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因明学通论

更新时间:2023-11-03 1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藏传佛教因明学通论

前 言

因明肇源于印度,传人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内地,唐初由三藏法师玄奘译出《因明正理门论》、《因明人正理论》等论著,并宣讲因明,在文化思想界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历史变迁,法相宗衰落,因明学说随之沉没。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步履维艰,几成绝学。20世纪80年代,国内有识之士,意识到我国因明濒临灭绝,于是疾呼“抢救因明”。经诸多学者的努力,因明研究才得以复兴,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然而,内地所传因明,局限于印度陈那时期的因明思想,难以涉猎印度因明的整体理论,尤其是法称思想和他的量理学说。

在我国藏区,自俄·罗丹喜饶译师翻译经论,开讲因明以来,因明学说像一团烈火,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愈燃愈旺,相继蔓延到其它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之中。

藏传因明,在全面继承法称因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藏族文化需求,改进并发展了印度因明,将因明学说完全融化于藏民族文化之中,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因明理论体系。千百年来,藏族先辈孜孜不息,探求因明,论师辈出,论著无数,并世代相传,直至今天。当今世界,研习因明,其学者之众,论著之多,研究之精,莫过于藏传因明。

因明虽源于印度,但于印度本土,论著大部失传,而在中国西藏,却保存着大量因明经典藏文译本。诸多国外学者,从藏文论著研究因明,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国内学者,却对藏传因明了解不多,难以从藏文典籍索取第一手资料。为弥补这一历史造成的缺憾,国内汉藏学者,应该携起手来,把研究笔锋转向藏传因明,挖掘藏传因明在哲学和逻辑学领域的理论价值,推动我国因明研究事业,保持我国在国际因明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藏传因明,义理艰深。学习因明,一年半载难以奏效,只有潜心苦读,十年八载,方能感悟。我于1979年,师从多加活佛学习因明,机会难得,不敢懈怠,历时5年,学得点滴因明知识。于1984年为藏文专业本科开讲因明《摄类学》。嗣后数年中,为研究生讲授《心明论》、《因正理论》、《正理滴论》等因明专著。在讲授过程中,疑难重重,幸好恩师健在,及时请教,更有佛学大师夏日东活佛指点,方得以领会。至今,诸多奥义,依然难解。这次,我用汉语撰写《藏传因明学通论》,这只是从总体构划藏传因明的轮廓框架,用现代术语诠解藏传因明量理学说,实则难以成论,只能为因明研究者提供少许资料,帮助解决研究中的一些疑难。

藏传因明,术语繁多,不少词语,来自佛学。不懂佛学而习因明,理解更为困难。藏传因明术语的翻译,法尊法师为我们做出榜样。宁可直译,不可猜度。自因明经典《集量论》、《释量论》汉译本问世后,多数学者运用其术语。本书亦尊重法尊法师观点,并参阅杨化群先生译文,对所有术语进行核对,并以自己的理解作了修订。这只是在规范和统一因明术语方面的一次尝试,真正的规范和统一,还需诸多因明家共同努力去完成。

藏传因明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藏传因明不仅仅是研究一种文化遗产,而是

研究一种现实的人类文化现象,探讨它的深层内涵,挖掘其理论价值,是时代赋于我们因明研究者的责任。

愿汉藏学者携手协作,愿因明学说发扬光大,吉祥!

作者简介

祁顺来,藏族,青海省互助县人。1941年生,196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藏文系,从事民族教育工作40余年。曾与他人合编《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册)、编著《藏传因明概论》一书、发表因明系列论文30余篇。现为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教授、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席导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祁顺来,男,藏族,1941年生于青海省互助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青海民族学院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席导师。研究领域为藏传因明学。主要科研成果有:《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共三卷),《藏传因明概论》、《藏传因明学通论》等专著,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课题《藏族古典文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一等奖;《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获得西北、西南九省区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藏族因明概论》获得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优秀藏文教材二等奖。

目 录

第一编 因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印度因明 第一节古因明

第二节陈那的新因明思想 第三节法称因明思想及传承 第二章藏传因明

第一节 因明在藏区的继承与传播 第二节因明在藏区的改进和发展 第二编摄类学 第三章《摄类学》概述

第四章《摄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小理路 第二节因与果 第三节中理路 第四节大理路

