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研 组 文 化 建 设 案 例

更新时间:2023-12-30 21: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 研 组 文 化 建 设 案 例

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内的一种亚文化,它是教研组及教研组成员活动及其成果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它通过教研组的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文化加以体现,并在深层次上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研组,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第一课堂”。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先进的做法,同样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于人自身的思维惯性,当一个教师独立工作时往往很难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或者是不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改正自身的问题。教研组作为教师交流的第一平台,可以给组内每个教师提供最直接和有效的帮助,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可以使组内每个教师之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帮助。

然而传统的教研组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强势的居高临下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的惰性相处方式,合作精神淡薄的低效恶性竞争方式等都使教研组的作用荡然无存。所以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是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对教师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案例1:如何发挥作业批改的综合功能

思路 以小促大,以点带面,促进学习型、民主型教研团队的形成,全面推进教研组工作向纵深发展

教学是由无数的小事构成的大事。如果我们能不断注意教学中的“小事”也就是一些小细节,也许能使我们最终成就大事。当我们平时能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重要“小事”,将某些细节合理放大使之形成载体,将有效地促进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起到最佳的效果。

作业批改是每个教师每天的必做事之一,也是很多教师感觉最烦琐最枯燥的小事。有些教师批改作业功能比较单一,仅仅只是为了了解一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甚至连作业也不批,只是对一下答案,总觉得批作业是浪费时间。然而有的教师却把作业批改当作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起到多重作用。

有一次常规检查中我发现有几个老师批改作业特别用心,而且有点评,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如:认真;好;good;妙;有创新等;对做错的学生也给予鼓励,如:只差一点哦,加油!有进步,不过解题再细心一点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老师和你一起努力!今天比昨天做得好,相信你明天会做得更好,坚持就是胜利!等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几次教研活动中我也提到这个问题,可是不少老师都认为没有必要,作业就是作业,费那劲干嘛。甚至还不咸不淡地说几句怪话。如果强行推行的话肯定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然而一段时间后的考试我发现作业批改有点评的老师教的班成绩明显进步很快,于是我想到一个办法。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我把这些老师的作业批改本给其他老师展示,让大家探讨探讨。其他老师看过都十分有启发,纷纷发表自己

的想法,对这种做法表示赞赏。有的老师说“几句话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值!我以后跟着学学。““我从来没想过批作业还有这样的,看起来好像比较麻烦,但实际上与学生的关系更近了,怪不得学生喜欢她们呢?”“这几位老师这样批改是化了很大的心血,我们也应该这样做。相信会有效果的。”。。。。。。一番议论之后,我请两位老师谈了她们批改作业写点评的想法和收获。其中一位老师讲到自己做学生时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后来有一次该学科的老师在一次批作业的时候给她写了一段鼓励话,让她慢慢喜欢上这门学科。由此当她做老师后也坚持在作业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这样做不但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很大的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然学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也就不奇怪了。一次小小的作业批改交流观摩变成了老师们从简单的作业批改到对学生关爱,到老师责任心的提升。起到了平时说教难以做到的效果,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研活动。

在此基础上,教研组老师对作业批改又提出更多的想法和改进。如:只允许有一本作业本,当天的作业在第二天上课前必须批完;对有些学生进行面批作业,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让学生准备改错本,过一段时间对错题集中进行一次再考查;进行分层作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和进步;

对每天作业进行错题统计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有的老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对于选择题这样的比较好统计的题型,凡是统计到错误人数超过全班人数的1/3时该题就在作业点评时大班

讲评。凡是只有个别同学有错误的,记录好学生的名字,利用下课时间或课堂自习时间进行当面点评。这样既减少作业讲评的盲目性,又能节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学期我们都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比,也对老师的批改进行展示,我们教研组老师的作业批改的方式也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赞同,慢慢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一种共识。小小的作业本已成为师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成为师生思想沟通的桥梁,很好地促进了教研组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案例2、塑造先进教研文化,成就优秀教研团队

建立和谐和睦的教研组氛围,避免同行是冤家,同组是仇家的不良环境。变恶性竞争为良性竞争,变单打独斗为互帮互助,形成多赢的局面。

教师的成长,总是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竞赛中慢慢锻炼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同组老师的帮助,就会进步很快,少走很多弯路,取得更大的成绩。

近年来我们学校利用物化生大教研组互补优势,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研讨的优良传统,在科学教育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塑团队文化,扬合作精神,使各项工作和活动都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升教师科学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 不断提高教研质效,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些成绩。

1、 抓住契机,达成共识,促进教研组教研氛围的形成。

以我为例,这两年来好像取得了一些成绩。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是非常怕听到教育教研或教育研究这些名词,总觉得它们与我的教学关系不大,而且也觉得那是教研员或者那些特级教师什么的才能做的事情。平时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大家也是心照不宣,凡是涉及理论方面的一概淡化或避开。凡是涉及评优课或论文评比方面的内容也是敬而远之,好像与自己无关似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也很想去参加,去拿奖。只是没有人领头,也没有信心。再加上学校相对宽松的氛围让大家似乎失去了这方面的追求。有的老师已经工作10年之久,但仍然是中教二级职称。

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有一次我与一位大学的同学通话,她问我说:你什么时候可以评职称啊?我当时也没在意,就说还有两年吧。她又问:那你的材料准备得如何了?我说没什么材料,到时再说吧。我又顺便问了句:你准备得怎么样了。她告诉我她一直在准备,不断参加各种活动如各类公开课、评优课、学科竞赛、论文比赛等,取得了校、区、市各级证书不少,基本已够条件。我当时就很羡慕,说你太厉害了。我可不行。但是她告诉我,其实刚开始她也很怕,不敢参加这些活动,只是学校有规定而且教研组里其他老师也给了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促使她不断成长。完了,还恭维或者说是激励了我一下:你原来在学校可比我要强多了,你只要肯下功夫,一定比我强的。

