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09-29 06: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海洋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

专题 海洋土地资源

第二章 海洋生物资源

专题 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专题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生物学基础 专题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洄游 专题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资源状况

第三章 海洋水及水化学资源

第四章 海底固体矿产资源

第五章 海洋油气资源

第六章 海洋能开发

第七章 海洋空间与旅游资源

第八章 综论

专题 海洋自然保护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1、资源: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资源”有两个特性:有用性和稀缺性。

2、自然资源分类: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六大类。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3、海洋资源:指不论是海水水体本身还是海洋空间的利用,凡是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的物质、能量、空间、设施等等,都可称之为海洋资源。 4、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特点:

(1)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能源,空间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年轻性;多部门和多学科性;国际性;自然性。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分类与空间分布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五分法”: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能量资源。 从属性和用途分:海洋生物资源 海水及水化学资源 海洋固体矿产资源 海洋油气资源 海洋能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旅游资源 二、海洋资源的分布

1. 海洋地理基本知识2. 海洋资源的分布

3. 海洋资源的性质及其所处环境特点: 海洋资源的公有性 水介质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水介质的立体性 海洋资源赋予环境的复杂性

三、海洋资源权益的国际法条款 四、我国海洋国土

第三节 海洋资源的研究意义

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 三、丰富自然科学的需要

专题:海洋土地资源

海岛资源 resources of sea island 概念:岛(sea island)作为海上的陆地,是开发海洋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防的前沿。海岛及其周围海洋中蕴藏着人类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开发利用海岛是解决我国面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海洋是生物界诞生的摇篮,是一切生物的母亲,海洋拥有的资源,就近海而言,海面资源相当于耕地的1/2。 我国海岛的分布具有4个特征:

①大部分海岛分布在大陆沿岸海域,距离大陆不足10 km的海岛约占70%左右。

②基岩岛的数量最多,约占93%,冲积岛(泥沙岛)数量少,约占6%,海洋岛(包括珊瑚岛和火山岛)数量最少,不足1%,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以南海区。

③海岛呈明显的链状或群状分布,大多数都以列岛或群岛的形式出现。

④大面积的海岛少,绝大多数是面积小于5 km2的小岛,约占海岛总数的98%。 海岛分类方法:8种分类方法

(1)按形态分类,可把我国海岛分为群岛、列岛和岛3类。群岛是指海岛彼此相距较近,成群地分布在一起,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十个群岛;列岛是指成线(链)形成弧形排列分布的海岛,如嵊泗列岛、澎湖列岛、七洲列岛等45个列岛。岛是海岛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它既可以集中组成列岛或群岛,又可以单独成孤岛。

(2)按成因分类,可把我国海岛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3类。

大陆岛是指大陆地块延伸到海底并露出海面而形成的,它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因地壳沉降或海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形成,这类海岛占我国海岛绝大部分,约占海岛总数93%。

海洋岛又称大洋岛,是海底火山喷发或珊瑚礁堆积体露出海面而形成;火山岛一般面积不大,坡度较陡,有的是单个火山形成,有的则成群分布,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如钓鱼岛、澎湖列岛等;珊瑚岛是指由造礁珊瑚的钙质遗骸和石灰藻类等生物遗骸堆积而形成,它的基底往往是海底火山或岩石基底。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如永兴岛、太平岛、火烧岛等。

冲积岛又称堆积岛,是江河入海口处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堆积形成,地势低平,土质肥沃,利于发展农业、旅游业、海水养殖业和工业,如崇明岛、石血坨、曹妃甸等。 (3)按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基岩岛、沙泥岛和珊瑚岛3类。 基岩岛是指由固结的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碎屑物堆积和凝固并露出海面形成的岛;沙泥岛是指由砂和粘土等物质长期堆积作用形成的岛。 (4)按离岸距离分类,可分陆连岛、沿岸岛、近岸岛、远岸岛4类。 (5)按面积大小分类,可分特大岛、大岛、中岛和小岛4类。

