据
(1)工程有关勘察设计资料和招标文件;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6)《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8)《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1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12)设计图纸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
3、 施工现场监测内容
3.1监测项目
监控测量为及时提供施工所需的围岩稳定程度和支护结构的状态,以保证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要能监控整个工程的主要部位,位移监测应该作为监测的主要项目。本工程以区间段暗挖、盾构施工过程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根据实际施工工况,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并对监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结合工地场地实际情况,本次监测内容见表1~表3.
表1. 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区间(K24+858.0~K24+954.6)暗挖段监测项目
序号 量测项目 量测仪器 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 测点布置 类别 1 洞内及洞外观察 每开挖一环一个断面 2 地表沉降 全站仪/水准仪 详见“5监测点布置图” 必测 项目 3 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 全站仪/水准仪 详见“5监测点布置图” 4 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收敛计 详见“5监测点布置图” 7
表2. 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K25+421.5~K25+738.0)、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K25+926.0~K26+508.9) 盾构施工监测项目 序号 量测项目 量测仪器 测点布置 类别 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 1 洞内及洞外观察 每开挖一环一个断面 2 地表沉降 全站仪/水准仪 详见“5监测点布置图” 必测项目 隆沉 3 管片衬砌变形监测 断面收敛 全站仪/水准仪 详见“5监测点布置图” 收敛计 表3. 各车站结构出入口及风亭基坑监测项目 序号 1 2 3 4 监测项目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桩顶沉降 内支撑轴力 限值 0.3%H 0.4%H且不大于50mm 0.1%H 设计轴力值 报警值 0.24%H 0.32%H或40mm中的最小值 70%设计轴力值 说明:1、车站包括云谷路站、南宁路站、贵阳路站; 2、涉及车站所有出入口及风亭。如云谷路站共有:1号出入口、2号出入口、8号出入口、9号出入口、1号风亭、2号风亭。
3.2 监测精度
1、水准测量每站每站高程中误差M0??0.5mm,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2、水准闭合路线,闭合差fW??0.3N(N为测站数),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1、平面位移监测精度??1mm,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3、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纵向位移、隧底隆起测试精度为0. 5~1 mm ,围岩内部位移测试精度为0. 1 mm,爆破振动速度测试精度为1 mm/s,依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规程》TB10121-2007;
4、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mm,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_50497-2009;
5、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_50497-2009;
6、压力盒测试精度≤0.5%F.S.,应变计测试精度士0. 1 %F. S.,钢筋计拉伸0. 5% F. S.,压缩1.0%F.S.,依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规程》TB10121-2007; 7、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_50497-2009。
4、 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4.1 监测点布置原则
监测点布置应根据具体施工阶段(如道路封闭、地下管线迁移、结构施工等)条件布置,遇到障碍物或受到施工现场限制等情况需做出适当调整,并及时对监测点布置图进行更新,与实际监测情况保持一致。
1、监测点布置必须以设计文件为依据,参考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布置; 2、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位置,并保证满足监测要求;
3、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于围护体、支撑体系中中相对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目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在周围环境复杂的区域,如邻近有建筑和地下管线区域,应加密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测;对水文地质条件和基坑断面发生变化位置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4、监测点设置不应妨碍施工的正常工作,并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5、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察;
6、在满足监测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域布置监测点,避免监测点的破坏。
9
a.在施工初期阶段,或地质较差时,或位移下沉量及速度较大时,应适当增加量测断面及量测频率。
b.测点设置应可靠,并应妥善保护,测量仪器使用前应严格标定。 c.各测量项目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断面,测量点应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以便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及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
4.5洞内净空收敛监测
地下工程开挖后,净空收敛也是反映围岩与支护结构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参数,通过监测可了解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 4.5.1测点布置
净空收敛监测最重要的是合理确定监测断面的数量,而断面数量的确定应从国家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相关内容和设计图纸要求这两方面充分考虑。并应遵守如下原则:
a.设计单位有指导意见的,按设计单位的指导意见考虑布置;
b.若设计单位没有指导意见的,按规范规定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布置。 当然,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每个断面上周边位移的测线数量,根据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本次监测采用图4所示的一条水平测线。
图4 全断面开挖收敛测点、测线布置
