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6-29 18: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20个)

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2、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海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

3、均衡: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不同商品的数量的组合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5、消费可能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6、生产函数:正是表明一定技术水平之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7、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8、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9、等成本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生产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10、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11、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12、基尼系数:根据劳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 13、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价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14、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动)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5、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动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 16、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17、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18、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9、奥肯里: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经济关系。 20、菲利普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问答题:

1、需求量(供给量)变动与需求(供给)变动的区别(教材P33或39-40)

答:(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如图1所示,商品的价格从P1下降到P2,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D上从a点移动到b点。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如图2所示,在商品的价格不变(为P1)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从D1向右移动到D2。

习41页的两个图

(2)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如图3中,商品的价格从P2上升到P1,需求量从Q2增加到Q3,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S1上从a点移动到b点。 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如图3所示,在商品的价格不变(为P1)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供给从Q3减少到Q1,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供给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

习42页的图3

2、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教材P41、44-46)

答:(1)定义: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2)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与供给。因此,需求与供给的变动都会影响均衡价格的变动。

(3)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

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只有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有外力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3、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需求定理?P31(自测P41.1)

答: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下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彵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会用其也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2)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改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3)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 果。

(4)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4、对价格干预的市场结果。(教材P52-55)

答:(1)价格上限以称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高价格。产品供给不足,OQ2-OQ1=Q1Q2为供给不足的部分。所以,实行价格上限引起资源浪费。

(2)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下限时的供给过剩,则过剩的农产品要由政府收购,这也增加了财政负担。 5、需求弹性不同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的关系

根据富有弹性的商品涨价与降价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可以得出:如果某种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需求富有弹性与总收益

P C

E

D A B O F G Q

根据缺乏弹性的商品涨价与降价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可以得出: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需求缺乏弹性与总收益

P C E D

A B O F G

Q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所以,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还有弹性的商品。

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指丰收了,由于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由于丰收而造成的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受损失。 6、用图分析消费者匀衡(教材P99-100)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结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图见书100

在图中,I1,I2,I3为三条无差异曲线,它们效用大小的顺序为I1<I2<I3。AB为消费可能线。AB线与I2相切于E,这时实现了消费者均衡。这就是说,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购买OM的X商品,ON的Y商品,就能获得最大的效用。

为什么只有在E点时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呢?从图上可以看出I3所代表的效用大于I2,但I3与AB线既不相交又不相切,说明达到I3效用水平的X商品与Y商品的数量组合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AB线与I1相交于C和D,在C和D点所购买的X商品与Y商品的数量也是收入与价格既定条件下最大的组合,但I1<I2,C和D 时X商品与Y商品的组合并不能达到最大效用。此外,I2除E之外的其他各点也在AB线之外,即所要求的X商品与Y商品的数量的组合也是收入与价格既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由此看来,只有在E点时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 7、用图分析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可用图说明。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实现

K B Q1 Q2 Q3 D C N E D O A M

L

图中,Q1、Q2、Q3为三条等产量线,其产量的大小顺序为Q1

为什么只有在E点时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是适组合呢?从图上看,C、E、D点都是相同的成本,这时C和D点在Q1上,而E点在上,Q2>Q1,所以E点时的产量是既定成本时的最大产量。在Q2上产量是相同的,除E点外,其他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点都在AB线之外,成本大于E点,所以E点时的成本是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 8、用图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教材P122-123)

答:(1)在资本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在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图形见书122图5-1或习98的图

9、利息收入合理性

经济学家们说,人们具有一种时间偏好,即在未来消费与现期消费中,人们是偏好现期消费的。这是因为未来是难以预期的,人们对物品未来效用的评价总要小于现在的效用。因此,放弃现期消费把货币作为资本就应该得到利息作为报酬。

经济学家用迂徊生产理论来解释这一点。迂徊生产就是先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迂徊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迂徊生产的过程越长,生产效率越高。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徊生产,但迂徊生产如何能实现呢这就必须有资本。所以说,资本使迂徊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就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10、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到了一定阶段,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工时缩短,这时就要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不足。这是一个普遍规定。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增长中, 一般的规定是资本的增加要大于人口的增加,即人均资本量是增加的。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1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及其运用(教材P295、297、299)自测P298