(6)按所处位置分类,可分河口岛、湾内岛、海内岛和海外岛4类。 (7)按有无人居住分类,可分为有人岛和无人岛2类。 (8)按有无淡水分类,可分有淡水和无淡水2类。

海岛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海岛是资源的宝库,主要拥有以下资源:

一是水产资源。二是生物资源。三是森林资源。四是矿产资源。五是海盐及海化资源。六是旅游资源。七是土地资源。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 海岛资源持续利用方向和措施

我国海岛开发虽然有一定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生态经济问题,主要是: ①掠夺式资源型开发,致使海岛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如海南岛红树林的破坏就是一例;②有人居住的海岛污染较严重,特别是片面发展工业的海岛污染更突出;③盲目开发,忽视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④不适度的向海岛移民,造成海岛资源与海岛人口的矛盾。

滩涂资源: infertidal mudflat; tidal flat

最高潮线与最低潮线之间底质为砂砾、淤泥或软泥的岸区。 地面高程介于高、低潮位之间,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分类: 根据滩涂的物质组成成分,可分为岩滩、沙滩、泥滩三类;根据潮位、宽度及坡度,可分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三类。由于岸的类型多样,水流的作用以及河流的含沙量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岸受水的冲刷,滩涂向陆地方向后退;有的岸堆积作用强,滩涂则向有水方向伸展;有的岸比较稳定,滩涂的范围也较稳定。

第二章 海洋生物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食物 二、饲料 三、医疗 四、工业材料

第二节 海洋生物资源类型

一、系统分类

鱼类资源 无脊椎动物资源 脊椎动物资源 藻类资源

1. 鱼类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来源之一。

2. 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头足类:乌贼,章鱼,鱿鱼;甲壳类;贝类;棘皮动物:海参 3. 其他海洋脊椎动物资源: 1)海龟与海鸟2)海洋哺乳动物 鲸目:蓝鲸,抹香鲸,海豚等;鳍脚目:海狮,海象,海豹;海牛目:儒艮,海濑

4. 海藻资源: 营养价值高 食用,药用,肥料 产量:1300-1500亿吨

海带,紫菜,江蓠,石花菜,巨藻

二、生态类群分类 1. 浮游生物

海洋生产力的基础,海洋生态系统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漂生物,漂浮生物 2. 游泳生物

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很强的大型动物 鱼类,哺乳类,爬行类,海鸟,软体动物,虾 3.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底栖植物,底栖动物

第三节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因素

一、海洋生态系统 二、海洋初级生产力

1. 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底栖植物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 总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克碳/平方米.年

新生产力: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主要是NO3-N,代表海洋的净固碳能力。

再生生产力:真光层内再生的氮,主要是NH4-N,代表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和对全球气候的调节能力

2.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光照、营养盐、铁、温度、垂直混合和临界深度 3. 各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及次级生产力 1. 海洋食物链 牧食食物链

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食鱼的鱼类 大陆架食物链:4个营养级

水层—小型浮游植物-大型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的鱼类-食鱼的鱼类 底层—小型浮游植物-底栖植食者-底栖肉食者-食鱼的鱼类 上升流区食物链

上升流区食物链:3个营养级 大型浮游植物-食浮游生物的鱼类 大型浮游植物-巨型浮游动物-鲸

2. 营养级 3. 生态效率 4. 次级生产力 四、海洋生物的最大持续产量

目前国内外渔业管理目标大致有三类:

(1)鱼类资源的科学管理使产量达到最大,又不危害持久利用,称谓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简称MSY);

(2)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简称MEY),定义为在渔获物总值和用于捕捞该渔获物的成本之间产生最大差值时的产量;

(3)最适持续产量(Optimum sustained yield,简称OSY),它的定义是综合考虑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价值,使某给定的鱼类种群对社会产生最大利益。

(1)生物量(biomass) 生物量又称现存量,是指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水域内鱼的种群(或群体)的重量(或数量或能量)。

(2)生产量(production)

是种群(或群体)在一个特定时距内生物量的总生长,包含该段时间结束前种群所死亡的鱼的生长。生产量十分重要,因为它代表一个群体新鲜鱼的总重量,是对包括渔业在内的所有捕食者的潜在供应量。生产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年)的鱼的总重量(或能量)为测量单位。

