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更新时间:2024-02-28 14: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博物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1

摘 要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现代社会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大多数人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审美热情和能力。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了人精神生活的匮乏,人成为了物质和欲望的奴隶。博物学反对现代社会对人的这种扭曲作用,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激励人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科学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现代社会,博物学,科技,自然

2

引 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资源丰富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便利。相比从前,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我们住在更加坚固的房子里,我们可以走的更远,到世界各处去旅行,感受各种人文风情,我们还有了十分丰富的娱乐消遣。

同时,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得疏远了。现代社会及其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隔绝。人们花在追求和享受物资财富的时间越多,接近自然的机会就越少。甚至,人类有时还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便可以统治自然。对自然的一味索取造成了今天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显得有心无力。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专业细化更加明显,同时,不断前进的社会驱使着每个人不停地工作学习。处在社会中的人成了一个个的工匠,失去了完整的人性。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如果每天都想动物一样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那如何对得起自然给予我们的灵智。

我们不能在现代化的沼泽中越陷越深,我们需要一个东西,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灵魂,能让我们在现代化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面对现代社会的弊端,能去果断的拒绝,能有底气地说不,能让人与自然能够更加和谐相处,能让科技进步的步伐缓慢一点,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东西就是博物学。

博物学能让我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清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领悟人的有限性,最终培育一种更加健全的人性。博物学实践,要求回到自然的节奏,放慢工业文明的节奏,不要快,要慢,不要动,要静。让我们的生活放慢节奏,或者至少是从热火朝天的生活场景中摆脱出来,使心灵变得安静。

3

正 文

阳春三月,正是莺飞草长的季节,这时候,灿烂明媚的春光吸引着人们外出踏青,看着杨柳嫩条在风中婀娜多姿,听着鸟儿在林中自由欢畅,久被束缚的心灵会得到暂时的解放,整个人一下就会变得惬意起来。而此时,当我们被自然的美景陶醉,想要和这无边的春色融为一体时,却发现自己竟然遭遇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就是面对那姹紫嫣红,群芳争艳的画面,我们竟不能准确的辨认出各种花瓣来。到底哪种是桃花,哪种是樱花,哪种是梨花、海棠、李花等等,一时无法分辨,等到游玩回去了,偶尔在空余中想起了这件事情,连忙上网一查,看着文字和图片对比,才知道原来它们都是这样那样的。然后会突然觉得自己毕竟是和大自然分割太久了,想要重新融入进去已经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转念一想,其实我们并不是一直这样的。我们的祖先前辈们,在这片陆地上生活过的人们,或者最近的说我在农村的父母们,他们对于大自然的了解和认识,都比我多得多。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我在父母的口中听过,也在竺可桢先生的《看云识天气》里面看到过。再往前看看,在古代的一些诗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句子,文人墨客们把大自然写得惟妙惟肖,灵动清丽,让人至今读来仍然能从中看到当时的画面,感受到他们的趣味。而这些美景依然还在我们的身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多年后,我们看到的和前人看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就对于我来说,却找不到那种置身自然、怡然自得的感觉。或许是我们的感觉已经变得迟钝了吧,我们被日常生活的琐事羁绊着,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有时候,当身体没有外界的束缚是,灵魂得以片刻的安宁,静下心思,突然发现大自然竟然是那么气势磅礴、沁人心脾,而又细巧别致、鬼斧神工。自然之美引发了人们深藏在内心中的对美的追求,心灵的愉悦不断的累计,充斥着身体的每一寸空间,占据着大脑的每一个细胞,有一种想急切表达这种愉悦的渴望,但是,每每到了这个时刻,却总是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把它完整地表达出来。面对高山,我只能说:“啊!好高的山。”看到大海,我高声叫到:“大海啊!好壮阔!”这时,我好想有李白那样的才能,能把胸中的这种情感,想酒般喷射出来,仰天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大诗人们,活在和我们不同的时代环境,过的不是现代社会生活,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对人生的领悟,都和我们不同。就他们与自然的联系来说,比我们多得多。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对自然静谧空寂的绝妙写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又将自然和人的际遇联系到了一起;至于“月落乌啼霜满