第五章《摄类学》的逻辑思想 第一节概念间的关系和定义 第二节判断

第三节应成驳论式与承许规则 第三编 量学认识论 第六章识的性相与分类 第一节识的性相与自证论

第二节识的分类 第七章识的二分法 第一节量识与非量识 第二节 了识与不了识 第三节、错乱识与不错乱识 第四节分别识与无分别识 第八章识的其它分类法 第一节识的三分法 第二节识的七分法 第四编 因明推理论 第九章为自比量

第一节 比量与正因 第二节因三相与三段论 第三节二支论式与三段论

第四节,二支论式与其它演绎法 第十章正因的分类 第一节果因 第二节自性因 第三节不可得因

第四节正因从其它法门分类 第十一章论式宗因喻的功能与过失 第十二章似因 第一节不成因 第二节不定因 第三节相违因

第五编为他比量 第十三章为他比量推论语 第一节为他比量之性相 第二节推论语的种类 第三节推论语与三段论

第四节推论语的形式结构与过失 第五节辩论规则

第十四章为他比量应成驳论式 第一节应成式的性相与特点 第二节应成式的反驳形式 第三节应成式的种类

第四节应成式辩论形式与规则 后记

第一编·因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印度因明

第一节古因明

公元前6世纪后,古印度各种哲学思想逐日兴起,各哲学派别为破斥他人观点,宣说自派主张,经常互相訾议,论诤责难,经年累月,逐渐形成一种获得公理意义的逻辑格式和辩论法则,这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公理意义的思维逻辑格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变易、规范、提高,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思维逻辑学说——因明。①

印度因明产生的具体年代已经难以考究,根据藏文典籍记载,可追溯到远古顺世派世间目仙人。觉尼版《丹珠尔目录》中说:“远古有仙人普日布造‘无前生后世论’,后由世间目仙人依此论造‘断见论’,此为推论断见之肇端。”②所谓“断见论”是指“顺世外道”学派的哲学观点,由于此派否定“前生后世”之说,故被称为“断见论者”。为证明“断见”,他们运用思维推理,论证己学,形成简单的推理理论,此为印度因明思想的萌芽。贡珠·元丹嘉措说:“外道鼻祖洲生造《推理

①古印度早期称为“推理论”,藏文(rtog—ge—gzhung)不叫“因明”,公元7世穿由唐玄奘首次译为因明。 ②晋美旺波著:《丹珠尔目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

论》,后足目造《推论十六句义》,此等皆早于佛典经论。”①窥基说:“劫初足目,创标真似。”以上因明师所言,“推理议论”典籍,最早产生于佛前外道学派中,到足目时期,因明推论体系基本形成。

公元前500年前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陀三转法轮,弘扬佛法。为对付外道学派的攻击,佛陀言说不但大量运用逻辑正理词语,而且教诲众弟子学习因理学说。佛于《大方便佛说报恩经》中特意教导:“诸菩萨要寻求因明,如实认知妙言与邪说,破除敌论,使其皈依佛法,已信者更具进增。”②佛说的“因明”,就是指当时内、外学派共同运用的逻辑推理学说。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佛陀释迦牟尼时期,“因明”这一术语已经形成,并广泛应用。此时佛教并没有自己的因明专著,佛祖要求众弟子寻求因明,其目的,要佛弟子掌握此时的推理理论和辩论法则,正确辨识真理和谬论,精通立破方法,破除敌论,扩大队伍。此时,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哲学派别,基本上都运用“因明”这一推理格式和辩论法则,论证本派教义,遣除异派观点。

此时,外道派别繁多,观点各异,主要有“推论五派”。《分别辩燃论》认为:此时的“推论五派”,指数论派、胜论派、吠陀派、裸体派和顺世派。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经论,而且精通因明推理学说,并运用它来战胜论敌,保护自教。

数论派:认为世间万物归为二十五谛,谓自性、大、慢、色声香味触五唯、地水火风空五大种、口手足大遗男女五作业根、眼耳鼻舌身五知根、业知并具之意根、神我。其中前二十四谛为无常物,唯神我为永恒不灭之常住。主张知识有现量、比量、圣言量3种。现量为五根了照,比量有为自和为他二量,为自者由七系属证得之量识,为他者为破他持自之法。 胜论派: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归于六句义中,六句义指实、德、业、