种群增加量最大是S-曲线拐点,相当于N=K/2的种群水平,要使种群维持最大产量,就应该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K/2的水平。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样的种群获得最大产量,不是在种群密度最大的曲线最高点(K值)上,而是在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的拐点上。换句话说,资源总量的减少,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源的利用过度,而出现生物学的过捕(biologcical overharvesting)是指资源种群降低到N=K/2的水平以下。

(1)中华鲟(2)草鱼(3)鲤(4)大眼鳜(5) 鳊(6)尖头塘鳢 。6种淡水鱼类在我国鱼类区系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生活史类型来看,我国鱼除了鲟科鱼类属k-选择外,其他鱼类属r-选择或偏向r-选择。 作为渔业管理:

对r-选择和偏向r-选择的鱼类的对策是:

①适当的捕捞强度能取得较高的产量,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超过一定捕捞水平后,继续提高捕捞强度不能增加渔业产量,盲目提高捕捞强度反而引起产量下降,提高生产成本,遭受经济损失。

②在低龄阶段提高起捕年龄可以增加一定的产量,达到一定年龄后继续提高起捕年龄,会引起产量大幅度下降,至于各种鱼类提高起捕年龄的幅度,可以通过不同鱼类的生物学研究确定。

③如果是由捕捞原因引起资源量下降,只要合理控制捕捞强度和起捕年龄,资源易恢复。 作为渔业管理:

对k-选择鱼类的对策是:

①适当提高起捕年龄,如中华饲12龄左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②低的捕捞强度可取得高产量,如中华鲟,当捕捞强度超过0.1时,产量即急剧降;

③群体对捕捞强度很敏感,因捕捞引起资源下降,资源很难恢复,对这类鱼的捕捞度要加强管理。

第四节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 海洋渔业

海洋捕捞 :1. 拖网 2. 围网 3. 延绳钓 4. 竿钓 三、 海水养殖业

1. 海水增养殖的概念 2. 海水养殖生产方式 3. 海水养殖生产存在的问题

4. 海洋生物资源增殖的途径:人工放流增殖 工程技术增殖 繁殖保护 过鱼工程

主要渔获物有鳕鱼、黑线鳕、鲈蚰、无须鳕、鲱鱼以及其他底层鱼类、中上层鱼类,如鲑鱼 东北大西洋 中西大西洋 最重要的渔业是虾渔业 油鳕(menhaden)渔业也是很重要的渔业 中东大西洋

小型中上层鱼类主要是沙丁鱼

中型中上层鱼类主要是竹筴鱼、鲐鱼和大的沙丁鱼等

大型中上层鱼主要鱼种为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金枪鱼等 西南大西洋

捕捞对象均以无须鳕为主,此外还有沙丁鱼、鱿鱼和鲐鱼以及石首科鱼类。 东南大西洋

①中上层鱼渔业(沙丁鱼、竹筴鱼),从事该渔业的国家为南非、纳米比亚、安哥拉; ②拖网渔业(主要为无须鳕渔业,南非);

③龙虾渔业,分布在南非和西南非洲。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渔业。 3、地中海和黑海

5、南极海:南极海域最大的资源量是磷虾 二、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1、总体概况: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 (1)主要中上层鱼类:鳀鱼、鲐鱼、蓝点马鲛、银鲳、蓝圆鲹 (2)主要底层鱼类:带鱼、小黄鱼

(3)中国对虾: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e)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是世界上分布于温带水域的对虾类中惟一的一个种群,具有分布纬度高、集群性强、洄游距离长的特性,是个体较大、资源量较多、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是黄渤海对虾流网、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 二、资源状况 黄海、渤海

①海洋渔业状况 ②渔业资源的变动趋势 作业渔船单产大致反映资源密度的变化。

在传统底层经济种类资源衰退的同时,低营养层次种类的渔获量明显增加。 南海北部

①海洋渔业状况:南海北部渔业资源主要为广东、海南和广西三省区所利用,据最近的评估,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的潜在渔获量合计为180万~190万t,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和越南在南海北部的年渔获量合计达270万~300万t,己大大超过该海域的潜在渔获量。 ②渔业资源的变动趋势

