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23-08-19 15:45: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水生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环境中,圆口纲、鱼纲以及两栖纲的许多种类皮肤表面富有黏液。黏液是水生动物与外界水体环境交流的平台,具有协助摄食和自卫、调节渗透压、减少游动阻力、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传递信号等的作用。因此研究体表黏液的成分和功能,在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控制养殖环境、抗逆性状选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

1.1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成分

Dumeril提出圆口纲包括盲鳗和七鳃鳗两类,这一理论一直存在争议性, 于水燕等研究发现采用核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支持盲鳗属于圆口纲的观点[1]。盲鳗目全部海产,营体内寄生生活。黏液孔分布于腹侧,每侧有70-200个粘液腺体,其中具有黏液细胞(gland mucous cells, GMCs)和线细胞(gland thread cells, GTCs),其分泌物遇水时,纤维从线细胞中展开,囊泡集合破裂,释放黏蛋白样物质,粘附在纤维上,从而形成大量黏液[2]。其黏液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类蛋白质和部分纤维物质。

1.2圆口纲动物皮肤黏液功能

黏液是盲鳗的防御武器,黏液可包裹自身,形成一层难以穿透的屏障;盲鳗还可收缩身体,突然弹直甩出黏液,使敌鱼窒息。黏液中富含纤维,晒干可制成尚好的纺织材料,作为尼龙、莱卡面料(来自石油)的替代品。

2鱼纲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

2.1鱼纲皮肤黏液成分

鱼类皮肤的上皮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广泛覆盖于鱼体表面,构成了鱼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门户[3]。鱼类体表黏液的分泌方式同圆口纲类似,与水结合形成黏液,覆盖在上皮游离面。鱼类黏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糖蛋白(如凝集素、激素类)、组蛋白、免疫球蛋白、抗菌肽、粘多糖、氨基酸、脂肪酸、脱落的表皮细胞及细菌等[4]。 鱼类是最早出现免疫球蛋白的动物。目前硬骨鱼免疫球蛋白除了早期被发现的IgM、IgD外,科研人员又陆续从斑马鱼、虹鳟鱼

及鲤鱼中发现了新型免疫球蛋白IgZ、IgT、IgM-Z、IgH。目前已经在鲶鱼、鲫鱼、鳜鱼等表皮黏液中分离纯化到了类似于哺乳动物的IgM[5-7],其单体由分子大小在60-81kD间的重链和20-30kD间的轻链组成。Yong-An Zhang等在虹鳟的内脏粘膜中发现与哺乳动物IgA同功的原始免疫球蛋白IgT[8]。Zhen Xu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表皮黏液中也含有IgT多聚体[9],且IgT与体表抗寄生虫反应有关。

科研人员已从鱼黏液中分离到多种抗菌蛋白。Buchman在对虹鳟体表黏液活性物质分析中发现黏液中包含 :溶菌酶、白细胞介素IL-1、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10]。Tsutsui等在红鳍东方鲀的黏液中发现了一种糖蛋白样抗菌蛋白pufflectin,其氨基酸序列不与已知的任何一种动物凝集素同源[11]。董先智在泥鳅的黏液中也分离到了一种新型抗菌肽MAAP,其不含有亚基、糖配基、脂配基和金属络合离子[12],这种抗菌肽的作用机制为攻击细菌的脂质双分子层,使其细胞膜穿孔、内容物外溢而死亡[13]。

2.2鱼纲皮肤黏液功能

鱼类体表黏液有免疫防御功能。黏液中的补体能被细菌的组分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激活;被C-反应蛋白、凝集素(等能直接结合细菌表面的物质)间接激活,其激活产物能裂解细菌,激发炎症,引起吞噬细胞的浸润,提高其吞噬活力[14]。凝集素还能和细菌表面抗原发生反应并使之凝集。目前已经从黄鳝[15]、鲫鱼[16]、鲢鱼[17]、鲶鱼[18]、南方大口鲶[19]、泥鳅、黄斑蓝子鱼[20]等鱼类的表皮黏液中分离到了几十种糖蛋白、抗菌蛋白、抗菌肽。很多抗菌蛋白有广谱抗菌性,对水产中常见鱼类致病菌(如嗜水气单胞菌、鳗弧菌、杀鲑气单胞菌病、副溶血弧菌等)、真菌(白色念珠球菌、啤酒酵母菌、葡萄假丝酵母、新型隐球菌等)、人和植物常见菌(金黄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MIC多在1-5

μg/Ml。并对一些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多子小瓜虫和布氏锥虫等)也有明显杀灭效果。

鱼类体表黏液有调节渗透压的作用。淡水鱼有水渗入体内、盐类渗出体外的倾向,而海水鱼相反。粘液层可缓冲这一过程,有助于体内保盐。Stamatis提出黏液糖蛋白是酸性的或近中性的,黏液可在离子调控上起作用[21]。张零燕等发现鱼类黏液中存在钙调蛋白,高浓度钙离子可使鱼黏液细胞分泌旺盛,认为褐牙鲆幼鱼对高浓度钙离子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22]。

在自然界中,黏液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如七彩鱼母本的黏液中富含特异性蛋白和生长激素, 含有幼鱼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母鱼用黏液抚育子代[23];当环境因子如PH、盐度、温度、溶氧量等发生变化,黏液成分也会变化,分泌细胞分泌量增加,故黏液可提高鱼类的抗逆性;另外黏液还可润滑体表,加快鱼类游动速度。 3两栖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

3.1两栖动物皮肤黏液成分

两栖动物成体的皮肤腺有粘液腺和颗粒腺两种。粘液腺周身分布尤其背部分布密集,可分泌出清澈的黏液,其主要成分是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颗粒腺在体表分布不均,并在局部聚集形成特殊的腺体结构,可分泌抗菌肽[24]。两栖动物的皮肤黏液中也有抗体IgG和凝集素。