答: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

图见书295的12-7

2用图形说明一国居民购买住房的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购买住房为投资需求,它会影响总需求

(2)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由AD1移动到AD2。 (3)变动的结果是GDP增加(由Y1增加为Y2),物价水平上升(由P1上升为P2)

(4)图见习300

3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下降。

12、总需求决定原理及其运用(《蜜蜂的寓言》)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决定短期国内生产总值。是假设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因此,称为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用45°线和总支出曲线来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总支出决定的,因此总支出的变动必然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总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所以,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用下图说明:

总支出曲线的移动与GDP移动

AE

E1 E0 E2 D O Y2 Y0 Y1

A GDP AE1 AE2 AE2

根据上述总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关系。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是成反方向变动的,即消费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是总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储蓄增加使消费减少,总支出减少,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反之,储蓄减少使消费增加,总支出增加,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因此,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

根据消费与储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影响,凯恩斯得出这样一个与传统的道德观相矛盾的推论: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增加储蓄是好的,减少储蓄是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的悖论”。 案例 刺激经济:消费还是投资

短期总需求分析尽管有其不现实的假设条件(总供给不变等),但对我们认识宏观经济问题,实现经济稳定仍然是有意义的。 应该承认,总需求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确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增加内需已说明需求成为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如何增加内需呢?我们知道,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它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这些年内我国八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已达8万多亿元,这说明拉动消费不容易。

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第一,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例如,我们过去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应该说,在我国人口多,而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十年中,住房仍然是投资的热点,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开放宽松的环境。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增加内需的重要性。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为我们寻找增加内需的方法提供一个思路。 13、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教材P41、44-46)自测练习书P155.1

答:(1)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起先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减少的劳动供给曲线。

(2)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到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14、IS—LM模型及运用(教材P338P340)

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自发总支出变动会引起IS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书339的14-10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书340的14-12

15、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在分析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与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

从总体上看,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并不大,而且以上谈到的各种问题都易于解决。

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这一问题:第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第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三、计算题

1.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Ed)=

(ΔQ/Q)(ΔP/P)ΔQP*Q价格变动百分比=

ΔP

Ed =0和Ed→∞时,需求无弹性 Ed =1时,单位需求弹性 1> Ed >0时,需求缺乏弹性 Ed >1时,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ΔQ/QΔY/YΔQY需求收入弹性(Em)=

收入变动百分比=ΔY*Q

Em <0时,收入负弹性,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Em =0时,收入无弹性,是一条垂线;

Em <1时,收入缺乏弹性,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Em =1时,收入单位弹性,向右上方倾斜与横轴成45°的线 Em >1时,收入富有弹性,向右上方倾斜较平坦

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需求交叉弹性(ECX)=

比ΔQX/QXΔPY/PYY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ΔQXΔPY*PYQX

ECX为负值时,X,Y商品为互补关系,它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互补关系越密切; ECX为正值时,X,Y商品为替代关系,它是绝对值越接近于1,替代关系越强; ECX为零时,X,Y之间没有关系。 2.消费者均衡

例:某消费者有120元,当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10元时,各种不同数量的X和Y商品的边际效用如下表:

QX(X商品数量) MUX(X的边际效用) QY(Y商品数量) MUY(Y的边际效用) 1 2 3 4 5 6 16 14 12 5 2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8 7.5 7 6.5 6 5.5 5 4.5 4 3.5 12 3 求:该消费者在购买几单位X商品和几单位Y商品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多少? 解:PX是X商品的单价,PY是Y商品的单价 组合方式 MUX/PX与MUY/PY QX=6,QY=0 QX =5,QY =2 QX =4,QY =4 QX =3,QY =6 QX =2,QY =8 QX =1,QY=10 QX =0,QY =12 1/20 ≠ 0/10 2/20 ≠ 8/10 5/20 ≠ 7/10 12/20 =6/10 14/20 ≠ 5/10 16/20≠4/10 0/20 ≠ 3/10 总效用=组合下的商品数量对应的边际效用累加 50 67 79.5 87 85.5 80 70.5 从上表可看出,当QX=3,QY=6时总效用最大,这时的边际效用为:Mum=MUx/Px=MUy/Py=12/20=6/10=0.6 3.成本 产量 固定 Q 成本 (1) 0 1 2 3 4 5 6 7 8 FC (2)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可变 成本 总成本 STC 边际 成本 平均固定 成本AFC (6)=(2)÷(1) ∞ 120 60 40 30 24 20 17.14 15 平均可变成本AVC (7)=(3)÷(1) 0 34 31.5 30 29 29(停止营业点) 30 32.86 38 平均成本 SAC (8)=(6)+(7)或(4)÷(1) ∞ 154 91.5 70 59 53 50 50(收支相抵点) 53 VC SMC (3) (4)=(2)+(3) (5) 0 34 63 90 116 145 180 230 304 120 154 = = 183 = 210 = 236 = 265 300 350 424 - 34 29 27 26 29 35 50 74 9 120 420 540 116 13.33 46.67 60 SMC与SAC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这时价格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即P=SMC=SAC SMC与AVC相交于AVC最低点M,当M=SMC=AVC时,M点称为停止营业点。