资源密度明显下降,渔获组成也向小型化和低值化转变。 渔业资源的衰退还表现在优势种类渔获率的明显下降。

第三章 海洋水及水化学资源

水资源 生态/环境用水 二、海水及水化学资源的特点

1. 无限循环的系统 2. 海水中的元素随海水一起循环 3. 对科技依赖高 4. 资源开发的类别随科技提高而提高 三、海水及水化学资源的分类

海水水资源:直接海水资源,海水淡水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海盐,常量元素资源,稀有元素资源

第二节 海水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 海水水资源利用的意义 1.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气候反常等。 人为原因:用水量迅速增加,水质污染 2.水资源的特点

数量上:“总量不少,人均地均少,属于贫水国”

空间分布上:“降水地带性显著,区域差异明显: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衡 ” 二、 海水直接利用

作为工业冷却水利用 作为生活用水利用 海水直接灌溉利用 1. 海水直接利用的意义 2. 海水直接利用的领域 (1)工业用水优势

水源稳定:海水自净能力强,水质比较稳定,采用量不受限制。

水温适宜:工业生产利用海水冷却,带走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量。海水,尤其是深层海水的温度较低,且水温较稳定,如大连海域全年海水温度在0~25℃之间。 动力消耗低:一般多采取近海取水,不需远距离输送。

设备投资少,占地面积小:与淡水循环冷却相比,可省去回水设备、凉水塔等装备。 (2)工用水问题: 取水量大 排污量大 海洋生物不易控制 3. 海水直接利用的难点

(1) 需要建立独立的供水系统 (2) 海水的腐蚀和海洋生物的污损

三、 海水淡化利用: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将海水脱去盐分,变为符合生产生活使用标准的淡水。

1. 太阳能法: 2. 蒸馏法:3. 冷冻法4. 反渗透法5. 点渗析法6. 水合物法7. 溶剂萃取法8. 离子交换法

第三节 海洋水化学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海盐资源

1、自然条件适宜,海盐资源丰富

海盐以海水为原料,海水盐度(即1000克海水中所含总盐分的克数)高低,对海盐生产关系极大。一般地说,我国各海区沿岸除附近有大量倾泻于海的江河影响以外,海水盐度皆在30上下,有利于海盐生产。

2、海盐在全国盐业资源中具有明显优势 海盐生产方法 二、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资源

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有约3500万吨无机盐类物质。

各种天然存在的元素,都已在海水中发现。经检测并初步确定其主要溶存形式的元素,已超出80种,它们在海水中的总量非常巨大,即使是某些痕量元素,如锂、铷、 碘、铀、钴等,在海水中的总藏量也都要分别以亿吨、百亿吨甚至千亿吨计算。

第四章 海底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念

矿产是泛指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包括固态、液态( 如石油、地下热水) 和气态( 如天然气) 三种。

矿产在地壳中集中产出的地方, 称为矿床。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地质体。

二、海底矿产资源的特点: 国土自然资源

有限性 不可更新性 不均匀性 伴生性 品质性 可变性和开拓性 投资高,技术要求难度大 三、 矿产资源分类

矿产资源按其性质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也有人将地下水资源另列为一大类) 。

海底矿产资源分类: 滨海矿砂 海底热液矿床(硫化物和多金属软泥) 海底多金属结核

海底富钴结壳 海底磷矿 海洋可燃矿产或油气资源

五、 中国矿产资源

1、能源矿产资源 2、黑色金属矿产资源 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4、贵金属矿产资源5、稀有和分散金属矿产资源 6、非金属矿产资源

所谓“滨海”,一般指海陆分界线的两侧地带,其中包括潮间带。往往有大量的海砂集聚在此地带中,当附近有富含某种有用矿物的母岩存在时,由于风浪的侵蚀作用,就可能使海砂富集成矿。 海底热液矿床是指由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或海底热液喷泉形成的多金属软泥和块状硫化物矿床。