净空收敛测点应与拱顶沉降点布置于同一断面。收敛预埋件埋设于收敛基线两端,冲击钻成孔,孔中填塞水泥砂浆后插入收敛预埋件,尽量使两预埋件轴线于基线重合,并使销子与孔轴线垂直。
15
4.5.2监测方法
a.将百分表读数调至2.5~3.0cm;
b.将收敛计钢尺挂钩分别挂在两个测点上,收紧钢尺,将销钉插入钢尺上适当的小孔内,用卡钩将其固定;
c.转动调节螺母使钢尺收紧到观测窗中的线条与面板成一直线为止; d.读取钢尺百分表中的数值,两者相加即为测点间距离;
e.每次测量完毕后,先松开调节螺母,然后退出卡钩,将钢尺取下,擦净收好,并定期涂上防锈油脂;
f.将每条测线前后两次测线距离相减即可算出各测点间相对位移(即隧洞位移收敛值)。
净空收敛监测提交成果:
a.绘制位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绘制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c.绘制位移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曲线;
d.找出位移一时间回归曲线,求出最终净空位移量; 4.5.3 监测频率
收敛监测的监测频率主要根据收敛速率及离开工作面的距离而定,见表3。表中的两项选频条件中,应选用其中频率较高者。当拆除临时支撑时以及出现情况异常时,均应增大监测频率。
4.6管片衬砌变形监测
管片衬砌变形监测主要包括隆沉、水平位移监测及断面收敛变形监测。 4.6.1测点布置
盾构施工的每一区间隧道设1~2个主测断面。
如采用收敛仪进行管片衬砌收敛监测,主测断面的拱顶(0。)、拱底(180。)、拱腰(90。和270。)处共埋设4个测点,量测横径和竖径的变化,并以椭圆度表示管片圆环的变形,实测椭圆度=横径~竖径。
4.6.2监测方法
与前面所述拱顶(部)沉降监测、洞内净空收敛监测大致相同,没有本质区别。
具体监测方法参考上文描述。
4.6.3 监测频率
分别在衬砌拼装成环尚未脱出盾尾即无外荷载作用时和衬砌环脱出盾尾承受外荷作用且能通视时两个阶段进行监测。衬砌环脱出盾尾后1次/天,距盾尾50m后1次/2天,100m后1次/周,基本稳定后1次/月。
5、 监测点布置图 5 .1暗挖施工段监测点布置
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区间(K24+858.0~K24+953.8)属于暗挖段施工,其监测点平面布置见图5,剖面布置见图6与图7。
K24+953.8K24+858.015.0m15.0m15.0m15.0m15.0m15.0mK24+875.0K24+905.0K24+935.0
图5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区间测点平面布置图
17
5.0m4.0m3.5m3.5m3.5m3.5m3.5m3.5m3.5m3.5m3.5m3.5m4.0m5.0mH0BD 图6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区间主测断面测点布置剖面图
(含K24+875.0、K24+905.0、 K24+935.0) H0BD 图7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区间非主测断面测点布置剖面图 (含K24+860.0、K24+890.0、 K24+920.0、 K24+950.0)
5 .2盾构施工段监测点布置
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K25+421.5~K25+738.0)、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K25+926.0~K26+508.9)属于盾构施工段,其监测点平面布置见图8,剖面布置见图9与图10。
K25+508.91130m30m30m30m30m30m10m10m10m10m10mK25+738.60)K25+926.010m10m10m10m10m30m30mK25+421.5)
图8盾构施工区间测点平面布置图
5.0m4.0m3.5m3.5m3.5m2.5m2.5m2.5m2.5m2.5m2.5m3.5m3.5m3.5m4.0m5.0mH0Bm 图9盾构施工区间主测断面测点布置剖面图
H0Bm 图10盾构施工区间非主测断面测点布置剖面图
19
5 .3各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监测点布置
由于各车站的出入口及风亭的地理位置、尺寸构型、工程数量等不尽相同,无法用统一的图形来表示其监测点的布置情况。各出入口及风亭的监测点具体布置情况,详见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下面列出相关图纸。
D2-4D2-3D2-2D2-1D2QH2QV2X2D3-4D3-3D3-2D3-1D3QH3QV3X3D4-4D4-3D4-2D4-1D4QH4QV4X4160016ZL1ZL5D4-4D4-3D4-2D4-1D4QH1QV1D1X1D1-4D1-223300ZL2ZL3ZL4D1-3D1-1X5QH5QV5D5D5-2D5-4D5-1D5-3850D10006045048501623D*-*X*QH*QV*ZL*
图11 云谷路车站结构2号风亭基坑围护监测平面布置图
21
D1-4D1-3D1-2D1-1D1QH1QV1X1ZL2QH2QV2X227850D2D2-1D2-2D2-3D2-4X4ZL1QH4D4D4-2D4-4QV4D4-1D4-3X3D3-4D3-2D3D3-3D3-1QH3QV3D*-*X*QH*QV*ZL*10758006000975080010751213图12 云谷路车站结构2号出入口基坑围护监测平面布置图
D5-4D5-3D5-2D5-1QH5QV5D5X540004000400040002551ZL3ZL53500QH6QV6X6D64000D6-1D3-4D6-2D6-3QH3D6-4QV3D3-1D3-2D3-34000X3D3ZL24000QH4D4QV4D4-1X44000D4-4D4-3D4-2D*-*X*QH*QV*ZL*4000D1-4D1-3D1-2D1-14000D1QH1QV1X12322ZL4ZL1QH2QV2X2D2D2-1D2-2D2-3D2-4图13 云谷路车站结构8号出入口基坑围护监测平面布置图
23
ZL4D2-4D2-3D2-2D2-1D24000X24000ZL2D*-*X*QH*QV*ZL*QH2QV24000645D1-4D1-3D1-2D1-1D1QH1QV1X13500QH4QV42855X4D4D4-1D4-2D4-3D4-420501500400040004000ZL14000300030008004000ZL3QH3QV3X3D3D3-1D3-2D3-3D3-4
图14 云谷路车站结构9号出入口基坑围护监测平面布置图
正在阅读:
区间及附属监测方案11-26
闹钟的自述06-27
数字气压计毕业论05-20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09-11
考生自述02-07
外粉施工承包合同正式(完整)09-11
江苏省泰兴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09-11
2022年湖北高考561分能报什么大学 561分能上哪些院校03-29
抹香鲸的自述02-2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区间
- 附属
- 监测
- 方案
- 药物传递系统与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 2017公共课程考试答案H7N9流感等6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 当前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
- 我的超人老师
- 誓师大会发言稿表决心 青年志愿者代表在X文化周誓师大会上的发言 精品
- 红楼梦 作业
- Qt编写串口通信程序全程图文讲解
- 8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体会
- 早餐 - 图文
- 矿物、岩石薄片鉴定实习报告
- 预备党员转正(自我总结、考察、鉴定)资料大全(不收费)
-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卷+答案
- 关于XX市高级技校XX年公开招聘教师的实施方案
- 诊断学题库
- 关于更新浙江省公路水运工程检测专家库的通知(2011)
- 转发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辅材料征订发行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 《雁门太守行》教案 -
- 浅谈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 公司日常费用管理费用办公费用报销规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