4

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诗,更是在描绘一幅幅图画的过程中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仔细思考一下,诗人们能写出这样情景交融的传世名篇,不仅在于他们时时有一颗敏感的心,将自身融入名山大川,还和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的。

由此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下现在的人和古代的人社会环境的不同。我们现在身处在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是继农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之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即工业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1、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2、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3、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4、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5、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6、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7、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

8、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空前发展,面对自然环境,人类不再是被动者,而是渐渐以主人的姿态利用改造这自然。我们不停地开采着埋在地下的资源,疯狂地捕猎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河海里的鱼虾们也难逃被捕食被毒死的命运,地表的绿色逐渐萎缩,沙尘雾霾在更加广大的区域横行。

就个人的生存来说,物质资源的丰富并没有让人更加满足,精神追求的匮乏反而使人经常处于躁动的状态。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压缩,人们每天为了生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反而,高节奏、强竞争的生活加重了人的心理负担和生理不适,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崇拜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伦理道德被冲击的体无完肤。个人的理想,人生的追求被现实完全打散,找不到精神上的追求和信仰,人就沦为了物和欲望的奴隶,或者像个活死人一样的活着。在这种状态下,在这种浮华的社会环境中,按照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没有完全地得到解决,哪里会想到自我实现的问题呢。

5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工作和学习上的交流逐渐占据人们社会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个体能够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交际中,利益扮演了很大的角色,导致出现了很多欺诈,诱骗现象。人和人之间资源、机会不公平,社会心里失衡,正义与公平、诚信与关爱正在逐步丧失。

现代社会给整个人类插上了翱翔蓝天的翅膀,也给每一个身处期中的人戴上了难以解开的镣铐。每个人出生的时候是一块毛胚,多年的学习生涯逐渐把人打磨成各式各样的零件,然后用在了国家社会的机器上。一旦身处社会中,个人便不能掌控自我,时刻跟着社会的洪流漂浮。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不能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听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渐渐迷失在了物欲的洪流中。就反对这种现代化对人的作用,激发人对自然的喜爱,理解生命极其多样性,倡导健全的人格发展,培养现代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来说,博物学是反对现代社会的,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博物学(natural history )也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叙述自然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最古老学科之一。博物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传统,是指对大自然的宏观观察和分类,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大致对应于西方所说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也译自然志。

究竟什么是博物学呢?用世界上最牛的博物学家威尔逊的话来讲就明白了:“实际上,博物学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它可以是从山巅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狭长的远景,可以是围绕在城市街道两旁的一片杂草,可以是一只鲸鱼跃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浅塘里水藻上长出的茂盛原生物。相比于虚拟实在,有人更喜爱现实存在。无论怎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无限的活力,等着人们去探索,哪怕只有片刻。至于那些所谓的‘现代科技的奇迹”,我要提醒读者: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或者池塘里的原生物,也远比人类发明的任何装置要复杂难解得多。”

巨大的利益驱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学在现代社会中式微起来。提到“科学”二字,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必定是物理、化学之类,“博物学”一词很难跳进脑海里。但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导致严重问题,尤其是造成了生态破坏,带了来了“致毁知识”(如核科学)的威胁,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直锋芒毕露必然会折断这把利剑,最终反过来伤到人类自己。所以,我们是时候应该反思了,我们不能在科技革命的成果中醉生梦死,而要给科学技术这批烈马拉上缰绳,而这缰绳就是博物学。这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希望科学发展放慢脚步,第二层是希望人们重拾博物学的传统,懂得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6

博物学反对现代社会使人与自然对立,倡导人对自然的整全理解。 在科技日益发达,带领我们加速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有本事,甚至可以毁灭地球,但是人们还是需要点别的东西的,需要什么呢?我们多数人都患有一种自然缺乏症,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远离大自然。我们忽视自己的感觉,相比于自然科学,觉得它们不真实。博物学是距离我们日常百姓生活最近的一门学问,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那么修炼博物学可以使普通人对自己周围世界越来越了解。