一、 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开发 二、 与采矿有关的环境问题

1. 浅海采矿的环境问题 2. 深海采矿的环境问题 3. 采矿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第五章 海洋油气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广义的石油包括原油、天然气。 狭义的石油指的是原油。

二、油气的性质: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1. 原油的性质: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

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2. 天然气的性质 :以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天然气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主要成分以甲烷为主。

三、石油天然气的用途 四、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海洋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一、油气的形成 二、油气藏的形成

第三节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一、天然气水合物及其成因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

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它可用M·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也就是水分子数)。组成天然气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系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

二、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 三、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及环境效应

第四节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 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 三、海上石油平台

专题:东海划界与资源

一、东海的地理位置 二、东海的资源状况 三、东海的划界问题

第六章 海洋能资源

第一节 概述

1.海洋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是海水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能量,包括着海水运动的功能和势能(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的热能(温差能)和海水的化学能(盐度差能)等。 2.海洋能特点

一,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而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所拥有的能量较小。想得到巨大的能量,需要大量的海水。

二,可再生性能源。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能源有较稳定与不稳定之分。温度差能、盐度差能和海流能是较为稳定的能源。不稳定能源又分为变化有规律与变化无规律两种。属于不稳定且变化有规律的,如潮汐能与潮流能。根据潮汐潮流变的化规律,可制出各地逐日逐时的潮汐与潮流预报,对未来各个时间的潮汐大小与潮流强弱等进行预测。潮汐电站与潮流电站可根据预报表安排发电运行。不稳定而又无规律的是波浪能。

四,海洋能属于清洁性能源,海洋能开发后,其本身对环境污染影响非常小。

第二节 潮汐能及其开发

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成为潮汐能。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

潮汐发电的原理和水电站一样,利用涨落潮的水位差来发电。

第三节 海洋波浪能及其开发

海水是一种流体,由无数海水质点所组成。在外力作用下,海水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周期性运动,这就是波浪。波浪的能量可以通过水质点的运动来计算。水质点运动速度的大小,决定着波浪动能的大小;而水质点上下位置的不断变化,又决定着波浪势能的大小。 海浪能

第四节 海流能和潮流能及其开发

海洋里的海水以巨大的规模川流不息地沿着一定方向的流动,这就是海流,也叫洋流。

海流发电的原理和一般的水力发电相类似,利用海流推动水轮发电机发电。目前的海流发电站是在海面上的,用锚加以固定。由于看上去像花环,人们称为花环式海流发电站。

第五节 海洋温度差能及其开发

海水中储藏的热能是非常巨大的,估算蕴藏量约500亿千瓦。根据实验表明,可能利用的能量

约20亿千瓦,从理论上讲,如果通过某种方式使热带海洋中的海水温度下降1℃,就可以获得1200亿千瓦的能量,这比现今全世界发电站的总功率还大近百倍。那么怎样才能利用海洋热能呢?

第六节 海水盐度差能及其开发

海水平均盐度35‰,与淡水相比,具有较高的浓度。因此,在海水与淡水相交汇的地方,就出现了显著的盐度差,倘若不加以限制,那么,经过一定时间,淡水与海水就会混合,盐的离子向淡水扩散,直至盐分均匀为止。其实,这种在海水与淡水交界面上的盐度差(或称海洋浓度差)可以产生能量,利用这种能量进行发电,就称为盐度差发电或海洋浓度差发电。这种能量的开发利用是不久前才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海洋动力资源的研究项目。

第七章 海洋空间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 海洋空间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可开发利用空间越来越狭小,并且日见拥挤。而海洋不仅拥有骄人的辽阔海面,更拥有无比深厚的海底和潜力巨大的海中。由海上、海中、海底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将带给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希望。 1.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与空间资源开发的艰巨性:

⑴.环境的特殊性:海面---多变的气象及海水运动;海底---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海水---强腐蚀性,海冰---强破坏性。