通完电话我想了很多。以前好像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考虑过,平时在办公室备课上课批作业。有空闲的时间就同事间聊聊天,感觉日

子过得还不错。可是仔细一想才发现自己好像差了点什么?是什么呢?与老同学的一番通话让感觉到自己的差距。这几年虽然教学上也还算过得去,但对教学更多的是一些感性认识,并没有真正上升到理性归纳和提高阶段,有时也有一些心得体会,但却是零星的散碎的,自己的教学并没有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每个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该是自己反思的时候了。

在一次组内教研时我把我的一些想法说了出来。以前教研活动时大家都不是很当回事,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结束了。可是这次大家都沉默了,因为很多老师其实也都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心里也都在担忧自己将来的发展和评职称等难关如何渡过,只是大家都不愿第一个说出来,也不愿跨出新的一步。有了我这个导火索,一下子就把大家心中的暗火点成了明火。所以那次的教研大家是从没有过的认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今后的发展规划。 总结一下主要是以下几条:

(1)、人人参与、献计献策、合作攻关:人人开设组内公开课,参与本组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同组教师之间团结合作、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方案,优化教学环节

(2)、制订个人理论学习的计划:重新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进修,如课堂教学论、教育研究课题、新课程标准解读、

(3)、强制性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比赛。努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自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加压力,努力进取,塑造研究性教研团队

说实话制订计划纸上谈兵都不是困难的事情,关键是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措施中。而且关键中的关键是如何让大家看到希望看到成绩,不然只会是三分钟热度,有头无尾。就像以前的很多次一样。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慢慢强迫自己进入教育科研的新阵地。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从基础开始:从最熟悉也是最贴近教学的一些理论入手。如新课程标准解读、课堂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以前大学学过的或者比较易懂的书目作为切入点,打好基础,大约用3~6个月的时间可能完成。

第二步就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既锻炼了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刚开始主要是先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研组内每个人都认真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回来后组内进行讨论辩论,努力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每个教师迅速得到提高。同时积极认真准备,努力争取上好片区或者市区等公开课,让自己不断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导,成长更快。我个人就在08学年开了一次片区公开课,讲元素第二课时。第一次试上的时候,自以为备课很充分了,但是在同组老师的听课评课后,发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上课还是传统的教授比较多,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教授,完全可以利用我们学校小班化的特色,小组讨论和示范可以进行的很好。而且在北环中学陈广余老师的建议下,对课本知识的教授顺序还做了调整,经过几次修

改后,最终展现给大家的是一堂气氛很活跃的元素知识点新授课,从课后的反馈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错。这两年在教研室和其他老师的关心下,我们组有不少老师都开了片区及以上的公开课。另外大家也积极参加各级优秀课或教师基本功大赛,并取得一些成绩。去年就有两人在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3、教研结合,寻找突破,打造精英教研团队

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也是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前大家都觉得那是学者,大学老师,教研员或者最多也就是那些有写作特长的老师的专利。一般老师是写不出什么文章的。为了改变大家的这些观点,在教研组活动中就组织大家看每年的省、市、区各级获奖论文,看看与自身的感觉之间有多大的差距。结果大家发现其实很多文章的内容都是大家平时很熟悉的,只是没有认真总结归纳形成条理性系统性的文字。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信心,大家开始认真投入到论文的撰写中,这里有很多的酸甜苦辣自不必细说,刚开始写文章是无话可说,一个想法几句话就结束了,成不了文章。于是大家请校内写文章有经验的老师作讲座。慢慢地大家有话可说了,但又太口语化了,根本不能算是文章,最多是自我小结。再结合反复读一些杂志或各级各类优秀的获奖论文,终于大家的水平都慢慢地得到了提升,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寻找信心突破口。

以前学校每年度一次的教育教学论文比赛大家都不太重视,一是觉得校级论文作用不大,二是担心校级都得不到较好的等级,打击自

信心。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可是现在不同了,教研组每个老师都积极投稿,大家都开始珍惜这样的机会。结果在这两年的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我们教研组几乎每个老师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一、二、三等奖都有。还有老师作为代表作经验介绍,大大鼓舞了士气。使教研组内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两年在各级论文比赛中不断有老师获奖。我去年一篇文章也获得了新北区教育教学论文比赛的一等奖。有了一些成绩,大家的胃口也开始慢慢的大起来了,很想在市或省级层面上也能得奖。只是以前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必须先向他人请教。首先我们想到了市教研室的老师,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去年我那篇省里获一等奖的论文其实有很多不是我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很多外界的帮助根本是不可能获奖的。像其中分层教学的一些思想其实教研员李军老师在2000年的市年会论文中就已经有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再比如合作学习也不能算是什么最新思想,小班化教学也早就有人研究了。只是我们学校刚好有小班化教学的条件,再把几个思想拼凑了一下,写出了这篇文章。说实话自己也没有太大的奢望,毕竟只是第一次递交论文,本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想法。在写作过程中同组的其他老师都给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其他学科的有些老师搞过类似的研究如小班化条件下的合作学习,给我很大的启发。同时李老师也给我提了不少宝贵的建议,给我很大的信心。说实话我本来想能在市级获奖已经是很难得了,没想到让我这个新手的论文到省里参赛,由此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教研室对年轻教师成长的关心。

以上两个案例是我的一些真实的体会,由于我们教研组的人数比较少,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多,所以很多做法和见解还很粗浅,还很不成熟。比起其他学校的教研组文化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一名年轻的教研组长,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向其他老师学习,获得一次难得的自我提高的机会。感谢李老师提供给我们这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感谢大家给我的帮助,希望在以后的交流中大家能经常给我批评和帮助。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ym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