①贡珠·元丹嘉措著:《知识总汇》(上册),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562页。 ②贡珠·元丹嘉措著:《知识总汇》(中册),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因、异、合六义。世界自性实,德为其属性,业是实的聚合力。主张知识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和声量四种。

吠陀派(含正理派和声论派):倡导十二句义,即量度、总体、差别、欲求、程序、四处、

定示总、定示别、语、论净、自续式和应成式。主张六种知识,即现量、比量、譬喻量、声量、义准量和无体量。

裸体派(离系派):认为万物归于九句义,即命、漏、律仪、老、缚、业、罪、福和解脱。主张知识有现量、比量和圣言量三种。现量有分别现量和无分别现量。比量指了知“他人不许”隐蔽义之一相。圣言量是信许言论。

顺世派:是印度早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宗派之一,主张万物自性成立,不承认前生后世,因果业报。主张只有此岸世界,否认彼岸世界。认为知识只有五种感官所得之现量,不承认比量和圣言量。

以上推论五宗派中,前四派为常见论者,后一派为断见论者。

此时,另有佛教小乘分别说部,将万物归为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主张六因、五果和三缘。认为虚空为实物,又是无为法。知识有现量、比量、圣言量。 、

以上诸派学者在构造自己理论体系过程中,对逻辑推理、辩论技巧、论诤立破等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知识论上提出比量概念和作用,认为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除了直观的感性知识以外,对隐秘事物必须依靠一种由现量取得的经验为理由根据进行推演才能获得的理性知识,也就是说。,这一理性知识必须依靠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比度推理来取得。这种以比度推理寻求新知识的手段,具体体现在吠陀派足目所造的《推论十六句义》中。“十六句义”从认识到认识对象、从推理格式到辩论技巧等十六个方面进行论述:①量:认识或正确认识;②所量:认识对象;③疑惑:认识不可决定;④用:目的、动机。⑤譬喻:举例}⑥宗义:立论者之主张;⑦论式:五支论式j⑧思择:间接论证;⑨决定:真理的决断;⑩议论:论辩、推理辩论;⑩论诤:无理性诡辩;⑩坏义:破坏性批评;⑩似因:错误理由;⑩曲解:利用双第一章印度因明因、异、合六义。世界自性实,德为其属性,业是实的聚合力。主张知识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和声量四种。

吠陀派(含正理派和声论派):倡导十二句义,即量度、总体、差别、欲求、程序、四处、定示总、定示别、语、论诤、自续式和应成式。主张六种知识,即现量、比量、譬喻量、声量、义准量和无体量。

裸体派(离系派):认为万物归于九句义,即命、漏、律仪、老、缚、业、罪、福和解脱。主张知识有现量、比量和圣言量三种。现量有分别现量和无分别现量。比量指了知“他人不许”隐蔽义之一相。圣言量是信许言论。

顺世派:是印度早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宗派之一,主张万物自性成立,不承认前生后世,因果业报。主张只有此岸世界,否认彼岸世界。认为知识只有五种感官所得之现量,不承认比量和圣言量。

以上推论五宗派中,前四派为常见论者,后一派为断见论者。

此时,另有佛教小乘分别说部,将万物归为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主张六因、五果和三缘。认为虚空为实物,又是无为法。知识有现量、比量、圣言量。

以上诸派学者在构造自己理论体系过程中,对逻辑推理、辩论技巧、论诤立破等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知识论上提出比量概念和作用,认为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除了直观的感性知识以外,对隐秘事物必须依靠一种由现量取得的经验为理由根据进行推演才能获得的理性知识,也就是说,这一理性知识必须依靠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比度推理来取得。这种以比度推理寻求新知识的手段,具体体现在吠陀派足目所造的《推论十六旬义》中。“十六句义”从认识到认识对象、从推理格式到辩论技巧等十六个方面进行论述:①量:认识或正确认识;②所量:认识对象;③疑惑:认识不可决定;④用:目的、动机。⑤譬喻:举例。⑥宗义:立论者之主张;⑦论式;五支论式;⑧思择:间接论证;⑨决定:真理的决断;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xo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