⑵.要求的艰巨性:资金投入高、技术难度大、风险大。 2.海洋空间利用的广阔领域

⑴.交通运输空间:海洋交通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缺点是速度慢,运输易腐食品需要辅助设备,航行受天气影响大。

⑵.海上生产空间:海上生产项目建设的优点是可大大节约土地,空间利用代价低,交通运输便利,运费低,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冷却水充足,取排方便,价格低廉,可免除污染危害。缺点是基础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⑶.海底电缆空间(通信、电力输送):通信电缆包括横越大洋的洲际海底通信电缆、陆地和海上设施间的通信电缆,电力输送主要用于海上建筑物、石油平台等和陆地间的输电。

⑷.储藏空间:利用海洋建设仓储设施,具有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优点。

⑸.文化、生活、娱乐空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各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开发海洋空间的旅游和娱乐功能,利用海底、海中、海面进行娱乐和知识相结合的旅游中心综合开发建设。

一、海洋运输

1、海洋运输的特点

海洋运输在运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任务是完成隔海相望的或沿海各地的客货交流。海洋运输同其他运输方式一样,也是物质生产活动,但它有自己的特点。 2、近代海洋运输的发展 二、滩涂资源

1.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概况

沿海岸带分布的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的组成部分,它兼有海洋与大陆空间的某些特点和功能,已日益成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重要的空间领域。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2.沿海滩涂的围垦

3.保护生态平衡,综合利用海涂资源

三、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战略

1. 综合利用 2. 生活场所 3. 产业场所 4. 储藏场所 5. 娱乐场所 6. 交通运输场所 7. 废弃物处理场 8. 其他

第二节 海洋旅游资源

一、滨海旅游价值分析 二、滨海旅游的空间分布

三、滨海旅游开发的原则 马尔代夫风光 大溪地

第八章 综论 专题:海洋自然保护区

1、海洋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

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 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海洋或海岸区域,既包括实施全面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只采取局部或临时保护措施的其他保护区,如季节性禁渔区、对特定物种的捕捞限制区、禁止采矿区和禁止倾废区等等。 2、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四种类型

综合生态系统海洋自然保护区 典型生态系统海洋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生物栖息、繁衍地自然保护区 海洋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保护区 3、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动态的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措施,是对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保护,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物种继续进化的潜力,保证与大自然协同进化的一种保护措施,是一种动态型的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一种保护。 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海洋自然保护区既能较完整地为人类保存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

(2)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野生生物种的天然贮存库,能为大量物种提供栖息、生存和保持进化过程的良好条件,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以便人类可以持续利用。

(3)海洋自然保护区能减少或消除人为的不利影响,使已受人类干扰,但干扰程度不严重的典型海洋环境得以恢复和发展,达到改善海洋环境和维持生态相对平衡的目的。

(4)海洋自然保护区可保护自然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等,使其免遭破坏,对促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原始海洋区域

珍稀、濒危海洋物种:红珊瑚、文昌鱼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河口、海湾 有代表性的海洋自然景观和自然历史遗迹 综合、整体的海洋区域:南沙群岛、舟山群岛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 境全面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 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 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能够持续利用, 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资源。

2、 建设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个,即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岸自然景观及海区生态环境;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

象是红树林生态系;海南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金丝燕及其栖息的海岸生态环境;海南省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珊瑚礁及生态系;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岸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贝、藻类及其生态环境。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设置

核心区:保护基本处于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严禁一切干扰,禁止船舶、单位和个人进入,但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是人们获得自然本底信息的重要场所。

缓冲区: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允许进入从事非破坏性的科研活动和标本采集。

实验区:在缓冲区之外的一定范围内,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外围保护带:如有需要并经批准,可在自然保护区外,再划出一定面积作为外围保护带。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分布 3、 存在的问题

对海洋及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保护区内土地、海域管理权限不清 在区域分布上发展不平衡,类型结构不甚合理 4、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养护功能与溢出效应

保护区内生物资源的恢复 资源溢出效应和种子效应 5、海洋自然保护区在恢复退化生境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

2010全省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总数为373个,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6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296个。建于1975年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是世界上最好的也是最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地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xi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