我们应该把博物学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增加普通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改善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希望可能不在于纯粹的科学能贡献多少力量,而在于这类界面友好的博物学可以给普通人开启一个新天地。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专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欣赏、感受大自然的节律、美丽,只要他们具有博物情怀,愿意接受大自然。

博物学反对现代社会对人心灵的束缚,呼吁科学和人文的精神。 我们应该把博物学作为我们教育系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或素养教育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教育已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沦为使人成为人上人的手段。我们得到的只是都是书本上的只是,我的的想法都是别人灌输给自己的想法。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老师、家长的“谆谆教诲”,电视、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占据了现代青少年生活的全部,难得有时间自己去观察,去理解,去思考。这样一成不变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创新的精神和自由的灵魂。如果徐霞客不外出旅行,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怎么能写成《徐霞客游记》 ;如果李时珍不走变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又怎么会写出《本草纲目》来。我们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学会科学地分析、人文地思考问题,也要学会利奥波德所讲的“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懂得物与物相互依赖、人在自然之中、人类要长久生存下去这些简单的道理。世界上除了我们人之外还有其他物种,人不过就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当看着窗外蝴蝶在姹紫嫣红中飞舞,蚂蚁在树荫的土地上爬行时,我们会惊叹自然的美好,感慨青春韶华的易逝,发自肺腑地说一句:“我热爱我的生命”。

艾伦在给一部博物学经典著作《塞耳彭博物志》写导言时说:“在我们的时代,‘推进科学’的愿望,就整体上说,已成一尊愚蠢的偶像了。几乎所有的科学教育,都以它为依归;它努力造就的,不是完整而博通的男人和女人,而是发明家,发现者,新化合物的制造者,和绿蚜虫的调查员。就其本身来说,这些都很好;但恕我直言,这并不是科学教育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的目标。这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科学的推进手’,却需要大量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当身边遇到类似的事时,能断其轻重,并轻者轻之,重者重之。”

7

结论和建议

博物学传统中有大量值得提取的积极内容,它强调对人类经验的重视,对生物多样性、对外部自然世界的尊重,一定意义上的非人类中心论,一定程度上对数理模型保持本能的警觉。这些品质,对于反对现代社会自然科学模型化日趋严重所强加于人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恶劣影响,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发扬传统中这些好的要素,减少掠夺、扩张、占有等曾经盛行过的行径,博物学有可能既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又使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仍然处在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控制之下,使科学的未来更好地反映和服务于“生活世界”。

通常博物学不是用来赚钱的,也不可能成就你超一流的科学发现,搞博物学不可能得诺贝尔奖,但是,博物学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让我们谦卑,让我们感恩、敬畏,生活得更加充实。

大自然的魅力也是人们难以抗拒的,博物学也许无望复兴,博物情怀却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让这种情怀有发抒的空间,在我们寻回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的努力中,依然很有意义。

8

参考文献

[1] 刘华杰. 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J]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7-23.

[2] 刘华杰. 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J] . 绿叶,2010, (11):35-42.

[3] 吴国盛、刘华杰、苏贤贵.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J] . 北大讲座,2007, (15):286-295.

[4] Jardine, Secord and Spary, ed., Culture of Natural Hist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 刘华杰. 漫话博物学[J] .大众科技报. 2011, 1 月 14 日. [6] 王伦信等. 中国近代民众科普史[M]. 北京 : 科学普及出版社. [7] P. L. Farber, Finding Order in Natur[M].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8] 刘为民. 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M]. 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9] 蔡元培. 《植物学大辞典》序 . 见高平叔编 .《蔡元培全集》. (3). 中华书局, 1984.

[10] 段凌宇. 周作人的“名物研究”[J]. 读品. 2010 ,(98): 35. [11] M. Bates,The Nature of Natural History[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50.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x4a.html

Top