4.用支出法与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GDP= 个人消费支出C+ 私人国内总投资I+ 厂房 设备 政府购买支出G+ 净出口 联邦政府支出 州与地方政府支出口-进口 (必须背下来) 耐用品 非耐用品 住房租金 其他劳务 收入法:GDP= 误差调整= 居民住房 出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年终存货-年初存货 工资和其他补助+净利息+租金收入+利润(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企业税(间接税和公司税)+资本折旧+误差调整 支出法的GDP-收入法的GDP 自测P182 ③根据以下数据资料,分别用支出法与收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项 目 金额(亿元) 项 目 耐用品支出 50 企业税 厂房支出 100 联邦政府支出 州和地方政府支出 80 住房租金 工资和其他补助 220 其他劳务 资本折旧 20 公司利润 非公司利润 50 设备 非耐用品支出 100 出口 居民住房支出 30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进口 100 净利息 租金收入 10 误差调整 解: 支出法:GDP=个人消费支出C+私人国内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

金额(亿元) 20 100 5 30 140 50 8 -50 10 (自己计算) =(50+100+5+30)+(100+50+30-50)+(80+100)+(8-100) =185+130+180-92=403亿元

收入法:GDP=工资和其他补助+净利息+租金收入+利润+企业税+资本折旧+误差调整 =220+10+10+190+20+20=470,误差调整为:403-470=-67

5.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储蓄率S基本公式:国民收入增长率G=例题:自测P199-200 6.乘数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资本—产量比率C(固定不变的)

1乘数=

自发总支出增加量 (乘数)a=

1—C[MPC](边际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MPS(边际储蓄倾向)=1

自测P229 ③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解:根据上左式:a=200/80=2.5

又根据上右式:2.5=1/1-c,c=0.6,边际消费倾向为0.6。 根据MPC+MPS=1,得出MPS=0.4,边际储蓄倾向为0.4。

7.货币乘数

M(货币供应量)cu(现金—存款率)+1Mm(货币乘数)=

H(基础货币) =cu+r(法定准备率)

自测P245 ③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如果现金—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

cu+1M0.2+1解:因为已知cu=0.2,r=0.1,根据公式:mm=cu+r=0.2+0.1=4 又因为公式:mm=H,且已经M=1200万元,算出H=300万元 答:中央银行需在金融市场购买300万元政府债券。

18.对外贸易乘数=

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

结论:国内总需求增加,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使进口增加。 自测P289 ②某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 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多少?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后,进口会增加多少?

答:根据已知条件及上面公式,得出:对外贸易乘数=1.67;

根据以上结论得出:总需求增加100亿元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1.67=167亿元; 进口会增加:167*0.2=33.40

9.银行创造货币机制(公式教材P325) 样题:自测练习书P244.1

假设某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按规定要留准备金15万元,请计算:(1)准备率为多少?(2)能创造出多少货币?(3)如果准备金增至25万元,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答:(1)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2)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的货币量的公式是:D=R/r

(1) 准备率=准备金/存款总额×100%=15/100×100%=15%

(2) 已知R=100,r=15%,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D=R/r=100/15%=66.7(万元) (3) 如果准备金增至25万元,即r=25%,根据公式:D=R/r=100/25%=400(万元)

试题类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 20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正确选项) 三、判断题:(每小题 2分,共 20 分。正确划“”,错误划“”) 四、计算题:(2个,共15分) 五、问答题:(2个,共35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x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