3.2两栖动物皮肤黏液功能

两栖动物黏液有免疫学功能。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和湿润的特性有益于微生物侵袭,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黏液腺分泌的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形成“多肽网”包裹于皮肤外表面,构成天然屏障,阻碍病原菌的侵入[25]。同时表皮黏液中含多种抗菌肽,其在生物活性上能够起协同作用,目前发现的抗菌肽,根据基因序列特征可分为brevinin-1、esculentin-1、esculentin-2 、 temporin 、 ranalexin 、 ranatuerin-1 、ranatuerin-2、plaustrin、brevinin-2、tigerinin、

japonicin、nigrocin 和 melittin 相关肽等 13 个家族[26]。且多种抗菌肽的氨基酸序列已被测定。Jillian M在南方山地黄腿蛙研究中发现,表皮抗菌肽还可与蛙表皮的共生细菌(如荧光假单胞菌)的代谢产物2,4-diacetylphloroglucinol发生协同作用,抑制蛙壶菌[27]。

此外,两栖动物黏液腺分泌的清澈黏液还有繁殖、保湿、皮肤呼吸、温度调节的作用;有些种类有毒腺,有利于防御敌害。

4.展望

综上所述,可见体表黏液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的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粘液中抗菌肽种类多,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可以直接开发或者整合重组,有望代替抗生素。 黏液中发现有Ig,IgT(鱼纲)和IgA(哺乳纲)同源而都在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利用进化树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Ig在不同物种中的进化历程 。此外,体表黏液有离子交换器的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未

明确,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圆口纲、鱼纲、两栖纲动物的品种繁育、和抗逆性状选育。

参考文献: [1]于水燕.盲鳗、七鳃鳗、有颌类的进化关系和重组蛋白活性鉴定[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2] Elizabeth A, Koch , Robert H.etc. Keratin-like components of gland thread cells modulate the properties of mucus from hagfish (Eptatretus stout ) [J],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1991,264:79-86

[3]黄智慧,马爱军,汪岷.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2009,33

[4] Kerryl.S. Functions for fish mucus[J]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1994,4:401-429

[5]李志涛,马俪珍,孔保华等.鲶鱼体表黏液IgM的分离纯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J].肉类研究,2010,4:56-59

[6] 陈垚,王石泉,韩晓冬,等.鲫鱼血清和皮肤粘液 IgM 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鉴定[J].动物学研究,2003,24(2):111 -115.

[7]罗霞,潘厚军,巩华等.鳜皮肤黏液IgM样蛋白的纯化[J].水产学报,2007,6:726-730

[8] Yong-An Zhang, Irene Salinas, Jun Li,ect. IgT, a primitive immunoglobulin class specialized in mucosal immunity[J].nature immunology,2010,11:827-835

[9] Zhen Xu, David Parra, Daniela Gómez,ect. Teleost skin, an ancient mucosal surface that elicits gut-like immune respons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3,32: 13097-13102 [10] Buchman K, Bresciani J. Microenvironment of Gyrodactylus derjavini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 density in skin site selection[J].Parasitol Res,1998,84:17-24.

[11] Shigeyuki Tsutsui, Satoshi Tasumi, it al. Lectins homologous to those of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in the skin mucus and intestine of pufferfish, Fugu rubripes [ J].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3, 278 ( 23):20882-20889

[12]董先智.泥鳅抗菌蛋白MAAP的分离、纯化、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13]梁英,黄文树,关瑞张等.鱼类表皮抗菌蛋白、肽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2009,33(5):963-969

[14]王小玲、伊建文.鱼类的先天抗菌和抗病毒机制[J].现代渔业信息,2006,7:27-31

[15]李联泰、安贤惠、胡江等.黄鳝皮肤黏液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1,2:27-33

[16]刘倩,张帜,张海龙等.鲫鱼不同组织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5;140-143

[17]赵华,张艳艳,汤加勇等.重组鲢鱼抗菌肽parasin I原核表达、纯化与抗菌活性[J].动物营养学报,2012,24(9):1731-1736

[18]赵海静,陈晓平.鲶鱼部分组织抗菌肽功效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24:298-299

[19]张黎.南方大口鲶和中华倒刺鲃相关蛋白的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7

[20]黎睿君,刘芳,王芳华等.黄斑蓝子鱼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及一些病原菌的抑杀作用

[J].水生生物学报,2013,37(2):244-251 [21]Stamatis V.Ontogeny of osmoregulation in postembryonic fish:A review [JJ_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 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2005,141:401—429.

[22]张灵燕,张秀梅,姜明等.高浓度钙离子胁迫褐牙鲆幼鱼鳃黏液细胞数量、超微结构及分泌方式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77-82

[23]Chong K, Ying T S, Foo J,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proteins in epidermal mucus of discus fish (Symphysodon spp.) during parental phase [J]. Aquaculture, 2005, 249(4): 469—476

[24]刘炯宇, 江建平, 谢锋, 等. 两栖动物皮肤结构及皮肤抗菌肽[J]. 2004,(1):112-116

[25] 周庆峰, 赵文锋, 张向飞. 蛙皮活性抗菌肽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33): 217-220.

[26]Conlon J M, Kolodziejek J, Nowotny N.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ranid frogs: taxonomic and phylogenetic markers and a potential source of new therapeutic agents[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Proteins and Proteomics, 2004, 1696(1): 1-14.

[27]Myers J M, Ramsey J P, Blackman A L, et al. Synergistic inhibition of the lethal fungal pathogen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ymbiotic bacterial metabolites an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of the frog Rana muscosa[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12, 38(8): 958-96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x7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